2020關渡光藝術節—量子糾纏
2020關渡光藝術節—量子糾纏
2020.10.23~2020.11.22
09:00 - 17:00
關渡美術館 戶外 / 4F / 5F
展覽簡介
文 / 王連晟、林晏竹

-

我們如何與彼此連結?又如何存在於連結之中?

量子力學的發現使人類對於世界的認識產生改變,即便至今仍爭論不休,人們瞭解到隨著觀測與否,周遭種種不只是物質的組成,同時亦為能量的二向並存。粒子與粒子之間的纏結狀態更超越距離的限制,來自遠端的作用也可能深具影響,彼此連線形成巨大的整體。

2020關渡光藝術節「量子糾纏」從量子科學出發,呈現透過科學認識對於藝術家造就的感知狀態與創造性生產。科學、數位、藝術之間的鏈結與轉換,使我們得以跨越現實的時間與空間,穿越至另一端埠。

電腦科學中,常使用「歸約」(Reduction)的方法來解決許多問題,以一個演算法呼叫另一演算方法,在不同的系統中轉換,以達到進展。展覽中,歸約作為科技藝術的美學方法,展現系統與系統之間,作品與作品之間的連線與切換。藝術家除了發展個人的創作,過程中也彼此串連、對接,呈現出點對點的網絡關係,相互影響構築出展覽整體的美學形貌。

演算編碼的成像,從介面發出的光束,使我們穿越至另一維度之中。數位本身擬真的特性,讓我們經由觀看或體驗得以照見現實,成為一個意識能在其中流竄的觀測系統,並與現實也產生纏結。

如果美術館作為一個虛擬的系統,形構出由計算機器所創生的藝術世界。我們從中辨識出:林書瑜在戶外的作品「未失的訊息」從現實過渡。呂兆民、翁振緯的「聲體」在世界/美術館的入口處進行能量與資訊的視覺化轉譯,使得身體的物質性移動被打破。吳宜曄「Colors」經由網路圖像演算的搜尋、分析、重組使我們獲得資訊維度的光明。張暉明、廖祈羽「15億光年外」傳送來自遠方訊號的虛構地景。盂施甫「完美的形式」討論由意識與運算所得出之完形。最後在汪紹綱「虛擬彌賽亞」得到虛幻與解構的精神性寄託。作品彼此之間交連共振,在端口與端口對接,使得我們再也無法將它們視為單獨的存在,彼此糾纏成一個系統。

光照之下,在科學、數位、藝術之間,現實、虛擬、想像成像,我們得進行觀測與感知。當串接連結,一切彷彿經過鏡面反射再反射,使我們卻也能經由這些重重顯像看得更加清晰,擁有更多體驗,產生更多的連結,而能夠理解的更多。

2020關渡光藝術節「量子糾纏」企圖以藝術形象化數據運算的世界狀態,以及彼此間連線的樣貌,使觀測系統現前——為了映照出我們所置身沈浸的現實,使我們越發接近真實荒漠。
展覽簡介
文 / 王連晟、林晏竹

-

我們如何與彼此連結?又如何存在於連結之中?

量子力學的發現使人類對於世界的認識產生改變,即便至今仍爭論不休,人們瞭解到隨著觀測與否,周遭種種不只是物質的組成,同時亦為能量的二向並存。粒子與粒子之間的纏結狀態更超越距離的限制,來自遠端的作用也可能深具影響,彼此連線形成巨大的整體。

2020關渡光藝術節「量子糾纏」從量子科學出發,呈現透過科學認識對於藝術家造就的感知狀態與創造性生產。科學、數位、藝術之間的鏈結與轉換,使我們得以跨越現實的時間與空間,穿越至另一端埠。

電腦科學中,常使用「歸約」(Reduction)的方法來解決許多問題,以一個演算法呼叫另一演算方法,在不同的系統中轉換,以達到進展。展覽中,歸約作為科技藝術的美學方法,展現系統與系統之間,作品與作品之間的連線與切換。藝術家除了發展個人的創作,過程中也彼此串連、對接,呈現出點對點的網絡關係,相互影響構築出展覽整體的美學形貌。

演算編碼的成像,從介面發出的光束,使我們穿越至另一維度之中。數位本身擬真的特性,讓我們經由觀看或體驗得以照見現實,成為一個意識能在其中流竄的觀測系統,並與現實也產生纏結。

如果美術館作為一個虛擬的系統,形構出由計算機器所創生的藝術世界。我們從中辨識出:林書瑜在戶外的作品「未失的訊息」從現實過渡。呂兆民、翁振緯的「聲體」在世界/美術館的入口處進行能量與資訊的視覺化轉譯,使得身體的物質性移動被打破。吳宜曄「Colors」經由網路圖像演算的搜尋、分析、重組使我們獲得資訊維度的光明。張暉明、廖祈羽「15億光年外」傳送來自遠方訊號的虛構地景。盂施甫「完美的形式」討論由意識與運算所得出之完形。最後在汪紹綱「虛擬彌賽亞」得到虛幻與解構的精神性寄託。作品彼此之間交連共振,在端口與端口對接,使得我們再也無法將它們視為單獨的存在,彼此糾纏成一個系統。

光照之下,在科學、數位、藝術之間,現實、虛擬、想像成像,我們得進行觀測與感知。當串接連結,一切彷彿經過鏡面反射再反射,使我們卻也能經由這些重重顯像看得更加清晰,擁有更多體驗,產生更多的連結,而能夠理解的更多。

2020關渡光藝術節「量子糾纏」企圖以藝術形象化數據運算的世界狀態,以及彼此間連線的樣貌,使觀測系統現前——為了映照出我們所置身沈浸的現實,使我們越發接近真實荒漠。
藝術家介紹
吳宜曄
I-Yeh Wu

作品名稱:Colors
文字、顏色、光 / 2020

《Colors》將不同作品與區域之間的「文字」透過網路數據轉譯成「顏色」。再將「顏色」以「光」的方式呈現在展覽空間之中。文字的部分由「text=”Hello World”」而來,「text=”Hello World”」針對整個展覽的作品與區域空間,提供了不同的觀看維度。文字轉譯成顏色則是透過Google Images API,搜集每個文字在網路上被搜尋時所產生的圖片,將多張圖片組成的數據資料以SOM(Self-Organizing Maps)的方式,依據其圖片的顏色分佈進行取樣/分析/重組,進而生成屬於每個文字的顏色。而顏色的視覺呈現方式因地制宜,選擇了關美館本身的建築材料—玻璃,作為顏色呈現的載體。透過投射燈與投影的光來和其他作品與展區空間做彈性地搭配,同時提供展覽在觀看作品與閱讀文字的同時能有較沈浸的體驗。

-

呂兆民 / 翁振瑋
Chao-Ming Lu / Chen-Wei Weng

作品名稱:聲體
鋼線、LED燈、感測元件、木構件、鐵件 / 2020

人傳達訊息的轉換與轉變都是生活中不可見的軌跡,隨時在晝夜之間啟動連結彼方與此方的「日常關係」,本次裝置我們試圖將平常未見的訊號景象變成可見的風景,由無形的聲量轉成有形的光體再轉為動能分隔空間,作品有兩個表述,一部分作為空間規劃使它產生觀展的方向指引,另一部分在觀者上重現了兩點之間肉眼不可視的緊密關聯,以聲光代替身體穿梭美術館。

-

汪紹綱
Shao-Gang Wang

作品名稱:虛擬彌賽雅
自動化演奏鋼琴、機械手臂懸偶、扭蛋機、動態影像、糖果 / 2020

天上要有光體、可分晝夜,做記號、定節令、日子、年歲,並要發光在天空,普照在地上,事就這樣成了(創世紀1:14-1:15)

《虛擬彌賽雅》是一個系統化的影像演繹裝置,透過自動化演奏鋼琴、動力布偶、影像、玩具扭蛋機等形式,試圖重新轉譯與解構關於:在人類之外,或是人類有限生命中,對於超越時空間等生命形式的提問。內容中從肉身、慾望、控制、疾病、信仰、時空間等角度去討論,何謂造物?或為何造物?啟示帶給人類的是救贖還是另一個龐大慾望的開始?
林書瑜
Shu-Yu Lin

作品名稱:未失的訊息
LED燈、木料、電子元件 / 2020

空間中流動的痕跡如黑洞表面般承載各式訊息,若量子力學中談論物質世界是精神世界的全像投影(Hologram),那麼這個進入關渡美術館、圖書館與研究大樓之間的過渡性廣場空間/非地方(Non-place),它所纏繞的是與我們所處的物質世界不停進行訊息交換的鏡像宇宙,還是意識與全像投影發生時創作者精神世界的訊號源?作品將均質的廣場空間視作白洞發射出光的訊息,藉以呈現它與周圍環境進行有關物質與能量的討論與對話,並且提供觀者另一種對於真實與虛幻的延伸思考。

-

盂施甫
Shih-Fu Yu

作品名稱:完美的形式
金屬、塑料、機械元件、電子控制元件(複合媒材) / 2020

在20世紀中,物理學家進行了「電子雙縫實驗」,這個實驗在科學界引起震撼,為了解釋實驗結果,人們不得不再次審視千百年來在科學研究中被忽略的要素,也就是「意識」,因此可以推論,意識確實影響客觀事實,而這樣的關係似乎可以解釋「意識」與「物質世界」的慣性。作品以現今的造型理論如:數學(黃金比例公式)、美學、色彩心理學等,對應「形式」與「意識」相互之機制,試圖藉由「理論」生產「形式」,並探討「完美形式」之可能性。

-

張暉明 / 廖祈羽
Huei-Ming Chang / Chi-Yu Liao

作品名稱:15億光年外
現成物、塑料布、塑料管、自製充放氣裝置、LED燈 / 2020

天文學家收到來自15億光年之外的快速電波爆發(Fast Radio Burst),被認為可能是外星智慧發出的信號。未知的訊息是否曾在漫長無盡的旅行、途經之處被接收讀取呢?對照宇宙,人類的生命尺度極短暫,對於天空之外的知識與理解相形微渺,如同在巨大的黑暗中,依循微光勾勒遙遠地景的輪廓、想像訊號的起點—那個人類到不了的遠方。
藝術家介紹
吳宜曄
I-Yeh Wu

作品名稱:Colors
文字、顏色、光 / 2020

《Colors》將不同作品與區域之間的「文字」透過網路數據轉譯成「顏色」。再將「顏色」以「光」的方式呈現在展覽空間之中。文字的部分由「text=”Hello World”」而來,「text=”Hello World”」針對整個展覽的作品與區域空間,提供了不同的觀看維度。文字轉譯成顏色則是透過Google Images API,搜集每個文字在網路上被搜尋時所產生的圖片,將多張圖片組成的數據資料以SOM(Self-Organizing Maps)的方式,依據其圖片的顏色分佈進行取樣/分析/重組,進而生成屬於每個文字的顏色。而顏色的視覺呈現方式因地制宜,選擇了關美館本身的建築材料—玻璃,作為顏色呈現的載體。透過投射燈與投影的光來和其他作品與展區空間做彈性地搭配,同時提供展覽在觀看作品與閱讀文字的同時能有較沈浸的體驗。

-

呂兆民 / 翁振瑋
Chao-Ming Lu / Chen-Wei Weng

作品名稱:聲體
鋼線、LED燈、感測元件、木構件、鐵件 / 2020

人傳達訊息的轉換與轉變都是生活中不可見的軌跡,隨時在晝夜之間啟動連結彼方與此方的「日常關係」,本次裝置我們試圖將平常未見的訊號景象變成可見的風景,由無形的聲量轉成有形的光體再轉為動能分隔空間,作品有兩個表述,一部分作為空間規劃使它產生觀展的方向指引,另一部分在觀者上重現了兩點之間肉眼不可視的緊密關聯,以聲光代替身體穿梭美術館。

-

汪紹綱
Shao-Gang Wang

作品名稱:虛擬彌賽雅
自動化演奏鋼琴、機械手臂懸偶、扭蛋機、動態影像、糖果 / 2020

天上要有光體、可分晝夜,做記號、定節令、日子、年歲,並要發光在天空,普照在地上,事就這樣成了(創世紀1:14-1:15)

《虛擬彌賽雅》是一個系統化的影像演繹裝置,透過自動化演奏鋼琴、動力布偶、影像、玩具扭蛋機等形式,試圖重新轉譯與解構關於:在人類之外,或是人類有限生命中,對於超越時空間等生命形式的提問。內容中從肉身、慾望、控制、疾病、信仰、時空間等角度去討論,何謂造物?或為何造物?啟示帶給人類的是救贖還是另一個龐大慾望的開始?
林書瑜
Shu-Yu Lin

作品名稱:未失的訊息
LED燈、木料、電子元件 / 2020

空間中流動的痕跡如黑洞表面般承載各式訊息,若量子力學中談論物質世界是精神世界的全像投影(Hologram),那麼這個進入關渡美術館、圖書館與研究大樓之間的過渡性廣場空間/非地方(Non-place),它所纏繞的是與我們所處的物質世界不停進行訊息交換的鏡像宇宙,還是意識與全像投影發生時創作者精神世界的訊號源?作品將均質的廣場空間視作白洞發射出光的訊息,藉以呈現它與周圍環境進行有關物質與能量的討論與對話,並且提供觀者另一種對於真實與虛幻的延伸思考。

-

盂施甫
Shih-Fu Yu

作品名稱:完美的形式
金屬、塑料、機械元件、電子控制元件(複合媒材) / 2020

在20世紀中,物理學家進行了「電子雙縫實驗」,這個實驗在科學界引起震撼,為了解釋實驗結果,人們不得不再次審視千百年來在科學研究中被忽略的要素,也就是「意識」,因此可以推論,意識確實影響客觀事實,而這樣的關係似乎可以解釋「意識」與「物質世界」的慣性。作品以現今的造型理論如:數學(黃金比例公式)、美學、色彩心理學等,對應「形式」與「意識」相互之機制,試圖藉由「理論」生產「形式」,並探討「完美形式」之可能性。

-

張暉明 / 廖祈羽
Huei-Ming Chang / Chi-Yu Liao

作品名稱:15億光年外
現成物、塑料布、塑料管、自製充放氣裝置、LED燈 / 2020

天文學家收到來自15億光年之外的快速電波爆發(Fast Radio Burst),被認為可能是外星智慧發出的信號。未知的訊息是否曾在漫長無盡的旅行、途經之處被接收讀取呢?對照宇宙,人類的生命尺度極短暫,對於天空之外的知識與理解相形微渺,如同在巨大的黑暗中,依循微光勾勒遙遠地景的輪廓、想像訊號的起點—那個人類到不了的遠方。
作品
 回上頁
分享到
繁中  /  EN
繁中 /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