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
跳至主要內容區塊
:::
facebook連結(另開視窗)
instagram連結(另開視窗)
youtube連結(另開視窗)
繁中
/
EN
搜尋
會員
網站導覽
選單
繁中
/
EN
搜尋
會員
導覽服務
關於美術館
最新消息
美術館簡介
美術館紀事
館長介紹
參觀與交通資訊
空間與設備
展覽
當期展覽
歷年展覽
活動
當期活動
歷年活動
導覽服務
志工服務
實習計畫
駐館計畫資料庫
當期駐館藝術家
歷屆駐館藝術家
駐館合作單位
駐館計畫報名
歷年駐館成果紀錄
典藏
出版
關渡美術館之友
登入
申辦帳號
帳號
(必填)
密碼
(必填)
驗證碼
(必填)
更換
語音播放
登入
記住我的帳號
忘記密碼
親愛的訪客 您好:
填完資料後即可享有會員服務,
我們誠摯的歡迎您。
開始申請
回到首頁
忘記密碼
請輸入您的登入帳號與電子信箱,我們會把密碼E-mail給您,取得密碼後再重新登入即可。
若您也不記得帳號,麻煩請至「
聯絡我們
」填寫基本資料,客服人員確認後,將會用E-mail通知您的帳號及密碼,謝謝您!
登入帳號
(必填)
電子信箱
(必填)
驗證碼
(必填)
更換
語音播放
確認送出
回上頁
關閉
回上頁
:::
館長介紹
對話|關渡美術館現任館長 蘇孟鴻
「讓美術館成為一個不斷生成、充滿可能性的活力空間。」
對話|關渡美術館現任館長 蘇孟鴻
「讓美術館成為一個不斷生成、充滿可能性的活力空間。」
Q:從藝術家轉任美術館館長,這樣的角色轉換對你來說意味著什麼?
蘇孟鴻:
我其實不把這當作身份的轉換,而是一種延伸。過去我習慣用藝術創作去感知世界,現在則是透過一個空間平台去規劃內容、創造對話的可能。
這幾年我在不同國家參展與觀展,從東南亞到歐美,接觸到許多不同規模與思維的展覽空間。這些經驗讓我開始思考:一個美術館不只是作品的容器,而應該是一個能激發公共討論與想像的場域。
Q:從藝術家轉任美術館館長,這樣的角色轉換對你來說意味著什麼?
蘇孟鴻:
我其實不把這當作身份的轉換,而是一種延伸。過去我習慣用藝術創作去感知世界,現在則是透過一個空間平台去規劃內容、創造對話的可能。
這幾年我在不同國家參展與觀展,從東南亞到歐美,接觸到許多不同規模與思維的展覽空間。這些經驗讓我開始思考:一個美術館不只是作品的容器,而應該是一個能激發公共討論與想像的場域。
Q:你會怎麼形容你對關渡美術館的願景?
蘇孟鴻:
我希望關渡美術館是一個開放的連結——創作與研究、在地與國際、藝術與生活互相交錯與激發的可能。
我們用不同方式抓出主軸,不以一段固定的時間去思考,我們擁有策展團隊,作為一個統籌的角色,藉由大家集思廣益,讓展覽間產生連結與共鳴,而不只是各自孤立的檔期安排。這樣觀眾在造訪的過程中,也能慢慢進入一段有思維脈絡的路徑。這對一個大學美術館來說尤為重要,因為它本身就應該是一個思想不斷生成的場所。
Q:你會怎麼形容你對關渡美術館的願景?
蘇孟鴻:
我希望關渡美術館是一個開放的連結——創作與研究、在地與國際、藝術與生活互相交錯與激發的可能。
我們用不同方式抓出主軸,不以一段固定的時間去思考,我們擁有策展團隊,作為一個統籌的角色,藉由大家集思廣益,讓展覽間產生連結與共鳴,而不只是各自孤立的檔期安排。這樣觀眾在造訪的過程中,也能慢慢進入一段有思維脈絡的路徑。這對一個大學美術館來說尤為重要,因為它本身就應該是一個思想不斷生成的場所。
Q:你提到展覽之間的統籌,這跟策展有什麼不同?
蘇孟鴻:
傳統策展有時比較關注單一展覽的完成度,但我希望嘗試的是讓整年度或一段時間的展覽彼此回應。也就是說,不只是展覽本身有概念,而是整體空間在某個時間段內能夠一起展開討論。
我們可能回應一組問題意識,然後透過不同展覽、藝術家與研究者來拆解這個問題。每一檔展覽就像一個章節,一起構成一本書或一場辯論。
Q:你提到展覽之間的統籌,這跟策展有什麼不同?
蘇孟鴻:
傳統策展有時比較關注單一展覽的完成度,但我希望嘗試的是讓整年度或一段時間的展覽彼此回應。也就是說,不只是展覽本身有概念,而是整體空間在某個時間段內能夠一起展開討論。
我們可能回應一組問題意識,然後透過不同展覽、藝術家與研究者來拆解這個問題。每一檔展覽就像一個章節,一起構成一本書或一場辯論。
Q:在這樣的結構中,藝術家與研究者會怎麼參與?
蘇孟鴻:
身份經驗的互相交疊,做為藝術家、研究者、觀展人、美術館館方,我確實對如何參與有很多不同想像,其中一個是:也許藝術家不只是被邀來「參展」,而是從展覽的發想階段就能參與。研究者也不只是提供文本,而能成為對話者與共同編輯者。
我們確實已經在討論一些共同研究的展覽方法,也會鼓勵長期駐館的研究、工作坊或跨領域合作。美術館不只是展示成果的地方,而是一個讓創作過程發酵的空間。
Q:在這樣的結構中,藝術家與研究者會怎麼參與?
蘇孟鴻:
身份經驗的互相交疊,做為藝術家、研究者、觀展人、美術館館方,我確實對如何參與有很多不同想像,其中一個是:也許藝術家不只是被邀來「參展」,而是從展覽的發想階段就能參與。研究者也不只是提供文本,而能成為對話者與共同編輯者。
我們確實已經在討論一些共同研究的展覽方法,也會鼓勵長期駐館的研究、工作坊或跨領域合作。美術館不只是展示成果的地方,而是一個讓創作過程發酵的空間。
Q:未來關渡美術館會有什麼新的展覽型態嗎?
蘇孟鴻:
會的。我們除了展覽形式,更會嘗試拓展展覽的生成方式。我們也不排除讓展覽之間有延伸、拉展或是回望的可能,比如過去的展覽也許影響了哪些創作者的藝術生成表現,或是我們的館藏或文獻能怎麼開展出可能,我認為都會很有趣,甚至在短時間中,展覽就可互相回應。觀眾的身份朝向多元,不是一次性的參與者,而是可以來回走訪、逐步參與的人。
Q:未來關渡美術館會有什麼新的展覽型態嗎?
蘇孟鴻:
會的。我們除了展覽形式,更會嘗試拓展展覽的生成方式。我們也不排除讓展覽之間有延伸、拉展或是回望的可能,比如過去的展覽也許影響了哪些創作者的藝術生成表現,或是我們的館藏或文獻能怎麼開展出可能,我認為都會很有趣,甚至在短時間中,展覽就可互相回應。觀眾的身份朝向多元,不是一次性的參與者,而是可以來回走訪、逐步參與的人。
Q:最後,如果用一句話來形容你對這個職位的期待,你會怎麼說?
蘇孟鴻:
我希望關渡美術館是一個生成中的場域,不斷在變動與開放中,連接思想與世界,也讓每一位觀眾都有機會與它一起思考、一起前進。
Q:最後,如果用一句話來形容你對這個職位的期待,你會怎麼說?
蘇孟鴻:
我希望關渡美術館是一個生成中的場域,不斷在變動與開放中,連接思想與世界,也讓每一位觀眾都有機會與它一起思考、一起前進。
回上頁
導覽服務
聯絡我們
回頂端
關鍵字搜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