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區塊
:::

關渡美術館

:::
館長介紹
對話|關渡美術館現任館長 蘇孟鴻
「讓美術館成為一個不斷生成、充滿可能性的活力空間。」
對話|關渡美術館現任館長 蘇孟鴻
「讓美術館成為一個不斷生成、充滿可能性的活力空間。」
Q:從藝術家轉任美術館館長,這樣的角色轉換對你來說意味著什麼?
蘇孟鴻:

我其實不把這當作身份的轉換,而是一種延伸。過去我習慣用藝術創作去感知世界,現在則是透過一個空間平台去規劃內容、創造對話的可能。

這幾年我在不同國家參展與觀展,從東南亞到歐美,接觸到許多不同規模與思維的展覽空間。這些經驗讓我開始思考:一個美術館不只是作品的容器,而應該是一個能激發公共討論與想像的場域。
Q:從藝術家轉任美術館館長,這樣的角色轉換對你來說意味著什麼?
蘇孟鴻:

我其實不把這當作身份的轉換,而是一種延伸。過去我習慣用藝術創作去感知世界,現在則是透過一個空間平台去規劃內容、創造對話的可能。

這幾年我在不同國家參展與觀展,從東南亞到歐美,接觸到許多不同規模與思維的展覽空間。這些經驗讓我開始思考:一個美術館不只是作品的容器,而應該是一個能激發公共討論與想像的場域。
Q:你會怎麼形容你對關渡美術館的願景?
蘇孟鴻:

我希望關渡美術館是一個開放的連結——創作與研究、在地與國際、藝術與生活互相交錯與激發的可能。

我們用不同方式抓出主軸,不以一段固定的時間去思考,我們擁有策展團隊,作為一個統籌的角色,藉由大家集思廣益,讓展覽間產生連結與共鳴,而不只是各自孤立的檔期安排。這樣觀眾在造訪的過程中,也能慢慢進入一段有思維脈絡的路徑。這對一個大學美術館來說尤為重要,因為它本身就應該是一個思想不斷生成的場所。
Q:你會怎麼形容你對關渡美術館的願景?
蘇孟鴻:

我希望關渡美術館是一個開放的連結——創作與研究、在地與國際、藝術與生活互相交錯與激發的可能。

我們用不同方式抓出主軸,不以一段固定的時間去思考,我們擁有策展團隊,作為一個統籌的角色,藉由大家集思廣益,讓展覽間產生連結與共鳴,而不只是各自孤立的檔期安排。這樣觀眾在造訪的過程中,也能慢慢進入一段有思維脈絡的路徑。這對一個大學美術館來說尤為重要,因為它本身就應該是一個思想不斷生成的場所。
Q:你提到展覽之間的統籌,這跟策展有什麼不同?
蘇孟鴻:

傳統策展有時比較關注單一展覽的完成度,但我希望嘗試的是讓整年度或一段時間的展覽彼此回應。也就是說,不只是展覽本身有概念,而是整體空間在某個時間段內能夠一起展開討論。

我們可能回應一組問題意識,然後透過不同展覽、藝術家與研究者來拆解這個問題。每一檔展覽就像一個章節,一起構成一本書或一場辯論。
Q:你提到展覽之間的統籌,這跟策展有什麼不同?
蘇孟鴻:

傳統策展有時比較關注單一展覽的完成度,但我希望嘗試的是讓整年度或一段時間的展覽彼此回應。也就是說,不只是展覽本身有概念,而是整體空間在某個時間段內能夠一起展開討論。

我們可能回應一組問題意識,然後透過不同展覽、藝術家與研究者來拆解這個問題。每一檔展覽就像一個章節,一起構成一本書或一場辯論。
Q:在這樣的結構中,藝術家與研究者會怎麼參與?
蘇孟鴻:

身份經驗的互相交疊,做為藝術家、研究者、觀展人、美術館館方,我確實對如何參與有很多不同想像,其中一個是:也許藝術家不只是被邀來「參展」,而是從展覽的發想階段就能參與。研究者也不只是提供文本,而能成為對話者與共同編輯者。

我們確實已經在討論一些共同研究的展覽方法,也會鼓勵長期駐館的研究、工作坊或跨領域合作。美術館不只是展示成果的地方,而是一個讓創作過程發酵的空間。
Q:在這樣的結構中,藝術家與研究者會怎麼參與?
蘇孟鴻:

身份經驗的互相交疊,做為藝術家、研究者、觀展人、美術館館方,我確實對如何參與有很多不同想像,其中一個是:也許藝術家不只是被邀來「參展」,而是從展覽的發想階段就能參與。研究者也不只是提供文本,而能成為對話者與共同編輯者。

我們確實已經在討論一些共同研究的展覽方法,也會鼓勵長期駐館的研究、工作坊或跨領域合作。美術館不只是展示成果的地方,而是一個讓創作過程發酵的空間。
Q:未來關渡美術館會有什麼新的展覽型態嗎?
蘇孟鴻:

會的。我們除了展覽形式,更會嘗試拓展展覽的生成方式。我們也不排除讓展覽之間有延伸、拉展或是回望的可能,比如過去的展覽也許影響了哪些創作者的藝術生成表現,或是我們的館藏或文獻能怎麼開展出可能,我認為都會很有趣,甚至在短時間中,展覽就可互相回應。觀眾的身份朝向多元,不是一次性的參與者,而是可以來回走訪、逐步參與的人。
Q:未來關渡美術館會有什麼新的展覽型態嗎?
蘇孟鴻:

會的。我們除了展覽形式,更會嘗試拓展展覽的生成方式。我們也不排除讓展覽之間有延伸、拉展或是回望的可能,比如過去的展覽也許影響了哪些創作者的藝術生成表現,或是我們的館藏或文獻能怎麼開展出可能,我認為都會很有趣,甚至在短時間中,展覽就可互相回應。觀眾的身份朝向多元,不是一次性的參與者,而是可以來回走訪、逐步參與的人。
Q:最後,如果用一句話來形容你對這個職位的期待,你會怎麼說?
蘇孟鴻:

我希望關渡美術館是一個生成中的場域,不斷在變動與開放中,連接思想與世界,也讓每一位觀眾都有機會與它一起思考、一起前進。
Q:最後,如果用一句話來形容你對這個職位的期待,你會怎麼說?
蘇孟鴻:

我希望關渡美術館是一個生成中的場域,不斷在變動與開放中,連接思想與世界,也讓每一位觀眾都有機會與它一起思考、一起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