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
跳至主要內容區塊
:::
facebook連結(另開視窗)
instagram連結(另開視窗)
youtube連結(另開視窗)
繁中
/
EN
搜尋
會員
網站導覽
選單
繁中
/
EN
搜尋
會員
導覽服務
關於美術館
最新消息
美術館簡介
美術館紀事
館長介紹
參觀與交通資訊
空間與設備
展覽
當期展覽
歷年展覽
活動
當期活動
歷年活動
導覽服務
志工服務
實習計畫
駐館計畫資料庫
當期駐館藝術家
歷屆駐館藝術家
駐館合作單位
駐館計畫報名
歷年駐館成果紀錄
典藏
出版
關渡美術館之友
登入
申辦帳號
帳號
(必填)
密碼
(必填)
驗證碼
(必填)
更換
語音播放
登入
記住我的帳號
忘記密碼
親愛的訪客 您好:
填完資料後即可享有會員服務,
我們誠摯的歡迎您。
開始申請
回到首頁
忘記密碼
請輸入您的登入帳號與電子信箱,我們會把密碼E-mail給您,取得密碼後再重新登入即可。
若您也不記得帳號,麻煩請至「
聯絡我們
」填寫基本資料,客服人員確認後,將會用E-mail通知您的帳號及密碼,謝謝您!
登入帳號
(必填)
電子信箱
(必填)
驗證碼
(必填)
更換
語音播放
確認送出
回上頁
關閉
:::
餐桌上的未來 — 家與藝術家
2013.07.26~2013.09.22
09:00 - 17:00
地點:201展覽室 未來社+王聖閎 未來社:王璽安、林冠名、林賢俊、高雅婷、黃琬玲、曾雍甯、廖震平、謝牧岐 文∕王聖閎 或許不少年輕創作者都會有這樣的斷裂經歷:你帶著親人的支持與期待,費盡千辛萬苦考進藝術學院。在那裡,各種繽紛炫目的藝術形式與概念知識裡外通透地沖刷著你。於是,在你身上的「藝術時鐘」開始往前快撥、加速;在短短數年之內,歷經破壞、解構、啟蒙的辯證、最終跨入當代藝術的領域。
然而這時,你慢慢體察到,你雖然大步向前邁進,但周遭親人卻似乎遺留在過往的某個時空片段裡。他們雖然依舊持續與你交談,試圖瞭解你的創作與想法,甚至參與你的第一次得獎、聯展或個展,但他們身上的藝術時鐘卻從未與你同步,甚至如今在你眼裡顯得格外緩慢,彷彿他們的時間永遠凍結了。你發現你開始訴說一種他們似乎不太能理解的未來語言,彷彿成了藝術的時空旅人。儘管努力重新連結著,卻仍不時感到與他們像是活在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
這便是「餐桌上的未來」的思考起點,它觸及的是一個長久存在,卻總是不易面對的語境斷裂問題,以及藝術知識既不可能均勻,亦不可能共時的分佈狀態。然而,關於「藝術時鐘」的快慢調控,卻不可簡化地歸結為藝術教育普及與否的問題,因為那往往是將(國際)藝術思潮的推進演變,誤植為一種在全球架構下發生的普遍現實,一如將歐美現代性經驗視為普世皆然的狀態,而忽略在地語言、知識的特殊組成結構與內在邏輯。換言之,在地現實的重新發現,往往不是始於普遍性詮釋框架的成功時刻,而是當它遭逢失效、無法解譯的挫敗之時。因此,面對從語言到經驗的種種斷裂,或說面對每個人內在藝術時間的錯落差異,就是一種重新認識自己的根本方法。
但我全然無意只從冷硬的理論知識來分析這個問題。面對內在藝術時間的錯落差異,我更傾向從個別生命經驗或家族生命史的角度考察之;透過諸多可見與不可見的基礎訪談、故事採集,來逐步逼近問題的核心。扼要地說,「餐桌上的未來」即是對此問題意識與工作方法的初步嘗試。它建立在兩種社會關係的思考之上:
其一是我作為一位藝評人,長期從旁觀察、評論「未來社」部分成員或其集體創作,因而與「未來社」之間產生一種微妙的參與關係——我們一方面保持著一定的批判距離,另一方面又維繫著綿長而不間斷的對話狀態。如今透過這檔展覽,我與「未來社」成員一同思考:除了尋常制式的「策展人∕.藝術家」合作模式之外,一位藝評人還能以何種角度參與藝術家的創作生產?同時,藝術家們又能以何種方式,回應藝評人的問題意識?
其次,這檔展覽聚焦在藝術家的社會關係,其核心概念是一種轉向自身的田野調查。我邀請「未來社」成員考察其家庭關係,例如父母如何看待藝術家的創作者身份?如何理解其創作內涵和思維?乃至於如何理解當代藝術?另一方面,我也詢問「未來社」成員們,會以何種日常語言或方法向親人解釋其創作。我假設在台灣,當代藝術創作者們如何面對、處理其家庭關係,以及反向的,其家庭如何理解、想像乃至於回應之,恰恰就是當代藝術與其社會之互動關係的縮影。因此在這檔展覽裡,每位藝術家的展出都包含三個部分,除了他們各自原有的創作之外,他們都會呈現一份自我田調的成果,以及一份獻給其家庭或特定親人的禮物或告白。
據此,「餐桌上的未來」指向的不只是那些發生在家庭場景之中,圍繞著藝術之夢的種種日常話語。也不只是因為冷冽酷厲的現實條件、職涯規劃、生存技藝,而必須展開的種種琢磨與思量。除了展出作品,這檔展覽也邀請觀者一同思考,那些存在於藝術與日常交界之間,我們或熟悉或陌生的真實對話,並藉此反思我們各自在生命經驗與人生階段中,關於藝術之愛(與恨)的重大決斷。
地點:201展覽室 未來社+王聖閎 未來社:王璽安、林冠名、林賢俊、高雅婷、黃琬玲、曾雍甯、廖震平、謝牧岐 文∕王聖閎 或許不少年輕創作者都會有這樣的斷裂經歷:你帶著親人的支持與期待,費盡千辛萬苦考進藝術學院。在那裡,各種繽紛炫目的藝術形式與概念知識裡外通透地沖刷著你。於是,在你身上的「藝術時鐘」開始往前快撥、加速;在短短數年之內,歷經破壞、解構、啟蒙的辯證、最終跨入當代藝術的領域。
然而這時,你慢慢體察到,你雖然大步向前邁進,但周遭親人卻似乎遺留在過往的某個時空片段裡。他們雖然依舊持續與你交談,試圖瞭解你的創作與想法,甚至參與你的第一次得獎、聯展或個展,但他們身上的藝術時鐘卻從未與你同步,甚至如今在你眼裡顯得格外緩慢,彷彿他們的時間永遠凍結了。你發現你開始訴說一種他們似乎不太能理解的未來語言,彷彿成了藝術的時空旅人。儘管努力重新連結著,卻仍不時感到與他們像是活在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
這便是「餐桌上的未來」的思考起點,它觸及的是一個長久存在,卻總是不易面對的語境斷裂問題,以及藝術知識既不可能均勻,亦不可能共時的分佈狀態。然而,關於「藝術時鐘」的快慢調控,卻不可簡化地歸結為藝術教育普及與否的問題,因為那往往是將(國際)藝術思潮的推進演變,誤植為一種在全球架構下發生的普遍現實,一如將歐美現代性經驗視為普世皆然的狀態,而忽略在地語言、知識的特殊組成結構與內在邏輯。換言之,在地現實的重新發現,往往不是始於普遍性詮釋框架的成功時刻,而是當它遭逢失效、無法解譯的挫敗之時。因此,面對從語言到經驗的種種斷裂,或說面對每個人內在藝術時間的錯落差異,就是一種重新認識自己的根本方法。
但我全然無意只從冷硬的理論知識來分析這個問題。面對內在藝術時間的錯落差異,我更傾向從個別生命經驗或家族生命史的角度考察之;透過諸多可見與不可見的基礎訪談、故事採集,來逐步逼近問題的核心。扼要地說,「餐桌上的未來」即是對此問題意識與工作方法的初步嘗試。它建立在兩種社會關係的思考之上:
其一是我作為一位藝評人,長期從旁觀察、評論「未來社」部分成員或其集體創作,因而與「未來社」之間產生一種微妙的參與關係——我們一方面保持著一定的批判距離,另一方面又維繫著綿長而不間斷的對話狀態。如今透過這檔展覽,我與「未來社」成員一同思考:除了尋常制式的「策展人∕.藝術家」合作模式之外,一位藝評人還能以何種角度參與藝術家的創作生產?同時,藝術家們又能以何種方式,回應藝評人的問題意識?
其次,這檔展覽聚焦在藝術家的社會關係,其核心概念是一種轉向自身的田野調查。我邀請「未來社」成員考察其家庭關係,例如父母如何看待藝術家的創作者身份?如何理解其創作內涵和思維?乃至於如何理解當代藝術?另一方面,我也詢問「未來社」成員們,會以何種日常語言或方法向親人解釋其創作。我假設在台灣,當代藝術創作者們如何面對、處理其家庭關係,以及反向的,其家庭如何理解、想像乃至於回應之,恰恰就是當代藝術與其社會之互動關係的縮影。因此在這檔展覽裡,每位藝術家的展出都包含三個部分,除了他們各自原有的創作之外,他們都會呈現一份自我田調的成果,以及一份獻給其家庭或特定親人的禮物或告白。
據此,「餐桌上的未來」指向的不只是那些發生在家庭場景之中,圍繞著藝術之夢的種種日常話語。也不只是因為冷冽酷厲的現實條件、職涯規劃、生存技藝,而必須展開的種種琢磨與思量。除了展出作品,這檔展覽也邀請觀者一同思考,那些存在於藝術與日常交界之間,我們或熟悉或陌生的真實對話,並藉此反思我們各自在生命經驗與人生階段中,關於藝術之愛(與恨)的重大決斷。
作品
回上頁
分享到
分享到Facebook(另開視窗)
分享到LINE(另開視窗)
分享到Twitter(另開視窗)
導覽服務
聯絡我們
回頂端
關鍵字搜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