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區塊
:::

關渡美術館

:::
One Piece Room 楊炯杕 個展
2015.07.17~2015.09.13
09:00 - 17:00
《展覽介紹》 身為蘭陽平原子弟,在國道五號雪山隧道還未開通坪林以至礁溪那條直線以前,東北角海岸線上濱海公路漫長而蟠曲的路途,伴隨著山風的氣息,海雨的潮濕,正是楊炯杕求學階段走過不知多少次的一段路。那一段路,帶他從茵茵稻浪的故鄉來到水泥叢林的都市,也帶他進入浩瀚無垠的藝術世界,而藝術又讓他毅然離鄉,遠行到西洋美術的中心地巴黎。經過十多年的海外創作生涯,最終,土地原鄉的召喚還是引領他歸來,但歸來的不是其肉身,而是尋求歸宿的藝術靈魂。透過記憶與意志,在一片片銅版上飛越大半個地球,楊炯杕回到自己的家鄉,獨行在他如此熟悉如此愛戀的那段路途。他的步調是異常的緩慢,引領著他的刻痕躑躅近七年的時光,一點一線構築出如此沉靜又那麼震撼人心的長卷。 〈時光封印〉畫面中短短的幾公里,是北部濱海公路上最為美麗的一段,也是最為落寞神秘的一段。靜謐的漁港村落,起伏的山勢稜線,蜿蜒曲折的海岸,深淺交疊的浪花,還有破敗建築物的殘壁斷垣,點綴著似乎已被吞沒於天地間的零星釣客,都被楊炯杕以極其細膩又富有感情的筆觸,一筆筆鐫刻在銅版上,然後經過無數次的腐蝕,終於像是把記憶中的時光凍結,讓等待在腦海中的景色慢慢顯影,經過填色、去墨、壓印,豁然呈現在我們面前。 在〈時光封印〉之前,所有概念都是多餘的,什麼本土性、懷鄉情節、寫實精神,即便可以被提出,可以被論述,卻也都不再顯得重要。好的藝術能夠超越概念,所以臻於言語無法觸及的至善至美。楊炯杕就如同柯洛把楓丹白露畫得既真實又夢幻,也像陳澄波把嘉義公園點染得既騷亂又渾厚華茲一樣,在臺灣美術史上,東北角海岸線已經永遠屬於〈時光封印〉,也屬於藝術家楊炯杕。 –節錄自《望山海之一隅,銅版上七年–楊炯杕與他的〈時光封印〉》,文∕安懷冰 《創作自述》 一般製作銅版畫時,必得考慮凹版壓印機的尺寸,作品大小因而受其限制。1994–1995年間,完成由三塊板拼成的《二重奏》,用意在於嘗試打破此局限,當時就有構想製作至少一兩公尺長的凹版畫。1996–1998年離法在台期間,因故無法將長幅版畫的構想付諸行動,只先完成三件小習作:《鄉愁》、《平台》與《福爾摩莎》。 在收集了細節照片及草稿到巴黎之後,於1999年下半年開始這套艱鉅的《時光封印》─台灣東北角海岸連作,創作之初,銅礦廢墟、山景以及海景其實是三幅各自獨立的作品,到了2000年刻畫第三塊時,決定將這三幅計畫合併為一,十二張共六公尺長的畫面,可以各自獨立,同時又是頭尾相連,生生不息。整整六年創作過程裡,長時間花在琢磨、刻畫這些一塊塊方型銅板,要求經營出每一塊的天地,掌握住所有細節。 現想起為這件作品命名時的期許與感受,是希望盡力將生存過的時間與空間封存於版面上。藉由映入腦海的影像、速寫及攝影記錄下的細節,代表著“過去的時間”;創作時,綜合手邊、腦海裡曾經共同存在的影像,表現在作品上,視為“現在的時間”。完成後,無論是再回頭看自己作品時,或呈現他人面前時,所產生不同的意義及視角,為作品本身生命的延續,那是不可知的“未來的時間”。 這條海岸線伴隨著我的成長,我也目睹景象的變遷;在時間長河中,萬物生命皆同步前行,同樣流逝。刻畫她,是出自個人內心的情感,以及自我的挑戰,替彼此共存的歲月留下刻痕。痕跡是留在版面上了,實際生活裡卻是夸父逐日,永遠與時間競走。
《展覽介紹》 身為蘭陽平原子弟,在國道五號雪山隧道還未開通坪林以至礁溪那條直線以前,東北角海岸線上濱海公路漫長而蟠曲的路途,伴隨著山風的氣息,海雨的潮濕,正是楊炯杕求學階段走過不知多少次的一段路。那一段路,帶他從茵茵稻浪的故鄉來到水泥叢林的都市,也帶他進入浩瀚無垠的藝術世界,而藝術又讓他毅然離鄉,遠行到西洋美術的中心地巴黎。經過十多年的海外創作生涯,最終,土地原鄉的召喚還是引領他歸來,但歸來的不是其肉身,而是尋求歸宿的藝術靈魂。透過記憶與意志,在一片片銅版上飛越大半個地球,楊炯杕回到自己的家鄉,獨行在他如此熟悉如此愛戀的那段路途。他的步調是異常的緩慢,引領著他的刻痕躑躅近七年的時光,一點一線構築出如此沉靜又那麼震撼人心的長卷。 〈時光封印〉畫面中短短的幾公里,是北部濱海公路上最為美麗的一段,也是最為落寞神秘的一段。靜謐的漁港村落,起伏的山勢稜線,蜿蜒曲折的海岸,深淺交疊的浪花,還有破敗建築物的殘壁斷垣,點綴著似乎已被吞沒於天地間的零星釣客,都被楊炯杕以極其細膩又富有感情的筆觸,一筆筆鐫刻在銅版上,然後經過無數次的腐蝕,終於像是把記憶中的時光凍結,讓等待在腦海中的景色慢慢顯影,經過填色、去墨、壓印,豁然呈現在我們面前。 在〈時光封印〉之前,所有概念都是多餘的,什麼本土性、懷鄉情節、寫實精神,即便可以被提出,可以被論述,卻也都不再顯得重要。好的藝術能夠超越概念,所以臻於言語無法觸及的至善至美。楊炯杕就如同柯洛把楓丹白露畫得既真實又夢幻,也像陳澄波把嘉義公園點染得既騷亂又渾厚華茲一樣,在臺灣美術史上,東北角海岸線已經永遠屬於〈時光封印〉,也屬於藝術家楊炯杕。 –節錄自《望山海之一隅,銅版上七年–楊炯杕與他的〈時光封印〉》,文∕安懷冰 《創作自述》 一般製作銅版畫時,必得考慮凹版壓印機的尺寸,作品大小因而受其限制。1994–1995年間,完成由三塊板拼成的《二重奏》,用意在於嘗試打破此局限,當時就有構想製作至少一兩公尺長的凹版畫。1996–1998年離法在台期間,因故無法將長幅版畫的構想付諸行動,只先完成三件小習作:《鄉愁》、《平台》與《福爾摩莎》。 在收集了細節照片及草稿到巴黎之後,於1999年下半年開始這套艱鉅的《時光封印》─台灣東北角海岸連作,創作之初,銅礦廢墟、山景以及海景其實是三幅各自獨立的作品,到了2000年刻畫第三塊時,決定將這三幅計畫合併為一,十二張共六公尺長的畫面,可以各自獨立,同時又是頭尾相連,生生不息。整整六年創作過程裡,長時間花在琢磨、刻畫這些一塊塊方型銅板,要求經營出每一塊的天地,掌握住所有細節。 現想起為這件作品命名時的期許與感受,是希望盡力將生存過的時間與空間封存於版面上。藉由映入腦海的影像、速寫及攝影記錄下的細節,代表著“過去的時間”;創作時,綜合手邊、腦海裡曾經共同存在的影像,表現在作品上,視為“現在的時間”。完成後,無論是再回頭看自己作品時,或呈現他人面前時,所產生不同的意義及視角,為作品本身生命的延續,那是不可知的“未來的時間”。 這條海岸線伴隨著我的成長,我也目睹景象的變遷;在時間長河中,萬物生命皆同步前行,同樣流逝。刻畫她,是出自個人內心的情感,以及自我的挑戰,替彼此共存的歲月留下刻痕。痕跡是留在版面上了,實際生活裡卻是夸父逐日,永遠與時間競走。
作品
成果作品 -
成果作品 -
成果作品 -
成果作品 -
成果作品 -
成果作品 -
成果作品 -
成果作品 -
成果作品 -
成果作品 -
成果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