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
跳至主要內容區塊
:::
facebook連結(另開視窗)
instagram連結(另開視窗)
youtube連結(另開視窗)
繁中
/
EN
搜尋
會員
網站導覽
選單
繁中
/
EN
搜尋
會員
導覽服務
關於美術館
最新消息
美術館簡介
美術館紀事
館長介紹
參觀與交通資訊
空間與設備
展覽
當期展覽
歷年展覽
活動
當期活動
歷年活動
導覽服務
志工服務
實習計畫
駐館計畫資料庫
當期駐館藝術家
歷屆駐館藝術家
駐館合作單位
駐館計畫報名
歷年駐館成果紀錄
典藏
出版
關渡美術館之友
登入
申辦帳號
帳號
(必填)
密碼
(必填)
驗證碼
(必填)
更換
語音播放
登入
記住我的帳號
忘記密碼
親愛的訪客 您好:
填完資料後即可享有會員服務,
我們誠摯的歡迎您。
開始申請
回到首頁
忘記密碼
請輸入您的登入帳號與電子信箱,我們會把密碼E-mail給您,取得密碼後再重新登入即可。
若您也不記得帳號,麻煩請至「
聯絡我們
」填寫基本資料,客服人員確認後,將會用E-mail通知您的帳號及密碼,謝謝您!
登入帳號
(必填)
電子信箱
(必填)
驗證碼
(必填)
更換
語音播放
確認送出
回上頁
關閉
:::
2016 關渡雙年展-打怪
2016.09.30~2016.12.11
09:00 - 17:00
參展藝術家+策展人| [ 台灣Taiwan ] 盧明德+賴瑛瑛 | LU MING-TE + LAI YING-YING [ 台灣Taiwan ] 張徐展+龔卓軍 | ZHANG-XU ZHAN + GONG JOW-JIUN [ 澳洲Australia ] 拉姆許・馬立歐・尼堤岩德蘭+葛蘭・巴克利 | RAMESH MARIO NITHIYENDRAN + GLENN BARKLEY [ 中國China ] 張培力+魯明軍 | ZHANG PEI-LI + LU MING-JUN [ 印尼Indonesia ] 特拉瑪拉三人組+阿錫金・哈山 | TROMARAMA + ASIKIN HASAN [ 日本Japan ] 椿昇+茂木健一郎 | TSUBAKI NOBORU +MOGI KENICHIRO [ 韓國Korea ] 安奎哲+李大衡 | AHN KYU-CHUL + LEE DAE-HYUNG [ 馬來西亞Malaysia ] 三蘇丁・瓦哈伯+諾爾・哈寧・穆罕默德・凱魯丁 | SAMSUDIN WAHAB + NUR HANIM MOHAMED KHAIRUDDIN [ 新加坡Singapore ] 林載春+李永財 | LIM TZAY-CHUEN + LEE WENG-CHOY [ 越南Vietnam ] 阮芳伶+阮如輝 | NGUYEN PHUONG LINH + NGUYEN NHU HUY 【展覽介紹】 關渡雙年展在今年將以「打怪」為主題,邀請臺灣、中國、韓國、印尼、澳洲、日本、馬來西亞、越南、新加坡共10位藝術家與10位策展人進行合作,以衝突、創造、變革、突圍、冒險等各種路徑,共同創造亞洲當代文明的新神話。 在電玩的世界中,「打怪」一詞意為攻擊、殲滅遊戲中的反派怪物,透過「打怪」,玩家得以累積分數,並順利升級及闖關。雖然說「破關」及「升級」是電玩遊戲中的成就感來源,但是電玩遊戲的核心是以「打怪」這個動作所構成,而玩家的快感和遊戲性,亦是建立在「打怪」的經驗之上。在日常的流行用語中,亦常用「打怪」來表達克服現實工作環境中所經歷的「難關」,也因此,「打怪」成了遊走在現實與虛擬經驗之間的用語。「打怪」把遊戲現實化、同時亦把現實遊戲化。 在現實世界之中,我們是否也有可能不自覺移植「打怪」的模式和身體感,在社會結構及思想層次上闖關突圍?藝術作為一種極富遊戲性的敘述方法,藝術家是否是以「打怪」的模式及感知,來介入社會、政治、歷史及文化的脈絡之中。如果藝術家需要執行「打怪」的實踐,則這隻「怪獸」又是何物呢? 而當藝術家以具備英雄主義色彩的象徵符號出現在現代化的進程中,我們是否也過度期待藝術家會為我們宰殺怪獸呢?我們究竟是要對抗藝術史、對抗新自由主義、對抗殖民史觀還是對抗當代藝術中的階層系統呢?還是說,最難以征服的體制困局、以及思想怪獸,正是源於我們自身呢?如果英雄和怪獸其實是當代文明的孿生體,那我們又該如何「打怪」呢? 即將滿十周年的關渡雙年展以策展為核心主軸,從2008年第一屆將「夢」作為主題開始、第二屆「記憶的總和」、第三屆「藝想世界」、第四屆的「識別系統」到第五屆的「打怪」,我們以10+10(十位藝術家與十位策展人聯手演繹)的合作模式,建立起屬於關渡美術館自身特有的主體性以及藝術話語權。隨著關渡雙年展的開幕,關渡美術館也於9月30日舉辦「亞洲當代藝術論壇」,提供亞洲藝術家、策展人、評論家、各地藝術社群及藝術愛好者,一個良好的對話交流平台。希冀能藉此匯聚亞洲當代藝術動能,展現出屬於大學美術館的活動能量與學術代表性。 指導單位|教育部、文化部 主辦單位|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關渡美術館 媒體合作|今藝術、藝術家、art in ASIA、非池中 贊助單位|Asialink、香港藝術發展局、財團法人RC文化藝術基金會、台北喜來登大飯店、達奇藝術、君度橙酒 指定用水|AQUAGEN 指定投影機|EPSON
參展藝術家+策展人| [ 台灣Taiwan ] 盧明德+賴瑛瑛 | LU MING-TE + LAI YING-YING [ 台灣Taiwan ] 張徐展+龔卓軍 | ZHANG-XU ZHAN + GONG JOW-JIUN [ 澳洲Australia ] 拉姆許・馬立歐・尼堤岩德蘭+葛蘭・巴克利 | RAMESH MARIO NITHIYENDRAN + GLENN BARKLEY [ 中國China ] 張培力+魯明軍 | ZHANG PEI-LI + LU MING-JUN [ 印尼Indonesia ] 特拉瑪拉三人組+阿錫金・哈山 | TROMARAMA + ASIKIN HASAN [ 日本Japan ] 椿昇+茂木健一郎 | TSUBAKI NOBORU +MOGI KENICHIRO [ 韓國Korea ] 安奎哲+李大衡 | AHN KYU-CHUL + LEE DAE-HYUNG [ 馬來西亞Malaysia ] 三蘇丁・瓦哈伯+諾爾・哈寧・穆罕默德・凱魯丁 | SAMSUDIN WAHAB + NUR HANIM MOHAMED KHAIRUDDIN [ 新加坡Singapore ] 林載春+李永財 | LIM TZAY-CHUEN + LEE WENG-CHOY [ 越南Vietnam ] 阮芳伶+阮如輝 | NGUYEN PHUONG LINH + NGUYEN NHU HUY 【展覽介紹】 關渡雙年展在今年將以「打怪」為主題,邀請臺灣、中國、韓國、印尼、澳洲、日本、馬來西亞、越南、新加坡共10位藝術家與10位策展人進行合作,以衝突、創造、變革、突圍、冒險等各種路徑,共同創造亞洲當代文明的新神話。 在電玩的世界中,「打怪」一詞意為攻擊、殲滅遊戲中的反派怪物,透過「打怪」,玩家得以累積分數,並順利升級及闖關。雖然說「破關」及「升級」是電玩遊戲中的成就感來源,但是電玩遊戲的核心是以「打怪」這個動作所構成,而玩家的快感和遊戲性,亦是建立在「打怪」的經驗之上。在日常的流行用語中,亦常用「打怪」來表達克服現實工作環境中所經歷的「難關」,也因此,「打怪」成了遊走在現實與虛擬經驗之間的用語。「打怪」把遊戲現實化、同時亦把現實遊戲化。 在現實世界之中,我們是否也有可能不自覺移植「打怪」的模式和身體感,在社會結構及思想層次上闖關突圍?藝術作為一種極富遊戲性的敘述方法,藝術家是否是以「打怪」的模式及感知,來介入社會、政治、歷史及文化的脈絡之中。如果藝術家需要執行「打怪」的實踐,則這隻「怪獸」又是何物呢? 而當藝術家以具備英雄主義色彩的象徵符號出現在現代化的進程中,我們是否也過度期待藝術家會為我們宰殺怪獸呢?我們究竟是要對抗藝術史、對抗新自由主義、對抗殖民史觀還是對抗當代藝術中的階層系統呢?還是說,最難以征服的體制困局、以及思想怪獸,正是源於我們自身呢?如果英雄和怪獸其實是當代文明的孿生體,那我們又該如何「打怪」呢? 即將滿十周年的關渡雙年展以策展為核心主軸,從2008年第一屆將「夢」作為主題開始、第二屆「記憶的總和」、第三屆「藝想世界」、第四屆的「識別系統」到第五屆的「打怪」,我們以10+10(十位藝術家與十位策展人聯手演繹)的合作模式,建立起屬於關渡美術館自身特有的主體性以及藝術話語權。隨著關渡雙年展的開幕,關渡美術館也於9月30日舉辦「亞洲當代藝術論壇」,提供亞洲藝術家、策展人、評論家、各地藝術社群及藝術愛好者,一個良好的對話交流平台。希冀能藉此匯聚亞洲當代藝術動能,展現出屬於大學美術館的活動能量與學術代表性。 指導單位|教育部、文化部 主辦單位|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關渡美術館 媒體合作|今藝術、藝術家、art in ASIA、非池中 贊助單位|Asialink、香港藝術發展局、財團法人RC文化藝術基金會、台北喜來登大飯店、達奇藝術、君度橙酒 指定用水|AQUAGEN 指定投影機|EPSON
安奎哲 + 李大衡
藝術家-安奎哲 1955年生於首爾的安奎哲,曾於首爾大學藝術學院主修雕塑。1977年畢業後於《藝術季刊》中擔任編輯。1985年參加「現實與言論」運動,並發表與當時主流風潮相左的作品。兩年後,33歲的安奎哲旅居巴黎深造,於隔年遷居德國,在斯圖加特國立藝術學院就讀。1992年於首爾Space Saemteo舉辦第一場個展,展開專職藝術家生涯的第一步。1995年回到南韓後的19年間,安奎哲舉辦了十場個展,包括:「物件之間」、「細瑣」、「49個房間」、「繪虹」、「有與無」、「看不見的愛之國度」(MMCA)等,且多次參加韓國與海外的特展與雙年展,揭露生活中隱藏於日常物件與空間的不同層面。安奎哲從擔任記者時開始寫作,成為他藝術創作取向中的重要轉折。從那時開始,他亦成為一多產的作家,並且出版數本書籍,包括:《沒有畫作的美術館》、《男人的行李》、《43張桌子》、《9隻金魚與水》。許多人評論安氏的書寫中常揭露藝術創作無法捕捉的真實。安奎哲1997年開始任教於韓國國立藝術大學視覺藝術學院。 策展人-李大衡
李大衡,藝術評論、策展人,曾獲選韓國富比士雜誌2012年領袖人物,目前為韓國策展公司Hzone、韓國之眼及明日韓國的創辦策展人。過去十四年來,李大衡為亞洲當代藝術策展,從首爾到北京、紐約、倫敦,曾與李庸白(2011年威尼斯雙年展韓國館)、黛比‧韓(2009年「韓國之眼」)、徐道濩、張曉剛、曾梵志、岳敏君、方力鈞、繆曉春、張鵬及其他藝術家合作。2009年於薩奇美術館展出的「韓國之眼月世代」在倫敦吸引近二十五萬觀客人次,由於此次展覽的成功,「韓國之眼」成為年度品牌,並巡迴展覽直到2012年於倫敦薩奇美術館展出為止。李大衡同時也主辦年度展「明日韓國」,目標涵蓋美術、設計、建築等。與SKIRA出版社合作之下,李大衡擔任2010年「韓國之眼:韓國當代藝術I」與2012年「韓國之眼:韓國當代藝術II」主策劃人與作者,另尚有2010年首爾G20高峰會時介紹韓國文化的《韓國之美》一書。目前李大衡也主導現代汽車的全球藝術活動,其中包含國立現代美術館(MMCA)的「現代汽車系列展」、泰德現代藝術館「現代製作」、洛杉磯郡立美術館「現代計畫」、彭博社「絕妙主意」、「現代與藝術」、「藝術聯盟」等等。
安奎哲 + 李大衡
藝術家-安奎哲 1955年生於首爾的安奎哲,曾於首爾大學藝術學院主修雕塑。1977年畢業後於《藝術季刊》中擔任編輯。1985年參加「現實與言論」運動,並發表與當時主流風潮相左的作品。兩年後,33歲的安奎哲旅居巴黎深造,於隔年遷居德國,在斯圖加特國立藝術學院就讀。1992年於首爾Space Saemteo舉辦第一場個展,展開專職藝術家生涯的第一步。1995年回到南韓後的19年間,安奎哲舉辦了十場個展,包括:「物件之間」、「細瑣」、「49個房間」、「繪虹」、「有與無」、「看不見的愛之國度」(MMCA)等,且多次參加韓國與海外的特展與雙年展,揭露生活中隱藏於日常物件與空間的不同層面。安奎哲從擔任記者時開始寫作,成為他藝術創作取向中的重要轉折。從那時開始,他亦成為一多產的作家,並且出版數本書籍,包括:《沒有畫作的美術館》、《男人的行李》、《43張桌子》、《9隻金魚與水》。許多人評論安氏的書寫中常揭露藝術創作無法捕捉的真實。安奎哲1997年開始任教於韓國國立藝術大學視覺藝術學院。 策展人-李大衡
李大衡,藝術評論、策展人,曾獲選韓國富比士雜誌2012年領袖人物,目前為韓國策展公司Hzone、韓國之眼及明日韓國的創辦策展人。過去十四年來,李大衡為亞洲當代藝術策展,從首爾到北京、紐約、倫敦,曾與李庸白(2011年威尼斯雙年展韓國館)、黛比‧韓(2009年「韓國之眼」)、徐道濩、張曉剛、曾梵志、岳敏君、方力鈞、繆曉春、張鵬及其他藝術家合作。2009年於薩奇美術館展出的「韓國之眼月世代」在倫敦吸引近二十五萬觀客人次,由於此次展覽的成功,「韓國之眼」成為年度品牌,並巡迴展覽直到2012年於倫敦薩奇美術館展出為止。李大衡同時也主辦年度展「明日韓國」,目標涵蓋美術、設計、建築等。與SKIRA出版社合作之下,李大衡擔任2010年「韓國之眼:韓國當代藝術I」與2012年「韓國之眼:韓國當代藝術II」主策劃人與作者,另尚有2010年首爾G20高峰會時介紹韓國文化的《韓國之美》一書。目前李大衡也主導現代汽車的全球藝術活動,其中包含國立現代美術館(MMCA)的「現代汽車系列展」、泰德現代藝術館「現代製作」、洛杉磯郡立美術館「現代計畫」、彭博社「絕妙主意」、「現代與藝術」、「藝術聯盟」等等。
椿昇 + 茂木健一郎
藝術家-椿昇
椿昇自京都市立藝術大學的美術系畢業後,以雕塑作品《新鮮的汽油》參加於美國各大美術館巡迴的日本新銳藝術家聯展「對抗自然」。該展標題採用了他的想法,並且影響了往後日本當代藝術走向。1993年椿昇參與威尼斯雙年展,並於2001年橫濱三年展中展出巨大的充氣作品《昆蟲世界-草蜢》。椿昇亦於水戶藝術館(2003)、京都國立近代美術館(2009)、霧島藝術之森博物館(2012)舉辦個展。他持續以氣球作為媒材,製作大型且具幽默感的玩具,暗喻對當代社會重要局勢的警示。另外在日本國內的計畫中,椿昇於2013年策劃了「坂手+岡山計畫」,以及2016年策劃瀨戶內海國際藝術節中的「小豆島未來計畫」,為地區發展帶來了正向的經濟影響。在京都造形藝術大學美術工藝學系任教多年的他,將畢業展轉化為藝術博覽會,並創辦了「ARTOTHÈQUE」計畫來推廣國內藝術市場。對椿昇而言,藝術是一種用作建立永續社會的創新工具。 策展人-茂木健一郎
茂木健一郎博士,又稱Ken Mogi,1962年生於東京,1992年獲東京大學物理學博士學位。茂木立志解決所謂的心腦問題,更進一步地說,是想要理解充滿感質的意識如何於數十億個放電的腦神經中浮現。茂木於東京索尼電腦科學實驗室進行研究,並於慶應大學、早稻田大學、東京大學等校任教,並於諸多學術機構擔任客座教授。茂木因在日本舉辦提升民眾理解科學的活動,以及針對藝術及生活方式的評論專文有響亮的名氣。其著作贏得兩項著名文學獎,並為索尼公司「感質計畫」提案人。目前日文著作已超過五十本,其中包括關於頭腦三部曲著作銷售量超過百萬本,並常參與日本電視節目。茂木喜歡理查‧華格納的歌劇、小津安二郎的電影、英國喜劇(如《大英國小人物》、《非常大酒店》、《辦公室瘋雲》、《泰德神父》等)、藝術(特別是具刺激性的藝術)以及其他事物。曾於英國劍橋以博士後身分進行兩年研究。
椿昇 + 茂木健一郎
藝術家-椿昇
椿昇自京都市立藝術大學的美術系畢業後,以雕塑作品《新鮮的汽油》參加於美國各大美術館巡迴的日本新銳藝術家聯展「對抗自然」。該展標題採用了他的想法,並且影響了往後日本當代藝術走向。1993年椿昇參與威尼斯雙年展,並於2001年橫濱三年展中展出巨大的充氣作品《昆蟲世界-草蜢》。椿昇亦於水戶藝術館(2003)、京都國立近代美術館(2009)、霧島藝術之森博物館(2012)舉辦個展。他持續以氣球作為媒材,製作大型且具幽默感的玩具,暗喻對當代社會重要局勢的警示。另外在日本國內的計畫中,椿昇於2013年策劃了「坂手+岡山計畫」,以及2016年策劃瀨戶內海國際藝術節中的「小豆島未來計畫」,為地區發展帶來了正向的經濟影響。在京都造形藝術大學美術工藝學系任教多年的他,將畢業展轉化為藝術博覽會,並創辦了「ARTOTHÈQUE」計畫來推廣國內藝術市場。對椿昇而言,藝術是一種用作建立永續社會的創新工具。 策展人-茂木健一郎
茂木健一郎博士,又稱Ken Mogi,1962年生於東京,1992年獲東京大學物理學博士學位。茂木立志解決所謂的心腦問題,更進一步地說,是想要理解充滿感質的意識如何於數十億個放電的腦神經中浮現。茂木於東京索尼電腦科學實驗室進行研究,並於慶應大學、早稻田大學、東京大學等校任教,並於諸多學術機構擔任客座教授。茂木因在日本舉辦提升民眾理解科學的活動,以及針對藝術及生活方式的評論專文有響亮的名氣。其著作贏得兩項著名文學獎,並為索尼公司「感質計畫」提案人。目前日文著作已超過五十本,其中包括關於頭腦三部曲著作銷售量超過百萬本,並常參與日本電視節目。茂木喜歡理查‧華格納的歌劇、小津安二郎的電影、英國喜劇(如《大英國小人物》、《非常大酒店》、《辦公室瘋雲》、《泰德神父》等)、藝術(特別是具刺激性的藝術)以及其他事物。曾於英國劍橋以博士後身分進行兩年研究。
林載春 + 李永財
藝術家-林載春
林載春於1972年出生於新加坡。1997年自墨爾本皇家理工大學畢業取得藝術學士學位後,回到新加坡開始他的創作職涯。2007年林載春移居到北京目前亦於該處生活與工作。他曾參與展覽:「Polypolis-漢堡當代藝術展」(2001)、「休止-光州雙年展」(2002)、「理智與感情-雪梨雙年展」(2004)、「信念-新加坡雙年展」(2006)、「明日」(Artsonje藝術中心,2007)、「礫石流金」(北京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2008)、「就在拐角」(北京箭廠空間,2009),以及「搗蛋鬼創造世界」(韓國白南準藝術中心, 2010)。他的個展包括:「改造 #7」(新加坡電力站,2001)、「邁克」(第51屆威尼斯雙年展新加坡國家館,2005)、「一件作品」(新加坡當代藝術學院,2005)以及於「林載春個展」(廣州畫廊,2016)。 策展人-李永財 李永財目前擔任國際藝評人協會新加坡分會會長,同時為新加坡國家美術館顧問。2000年至2009年間擔任新加坡電力站藝術中心聯合藝術總監,並於香港中文大學、新加坡蘇富比藝術學院、芝加哥藝術學院任教,教授從藝術理論到文化政策等議題。曾召集及參加多次研討會,並與包含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當代藝術中心在內等許多藝術團體合作創作。其談論當代藝術與文化、東南亞及新加坡的專文散見於各大出版品中,如:《Afterall》、《事件過後:藝術史新觀點》(曼徹斯特出版社)、《藝術與親密公共性:亞太地區的藝術》(羅德里奇出版社出版)、《大報季刊》、《亞洲當代藝術》(MIT出版社)、《當代藝術與社會論壇》、《東南亞現代與當代藝術》(康乃爾出版社)、《就在此地:國際藝術與文化觀點》(MIT出版)、《1985年後的當代藝術理論》(布萊克威爾出版社)、《第三文本》等。
林載春 + 李永財
藝術家-林載春
林載春於1972年出生於新加坡。1997年自墨爾本皇家理工大學畢業取得藝術學士學位後,回到新加坡開始他的創作職涯。2007年林載春移居到北京目前亦於該處生活與工作。他曾參與展覽:「Polypolis-漢堡當代藝術展」(2001)、「休止-光州雙年展」(2002)、「理智與感情-雪梨雙年展」(2004)、「信念-新加坡雙年展」(2006)、「明日」(Artsonje藝術中心,2007)、「礫石流金」(北京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2008)、「就在拐角」(北京箭廠空間,2009),以及「搗蛋鬼創造世界」(韓國白南準藝術中心, 2010)。他的個展包括:「改造 #7」(新加坡電力站,2001)、「邁克」(第51屆威尼斯雙年展新加坡國家館,2005)、「一件作品」(新加坡當代藝術學院,2005)以及於「林載春個展」(廣州畫廊,2016)。 策展人-李永財 李永財目前擔任國際藝評人協會新加坡分會會長,同時為新加坡國家美術館顧問。2000年至2009年間擔任新加坡電力站藝術中心聯合藝術總監,並於香港中文大學、新加坡蘇富比藝術學院、芝加哥藝術學院任教,教授從藝術理論到文化政策等議題。曾召集及參加多次研討會,並與包含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當代藝術中心在內等許多藝術團體合作創作。其談論當代藝術與文化、東南亞及新加坡的專文散見於各大出版品中,如:《Afterall》、《事件過後:藝術史新觀點》(曼徹斯特出版社)、《藝術與親密公共性:亞太地區的藝術》(羅德里奇出版社出版)、《大報季刊》、《亞洲當代藝術》(MIT出版社)、《當代藝術與社會論壇》、《東南亞現代與當代藝術》(康乃爾出版社)、《就在此地:國際藝術與文化觀點》(MIT出版)、《1985年後的當代藝術理論》(布萊克威爾出版社)、《第三文本》等。
阮芳伶 + 阮如輝
藝術家-阮芳伶
阮芳伶的跨領域藝術實踐涵蓋了裝置、雕塑與影像作品。她的作品傳達了人類生活中的異化、錯置及無常。阮芳伶關心在族群、宗教與文化及地緣政治影響下,越南的地理文化變遷、傳統根源與破碎的歷史間衍生的複雜連結。阮芳伶時常旅行、進行田野調查,並於曾有過交流活動或成為邊界的歷史場域收集文物。她將這些材料轉化,用來建立對破碎歷史與個人敘事的另類觀點與詮釋。阮芳伶出生於NHÀ SÀN工作室(阮芳伶父親於河內的家中成立越南首間由藝術家管理的實驗藝術非營利空間)-在許多重要越南當代藝術家間成長。2011年NHÀ SÀN工作室因有關當局的壓力下關閉,故阮芳伶現與一群致力於挑戰疆界並探索當下的越南年輕藝術家共同創辦與管理「NHÀ SÀN Collective」。 策展人-阮如輝
阮如輝是一位以越南胡志明市為活動重心的視覺藝術家(錄像藝術)、獨立策展人、藝術評論、翻譯、詩人以及作曲家。阮如輝可稱為第一位試圖將當代藝術引入越南社會空間的藝術家與知識分子,他將當代藝術視為綜合社會、文化、政治知識產生的多領域結合體,而非單純形式主義上的實踐手段。另外其作為胡志明市替代藝術空間「ZeroStation」創辦人與聯合藝術總監,阮如輝與團隊成員同時試圖開啟/實驗新的可能性,讓當代藝術得以逃脫舊有西方內在美學及基進主義者間的關係,以開啟藝術、生活、日常、實驗、在地與國際之間的對話的裝置之形,脈絡化當代藝術,並進入本土關懷層面。2013年,阮如輝擔任新加坡雙年展聯合策展人,自2013年後則以策展顧問的形式參與日本橫濱的長期計畫「黃金町市集」,目前擔任「2015年全新計劃」客座策展人,該計劃是由曼谷創意大學發起的一年計畫,目的為引薦泰國具潛力之青年藝術家進入泰國當代藝術界。
阮芳伶 + 阮如輝
藝術家-阮芳伶
阮芳伶的跨領域藝術實踐涵蓋了裝置、雕塑與影像作品。她的作品傳達了人類生活中的異化、錯置及無常。阮芳伶關心在族群、宗教與文化及地緣政治影響下,越南的地理文化變遷、傳統根源與破碎的歷史間衍生的複雜連結。阮芳伶時常旅行、進行田野調查,並於曾有過交流活動或成為邊界的歷史場域收集文物。她將這些材料轉化,用來建立對破碎歷史與個人敘事的另類觀點與詮釋。阮芳伶出生於NHÀ SÀN工作室(阮芳伶父親於河內的家中成立越南首間由藝術家管理的實驗藝術非營利空間)-在許多重要越南當代藝術家間成長。2011年NHÀ SÀN工作室因有關當局的壓力下關閉,故阮芳伶現與一群致力於挑戰疆界並探索當下的越南年輕藝術家共同創辦與管理「NHÀ SÀN Collective」。 策展人-阮如輝
阮如輝是一位以越南胡志明市為活動重心的視覺藝術家(錄像藝術)、獨立策展人、藝術評論、翻譯、詩人以及作曲家。阮如輝可稱為第一位試圖將當代藝術引入越南社會空間的藝術家與知識分子,他將當代藝術視為綜合社會、文化、政治知識產生的多領域結合體,而非單純形式主義上的實踐手段。另外其作為胡志明市替代藝術空間「ZeroStation」創辦人與聯合藝術總監,阮如輝與團隊成員同時試圖開啟/實驗新的可能性,讓當代藝術得以逃脫舊有西方內在美學及基進主義者間的關係,以開啟藝術、生活、日常、實驗、在地與國際之間的對話的裝置之形,脈絡化當代藝術,並進入本土關懷層面。2013年,阮如輝擔任新加坡雙年展聯合策展人,自2013年後則以策展顧問的形式參與日本橫濱的長期計畫「黃金町市集」,目前擔任「2015年全新計劃」客座策展人,該計劃是由曼谷創意大學發起的一年計畫,目的為引薦泰國具潛力之青年藝術家進入泰國當代藝術界。
拉姆許・馬立歐・尼堤岩德蘭 + 葛蘭‧巴克利
藝術家-拉姆許・馬立歐・尼堤岩德蘭 1988年出生於斯里蘭卡可倫坡的當代藝術家拉姆許・馬立歐・尼堤岩德蘭,現在於澳洲雪梨生活及工作。作品雖多以陶瓷為主,但他的雕塑/裝置實踐包含了大量的媒體資訊與引用指涉。在他具象的雕塑脈絡中,陽具是一持續不斷出現的主題,以此作為社會與政治權力的符徵。拉姆許參與許多展覽,包括南澳美術館舉辦的大型展覽:2016阿德雷德澳洲藝術雙年展,亦曾於澳洲國立美術館、謝珀頓美術館、柏斯當代藝術學院藝廊、雪梨藝術空間,及坎培拉當代藝術空間展出。2014年,他受頒由澳洲藝術空間與新南威爾斯藝術局負責的新南威爾斯視覺藝術獎金。2015年,他榮獲澳洲給予以陶瓷創作的藝術家最優渥與重要的獎項─雪梨陶瓷邁爾基金獎。他的作品被廣泛報導。其即將展出的展覽包含於墨爾本伊安波特美術館的個展。拉姆許的作品亦被多所機構典藏,包括澳洲國立美術館、南澳美術館、藝術銀行與謝珀頓美術館。現其作品由雪梨Sullivan + Strumpf畫廊所代理。 策展人-葛蘭‧巴克利 葛蘭‧巴克利,雪梨獨立策展人,曾任澳洲當代藝術館資深策展人(2008-2014)及臥龍崗大學藝術典藏策展人(1996-2007),主要策展經歷包含:「澳洲當代藝術館藝術年鑑:安‧李維斯‧AO的贈禮」(2009-10)、澳洲當代藝術館「新造天地:澳洲當代藝術專展」(2009)、澳洲國立美術館「甜蜜家園:彼得‧費作品集精選展」(與黛博拉‧哈特(Deborah Hart)博士共同策劃,2003-04,另加巡迴展期)、雪梨坎貝爾鎮藝術中心及蒙納許大學「無邊無界:紐澳脈絡下的非主流藝術」(與彼得‧費共同策劃,2008);2011年巴克利為澳洲當代館與韓國首爾國立當代美術館(NMOCA)策劃「告訴我:1976-2011年間澳洲與韓國的當代藝術」交流展;2012年為澳洲當代館的新典藏展覽空間策劃「第一輯:澳洲當代館典藏」,並與萊斯利‧哈汀共同策劃「肯‧威森:恰如彷彿」;2013年策劃「無北之南:勞倫斯‧亞伯哈特、威廉‧艾格斯坦與諾威‧麥肯納」以及作為澳洲原住民編織藝術品考察的「弦理論」。近期計畫則有2015年與萊斯利‧哈汀共同於澳洲當代藝術館策劃澳洲藝術家艾雷克斯‧丹克的大型回顧展,並於2016年擔任「澳洲陶藝雙年展:沿著小路走」策展人。巴克利廣泛在各雜誌上發表澳洲藝術及文化相關文章,如《每月藝術》、《藝術家檔案》、《藝術與澳洲》等雜誌,也是澳洲雪梨獨立策展機構「策展人部門」的共同創辦人與聯合董事。
拉姆許・馬立歐・尼堤岩德蘭 + 葛蘭‧巴克利
藝術家-拉姆許・馬立歐・尼堤岩德蘭 1988年出生於斯里蘭卡可倫坡的當代藝術家拉姆許・馬立歐・尼堤岩德蘭,現在於澳洲雪梨生活及工作。作品雖多以陶瓷為主,但他的雕塑/裝置實踐包含了大量的媒體資訊與引用指涉。在他具象的雕塑脈絡中,陽具是一持續不斷出現的主題,以此作為社會與政治權力的符徵。拉姆許參與許多展覽,包括南澳美術館舉辦的大型展覽:2016阿德雷德澳洲藝術雙年展,亦曾於澳洲國立美術館、謝珀頓美術館、柏斯當代藝術學院藝廊、雪梨藝術空間,及坎培拉當代藝術空間展出。2014年,他受頒由澳洲藝術空間與新南威爾斯藝術局負責的新南威爾斯視覺藝術獎金。2015年,他榮獲澳洲給予以陶瓷創作的藝術家最優渥與重要的獎項─雪梨陶瓷邁爾基金獎。他的作品被廣泛報導。其即將展出的展覽包含於墨爾本伊安波特美術館的個展。拉姆許的作品亦被多所機構典藏,包括澳洲國立美術館、南澳美術館、藝術銀行與謝珀頓美術館。現其作品由雪梨Sullivan + Strumpf畫廊所代理。 策展人-葛蘭‧巴克利 葛蘭‧巴克利,雪梨獨立策展人,曾任澳洲當代藝術館資深策展人(2008-2014)及臥龍崗大學藝術典藏策展人(1996-2007),主要策展經歷包含:「澳洲當代藝術館藝術年鑑:安‧李維斯‧AO的贈禮」(2009-10)、澳洲當代藝術館「新造天地:澳洲當代藝術專展」(2009)、澳洲國立美術館「甜蜜家園:彼得‧費作品集精選展」(與黛博拉‧哈特(Deborah Hart)博士共同策劃,2003-04,另加巡迴展期)、雪梨坎貝爾鎮藝術中心及蒙納許大學「無邊無界:紐澳脈絡下的非主流藝術」(與彼得‧費共同策劃,2008);2011年巴克利為澳洲當代館與韓國首爾國立當代美術館(NMOCA)策劃「告訴我:1976-2011年間澳洲與韓國的當代藝術」交流展;2012年為澳洲當代館的新典藏展覽空間策劃「第一輯:澳洲當代館典藏」,並與萊斯利‧哈汀共同策劃「肯‧威森:恰如彷彿」;2013年策劃「無北之南:勞倫斯‧亞伯哈特、威廉‧艾格斯坦與諾威‧麥肯納」以及作為澳洲原住民編織藝術品考察的「弦理論」。近期計畫則有2015年與萊斯利‧哈汀共同於澳洲當代藝術館策劃澳洲藝術家艾雷克斯‧丹克的大型回顧展,並於2016年擔任「澳洲陶藝雙年展:沿著小路走」策展人。巴克利廣泛在各雜誌上發表澳洲藝術及文化相關文章,如《每月藝術》、《藝術家檔案》、《藝術與澳洲》等雜誌,也是澳洲雪梨獨立策展機構「策展人部門」的共同創辦人與聯合董事。
特拉瑪拉三人組 + 阿錫金‧哈山
藝術家-特拉瑪拉三人組 特拉瑪拉三人組由費比‧貝比羅斯、赫伯‧漢斯、魯迪‧赫圖米那三人共同成立。他們在印尼的萬隆居住與工作,2000年代早期就讀於萬隆理工學院。他們為製作逐格動畫的實驗音樂錄影帶,並開始以三人組方式一同工作,以影像動畫為主要創作項目。他們的創作是受到跨越真實生活與虛擬的幻覺所啟發。特拉瑪拉三人組曾於荷蘭阿姆斯特丹市立博物館(2015)、墨爾本維多利亞國家美術館(2015)與東京森美術館(2010)舉行個展。參與的群展包括:墨西哥「Animasivo國際動畫節」(2013)、昆士蘭現代藝術博物館「第七屆亞太當代藝術三年展」(2012)、臺灣「第三屆亞洲藝術雙年展」(2011)、特拉維夫當代藝術中心(2010)、維也納藝術館(2010)、廣島市現代美術館(2009),與「新加坡雙年展」(2008)。 策展人-阿錫金‧哈山 生於印尼占碑,於1985年至1991年間就讀萬隆理工學院藝術設計學系雕塑藝術工作室並畢業獲學士學位。曾主導研究印尼新藝術運動及相關藝術創作(1990年代)。對公共空間極有興趣,並在萬隆理工學院創作「以城市廣場作為爪哇的公共空間」(1991)。1996年出任位於雅加達的隆塔藝廊策展人,同年獲日本國際交流基金會─雅加達補助,短期擔任東京、廣島、福岡、京都等地多處藝廊及博物館之策展人。1997年曾任雅加達藝術委員會「當代雕塑三年展」策展人,2001年受邀擔任赫爾辛基當代美術館ARS1展覽觀察員,曾任澳洲湯斯維爾、布里斯班、達爾文等地舉行之新媒體藝術展覽「過渡之境」策展人,2005年任印尼國家美術館「麗塔‧維茲曼-維達度 雕塑藝術回顧展」策展人,2007年擔任雅加達藝術委員會「第11屆當代藝術雙年展」策展人,自2008年至今擔任雅加達薩里哈喇藝術中心策展人,2013年與利基‧A‧札拉尼同時擔任印尼國家美術館於美國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舉行之巡迴展「魔法陰影」策展人一職,2014年同樣擔任坎貝拉國家肖像美術館「印尼肖像大師」一展之策展人,2015年由德國法蘭克福的法蘭克福藝術協會所舉辦之印尼年輕藝術家特展「根」中擔任策展人,該展覽為法蘭克福書展活動一環,當時印尼以榮譽嘉賓身分參加。
特拉瑪拉三人組 + 阿錫金‧哈山
藝術家-特拉瑪拉三人組 特拉瑪拉三人組由費比‧貝比羅斯、赫伯‧漢斯、魯迪‧赫圖米那三人共同成立。他們在印尼的萬隆居住與工作,2000年代早期就讀於萬隆理工學院。他們為製作逐格動畫的實驗音樂錄影帶,並開始以三人組方式一同工作,以影像動畫為主要創作項目。他們的創作是受到跨越真實生活與虛擬的幻覺所啟發。特拉瑪拉三人組曾於荷蘭阿姆斯特丹市立博物館(2015)、墨爾本維多利亞國家美術館(2015)與東京森美術館(2010)舉行個展。參與的群展包括:墨西哥「Animasivo國際動畫節」(2013)、昆士蘭現代藝術博物館「第七屆亞太當代藝術三年展」(2012)、臺灣「第三屆亞洲藝術雙年展」(2011)、特拉維夫當代藝術中心(2010)、維也納藝術館(2010)、廣島市現代美術館(2009),與「新加坡雙年展」(2008)。 策展人-阿錫金‧哈山 生於印尼占碑,於1985年至1991年間就讀萬隆理工學院藝術設計學系雕塑藝術工作室並畢業獲學士學位。曾主導研究印尼新藝術運動及相關藝術創作(1990年代)。對公共空間極有興趣,並在萬隆理工學院創作「以城市廣場作為爪哇的公共空間」(1991)。1996年出任位於雅加達的隆塔藝廊策展人,同年獲日本國際交流基金會─雅加達補助,短期擔任東京、廣島、福岡、京都等地多處藝廊及博物館之策展人。1997年曾任雅加達藝術委員會「當代雕塑三年展」策展人,2001年受邀擔任赫爾辛基當代美術館ARS1展覽觀察員,曾任澳洲湯斯維爾、布里斯班、達爾文等地舉行之新媒體藝術展覽「過渡之境」策展人,2005年任印尼國家美術館「麗塔‧維茲曼-維達度 雕塑藝術回顧展」策展人,2007年擔任雅加達藝術委員會「第11屆當代藝術雙年展」策展人,自2008年至今擔任雅加達薩里哈喇藝術中心策展人,2013年與利基‧A‧札拉尼同時擔任印尼國家美術館於美國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舉行之巡迴展「魔法陰影」策展人一職,2014年同樣擔任坎貝拉國家肖像美術館「印尼肖像大師」一展之策展人,2015年由德國法蘭克福的法蘭克福藝術協會所舉辦之印尼年輕藝術家特展「根」中擔任策展人,該展覽為法蘭克福書展活動一環,當時印尼以榮譽嘉賓身分參加。
三蘇丁‧瓦哈伯 + 諾爾・哈寧・穆罕默德・凱魯丁
藝術家-三蘇丁‧瓦哈伯
三蘇丁‧瓦哈伯的藝術作品結合了奇幻與真實,展現了對真實獨特且自我的詮釋。三蘇丁多以繪畫形式表現,有時也以雕塑或表演為媒材,並混入當下的事件(主要從他每天閱讀報紙的習慣而來),忠實呈現藝術家自身夢境中的深沉與單一。他認為是受到自身拒絕現實,並對如《越獄風雲》等幫派電影與影集的喜好影響,及童年於霹靂州第一次接觸到政治並為了取得書籍而成為級長圖書館員的童年所刺激,三蘇丁的創作尤其聚焦於在陰謀論、社會權力,與政府對群眾的控制等議題上。他強迫自己以快速步調進行當代藝術的創作,且仍舊能保持作品中豐富的內容,同時表達對全球政治事件的思考。 策展人-諾爾・哈寧・穆罕默德・凱魯丁
諾爾・哈寧・凱魯丁是馬來西亞怡保市(Ipoh)的藝術家與獨立策展人,1994年馬來西亞雪蘭莪州瑪拉工藝大學藝術學士畢。畢業後,凱魯丁參加眾多國內外展覽,並數次得獎,尤以獲選1996年《當代青年》最為知名。1996至2010年間,凱魯丁於霹靂州藝術基金會擔任策展人,並負責辦理霹靂州怡保市年度的多領域類型活動「怡保藝術節」(1996-2000)。作為自由策展人,她曾為數名卓越的馬來西亞藝術家策劃過個展,包含蘇萊曼•依薩、拉加‧沙利曼‧拉加‧阿茲汀、謝薏穎。凱魯丁也二度擔任「旅遊的靈魂(Kembara Jiwa)」節目策展人,該節目巡迴於萬隆的瑟拉薩‧蘇娜若藝術空間、日惹文化公園及福岡亞洲美術館展出。凱魯丁擔任2005年創立之雙語(英文及馬來文)季刊《sentAp!》總編輯,同時與楊秀明共同擔任共四冊的《馬來西亞藝術記述》聯合總編輯,目前為馬來西亞藝術檔案庫與研究輔助中心總監之一。現時,她也參與了一些藝術檔案庫的計畫,包含為已故的知名馬來西亞攝影藝術先驅-伊斯梅爾・哈辛建立檔案庫。
三蘇丁‧瓦哈伯 + 諾爾・哈寧・穆罕默德・凱魯丁
藝術家-三蘇丁‧瓦哈伯
三蘇丁‧瓦哈伯的藝術作品結合了奇幻與真實,展現了對真實獨特且自我的詮釋。三蘇丁多以繪畫形式表現,有時也以雕塑或表演為媒材,並混入當下的事件(主要從他每天閱讀報紙的習慣而來),忠實呈現藝術家自身夢境中的深沉與單一。他認為是受到自身拒絕現實,並對如《越獄風雲》等幫派電影與影集的喜好影響,及童年於霹靂州第一次接觸到政治並為了取得書籍而成為級長圖書館員的童年所刺激,三蘇丁的創作尤其聚焦於在陰謀論、社會權力,與政府對群眾的控制等議題上。他強迫自己以快速步調進行當代藝術的創作,且仍舊能保持作品中豐富的內容,同時表達對全球政治事件的思考。 策展人-諾爾・哈寧・穆罕默德・凱魯丁
諾爾・哈寧・凱魯丁是馬來西亞怡保市(Ipoh)的藝術家與獨立策展人,1994年馬來西亞雪蘭莪州瑪拉工藝大學藝術學士畢。畢業後,凱魯丁參加眾多國內外展覽,並數次得獎,尤以獲選1996年《當代青年》最為知名。1996至2010年間,凱魯丁於霹靂州藝術基金會擔任策展人,並負責辦理霹靂州怡保市年度的多領域類型活動「怡保藝術節」(1996-2000)。作為自由策展人,她曾為數名卓越的馬來西亞藝術家策劃過個展,包含蘇萊曼•依薩、拉加‧沙利曼‧拉加‧阿茲汀、謝薏穎。凱魯丁也二度擔任「旅遊的靈魂(Kembara Jiwa)」節目策展人,該節目巡迴於萬隆的瑟拉薩‧蘇娜若藝術空間、日惹文化公園及福岡亞洲美術館展出。凱魯丁擔任2005年創立之雙語(英文及馬來文)季刊《sentAp!》總編輯,同時與楊秀明共同擔任共四冊的《馬來西亞藝術記述》聯合總編輯,目前為馬來西亞藝術檔案庫與研究輔助中心總監之一。現時,她也參與了一些藝術檔案庫的計畫,包含為已故的知名馬來西亞攝影藝術先驅-伊斯梅爾・哈辛建立檔案庫。
張徐展 + 龔卓軍
藝術家-張徐展 1988年生,畢業於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新媒體藝術研究所。成長於新莊專售託夢靈厝、靈異紙娃、紙糊神獸、靈花靈鳥等精緻民俗手藝的「新興糊紙店」,但本人最愛的其實是動畫。作品於多處國際短片影展與美術館中展出, 2015年舉辦首次個展「自卑的蝙蝠」,創作結合動畫、錄像、實驗電影與擴延影像,媒材涵蓋手繪、定格紙偶與多頻道錄像裝置等。其作品假以一種荒謬、怪誕的影像,包覆探索關於個人之於社會的謬察、家族技藝(記憶)之於社會的生存經驗、端看那些曾未腐朽的集體狂歡。現正進行為期數年的大型紙偶動畫創作計劃。重要聯展包括: 昆士蘭現代藝術博物館「第七屆亞太藝術三年展- APT7 Cinema」、德國「27th德國柏林短片影展」、國立臺灣美術館「第五屆亞洲藝術雙年展」、美國「奧斯汀奇幻影展」、福岡亞洲美術館「亞洲數碼藝術獎」。 策展人-龔卓軍
現任國立台南藝術大學藝術創作理論研究所專任副教授。1998年取得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學位,研究領域橫跨法國當代哲學、現象學、心理學、美學,發表過多篇專論與專書,包括:《身體部署:梅洛龐蒂與現象學之後》、收錄於《藝術觀點》的<真實身體行動的自我技術:用果陀斯基閱讀晚期傅柯>、收錄於《視覺藝術》的<身體與科技體現之間:媒體藝術的現象學>等,同時也是《空間詩學》、《眼與心》等書的翻譯者。近年也進行策展、撰寫藝評及城市、社區記憶的考現活動,包括2013年於誠品畫廊策劃「我們是否工作過量﹖」展覽、2014年於鳳甲美術館策劃「鬼魂的迴返」展覽、2015年6月舉辦「想要帶你去的地方—城市記憶工作坊:水交社的過去與現在」等。
張徐展 + 龔卓軍
藝術家-張徐展 1988年生,畢業於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新媒體藝術研究所。成長於新莊專售託夢靈厝、靈異紙娃、紙糊神獸、靈花靈鳥等精緻民俗手藝的「新興糊紙店」,但本人最愛的其實是動畫。作品於多處國際短片影展與美術館中展出, 2015年舉辦首次個展「自卑的蝙蝠」,創作結合動畫、錄像、實驗電影與擴延影像,媒材涵蓋手繪、定格紙偶與多頻道錄像裝置等。其作品假以一種荒謬、怪誕的影像,包覆探索關於個人之於社會的謬察、家族技藝(記憶)之於社會的生存經驗、端看那些曾未腐朽的集體狂歡。現正進行為期數年的大型紙偶動畫創作計劃。重要聯展包括: 昆士蘭現代藝術博物館「第七屆亞太藝術三年展- APT7 Cinema」、德國「27th德國柏林短片影展」、國立臺灣美術館「第五屆亞洲藝術雙年展」、美國「奧斯汀奇幻影展」、福岡亞洲美術館「亞洲數碼藝術獎」。 策展人-龔卓軍
現任國立台南藝術大學藝術創作理論研究所專任副教授。1998年取得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學位,研究領域橫跨法國當代哲學、現象學、心理學、美學,發表過多篇專論與專書,包括:《身體部署:梅洛龐蒂與現象學之後》、收錄於《藝術觀點》的<真實身體行動的自我技術:用果陀斯基閱讀晚期傅柯>、收錄於《視覺藝術》的<身體與科技體現之間:媒體藝術的現象學>等,同時也是《空間詩學》、《眼與心》等書的翻譯者。近年也進行策展、撰寫藝評及城市、社區記憶的考現活動,包括2013年於誠品畫廊策劃「我們是否工作過量﹖」展覽、2014年於鳳甲美術館策劃「鬼魂的迴返」展覽、2015年6月舉辦「想要帶你去的地方—城市記憶工作坊:水交社的過去與現在」等。
盧明德 + 賴瑛瑛
藝術家-盧明德
盧明德1950年出生於高雄市,1974年畢業於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專攻油畫與雕塑,1981年在廖修平教授引薦下進入日本國立筑波大學藝術研究所,受教於山口勝弘、三田村駿右、篠田守男、河口龍夫等教授,研究主題為「20世紀美術中藝術媒體的發展研究」。1985年3月取得藝術碩士學位,8月回國專任於東海大學美術系同時兼任於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開設綜合造形、複合媒體藝術論等課程。1986年作品《大度山 = 2 \* ROMAN II》獲台北市立美術館典藏,作品《大度山 = 1 \* ROMAN I》獲美國夏威夷東西文化中心典藏。1988年作品《對語》獲中華民國現代美術新展望獎,1991年獲李仲生基金會繪畫創作獎。1994年專任於高雄師範大學美術系,1997年擔任美術系系主任,2003年擔任藝術學院院長,並於2006年創設了跨領域藝術研究所兼任所長。2016年退休,將複合媒體的創作觀再擴大為跨領域思維,進一步落實藝術與各學科及差異社群領域之間的碰撞、對話、交流與學習的理念。 策展人-賴瑛瑛 賴瑛瑛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教育與美術行政研究所博士,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研究所專任教授兼所長。曾任職臺北當代藝術館副館長及臺北市立美術館副研究員,現任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理事及博物館管理專業委員會召集人,世界博物館協會博物館管理專業委員會理事及世界人權博物館協會諮詢委員。策展經歷為「達達的世界」、「輕且重的震撼」、「歡樂迷宮」、「楊識宏的創作基因」等。發表論文及專書有〈李元佳與全球觀念藝術〉、〈盧明德的藝術媒體與行動〉、〈從藝術到行動:60到80年代藝術行動在台灣〉、〈文化領導權的建構〉、〈公私協立的博物館治理〉,《當代藝術管理:藝術學的考察》、《展覽反思與論述實踐─台北市立美術館展覽方針之研究1983-2007》、《台灣前衛:六○年代複合藝術》等。
盧明德 + 賴瑛瑛
藝術家-盧明德
盧明德1950年出生於高雄市,1974年畢業於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專攻油畫與雕塑,1981年在廖修平教授引薦下進入日本國立筑波大學藝術研究所,受教於山口勝弘、三田村駿右、篠田守男、河口龍夫等教授,研究主題為「20世紀美術中藝術媒體的發展研究」。1985年3月取得藝術碩士學位,8月回國專任於東海大學美術系同時兼任於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開設綜合造形、複合媒體藝術論等課程。1986年作品《大度山 = 2 \* ROMAN II》獲台北市立美術館典藏,作品《大度山 = 1 \* ROMAN I》獲美國夏威夷東西文化中心典藏。1988年作品《對語》獲中華民國現代美術新展望獎,1991年獲李仲生基金會繪畫創作獎。1994年專任於高雄師範大學美術系,1997年擔任美術系系主任,2003年擔任藝術學院院長,並於2006年創設了跨領域藝術研究所兼任所長。2016年退休,將複合媒體的創作觀再擴大為跨領域思維,進一步落實藝術與各學科及差異社群領域之間的碰撞、對話、交流與學習的理念。 策展人-賴瑛瑛 賴瑛瑛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教育與美術行政研究所博士,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研究所專任教授兼所長。曾任職臺北當代藝術館副館長及臺北市立美術館副研究員,現任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理事及博物館管理專業委員會召集人,世界博物館協會博物館管理專業委員會理事及世界人權博物館協會諮詢委員。策展經歷為「達達的世界」、「輕且重的震撼」、「歡樂迷宮」、「楊識宏的創作基因」等。發表論文及專書有〈李元佳與全球觀念藝術〉、〈盧明德的藝術媒體與行動〉、〈從藝術到行動:60到80年代藝術行動在台灣〉、〈文化領導權的建構〉、〈公私協立的博物館治理〉,《當代藝術管理:藝術學的考察》、《展覽反思與論述實踐─台北市立美術館展覽方針之研究1983-2007》、《台灣前衛:六○年代複合藝術》等。
張培力 + 魯明軍
藝術家-張培力 張培力197出生於中國杭州,1984年畢業自中國美術學院(原浙江美術學院)油畫系。現於杭州工作及生活。其早期代表作是油畫《X?》,1986年開始以涵括文字在內的多種媒介創作,1988年創作了錄像作品《30X30》。1994年張培力放棄了架上繪畫,從事以錄像為主要媒介的媒體藝術創作。作品多次參與威尼斯雙年展等重要國際展覽,並被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等重要藝術機構收藏。 策展人-魯明軍 魯明軍於2011年獲得四川大學歷史學博士學位,現任四川大學藝術學院美術學系副教授,主要從事當代藝術理論及批評研究。魯明軍的研究領域包括中國現代及當代美術史及1960年代以來的西方藝術史學。他的論文可見於《文藝研究》、《美術研究》、《二十一世紀》、《藝術觀點》及《天涯》等。他的近期著作包括《書寫與視覺叙事:歷史與理論的視野》、《視覺認知與藝術史:福柯、達彌施、克拉里》及《論繪畫的繪畫:一種藝術機制與普遍性認知》。 魯明軍為2015年何鴻毅家族基金中華研究獎助金得獎者。
張培力 + 魯明軍
藝術家-張培力 張培力197出生於中國杭州,1984年畢業自中國美術學院(原浙江美術學院)油畫系。現於杭州工作及生活。其早期代表作是油畫《X?》,1986年開始以涵括文字在內的多種媒介創作,1988年創作了錄像作品《30X30》。1994年張培力放棄了架上繪畫,從事以錄像為主要媒介的媒體藝術創作。作品多次參與威尼斯雙年展等重要國際展覽,並被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等重要藝術機構收藏。 策展人-魯明軍 魯明軍於2011年獲得四川大學歷史學博士學位,現任四川大學藝術學院美術學系副教授,主要從事當代藝術理論及批評研究。魯明軍的研究領域包括中國現代及當代美術史及1960年代以來的西方藝術史學。他的論文可見於《文藝研究》、《美術研究》、《二十一世紀》、《藝術觀點》及《天涯》等。他的近期著作包括《書寫與視覺叙事:歷史與理論的視野》、《視覺認知與藝術史:福柯、達彌施、克拉里》及《論繪畫的繪畫:一種藝術機制與普遍性認知》。 魯明軍為2015年何鴻毅家族基金中華研究獎助金得獎者。
作品
回上頁
分享到
分享到Facebook(另開視窗)
分享到LINE(另開視窗)
分享到Twitter(另開視窗)
導覽服務
聯絡我們
回頂端
關鍵字搜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