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
跳至主要內容區塊
:::
facebook連結(另開視窗)
instagram連結(另開視窗)
youtube連結(另開視窗)
繁中
/
EN
搜尋
會員
網站導覽
選單
繁中
/
EN
搜尋
會員
導覽服務
關於美術館
最新消息
美術館簡介
美術館紀事
館長介紹
參觀與交通資訊
空間與設備
展覽
當期展覽
歷年展覽
活動
當期活動
歷年活動
導覽服務
志工服務
實習計畫
駐館計畫資料庫
當期駐館藝術家
歷屆駐館藝術家
駐館合作單位
駐館計畫報名
歷年駐館成果紀錄
典藏
出版
關渡美術館之友
登入
申辦帳號
帳號
(必填)
密碼
(必填)
驗證碼
(必填)
更換
語音播放
登入
記住我的帳號
忘記密碼
親愛的訪客 您好:
填完資料後即可享有會員服務,
我們誠摯的歡迎您。
開始申請
回到首頁
忘記密碼
請輸入您的登入帳號與電子信箱,我們會把密碼E-mail給您,取得密碼後再重新登入即可。
若您也不記得帳號,麻煩請至「
聯絡我們
」填寫基本資料,客服人員確認後,將會用E-mail通知您的帳號及密碼,謝謝您!
登入帳號
(必填)
電子信箱
(必填)
驗證碼
(必填)
更換
語音播放
確認送出
回上頁
關閉
:::
忘山-謝牧岐個展
2017.07.21~2017.09.24
09:00 - 17:00
「忘山」圍繞著我如何以繪畫的方式去面對傳統風景畫自身的歷史脈絡,因此我所面對的不是實際的自然風景,而是把以風景為題的畫作為對象。於2016年「前山」個展中,因個人的地緣關係開始以觀音山為起點,其目的透過風景與人的歷史建立起過去與當下的脈絡,更可清晰述說著,從何而來,又將由何而去。因此我開始留意風景畫的繪畫概念,如何在台灣這塊土地上被形成與建構,也回溯到十九世紀初這輩的台灣第一代畫家身上。 於創作的過程中,面對著臨摹與取其風格再創造的繪畫狀態,當中十分的使人玩味,某部分又像回到像初學者般,意圖讓思維與圖像更接近些;時而又必須跳脫框架,用個人的方式詮釋。誠如前輩畫家陳慧坤提及的繪畫經驗:「看塞尚不只看到塞尚, 一定要從看塞尚而看到自己。」註1我同時在看塞尚也看自己的狀態下拉鋸。因此我將這樣拉鋸的狀態稱作為「忘」,即是對於繪畫狀態的形容,透過研究學習後,進而放下所學,讓它成為自己的一部分。「山」則是以風景畫與人物的歷史為寫生對象。 風景畫作為一種繪畫的題材分類,呈現畫家所看到的世界。在風景畫的世界裡,風景也是載體,承載了作者的意志與心念。因此風景畫裡一草一木都可化為特定的象徵意涵。「忘山」的作品中,出現許多芭蕉樹、觀音山、淡水的圖像,經過重新組構安排,凸顯了時代不同對於風景畫概念的差異,同時「忘」字同音「望」,也意指著該如何觀看這片風景(畫)。這之間產生與傳統風景畫脈絡的對視關係,讓風景畫不僅是風景畫,繪畫也不再只是繪畫而已。繪畫成為創作者需面對的問題,問題本身即代表藝術家思索的路徑,每張畫作都是藝術家給自己的問題,如何解決問題,變成一個很有趣的迴圈,透過創造去回應問題,再由問題去解釋為何創造。 註1《臺灣美術研究講義》,謝里法著,〈臺灣美術史個別研究篇–(9)塞尚的研究者:陳慧坤〉
「忘山」圍繞著我如何以繪畫的方式去面對傳統風景畫自身的歷史脈絡,因此我所面對的不是實際的自然風景,而是把以風景為題的畫作為對象。於2016年「前山」個展中,因個人的地緣關係開始以觀音山為起點,其目的透過風景與人的歷史建立起過去與當下的脈絡,更可清晰述說著,從何而來,又將由何而去。因此我開始留意風景畫的繪畫概念,如何在台灣這塊土地上被形成與建構,也回溯到十九世紀初這輩的台灣第一代畫家身上。 於創作的過程中,面對著臨摹與取其風格再創造的繪畫狀態,當中十分的使人玩味,某部分又像回到像初學者般,意圖讓思維與圖像更接近些;時而又必須跳脫框架,用個人的方式詮釋。誠如前輩畫家陳慧坤提及的繪畫經驗:「看塞尚不只看到塞尚, 一定要從看塞尚而看到自己。」註1我同時在看塞尚也看自己的狀態下拉鋸。因此我將這樣拉鋸的狀態稱作為「忘」,即是對於繪畫狀態的形容,透過研究學習後,進而放下所學,讓它成為自己的一部分。「山」則是以風景畫與人物的歷史為寫生對象。 風景畫作為一種繪畫的題材分類,呈現畫家所看到的世界。在風景畫的世界裡,風景也是載體,承載了作者的意志與心念。因此風景畫裡一草一木都可化為特定的象徵意涵。「忘山」的作品中,出現許多芭蕉樹、觀音山、淡水的圖像,經過重新組構安排,凸顯了時代不同對於風景畫概念的差異,同時「忘」字同音「望」,也意指著該如何觀看這片風景(畫)。這之間產生與傳統風景畫脈絡的對視關係,讓風景畫不僅是風景畫,繪畫也不再只是繪畫而已。繪畫成為創作者需面對的問題,問題本身即代表藝術家思索的路徑,每張畫作都是藝術家給自己的問題,如何解決問題,變成一個很有趣的迴圈,透過創造去回應問題,再由問題去解釋為何創造。 註1《臺灣美術研究講義》,謝里法著,〈臺灣美術史個別研究篇–(9)塞尚的研究者:陳慧坤〉
作品
回上頁
分享到
分享到Facebook(另開視窗)
分享到LINE(另開視窗)
分享到Twitter(另開視窗)
導覽服務
聯絡我們
回頂端
關鍵字搜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