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
跳至主要內容區塊
:::
facebook連結(另開視窗)
instagram連結(另開視窗)
youtube連結(另開視窗)
繁中
/
EN
搜尋
會員
網站導覽
選單
繁中
/
EN
搜尋
會員
導覽服務
關於美術館
最新消息
美術館簡介
美術館紀事
館長介紹
參觀與交通資訊
空間與設備
展覽
當期展覽
歷年展覽
活動
當期活動
歷年活動
導覽服務
志工服務
實習計畫
駐館計畫資料庫
當期駐館藝術家
歷屆駐館藝術家
駐館合作單位
駐館計畫報名
歷年駐館成果紀錄
典藏
出版
關渡美術館之友
登入
申辦帳號
帳號
(必填)
密碼
(必填)
驗證碼
(必填)
更換
語音播放
登入
記住我的帳號
忘記密碼
親愛的訪客 您好:
填完資料後即可享有會員服務,
我們誠摯的歡迎您。
開始申請
回到首頁
忘記密碼
請輸入您的登入帳號與電子信箱,我們會把密碼E-mail給您,取得密碼後再重新登入即可。
若您也不記得帳號,麻煩請至「
聯絡我們
」填寫基本資料,客服人員確認後,將會用E-mail通知您的帳號及密碼,謝謝您!
登入帳號
(必填)
電子信箱
(必填)
驗證碼
(必填)
更換
語音播放
確認送出
回上頁
關閉
:::
藝變者遊行
2012.07.20~2012.09.16
09:00 - 17:00
策展人:張禮豪、潘娉玉 從古代總是罩著神秘面紗的煉金術到當代講求精準的神經外科,兩個看似充滿矛盾對立的學門,卻不約而同地採用了同一個意象:「Homunculus」,在在顯示出人類在追求自性(Self)發展的殊途同歸之處,也揭櫫了在人類邁入21世紀的全新時代,榮格所提出的「個體化過程」(Individuation Process)概念,仍是無可迴避的重大命題。在這裡,榮格的「個體化過程」意味著「使其成為不可分割之人的過程」,清楚闡明人的一生必定會在諸多層面上經歷變革,方能達到個人與超個人統一的一元宇宙(Unus Mundus),恰與東方思想中的「天人合一」境界有著異曲同工之妙,而想像,即被視為能夠通往如是境界的重要途徑。 若以此一立論基礎延伸出去,具備比一般人更為纖細的情感和心思的藝術家往往必須經過一番感官與內在的雙重煎熬,才得以將其靈感具體化為創作,而這樣的創作在某種意義上,其實正與異變者的生成相符。在藉由以藝求異的過程,創作者就像是煉金術士一般,必須一而再、再而三地經過不斷的試驗,添加不同的配料與成分,累積出來的失敗品、半成品以迄最終的成品(就某個意義上來說或許並不會有出現成品的一天)。 由此觀之,藝術家既是以他們所不知情的獨有技術研究著大腦的神經學家,也是在冶煉物質之外,冶煉自身靈魂的煉金術士。而他們所呈現出來的不同藝術風貌,既是自身生命的揭露與證明,也如同一場共同目標明顯,充滿強烈意涵的遊行活動。因此,在這場大規模的「藝變者遊行」活動中,觀者當會見到不同藝術家投身探索宇宙、生命的無盡旅程中,雖飽受煎熬卻堅毅不懈的生成與印記。 參展藝術家:(按姓氏筆劃排序) 王志文、王姿婷、何孟娟、何信旺、吳思嶔、呂浩元、李己、李民中、李明道、周代焌、林煌迪、邱建仁、邱昭財、侯怡亭、侯俊明、姚瑞中、范揚宗、高雅婷、張乃文、張力山、張暉明、張嘉穎、許尹齡、連建興、郭維國、陳文祺、陳永賢、陳建榮、陳浚豪、陳擎耀、游宜群、黃華真、黃蘭雅、楊仁明、楊茂林、董心如、董明晉、廖祈羽、廖堉安、劉時棟、劉淑美、潘信華、蔡依庭、鄭君殿、鄭詩雋 座談會:2012年7月20日(五) 14:00-16:30 pm 座談人士:張禮豪、潘聘玉、姚瑞中、張晴文、吳達坤
策展人:張禮豪、潘娉玉 從古代總是罩著神秘面紗的煉金術到當代講求精準的神經外科,兩個看似充滿矛盾對立的學門,卻不約而同地採用了同一個意象:「Homunculus」,在在顯示出人類在追求自性(Self)發展的殊途同歸之處,也揭櫫了在人類邁入21世紀的全新時代,榮格所提出的「個體化過程」(Individuation Process)概念,仍是無可迴避的重大命題。在這裡,榮格的「個體化過程」意味著「使其成為不可分割之人的過程」,清楚闡明人的一生必定會在諸多層面上經歷變革,方能達到個人與超個人統一的一元宇宙(Unus Mundus),恰與東方思想中的「天人合一」境界有著異曲同工之妙,而想像,即被視為能夠通往如是境界的重要途徑。 若以此一立論基礎延伸出去,具備比一般人更為纖細的情感和心思的藝術家往往必須經過一番感官與內在的雙重煎熬,才得以將其靈感具體化為創作,而這樣的創作在某種意義上,其實正與異變者的生成相符。在藉由以藝求異的過程,創作者就像是煉金術士一般,必須一而再、再而三地經過不斷的試驗,添加不同的配料與成分,累積出來的失敗品、半成品以迄最終的成品(就某個意義上來說或許並不會有出現成品的一天)。 由此觀之,藝術家既是以他們所不知情的獨有技術研究著大腦的神經學家,也是在冶煉物質之外,冶煉自身靈魂的煉金術士。而他們所呈現出來的不同藝術風貌,既是自身生命的揭露與證明,也如同一場共同目標明顯,充滿強烈意涵的遊行活動。因此,在這場大規模的「藝變者遊行」活動中,觀者當會見到不同藝術家投身探索宇宙、生命的無盡旅程中,雖飽受煎熬卻堅毅不懈的生成與印記。 參展藝術家:(按姓氏筆劃排序) 王志文、王姿婷、何孟娟、何信旺、吳思嶔、呂浩元、李己、李民中、李明道、周代焌、林煌迪、邱建仁、邱昭財、侯怡亭、侯俊明、姚瑞中、范揚宗、高雅婷、張乃文、張力山、張暉明、張嘉穎、許尹齡、連建興、郭維國、陳文祺、陳永賢、陳建榮、陳浚豪、陳擎耀、游宜群、黃華真、黃蘭雅、楊仁明、楊茂林、董心如、董明晉、廖祈羽、廖堉安、劉時棟、劉淑美、潘信華、蔡依庭、鄭君殿、鄭詩雋 座談會:2012年7月20日(五) 14:00-16:30 pm 座談人士:張禮豪、潘聘玉、姚瑞中、張晴文、吳達坤
相關專文
文/張禮豪
一切,都必須從變異開始談起。 達爾文(Charles Robert Darwin,1809~1882)在其推動現代演化思想的著作《物種起源》(On the Origin of Species)中提及,變異是演化的最關鍵因素,而在人類身上,變異質量最大、速度最快的器官就是人腦。如是的變異不可估量地豐富了人類的文化進展,並且成為人類社會進一步演化的主要因子。 尤其隨著科技的發達,對於人腦的研究出現了長足的進步。在1950年代,有神經外科之父美譽的潘菲爾(Wilder Penfield,1891~1976)發現,人體的「自體感覺」,也就是包含觸覺,壓覺,冷熱,痛覺等皮膚能感受到的感覺,都會經由身體各部位傳到視丘後,再輸送到頂葉的自體感覺皮質區。然而,對應的排列順序以及對應面積跟身體實際大小有很大的差別,所呈現出來的結果被稱為「潘菲爾地圖」(Penfield map),而透過此圖則可以重建出一個大頭、厚唇、寬手、小身體的「體感小人」(Somatosensory Homunculus)。有趣的是,每個人腦所對應描繪出來的變形小人同樣存在著或多或少的差異。 「Homunculus」一字的起源是拉丁文,原意指小人、侏儒。根據德國心理學家榮格(Carl Jung,1875~1961)的研究,此字的相關記載應首見活動於西元三到四世紀的古埃及煉金師諾錫摩斯(Zosimos)所留下的文字,當中提及他所做的一個怪誕的夢,夢裡他遇到幾名僧侶,一邊與他對話,一邊接受血腥殘酷的肢解,而在自身加諸一般人所無能忍受的痛苦及錘鍊之後,竟然形塑出擁有與原本性格完全翻轉變異的小人來。該文獻藉由這樣的描寫,來揭示出煉金術從物質分解到思想淨化的過程與寓意,而諾錫摩斯也成為第一個創造出人造人的煉金術士。在此一基礎上,包括後來德國作家歌德在其鉅作《浮士德》裡頭,也針對這個虛擬出來的人物刻意細膩描寫,認為此一小人是在燒瓶中製造而成,渾身發光卻十分羸弱,永遠無法離開瓶中到外面的世界去生活,卻所知廣博而討人喜愛。透過歌德的雋永的詩歌,這個神秘而充滿魅力的人造人說法因此廣為世人所熟知。 從古代總是披著一層神秘面紗的煉金術到當代講求精準的神經外科,兩個看似充滿矛盾對立的學門,卻不約而同地採用了同一個意象:「藝變者」(Homunculus),在在顯示出人類在追求自性(Self)發展的殊途同歸之處,也揭櫫了即使人類已進入了21世紀的全新時代,榮格所提出的「個體化過程」(Individuation Process)概念,仍是無可迴避的重大普世命題。在這裡,榮格的「個體化過程」意味著「使其成為不可分割之人的過程」,清楚闡明人的一生必定會在諸多層面上經歷變革,方能達到個人與超個人統一的一元宇宙(Unus Mundus),這樣的說法,無獨有偶地恰與東方思想中的「天人合一」境界有著高度的類同性,而想像,即被視為能夠通往如是境界的重要途徑。 想像在煉金術的發展歷史中,不但佔有極大的份量,也是煉金理論體系裡的根本要素。想像是獲得啟示的手段──不論是直接或透過與神靈對話獲得啟示皆然。煉物體變的力量,最終更可由此導出「想像既是心靈的,又是實體的」的結論來。在這裡所欲表達的概念是:人可以透過某種經驗及歷程克服先前的命定論經驗,擺脫環境與時代背景的影響,活在自己的中心之上,並且向外界表達此一中心真實的事物。誠如榮格的見解,人類的心靈意識系統雖不必然走向分裂,但的確包括了許多異質的元素,彼此之間會以對偶的方式不斷產生矛盾與衝突。因此,人類生命的趨向當是不斷面對異己性(otherness)的挑戰,使自身變得更加完整,而能從別人眼中反映的「自我意象」,返歸至純粹自我觀照的「自性意象」。 長久以來,煉金術士認為他們所從事的是一項偉大的工作(The Great Work),因為他們從來都不擔心是否能夠真正擁有最終的珍貴成果,而是把重點放在自問是否目睹世界是如何創造出來的,是否瞭解神奇奧妙的大自然,以及肉體因何獲得新生等問題上面,而煉金術繁複的作業流程,就是為了能夠達到使人們可以控制自身的混沌物質,將之區別、分類之後加以淨化並重新賦予活力,最終與宇宙建立感知的聯繫。若由此一立論基礎延伸出去,情感和心思比一般人更為纖細的藝術家往往必須經過一番感官與內在的雙重煎熬,才得以將其靈感具體化為創作。這樣的創作歷程其實正與異變者的生成相符,在藉由以藝求異的過程,藝術家就像是煉金術士一般,必須一而再、再而三地經過不斷的試驗,添加不同的配料與成分,歷經無數次挫折失敗後仍鍥而不捨反覆實驗,累積出一次次的失敗品、半成品以迄最終的成品(就某個意義上來說或許並不會有出現成品的一天)。 以此觀之,藝術家既是以他們所不知情的獨有技術研究著大腦的神經學家,也是在冶煉物質之外,冶煉自身靈魂的煉金術士。他們所呈現出來的不同藝術風貌,既是自身生命的揭露與證明,也如同一場共同目標明顯,充滿強烈意涵與堅定姿態的遊行活動。因此,在這場大規模的「藝變者遊行」活動中,我們沿用煉金術不同階段的執行步驟,將展出作品概略分為「鍛燒與溶解」(Calcination & Dissolution)、「分解與結合」(Separation & Conjunction)、「發酵與蒸餾」(Fermentation & Distillation)、「凝結與消化」(Coagulation & Digestion)、「昇華與塗蠟」(Sublimation& Ceration )、「增殖與投射」(Multiplication & Projection)六個單元,並且同時展示多個藝術家團體在不同時空背景集體面對創作時所留下的文獻資料,從中觀者當會見到不同藝術家投身探索宇宙、生命的無盡旅程中,雖飽受煎熬卻堅毅不懈的生成與印記。 鍛燒與溶解:對肉體的依戀與對自我的毀滅 在煉金術繁複的操作過程中,這個步驟簡單來說就是將物體至於火中加熱,直到物體化為灰燼,經過鍛燒之後原初的物體才能祛除雜質,成為寶貴的材料。而後,經過腐蝕性強烈的溶液分解,則會生成鐵銹,意味著死亡之後的重生。這便如同一棵蘋果腐爛後,種子才會生根發芽,長出蘋果樹並且結實出更多的蘋果來。因此,榮格從心理學的角度對應,認為鍛燒與溶解代表了對肉體的依戀,以及經過潛意識的洗禮後,自我的進一步被毀滅。此間郭維國以自身形象入畫的《今晚牛仔有約》,藉由隱喻、曖昧、戲謔的表現手法,將現實中未能滿足的慾望戲劇性地宣洩出來、鄭詩雋穿上民間服飾,在眾人面前表演上吊行為卻又活轉過來的《鬼娃悄悄說》一作之影像紀錄,詮釋了生死間身體所可能經歷的弔詭神秘經驗,乃至於吳思嶔的《墓園》為許多死去的昆蟲設立微型墓園,觀者必須低頭上望或者親手翻開才能夠見證到真正的死亡、陳文祺「肉體是靈魂的監獄」系列作品將其面對親人死亡所感受到的悲傷與荒謬情緒,透過以砂紙磨毀底片膠膜後所形成具有強烈美感的影像等,都不約而同地傳達了「死亡─再生」並存相倚、不可切割的互涉關係。 分解與結合:逐漸明晰的獨立精神養成過程 分解指的是通過溶解和過濾以祛除雜質的過程,在煉金術的相關著作中,經常被描述成恐怖的肢解,而投射到心理層次所代表的,是人們意識到了自己的希望與夢想,意味著個人不再受到父母、師長以及他人的影響,開始走向個性化的過程。結合指的即是兩種物質的化合,因而形成不同性質的第三種物質,自然也象徵著靈魂與肉體之間合而為一所產生的強大力量。在旅英之後,從水墨轉到影像為媒材的陳永賢,對於身體存在與外界環境彼此延展對話的探索在《隱遁者》一作中有著清晰的示現。倪又安以「章三」、「李已」、「王午」、「趙陸」、「何實」等多個「畫」名同時行走於藝壇,每個名字各自從事不同風格及媒材的創作,企圖挑戰藝術界及藝術市場對於統一發表姓名及統一藝術家風格,以利學術研究和市場銷售的宰制觀點,無疑是變異者多元意義中某一層面的最佳例證。蔡依庭在成為人母之前,便不斷地透過創作一遍遍描繪自己日後的可能體態與形容、呂浩元以鑿刀般的用筆,粗獷而厚重地刻畫出其家人飽含生命力的外在與精神並存的強烈面貌。侯怡亭以都會性的裝扮進入經常可見血肉模糊的傳統市場中,又在此充滿複雜而曖昧意味的影像上手繡援引自名畫的構成元素,營造出強烈的對峙與懸缺感,藉此展現自我的消解(同時也試圖確立自身的身份所在)。同樣著眼在追尋自我身份認知的議題上,陳擎耀的「我愛紐約」系列作品展示了他在紐約這個文化大熔爐中穿上不同國家民族的特色服裝,正襟危坐地坐在各國的餐館裡頭,然而最終難以遮掩的仍是他那屬於東方、屬於台灣的面孔,似乎表明了追尋認同的不可求索;但也正是如此,才更彰顯出堅毅面對荒謬存在的人性力量。張暉明與廖祈羽共同創作的「MimiLucy:Never Give UP」系列作品結合錄像與平面影像作品,以黝黑夜空作為展演的舞台,彷彿透過一趟純粹想像、充滿奇異風景的宇宙航行,兩人的存在才得以更為真實的確認。 發酵與蒸餾:精神與肉體之間的對立或連結 發酵與蒸餾這兩個步驟在許多煉金術士的眼裡,是最為核心的步驟。前者所需之物即為酵素,透過酵素的轉化,就可以將「固化的汞」嬗變為金。如是讓物質進行循環多次的蒸餾,象徵著一次又一次的精神化過程,至此人性不會輕易被情感所動搖,也不再為無意識所淹沒。如同王志文《分身》兩尊身材體態相異的人像並列而立,或恰好展現了所謂的真實以及理想自我的對峙、張乃文的《CMIMC / Culture Made In Mainland Chinese》排列百隻一模一樣的裸露女性微型玻璃鋼雕塑,挑戰人類肉體感官與內在慾望不斷拉扯或成形的直觀想像。何孟娟褪下白雪公主的扮裝,在「女孩」系列作品將關懷的視角延伸到其他女性身上,當她們自天空跌落而下後,隨即幻化成鴿子、蜥蜴、金魚、兔子的動物輕巧的離去,無疑顯露出面對挫折的自信。王姿婷在赴英留學後,創作面貌也隨之變化,其將原本藉由不斷交錯的直覺性線條描繪出並不特別指涉的人物面容,用來返照自身虛浮狀態的現實,轉而趨向內在平衡的嘗試。范揚宗以都市生活中最具迷離氛圍的夜店作為取樣,把世間男女化約為在燈紅酒綠情境舞動的冷調身影,在勾勒出集體記憶的同時,也帶出其略帶隔離視角的觀察。周代焌《大後方系列4 -戰地記者的辛酸》《大後方系列5-夜視人生》探討今日電玩世代面對人類真實生存的內在意識漸趨扁平的現況,以冷靜遠望的心態提出針貶。 凝結與消化:抽象理想狀態的個別展現狀態 在煉金術中,凝結生成的物質是一種純淨、接近完美的橘紅色粉末,又被稱之為「太陽的粉末」。一般相信,這種粉末可以使任何金屬發生嬗變,亦即意味著慾望被融合成具有創造力的火焰,也象徵著「偉大的工作」的完成。此一階段對榮格而言,揭櫫了「人並不是生活在世界的真實意義之中,而是一種抽象的理想狀態。」其中,鄭君殿選擇以近乎素樸純淨的「色線」作為繪畫單元,把物件抽離其在日常的實際作用,在隱含於物像之後專屬個人的內在精神特質、邱建仁的《繁華》撿拾生活中的細節碎片入畫,並藉由繁複層疊的塗抹、流淌、覆蓋,讓畫面最終停留在自給而足的動人時刻。廖堉安《關於事業線的鍛鍊》兩件作品跳脫了此前眾人較為熟識的造型奇特古怪的卡漫式作風,轉向以較為內斂的嘲諷心態來看待社會淺薄尋常的眼光,在令人莞爾一笑之際也得以體會到人性始終存在的精神缺陷。林煌迪的《退場機制/第一人稱》、《異己/第二人稱》與《不明觀點/第三人稱》一組乍看似有政治議題的投射,但其將文學或電影中慣見的言說主體共陳,讓觀看與陳述(l’énonciation)產生內在上的質變,恰與煉金術所追求者符節合拍。高雅婷目前仍持續發展的的「養蜂人」系列作品將此一特殊業種的奇異裝扮與太空人作一連結,營造出自然卻又超乎現實的特殊視覺體驗。另外,游宜群先是就讀美術系專事水墨創作,復又在聲樂領域取得優異表現,亦可視為藝變者的具體範例。 昇華與塗蠟:從肉體脫離並邁向精神的漸變 在煉金術中,此一階段被視為一種低等物質往更高的型態轉化,象徵著從肉體脫離並且邁向精神漸變的緩慢過程。舉例來說,採用熱熔膠作為創作媒材而在台灣當代藝壇獨樹一格的黃蘭雅,把個人情感、生命記憶與身體經驗等幻化為諸多造形與用色均異的軟雕塑,植物性地攀附在牆面上,使看似靜止停頓的空間剎時活轉過來。與之相對的董心如,畫裡經常出現山海間像是植物、樹影、昆蟲等抒情的自然意象,似在召喚著宇宙甫成形的遠古初生情境。陳建榮拆解人類生存空間的建築居所,使之回歸到線條、色彩上面,進而帶領觀者遨遊於想像的景觀,進入一個個纏繞於夢想與現實間的隱喻空間。有別於此,將「想」視為一生無法改變的職業,楊仁明總是任性與感性兩種看似對立的情緒在作品畫面上相互交織合鳴,而將自己真正所想埋藏在觀看的距離當中。劉時棟從實驗性濃厚的大型裝置藝術過渡到如今結合拼貼與塗繪手法的創作,所構築出的非僅是畫面中符號關係曖昧的多元意涵空間,亦且是流露深刻文化氣質的迷人表現。至於邱昭財的《無‧聲》一作,更是直接以煉金術無盡實驗中所能得見的玻璃試管與不銹鋼打造出具備互動性質的裝置,編譜出各自的聲響語言。 增殖與投射:嶄新生命力的獲得與自我創造 增殖與投射即是希望將前述步驟所取得的物質,在數量與效用上增多增強的工作。在榮格的研究中,他認為透過自我與無意識的相互作用,精神獲得了變化與發展。在集體生活中,主要體現在各種宗教制度和符號,而藝術無疑是最佳的載體。像是楊茂林高達四公尺的《技藝天熊貓夢露》,無疑是當代大眾娛樂與傳播生活中擁有眾多信徒膜拜的另類嶄新神祇、連建興挪用西方慣見的宗教題材,把生活中的諸多友人化為漫遊太空的新世代聖徒,而置放盤中的最後晚餐竟是人類長期以來所想像的外星生物,凸顯了當今面對宗教等未知領域的無畏態度。姚瑞中的《人下人─愛戳死的狗》一作,將「我信仰上帝」(I trust God)此一原本深具莊嚴神聖性的宗教用語,以錯譯誤讀的方式搭配視覺強烈的手感繪圖,徹底解構根深蒂固的權威價值。無獨有偶的,侯俊明則從民間信仰圖騰中慣見的的「八仙過海」取材,以當代的另類觀點切入,展現出傳統與當代對於宗教的另類看法。 潘信華的《海上仙山》一作建立在中國道家神仙思想之上,因而正如同隱含著煉金術重要思想的許多繪畫一樣,充滿象徵性的圖騰與物件,具有可觀可遊且有不同的詮釋趣味。張嘉穎的《美人魚之夢Ⅰ》、《美人魚之夢Ⅱ》兩件作品以自己的獨特方式,重新詮釋此一源自遠古傳說中的生物形象,並由此開啟了層層疊疊恍若不見盡頭的魔幻世界,無論遠觀近看均可見細膩而新奇的描繪,充分展現了年輕世代藝術家天馬行空的想像力。李民中的《美麗世界:愛與和平》作品裡刻意為之的符號與圖騰,既非無中生有的純然心象,亦非絕對理性的結構切割,更像是不斷流轉變化、自給自足的微宇宙,展現了從混沌狀態到重建自然秩序的想望,正是亙古以來無數煉金術士所懷抱的夢想。想來,這條冶煉靈魂、力求變異的路上儘管荊棘遍布,卻始終引人入勝而將永無止盡。 秘義集成:集體埋首的貢獻 作為一門探究物質變化與精神投射,進而試圖解釋天體運行以迄宇宙生成之多面向的獨特學問,煉金術無論是在最為風行鼎盛的中古世紀,抑或是來到科學已然十分昌明發達的今日,都約定成俗地擁有著強烈的排外性格。因為這些煉金術士認為,煉金術的祕密不容被普通人理解和掌握,只有具備相當程度的人才會被賦予得悉其中奧秘的資格。因此,隨意翻開一本煉金術的相關著作,都能看到眾多特定的語言記號、冗長的玄學思辯、充滿暗喻的隱晦圖像以及看似在不經意間流露出來的斷裂訊息。 在這眾多的煉金術相關著作當中,《秘義集成》(Corpus Hermeticum)據傳為古埃及煉金術師赫耳莫斯(Hermes Trismegistut)所著,其被認為是歷史上第一位專精煉金術的人,其名也成為煉金術的另一個代稱。但也有學者認為,這個名字其實是集合多位不同古代文化裡的傳說人物而成。該著作是一部內容豐富的神秘主義思想文集,用來向那些孜孜不倦的後來者揭露大自然的奧秘、揭露如何獲得智慧的知識與步驟。 如同煉金術士一方面謹守著自己所知的秘密不得向外人吐露的嚴苛戒律,另一方面又經常喜歡群聚以求交換彼此心得;藝術家在強調個人所長之餘,集體發想往往也會帶出意想不到的結果來。在北藝大建校30年以來,像是天打那、非常廟、後八、新台五線、國家氧、復興漢、自強貳捌肆等藝術團體,或者是同儕彼此氣味相投、目標接近;或者是在師長的精神感召下所成立,都各擁有他們私密的煉金室,將藝術的元素不拘媒材地冶於一爐,在不同的時間點上累積出集體埋首的貢獻,舉凡藝術創作、評論乃至於美學思想的傳遞與散播等,都在台灣當代藝壇留下值得關注的一個奇特現象。此次首度以文獻搭配物件的方式、線性介紹上述團體成軍的緣由、作為與後續影響,無疑將是彌足珍貴的一個切面,繼續向世人訴說隱含在藝術裡,悠遠而亙久不易的祕密。接下來,就讓我們跟隨想像的腳步,一起加入「藝變者遊行」的行列吧!
相關專文
文/張禮豪
一切,都必須從變異開始談起。 達爾文(Charles Robert Darwin,1809~1882)在其推動現代演化思想的著作《物種起源》(On the Origin of Species)中提及,變異是演化的最關鍵因素,而在人類身上,變異質量最大、速度最快的器官就是人腦。如是的變異不可估量地豐富了人類的文化進展,並且成為人類社會進一步演化的主要因子。 尤其隨著科技的發達,對於人腦的研究出現了長足的進步。在1950年代,有神經外科之父美譽的潘菲爾(Wilder Penfield,1891~1976)發現,人體的「自體感覺」,也就是包含觸覺,壓覺,冷熱,痛覺等皮膚能感受到的感覺,都會經由身體各部位傳到視丘後,再輸送到頂葉的自體感覺皮質區。然而,對應的排列順序以及對應面積跟身體實際大小有很大的差別,所呈現出來的結果被稱為「潘菲爾地圖」(Penfield map),而透過此圖則可以重建出一個大頭、厚唇、寬手、小身體的「體感小人」(Somatosensory Homunculus)。有趣的是,每個人腦所對應描繪出來的變形小人同樣存在著或多或少的差異。 「Homunculus」一字的起源是拉丁文,原意指小人、侏儒。根據德國心理學家榮格(Carl Jung,1875~1961)的研究,此字的相關記載應首見活動於西元三到四世紀的古埃及煉金師諾錫摩斯(Zosimos)所留下的文字,當中提及他所做的一個怪誕的夢,夢裡他遇到幾名僧侶,一邊與他對話,一邊接受血腥殘酷的肢解,而在自身加諸一般人所無能忍受的痛苦及錘鍊之後,竟然形塑出擁有與原本性格完全翻轉變異的小人來。該文獻藉由這樣的描寫,來揭示出煉金術從物質分解到思想淨化的過程與寓意,而諾錫摩斯也成為第一個創造出人造人的煉金術士。在此一基礎上,包括後來德國作家歌德在其鉅作《浮士德》裡頭,也針對這個虛擬出來的人物刻意細膩描寫,認為此一小人是在燒瓶中製造而成,渾身發光卻十分羸弱,永遠無法離開瓶中到外面的世界去生活,卻所知廣博而討人喜愛。透過歌德的雋永的詩歌,這個神秘而充滿魅力的人造人說法因此廣為世人所熟知。 從古代總是披著一層神秘面紗的煉金術到當代講求精準的神經外科,兩個看似充滿矛盾對立的學門,卻不約而同地採用了同一個意象:「藝變者」(Homunculus),在在顯示出人類在追求自性(Self)發展的殊途同歸之處,也揭櫫了即使人類已進入了21世紀的全新時代,榮格所提出的「個體化過程」(Individuation Process)概念,仍是無可迴避的重大普世命題。在這裡,榮格的「個體化過程」意味著「使其成為不可分割之人的過程」,清楚闡明人的一生必定會在諸多層面上經歷變革,方能達到個人與超個人統一的一元宇宙(Unus Mundus),這樣的說法,無獨有偶地恰與東方思想中的「天人合一」境界有著高度的類同性,而想像,即被視為能夠通往如是境界的重要途徑。 想像在煉金術的發展歷史中,不但佔有極大的份量,也是煉金理論體系裡的根本要素。想像是獲得啟示的手段──不論是直接或透過與神靈對話獲得啟示皆然。煉物體變的力量,最終更可由此導出「想像既是心靈的,又是實體的」的結論來。在這裡所欲表達的概念是:人可以透過某種經驗及歷程克服先前的命定論經驗,擺脫環境與時代背景的影響,活在自己的中心之上,並且向外界表達此一中心真實的事物。誠如榮格的見解,人類的心靈意識系統雖不必然走向分裂,但的確包括了許多異質的元素,彼此之間會以對偶的方式不斷產生矛盾與衝突。因此,人類生命的趨向當是不斷面對異己性(otherness)的挑戰,使自身變得更加完整,而能從別人眼中反映的「自我意象」,返歸至純粹自我觀照的「自性意象」。 長久以來,煉金術士認為他們所從事的是一項偉大的工作(The Great Work),因為他們從來都不擔心是否能夠真正擁有最終的珍貴成果,而是把重點放在自問是否目睹世界是如何創造出來的,是否瞭解神奇奧妙的大自然,以及肉體因何獲得新生等問題上面,而煉金術繁複的作業流程,就是為了能夠達到使人們可以控制自身的混沌物質,將之區別、分類之後加以淨化並重新賦予活力,最終與宇宙建立感知的聯繫。若由此一立論基礎延伸出去,情感和心思比一般人更為纖細的藝術家往往必須經過一番感官與內在的雙重煎熬,才得以將其靈感具體化為創作。這樣的創作歷程其實正與異變者的生成相符,在藉由以藝求異的過程,藝術家就像是煉金術士一般,必須一而再、再而三地經過不斷的試驗,添加不同的配料與成分,歷經無數次挫折失敗後仍鍥而不捨反覆實驗,累積出一次次的失敗品、半成品以迄最終的成品(就某個意義上來說或許並不會有出現成品的一天)。 以此觀之,藝術家既是以他們所不知情的獨有技術研究著大腦的神經學家,也是在冶煉物質之外,冶煉自身靈魂的煉金術士。他們所呈現出來的不同藝術風貌,既是自身生命的揭露與證明,也如同一場共同目標明顯,充滿強烈意涵與堅定姿態的遊行活動。因此,在這場大規模的「藝變者遊行」活動中,我們沿用煉金術不同階段的執行步驟,將展出作品概略分為「鍛燒與溶解」(Calcination & Dissolution)、「分解與結合」(Separation & Conjunction)、「發酵與蒸餾」(Fermentation & Distillation)、「凝結與消化」(Coagulation & Digestion)、「昇華與塗蠟」(Sublimation& Ceration )、「增殖與投射」(Multiplication & Projection)六個單元,並且同時展示多個藝術家團體在不同時空背景集體面對創作時所留下的文獻資料,從中觀者當會見到不同藝術家投身探索宇宙、生命的無盡旅程中,雖飽受煎熬卻堅毅不懈的生成與印記。 鍛燒與溶解:對肉體的依戀與對自我的毀滅 在煉金術繁複的操作過程中,這個步驟簡單來說就是將物體至於火中加熱,直到物體化為灰燼,經過鍛燒之後原初的物體才能祛除雜質,成為寶貴的材料。而後,經過腐蝕性強烈的溶液分解,則會生成鐵銹,意味著死亡之後的重生。這便如同一棵蘋果腐爛後,種子才會生根發芽,長出蘋果樹並且結實出更多的蘋果來。因此,榮格從心理學的角度對應,認為鍛燒與溶解代表了對肉體的依戀,以及經過潛意識的洗禮後,自我的進一步被毀滅。此間郭維國以自身形象入畫的《今晚牛仔有約》,藉由隱喻、曖昧、戲謔的表現手法,將現實中未能滿足的慾望戲劇性地宣洩出來、鄭詩雋穿上民間服飾,在眾人面前表演上吊行為卻又活轉過來的《鬼娃悄悄說》一作之影像紀錄,詮釋了生死間身體所可能經歷的弔詭神秘經驗,乃至於吳思嶔的《墓園》為許多死去的昆蟲設立微型墓園,觀者必須低頭上望或者親手翻開才能夠見證到真正的死亡、陳文祺「肉體是靈魂的監獄」系列作品將其面對親人死亡所感受到的悲傷與荒謬情緒,透過以砂紙磨毀底片膠膜後所形成具有強烈美感的影像等,都不約而同地傳達了「死亡─再生」並存相倚、不可切割的互涉關係。 分解與結合:逐漸明晰的獨立精神養成過程 分解指的是通過溶解和過濾以祛除雜質的過程,在煉金術的相關著作中,經常被描述成恐怖的肢解,而投射到心理層次所代表的,是人們意識到了自己的希望與夢想,意味著個人不再受到父母、師長以及他人的影響,開始走向個性化的過程。結合指的即是兩種物質的化合,因而形成不同性質的第三種物質,自然也象徵著靈魂與肉體之間合而為一所產生的強大力量。在旅英之後,從水墨轉到影像為媒材的陳永賢,對於身體存在與外界環境彼此延展對話的探索在《隱遁者》一作中有著清晰的示現。倪又安以「章三」、「李已」、「王午」、「趙陸」、「何實」等多個「畫」名同時行走於藝壇,每個名字各自從事不同風格及媒材的創作,企圖挑戰藝術界及藝術市場對於統一發表姓名及統一藝術家風格,以利學術研究和市場銷售的宰制觀點,無疑是變異者多元意義中某一層面的最佳例證。蔡依庭在成為人母之前,便不斷地透過創作一遍遍描繪自己日後的可能體態與形容、呂浩元以鑿刀般的用筆,粗獷而厚重地刻畫出其家人飽含生命力的外在與精神並存的強烈面貌。侯怡亭以都會性的裝扮進入經常可見血肉模糊的傳統市場中,又在此充滿複雜而曖昧意味的影像上手繡援引自名畫的構成元素,營造出強烈的對峙與懸缺感,藉此展現自我的消解(同時也試圖確立自身的身份所在)。同樣著眼在追尋自我身份認知的議題上,陳擎耀的「我愛紐約」系列作品展示了他在紐約這個文化大熔爐中穿上不同國家民族的特色服裝,正襟危坐地坐在各國的餐館裡頭,然而最終難以遮掩的仍是他那屬於東方、屬於台灣的面孔,似乎表明了追尋認同的不可求索;但也正是如此,才更彰顯出堅毅面對荒謬存在的人性力量。張暉明與廖祈羽共同創作的「MimiLucy:Never Give UP」系列作品結合錄像與平面影像作品,以黝黑夜空作為展演的舞台,彷彿透過一趟純粹想像、充滿奇異風景的宇宙航行,兩人的存在才得以更為真實的確認。 發酵與蒸餾:精神與肉體之間的對立或連結 發酵與蒸餾這兩個步驟在許多煉金術士的眼裡,是最為核心的步驟。前者所需之物即為酵素,透過酵素的轉化,就可以將「固化的汞」嬗變為金。如是讓物質進行循環多次的蒸餾,象徵著一次又一次的精神化過程,至此人性不會輕易被情感所動搖,也不再為無意識所淹沒。如同王志文《分身》兩尊身材體態相異的人像並列而立,或恰好展現了所謂的真實以及理想自我的對峙、張乃文的《CMIMC / Culture Made In Mainland Chinese》排列百隻一模一樣的裸露女性微型玻璃鋼雕塑,挑戰人類肉體感官與內在慾望不斷拉扯或成形的直觀想像。何孟娟褪下白雪公主的扮裝,在「女孩」系列作品將關懷的視角延伸到其他女性身上,當她們自天空跌落而下後,隨即幻化成鴿子、蜥蜴、金魚、兔子的動物輕巧的離去,無疑顯露出面對挫折的自信。王姿婷在赴英留學後,創作面貌也隨之變化,其將原本藉由不斷交錯的直覺性線條描繪出並不特別指涉的人物面容,用來返照自身虛浮狀態的現實,轉而趨向內在平衡的嘗試。范揚宗以都市生活中最具迷離氛圍的夜店作為取樣,把世間男女化約為在燈紅酒綠情境舞動的冷調身影,在勾勒出集體記憶的同時,也帶出其略帶隔離視角的觀察。周代焌《大後方系列4 -戰地記者的辛酸》《大後方系列5-夜視人生》探討今日電玩世代面對人類真實生存的內在意識漸趨扁平的現況,以冷靜遠望的心態提出針貶。 凝結與消化:抽象理想狀態的個別展現狀態 在煉金術中,凝結生成的物質是一種純淨、接近完美的橘紅色粉末,又被稱之為「太陽的粉末」。一般相信,這種粉末可以使任何金屬發生嬗變,亦即意味著慾望被融合成具有創造力的火焰,也象徵著「偉大的工作」的完成。此一階段對榮格而言,揭櫫了「人並不是生活在世界的真實意義之中,而是一種抽象的理想狀態。」其中,鄭君殿選擇以近乎素樸純淨的「色線」作為繪畫單元,把物件抽離其在日常的實際作用,在隱含於物像之後專屬個人的內在精神特質、邱建仁的《繁華》撿拾生活中的細節碎片入畫,並藉由繁複層疊的塗抹、流淌、覆蓋,讓畫面最終停留在自給而足的動人時刻。廖堉安《關於事業線的鍛鍊》兩件作品跳脫了此前眾人較為熟識的造型奇特古怪的卡漫式作風,轉向以較為內斂的嘲諷心態來看待社會淺薄尋常的眼光,在令人莞爾一笑之際也得以體會到人性始終存在的精神缺陷。林煌迪的《退場機制/第一人稱》、《異己/第二人稱》與《不明觀點/第三人稱》一組乍看似有政治議題的投射,但其將文學或電影中慣見的言說主體共陳,讓觀看與陳述(l’énonciation)產生內在上的質變,恰與煉金術所追求者符節合拍。高雅婷目前仍持續發展的的「養蜂人」系列作品將此一特殊業種的奇異裝扮與太空人作一連結,營造出自然卻又超乎現實的特殊視覺體驗。另外,游宜群先是就讀美術系專事水墨創作,復又在聲樂領域取得優異表現,亦可視為藝變者的具體範例。 昇華與塗蠟:從肉體脫離並邁向精神的漸變 在煉金術中,此一階段被視為一種低等物質往更高的型態轉化,象徵著從肉體脫離並且邁向精神漸變的緩慢過程。舉例來說,採用熱熔膠作為創作媒材而在台灣當代藝壇獨樹一格的黃蘭雅,把個人情感、生命記憶與身體經驗等幻化為諸多造形與用色均異的軟雕塑,植物性地攀附在牆面上,使看似靜止停頓的空間剎時活轉過來。與之相對的董心如,畫裡經常出現山海間像是植物、樹影、昆蟲等抒情的自然意象,似在召喚著宇宙甫成形的遠古初生情境。陳建榮拆解人類生存空間的建築居所,使之回歸到線條、色彩上面,進而帶領觀者遨遊於想像的景觀,進入一個個纏繞於夢想與現實間的隱喻空間。有別於此,將「想」視為一生無法改變的職業,楊仁明總是任性與感性兩種看似對立的情緒在作品畫面上相互交織合鳴,而將自己真正所想埋藏在觀看的距離當中。劉時棟從實驗性濃厚的大型裝置藝術過渡到如今結合拼貼與塗繪手法的創作,所構築出的非僅是畫面中符號關係曖昧的多元意涵空間,亦且是流露深刻文化氣質的迷人表現。至於邱昭財的《無‧聲》一作,更是直接以煉金術無盡實驗中所能得見的玻璃試管與不銹鋼打造出具備互動性質的裝置,編譜出各自的聲響語言。 增殖與投射:嶄新生命力的獲得與自我創造 增殖與投射即是希望將前述步驟所取得的物質,在數量與效用上增多增強的工作。在榮格的研究中,他認為透過自我與無意識的相互作用,精神獲得了變化與發展。在集體生活中,主要體現在各種宗教制度和符號,而藝術無疑是最佳的載體。像是楊茂林高達四公尺的《技藝天熊貓夢露》,無疑是當代大眾娛樂與傳播生活中擁有眾多信徒膜拜的另類嶄新神祇、連建興挪用西方慣見的宗教題材,把生活中的諸多友人化為漫遊太空的新世代聖徒,而置放盤中的最後晚餐竟是人類長期以來所想像的外星生物,凸顯了當今面對宗教等未知領域的無畏態度。姚瑞中的《人下人─愛戳死的狗》一作,將「我信仰上帝」(I trust God)此一原本深具莊嚴神聖性的宗教用語,以錯譯誤讀的方式搭配視覺強烈的手感繪圖,徹底解構根深蒂固的權威價值。無獨有偶的,侯俊明則從民間信仰圖騰中慣見的的「八仙過海」取材,以當代的另類觀點切入,展現出傳統與當代對於宗教的另類看法。 潘信華的《海上仙山》一作建立在中國道家神仙思想之上,因而正如同隱含著煉金術重要思想的許多繪畫一樣,充滿象徵性的圖騰與物件,具有可觀可遊且有不同的詮釋趣味。張嘉穎的《美人魚之夢Ⅰ》、《美人魚之夢Ⅱ》兩件作品以自己的獨特方式,重新詮釋此一源自遠古傳說中的生物形象,並由此開啟了層層疊疊恍若不見盡頭的魔幻世界,無論遠觀近看均可見細膩而新奇的描繪,充分展現了年輕世代藝術家天馬行空的想像力。李民中的《美麗世界:愛與和平》作品裡刻意為之的符號與圖騰,既非無中生有的純然心象,亦非絕對理性的結構切割,更像是不斷流轉變化、自給自足的微宇宙,展現了從混沌狀態到重建自然秩序的想望,正是亙古以來無數煉金術士所懷抱的夢想。想來,這條冶煉靈魂、力求變異的路上儘管荊棘遍布,卻始終引人入勝而將永無止盡。 秘義集成:集體埋首的貢獻 作為一門探究物質變化與精神投射,進而試圖解釋天體運行以迄宇宙生成之多面向的獨特學問,煉金術無論是在最為風行鼎盛的中古世紀,抑或是來到科學已然十分昌明發達的今日,都約定成俗地擁有著強烈的排外性格。因為這些煉金術士認為,煉金術的祕密不容被普通人理解和掌握,只有具備相當程度的人才會被賦予得悉其中奧秘的資格。因此,隨意翻開一本煉金術的相關著作,都能看到眾多特定的語言記號、冗長的玄學思辯、充滿暗喻的隱晦圖像以及看似在不經意間流露出來的斷裂訊息。 在這眾多的煉金術相關著作當中,《秘義集成》(Corpus Hermeticum)據傳為古埃及煉金術師赫耳莫斯(Hermes Trismegistut)所著,其被認為是歷史上第一位專精煉金術的人,其名也成為煉金術的另一個代稱。但也有學者認為,這個名字其實是集合多位不同古代文化裡的傳說人物而成。該著作是一部內容豐富的神秘主義思想文集,用來向那些孜孜不倦的後來者揭露大自然的奧秘、揭露如何獲得智慧的知識與步驟。 如同煉金術士一方面謹守著自己所知的秘密不得向外人吐露的嚴苛戒律,另一方面又經常喜歡群聚以求交換彼此心得;藝術家在強調個人所長之餘,集體發想往往也會帶出意想不到的結果來。在北藝大建校30年以來,像是天打那、非常廟、後八、新台五線、國家氧、復興漢、自強貳捌肆等藝術團體,或者是同儕彼此氣味相投、目標接近;或者是在師長的精神感召下所成立,都各擁有他們私密的煉金室,將藝術的元素不拘媒材地冶於一爐,在不同的時間點上累積出集體埋首的貢獻,舉凡藝術創作、評論乃至於美學思想的傳遞與散播等,都在台灣當代藝壇留下值得關注的一個奇特現象。此次首度以文獻搭配物件的方式、線性介紹上述團體成軍的緣由、作為與後續影響,無疑將是彌足珍貴的一個切面,繼續向世人訴說隱含在藝術裡,悠遠而亙久不易的祕密。接下來,就讓我們跟隨想像的腳步,一起加入「藝變者遊行」的行列吧!
作品
回上頁
分享到
分享到Facebook(另開視窗)
分享到LINE(另開視窗)
分享到Twitter(另開視窗)
導覽服務
聯絡我們
回頂端
關鍵字搜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