搏擊俱樂部—悍圖20年
2018.05.11~2018.07.08
09:00 - 17:00
關渡美術館 1F視聽室
展覽簡介
展覽簡介
策展人:胡永芬

協同策展人:賴佩君

燈光統籌:何仲昌

視覺設計:魏妏如, 陳彥如

藝術家:楊茂林, 吳天章, 陸先銘, 郭維國, 李民中, 楊仁明, 連建興, 賴新龍, 唐唐發, 涂維政, 鄧文貞, 朱書賢, 常 陵, 陳擎耀



文/胡永芬 | HU Yung-Fen

作為台灣當今可謂最為活躍、重要的藝術家群體之一「悍圖社」成立滿二十周年的回顧性展覽主題:「搏擊俱樂部」(Fight Club),展名挪借自1999年大衛.芬奇(David Fincher)導演的同名電影;而這部電影,則是改編自美國自由記者、也被稱為是一位越界小說家的作者恰克.帕拉尼克(Chuck Palahniuk)於1996年出版的同名小說。電影比小說更廣為人們所熟悉。

從「搏擊俱樂部」這部電影敘事,與這次策展思考「悍圖20年」的展覽脈絡,兩者的文本可以建立幾個值得對映的所指;其一,Fight Club這部電影在華文世界的另一個譯名是「鬥陣俱樂部」,而「鬥陣」一詞在台語系統的語意,表述了一群在某種情感基礎上的人們(歡)聚在一起的樣貌;這對應了悍圖社這個組織自成立之初,就是一群從文化大學美術系前後屆畢業的青年藝術家們,感於藝壇的形勢艱困,各自力量單薄,決定集結前後輩同儕好友的力量,一路相濡以沫,在智識、策略、與情感上交織成為彼此的支持系統;另一方面也是他們集結眾人資源、共同分擔成本,形成一個更為強大作戰團體的歷程。大衛.芬奇的電影中,由愛德華.諾頓(Edward Harrison Norton)與布萊德.彼特(William Bradley Pitt)分飾的主人公,百無聊賴興起進行了一場毫無護具的肉身搏擊賽,鼻青臉腫卻是酣暢淋漓,於是擴大組織成為迅速蔓延全國在各個城市紛起的地下組織「搏擊俱樂部」,終於形成一個挑戰城市秩序具有毀滅力量的組織。這和「悍圖」結社之初的原意十分相近,而「悍圖」也一樣地從偶然走向必然,成為挑釁藝壇既有秩序的年輕新興組織,一個野性放肆的「搏擊俱樂部」。

其二,屆臨團體成立20年,現今悍圖社14位成員們,從青蔥少年步入中年、從絢爛的中年穿越壯年,無論是藝術還是人生,皆無可迴避地走過一大段漫長的路程,到了必須回頭省視的時刻。這部電影結局的殘酷與震撼在於主人公終究必須自己與自己對決,而且只能你死我活方得罷休;這跟每一位以藝術家作為生涯宿命者所面對的殘酷何其相似!本次20年回首、具有階段性意義的展覽,亦刻意地安排成一場讓每位成員們自己與自己的對搏——每位成員早期階段性代表作品,與近期創作的新作品,將並置於展場,今得盛名的悍圖社成員們,藉此回望自己的創作歷程,讓過去的自己,跟現在的自己相互搏擊、對峙,既是回顧返視,也是重新啟步向前。
展覽簡介
策展人:胡永芬

協同策展人:賴佩君

燈光統籌:何仲昌

視覺設計:魏妏如, 陳彥如

藝術家:楊茂林, 吳天章, 陸先銘, 郭維國, 李民中, 楊仁明, 連建興, 賴新龍, 唐唐發, 涂維政, 鄧文貞, 朱書賢, 常 陵, 陳擎耀



文/胡永芬 | HU Yung-Fen

作為台灣當今可謂最為活躍、重要的藝術家群體之一「悍圖社」成立滿二十周年的回顧性展覽主題:「搏擊俱樂部」(Fight Club),展名挪借自1999年大衛.芬奇(David Fincher)導演的同名電影;而這部電影,則是改編自美國自由記者、也被稱為是一位越界小說家的作者恰克.帕拉尼克(Chuck Palahniuk)於1996年出版的同名小說。電影比小說更廣為人們所熟悉。

從「搏擊俱樂部」這部電影敘事,與這次策展思考「悍圖20年」的展覽脈絡,兩者的文本可以建立幾個值得對映的所指;其一,Fight Club這部電影在華文世界的另一個譯名是「鬥陣俱樂部」,而「鬥陣」一詞在台語系統的語意,表述了一群在某種情感基礎上的人們(歡)聚在一起的樣貌;這對應了悍圖社這個組織自成立之初,就是一群從文化大學美術系前後屆畢業的青年藝術家們,感於藝壇的形勢艱困,各自力量單薄,決定集結前後輩同儕好友的力量,一路相濡以沫,在智識、策略、與情感上交織成為彼此的支持系統;另一方面也是他們集結眾人資源、共同分擔成本,形成一個更為強大作戰團體的歷程。大衛.芬奇的電影中,由愛德華.諾頓(Edward Harrison Norton)與布萊德.彼特(William Bradley Pitt)分飾的主人公,百無聊賴興起進行了一場毫無護具的肉身搏擊賽,鼻青臉腫卻是酣暢淋漓,於是擴大組織成為迅速蔓延全國在各個城市紛起的地下組織「搏擊俱樂部」,終於形成一個挑戰城市秩序具有毀滅力量的組織。這和「悍圖」結社之初的原意十分相近,而「悍圖」也一樣地從偶然走向必然,成為挑釁藝壇既有秩序的年輕新興組織,一個野性放肆的「搏擊俱樂部」。

其二,屆臨團體成立20年,現今悍圖社14位成員們,從青蔥少年步入中年、從絢爛的中年穿越壯年,無論是藝術還是人生,皆無可迴避地走過一大段漫長的路程,到了必須回頭省視的時刻。這部電影結局的殘酷與震撼在於主人公終究必須自己與自己對決,而且只能你死我活方得罷休;這跟每一位以藝術家作為生涯宿命者所面對的殘酷何其相似!本次20年回首、具有階段性意義的展覽,亦刻意地安排成一場讓每位成員們自己與自己的對搏——每位成員早期階段性代表作品,與近期創作的新作品,將並置於展場,今得盛名的悍圖社成員們,藉此回望自己的創作歷程,讓過去的自己,跟現在的自己相互搏擊、對峙,既是回顧返視,也是重新啟步向前。
藝術家介紹
楊茂林
YANG Mao-Lin

《摩訶婆娑世界的夢幻島》系列,是我將最普及的次文化:卡漫,與人類崇高精神文明的代表:宗教造像,兩者相結合的典型。去年從《黯黑的放浪者Π》開始,我又回到繪畫的慾望。我使用深海魚作為我的自畫像,交錯各種不同的繪畫手法融入畫面,創造一個衝突又協調、對比又破壞、緊張又和諧的情境。

-

吳天章
WU Tien-Chang

歷史的真實往往被隱藏,以「偽裝」的樣貌呈現。台灣長久處於殖民歷史,幽魂拉鋸塑造出掠奪、失序和集體焦慮的社會。我以批判歷史與文化意識起家,作品極力跳脫議題式框架,回歸社會美學層面,以黑色幽默和「返璞」精神,召喚無法「歸真」的歷史記憶、仍然斷裂的主體認同,冀以重新連結台灣的土地倫理和人文情感。

-

陸先銘
LU Hsien-Ming

三十多年來的創作內容,始終如一地鎖定在生活環境中所糾結的文化省思,希望藉著不同時期的人文觀察、心境變遷、研究角度,依序勾勒出台灣社會裡層某種堅實特殊的文化造形。《阿公的預言》刻畫了一個新時代的展開,《不息》之中土地的氣味、生命的鑿痕、時間的印記、社會的寄託,凝結了我們當下集體的情感記憶與生存希望。

-

郭維國
KUO Wei-Kuo

這次展出的四件作品,標示著我作品近二十年來演變歷程,也呼應著悍圖社自1998年成立至今的發展歲月。 悍圖社成立當時,我正在以自我形象創作「暴喜圖」系列作品《菩提樹下》與《芭蕉樹下》。而《月光下福祿雙俠的壽喜》與《白兔俠的紫色情迷》,則是近年來完成的作品。從樸素、簡約的特質,演變至明顯堆疊,比較華麗卻不失嚴謹的晚期風格。

-

李民中
LEE Min-Jong

遇見筱蘋,就像被從小行星帶飄來的隕石輕輕砸到,畫面上,筱蘋兩個字重疊,相親相愛的生活讓我產出生命與創作的能量火花。看著守護台北的觀音山,我畫下福祿壽三星「昆蟲、水母、貓」,以及將自然與人類結合的鑽石化為地球之眼。雌雄同體的大黃花暗示人類各自擁有著男女性格。祝福大家珍惜自己、愛護別人,愛惜生物與地球。

-

楊仁明
YANG Jen-Ming

生活中許許多多大大小小的事件,在思緒的反覆重現中,又聯結出其他的反覆性,許多的想法、概念、觀點,以至於日常的習慣、用語、情緒等等。黑水象徵某種混雜的狀態,而其中卻又蘊含不可預測的生命力和可能性,這階段,是由個人的創作狀態延續到社會的觀察。

-

連建興
LIEN Chien-Hsing

我喜歡重複的遊歷探訪像是北台灣的基隆、宜蘭等地的農、工、漁、礦有特定場所精神意義的場域,感受產業變遷、社會結構改變的繁華與沒落,省思傳統與革新間的衝突、環境生態過度開發的危機。希望藉由取材台灣各處,重新建構空間賦予敘事的類廢墟遺跡作品,激發人們對土地、文化的歸屬認同,並做為個人創作視野的激勵與期望。
賴新龍
LAI Hsin-Lung

我在2006-2008年間做了許多有關椅子與位子之間的「閱讀探討」。《2008位子-II》想藉由不同的介面呈現立體與平面之間的結合,表現出維持在「位子」的狀態的形式變化。而另一組作品《正在上演一場內心戲》,是我兩年療癒心境的囈語演出。無論是隨筆、撕紙、塗鴉,都直接反映當時心情,隱喻表現出個人創作情緒上的某種殘缺。

-

唐唐發
TANG Tang-Fa

哪怕環境再怎麼艱難,就是會繼續走下去,運氣好最終能做出我所認定的「藝術」,爽;如果能力不足最終雖然不能做到,也算用一生完成自我,不遺憾。

-

涂維政
TU Wei-Cheng

《卜湳文明遺跡》將當代資訊文明模擬成完整的考古事件,同時將「舊/新、傳統/當代、真/偽、虛/實」並置輸出,對歷史主體進行想像與創造,並探討全球化中的糅雜文化現象。《4017神祕文明的皺摺世界》曾獲邀參加英國V&A Museum 2017年採集歐洲節,以三片隱喻的「出土金屬文物」來思考兩千年後的歐洲,是否經歷毀滅又重回原始文明。

-

鄧文貞
DENG Wen-Jen

在法國時為思鄉而培養出對烹飪的喜愛,加上欣賞李安的電影〈飲食男女〉,開啟結合油畫、刺繡與複合媒材的「宴饗」系列。我是個喜歡登山的地圖控,一次西拉雅族的尋根之旅,懷著對土地與多元族群的感動與敬愛,開始了歷史地圖系列創作,以天然染色、梭織創作「台灣寶」地圖系列,用一根根的線取代了畫筆與畫布之間的關係。

-

朱書賢
CHU Shu-Hsien

我有一回在山裡跑步迷了路,各種恐懼開始摧毀對身體日益增強的妄想。當時想到,英雄李小龍,在螢光幕的背後,應該和你我一樣,擁有著時而膨脹時而萎縮的複雜情結。回到車水馬龍的道路上,小貓蹲坐伴著身旁的塑膠袋,看著隨風飛揚的塑膠袋。我想起山繆‧貝克特所說的:「我們是孤單的。我們無法了解、也無法被了解。」

-

常陵
Chang Ling

1998年我開始以「肉身與社會」為研究議題,跨上了行為、影像;2004年回到台灣,從《五花肉系列》談論肉身與慾望投射出的輪迴觀,後來2013年發表《大玄玄社會》,是各種媒材描寫平凡百姓想像的富貴生活。這次挑選展出的四件作品,彷彿是一團揉起來的慾望,新舊漸層的20年。

-

陳擎耀
CHEN Ching-Yao

在儒教傳統及近年民族主義觀念的雙重影響之下,東亞國家尤其注重團體組織的重要性。任何人都要盡其本份扮演在封建系統中的螺絲釘角色。因而產生AKB、HKT、NMB等編制龐大的美少女偶像團體,其中個人面貌難以區分。或許這些偶像團體與北朝鮮閱兵踢正步的女兵並無二致,是一朵朵盛開、高呼領袖讚揚組織的烏托邦之花。
藝術家介紹
楊茂林
YANG Mao-Lin

《摩訶婆娑世界的夢幻島》系列,是我將最普及的次文化:卡漫,與人類崇高精神文明的代表:宗教造像,兩者相結合的典型。去年從《黯黑的放浪者Π》開始,我又回到繪畫的慾望。我使用深海魚作為我的自畫像,交錯各種不同的繪畫手法融入畫面,創造一個衝突又協調、對比又破壞、緊張又和諧的情境。

-

吳天章
WU Tien-Chang

歷史的真實往往被隱藏,以「偽裝」的樣貌呈現。台灣長久處於殖民歷史,幽魂拉鋸塑造出掠奪、失序和集體焦慮的社會。我以批判歷史與文化意識起家,作品極力跳脫議題式框架,回歸社會美學層面,以黑色幽默和「返璞」精神,召喚無法「歸真」的歷史記憶、仍然斷裂的主體認同,冀以重新連結台灣的土地倫理和人文情感。

-

陸先銘
LU Hsien-Ming

三十多年來的創作內容,始終如一地鎖定在生活環境中所糾結的文化省思,希望藉著不同時期的人文觀察、心境變遷、研究角度,依序勾勒出台灣社會裡層某種堅實特殊的文化造形。《阿公的預言》刻畫了一個新時代的展開,《不息》之中土地的氣味、生命的鑿痕、時間的印記、社會的寄託,凝結了我們當下集體的情感記憶與生存希望。

-

郭維國
KUO Wei-Kuo

這次展出的四件作品,標示著我作品近二十年來演變歷程,也呼應著悍圖社自1998年成立至今的發展歲月。 悍圖社成立當時,我正在以自我形象創作「暴喜圖」系列作品《菩提樹下》與《芭蕉樹下》。而《月光下福祿雙俠的壽喜》與《白兔俠的紫色情迷》,則是近年來完成的作品。從樸素、簡約的特質,演變至明顯堆疊,比較華麗卻不失嚴謹的晚期風格。

-

李民中
LEE Min-Jong

遇見筱蘋,就像被從小行星帶飄來的隕石輕輕砸到,畫面上,筱蘋兩個字重疊,相親相愛的生活讓我產出生命與創作的能量火花。看著守護台北的觀音山,我畫下福祿壽三星「昆蟲、水母、貓」,以及將自然與人類結合的鑽石化為地球之眼。雌雄同體的大黃花暗示人類各自擁有著男女性格。祝福大家珍惜自己、愛護別人,愛惜生物與地球。

-

楊仁明
YANG Jen-Ming

生活中許許多多大大小小的事件,在思緒的反覆重現中,又聯結出其他的反覆性,許多的想法、概念、觀點,以至於日常的習慣、用語、情緒等等。黑水象徵某種混雜的狀態,而其中卻又蘊含不可預測的生命力和可能性,這階段,是由個人的創作狀態延續到社會的觀察。

-

連建興
LIEN Chien-Hsing

我喜歡重複的遊歷探訪像是北台灣的基隆、宜蘭等地的農、工、漁、礦有特定場所精神意義的場域,感受產業變遷、社會結構改變的繁華與沒落,省思傳統與革新間的衝突、環境生態過度開發的危機。希望藉由取材台灣各處,重新建構空間賦予敘事的類廢墟遺跡作品,激發人們對土地、文化的歸屬認同,並做為個人創作視野的激勵與期望。
賴新龍
LAI Hsin-Lung

我在2006-2008年間做了許多有關椅子與位子之間的「閱讀探討」。《2008位子-II》想藉由不同的介面呈現立體與平面之間的結合,表現出維持在「位子」的狀態的形式變化。而另一組作品《正在上演一場內心戲》,是我兩年療癒心境的囈語演出。無論是隨筆、撕紙、塗鴉,都直接反映當時心情,隱喻表現出個人創作情緒上的某種殘缺。

-

唐唐發
TANG Tang-Fa

哪怕環境再怎麼艱難,就是會繼續走下去,運氣好最終能做出我所認定的「藝術」,爽;如果能力不足最終雖然不能做到,也算用一生完成自我,不遺憾。

-

涂維政
TU Wei-Cheng

《卜湳文明遺跡》將當代資訊文明模擬成完整的考古事件,同時將「舊/新、傳統/當代、真/偽、虛/實」並置輸出,對歷史主體進行想像與創造,並探討全球化中的糅雜文化現象。《4017神祕文明的皺摺世界》曾獲邀參加英國V&A Museum 2017年採集歐洲節,以三片隱喻的「出土金屬文物」來思考兩千年後的歐洲,是否經歷毀滅又重回原始文明。

-

鄧文貞
DENG Wen-Jen

在法國時為思鄉而培養出對烹飪的喜愛,加上欣賞李安的電影〈飲食男女〉,開啟結合油畫、刺繡與複合媒材的「宴饗」系列。我是個喜歡登山的地圖控,一次西拉雅族的尋根之旅,懷著對土地與多元族群的感動與敬愛,開始了歷史地圖系列創作,以天然染色、梭織創作「台灣寶」地圖系列,用一根根的線取代了畫筆與畫布之間的關係。

-

朱書賢
CHU Shu-Hsien

我有一回在山裡跑步迷了路,各種恐懼開始摧毀對身體日益增強的妄想。當時想到,英雄李小龍,在螢光幕的背後,應該和你我一樣,擁有著時而膨脹時而萎縮的複雜情結。回到車水馬龍的道路上,小貓蹲坐伴著身旁的塑膠袋,看著隨風飛揚的塑膠袋。我想起山繆‧貝克特所說的:「我們是孤單的。我們無法了解、也無法被了解。」

-

常陵
Chang Ling

1998年我開始以「肉身與社會」為研究議題,跨上了行為、影像;2004年回到台灣,從《五花肉系列》談論肉身與慾望投射出的輪迴觀,後來2013年發表《大玄玄社會》,是各種媒材描寫平凡百姓想像的富貴生活。這次挑選展出的四件作品,彷彿是一團揉起來的慾望,新舊漸層的20年。

-

陳擎耀
CHEN Ching-Yao

在儒教傳統及近年民族主義觀念的雙重影響之下,東亞國家尤其注重團體組織的重要性。任何人都要盡其本份扮演在封建系統中的螺絲釘角色。因而產生AKB、HKT、NMB等編制龐大的美少女偶像團體,其中個人面貌難以區分。或許這些偶像團體與北朝鮮閱兵踢正步的女兵並無二致,是一朵朵盛開、高呼領袖讚揚組織的烏托邦之花。
作品
 回上頁
分享到
繁中  /  EN
繁中 /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