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不膩─法蘭西斯‧艾利斯個展
玩不膩─法蘭西斯‧艾利斯個展
2022.12.16~2023.03.12
10:00 - 17:00
2022年關渡雙年展-藝術社會的時間:關渡雙年展如何原民化?
策展論述
策展人:黃建宏


在法蘭西斯‧艾利斯(Francis Alÿs)的素描本裡,可以看到許多刷過紙面的乾刷點描和謹慎描線、或是薄層塗抹,同樣在影片中也會看到早期的藝術家、參與者或後來加入演出的小孩,會碰觸砂土、水、空氣以及各種日常物件,並在這些物質上留下他們輕顫或用力、隨機或演出、專注或出神的不規則點描與線條,無論在他的繪畫或是影像中幾乎都可以捕捉到「觸及」(get on to)的意味與感受。「兒童遊戲」的初始或發生總是和世界的基本物質、周遭環境「碰觸」(touching)、「磨蹭」(rubbing)和「互動」,然後想法就常會像蒸氣一樣,融入世界或身邊的氣象。

小孩在「遊戲」的自由(現實的懸置)中,開始對於環境的熟悉、操作物件的技巧、與朋友的靈巧互動等等「碰觸」,特別在Alÿs的設計與鏡頭下,會更加凸顯出群體中的「角色扮演」與「行動決定」,也就是一種從遊戲自然而生的「政治性」。「遊戲」懸置了所有的現實限制,讓他們(乃至於我們)開始畫線、也開始跨越,「界」與「跨」或說「線」與「徑」的難以區辨、辯證和交替,似乎就是藝術家在不同區域、不同政治氣候下,與小孩們進行不同遊戲時,「走–劃–跨」出的時而顫抖、時而轉瞬即逝的「線」。

「氣象」意指著瞬息萬變的物質環境,也意味著無形的政治環境,Alÿs的創作似乎都存在他「沿著」氣象邊緣觸摸和行走的身影。他於2022年威尼斯雙年展代表比利時館的計畫題目,「遊戲的本然」中的「本然」,或許在「生命政治」的各種地景和地方,會翻轉出自然氣象中存在著的各種遊戲,指涉著人的所在與狀態的「遊戲」,無疑地是自由狀態下對於「開始」的決定。
策展論述
策展人:黃建宏


在法蘭西斯‧艾利斯(Francis Alÿs)的素描本裡,可以看到許多刷過紙面的乾刷點描和謹慎描線、或是薄層塗抹,同樣在影片中也會看到早期的藝術家、參與者或後來加入演出的小孩,會碰觸砂土、水、空氣以及各種日常物件,並在這些物質上留下他們輕顫或用力、隨機或演出、專注或出神的不規則點描與線條,無論在他的繪畫或是影像中幾乎都可以捕捉到「觸及」(get on to)的意味與感受。「兒童遊戲」的初始或發生總是和世界的基本物質、周遭環境「碰觸」(touching)、「磨蹭」(rubbing)和「互動」,然後想法就常會像蒸氣一樣,融入世界或身邊的氣象。

小孩在「遊戲」的自由(現實的懸置)中,開始對於環境的熟悉、操作物件的技巧、與朋友的靈巧互動等等「碰觸」,特別在Alÿs的設計與鏡頭下,會更加凸顯出群體中的「角色扮演」與「行動決定」,也就是一種從遊戲自然而生的「政治性」。「遊戲」懸置了所有的現實限制,讓他們(乃至於我們)開始畫線、也開始跨越,「界」與「跨」或說「線」與「徑」的難以區辨、辯證和交替,似乎就是藝術家在不同區域、不同政治氣候下,與小孩們進行不同遊戲時,「走–劃–跨」出的時而顫抖、時而轉瞬即逝的「線」。

「氣象」意指著瞬息萬變的物質環境,也意味著無形的政治環境,Alÿs的創作似乎都存在他「沿著」氣象邊緣觸摸和行走的身影。他於2022年威尼斯雙年展代表比利時館的計畫題目,「遊戲的本然」中的「本然」,或許在「生命政治」的各種地景和地方,會翻轉出自然氣象中存在著的各種遊戲,指涉著人的所在與狀態的「遊戲」,無疑地是自由狀態下對於「開始」的決定。
藝術家簡介
法蘭西斯‧艾利斯
Francis Alÿs
1959年生於比利時,現居住及工作於墨西哥城。曾修習建築和都市規劃。他在1986年移居墨西哥,並與當地非政府組織合作,後於1990年進入視覺藝術創作領域。他的創作實踐則包含多種媒材,橫跨繪畫、素描、錄像和攝影。艾利斯雖然將工作室設於墨西哥城,但二十多年來,所到之處已遍及全球各地:南美洲、北非、中東國家,也已和當地社群共同完成許多創作計畫。例如他曾造訪祕魯,召集五百名當地自願參與計畫的民眾,將一座沙丘移動了幾公分(《愚公移山》,利馬,2002)。從2016年起,他在伊拉克參與了一系列的新計畫,例如和位於伊拉克達霍克收容雅茲迪人的夏歷亞難民營共同製作之《跳房子》(2016年),或在北伊拉克摩蘇爾市圍城之役期間,他隨庫德族人的部隊拍攝了錄像作品《色彩搭配》(2016年)。艾利斯曾於2020年在日舞影展、鹿特丹國際電影節、馬賽國際影展等活動中,播映作品《沙之路》,這部作品是協同朱利安‧德弗以及伊拉克尼尼微省一個山間村落的孩童們共同拍攝的作品。

他亦曾於全球各地美術館參與展出及舉辦個展,包含第五十九屆威尼斯雙年展比利時國家館(2022)、外灘美術館(上海,2018)、埃康美術館(伯明罕,2018)、安大略美術館(多倫多,2017)、國立哈瓦那美術館(哈瓦那,2016)、塔瑪約當代藝術館(墨西哥城,2015年)、第十三屆卡賽爾文件展(卡賽爾、喀布爾,2017)、東京都現代美術館(東京,2013年)、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紐約,2011)、泰德美術館(倫敦,2010年)等等,並曾獲頒德國藍橙藝術獎(2014)、文森梵谷歐洲當代藝術獎(2008)、桂冠當代藝術獎(2010)、EYE藝術與電影獎(2018),艾利斯於2020年獲得白教堂藝術家獎以及肖克視覺藝術獎。
藝術家簡介
法蘭西斯‧艾利斯
Francis Alÿs
1959年生於比利時,現居住及工作於墨西哥城。曾修習建築和都市規劃。他在1986年移居墨西哥,並與當地非政府組織合作,後於1990年進入視覺藝術創作領域。他的創作實踐則包含多種媒材,橫跨繪畫、素描、錄像和攝影。艾利斯雖然將工作室設於墨西哥城,但二十多年來,所到之處已遍及全球各地:南美洲、北非、中東國家,也已和當地社群共同完成許多創作計畫。例如他曾造訪祕魯,召集五百名當地自願參與計畫的民眾,將一座沙丘移動了幾公分(《愚公移山》,利馬,2002)。從2016年起,他在伊拉克參與了一系列的新計畫,例如和位於伊拉克達霍克收容雅茲迪人的夏歷亞難民營共同製作之《跳房子》(2016年),或在北伊拉克摩蘇爾市圍城之役期間,他隨庫德族人的部隊拍攝了錄像作品《色彩搭配》(2016年)。艾利斯曾於2020年在日舞影展、鹿特丹國際電影節、馬賽國際影展等活動中,播映作品《沙之路》,這部作品是協同朱利安‧德弗以及伊拉克尼尼微省一個山間村落的孩童們共同拍攝的作品。

他亦曾於全球各地美術館參與展出及舉辦個展,包含第五十九屆威尼斯雙年展比利時國家館(2022)、外灘美術館(上海,2018)、埃康美術館(伯明罕,2018)、安大略美術館(多倫多,2017)、國立哈瓦那美術館(哈瓦那,2016)、塔瑪約當代藝術館(墨西哥城,2015年)、第十三屆卡賽爾文件展(卡賽爾、喀布爾,2017)、東京都現代美術館(東京,2013年)、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紐約,2011)、泰德美術館(倫敦,2010年)等等,並曾獲頒德國藍橙藝術獎(2014)、文森梵谷歐洲當代藝術獎(2008)、桂冠當代藝術獎(2010)、EYE藝術與電影獎(2018),艾利斯於2020年獲得白教堂藝術家獎以及肖克視覺藝術獎。
作品介紹
捲帶—放帶,2011年

阿富汗喀布爾
現場錄像紀錄,19分32秒
與朱利安‧德弗、阿吉瑪‧買旺帝合作

《捲帶—放帶》為第十三屆卡賽爾文件展製作,於阿富汗拍攝。作品靈感來自藝術家對兒童街頭遊戲的興趣,他曾在巴米揚和喀布爾看見孩童用棍子滾動車輪框的技藝。這個標題也隱喻西方媒體所傳達的阿富汗真實/非真實形象,包含阿富汗的生活方式,以及當地人民如何逐漸被非人化,並在幾十年的戰爭後,成為西方世界眼中的虛構情事。而在這部作品中,「真實」成為了「電影膠捲」,因為在喀布爾古城起起伏伏的街道上,孩童們滾的是電影膠捲。
作品介紹
捲帶—放帶,2011年

阿富汗喀布爾
現場錄像紀錄,19分32秒
與朱利安‧德弗、阿吉瑪‧買旺帝合作

《捲帶—放帶》為第十三屆卡賽爾文件展製作,於阿富汗拍攝。作品靈感來自藝術家對兒童街頭遊戲的興趣,他曾在巴米揚和喀布爾看見孩童用棍子滾動車輪框的技藝。這個標題也隱喻西方媒體所傳達的阿富汗真實/非真實形象,包含阿富汗的生活方式,以及當地人民如何逐漸被非人化,並在幾十年的戰爭後,成為西方世界眼中的虛構情事。而在這部作品中,「真實」成為了「電影膠捲」,因為在喀布爾古城起起伏伏的街道上,孩童們滾的是電影膠捲。
寂靜阿尼城,2015年

土耳其/亞美尼亞邊境
現場錄像紀錄,黑白,有聲,13分21秒
與安東尼奧‧費南德茲‧洛斯、朱利安‧德弗、菲利斯‧布魯姆以及土耳其卡爾斯城的青少年合作


法蘭西斯‧艾利斯的作品在阿尼城拍攝,這座城市位於土耳其邊境,毗鄰亞美尼亞,昔日曾是亞美尼亞境內的城市,但經歷了幾世紀的入侵和掠奪,這座城市目前已完全處於廢棄頹垣的狀態。藝術家把模仿鳥類鳴叫的樂器送給住在鄰近村莊的一群青少年。孩子們進入古城牆,藏身在廢墟之中,並吹奏樂器呼喚鳥群,創造出城市恢復生機的幻影。
寂靜阿尼城,2015年

土耳其/亞美尼亞邊境
現場錄像紀錄,黑白,有聲,13分21秒
與安東尼奧‧費南德茲‧洛斯、朱利安‧德弗、菲利斯‧布魯姆以及土耳其卡爾斯城的青少年合作


法蘭西斯‧艾利斯的作品在阿尼城拍攝,這座城市位於土耳其邊境,毗鄰亞美尼亞,昔日曾是亞美尼亞境內的城市,但經歷了幾世紀的入侵和掠奪,這座城市目前已完全處於廢棄頹垣的狀態。藝術家把模仿鳥類鳴叫的樂器送給住在鄰近村莊的一群青少年。孩子們進入古城牆,藏身在廢墟之中,並吹奏樂器呼喚鳥群,創造出城市恢復生機的幻影。
遇河之前莫過橋,2008年

摩洛哥丹吉爾—西班牙塔里法(直布羅陀海峽)
現場錄像及攝影紀錄;雙錄像投影、7分44秒
與拉斐爾‧奧特嘉、朱利安‧德弗、菲利斯‧布魯姆、伊凡‧博卡拉、阿博斯‧邊漢、蒙提美地奧當代藝術基金會及丹吉爾、塔里法兩地的孩童合作

2008年8月12日,有一列孩子帶著用夾腳拖鞋製成的小帆船,涉水從歐洲出發前往摩洛哥,另一列的隊伍則是帶著相同的拖鞋小帆船離開非洲前往西班牙。這兩列隊伍終將相遇。
遇河之前莫過橋,2008年

摩洛哥丹吉爾—西班牙塔里法(直布羅陀海峽)
現場錄像及攝影紀錄;雙錄像投影、7分44秒
與拉斐爾‧奧特嘉、朱利安‧德弗、菲利斯‧布魯姆、伊凡‧博卡拉、阿博斯‧邊漢、蒙提美地奧當代藝術基金會及丹吉爾、塔里法兩地的孩童合作

2008年8月12日,有一列孩子帶著用夾腳拖鞋製成的小帆船,涉水從歐洲出發前往摩洛哥,另一列的隊伍則是帶著相同的拖鞋小帆船離開非洲前往西班牙。這兩列隊伍終將相遇。
兒童遊戲 #2:打水漂,2007年

摩洛哥丹吉爾
現場錄像紀錄,4分43秒
與拉斐爾‧奧特嘉、朱利安‧德弗合作
遠處的丘陵環抱平靜的海灣,有三個男孩捲起褲管,站在深及大腿的棕色海水裡。站在左方、身材最高大的男孩熟練地打著水漂,這個技巧是要將扁平的鵝卵石旋轉拋出,讓它在下沉前盡可能地在水面上彈跳。站在中間的男孩將兜在衣襟裡的石頭傳給他,而最小的男孩則在旁笑著看熱鬧。丟石頭的男孩快速且專注地拋擲石頭,沒有多加思考、也沒有檢查石頭的形狀。有些石頭只彈了一下就沉入水裡,有些則彈得很遠。但這對他來說都是一樣的,他必須繼續拋擲這些石子。
兒童遊戲 #2:打水漂,2007年

摩洛哥丹吉爾
現場錄像紀錄,4分43秒
與拉斐爾‧奧特嘉、朱利安‧德弗合作
遠處的丘陵環抱平靜的海灣,有三個男孩捲起褲管,站在深及大腿的棕色海水裡。站在左方、身材最高大的男孩熟練地打著水漂,這個技巧是要將扁平的鵝卵石旋轉拋出,讓它在下沉前盡可能地在水面上彈跳。站在中間的男孩將兜在衣襟裡的石頭傳給他,而最小的男孩則在旁笑著看熱鬧。丟石頭的男孩快速且專注地拋擲石頭,沒有多加思考、也沒有檢查石頭的形狀。有些石頭只彈了一下就沉入水裡,有些則彈得很遠。但這對他來說都是一樣的,他必須繼續拋擲這些石子。
2022年關渡雙年展—「藝術社會的時間:關渡雙年展如何原民化?」
「藝術社會」指的並非以藝術專業包裝的社會,而是以創造力和情感進行社會的轉換,2022關渡雙年展以「藝術社會的時間」為題,以兩個層次探索雙年展時間中的原民性:一是,讓時間與環境有更密切的疊層關係,將城市雙年展原為二、三個月的「事件」特質,拉伸成為期一、二年的長期性思考,讓雙年展成為能夠與自身生活長期並行的「自由」時間。二是讓人與人、人與物的關係進入生態時間,脫離「解決問題」與「利益最大化」的意識形態,思索個體如何以感性的操作及重分配來回應其他個體或社會,因而轉化既有的關係性時間。
2022年關渡雙年展—「藝術社會的時間:關渡雙年展如何原民化?」
「藝術社會」指的並非以藝術專業包裝的社會,而是以創造力和情感進行社會的轉換,2022關渡雙年展以「藝術社會的時間」為題,以兩個層次探索雙年展時間中的原民性:一是,讓時間與環境有更密切的疊層關係,將城市雙年展原為二、三個月的「事件」特質,拉伸成為期一、二年的長期性思考,讓雙年展成為能夠與自身生活長期並行的「自由」時間。二是讓人與人、人與物的關係進入生態時間,脫離「解決問題」與「利益最大化」的意識形態,思索個體如何以感性的操作及重分配來回應其他個體或社會,因而轉化既有的關係性時間。
作品
《捲帶—放帶》
《寂靜阿尼城》
《遇河之前莫過橋》
《兒童遊戲 #2:打水漂》
 回上頁
分享到
繁中  /  EN
繁中 /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