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
跳至主要內容區塊
:::
facebook連結(另開視窗)
instagram連結(另開視窗)
youtube連結(另開視窗)
繁中
/
EN
搜尋
會員
網站導覽
選單
繁中
/
EN
搜尋
會員
導覽服務
關於美術館
最新消息
美術館簡介
美術館紀事
館長介紹
參觀與交通資訊
空間與設備
展覽
當期展覽
歷年展覽
活動
當期活動
歷年活動
導覽服務
志工服務
實習計畫
駐館計畫資料庫
當期駐館藝術家
歷屆駐館藝術家
駐館合作單位
駐館計畫報名
歷年駐館成果紀錄
典藏
出版
關渡美術館之友
登入
申辦帳號
帳號
(必填)
密碼
(必填)
驗證碼
(必填)
更換
語音播放
登入
記住我的帳號
忘記密碼
親愛的訪客 您好:
填完資料後即可享有會員服務,
我們誠摯的歡迎您。
開始申請
回到首頁
忘記密碼
請輸入您的登入帳號與電子信箱,我們會把密碼E-mail給您,取得密碼後再重新登入即可。
若您也不記得帳號,麻煩請至「
聯絡我們
」填寫基本資料,客服人員確認後,將會用E-mail通知您的帳號及密碼,謝謝您!
登入帳號
(必填)
電子信箱
(必填)
驗證碼
(必填)
更換
語音播放
確認送出
回上頁
關閉
回上頁
:::
花園裡的一塊磚
2025.03.07~2025.05.18
10:00 - 17:00
關渡美術館四、五樓展覽廳
展覽介紹
東海花園裏的一千坪土地,可以說是我用血汗創造出來,而且還是留在我手裏的一塊磚。為保持這一片乾淨土,只要它能引出玉來,我就高興隨時把它拋出去。
⸺楊逵〈我有一塊磚〉[1]
展覽介紹
東海花園裏的一千坪土地,可以說是我用血汗創造出來,而且還是留在我手裏的一塊磚。為保持這一片乾淨土,只要它能引出玉來,我就高興隨時把它拋出去。
⸺楊逵〈我有一塊磚〉[1]
1962年至1981年間,文學家暨社會主義運動者楊逵(1906-1985)及妻葉陶(1905-1970)一家人住在臺中大肚山坡地上,闢建「東海花園」。花園位處荒蕪「石頭山」的一側,原為不毛之地,在奮力開墾數年後,曾經遍地花香樹影,被楊逵喻為他「用鐵鍬寫成的詩篇」。楊逵與葉陶蒔花營生,經營農園的同時打造公共議論基地,是他們二戰前便展開的運動方法。然而,不同於二〇年代參與農民運動、三〇與四〇年代寫作論政、組織辦報的方法,七〇年代下半,各地文人志士造訪東海花園,他們與楊逵或粗食閒談,或蹲伏勞動,讓花園成為戒嚴時代罕見的聚眾論壇空間。
1976年見報的〈我有一塊磚〉道出楊逵對這片園地長遠的想像:一個公共的文化基地,可以是「藝術館」、「民藝館」或是「圖書館」。縱使,東海花園隨著老園丁遷出而荒廢,七〇年代末滋長於花園的文學寫作、楊逵與「回歸現實」世代(蕭阿勤,2008)[2]的青年相會相談,以及由此觸發大量的「生活寫真」,與「唱自己的歌」精神下的文學改編歌曲,這些苗芽在十幾年之後,一一花開綻放。九〇年代,楊逵音樂專輯(水晶唱片1993《楊逵:鵝媽媽出嫁》)與文學紀錄片(前衛出版社1997《不屈的魂靈:楊逵》)除了再次讓楊逵躍然紙上,更促成臺灣文學新一波的「媒介轉向」。
延續「愚公移山:楊逵聲與影」(2024)展覽的研究與創作基礎,「花園裡的一塊磚」重探六〇至七〇年代東海花園,側繪曾經奔忙街頭、晚年挨戶賣花的「賣花婆」葉陶,並顯微探照在花園挖地紮根的楊逵⸺當時代寒冰漸融,社會投以「白色恐怖—前政治犯」與「抗日英雄作家—先覺者」身分之際,他如何打造敞視的「家屋—社會」基地,讓花園成為話語、影像、歌曲迴響/顯像的場域。七〇年代末,楊逵從花園「再出發」,不僅是重返文壇,而是儼然將自己拋入社會,讓待定義的「楊逵」成為既是論述也是建設社會的磚。迄今日,花園不再,楊逵留下的思想園地仍與我們相去不遠。如何從複數的歷史地層中挖地拾磚、愚公移山,有待我們從中翻掘。(文/葉杏柔)
註腳︰
[1]〈我有一塊磚〉1976年刊於《中央日報》(1976年10月21日,第十版)。據內文「八年前,在這滿是石頭的荒山上開闢花園的時候」推測,文章書寫時間應該更早。
[2] 蕭阿勤(2010)。《回歸現實:臺灣一九七〇年代的戰後世代與文化政治變遷》。臺北:中央研究院社會所。
1962年至1981年間,文學家暨社會主義運動者楊逵(1906-1985)及妻葉陶(1905-1970)一家人住在臺中大肚山坡地上,闢建「東海花園」。花園位處荒蕪「石頭山」的一側,原為不毛之地,在奮力開墾數年後,曾經遍地花香樹影,被楊逵喻為他「用鐵鍬寫成的詩篇」。楊逵與葉陶蒔花營生,經營農園的同時打造公共議論基地,是他們二戰前便展開的運動方法。然而,不同於二〇年代參與農民運動、三〇與四〇年代寫作論政、組織辦報的方法,七〇年代下半,各地文人志士造訪東海花園,他們與楊逵或粗食閒談,或蹲伏勞動,讓花園成為戒嚴時代罕見的聚眾論壇空間。
1976年見報的〈我有一塊磚〉道出楊逵對這片園地長遠的想像:一個公共的文化基地,可以是「藝術館」、「民藝館」或是「圖書館」。縱使,東海花園隨著老園丁遷出而荒廢,七〇年代末滋長於花園的文學寫作、楊逵與「回歸現實」世代(蕭阿勤,2008)[2]的青年相會相談,以及由此觸發大量的「生活寫真」,與「唱自己的歌」精神下的文學改編歌曲,這些苗芽在十幾年之後,一一花開綻放。九〇年代,楊逵音樂專輯(水晶唱片1993《楊逵:鵝媽媽出嫁》)與文學紀錄片(前衛出版社1997《不屈的魂靈:楊逵》)除了再次讓楊逵躍然紙上,更促成臺灣文學新一波的「媒介轉向」。
延續「愚公移山:楊逵聲與影」(2024)展覽的研究與創作基礎,「花園裡的一塊磚」重探六〇至七〇年代東海花園,側繪曾經奔忙街頭、晚年挨戶賣花的「賣花婆」葉陶,並顯微探照在花園挖地紮根的楊逵⸺當時代寒冰漸融,社會投以「白色恐怖—前政治犯」與「抗日英雄作家—先覺者」身分之際,他如何打造敞視的「家屋—社會」基地,讓花園成為話語、影像、歌曲迴響/顯像的場域。七〇年代末,楊逵從花園「再出發」,不僅是重返文壇,而是儼然將自己拋入社會,讓待定義的「楊逵」成為既是論述也是建設社會的磚。迄今日,花園不再,楊逵留下的思想園地仍與我們相去不遠。如何從複數的歷史地層中挖地拾磚、愚公移山,有待我們從中翻掘。(文/葉杏柔)
註腳︰
[1]〈我有一塊磚〉1976年刊於《中央日報》(1976年10月21日,第十版)。據內文「八年前,在這滿是石頭的荒山上開闢花園的時候」推測,文章書寫時間應該更早。
[2] 蕭阿勤(2010)。《回歸現實:臺灣一九七〇年代的戰後世代與文化政治變遷》。臺北:中央研究院社會所。
策展人簡介
葉杏柔
獨立藝術工作者,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學院博士生。關注臺灣九〇年代藝術史與期間DIY精神、獨立製作實踐。曾任在地實驗媒體劇場負責人、空總C-Lab CREATORS年度觀察員、牯嶺街小劇場年度節目觀察委員,曾獲國藝會「視覺藝評—現象書寫」補助。他策展「愚公移山:(九〇年代)楊逵聲與影」(2024)為本展覽「花園裡的一塊磚」前期研究展。
.「愚公移山:(九〇年代)楊逵聲與影」:https://linktr.ee/YKsound.image
https://hjyeh.com
策展人簡介
葉杏柔
獨立藝術工作者,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學院博士生。關注臺灣九〇年代藝術史與期間DIY精神、獨立製作實踐。曾任在地實驗媒體劇場負責人、空總C-Lab CREATORS年度觀察員、牯嶺街小劇場年度節目觀察委員,曾獲國藝會「視覺藝評—現象書寫」補助。他策展「愚公移山:(九〇年代)楊逵聲與影」(2024)為本展覽「花園裡的一塊磚」前期研究展。
.「愚公移山:(九〇年代)楊逵聲與影」:https://linktr.ee/YKsound.image
https://hjyeh.com
藝術家簡介
李慈湄
台灣聲音工作者/電子音樂創作人/劇場音樂設計/DJ,主持夜夜生歌聲音工作室,推廣台灣電子音樂。劇場合作的音樂設計多為歷史、弱勢權益、性別、當代議題及傳統文化相關。主持以聲音為思考主體進行多項聲音研究與創作計畫,研究聲音及感官敘事、聲音與意識、意識與集體文化等主題:「凝結歷史殘響:台灣洞穴的聲音敘事」、「啟靈—西洛賽賓(psylocybin)之耳:聆聽心靈」、「台灣民謠的電子新聲」,並發表聲音劇場作品〈聽起來像聲音⸺石頭,S-tone〉。2024年獲選傅爾布萊特獎學金,研究電子音樂自力組織社群、女性電子音樂先鋒以及電子音樂與意識的關係。近年創作可見於新北市立美術館、台灣聲響實驗室等展覽及音樂節。
http://www.litzi-mei.com
藝術家簡介
李慈湄
台灣聲音工作者/電子音樂創作人/劇場音樂設計/DJ,主持夜夜生歌聲音工作室,推廣台灣電子音樂。劇場合作的音樂設計多為歷史、弱勢權益、性別、當代議題及傳統文化相關。主持以聲音為思考主體進行多項聲音研究與創作計畫,研究聲音及感官敘事、聲音與意識、意識與集體文化等主題:「凝結歷史殘響:台灣洞穴的聲音敘事」、「啟靈—西洛賽賓(psylocybin)之耳:聆聽心靈」、「台灣民謠的電子新聲」,並發表聲音劇場作品〈聽起來像聲音⸺石頭,S-tone〉。2024年獲選傅爾布萊特獎學金,研究電子音樂自力組織社群、女性電子音樂先鋒以及電子音樂與意識的關係。近年創作可見於新北市立美術館、台灣聲響實驗室等展覽及音樂節。
http://www.litzi-mei.com
汪正翔
觀念攝影家,出生於台北。作為一位視覺障礙的攝影師,汪正翔的作品深入探討視覺的建構,探索可見與不可見之間,以及藝術與非藝術之間的界限。他的創作聚焦後觀念攝影、機構批判與日常科技。作品曾獲高雄獎優選(2021)、TIVAC 攝影獎評審特別獎(2017)、大墩美展數位創作類優選(2015)、鴻梅新銳藝術評論獎(2020)、九歌年度散文選入選(2020)。著有攝影評論《那些不美的台灣風景》與《旁觀的方式》。
https://chengseanwang.myportfolio.com
汪正翔
觀念攝影家,出生於台北。作為一位視覺障礙的攝影師,汪正翔的作品深入探討視覺的建構,探索可見與不可見之間,以及藝術與非藝術之間的界限。他的創作聚焦後觀念攝影、機構批判與日常科技。作品曾獲高雄獎優選(2021)、TIVAC 攝影獎評審特別獎(2017)、大墩美展數位創作類優選(2015)、鴻梅新銳藝術評論獎(2020)、九歌年度散文選入選(2020)。著有攝影評論《那些不美的台灣風景》與《旁觀的方式》。
https://chengseanwang.myportfolio.com
黃大旺
1975年生於台北。高中時代開始宅錄,大學四年耽溺於日本動漫畫與電影。2002年開始現場演出,參加海內外實驗音樂合輯。2004至2010年旅日,與關西地下音樂場景交流。返台後以「黑狼那卡西」及日文翻譯為活動重心。曾於港澳、新加坡、英美等地演出,參與多場聯展,發行多本譯作、於平面與電子媒體發表文章,並演出多部音樂影帶及短片。
http://yingfan.info
黃大旺
1975年生於台北。高中時代開始宅錄,大學四年耽溺於日本動漫畫與電影。2002年開始現場演出,參加海內外實驗音樂合輯。2004至2010年旅日,與關西地下音樂場景交流。返台後以「黑狼那卡西」及日文翻譯為活動重心。曾於港澳、新加坡、英美等地演出,參與多場聯展,發行多本譯作、於平面與電子媒體發表文章,並演出多部音樂影帶及短片。
http://yingfan.info
劉紀彤
1993年出生於高雄,畢業於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跨領域研究所,近年曾獲得臺北美術獎優選、台新藝術獎提名等獎項。創作多在日常風景中尋找刺點、進行戳破的動作,關注現代化設施下不可見的場所。透過影像、文本、雕塑、裝置等藝術形式,探索腳下地景與續存語言間的斷裂,追憶想不起來的記憶、回望自身與之的關係。
https://liuchitung.cargo.site
劉紀彤
1993年出生於高雄,畢業於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跨領域研究所,近年曾獲得臺北美術獎優選、台新藝術獎提名等獎項。創作多在日常風景中尋找刺點、進行戳破的動作,關注現代化設施下不可見的場所。透過影像、文本、雕塑、裝置等藝術形式,探索腳下地景與續存語言間的斷裂,追憶想不起來的記憶、回望自身與之的關係。
https://liuchitung.cargo.site
作品介紹
李慈湄
下一班靈魂列車開往生死文化園區
聲音裝置
尺寸依場地而定
2025
文化是一種政策上的策略部屬,還是發自於個人的行動?
藝術村是楊逵的夢想,藝術村是我們的夢想,楊逵說:「我有一塊磚」,我們願踩在磚頭上實現夢想。我們的藝術村在治理的策略佈局下,不斷擴散膨脹,成為城市規模的現代化妝點,烏托邦只發生在一場集體的嘉年華中。當藝術也需要追求擴散、分享與連結,仕紳化正在將這個夢想成為全球都市的惡夢——我們親手打造出一個排除我們的過程。哪裡出了錯?生活和思考的軌跡成為藝術、藝術「創生」了對美好生活的想像、美好生活的想像被消費行為見證,直到消費行為是新世界裡唯一能被保留的美麗經驗。這條失控的道路將一路延伸到我們閉上眼後,死亡的世界。
願死後能真得安寧。
作品介紹
李慈湄
下一班靈魂列車開往生死文化園區
聲音裝置
尺寸依場地而定
2025
文化是一種政策上的策略部屬,還是發自於個人的行動?
藝術村是楊逵的夢想,藝術村是我們的夢想,楊逵說:「我有一塊磚」,我們願踩在磚頭上實現夢想。我們的藝術村在治理的策略佈局下,不斷擴散膨脹,成為城市規模的現代化妝點,烏托邦只發生在一場集體的嘉年華中。當藝術也需要追求擴散、分享與連結,仕紳化正在將這個夢想成為全球都市的惡夢——我們親手打造出一個排除我們的過程。哪裡出了錯?生活和思考的軌跡成為藝術、藝術「創生」了對美好生活的想像、美好生活的想像被消費行為見證,直到消費行為是新世界裡唯一能被保留的美麗經驗。這條失控的道路將一路延伸到我們閉上眼後,死亡的世界。
願死後能真得安寧。
汪正翔
Missing Parts
複合媒材
尺寸依場地而定
2025
「照片不僅可能是『缺失的』,也可能是『未拍攝的』,因為照片可能被拍攝但未向公眾或研究者公開,或即使現場有攝影設備但最終未拍攝任何照片,此時『攝影事件』仍然發生。」—— Ariella Azoulay
楊逵在東海花園留下許多照片,內容大多數是生活隨拍,或是與親朋好友的合照,感覺起來與楊逵所承載的文化意義,乃至於當時的政治、社會環境沒有直接的關係。為了把這些照片拼湊成出「全貌」,我使用AI軟體試圖「填補」照片與照片之間的空隙,並將靜態照片變成動態影片,再重新擷取其中的畫面,以獲取更多額外的攝影角度。透過這樣的方式,我想要反思我們對於照片一種習慣的看法——我們試圖追索照片後方(攝影師)與前方(對象)的存在,但是在這樣一個數位時代,照片或許只是關於照片。
汪正翔
Missing Parts
複合媒材
尺寸依場地而定
2025
「照片不僅可能是『缺失的』,也可能是『未拍攝的』,因為照片可能被拍攝但未向公眾或研究者公開,或即使現場有攝影設備但最終未拍攝任何照片,此時『攝影事件』仍然發生。」—— Ariella Azoulay
楊逵在東海花園留下許多照片,內容大多數是生活隨拍,或是與親朋好友的合照,感覺起來與楊逵所承載的文化意義,乃至於當時的政治、社會環境沒有直接的關係。為了把這些照片拼湊成出「全貌」,我使用AI軟體試圖「填補」照片與照片之間的空隙,並將靜態照片變成動態影片,再重新擷取其中的畫面,以獲取更多額外的攝影角度。透過這樣的方式,我想要反思我們對於照片一種習慣的看法——我們試圖追索照片後方(攝影師)與前方(對象)的存在,但是在這樣一個數位時代,照片或許只是關於照片。
黃大旺
電子音響讀劇《牛犁分家》
複合媒材
尺寸依場地而定
2025
本作想像作家楊逵街頭劇《牛犁分家》從構思、寫作,到發表期間的時代氣氛,以及後來楊逵於「東海花園」時期的田園風光。現場裝置由搭配電子音響的朗讀、手稿與綠島海邊風景影片三個部分組成。
《牛犁分家》於楊逵綠島服刑期間發表並首演,出獄後又在晚年以野台戲的方式搬上舞台,後人只能由訪談及舞台側拍等平面紀錄,片面想像舞台上下的情景。楊逵滿懷追求社會公義理想的抱負,街頭劇是他最有力的工具,但在此沒有任何重現企圖。電子音響成分作為劇情的音樂與音效角色,在此刻意以疏離的方式呼應角色情感狀態,回憶場面有時也被突如其來的現實打斷,同時也呼應作家晚年赴美國之前,「現實」與「理想」的各種衝突。
黃大旺
電子音響讀劇《牛犁分家》
複合媒材
尺寸依場地而定
2025
本作想像作家楊逵街頭劇《牛犁分家》從構思、寫作,到發表期間的時代氣氛,以及後來楊逵於「東海花園」時期的田園風光。現場裝置由搭配電子音響的朗讀、手稿與綠島海邊風景影片三個部分組成。
《牛犁分家》於楊逵綠島服刑期間發表並首演,出獄後又在晚年以野台戲的方式搬上舞台,後人只能由訪談及舞台側拍等平面紀錄,片面想像舞台上下的情景。楊逵滿懷追求社會公義理想的抱負,街頭劇是他最有力的工具,但在此沒有任何重現企圖。電子音響成分作為劇情的音樂與音效角色,在此刻意以疏離的方式呼應角色情感狀態,回憶場面有時也被突如其來的現實打斷,同時也呼應作家晚年赴美國之前,「現實」與「理想」的各種衝突。
劉紀彤
鱸鰻查某說:
檔案、錄像、長椅、聲音、歌曲、文本
尺寸依場地而定
2025
起初,我以為葉陶(1905-1970)只是楊逵的太太、政治犯的家屬。事實上,年輕被稱作「鱸鰻查某」的她,是跨越日本殖民和戰後戒嚴的革命份子;是農民組合中善於演講的幹部;是結婚當天被抓去關押的新娘;是在二二八死牢裡歌唱民謠的鬥士;是丈夫被關在綠島時,獨自撐起家計的賣花婆。然而,除了幾張相片、一篇文章與一首短詩,葉陶在男性主導的社會結構中,變形為一位面貌模糊、悄然無聲的女性。
此次創作中,我以歷史檔案為材料拼組主體,並透過兩個文本的重新書寫與演繹,試圖將其陰性身體顯影。一樓影像以葉陶書寫的《愛的結晶》(1935)為發想,展開不同生命選擇間的自我對話;二樓歌曲反省《賣花阿婆》(1993)的詮釋視角,重寫她被遺忘的能動性與現實處境。觀展過程從看不清葉陶的模樣開始,再逐步顯現女性於個人、家庭與社會之間的種種樣貌,終能感受到她的掙扎與自我實踐之複雜性。
劉紀彤
鱸鰻查某說:
檔案、錄像、長椅、聲音、歌曲、文本
尺寸依場地而定
2025
起初,我以為葉陶(1905-1970)只是楊逵的太太、政治犯的家屬。事實上,年輕被稱作「鱸鰻查某」的她,是跨越日本殖民和戰後戒嚴的革命份子;是農民組合中善於演講的幹部;是結婚當天被抓去關押的新娘;是在二二八死牢裡歌唱民謠的鬥士;是丈夫被關在綠島時,獨自撐起家計的賣花婆。然而,除了幾張相片、一篇文章與一首短詩,葉陶在男性主導的社會結構中,變形為一位面貌模糊、悄然無聲的女性。
此次創作中,我以歷史檔案為材料拼組主體,並透過兩個文本的重新書寫與演繹,試圖將其陰性身體顯影。一樓影像以葉陶書寫的《愛的結晶》(1935)為發想,展開不同生命選擇間的自我對話;二樓歌曲反省《賣花阿婆》(1993)的詮釋視角,重寫她被遺忘的能動性與現實處境。觀展過程從看不清葉陶的模樣開始,再逐步顯現女性於個人、家庭與社會之間的種種樣貌,終能感受到她的掙扎與自我實踐之複雜性。
回上頁
分享到
分享到Facebook(另開視窗)
分享到LINE(另開視窗)
分享到Twitter(另開視窗)
導覽服務
聯絡我們
回頂端
關鍵字搜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