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
跳至主要內容區塊
:::
facebook連結(另開視窗)
instagram連結(另開視窗)
youtube連結(另開視窗)
繁中
/
EN
搜尋
會員
網站導覽
選單
繁中
/
EN
搜尋
會員
導覽服務
關於美術館
最新消息
美術館簡介
美術館紀事
館長介紹
參觀與交通資訊
空間與設備
展覽
當期展覽
歷年展覽
活動
當期活動
歷年活動
導覽服務
志工服務
實習計畫
駐館計畫資料庫
當期駐館藝術家
歷屆駐館藝術家
駐館合作單位
駐館計畫報名
歷年駐館成果紀錄
典藏
出版
關渡美術館之友
登入
申辦帳號
帳號
(必填)
密碼
(必填)
驗證碼
(必填)
更換
語音播放
登入
記住我的帳號
忘記密碼
親愛的訪客 您好:
填完資料後即可享有會員服務,
我們誠摯的歡迎您。
開始申請
回到首頁
忘記密碼
請輸入您的登入帳號與電子信箱,我們會把密碼E-mail給您,取得密碼後再重新登入即可。
若您也不記得帳號,麻煩請至「
聯絡我們
」填寫基本資料,客服人員確認後,將會用E-mail通知您的帳號及密碼,謝謝您!
登入帳號
(必填)
電子信箱
(必填)
驗證碼
(必填)
更換
語音播放
確認送出
回上頁
關閉
:::
鐵舞生命
2009.10.03~2009.12.31
09:00 - 17:00
張子隆因獲得進駐東和鋼鐵廠的駐廠創作專案,而得以第一次利用廠內的鋼鐵廢料來製作其作品。不同以往的創作模式,此次因應鋼鐵廢料本身的原貌條件,展出材料中包含三種特質各異的系列:七公分厚的鋼板、地金與鋼胚。透過清除 清洗的過程,積垢下的原始色調慢慢浮現,在思索與觀者之間互動的對應考量,張子隆仍是強調材料的特質基礎上所應呈現其整體的創作概念。火在鋼鐵所留下的高溫舞動痕跡,成了鋼鐵藝術最具特色的表現語言。
張子隆因獲得進駐東和鋼鐵廠的駐廠創作專案,而得以第一次利用廠內的鋼鐵廢料來製作其作品。不同以往的創作模式,此次因應鋼鐵廢料本身的原貌條件,展出材料中包含三種特質各異的系列:七公分厚的鋼板、地金與鋼胚。透過清除 清洗的過程,積垢下的原始色調慢慢浮現,在思索與觀者之間互動的對應考量,張子隆仍是強調材料的特質基礎上所應呈現其整體的創作概念。火在鋼鐵所留下的高溫舞動痕跡,成了鋼鐵藝術最具特色的表現語言。
張子隆
1947 生於臺灣臺北縣淡水鎮 1969 國立藝術專科學校畢業 台北縣 1980 多摩美術大學研究所畢業(碩士) 東京
1986 「第32回一陽展」一陽大賞 東京都美術館 「第2回中華民國現代雕塑展」大獎 台北市立美術館 1988 第1回個展“生命的形” 雄獅畫廊 台北 1991 應邀參加「第一屆高雄國際雕刻研習營」高雄市立美術館 1993-96 淡水藝文中心藝術總監 淡水,台北縣 1997 二二八紀念館 “大地與母親” 設置 台北 1998 “我的雕刻1998” 張子隆個展 誠品畫廊 台北 1999 澳洲交換藝術家,作品收藏,臥龍崗大學,澳洲 應邀參加「韓國利川市第二回國際雕刻營」 作品獲得特別賞,作品收藏設置,利川市 韓國 2000 駐校藝術家,美國夏威夷大學Hilo校,夏威夷,美國 「東夏威夷文化中心美展」銅牌獎,夏威夷,美 2002-2004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美術學院造形研究所教授兼任總務長 校園景觀規劃,關渡,台北 2003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雕塑公園整體規劃,作品“森之精靈”製作設立 關渡,台北 2004-2005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美術學院造形研究所教授兼任主任秘書,關渡,台北 作品“黑夫人”、“眺”,應邀參加「靜宜大學校園景觀雕塑展-風中之姿」,靜宜大學藝術中心,台中 2005 台灣抽象雕塑評選「人地原道展」,大趨勢畫廊,台北 2009 「國藝會東鋼藝術家駐廠創作專案」,第一位駐廠藝術家,苗栗 「雕塑在陽明-張子隆個展」,國立陽明大學,台北 2009- 2010「鐵舞生命-張子隆鋼鐵雕塑個展」,國立台北藝術大學,關渡,台北 現任: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美術學院,美術學系美術創作碩士班專任教授
張子隆
1947 生於臺灣臺北縣淡水鎮 1969 國立藝術專科學校畢業 台北縣 1980 多摩美術大學研究所畢業(碩士) 東京
1986 「第32回一陽展」一陽大賞 東京都美術館 「第2回中華民國現代雕塑展」大獎 台北市立美術館 1988 第1回個展“生命的形” 雄獅畫廊 台北 1991 應邀參加「第一屆高雄國際雕刻研習營」高雄市立美術館 1993-96 淡水藝文中心藝術總監 淡水,台北縣 1997 二二八紀念館 “大地與母親” 設置 台北 1998 “我的雕刻1998” 張子隆個展 誠品畫廊 台北 1999 澳洲交換藝術家,作品收藏,臥龍崗大學,澳洲 應邀參加「韓國利川市第二回國際雕刻營」 作品獲得特別賞,作品收藏設置,利川市 韓國 2000 駐校藝術家,美國夏威夷大學Hilo校,夏威夷,美國 「東夏威夷文化中心美展」銅牌獎,夏威夷,美 2002-2004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美術學院造形研究所教授兼任總務長 校園景觀規劃,關渡,台北 2003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雕塑公園整體規劃,作品“森之精靈”製作設立 關渡,台北 2004-2005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美術學院造形研究所教授兼任主任秘書,關渡,台北 作品“黑夫人”、“眺”,應邀參加「靜宜大學校園景觀雕塑展-風中之姿」,靜宜大學藝術中心,台中 2005 台灣抽象雕塑評選「人地原道展」,大趨勢畫廊,台北 2009 「國藝會東鋼藝術家駐廠創作專案」,第一位駐廠藝術家,苗栗 「雕塑在陽明-張子隆個展」,國立陽明大學,台北 2009- 2010「鐵舞生命-張子隆鋼鐵雕塑個展」,國立台北藝術大學,關渡,台北 現任: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美術學院,美術學系美術創作碩士班專任教授
相關專文
藝評家 / 江衍疇 2009年關渡藝術節將展出張子隆教授的鋼鐵雕塑作品。 這次發表的作品在創作過程上有兩項特色:一是藝術家親自進駐鋼鐵廠內工作,時間長達四個月。二是就地取材,全部採用鋼鐵廢料製作。 所謂的廢料包括:一、廠造備品:為鋼鐵製品留下的的剩料,裁切成管、棒、圓盤,體積不大。二、鑄鐵原料:為粒狀、線狀、片狀的原始熔料,厚薄不齊、外表粗糙。三、廢五金:包括船體、機械、零件,大多保持原有的殘餘外型。 在如此的材料條件下,雕塑創作使用大量的現成物,呈現實物拼貼(Object Collage)的樣貌。雖然透過造形預想,組合心中的雕塑意象,這些作品仍然呈現強烈的環境特質,顯示高度化的場域連結。 以「藝術即經驗」(Art as Experience)的觀點解讀,藝術家的造形運作被轉化為一種環境經驗;經由不斷檢視素材、不斷拼湊形體,演變成身體的活動。對於張子隆而言,這些作品是身體活動的結果,象徵汗水的最終慰藉。 雕塑家進駐工廠的創作模式其來有自。大衛‧史密斯(David Smith)曾於1925年進入美國印第安那州的工廠研習,獲得豐富的製造經驗。從技術的層面來看,鋼雕創作與工廠製作的疊合程度極高,無論材料、工具、鍛焊技巧都同出一轍。 正因為如此,鋼雕作品始終包含文明性格,擅於反映現代化的各類命題。 1920年的構成主義(Constructivism)雕塑以鎔焊形貌表現了工業熱情,透過層層組構的碑型空間預言了世紀盛景。相反的,集合藝術(The Art of Assemblage)卻敲醒了文明喪鐘,以消費廢品、機械殘片批判了工業掠奪。 顯然藝術家對於工廠的屬性另有見解。一方面在製造上彼此緊密相連,一方面卻強烈感應,本能上提出時代批評。這種見解形成作品重要的內涵,論述成創作命題。而這源起的一切,還來自環境經驗。 從這個角度來看,張子隆進駐工廠,徵集廢料創作完全是一種理想,試圖以雕塑家的知能,挽留材料的淪亡。就藝術家而言,創作材料始終處於生命的狀態,無所謂毀損,也無所謂廢棄,端看熱情的力量。 這些作品因而跳脫以往的美感形式,表現出迥然不同的生命情緒;不再精緻唯美,反而粗獷質樸。透過偶然和碰撞,張子隆顛覆了自己的創作性格,允許造形理念開放,納入更廣域的人文考量。 在雕塑形式上,這次作品概分為三種類型: 一、運用鎔焊技巧,形塑抽象造形。 二、組合空間,表現空間的容積(Volume)和動勢(Movement),引發觀者的穿越。 三、搭接或利用線性材料,發展立體線形的素描趣味。 由於佈展的場地坐落於戶外,這些鋼鐵雕塑重新擺放,結合綠地、樹林和陽光,演繹另一種視覺能量。工廠火焰,廢料塵煙,溫度、氣味和聲響,都在學院環境中付諸閱讀,轉化成寧靜和鑑賞。
相關專文
藝評家 / 江衍疇 2009年關渡藝術節將展出張子隆教授的鋼鐵雕塑作品。 這次發表的作品在創作過程上有兩項特色:一是藝術家親自進駐鋼鐵廠內工作,時間長達四個月。二是就地取材,全部採用鋼鐵廢料製作。 所謂的廢料包括:一、廠造備品:為鋼鐵製品留下的的剩料,裁切成管、棒、圓盤,體積不大。二、鑄鐵原料:為粒狀、線狀、片狀的原始熔料,厚薄不齊、外表粗糙。三、廢五金:包括船體、機械、零件,大多保持原有的殘餘外型。 在如此的材料條件下,雕塑創作使用大量的現成物,呈現實物拼貼(Object Collage)的樣貌。雖然透過造形預想,組合心中的雕塑意象,這些作品仍然呈現強烈的環境特質,顯示高度化的場域連結。 以「藝術即經驗」(Art as Experience)的觀點解讀,藝術家的造形運作被轉化為一種環境經驗;經由不斷檢視素材、不斷拼湊形體,演變成身體的活動。對於張子隆而言,這些作品是身體活動的結果,象徵汗水的最終慰藉。 雕塑家進駐工廠的創作模式其來有自。大衛‧史密斯(David Smith)曾於1925年進入美國印第安那州的工廠研習,獲得豐富的製造經驗。從技術的層面來看,鋼雕創作與工廠製作的疊合程度極高,無論材料、工具、鍛焊技巧都同出一轍。 正因為如此,鋼雕作品始終包含文明性格,擅於反映現代化的各類命題。 1920年的構成主義(Constructivism)雕塑以鎔焊形貌表現了工業熱情,透過層層組構的碑型空間預言了世紀盛景。相反的,集合藝術(The Art of Assemblage)卻敲醒了文明喪鐘,以消費廢品、機械殘片批判了工業掠奪。 顯然藝術家對於工廠的屬性另有見解。一方面在製造上彼此緊密相連,一方面卻強烈感應,本能上提出時代批評。這種見解形成作品重要的內涵,論述成創作命題。而這源起的一切,還來自環境經驗。 從這個角度來看,張子隆進駐工廠,徵集廢料創作完全是一種理想,試圖以雕塑家的知能,挽留材料的淪亡。就藝術家而言,創作材料始終處於生命的狀態,無所謂毀損,也無所謂廢棄,端看熱情的力量。 這些作品因而跳脫以往的美感形式,表現出迥然不同的生命情緒;不再精緻唯美,反而粗獷質樸。透過偶然和碰撞,張子隆顛覆了自己的創作性格,允許造形理念開放,納入更廣域的人文考量。 在雕塑形式上,這次作品概分為三種類型: 一、運用鎔焊技巧,形塑抽象造形。 二、組合空間,表現空間的容積(Volume)和動勢(Movement),引發觀者的穿越。 三、搭接或利用線性材料,發展立體線形的素描趣味。 由於佈展的場地坐落於戶外,這些鋼鐵雕塑重新擺放,結合綠地、樹林和陽光,演繹另一種視覺能量。工廠火焰,廢料塵煙,溫度、氣味和聲響,都在學院環境中付諸閱讀,轉化成寧靜和鑑賞。
作品
回上頁
分享到
分享到Facebook(另開視窗)
分享到LINE(另開視窗)
分享到Twitter(另開視窗)
導覽服務
聯絡我們
回頂端
關鍵字搜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