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區塊
:::

關渡美術館

:::
2025創作卓越獎
2025.08.29~2025.10.26
10:00 - 17:00
關渡美術館 G102、G103展覽廳
展覽介紹
《2025創作卓越獎》由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學院與關渡美術館共同主辦,為提昇學生創作與研究能力,並鼓勵參與具開放性與創造力的競賽展。本屆參選人數共計50人,特聘請校內外教師及專家學者,經初審及複審後選出9件作品,決審將選出首獎1名,於8月29日關渡美術館聯合開幕中公佈及頒獎。

本年度創作卓越獎作品展現當代藝術新穎的面貌,可以看見屬於新世代創作者活躍鮮明的自我展現態度。本獎項希望藉由創作表現,發展成為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視覺藝術創作的成果標竿,並期望未來在創作卓越獎的平台下持續進行年輕世代創作者的對話與交流,拓展台灣藝術院生對當代視覺藝術的視野與認知。

《2025創作卓越獎》於2025年8月29日起至10月26日在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關渡美術館展出。
展覽介紹
《2025創作卓越獎》由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學院與關渡美術館共同主辦,為提昇學生創作與研究能力,並鼓勵參與具開放性與創造力的競賽展。本屆參選人數共計50人,特聘請校內外教師及專家學者,經初審及複審後選出9件作品,決審將選出首獎1名,於8月29日關渡美術館聯合開幕中公佈及頒獎。

本年度創作卓越獎作品展現當代藝術新穎的面貌,可以看見屬於新世代創作者活躍鮮明的自我展現態度。本獎項希望藉由創作表現,發展成為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視覺藝術創作的成果標竿,並期望未來在創作卓越獎的平台下持續進行年輕世代創作者的對話與交流,拓展台灣藝術院生對當代視覺藝術的視野與認知。

《2025創作卓越獎》於2025年8月29日起至10月26日在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關渡美術館展出。
作品介紹
作品介紹
李兆起

《屈服於勝利者的意識形態》

聖佩德羅仙人掌嫁接龍神木、防盜刺、聖佩德羅仙人掌嫁接玉乳柱、聖佩德羅仙人掌嫁接聖佩德羅仙人掌、緋牡丹嫁接玉乳柱、亞龍木、不銹鋼、登山勾、自黏繃帶、防鼠刺、柱飾

尺寸依空間而定

2025
嫁接、拼裝、脫盆、再置入、替換——這些動作不只是園藝或雕塑操作,也是關於控制、異地存活、強迫生長與審美化的暴力過程。它們與我關注的歷史、權力、殖民等主題形成連結。 作品以嫁接與拼組為方法,將植物的假死與再生狀態,與防盜刺等現成物結合,形成介於有機與無機之間的裝置語彙,在空間中生成不穩定的張力,每次展出皆為植物生長後新的狀態,持續變異並屈服的狀態。
李兆起

《屈服於勝利者的意識形態》

聖佩德羅仙人掌嫁接龍神木、防盜刺、聖佩德羅仙人掌嫁接玉乳柱、聖佩德羅仙人掌嫁接聖佩德羅仙人掌、緋牡丹嫁接玉乳柱、亞龍木、不銹鋼、登山勾、自黏繃帶、防鼠刺、柱飾

尺寸依空間而定

2025
嫁接、拼裝、脫盆、再置入、替換——這些動作不只是園藝或雕塑操作,也是關於控制、異地存活、強迫生長與審美化的暴力過程。它們與我關注的歷史、權力、殖民等主題形成連結。 作品以嫁接與拼組為方法,將植物的假死與再生狀態,與防盜刺等現成物結合,形成介於有機與無機之間的裝置語彙,在空間中生成不穩定的張力,每次展出皆為植物生長後新的狀態,持續變異並屈服的狀態。
林奕岑

《光的殘響》
自製炭筆(構樹)、紙漿裱貼於木板
70×70×2cm
2024


《在時間之外》
自製炭筆(九芎)、紙漿裱貼於木板
120×140×2cm
2024
當我凝視林間光影,陽光從葉隙灑落,微風掠過,背光中的葉片輪廓隨之蕩漾。光影交疊、離散,使樹木的形體忽隱忽現,彷彿時間也在其中流轉。這樣的 感知經驗,引發我思索如何在作品中延續光與影的韻律。炭筆來自我親手碳化的枝條,使植物轉化為描繪自身的工具;紙漿則由舊文件與自種植物纖維製成,在解構與重組中蘊藏時間與記憶。畫面中的光影不再是描繪的對象,而是如林間閃現般的痕跡,是材料與時間所共同留下的低語。
林奕岑

《光的殘響》
自製炭筆(構樹)、紙漿裱貼於木板
70×70×2cm
2024


《在時間之外》
自製炭筆(九芎)、紙漿裱貼於木板
120×140×2cm
2024
當我凝視林間光影,陽光從葉隙灑落,微風掠過,背光中的葉片輪廓隨之蕩漾。光影交疊、離散,使樹木的形體忽隱忽現,彷彿時間也在其中流轉。這樣的 感知經驗,引發我思索如何在作品中延續光與影的韻律。炭筆來自我親手碳化的枝條,使植物轉化為描繪自身的工具;紙漿則由舊文件與自種植物纖維製成,在解構與重組中蘊藏時間與記憶。畫面中的光影不再是描繪的對象,而是如林間閃現般的痕跡,是材料與時間所共同留下的低語。
張瑞哲

《將所有分頁加入書籤》
紙、樹脂、標本
尺寸依空間而定
2025
透過「壓縮」與「重現」這兩種模式,探討人類如何感知和儲存現實中的資訊。一方面使用路殺動物製成標本,這些被壓得扁平的殘骸,如同版畫般成為了自然生命在文明路徑中的印記。

另一方面,將網路上流傳、失真的廣告圖像,轉化成立體模型,試圖再現路殺動物生前的姿態。在資訊時代中的這兩者有某種相似的處境,並且相互交錯,人們透過這兩種途徑想像或拼湊,試圖復原已不可得的原初狀態,建構一種對真實的模擬或再現。
張瑞哲

《將所有分頁加入書籤》
紙、樹脂、標本
尺寸依空間而定
2025
透過「壓縮」與「重現」這兩種模式,探討人類如何感知和儲存現實中的資訊。一方面使用路殺動物製成標本,這些被壓得扁平的殘骸,如同版畫般成為了自然生命在文明路徑中的印記。

另一方面,將網路上流傳、失真的廣告圖像,轉化成立體模型,試圖再現路殺動物生前的姿態。在資訊時代中的這兩者有某種相似的處境,並且相互交錯,人們透過這兩種途徑想像或拼湊,試圖復原已不可得的原初狀態,建構一種對真實的模擬或再現。
陳冠霖

《如紙⼀般的厚度》
藝術微噴輸出、影像輸出於燈箱裝置、攝影書
尺寸依空間而定
2025
位於德國⿊森林 Pforzheim,⼀間名為 Weißenstein AG造紙廠,始建於1861 年,至 2000年初停⽌營運。時至今⽇,⼯廠依然維持在失能的狀態,空間的未來仍未決定。使⽤過期近20年的⿊⽩底⽚拍攝造紙廠,底⽚表⾯受到霉點和墨⽔轉印的影響⽽模糊不清。作者在過期的底⽚與廢棄的造紙廠之間建⽴歷史的連結:將影像輸出於報紙、將其黏貼在牆⾯、撕下部分的紙張,再⽤過期底⽚重新拍攝,如此反覆數次。這種重複的程序創造出很多層次,對比度也逐漸降低,最終將難以辨識原有的影像,如同記憶般。
陳冠霖

《如紙⼀般的厚度》
藝術微噴輸出、影像輸出於燈箱裝置、攝影書
尺寸依空間而定
2025
位於德國⿊森林 Pforzheim,⼀間名為 Weißenstein AG造紙廠,始建於1861 年,至 2000年初停⽌營運。時至今⽇,⼯廠依然維持在失能的狀態,空間的未來仍未決定。使⽤過期近20年的⿊⽩底⽚拍攝造紙廠,底⽚表⾯受到霉點和墨⽔轉印的影響⽽模糊不清。作者在過期的底⽚與廢棄的造紙廠之間建⽴歷史的連結:將影像輸出於報紙、將其黏貼在牆⾯、撕下部分的紙張,再⽤過期底⽚重新拍攝,如此反覆數次。這種重複的程序創造出很多層次,對比度也逐漸降低,最終將難以辨識原有的影像,如同記憶般。
陳星宇

《殘跡-002》
現地製作、版印油墨、紙張
尺寸依空間而定
2025
《殘跡-002》取材自生活中斑駁與破損的痕跡,透過圖像的聯想性,築構出不存在於現實的島嶼。牆面上剝落的裂痕,與對面以印刷圖像呈現的斑駁痕跡,透過「破壞」與「再現」的概念形成了視覺與意涵上的連結。藉由強調這些痕跡的共性,這些看似無價值的殘跡,因為被放大而得以重新進入觀者的視野。也希望在這種觀看與再現的過程,重新思考個體的定位與存在的方式,並反思那些被忽略的事物是否也承載著一種值得凝視的價值。
陳星宇

《殘跡-002》
現地製作、版印油墨、紙張
尺寸依空間而定
2025
《殘跡-002》取材自生活中斑駁與破損的痕跡,透過圖像的聯想性,築構出不存在於現實的島嶼。牆面上剝落的裂痕,與對面以印刷圖像呈現的斑駁痕跡,透過「破壞」與「再現」的概念形成了視覺與意涵上的連結。藉由強調這些痕跡的共性,這些看似無價值的殘跡,因為被放大而得以重新進入觀者的視野。也希望在這種觀看與再現的過程,重新思考個體的定位與存在的方式,並反思那些被忽略的事物是否也承載著一種值得凝視的價值。
曾姿嘉

《漣漪》
紙、墨汁
450×225cm
2025
我們是否擁有絕對的選擇權?抑或我們的每個決定,來自於無形的影響與外在因素的交織?《漣漪》源自於我對「個體選擇」的質疑與思考。我曾經認為,成為一個獨立的個體,意味著擁有選擇的自由。然而,思想的成長卻讓我開始懷疑:我的選擇是純粹出於自身的意志嗎?是否有某些來自他者的痕跡,影響了我的判斷?作品由多個獨立的畫面構成,透過並置、組合,試圖營造一種潛在的關聯性,使圖像之間產生回應與牽引,彷彿被一種更大的脈絡重組。
曾姿嘉

《漣漪》
紙、墨汁
450×225cm
2025
我們是否擁有絕對的選擇權?抑或我們的每個決定,來自於無形的影響與外在因素的交織?《漣漪》源自於我對「個體選擇」的質疑與思考。我曾經認為,成為一個獨立的個體,意味著擁有選擇的自由。然而,思想的成長卻讓我開始懷疑:我的選擇是純粹出於自身的意志嗎?是否有某些來自他者的痕跡,影響了我的判斷?作品由多個獨立的畫面構成,透過並置、組合,試圖營造一種潛在的關聯性,使圖像之間產生回應與牽引,彷彿被一種更大的脈絡重組。
黃紫瑜

《金屬宣言:第三章 材質化的世界》
錄像裝置、鍍鉻球、灰度球、不鏽鋼
尺寸依空間而定、42分31秒
2025
作品探討金屬作為數位時代的未來象徵,從物質性、技術性與精神性三個維度進行跨學科對話。作品透過電腦生成影像,模擬金屬在數位建模中的光學行為,並援引煉金術的哲學框架,將金屬視為物質與意識的熔爐。金屬的高反射率與結構特性,使其成為虛擬世界的理想材質,同時也象徵人類對技術與未知的永恆追求。

作品裝置結合工業結構的物質性與數位技術的虛擬性,將數位建模工具(如HDRI採集、光跡追蹤)轉化為當代煉金術的儀式器具,半圓金屬管裝置如未閉合的煉金符號(☉),圓形投影板成為「數位熔爐」的出口,雙生球體則分別象徵「反射的現在」與「待運算的未來」,建構出一個介於科技與神殿、物質與靈性之間的跨界場域。
黃紫瑜

《金屬宣言:第三章 材質化的世界》
錄像裝置、鍍鉻球、灰度球、不鏽鋼
尺寸依空間而定、42分31秒
2025
作品探討金屬作為數位時代的未來象徵,從物質性、技術性與精神性三個維度進行跨學科對話。作品透過電腦生成影像,模擬金屬在數位建模中的光學行為,並援引煉金術的哲學框架,將金屬視為物質與意識的熔爐。金屬的高反射率與結構特性,使其成為虛擬世界的理想材質,同時也象徵人類對技術與未知的永恆追求。

作品裝置結合工業結構的物質性與數位技術的虛擬性,將數位建模工具(如HDRI採集、光跡追蹤)轉化為當代煉金術的儀式器具,半圓金屬管裝置如未閉合的煉金符號(☉),圓形投影板成為「數位熔爐」的出口,雙生球體則分別象徵「反射的現在」與「待運算的未來」,建構出一個介於科技與神殿、物質與靈性之間的跨界場域。
黎家寶

《聖凡之界》
雙頻道錄像
2025
《聖凡之界》是一項探索信仰體驗的雙屏幕錄像裝置。作品以潘洛斯三角為核心意象,這個不可能的幾何形體只在特定視角下看似「成立」,隱喻信仰中的神聖體驗。兩個直向屏幕呈現同一場景:一個展現信仰視角下的神聖時刻,潘洛斯三角與敬茶儀式展現超越性,與華人將神明視為長輩、以敬茶傳達虔敬的文化與情感作連結。探討神聖與世俗的分界如何因觀者的信念而轉化,邀請觀眾在視角轉換中反思信仰的本質。
黎家寶

《聖凡之界》
雙頻道錄像
2025
《聖凡之界》是一項探索信仰體驗的雙屏幕錄像裝置。作品以潘洛斯三角為核心意象,這個不可能的幾何形體只在特定視角下看似「成立」,隱喻信仰中的神聖體驗。兩個直向屏幕呈現同一場景:一個展現信仰視角下的神聖時刻,潘洛斯三角與敬茶儀式展現超越性,與華人將神明視為長輩、以敬茶傳達虔敬的文化與情感作連結。探討神聖與世俗的分界如何因觀者的信念而轉化,邀請觀眾在視角轉換中反思信仰的本質。
黎寧駿

《Animated ㄅㄆㄇㄈ》
影像裝置、數位輸出
2024
敲擊鍵盤,螢幕上注音符號並未形成字串,而是接替顯現。符號接續著前一個符號出現,彼此的特徵暫留在視覺。像是動畫一般,注音動起來了。動畫(animation)一詞來源於拉丁語的animātiōn,其意思是生命賜予給本無生命的對象。不為書寫的敲擊鍵盤,就像在為靜止、沒有生命的符號注入「活力」。
黎寧駿

《Animated ㄅㄆㄇㄈ》
影像裝置、數位輸出
2024
敲擊鍵盤,螢幕上注音符號並未形成字串,而是接替顯現。符號接續著前一個符號出現,彼此的特徵暫留在視覺。像是動畫一般,注音動起來了。動畫(animation)一詞來源於拉丁語的animātiōn,其意思是生命賜予給本無生命的對象。不為書寫的敲擊鍵盤,就像在為靜止、沒有生命的符號注入「活力」。
作品
成果作品 - 李兆起

《屈服於勝利者的意識形態》

聖佩德羅仙人掌嫁接龍神木、防盜刺、聖佩德羅仙人掌嫁接玉乳柱、聖佩德羅仙人掌嫁接聖佩德羅仙人掌、緋牡丹嫁接玉乳柱、亞龍木、不銹鋼、登山勾、自黏繃帶、防鼠刺、柱飾

尺寸依空間而定

2025
成果作品 - 林奕岑

《在時間之外》
自製炭筆(九芎)、紙漿裱貼於木板
120×140×2cm
2024
成果作品 - 張瑞哲

《將所有分頁加入書籤》
紙、樹脂、標本
尺寸依空間而定
2025
成果作品 - 陳冠霖

《如紙⼀般的厚度》
藝術微噴輸出、影像輸出於燈箱裝置、攝影書
尺寸依空間而定
2025
成果作品 - 陳星宇

《殘跡-002》
現地製作、版印油墨、紙張
尺寸依空間而定
2025
成果作品 - 曾姿嘉

《漣漪》局部
紙、墨汁
450×225cm
2025
成果作品 - 黃紫瑜

《金屬宣言:第三章 材質化的世界》
錄像裝置、鍍鉻球、灰度球、不鏽鋼
尺寸依空間而定、42分31秒
2025
成果作品 - 黎家寶

《聖凡之界》
雙頻道錄像
2025
成果作品 - 黎寧駿

《Animated ㄅㄆㄇㄈ》
影像裝置、數位輸出
2024
成果作品 -
成果作品 -
成果作品 -
成果作品 -
成果作品 -
成果作品 -
成果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