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
跳至主要內容區塊
:::
facebook連結(另開視窗)
instagram連結(另開視窗)
youtube連結(另開視窗)
繁中
/
EN
搜尋
會員
網站導覽
選單
繁中
/
EN
搜尋
會員
導覽服務
關於美術館
最新消息
美術館簡介
美術館紀事
館長介紹
參觀與交通資訊
空間與設備
展覽
當期展覽
歷年展覽
活動
當期活動
歷年活動
導覽服務
志工服務
實習計畫
駐館計畫資料庫
當期駐館藝術家
歷屆駐館藝術家
駐館合作單位
駐館計畫報名
歷年駐館成果紀錄
典藏
出版
關渡美術館之友
登入
申辦帳號
帳號
(必填)
密碼
(必填)
驗證碼
(必填)
更換
語音播放
登入
記住我的帳號
忘記密碼
親愛的訪客 您好:
填完資料後即可享有會員服務,
我們誠摯的歡迎您。
開始申請
回到首頁
忘記密碼
請輸入您的登入帳號與電子信箱,我們會把密碼E-mail給您,取得密碼後再重新登入即可。
若您也不記得帳號,麻煩請至「
聯絡我們
」填寫基本資料,客服人員確認後,將會用E-mail通知您的帳號及密碼,謝謝您!
登入帳號
(必填)
電子信箱
(必填)
驗證碼
(必填)
更換
語音播放
確認送出
回上頁
關閉
:::
我形我素 - 玩物以明志、乘物以遊心
2015.05.15~2015.07.12
09:00 - 17:00
(文/ 蔡根) 長期以來我的創作是以材質為出發,材質之間的關係才是我關心的重點。以往在立體造形、雕塑藝術上,材質通常是藉以處理形的媒介;在近代材質已被提升到表達的一環,材質與形式就如唇齒之關係。而我作品的形是由材質之間的處理而生成的,形不是我預先有的想像;這和以往雕塑的表現是完全不同的。會有如此表現,它涉及到我對物存在的觀點。 存活在這世界上不只是人,還有動物、植物,此外還有一些我們人類認為沒有生命的物,自然物及人造物。所有的人、動物、植物、自然物、人造物總合為萬物,同時存在;人不是唯一的存在而是與萬物共同存在,由是我們的生命每天都要與萬物相處,與物交接成為我們生命不可迴避的課題。人與萬物的相處有兩種可能,不是相刃就是相靡,人與人的關係更是如此;相刃相靡都是互為的關係,因為彼此不同而有差異,我們可以選擇,互相尊重、互相欣賞或互相衝撞、互相對抗。我的創作由生活來,而生活中最大的部分就是我和外界(萬物)相處的態度與其關連。 莊子《齊物論》中所說:「一受其成形,不亡以殆盡。與物相刃相靡,其行盡如馳,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這是我們生命中的宿命,我們如何去處理自己與外物之間的關係,我將此關係分為身、心、靈三種層次,身是直接的接觸屬於物理關係,心是感受屬於化學關係,靈是綜合身心兩者一種很神祕的生命交會。這個生命交會才是我創作中的核心問題。 此次的創作元素多屬物件,物件本身也是材質也有形,藉由物件的關係進行擺放,材質之間、材質與形、我與材質、我與形充分的對話,而形構出最後作品的形。作品最後的形在我創作中反而是不知不覺中形成的,這個形也不再只是視覺中的形而是一個精神的交融構成。雕塑中的材質處理也被簡化到只是擺放,物件的擺放也成了精神結構中的關鍵所在。擺放看似任意,其實它涉及到物我的關係,因此我戲稱我的創作方式已走到了「我形我素」,創作是當下生命狀態的一種反映,每日的生活都是生命的印證;我很直接以自己的感受切入,我行我素。進工作室已是生活的一部分,在工作室我沒有特定的目的地要去做哪一件,工作室裡很多正在進行的件數,我也不知它們從何開始,何時會完成,而讓日行的進度來決定。1997年「非形、 飛行」展出中我就提出我的創作不是以形作為思考的出發,而是由材質帶出的整合遊戲;近年來組合的元素轉向各種不同材質的物件,在尋找物件及材質的整合中,形才被建構出來。在西方立體造形雕塑,一般是以形為主,材質是服膺造形的。我反其道以材質為主,形式後生,這些思維辯證都是受老子道德經所引發,但在此我不敢引其言;勉強用七十八章末句忽然冒出的「正言若反」。形與素(材質)是我創作中的兩個法寶,我用以來傳說。 因為惜物,收集物件、整理物件、存放物件與物件為伍也是我生活中的樂趣,物件對我是有靈的,它和飼養寵物一樣,它會和你對話,相處久了,彼此之間了解,物我交會成了我生命的一種享受。我與物件合成一體,展現我生命所向。它帶領我從對立中超越,而達物我兩忘,進入生命中的逍遙。 莊子《齊物論》中也說到:「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無物不然,無物不可。」又說到:「物無分彼,物無非是,自彼則不見,自知則知之。」然而人對外物世界都易落入主觀判斷,二分外物,好-壞、貴-賤、對-錯、有用-無用、有利-無益…;而以天地生成的存有論是無差等,萬物各自不同而相為互補,相對彰顯;人之間亦是如此,人各有侷限,各有特質,可藉由彼此補足及輝映。因為有差異而形成張力,只要運用得宜,在生命中,在視覺藝術中會變成魅力;我透過美感的律則去協調物件,讓個別物件歸其所位與整體產生關連,不是單一的存在而是共同存在。 在我生命理念中,萬物皆相對而立,相因而成。在生活中我一直企圖去印證它的可能;在創作四十年之後,放掉技巧忘掉工法,只運用物件的組合來成全這個理念。也合應莊子所說「乘物以遊心」及我個人「玩物以明志」。 在每天都在變化的時代,人繼續在尋找人的定位;在物質文明更充分的年代,人有更多的選擇,究竟是人在選擇或是相反?人的幸福是要創出更多的可能,而幸福真的需要那麼多的條件嗎?返璞歸真是否已成為天方夜譚? 六十歲以後這些問題更是撲面而來;讀老莊變成了精神上的慰藉;雖有時也會感覺這和時代的進程是違反。但也深信那些勸說對心靈是有安定力量。在生活創作上也沿著2006年的「靜物」展,2009年「大象無形」和2010年「耕形四十」再往前進。這次展覽主要是連結2000年「瓜園、圓瓜」的玩物以明志加上乘物以遊心再加上形式說明以「我形我素」做為主標題來表達六十五年生命的存證。其中有一件同樣的作品,2009年為「大象無形」,此次題名為「其中有象」,這個企圖也是想從無中肯定有;生命一切從無中來,無中有,有似無,復歸無,來說服自己。 後記 居家依山面海,書房正對工作室,右為大屯山一片天空,生活如是: 日觀行雲,夜讀古人,時興而做,乘物遊心,玩物明志,我行我素。 2014.05.15展出一年前 結婚三十六週年後一天
(文/ 蔡根) 長期以來我的創作是以材質為出發,材質之間的關係才是我關心的重點。以往在立體造形、雕塑藝術上,材質通常是藉以處理形的媒介;在近代材質已被提升到表達的一環,材質與形式就如唇齒之關係。而我作品的形是由材質之間的處理而生成的,形不是我預先有的想像;這和以往雕塑的表現是完全不同的。會有如此表現,它涉及到我對物存在的觀點。 存活在這世界上不只是人,還有動物、植物,此外還有一些我們人類認為沒有生命的物,自然物及人造物。所有的人、動物、植物、自然物、人造物總合為萬物,同時存在;人不是唯一的存在而是與萬物共同存在,由是我們的生命每天都要與萬物相處,與物交接成為我們生命不可迴避的課題。人與萬物的相處有兩種可能,不是相刃就是相靡,人與人的關係更是如此;相刃相靡都是互為的關係,因為彼此不同而有差異,我們可以選擇,互相尊重、互相欣賞或互相衝撞、互相對抗。我的創作由生活來,而生活中最大的部分就是我和外界(萬物)相處的態度與其關連。 莊子《齊物論》中所說:「一受其成形,不亡以殆盡。與物相刃相靡,其行盡如馳,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這是我們生命中的宿命,我們如何去處理自己與外物之間的關係,我將此關係分為身、心、靈三種層次,身是直接的接觸屬於物理關係,心是感受屬於化學關係,靈是綜合身心兩者一種很神祕的生命交會。這個生命交會才是我創作中的核心問題。 此次的創作元素多屬物件,物件本身也是材質也有形,藉由物件的關係進行擺放,材質之間、材質與形、我與材質、我與形充分的對話,而形構出最後作品的形。作品最後的形在我創作中反而是不知不覺中形成的,這個形也不再只是視覺中的形而是一個精神的交融構成。雕塑中的材質處理也被簡化到只是擺放,物件的擺放也成了精神結構中的關鍵所在。擺放看似任意,其實它涉及到物我的關係,因此我戲稱我的創作方式已走到了「我形我素」,創作是當下生命狀態的一種反映,每日的生活都是生命的印證;我很直接以自己的感受切入,我行我素。進工作室已是生活的一部分,在工作室我沒有特定的目的地要去做哪一件,工作室裡很多正在進行的件數,我也不知它們從何開始,何時會完成,而讓日行的進度來決定。1997年「非形、 飛行」展出中我就提出我的創作不是以形作為思考的出發,而是由材質帶出的整合遊戲;近年來組合的元素轉向各種不同材質的物件,在尋找物件及材質的整合中,形才被建構出來。在西方立體造形雕塑,一般是以形為主,材質是服膺造形的。我反其道以材質為主,形式後生,這些思維辯證都是受老子道德經所引發,但在此我不敢引其言;勉強用七十八章末句忽然冒出的「正言若反」。形與素(材質)是我創作中的兩個法寶,我用以來傳說。 因為惜物,收集物件、整理物件、存放物件與物件為伍也是我生活中的樂趣,物件對我是有靈的,它和飼養寵物一樣,它會和你對話,相處久了,彼此之間了解,物我交會成了我生命的一種享受。我與物件合成一體,展現我生命所向。它帶領我從對立中超越,而達物我兩忘,進入生命中的逍遙。 莊子《齊物論》中也說到:「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無物不然,無物不可。」又說到:「物無分彼,物無非是,自彼則不見,自知則知之。」然而人對外物世界都易落入主觀判斷,二分外物,好-壞、貴-賤、對-錯、有用-無用、有利-無益…;而以天地生成的存有論是無差等,萬物各自不同而相為互補,相對彰顯;人之間亦是如此,人各有侷限,各有特質,可藉由彼此補足及輝映。因為有差異而形成張力,只要運用得宜,在生命中,在視覺藝術中會變成魅力;我透過美感的律則去協調物件,讓個別物件歸其所位與整體產生關連,不是單一的存在而是共同存在。 在我生命理念中,萬物皆相對而立,相因而成。在生活中我一直企圖去印證它的可能;在創作四十年之後,放掉技巧忘掉工法,只運用物件的組合來成全這個理念。也合應莊子所說「乘物以遊心」及我個人「玩物以明志」。 在每天都在變化的時代,人繼續在尋找人的定位;在物質文明更充分的年代,人有更多的選擇,究竟是人在選擇或是相反?人的幸福是要創出更多的可能,而幸福真的需要那麼多的條件嗎?返璞歸真是否已成為天方夜譚? 六十歲以後這些問題更是撲面而來;讀老莊變成了精神上的慰藉;雖有時也會感覺這和時代的進程是違反。但也深信那些勸說對心靈是有安定力量。在生活創作上也沿著2006年的「靜物」展,2009年「大象無形」和2010年「耕形四十」再往前進。這次展覽主要是連結2000年「瓜園、圓瓜」的玩物以明志加上乘物以遊心再加上形式說明以「我形我素」做為主標題來表達六十五年生命的存證。其中有一件同樣的作品,2009年為「大象無形」,此次題名為「其中有象」,這個企圖也是想從無中肯定有;生命一切從無中來,無中有,有似無,復歸無,來說服自己。 後記 居家依山面海,書房正對工作室,右為大屯山一片天空,生活如是: 日觀行雲,夜讀古人,時興而做,乘物遊心,玩物明志,我行我素。 2014.05.15展出一年前 結婚三十六週年後一天
作品
回上頁
分享到
分享到Facebook(另開視窗)
分享到LINE(另開視窗)
分享到Twitter(另開視窗)
導覽服務
聯絡我們
回頂端
關鍵字搜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