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藝復興─北藝大科技藝術回顧聯展
2013.07.19~2013.09.22
09:00 - 17:00
地點:402展覽室 策展人:陳俊文 工作團隊:許素朱,林俊吉,林雅芳,林佑任,紀宗助,江昆哲 參展藝術家: Scott Draves,王志文,王俊傑,王敬聰, 王德瑜,曲德益,江洋輝,余京懷,余奕棟,李光暐,李明道,李基宏,林其蔚,姚瑞中,紀宗助,袁廣鳴,崔廣宇,張雙鳳,許素朱,陳浚豪,陳珠櫻,曾己容,楊傳信,劉榮祿,歐佳瑞,蕭雅全,簡吟如,魏子彬,蘇守政 Web Site:http://cat.tnua.edu.tw/techart2013/
展覽說明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前身國立藝術學院於1992年正式成立「科技藝術研究中心」,是臺灣最早提倡科技與藝術整合的研究單位,配合關渡藝術節所辦理的科技藝術展,更是當時國內唯一定期舉辦的相關展覽,是臺灣科技藝術的搖籃,期間孕育了許多知名臺灣當代媒體藝術家。科技藝術於本校已發展茁然有成多年,為追溯先驅者在草創時間的奮力創作精神,本展回顧早期科技藝術的發展歷程,展出參與藝術家們的原始作品和歷史文件 。 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家,通過古典知識的重新學習,並據於發展全新理性的方法,以推動開展的教育變革,簡言之是通過復興古典時代思想來推動創新思考的變革,而獲致歷史上燦爛豐富的文化藝術果實。二十世紀末快速成長的資訊及媒體科技,藝術工作者更容易取得種種方便的工具,在此浪潮中如何省思科技和藝術,從基本的研究做起,則是曠日費時的工作。 中心的成立,正是要在五光十色中,把握科技和藝術的基本原理原則,用以推動全新原創性的藝術與教育變革。 科技藝術(TechArt)不僅是運用科技從事創作的藝術形式,更如同二十世紀初葉德國包浩斯(Bauhaus)學院當年(1923)所舉辦的第一次展覽名稱“Art and Technology - A New Unity”,在強調藝術與科技的徹底整合。包浩斯在教學上除了將藝術態度運用於工業製品,更直接學習工匠的技法,試圖培養藝術與科技整合為一的人才。包浩斯後期便有自行所培養的整合人才,進入學院從事教學。而所謂文藝復興人(Renaissance man)所指的正如同達文西,是可以同時精通多種領域的博學者。也許現今的科技已經提供了創作所需的客觀精準度,但如何靈活運用科技,仍須透過對藝術與科技的深刻整合理解,這正是當時中心所欲達成的重要目標。 本次展覽展出當年參與中心發展歷程的校友、教師、藝術家的代表性作品,例如校友袁廣鳴老師的《盤中魚》錄影裝置、藝術家王俊傑老師的《極樂世界螢光之旅》觀念裝置、校友姚瑞中的「天打那實驗體」劇場藝術、蘇守政老師的光軌藝術 、曲德益老師的《Computer》系列電腦繪圖、校友李明道(Akibo)老師的電繪封面設計,以及師生、藝術家們在歷年科技藝術展的部份精華,包括光動造形、錄影裝置、單頻道錄影藝術、短片、電腦動畫等類型作品。本展覽也展出當年所使用的媒體設備,如傳統影帶剪輯設備、SGI電腦工作站、底片式電腦影像輸出機,以及籌備規劃時期的歷史文件記錄。 藝術與科技中心發展歷程1990-2000 藝術與科技整合是當代文化的重要方向,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為發展此一全球性趨勢,於1992年成立臺灣第一個「科技藝術研究中心」,為擴大發展範疇,於2006年更名為「藝術與科技中心」,扮演了臺灣在藝術與科技領域的開發整合中心,並擔任國際間多項聯結的重要角色。 當年鮑幼玉校長關心未來藝術發展趨勢,於1990年成立「科技藝術研究中心籌備處」,由蘇守政老師擔任籌備處主任,開始媒體設備規畫、人才培養等工作。1991年 7月底馬水龍校長率師生出蘆入關,校址正式由蘆洲遷至關渡,中心籌備處進駐行政大樓一樓(現為出納組),嶄新的空間和媒體設備使得中心初具規模。1992年 2月「科技藝術研究中心」正式成立,由蘇守政老師擔任首任主任。同年與國立臺灣美術館合作,於本校圖書館展覽廳舉辦「名古屋國際科技藝術特展」,並邀請日本神戶藝術工科大學山口勝弘、美國MIT Otto Piene兩位教授舉辦系列講座。許素朱老師亦於同年到校服務,加入中心從事研究。當年校友姚瑞中等成立非常具有跨域整合實驗性質的「天打那實驗體」劇場藝術,中心大力支援其在校內外的數場演出。 1993年中心於圖書館展覽廳舉辦「‘93科技藝術展」,為首次校內師生科技藝術作品展覽,展出運用中心設備軟體所自行創作的電腦繪圖、電腦動畫、電子影像、光動造形、錄影裝置等各種媒材作品,展出內容的多樣性及完整度,為科技藝術發展的重要里程碑。1994年的「‘94科技藝術展」,作品包括錄影藝術、電腦藝術、光藝術、錄影裝置、碎形幾何藝術等類型,承繼了前一年展覽的精緻和豐富性,更有國內外重要創作研究單位參與展出,包括美國卡內基美倫大學資工系、美國紐約視覺藝術學院、臺大資工系通訊與多媒體實驗室等。 1995年舉辦「‘95科技藝術專題展-電子影像在關渡」,邀請作品希冀彰顯電子影像媒體豐富的可能性和包容力,多樣化的內容涵蓋劇情、造形、觀念、紀錄等不同類型。1996年的「‘96科技藝術展-影像新樂園」,以多元化影像技術的運用呈現為關注焦點,其中李道明老師的「活動影像」課程多組學生作品和蘇啟良老師的「錄像舞蹈工作坊」成果,都呈現了高度的實驗特性。1997年的「‘97科技藝術展-電腦vs.藝術」,以電腦科技的發達所衍生的實驗性藝術創作為主要內容,亦邀請了高階電腦科技研究單位展出,藉以營造藝術與科技的積極對話環境,包括臺大資工系通訊與多媒體實驗室、工研院電通所、美國Pratt藝術學院、美國MIT Media Lab、晶矽族群藝術團體、交大應用藝術研究所、國立臺灣藝術學院等。 1997年9月新建研究大樓完工啟用,中心移至規劃已久的研究大樓三樓及一樓空間,更大的工作空間分為錄影剪輯、電腦影像、電腦音樂、光造形等主要實驗場域。1998年開始籌備申請89學年度增設「科技藝術研究所」。同年舉辦「‘98科技藝術論壇-藝術與科技跨世紀的對話」,邀請法國巴黎第八大學Michel Bret、美國卡內基美倫大學Roger B. Dannenberg、日本山口勝弘三位教授,與本校師生進行議題廣泛而內容深入的對話。在論壇展開前的「‘98科技藝術論壇序曲」,則邀請到王俊傑、袁廣鳴、龔友誠等三位媒體藝術傑出代表人物提供創作經驗。同年8月潘皇龍老師兼任主任。1999年 8月許素朱老師接任主任。 2000年「科技藝術研究所」經教育部核定通過,次年正式招生。之後的種種故事就由現今的「藝術與科技中心」和「新媒體藝術學系」來繼續述說。
地點:402展覽室 策展人:陳俊文 工作團隊:許素朱,林俊吉,林雅芳,林佑任,紀宗助,江昆哲 參展藝術家: Scott Draves,王志文,王俊傑,王敬聰, 王德瑜,曲德益,江洋輝,余京懷,余奕棟,李光暐,李明道,李基宏,林其蔚,姚瑞中,紀宗助,袁廣鳴,崔廣宇,張雙鳳,許素朱,陳浚豪,陳珠櫻,曾己容,楊傳信,劉榮祿,歐佳瑞,蕭雅全,簡吟如,魏子彬,蘇守政 Web Site:http://cat.tnua.edu.tw/techart2013/
展覽說明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前身國立藝術學院於1992年正式成立「科技藝術研究中心」,是臺灣最早提倡科技與藝術整合的研究單位,配合關渡藝術節所辦理的科技藝術展,更是當時國內唯一定期舉辦的相關展覽,是臺灣科技藝術的搖籃,期間孕育了許多知名臺灣當代媒體藝術家。科技藝術於本校已發展茁然有成多年,為追溯先驅者在草創時間的奮力創作精神,本展回顧早期科技藝術的發展歷程,展出參與藝術家們的原始作品和歷史文件 。 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家,通過古典知識的重新學習,並據於發展全新理性的方法,以推動開展的教育變革,簡言之是通過復興古典時代思想來推動創新思考的變革,而獲致歷史上燦爛豐富的文化藝術果實。二十世紀末快速成長的資訊及媒體科技,藝術工作者更容易取得種種方便的工具,在此浪潮中如何省思科技和藝術,從基本的研究做起,則是曠日費時的工作。 中心的成立,正是要在五光十色中,把握科技和藝術的基本原理原則,用以推動全新原創性的藝術與教育變革。 科技藝術(TechArt)不僅是運用科技從事創作的藝術形式,更如同二十世紀初葉德國包浩斯(Bauhaus)學院當年(1923)所舉辦的第一次展覽名稱“Art and Technology - A New Unity”,在強調藝術與科技的徹底整合。包浩斯在教學上除了將藝術態度運用於工業製品,更直接學習工匠的技法,試圖培養藝術與科技整合為一的人才。包浩斯後期便有自行所培養的整合人才,進入學院從事教學。而所謂文藝復興人(Renaissance man)所指的正如同達文西,是可以同時精通多種領域的博學者。也許現今的科技已經提供了創作所需的客觀精準度,但如何靈活運用科技,仍須透過對藝術與科技的深刻整合理解,這正是當時中心所欲達成的重要目標。 本次展覽展出當年參與中心發展歷程的校友、教師、藝術家的代表性作品,例如校友袁廣鳴老師的《盤中魚》錄影裝置、藝術家王俊傑老師的《極樂世界螢光之旅》觀念裝置、校友姚瑞中的「天打那實驗體」劇場藝術、蘇守政老師的光軌藝術 、曲德益老師的《Computer》系列電腦繪圖、校友李明道(Akibo)老師的電繪封面設計,以及師生、藝術家們在歷年科技藝術展的部份精華,包括光動造形、錄影裝置、單頻道錄影藝術、短片、電腦動畫等類型作品。本展覽也展出當年所使用的媒體設備,如傳統影帶剪輯設備、SGI電腦工作站、底片式電腦影像輸出機,以及籌備規劃時期的歷史文件記錄。 藝術與科技中心發展歷程1990-2000 藝術與科技整合是當代文化的重要方向,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為發展此一全球性趨勢,於1992年成立臺灣第一個「科技藝術研究中心」,為擴大發展範疇,於2006年更名為「藝術與科技中心」,扮演了臺灣在藝術與科技領域的開發整合中心,並擔任國際間多項聯結的重要角色。 當年鮑幼玉校長關心未來藝術發展趨勢,於1990年成立「科技藝術研究中心籌備處」,由蘇守政老師擔任籌備處主任,開始媒體設備規畫、人才培養等工作。1991年 7月底馬水龍校長率師生出蘆入關,校址正式由蘆洲遷至關渡,中心籌備處進駐行政大樓一樓(現為出納組),嶄新的空間和媒體設備使得中心初具規模。1992年 2月「科技藝術研究中心」正式成立,由蘇守政老師擔任首任主任。同年與國立臺灣美術館合作,於本校圖書館展覽廳舉辦「名古屋國際科技藝術特展」,並邀請日本神戶藝術工科大學山口勝弘、美國MIT Otto Piene兩位教授舉辦系列講座。許素朱老師亦於同年到校服務,加入中心從事研究。當年校友姚瑞中等成立非常具有跨域整合實驗性質的「天打那實驗體」劇場藝術,中心大力支援其在校內外的數場演出。 1993年中心於圖書館展覽廳舉辦「‘93科技藝術展」,為首次校內師生科技藝術作品展覽,展出運用中心設備軟體所自行創作的電腦繪圖、電腦動畫、電子影像、光動造形、錄影裝置等各種媒材作品,展出內容的多樣性及完整度,為科技藝術發展的重要里程碑。1994年的「‘94科技藝術展」,作品包括錄影藝術、電腦藝術、光藝術、錄影裝置、碎形幾何藝術等類型,承繼了前一年展覽的精緻和豐富性,更有國內外重要創作研究單位參與展出,包括美國卡內基美倫大學資工系、美國紐約視覺藝術學院、臺大資工系通訊與多媒體實驗室等。 1995年舉辦「‘95科技藝術專題展-電子影像在關渡」,邀請作品希冀彰顯電子影像媒體豐富的可能性和包容力,多樣化的內容涵蓋劇情、造形、觀念、紀錄等不同類型。1996年的「‘96科技藝術展-影像新樂園」,以多元化影像技術的運用呈現為關注焦點,其中李道明老師的「活動影像」課程多組學生作品和蘇啟良老師的「錄像舞蹈工作坊」成果,都呈現了高度的實驗特性。1997年的「‘97科技藝術展-電腦vs.藝術」,以電腦科技的發達所衍生的實驗性藝術創作為主要內容,亦邀請了高階電腦科技研究單位展出,藉以營造藝術與科技的積極對話環境,包括臺大資工系通訊與多媒體實驗室、工研院電通所、美國Pratt藝術學院、美國MIT Media Lab、晶矽族群藝術團體、交大應用藝術研究所、國立臺灣藝術學院等。 1997年9月新建研究大樓完工啟用,中心移至規劃已久的研究大樓三樓及一樓空間,更大的工作空間分為錄影剪輯、電腦影像、電腦音樂、光造形等主要實驗場域。1998年開始籌備申請89學年度增設「科技藝術研究所」。同年舉辦「‘98科技藝術論壇-藝術與科技跨世紀的對話」,邀請法國巴黎第八大學Michel Bret、美國卡內基美倫大學Roger B. Dannenberg、日本山口勝弘三位教授,與本校師生進行議題廣泛而內容深入的對話。在論壇展開前的「‘98科技藝術論壇序曲」,則邀請到王俊傑、袁廣鳴、龔友誠等三位媒體藝術傑出代表人物提供創作經驗。同年8月潘皇龍老師兼任主任。1999年 8月許素朱老師接任主任。 2000年「科技藝術研究所」經教育部核定通過,次年正式招生。之後的種種故事就由現今的「藝術與科技中心」和「新媒體藝術學系」來繼續述說。
作品
 回上頁
分享到
繁中  /  EN
繁中 /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