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
跳至主要內容區塊
:::
facebook連結(另開視窗)
instagram連結(另開視窗)
youtube連結(另開視窗)
繁中
/
EN
搜尋
會員
網站導覽
選單
繁中
/
EN
搜尋
會員
導覽服務
關於美術館
最新消息
美術館簡介
美術館紀事
館長介紹
參觀與交通資訊
空間與設備
展覽
當期展覽
歷年展覽
活動
當期活動
歷年活動
導覽服務
志工服務
實習計畫
駐館計畫資料庫
當期駐館藝術家
歷屆駐館藝術家
駐館合作單位
駐館計畫報名
歷年駐館成果紀錄
典藏
出版
關渡美術館之友
登入
申辦帳號
帳號
(必填)
密碼
(必填)
驗證碼
(必填)
更換
語音播放
登入
記住我的帳號
忘記密碼
親愛的訪客 您好:
填完資料後即可享有會員服務,
我們誠摯的歡迎您。
開始申請
回到首頁
忘記密碼
請輸入您的登入帳號與電子信箱,我們會把密碼E-mail給您,取得密碼後再重新登入即可。
若您也不記得帳號,麻煩請至「
聯絡我們
」填寫基本資料,客服人員確認後,將會用E-mail通知您的帳號及密碼,謝謝您!
登入帳號
(必填)
電子信箱
(必填)
驗證碼
(必填)
更換
語音播放
確認送出
回上頁
關閉
:::
致彼此:菲奧娜・阿蒙森個展
2017.04.28~2017.06.18
09:00 - 17:00
【展覽介紹】 本展命名靈感來自第二次世界大戰美國政令宣傳片,影片頌揚國家鋼鐵製造業於前線動員,在此動盪衝突時期製造飛機、炸彈等作戰裝備。「致彼此」這三個字,同時也直指美國脫離英國殖民統治,那段如《獨立宣言》所概述的膠著政治過程。然而,獨立宣言所倡議的意識型──無論種族或階級,人人生而平等之理想,在現實中並不存在。《致彼此》展覽包括一系列攝影作品及一部單頻錄像作品,內容皆剪輯於第二次世界大戰鋼鐵製造政令宣導片,以及近期於位於美國匹茲堡的「凱利鋼鐵廠」遺址所拍攝的影片與照片。這兩個素材來源在影片中透過剪輯結合,並透過旁白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戰東京大轟炸的後果,當時,十萬個名民眾被鋼彈所引發的大火活活燒死。雖然視覺上其中的影像拍攝方式與來源是如此的不同,然後這些分岐空間中歷史的交織點以及殘留的敘述卻透過這部影片漸漸的浮現。舉例來說,藉由影片中影像的流動,以及其中被設定為動態的物質(鋼彈),這段戰時鋼鐵廠的紀錄片,展示了關於流動性的雙重面向。也因此提出了意識型態的問題,啟動某些事物以致發生後續事件的意義在哪裡?以本例而言,便是東京大空襲,同時也探討較隱而未見的政治、勞工、種族等議題。對美帝或日本而言,種種議題終致戰爭機器的點燃與推進。 各種關於動態的概念,不論是可視的、不可見的,或是充滿意識型態的,在在透過一位日本女性的旁白,進一步給予定位,也賦予大轟炸個人化的評論;其所體現的殘跡與後果,也代表官方悼念儀式的從缺。特別是藉由口述一位美國人(於二戰結束40年後訪美時)對她鞠躬,表達出跨文化的致意、理解與認同。鞠躬,亦為身體所產生的動作,是身體內化意識後所啟動的行為。在本脈絡中,鞠躬被視為非口語/不可視的表達尊敬的動作,它提出的探討為:這段身體所承受的暴力,從過去至今,於內,於外,如何對應昇華缺席的紀念?而這個無形的鞠躬,當配合舊鋼鐵廠遺跡的拍攝再現,是否可被視為紀念之意? 以上提問更透過靜態攝影進一步探索,作品透露出鋼鐵廠內工作環境的特寫細節,拍攝物件包括「冷風爐」,其在鋼鐵產業中用於控制點燃爐火的氣流, 讓火可以繼續燃燒。透過攝影,物件得以具像化,其千瘡百孔並且宛若皮膚的外觀也成為了「紀念的記憶物件」,弔念過去因為戰爭所造成的肢體創傷。藉由並置凱利鋼鐵廠與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創傷,本展覽希望以視覺呈現距離遙遠卻充滿歷史關聯與道德羈絆的場域;同時追問,當既定的過去與歷史不斷重現,我們該如何展望本質上挑戰過去與當下的未來?
【展覽介紹】 本展命名靈感來自第二次世界大戰美國政令宣傳片,影片頌揚國家鋼鐵製造業於前線動員,在此動盪衝突時期製造飛機、炸彈等作戰裝備。「致彼此」這三個字,同時也直指美國脫離英國殖民統治,那段如《獨立宣言》所概述的膠著政治過程。然而,獨立宣言所倡議的意識型──無論種族或階級,人人生而平等之理想,在現實中並不存在。《致彼此》展覽包括一系列攝影作品及一部單頻錄像作品,內容皆剪輯於第二次世界大戰鋼鐵製造政令宣導片,以及近期於位於美國匹茲堡的「凱利鋼鐵廠」遺址所拍攝的影片與照片。這兩個素材來源在影片中透過剪輯結合,並透過旁白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戰東京大轟炸的後果,當時,十萬個名民眾被鋼彈所引發的大火活活燒死。雖然視覺上其中的影像拍攝方式與來源是如此的不同,然後這些分岐空間中歷史的交織點以及殘留的敘述卻透過這部影片漸漸的浮現。舉例來說,藉由影片中影像的流動,以及其中被設定為動態的物質(鋼彈),這段戰時鋼鐵廠的紀錄片,展示了關於流動性的雙重面向。也因此提出了意識型態的問題,啟動某些事物以致發生後續事件的意義在哪裡?以本例而言,便是東京大空襲,同時也探討較隱而未見的政治、勞工、種族等議題。對美帝或日本而言,種種議題終致戰爭機器的點燃與推進。 各種關於動態的概念,不論是可視的、不可見的,或是充滿意識型態的,在在透過一位日本女性的旁白,進一步給予定位,也賦予大轟炸個人化的評論;其所體現的殘跡與後果,也代表官方悼念儀式的從缺。特別是藉由口述一位美國人(於二戰結束40年後訪美時)對她鞠躬,表達出跨文化的致意、理解與認同。鞠躬,亦為身體所產生的動作,是身體內化意識後所啟動的行為。在本脈絡中,鞠躬被視為非口語/不可視的表達尊敬的動作,它提出的探討為:這段身體所承受的暴力,從過去至今,於內,於外,如何對應昇華缺席的紀念?而這個無形的鞠躬,當配合舊鋼鐵廠遺跡的拍攝再現,是否可被視為紀念之意? 以上提問更透過靜態攝影進一步探索,作品透露出鋼鐵廠內工作環境的特寫細節,拍攝物件包括「冷風爐」,其在鋼鐵產業中用於控制點燃爐火的氣流, 讓火可以繼續燃燒。透過攝影,物件得以具像化,其千瘡百孔並且宛若皮膚的外觀也成為了「紀念的記憶物件」,弔念過去因為戰爭所造成的肢體創傷。藉由並置凱利鋼鐵廠與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創傷,本展覽希望以視覺呈現距離遙遠卻充滿歷史關聯與道德羈絆的場域;同時追問,當既定的過去與歷史不斷重現,我們該如何展望本質上挑戰過去與當下的未來?
作品
回上頁
分享到
分享到Facebook(另開視窗)
分享到LINE(另開視窗)
分享到Twitter(另開視窗)
導覽服務
聯絡我們
回頂端
關鍵字搜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