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
跳至主要內容區塊
:::
facebook連結(另開視窗)
instagram連結(另開視窗)
youtube連結(另開視窗)
繁中
/
EN
搜尋
會員
網站導覽
選單
繁中
/
EN
搜尋
會員
導覽服務
關於美術館
最新消息
美術館簡介
美術館紀事
館長介紹
參觀與交通資訊
空間與設備
展覽
當期展覽
歷年展覽
活動
當期活動
歷年活動
導覽服務
志工服務
實習計畫
駐館計畫資料庫
當期駐館藝術家
歷屆駐館藝術家
駐館合作單位
駐館計畫報名
歷年駐館成果紀錄
典藏
出版
關渡美術館之友
登入
申辦帳號
帳號
(必填)
密碼
(必填)
驗證碼
(必填)
更換
語音播放
登入
記住我的帳號
忘記密碼
親愛的訪客 您好:
填完資料後即可享有會員服務,
我們誠摯的歡迎您。
開始申請
回到首頁
忘記密碼
請輸入您的登入帳號與電子信箱,我們會把密碼E-mail給您,取得密碼後再重新登入即可。
若您也不記得帳號,麻煩請至「
聯絡我們
」填寫基本資料,客服人員確認後,將會用E-mail通知您的帳號及密碼,謝謝您!
登入帳號
(必填)
電子信箱
(必填)
驗證碼
(必填)
更換
語音播放
確認送出
回上頁
關閉
:::
空場‧台灣當代藝術與當代哲學的對話
2006.02.18~2006.04.02
09:00 - 17:00
空場‧台灣當代藝術與當代哲學的對話 展期: 2006-02-18 ~ 2006-04-02
地點: 週二至週日 上午10:00-下午5:00 一個展覽事件的意義何在?在這個充滿複製性影像經驗、數位虛構事物的生活時代中,藝術作品如何表達?觀者如何看?藝術家的「自我」如何說話?藝術「主體」如何浮現?藝術的「身體」形象為何?藝術是否提供了「他人」形象浮現的基礎?藝術與人的關係何在?
於 2月18日在關渡美術館開幕的「空場-當代藝術與當代哲學的國內外對話」,是由團法人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獎助的「視覺藝術策劃展」,團法人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 獎助「視覺藝術策劃展」已邁入第二屆,「空場-當代藝術與當代哲學的國內外對話」則是本屆獲獎助計畫中的 第一檔 展覽。 這個由策展人黃海鳴、王品驊,以及哲學研究者何乏筆、龔卓軍、楊凱麟等,共組策展團隊所策劃的展覽,一方面從研究立場出發,同時也希望藉以成為與國際對話的起點,為此,「空場─當代藝術與當代哲學的對話」,邀請了國內十六位不同世代、不同藝術媒介、不同藝術語彙脈絡的創作者共同展出,並邀請國內的哲學研究者和藝術研究者共同參與,期許在這難得的機會共同開創當代藝術創作和作品研究的嶄新對話。 為整合有限資源及延伸跨領域研究,這次展覽是從2006年2月16-17日,由何乏筆策劃,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主辦「晚期傅柯與傅柯之後︰跨文化視野下的主體問題與自我技術」的研討會,來啟動、引發從學術到當代藝術及生活現場的討論。「晚期傅柯與傅柯之後」研討會,邀請了法國學者Stéphane Feuillas、Frédéric Gros、Romain Graziani 及蔡錚雲、林志明、黃建宏、黃瑞祺、楊凱麟、龔卓軍等多位臺灣學者發表相關論文,議程請參考網址http://www.sinica.edu.tw/litphil/index.html。在此以學術交流為主的研討會結束之時,即是展覽「空場─當代藝術與當代哲學的對話」開幕及舉行座談會的時刻。 在這些體現了藝術家最直接的行動文件、繪畫筆觸、雕塑性語彙、複合媒體空間裝置、新媒體影像等不同的藝術語彙脈絡中,能否藉以探討台灣藝術家主體性的發展軌跡,某種具有觀念性、知覺性表達、身體特徵、甚至精神性體察等關於藝術存在處境的關切,呈現出藝術在整個時代的快速變遷中,所展現的主體回應及自主價值的再次抉擇?藝術創作與主體構成的關係,是否將在這個網絡化、非線性、數位化、資訊化的社會文化階段中重新被探討與發現?在此,「空場」並非「新」,而是對於台灣的當代處境中,那些早已潛在之種種藝術能量領土的積極發現。 展覽網站 http://emptyfields.deoa.org.tw/
空場‧台灣當代藝術與當代哲學的對話 展期: 2006-02-18 ~ 2006-04-02
地點: 週二至週日 上午10:00-下午5:00 一個展覽事件的意義何在?在這個充滿複製性影像經驗、數位虛構事物的生活時代中,藝術作品如何表達?觀者如何看?藝術家的「自我」如何說話?藝術「主體」如何浮現?藝術的「身體」形象為何?藝術是否提供了「他人」形象浮現的基礎?藝術與人的關係何在?
於 2月18日在關渡美術館開幕的「空場-當代藝術與當代哲學的國內外對話」,是由團法人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獎助的「視覺藝術策劃展」,團法人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 獎助「視覺藝術策劃展」已邁入第二屆,「空場-當代藝術與當代哲學的國內外對話」則是本屆獲獎助計畫中的 第一檔 展覽。 這個由策展人黃海鳴、王品驊,以及哲學研究者何乏筆、龔卓軍、楊凱麟等,共組策展團隊所策劃的展覽,一方面從研究立場出發,同時也希望藉以成為與國際對話的起點,為此,「空場─當代藝術與當代哲學的對話」,邀請了國內十六位不同世代、不同藝術媒介、不同藝術語彙脈絡的創作者共同展出,並邀請國內的哲學研究者和藝術研究者共同參與,期許在這難得的機會共同開創當代藝術創作和作品研究的嶄新對話。 為整合有限資源及延伸跨領域研究,這次展覽是從2006年2月16-17日,由何乏筆策劃,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主辦「晚期傅柯與傅柯之後︰跨文化視野下的主體問題與自我技術」的研討會,來啟動、引發從學術到當代藝術及生活現場的討論。「晚期傅柯與傅柯之後」研討會,邀請了法國學者Stéphane Feuillas、Frédéric Gros、Romain Graziani 及蔡錚雲、林志明、黃建宏、黃瑞祺、楊凱麟、龔卓軍等多位臺灣學者發表相關論文,議程請參考網址http://www.sinica.edu.tw/litphil/index.html。在此以學術交流為主的研討會結束之時,即是展覽「空場─當代藝術與當代哲學的對話」開幕及舉行座談會的時刻。 在這些體現了藝術家最直接的行動文件、繪畫筆觸、雕塑性語彙、複合媒體空間裝置、新媒體影像等不同的藝術語彙脈絡中,能否藉以探討台灣藝術家主體性的發展軌跡,某種具有觀念性、知覺性表達、身體特徵、甚至精神性體察等關於藝術存在處境的關切,呈現出藝術在整個時代的快速變遷中,所展現的主體回應及自主價值的再次抉擇?藝術創作與主體構成的關係,是否將在這個網絡化、非線性、數位化、資訊化的社會文化階段中重新被探討與發現?在此,「空場」並非「新」,而是對於台灣的當代處境中,那些早已潛在之種種藝術能量領土的積極發現。 展覽網站 http://emptyfields.deoa.org.tw/
陶亞倫
國立台南藝術大學 造形藝術研究所碩士 個展紀錄: 2003《陶亞倫個展》芬蘭赫爾辛基 北歐當代藝術中心 《陶亞倫個展》伊通公園 國家文藝基金會獎助 2000《黑--陶亞倫個展》台北市立美術館國家文藝基金會獎助 《線性空間--陶亞倫裝置藝術作品展》香港視覺藝術中心 1999《陶亞倫個展》舊金山 赫德蘭藝術中心 聯展紀錄: 2005《魔中膜》台北當代藝術館 《City Nwt Asia 2005》韓國漢城市立美術館 2004《第二屆台新藝術獎 視覺藝術TOP 7入圍特展》新光三越A9館 台新藝術基金會 《CO-4》文化復興總會 2003《Light Festival》芬蘭赫爾辛基 北歐當代藝術中心 《藝術與科技展》國立成功大學 《恍如 如恍》台北國際藝術村 2002《台灣當代藝術全集》鳳甲美術館 2001《粉樂町-台灣當代藝術展》富邦藝術基金會 《第一屆台灣當代雕塑大展》國立台灣藝術大學 2000《歸零》台北市立美術館 《水的威脅》台北市立美術館 1999《磁性書寫-念念之間紙上作品展》台北伊通公園 《面對面-台灣當代藝術展》澳洲 黃金海岸市立美術館、橘市美術館、坎培拉Drill Hall美術館、雪梨大學美術館、墨爾本皇家科技學院美術館 《局部灌漿-冷熱交替的文化成型作用。帝門藝術教育基金會典藏巡迴展》 紐西蘭威靈頓Aden美術館 山美術館 靜宜大學 中央大學 清華大學 成功大學 《時間移民-跨世紀科技藝術展》美國紐約台北藝廊 《李仲生基金會現代繪畫創作獎》台北 皇冠藝術中心 1998《兩岸新聲當代畫語:台北、香港、上海藝術交流展》 香港藝術節 香港藝術中心. 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中正藝廊 《凝視與形塑 後二二八世代的歷史觀察》臺北市立美術館 《洞念》四人聯展.台北 前藝術 《台北市第25屆美展》臺北市立美術館 《台灣藝術家聯展》義大利 米蘭國立藝術學院 《嘉義藝術創作新生代聯展》嘉義縣立文化中心 《化外之境》台北 帝門藝術中心 《內明》高雄鹽埕畫廊 《草山文化行館裝置展》台北陽明山 台北市文化基金會 《邁向2000─亞洲文化協會受獎人近作展》馬尼拉 菲律賓文化中心 《台灣大學校園環境藝術展》永豐餘藝術事業籌備處 1997《台北市第24屆美展》臺北市立美術館 《烏山頭聯展》國立台南藝術學院藝廊 《河流新亞洲藝術.台北對話》台北縣美展.台北縣立文化中心 《我在嘉義》嘉義市立文化中心 1996《現代藝術新觸角聯展》全國文藝季. 嘉義市立文化中心 得獎紀錄: 2004《國立中央圖書館台灣分館公共藝術》首獎 2003《台北市捷運 板橋站公共藝術》首獎 《南港軟體工業園區公共藝術》首獎 2001《台北市立 建成國民中學公共藝術》首獎
陶亞倫
國立台南藝術大學 造形藝術研究所碩士 個展紀錄: 2003《陶亞倫個展》芬蘭赫爾辛基 北歐當代藝術中心 《陶亞倫個展》伊通公園 國家文藝基金會獎助 2000《黑--陶亞倫個展》台北市立美術館國家文藝基金會獎助 《線性空間--陶亞倫裝置藝術作品展》香港視覺藝術中心 1999《陶亞倫個展》舊金山 赫德蘭藝術中心 聯展紀錄: 2005《魔中膜》台北當代藝術館 《City Nwt Asia 2005》韓國漢城市立美術館 2004《第二屆台新藝術獎 視覺藝術TOP 7入圍特展》新光三越A9館 台新藝術基金會 《CO-4》文化復興總會 2003《Light Festival》芬蘭赫爾辛基 北歐當代藝術中心 《藝術與科技展》國立成功大學 《恍如 如恍》台北國際藝術村 2002《台灣當代藝術全集》鳳甲美術館 2001《粉樂町-台灣當代藝術展》富邦藝術基金會 《第一屆台灣當代雕塑大展》國立台灣藝術大學 2000《歸零》台北市立美術館 《水的威脅》台北市立美術館 1999《磁性書寫-念念之間紙上作品展》台北伊通公園 《面對面-台灣當代藝術展》澳洲 黃金海岸市立美術館、橘市美術館、坎培拉Drill Hall美術館、雪梨大學美術館、墨爾本皇家科技學院美術館 《局部灌漿-冷熱交替的文化成型作用。帝門藝術教育基金會典藏巡迴展》 紐西蘭威靈頓Aden美術館 山美術館 靜宜大學 中央大學 清華大學 成功大學 《時間移民-跨世紀科技藝術展》美國紐約台北藝廊 《李仲生基金會現代繪畫創作獎》台北 皇冠藝術中心 1998《兩岸新聲當代畫語:台北、香港、上海藝術交流展》 香港藝術節 香港藝術中心. 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中正藝廊 《凝視與形塑 後二二八世代的歷史觀察》臺北市立美術館 《洞念》四人聯展.台北 前藝術 《台北市第25屆美展》臺北市立美術館 《台灣藝術家聯展》義大利 米蘭國立藝術學院 《嘉義藝術創作新生代聯展》嘉義縣立文化中心 《化外之境》台北 帝門藝術中心 《內明》高雄鹽埕畫廊 《草山文化行館裝置展》台北陽明山 台北市文化基金會 《邁向2000─亞洲文化協會受獎人近作展》馬尼拉 菲律賓文化中心 《台灣大學校園環境藝術展》永豐餘藝術事業籌備處 1997《台北市第24屆美展》臺北市立美術館 《烏山頭聯展》國立台南藝術學院藝廊 《河流新亞洲藝術.台北對話》台北縣美展.台北縣立文化中心 《我在嘉義》嘉義市立文化中心 1996《現代藝術新觸角聯展》全國文藝季. 嘉義市立文化中心 得獎紀錄: 2004《國立中央圖書館台灣分館公共藝術》首獎 2003《台北市捷運 板橋站公共藝術》首獎 《南港軟體工業園區公共藝術》首獎 2001《台北市立 建成國民中學公共藝術》首獎
相關專文
空場 台灣當代藝術與當代哲學的對話 Empty fields -- A dialogue between contemporary art and contemporary philosophy 展覽論述 高速訊息網絡中,「身體/無身體—主體/去主體」的碎形流體,如何在複數的他我之間、在「空場」的主體空缺之間交互「成形」? 「展覽」提供一種機會,觀者直接面對作品,藉由「作品」,一個想像中的作者浮現腦際,但更重要的是觀者面對作品,「可感知的」的條件是什麼?展覽的意義或價值,就在這掠眼而過的瞬間,形成,也同時不久後消失。一個展覽事件的意義何在?在這個充滿複製性影像經驗、數位虛構事物的生活時代中,藝術作品如何表達?觀者如何看?藝術家的「自我」如何說話?藝術「主體」如何浮現?藝術的「身體」形象為何?藝術是否提供了「他人」形象浮現的基礎?藝術與人的關係何在?這些已成為釐清當代藝術可能性的一系列概念提問。 以「空場」作為當代藝術與當代哲學開展新對話的積極場域,作為一個開放種種差異能量湧動的狀態,作為諸力流動及感知相應的「當下現場」,它促進一種即將界臨、即將發生、對於無法命名、不可想像事物的想像。 規劃之初,即嘗試與近幾年來的傅柯研究有所呼應,尤其是何乏筆、龔卓軍、楊凱麟三位學者所推動的研究計劃(此計劃包含「生命技藝或主體詮釋—傅柯《主體詮釋學》研讀會」、「晚期傅柯與傅柯之後︰跨文化視野下的主體問題與自我技術」研討會、法國傅柯專家費德希克∙格霍《傅柯考》一書的翻譯等)。我們以相互對話為起點策劃了這個主題展,將成為以體察台灣藝術發展歷程中的藝術主體形象為核心的展覽。 然而,這個藝術主體探索,將有別於台灣90年代以「台灣主體意識」作為一文化的集體意識凝聚對象的階段。一個展覽必然的有限性,使得這個展覽僅能以主體性的脈絡,作為此項嘗試的起點,因而為回應傅柯援引古希臘與當代並置的手法。這個展覽也從生活於台灣戰後藝術現況中的藝術家個案進入,探索在西方現代思潮影響下,所呈顯於藝術現象中的現代思維與當代處境的對話,以及藉由作品實踐所刻劃的主體變奏痕跡。 在這些體現了藝術家最直接的行動文件、繪畫筆觸、雕塑性語彙、複合媒體裝置、新媒體影像等等的不同藝術語繪脈絡,我們能否藉此探討台灣藝術家不同的主體特徵,藉此看出主體透過藝術創作,所呈現的「自主性」抉擇? 西方現代藝術發展,從20世紀初,藉由達達主義、立體主義、超現實主義等的獨樹個人標幟,突顯出藝術家個人原創性之風格化的時代特徵。60年代觀念藝術、行動藝術、裝置藝術、環境藝術等形式的浮現,藝術不僅走向社會,藝術家的「身體」成為表達的媒介,藝術家藉助被社會權力、符碼所銘刻的「身體」,進行自主性的自我定義以及與社會的抗衡。80年代後現代思潮以來的解構理論、精神分析、性別意識、後殖民論述等影響下,藝術家的「身體」形象或性別,逐步的解構、瓦解為社會性意涵的建構;在整個消費社會符碼化的全盤操作下,藝術家的「自我」或「主體」的獨立性,也受到挑戰或解消。90年代,影像複製技術大量運用的數位網絡社會,更徹底的在此文化基礎上,使得「肖像」、「身體」形象成為扁平、去真實化的影像。藝術表現中「身體」或「主體」原本穩固的在場力量,至此已全然轉向,在影像瞬間流動變異的發光薄膜間,成為一種不再強調主體性,而「去主體」的「無器官身體」般顯現。 「身體」的概念在現代藝術的自我形象基礎上萌生、並擴充出更強調總體知覺的意涵,藝術當下的知覺經驗,逐漸取代藝術原創性的強調,而延展出在展覽現場中開放觀者參與的「互為主體」模式。藝術的「意識主體」、「身體主體」這兩個概念,在現代以迄當代的發展中,成為不斷交互辨證、彼此演繹的關係。在當代這個「後身體」的時空,再次基於生活時代的網絡平台所提供的無限選擇性,是否意味著某種「新主體論述」到來的契機?而此提問,也就成為與當代哲學接壤、共同溯尋當代思潮發展趨向的必要前提。 如同哲學與藝術的共同發現,在涉及「自我」與「他者」、「主體」與「去主體」、「域內」與「域外」的種種雙重性之間,當代人處於一種複雜的自我認知處境中,「自我」之中包含「他者」,「主體化」同時指「主體」與「去主體」。因此,作爲「自我對自我的工作」的「工夫實踐」,也就在此一系列的概念推衍中,成為研究晚期傅柯主體概念的一個新起點。同時,此起點也成為貼近當代藝術現況,提供了藝術研究者對於藝術主體進行觀察的切入點。當代藝術的發展,如何在同樣的思潮背景下,藉由藝術作品的體現,浮現出觀者可想像的藝術主體,如何讓觀者對藝術家的存在處境與特殊生命技藝有所掌握。 如同對於當代主體的狀態描繪,1961年當代法國哲學家德勒茲,在提到對於精神分析學者拉崗的理解時,他說拉崗的理念所關注的狀態是─「主體」是空的位置,並且此位置始終在流動中,是我們無法掌握的。「空場」一方面即在此當代法國思潮中,回應了多位關注「主體」與「去主體」狀態的哲學家所共有的思維趨向,而構成此新主體論述的討論起點。一方面,也回應了90年代以後,台灣藝術之中已然浮現於個別藝術家或策展思維的諸種游牧與離散形象的藝術走向。 在此,「空場」並非「新」,而是對於那早已總是潛在之種種能量領土的未來發現。
相關專文
空場 台灣當代藝術與當代哲學的對話 Empty fields -- A dialogue between contemporary art and contemporary philosophy 展覽論述 高速訊息網絡中,「身體/無身體—主體/去主體」的碎形流體,如何在複數的他我之間、在「空場」的主體空缺之間交互「成形」? 「展覽」提供一種機會,觀者直接面對作品,藉由「作品」,一個想像中的作者浮現腦際,但更重要的是觀者面對作品,「可感知的」的條件是什麼?展覽的意義或價值,就在這掠眼而過的瞬間,形成,也同時不久後消失。一個展覽事件的意義何在?在這個充滿複製性影像經驗、數位虛構事物的生活時代中,藝術作品如何表達?觀者如何看?藝術家的「自我」如何說話?藝術「主體」如何浮現?藝術的「身體」形象為何?藝術是否提供了「他人」形象浮現的基礎?藝術與人的關係何在?這些已成為釐清當代藝術可能性的一系列概念提問。 以「空場」作為當代藝術與當代哲學開展新對話的積極場域,作為一個開放種種差異能量湧動的狀態,作為諸力流動及感知相應的「當下現場」,它促進一種即將界臨、即將發生、對於無法命名、不可想像事物的想像。 規劃之初,即嘗試與近幾年來的傅柯研究有所呼應,尤其是何乏筆、龔卓軍、楊凱麟三位學者所推動的研究計劃(此計劃包含「生命技藝或主體詮釋—傅柯《主體詮釋學》研讀會」、「晚期傅柯與傅柯之後︰跨文化視野下的主體問題與自我技術」研討會、法國傅柯專家費德希克∙格霍《傅柯考》一書的翻譯等)。我們以相互對話為起點策劃了這個主題展,將成為以體察台灣藝術發展歷程中的藝術主體形象為核心的展覽。 然而,這個藝術主體探索,將有別於台灣90年代以「台灣主體意識」作為一文化的集體意識凝聚對象的階段。一個展覽必然的有限性,使得這個展覽僅能以主體性的脈絡,作為此項嘗試的起點,因而為回應傅柯援引古希臘與當代並置的手法。這個展覽也從生活於台灣戰後藝術現況中的藝術家個案進入,探索在西方現代思潮影響下,所呈顯於藝術現象中的現代思維與當代處境的對話,以及藉由作品實踐所刻劃的主體變奏痕跡。 在這些體現了藝術家最直接的行動文件、繪畫筆觸、雕塑性語彙、複合媒體裝置、新媒體影像等等的不同藝術語繪脈絡,我們能否藉此探討台灣藝術家不同的主體特徵,藉此看出主體透過藝術創作,所呈現的「自主性」抉擇? 西方現代藝術發展,從20世紀初,藉由達達主義、立體主義、超現實主義等的獨樹個人標幟,突顯出藝術家個人原創性之風格化的時代特徵。60年代觀念藝術、行動藝術、裝置藝術、環境藝術等形式的浮現,藝術不僅走向社會,藝術家的「身體」成為表達的媒介,藝術家藉助被社會權力、符碼所銘刻的「身體」,進行自主性的自我定義以及與社會的抗衡。80年代後現代思潮以來的解構理論、精神分析、性別意識、後殖民論述等影響下,藝術家的「身體」形象或性別,逐步的解構、瓦解為社會性意涵的建構;在整個消費社會符碼化的全盤操作下,藝術家的「自我」或「主體」的獨立性,也受到挑戰或解消。90年代,影像複製技術大量運用的數位網絡社會,更徹底的在此文化基礎上,使得「肖像」、「身體」形象成為扁平、去真實化的影像。藝術表現中「身體」或「主體」原本穩固的在場力量,至此已全然轉向,在影像瞬間流動變異的發光薄膜間,成為一種不再強調主體性,而「去主體」的「無器官身體」般顯現。 「身體」的概念在現代藝術的自我形象基礎上萌生、並擴充出更強調總體知覺的意涵,藝術當下的知覺經驗,逐漸取代藝術原創性的強調,而延展出在展覽現場中開放觀者參與的「互為主體」模式。藝術的「意識主體」、「身體主體」這兩個概念,在現代以迄當代的發展中,成為不斷交互辨證、彼此演繹的關係。在當代這個「後身體」的時空,再次基於生活時代的網絡平台所提供的無限選擇性,是否意味著某種「新主體論述」到來的契機?而此提問,也就成為與當代哲學接壤、共同溯尋當代思潮發展趨向的必要前提。 如同哲學與藝術的共同發現,在涉及「自我」與「他者」、「主體」與「去主體」、「域內」與「域外」的種種雙重性之間,當代人處於一種複雜的自我認知處境中,「自我」之中包含「他者」,「主體化」同時指「主體」與「去主體」。因此,作爲「自我對自我的工作」的「工夫實踐」,也就在此一系列的概念推衍中,成為研究晚期傅柯主體概念的一個新起點。同時,此起點也成為貼近當代藝術現況,提供了藝術研究者對於藝術主體進行觀察的切入點。當代藝術的發展,如何在同樣的思潮背景下,藉由藝術作品的體現,浮現出觀者可想像的藝術主體,如何讓觀者對藝術家的存在處境與特殊生命技藝有所掌握。 如同對於當代主體的狀態描繪,1961年當代法國哲學家德勒茲,在提到對於精神分析學者拉崗的理解時,他說拉崗的理念所關注的狀態是─「主體」是空的位置,並且此位置始終在流動中,是我們無法掌握的。「空場」一方面即在此當代法國思潮中,回應了多位關注「主體」與「去主體」狀態的哲學家所共有的思維趨向,而構成此新主體論述的討論起點。一方面,也回應了90年代以後,台灣藝術之中已然浮現於個別藝術家或策展思維的諸種游牧與離散形象的藝術走向。 在此,「空場」並非「新」,而是對於那早已總是潛在之種種能量領土的未來發現。
作品
回上頁
分享到
分享到Facebook(另開視窗)
分享到LINE(另開視窗)
分享到Twitter(另開視窗)
導覽服務
聯絡我們
回頂端
關鍵字搜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