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北藝當代創作獎
2023年北藝當代創作獎
2023.07.21~2023.10.29
10:00 - 17:00
關渡美術館 G102、G103展覽廳
展覽介紹
《2023北藝當代創作獎》由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學院、電影與新媒體學院、關渡美術館共同主辦,為提昇學生創作與研究能力,並鼓勵參與具開放性與創造力的競賽展。本屆參選人數共計68人次,特聘請校內外教師及專家學者,經書面審查及初審後選出9件作品,決審預計選出優選2名,於7月21日關渡美術館聯合開幕中公佈及頒獎。

本年度創作獎入圍作品展現當代藝術新穎的面貌,可以看見屬於新世代創作者活躍鮮明的自我展現態度。本獎項希望藉由創作展現,發展成為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視覺藝術創作的成果標竿,並期望未來在北藝當代創作獎的平台下持續進行年輕世代創作者的對話與交流,拓展台灣藝術院生對當代視覺藝術的視野與認知。

《2023北藝當代創作獎》於2023年7月21日起至10月29日在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關渡美術館展出。
展覽介紹
《2023北藝當代創作獎》由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學院、電影與新媒體學院、關渡美術館共同主辦,為提昇學生創作與研究能力,並鼓勵參與具開放性與創造力的競賽展。本屆參選人數共計68人次,特聘請校內外教師及專家學者,經書面審查及初審後選出9件作品,決審預計選出優選2名,於7月21日關渡美術館聯合開幕中公佈及頒獎。

本年度創作獎入圍作品展現當代藝術新穎的面貌,可以看見屬於新世代創作者活躍鮮明的自我展現態度。本獎項希望藉由創作展現,發展成為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視覺藝術創作的成果標竿,並期望未來在北藝當代創作獎的平台下持續進行年輕世代創作者的對話與交流,拓展台灣藝術院生對當代視覺藝術的視野與認知。

《2023北藝當代創作獎》於2023年7月21日起至10月29日在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關渡美術館展出。
展出作品
展出作品
江紹綸︱超真實模擬器
互動影像裝置
依場地調整
2023
感官經驗是我們獲取訊息的主要途徑,⽽透過這些經驗和直覺所獲得的知識,是⼈類思維和認知 的先決條件。此件作品以虛擬的科學影像和真實的⾝體觸覺,讓觀眾透過⾝體來理解和詮釋所看⾒ 的視覺影像,其中試圖創造認知與知覺上的衝突,以超常的感知經驗挑戰觀眾原有的認知。
江紹綸︱超真實模擬器
互動影像裝置
依場地調整
2023
感官經驗是我們獲取訊息的主要途徑,⽽透過這些經驗和直覺所獲得的知識,是⼈類思維和認知 的先決條件。此件作品以虛擬的科學影像和真實的⾝體觸覺,讓觀眾透過⾝體來理解和詮釋所看⾒ 的視覺影像,其中試圖創造認知與知覺上的衝突,以超常的感知經驗挑戰觀眾原有的認知。
池枻龍︱無形的版:霧非霧
壓克力彩、畫布、感溫墨水、掛燙機
2023
我嘗試在尋找日常生活中「無形的版」的存在。由於北藝處在半山腰,在溫差變化巨大的夜晚很常會起霧,且不同時段的夜晚有著不同的夜色。我發現當起霧的時候,原本在黑夜中不明顯的樹枝,便會因為霧氣襯出而變得明顯,但當霧氣散去時又沒入黑夜,樹枝就像無形的版,當起霧時就因複印而浮現。觀者可以拿取一旁的掛燙機,對著畫面製造雲霧,雲霧會被留在畫面,觀看無形的版因霧氣浮現,再隨著霧氣散去隱沒的過程。
池枻龍︱無形的版:霧非霧
壓克力彩、畫布、感溫墨水、掛燙機
2023
我嘗試在尋找日常生活中「無形的版」的存在。由於北藝處在半山腰,在溫差變化巨大的夜晚很常會起霧,且不同時段的夜晚有著不同的夜色。我發現當起霧的時候,原本在黑夜中不明顯的樹枝,便會因為霧氣襯出而變得明顯,但當霧氣散去時又沒入黑夜,樹枝就像無形的版,當起霧時就因複印而浮現。觀者可以拿取一旁的掛燙機,對著畫面製造雲霧,雲霧會被留在畫面,觀看無形的版因霧氣浮現,再隨著霧氣散去隱沒的過程。
呂坤彧︱相視一場
三頻道錄像、3D掃描、感測器
依場地而定
2023
藉由作者返鄉時的陌生感,思考著自我與家鄉間的關係,並透過居民與作者、作品與觀者之間的對望,解析看與被看之間所產生的模糊情感,而或許歸屬就在這模糊之中。
呂坤彧︱相視一場
三頻道錄像、3D掃描、感測器
依場地而定
2023
藉由作者返鄉時的陌生感,思考著自我與家鄉間的關係,並透過居民與作者、作品與觀者之間的對望,解析看與被看之間所產生的模糊情感,而或許歸屬就在這模糊之中。
洪伊又︱人格神
錄像、行為紀錄
2021-2023
人們時常詢問神明自身事物,但曾幾何時有人關心神明本身?本計畫以「擲筊」貫穿,將傳統的占卜方式轉化成為一種溝通和聊天的媒介,透過人格心理測驗詢問神明對人間事物的看法,藉此瞭解神明的性格。創作內容著重於慎思宗教,其中是否具有藝術性?對於獨立的創作,信仰又能夠參與多少?從「媽祖托夢選舉」發想,試圖釐清創作者與作品之間的關係,而進行了一場肅穆莊嚴的藝術實驗。
洪伊又︱人格神
錄像、行為紀錄
2021-2023
人們時常詢問神明自身事物,但曾幾何時有人關心神明本身?本計畫以「擲筊」貫穿,將傳統的占卜方式轉化成為一種溝通和聊天的媒介,透過人格心理測驗詢問神明對人間事物的看法,藉此瞭解神明的性格。創作內容著重於慎思宗教,其中是否具有藝術性?對於獨立的創作,信仰又能夠參與多少?從「媽祖托夢選舉」發想,試圖釐清創作者與作品之間的關係,而進行了一場肅穆莊嚴的藝術實驗。
張庭甄︱那一天,風光明媚
雙頻道錄像 / 動力機械裝置
30分55秒,彩色有聲
2022
與家庭照片的相遇從觸摸開始,試圖回溯與影中之人真實接觸的時刻:和母親的三場深刻擁抱、以及年幼時的自己在鏡頭前豪放張臂。其中,一張南台灣畢業旅行時拍下的照片定住了我的目光,還未婚的母親優雅斜坐、與遠方一名直直站著的女子形成反差,兩種不為我熟知的形象共享同一影膜平面,陌生於此平等。於是循著照片線索、交織著當年吹起的異國風情,來到了位於南灣的Amanda Hotel–一間以希臘女神命名的摩洛哥會館。Amanda女神是誰?櫃檯人員以「商業機密」作為回應,如同照片中未明身份的女子,神秘而難以觸及。
張庭甄︱那一天,風光明媚
雙頻道錄像 / 動力機械裝置
30分55秒,彩色有聲
2022
與家庭照片的相遇從觸摸開始,試圖回溯與影中之人真實接觸的時刻:和母親的三場深刻擁抱、以及年幼時的自己在鏡頭前豪放張臂。其中,一張南台灣畢業旅行時拍下的照片定住了我的目光,還未婚的母親優雅斜坐、與遠方一名直直站著的女子形成反差,兩種不為我熟知的形象共享同一影膜平面,陌生於此平等。於是循著照片線索、交織著當年吹起的異國風情,來到了位於南灣的Amanda Hotel–一間以希臘女神命名的摩洛哥會館。Amanda女神是誰?櫃檯人員以「商業機密」作為回應,如同照片中未明身份的女子,神秘而難以觸及。
陳佩芝、洪菀妤︱凝視
複合媒材
2022
《凝視》是由陳佩芝和洪菀妤共同製作,意在探討自我存在,過程中主角產生懷疑,透過夢境不斷追尋真相,每一層的夢境象徵主角的心理狀態以及在淺意識中重新面對自我的關卡;本作品運用了鏡子與眼睛等意象表現主角對自我的凝視,多個相似卻不竟相同的物件或人物象徵分裂的自我意識;在作品後半段之中,這些不同物件的結合也代表主角的淺意識中了解到,無論哪一個單獨的形象或意識都不能代表真實的自我,二者缺一不可。
陳佩芝、洪菀妤︱凝視
複合媒材
2022
《凝視》是由陳佩芝和洪菀妤共同製作,意在探討自我存在,過程中主角產生懷疑,透過夢境不斷追尋真相,每一層的夢境象徵主角的心理狀態以及在淺意識中重新面對自我的關卡;本作品運用了鏡子與眼睛等意象表現主角對自我的凝視,多個相似卻不竟相同的物件或人物象徵分裂的自我意識;在作品後半段之中,這些不同物件的結合也代表主角的淺意識中了解到,無論哪一個單獨的形象或意識都不能代表真實的自我,二者缺一不可。
廖多加︱血網
互動×遊戲×MV
2022
歡迎來到「挫賽家庭」!

「挫賽家庭」的黑板牆上有一幅巨型的詭異合照。仔細一看,破碎的合照是由數張A4紙拼貼而成,而每張 A4 紙上都藏有 QR 碼,拿手機掃描看看「是誰在偷偷來」?

一旁的長桌上擺著「挫賽家庭」的亞洲蹲人型立牌,他們屁股上不是馬賽克,而是QR碼。歡迎大家坐下來、拿起手機掃描家人們屁股上的QR碼,聽聽他們各自視角的內心話......

最後,「挫賽寶寶」幫大家總結這個故事的重點就是:「一個人犯錯,全家傷心!一個人悔改,全家開心!」
廖多加︱血網
互動×遊戲×MV
2022
歡迎來到「挫賽家庭」!

「挫賽家庭」的黑板牆上有一幅巨型的詭異合照。仔細一看,破碎的合照是由數張A4紙拼貼而成,而每張 A4 紙上都藏有 QR 碼,拿手機掃描看看「是誰在偷偷來」?

一旁的長桌上擺著「挫賽家庭」的亞洲蹲人型立牌,他們屁股上不是馬賽克,而是QR碼。歡迎大家坐下來、拿起手機掃描家人們屁股上的QR碼,聽聽他們各自視角的內心話......

最後,「挫賽寶寶」幫大家總結這個故事的重點就是:「一個人犯錯,全家傷心!一個人悔改,全家開心!」
劉婉妤︱亻為黑洞
玻璃、PS版、投影
244×200cm, 52×39cm, 200×400cm
2022
隨著物質的確定性被現代物理學打破,在我們出生的時代以前,波粒二象性已經被人所證明,把物質性最小的粒子分到極限,將無法明確它在波和粒子間的身份屬性。

如果把粒子看作是物質性的存在,光波看作是精神性的存在—某個東西的一種功能,那麼就是說,當物質分到最細微的時候,已經無法確切得知它到底是精神還是物質。

以黑洞的天文攝影作為引信,思考影像和物件的身分屬性,在作品之中有意地操弄影像介質,在承接光影的時候因為物質性不同而呈現的微弱偏差。緊扣著「和自然現象有關的假象」,回應「人為」與「偽」的概念,作品取材自自然景觀,揉和人造光與屬於數位機器發散的光而產生的「視覺幻象」,使作品中帶有詩意,抽離科技感,融入藝術眼光。
劉婉妤︱亻為黑洞
玻璃、PS版、投影
244×200cm, 52×39cm, 200×400cm
2022
隨著物質的確定性被現代物理學打破,在我們出生的時代以前,波粒二象性已經被人所證明,把物質性最小的粒子分到極限,將無法明確它在波和粒子間的身份屬性。

如果把粒子看作是物質性的存在,光波看作是精神性的存在—某個東西的一種功能,那麼就是說,當物質分到最細微的時候,已經無法確切得知它到底是精神還是物質。

以黑洞的天文攝影作為引信,思考影像和物件的身分屬性,在作品之中有意地操弄影像介質,在承接光影的時候因為物質性不同而呈現的微弱偏差。緊扣著「和自然現象有關的假象」,回應「人為」與「偽」的概念,作品取材自自然景觀,揉和人造光與屬於數位機器發散的光而產生的「視覺幻象」,使作品中帶有詩意,抽離科技感,融入藝術眼光。
丁常恩、蔡政澔︱燈火闌珊處
燈泡、光敏電阻、壓克力、木作、影像裝置
540×240×60cm
2023
日常中感應器的應用不勝枚舉,其中感光用途的「光敏電阻」被使用廣泛。當感光的感應器與燈具形成迴路,並透過「無光送電、發光阻電」,一來一往則形成相互抗衡甚至抵觸的微妙悖論。

作品關注「光、感應與迴路」所產生的相互連動與牽制關係,當自動感測成為常態,元件及個體、系統與結構之間如何構成相互辯證的關係。延伸至日常切面與生命經驗的痕跡,嘗試尋找認知中矛盾與悖論的節點,建構一種物理上的交鋒,書寫一種感知與經驗的共鳴。

光線灑下,或和緩或劇烈的映入眼簾,感知的步伐總是後知後覺 ——— 原來,已是燈火闌珊處。
丁常恩、蔡政澔︱燈火闌珊處
燈泡、光敏電阻、壓克力、木作、影像裝置
540×240×60cm
2023
日常中感應器的應用不勝枚舉,其中感光用途的「光敏電阻」被使用廣泛。當感光的感應器與燈具形成迴路,並透過「無光送電、發光阻電」,一來一往則形成相互抗衡甚至抵觸的微妙悖論。

作品關注「光、感應與迴路」所產生的相互連動與牽制關係,當自動感測成為常態,元件及個體、系統與結構之間如何構成相互辯證的關係。延伸至日常切面與生命經驗的痕跡,嘗試尋找認知中矛盾與悖論的節點,建構一種物理上的交鋒,書寫一種感知與經驗的共鳴。

光線灑下,或和緩或劇烈的映入眼簾,感知的步伐總是後知後覺 ——— 原來,已是燈火闌珊處。
 回上頁
分享到
繁中  /  EN
繁中 /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