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靈・靈視人間攝影展
2017.12.29~2018.02.25
09:00 - 17:00
今年七十九歲一生奉獻給攝影的莊靈,自初中二年級(1953年)開始,因興趣的指引,便嘗試用父親幫忙借來的相機開始創作,從此和攝影結下一生緣份,至今超過六十年未曾間斷。在青少年時期,莊靈受到畢生護持故宮文物的父親莊嚴先生的文化薰陶,以及畫家三哥莊喆的美學啟發,除了自修攝影技術,更對攝影的創作理念逐漸孕養出個人的體悟和觀點。莊靈的森林系背景帶給他對大自然深入的了解和觀察,後來在台視將近三十年新聞攝影採訪工作的經驗和歷練,也對他在影像創作上的開闊眼界與創意表現提供莫大助益。 在攝影創作上,莊靈始終堅持影像的「真實」和「自然」,融合視覺與心靈美感,再融入現代美術觀念的一次性拍攝方式;他的許多作品都得自「隨遇」、「隨機」而不強求。除了個人的影藝創作之外,他也撰寫攝影書誌,並獻身攝影教育傳藝年輕學子,先後在國立藝專(今台灣藝術大學)、文化大學、銘傳大學和世新大學兼授專業攝影課程。此外,他更關切整個台灣的攝影文化發展,曾先後擔任「中華攝影教育學會」和「台灣攝影博物館文化學會」的理事長,多年來致力於國家攝影博物館(現定名為「國家攝影文化中心」)的設立和推動,以及內容的充實等工作。 「靈視人間攝影展」是莊靈繼2008年「靈視70」回顧展之後的精縮再現,除了重新調整內容、數量與展陳方式之外,亦增加近年新作,由此可大致看出其攝影創作的實踐方向與特色。此次不僅展出「藝師藝友」、「走近現代」、「人間偶遇」和「逆旅形色」等四個主題,也增加1965年他和好友創辦「劇場季刊」時期所拍攝的實驗電影—「延」與「赤子」,以及台灣攝影發展和個人創作訪談等動態紀錄影像的播映,觀者應可對莊靈一生的影像創作,以及他對推動國內攝影文化發展的公益理念和堅持有一概括的認識與瞭解。 指導單位: 主辦單位: 媒體協力: 贊助單位:
今年七十九歲一生奉獻給攝影的莊靈,自初中二年級(1953年)開始,因興趣的指引,便嘗試用父親幫忙借來的相機開始創作,從此和攝影結下一生緣份,至今超過六十年未曾間斷。在青少年時期,莊靈受到畢生護持故宮文物的父親莊嚴先生的文化薰陶,以及畫家三哥莊喆的美學啟發,除了自修攝影技術,更對攝影的創作理念逐漸孕養出個人的體悟和觀點。莊靈的森林系背景帶給他對大自然深入的了解和觀察,後來在台視將近三十年新聞攝影採訪工作的經驗和歷練,也對他在影像創作上的開闊眼界與創意表現提供莫大助益。 在攝影創作上,莊靈始終堅持影像的「真實」和「自然」,融合視覺與心靈美感,再融入現代美術觀念的一次性拍攝方式;他的許多作品都得自「隨遇」、「隨機」而不強求。除了個人的影藝創作之外,他也撰寫攝影書誌,並獻身攝影教育傳藝年輕學子,先後在國立藝專(今台灣藝術大學)、文化大學、銘傳大學和世新大學兼授專業攝影課程。此外,他更關切整個台灣的攝影文化發展,曾先後擔任「中華攝影教育學會」和「台灣攝影博物館文化學會」的理事長,多年來致力於國家攝影博物館(現定名為「國家攝影文化中心」)的設立和推動,以及內容的充實等工作。 「靈視人間攝影展」是莊靈繼2008年「靈視70」回顧展之後的精縮再現,除了重新調整內容、數量與展陳方式之外,亦增加近年新作,由此可大致看出其攝影創作的實踐方向與特色。此次不僅展出「藝師藝友」、「走近現代」、「人間偶遇」和「逆旅形色」等四個主題,也增加1965年他和好友創辦「劇場季刊」時期所拍攝的實驗電影—「延」與「赤子」,以及台灣攝影發展和個人創作訪談等動態紀錄影像的播映,觀者應可對莊靈一生的影像創作,以及他對推動國內攝影文化發展的公益理念和堅持有一概括的認識與瞭解。 指導單位: 主辦單位: 媒體協力: 贊助單位:
莊靈
1938年生於貴陽,1948年隨父親莊嚴護運第一批故宮文物渡海來台。1949至1951年就讀台中糖廠代用國小;1951至1957年就讀省立台中一中,開始接觸攝影並嘗試創作。1957至1961年就讀省立農學院森林系,熱情大自然的攝影創作。1962年預官十期退伍後進入台大視聽中心,負責小型紀錄片攝製,並為台大中文系拍攝「士昏禮」古裝學術影片。1965年考進台視新聞部,成為台灣第三位電視攝影記者;同年與友合創「劇場季刊」,引介西方古典及新潮戲劇和電影,並舉辦實驗劇場演出和兩次實驗電影發表會,為台灣的現代影劇藝術發展首開先河。1971年與九位攝影好友組成「V-10視覺藝術群」,並以多次群展推動台灣攝影創作觀念的自主和影像表現的完全自由。1971年起在多所大學講授攝影和電視新聞攝影等課程,培育青年學子。1994至1998年擔任「中華攝影教育學會」理事長,致力大專及社會攝影教育推廣,並勠力推展兩岸攝影文化交流。2006年號召攝影及文化界精英,組成「台灣攝影博物館推動成立籌委會」,積極推動公立攝影博物館的籌設;2011年正式成立「台灣攝影博物館文化學會」,現為「國家攝影文化中心」諮詢及審查委員,世界華人攝影聯盟副主席。 著作 電影藝術雜談(晨鐘,1970)、攝影藝術散論(遠景,1976)、新聞攝影(台北市新聞記者公會,1979)、莊靈逆旅形色攝影展(台灣省立美術館,1994)、莊靈‧靈視(雄獅,2008)。 策展暨展覽專輯主編 V-10視覺藝術群三十年大展(V-10工作室,2003)、「彼岸‧看見—台灣攝影二十家1928-2006」北京、上海聯展/「看見世紀光影」專輯(台北文化藝術促進協會,2006)、時代之眼:台灣百年身影(台北市立美術館,2011)、凝眸歲月—台北建城130周年攝影特展(台北市立社會教育館,2014)、「鏡觀寶島」攝影展I、II(國立台灣博物館,2014及2016)。 獲獎 1969年電視新聞採訪攝影金馬獎、1976年中山文藝獎(攝影)、1977年中國文藝獎章(攝影)、1980年中興文藝獎章(攝影著作)、2003年第26屆吳三連獎(攝影藝術)、2011年第15屆國家文藝獎。
莊靈
1938年生於貴陽,1948年隨父親莊嚴護運第一批故宮文物渡海來台。1949至1951年就讀台中糖廠代用國小;1951至1957年就讀省立台中一中,開始接觸攝影並嘗試創作。1957至1961年就讀省立農學院森林系,熱情大自然的攝影創作。1962年預官十期退伍後進入台大視聽中心,負責小型紀錄片攝製,並為台大中文系拍攝「士昏禮」古裝學術影片。1965年考進台視新聞部,成為台灣第三位電視攝影記者;同年與友合創「劇場季刊」,引介西方古典及新潮戲劇和電影,並舉辦實驗劇場演出和兩次實驗電影發表會,為台灣的現代影劇藝術發展首開先河。1971年與九位攝影好友組成「V-10視覺藝術群」,並以多次群展推動台灣攝影創作觀念的自主和影像表現的完全自由。1971年起在多所大學講授攝影和電視新聞攝影等課程,培育青年學子。1994至1998年擔任「中華攝影教育學會」理事長,致力大專及社會攝影教育推廣,並勠力推展兩岸攝影文化交流。2006年號召攝影及文化界精英,組成「台灣攝影博物館推動成立籌委會」,積極推動公立攝影博物館的籌設;2011年正式成立「台灣攝影博物館文化學會」,現為「國家攝影文化中心」諮詢及審查委員,世界華人攝影聯盟副主席。 著作 電影藝術雜談(晨鐘,1970)、攝影藝術散論(遠景,1976)、新聞攝影(台北市新聞記者公會,1979)、莊靈逆旅形色攝影展(台灣省立美術館,1994)、莊靈‧靈視(雄獅,2008)。 策展暨展覽專輯主編 V-10視覺藝術群三十年大展(V-10工作室,2003)、「彼岸‧看見—台灣攝影二十家1928-2006」北京、上海聯展/「看見世紀光影」專輯(台北文化藝術促進協會,2006)、時代之眼:台灣百年身影(台北市立美術館,2011)、凝眸歲月—台北建城130周年攝影特展(台北市立社會教育館,2014)、「鏡觀寶島」攝影展I、II(國立台灣博物館,2014及2016)。 獲獎 1969年電視新聞採訪攝影金馬獎、1976年中山文藝獎(攝影)、1977年中國文藝獎章(攝影)、1980年中興文藝獎章(攝影著作)、2003年第26屆吳三連獎(攝影藝術)、2011年第15屆國家文藝獎。
相關專文
文/蕭瓊瑞 莊靈是台灣戰後攝影史上極具文人特質的一個殊異典範,從14歲擁有第一台相機開始,到歷經24年的攝影記者生涯,乃至近年來,全力推動、促成「國家攝影文化中心」的設立,莊靈個人的生命,尤其是他的攝影作品,幾乎記錄、映現了戰後台灣攝影歷史發展的一個重要樣貌,也是台灣社會歷史變遷的一個重要見證。 出自一個中國傳統文人世家的莊靈,加上溫和儒雅的個性,莊靈的攝影作品,始終在一種平實、自然、存真的素淡心情下,呈現了一個屬於文人的靈視深度;他的作品,沒有突異的構圖,不作驚人的捕捉,而是在一種隨遇、隨機的生命流轉中,呈顯了充滿時代特質與歷史溫度的真實與自然。 從台中北溝國立故宮中央博物圖書院館聯合管理處的文物庫房時代開始,莊靈便以父親自日本買回的一架Minolta-A型35米厘小相機,留下了家人、世伯,乃至當地自然、鄉民、同學的影像,那是一種純然由生活出發的感動;但特殊的家庭環境,讓莊靈的鏡頭裡出現的,竟是一段段家國歷史變遷下,文人與藝術家生命情境的珍貴影像:張大千、郎靜山、臺靜農、張目寒、王壯為……等,一大批與父親莊嚴交誼往來的生活剪影,那是屬於中國上一代文人溫厚、清樸,又具耿介、自持特質的人格典型。 隨著攝影記者生涯的展開,莊靈的足跡也走遍台灣、走出台灣,在「人間偶遇」與「逆旅形色」兩個主題系列中,希臘的神像、巴黎的維納斯、澎湖的東台古堡、中國的紫禁城與鎏金歲月……,以飽和、明亮的色彩,呈顯了不同地區、不同文化的生活意象。 但作為文人藝術家本質的莊靈,顯然在繁雜的攝影記者工作之餘,更在意於那些同為藝文工作者的當代藝友,從充滿鄉土韻味的陳達、洪通,到騎樓下的隱者周夢蝶,從舞蹈的林懷民、文學的陳映真、白先勇、黃春明,到年輕時期的歌仔戲巨星楊麗花,更多的是美術界的劉其偉、席德進、郭英聲、楊英風、楚戈、朱銘、李義弘…….,到自己的三哥莊喆,莊靈的「藝師藝友」幾乎構成一部台灣當代的藝文史;但更重要的是,莊靈的影像,總是準確地捕捉及呈現了每個藝術家特有的個性與氣質。 莊靈因父兄的薰陶、影響,在傳統的書畫涵養之外,也極早理解、介入現代藝術的嘗試與探索;甚至因為這樣的嘗試,將作品送到當時作為攝影主流的中國攝影學會,竟遭到評審一致給予零分的評價;但多年後,莊靈受邀擔任該會評審,而現代藝術的養分,也早已化為莊靈攝影作品的重要元素。 「靈視」,暗含了超越肉眼、經由心靈透視的意涵,也是莊「靈」「視」角的自我展現,這是莊靈70回顧展時的標題;忽焉又過9年,年近八旬的莊靈,精選一生重要的代表作品,以「靈視人間」為名,在國立台北藝術大學關渡美術館舉辦個展,也讓年輕學子透過莊靈的眼睛,重新看見一個時代的變遷,家國的歷史,以及不同世代文人的風範。莊靈的「文人攝影」,不僅是對文人風範的記錄、捕捉,更是莊靈本人心靈特質的呈現,那是一種不強求、不造作、不標新立異、隨機隨緣、存真的靈視。
相關專文
文/蕭瓊瑞 莊靈是台灣戰後攝影史上極具文人特質的一個殊異典範,從14歲擁有第一台相機開始,到歷經24年的攝影記者生涯,乃至近年來,全力推動、促成「國家攝影文化中心」的設立,莊靈個人的生命,尤其是他的攝影作品,幾乎記錄、映現了戰後台灣攝影歷史發展的一個重要樣貌,也是台灣社會歷史變遷的一個重要見證。 出自一個中國傳統文人世家的莊靈,加上溫和儒雅的個性,莊靈的攝影作品,始終在一種平實、自然、存真的素淡心情下,呈現了一個屬於文人的靈視深度;他的作品,沒有突異的構圖,不作驚人的捕捉,而是在一種隨遇、隨機的生命流轉中,呈顯了充滿時代特質與歷史溫度的真實與自然。 從台中北溝國立故宮中央博物圖書院館聯合管理處的文物庫房時代開始,莊靈便以父親自日本買回的一架Minolta-A型35米厘小相機,留下了家人、世伯,乃至當地自然、鄉民、同學的影像,那是一種純然由生活出發的感動;但特殊的家庭環境,讓莊靈的鏡頭裡出現的,竟是一段段家國歷史變遷下,文人與藝術家生命情境的珍貴影像:張大千、郎靜山、臺靜農、張目寒、王壯為……等,一大批與父親莊嚴交誼往來的生活剪影,那是屬於中國上一代文人溫厚、清樸,又具耿介、自持特質的人格典型。 隨著攝影記者生涯的展開,莊靈的足跡也走遍台灣、走出台灣,在「人間偶遇」與「逆旅形色」兩個主題系列中,希臘的神像、巴黎的維納斯、澎湖的東台古堡、中國的紫禁城與鎏金歲月……,以飽和、明亮的色彩,呈顯了不同地區、不同文化的生活意象。 但作為文人藝術家本質的莊靈,顯然在繁雜的攝影記者工作之餘,更在意於那些同為藝文工作者的當代藝友,從充滿鄉土韻味的陳達、洪通,到騎樓下的隱者周夢蝶,從舞蹈的林懷民、文學的陳映真、白先勇、黃春明,到年輕時期的歌仔戲巨星楊麗花,更多的是美術界的劉其偉、席德進、郭英聲、楊英風、楚戈、朱銘、李義弘…….,到自己的三哥莊喆,莊靈的「藝師藝友」幾乎構成一部台灣當代的藝文史;但更重要的是,莊靈的影像,總是準確地捕捉及呈現了每個藝術家特有的個性與氣質。 莊靈因父兄的薰陶、影響,在傳統的書畫涵養之外,也極早理解、介入現代藝術的嘗試與探索;甚至因為這樣的嘗試,將作品送到當時作為攝影主流的中國攝影學會,竟遭到評審一致給予零分的評價;但多年後,莊靈受邀擔任該會評審,而現代藝術的養分,也早已化為莊靈攝影作品的重要元素。 「靈視」,暗含了超越肉眼、經由心靈透視的意涵,也是莊「靈」「視」角的自我展現,這是莊靈70回顧展時的標題;忽焉又過9年,年近八旬的莊靈,精選一生重要的代表作品,以「靈視人間」為名,在國立台北藝術大學關渡美術館舉辦個展,也讓年輕學子透過莊靈的眼睛,重新看見一個時代的變遷,家國的歷史,以及不同世代文人的風範。莊靈的「文人攝影」,不僅是對文人風範的記錄、捕捉,更是莊靈本人心靈特質的呈現,那是一種不強求、不造作、不標新立異、隨機隨緣、存真的靈視。
相關專文
文/張照堂 談起莊靈的攝影藝術,圈子裡喜歡用的關鍵詞通常是自然、平實、和煦、溫厚 …或是他自己謙稱的偶遇、心照、靈視,感念等,這些詞彙確實也都是他的攝影旨念與人生、美學觀,更是他的人品、秉性在圖像中所蘊發出來的餘韻與微光。 父親莊嚴是精研書法、史蹟的傳統儒家耆老,大哥莊申是中國藝術史學者,二哥莊因是文學家,三哥莊喆為現代畫家,莊靈在這樣一種藝術氣息中長大,森林系畢業之後選擇攝影為終身志業,似乎是有跡可循的,而他們這「文化世家」、「一門四傑」的稱謂,也曾在台北藝文圈一時成為美談。 認識莊靈是半世紀前的事了,60年代初我在台大工學院唸書,莊靈是農學院視聽中心技佐,負責攝影與暗房操作、管理,當時我已迷上攝影,經常跑去找他請教一些技術問題。接著莊靈進入台視新聞部工作,並和一些志同道合朋友創辦《劇場》季刊,我經常參與他們舉辦的一些活動。60年代末我考進中視新聞部,不時和莊靈在許多採訪場合碰面,特別感到親切和鼓舞。1971年我們一起參與創立了「V-10視覺藝術群」,以「新直覺與新面向,捕捉現代社會場景與私己告白」為旨,30年來斷續辦了多次展覽、座談,在沉悶的攝影圈増添加幾許活力與新意。莊靈是V-10的催生者和支柱,沒有他的熱心投入與號召,這個群體是帶勁不起來的。 莊靈的攝影,從紀實風景、人物特寫、新聞獵影到畫意心象,大約分成八個面向。最早期的」「北溝村的記憶」、「父親.洞天山堂和家人」等系列,莊靈以他樸質、謙誠的紀錄之眼,關注民間、泥土、田園、自然的風景,留下許多令人感懷的醇美記憶。他的家人系列,運用光影、構圖與視角的靈巧配置,不留痕跡地傳達了心中那種委婉、濃郁的家族情感。他曾說,家人是我最好的練習主題之一,他的自謙,已然將練習提昇為一種成就。莊靈早年的這些作品,有一種悠悠的歲月思愁,寧靜、致遠,隱約承繼了他父親的儒學涵養。50年前就有這樣早熟的「靈視」,是相當令人折服的,這些作品也是台灣攝影在相關主題系譜中難得的傑出範例。 莊靈本性隨和,交遊廣闊,加上24年的記者生涯,自然見過許多名人雅士,他的「藝師藝友」系列捕捉知名人物的肖像身影,非常自然、平實,就像紀念照一般。莊靈拍照不喜歡刻意與設計,不用外加燈光,不矯飾,不炫弄,就像隨機偶遇,對方並未覺察之際,他已按下快門。周夢蝶的廊下午寐、洪通的跨腿哈菸、陳達的彈琴吟唱、楊麗花的便當用餐 .....,這些傳奇人物罕見、不經意的舉止與面容,在遠去的歲月時光中,格外顯得彌足珍貴。 抽離人物、事件與報導性題材,莊靈中後期攝影的另一個走向是對線條、造型、景物的關注和著迷。「逆旅形色」、「人間偶遇」和「心照自然」等系列,他試圖用直覺、直觀、隨性的方式,來表達心中沉靜、內斂的情感。他說:「讓攝影自然地呈現人世間的一切可見光景,讓一切可見光景全都回歸於浩渺無垠的大自然,這大概是我希望追求的境界罷。」 由於家學涵養和內心性格,莊靈有他自己的生活態度與創作理念,他不追逐時尚、見異思遷,只是單純、安靜、穩重的走在自己路上。對攝影事務的關心、延續與推展,也是他生活、創作之餘所致力的目標,也贏得圈內一致的肯定與推崇。 莊靈就像一座橋,搭在「傳統」與「現代」兩座大山之間,這座橋連結了他的攝影創作、教育傳承與影事推廣等三個努力向度上。他也來回走在橋上,從傳統出來,走入現代,又回歸傳統。在這樣的巡迴往返中,他希望自己能自然融合成一個均衡的整體。年屆80的莊靈,對這個寄望相信他已了然於胸。
相關專文
文/張照堂 談起莊靈的攝影藝術,圈子裡喜歡用的關鍵詞通常是自然、平實、和煦、溫厚 …或是他自己謙稱的偶遇、心照、靈視,感念等,這些詞彙確實也都是他的攝影旨念與人生、美學觀,更是他的人品、秉性在圖像中所蘊發出來的餘韻與微光。 父親莊嚴是精研書法、史蹟的傳統儒家耆老,大哥莊申是中國藝術史學者,二哥莊因是文學家,三哥莊喆為現代畫家,莊靈在這樣一種藝術氣息中長大,森林系畢業之後選擇攝影為終身志業,似乎是有跡可循的,而他們這「文化世家」、「一門四傑」的稱謂,也曾在台北藝文圈一時成為美談。 認識莊靈是半世紀前的事了,60年代初我在台大工學院唸書,莊靈是農學院視聽中心技佐,負責攝影與暗房操作、管理,當時我已迷上攝影,經常跑去找他請教一些技術問題。接著莊靈進入台視新聞部工作,並和一些志同道合朋友創辦《劇場》季刊,我經常參與他們舉辦的一些活動。60年代末我考進中視新聞部,不時和莊靈在許多採訪場合碰面,特別感到親切和鼓舞。1971年我們一起參與創立了「V-10視覺藝術群」,以「新直覺與新面向,捕捉現代社會場景與私己告白」為旨,30年來斷續辦了多次展覽、座談,在沉悶的攝影圈増添加幾許活力與新意。莊靈是V-10的催生者和支柱,沒有他的熱心投入與號召,這個群體是帶勁不起來的。 莊靈的攝影,從紀實風景、人物特寫、新聞獵影到畫意心象,大約分成八個面向。最早期的」「北溝村的記憶」、「父親.洞天山堂和家人」等系列,莊靈以他樸質、謙誠的紀錄之眼,關注民間、泥土、田園、自然的風景,留下許多令人感懷的醇美記憶。他的家人系列,運用光影、構圖與視角的靈巧配置,不留痕跡地傳達了心中那種委婉、濃郁的家族情感。他曾說,家人是我最好的練習主題之一,他的自謙,已然將練習提昇為一種成就。莊靈早年的這些作品,有一種悠悠的歲月思愁,寧靜、致遠,隱約承繼了他父親的儒學涵養。50年前就有這樣早熟的「靈視」,是相當令人折服的,這些作品也是台灣攝影在相關主題系譜中難得的傑出範例。 莊靈本性隨和,交遊廣闊,加上24年的記者生涯,自然見過許多名人雅士,他的「藝師藝友」系列捕捉知名人物的肖像身影,非常自然、平實,就像紀念照一般。莊靈拍照不喜歡刻意與設計,不用外加燈光,不矯飾,不炫弄,就像隨機偶遇,對方並未覺察之際,他已按下快門。周夢蝶的廊下午寐、洪通的跨腿哈菸、陳達的彈琴吟唱、楊麗花的便當用餐 .....,這些傳奇人物罕見、不經意的舉止與面容,在遠去的歲月時光中,格外顯得彌足珍貴。 抽離人物、事件與報導性題材,莊靈中後期攝影的另一個走向是對線條、造型、景物的關注和著迷。「逆旅形色」、「人間偶遇」和「心照自然」等系列,他試圖用直覺、直觀、隨性的方式,來表達心中沉靜、內斂的情感。他說:「讓攝影自然地呈現人世間的一切可見光景,讓一切可見光景全都回歸於浩渺無垠的大自然,這大概是我希望追求的境界罷。」 由於家學涵養和內心性格,莊靈有他自己的生活態度與創作理念,他不追逐時尚、見異思遷,只是單純、安靜、穩重的走在自己路上。對攝影事務的關心、延續與推展,也是他生活、創作之餘所致力的目標,也贏得圈內一致的肯定與推崇。 莊靈就像一座橋,搭在「傳統」與「現代」兩座大山之間,這座橋連結了他的攝影創作、教育傳承與影事推廣等三個努力向度上。他也來回走在橋上,從傳統出來,走入現代,又回歸傳統。在這樣的巡迴往返中,他希望自己能自然融合成一個均衡的整體。年屆80的莊靈,對這個寄望相信他已了然於胸。
作品
 回上頁
分享到
繁中  /  EN
繁中 /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