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
跳至主要內容區塊
:::
facebook連結(另開視窗)
instagram連結(另開視窗)
youtube連結(另開視窗)
繁中
/
EN
搜尋
會員
網站導覽
選單
繁中
/
EN
搜尋
會員
導覽服務
關於美術館
最新消息
美術館簡介
美術館紀事
館長介紹
參觀與交通資訊
空間與設備
展覽
當期展覽
歷年展覽
活動
當期活動
歷年活動
導覽服務
志工服務
實習計畫
駐館計畫資料庫
當期駐館藝術家
歷屆駐館藝術家
駐館合作單位
駐館計畫報名
歷年駐館成果紀錄
典藏
出版
關渡美術館之友
登入
申辦帳號
帳號
(必填)
密碼
(必填)
驗證碼
(必填)
更換
語音播放
登入
記住我的帳號
忘記密碼
親愛的訪客 您好:
填完資料後即可享有會員服務,
我們誠摯的歡迎您。
開始申請
回到首頁
忘記密碼
請輸入您的登入帳號與電子信箱,我們會把密碼E-mail給您,取得密碼後再重新登入即可。
若您也不記得帳號,麻煩請至「
聯絡我們
」填寫基本資料,客服人員確認後,將會用E-mail通知您的帳號及密碼,謝謝您!
登入帳號
(必填)
電子信箱
(必填)
驗證碼
(必填)
更換
語音播放
確認送出
回上頁
關閉
:::
熵:我即她者-卡崔娜˙瓦爾個展
2015.05.15~2015.07.12
09:00 - 17:00
【創作自述】 我們的時代飽受自戀洪流與對自我表達之執迷所蹂躪。我的藝術視野主要聚焦於檢驗文化與歷史假定,以及圖像所扮演的感知媒介角色。科學、經濟與政治的互動主導著我們浸淫於其中的當代文化。因此,我們必須發展新的、人類學式的概念來理解人類與知識。 藝術的使命在生成圖像充斥的世界中不斷變動。我們必須思考何謂高度敏感的圖像化世界,以及它們再現的方式。在快速流逝的時間裡,現代生活早已遠離任何近似真實或真理的事物。自然與科技、語言與身體,以及身體與空間之關係正迅速改變。當務之急是從抽象觀點來理解這個世界,而非將自身抽離這個世界。在後網際網路社會中,圖像已改變我們看待溝通、認同、性格、自我,以及女性特質之方式。 我們作為具有全然獨特性的人類,在過去兩千五百年來不斷尋找下列問題的答案:何謂美好生活?何謂真實?何謂知識?何謂自我? 這些問題不僅涵蓋人類基本狀態,更廣泛地將哲學視為反省、深思與分析人類處境之工具。這些在過去兩千五百年來不斷地被探問與分析的哲學問題看似豐富多樣,但它們的答案卻驚人且一致地顯現出女性觀點之匱乏。 哲學這門學科的主題與研究方法似乎展現出某種全球共通的現象,亦即對女性哲學家角色與地位之嚴重忽視。哲學中的女性乃被刻意模糊化的分類,而這似乎顯示了種族與文化上的指稱及弱勢地位。 我的作品奠基於個人主義與機械化,採用轉換、鏡像、加乘與重覆等效果發展出真實虛構物,使觀者大感驚奇。藉由融入並扮演女性哲學家們的角色,展現對她們的想像與詮釋,我的作品試圖尋找成為某人、以某人思考,以及與某人相處的可能性。一個人能以多少種身份過活,同時又能將這些身分建構成單一存在個體? 我的圖像作品鮮明地且具批判性地向多樣性致敬。在真實與真理之界線已然模糊的世界裡,我的作品與這個世界保持某種「後設」關係。我試圖將作品名稱建構成某種聲明。它一方面取材於女性哲學家與文學家 (重要但未被重視)之著作,另一方面亦突顯新的認同概念,以作為西方與亞洲文化知識交流的觸媒。藉由強調歷史上女性角色的各種在場與缺席,不僅超越推理式的後現代論述模式,更提出新的思考語言與邏輯。
【創作自述】 我們的時代飽受自戀洪流與對自我表達之執迷所蹂躪。我的藝術視野主要聚焦於檢驗文化與歷史假定,以及圖像所扮演的感知媒介角色。科學、經濟與政治的互動主導著我們浸淫於其中的當代文化。因此,我們必須發展新的、人類學式的概念來理解人類與知識。 藝術的使命在生成圖像充斥的世界中不斷變動。我們必須思考何謂高度敏感的圖像化世界,以及它們再現的方式。在快速流逝的時間裡,現代生活早已遠離任何近似真實或真理的事物。自然與科技、語言與身體,以及身體與空間之關係正迅速改變。當務之急是從抽象觀點來理解這個世界,而非將自身抽離這個世界。在後網際網路社會中,圖像已改變我們看待溝通、認同、性格、自我,以及女性特質之方式。 我們作為具有全然獨特性的人類,在過去兩千五百年來不斷尋找下列問題的答案:何謂美好生活?何謂真實?何謂知識?何謂自我? 這些問題不僅涵蓋人類基本狀態,更廣泛地將哲學視為反省、深思與分析人類處境之工具。這些在過去兩千五百年來不斷地被探問與分析的哲學問題看似豐富多樣,但它們的答案卻驚人且一致地顯現出女性觀點之匱乏。 哲學這門學科的主題與研究方法似乎展現出某種全球共通的現象,亦即對女性哲學家角色與地位之嚴重忽視。哲學中的女性乃被刻意模糊化的分類,而這似乎顯示了種族與文化上的指稱及弱勢地位。 我的作品奠基於個人主義與機械化,採用轉換、鏡像、加乘與重覆等效果發展出真實虛構物,使觀者大感驚奇。藉由融入並扮演女性哲學家們的角色,展現對她們的想像與詮釋,我的作品試圖尋找成為某人、以某人思考,以及與某人相處的可能性。一個人能以多少種身份過活,同時又能將這些身分建構成單一存在個體? 我的圖像作品鮮明地且具批判性地向多樣性致敬。在真實與真理之界線已然模糊的世界裡,我的作品與這個世界保持某種「後設」關係。我試圖將作品名稱建構成某種聲明。它一方面取材於女性哲學家與文學家 (重要但未被重視)之著作,另一方面亦突顯新的認同概念,以作為西方與亞洲文化知識交流的觸媒。藉由強調歷史上女性角色的各種在場與缺席,不僅超越推理式的後現代論述模式,更提出新的思考語言與邏輯。
作品
回上頁
分享到
分享到Facebook(另開視窗)
分享到LINE(另開視窗)
分享到Twitter(另開視窗)
導覽服務
聯絡我們
回頂端
關鍵字搜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