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眠山—蔡昱廷個展
不眠山—蔡昱廷個展
2024.11.08~2025.02.16
10:00 - 17:00
關渡美術館 G104展覽廳
展覽介紹
夜晚的靜謐是登山者出發的時刻,像是夢遊一般地闖進黑暗的森林中。

約莫七年的時間,藝術家作為高山嚮導在臺灣廣袤的山林中持續攀爬,見證過生命的殞落、攀登的迷戀、光怪陸離的故事又或是在山林中看見臺灣複雜歷史的感嘆,那長時間住在山中與外界斷聯的日子,總能有許多體悟。

山林不僅隱藏文明發展的遺忘痕跡,也創造了某種中介地帶,被時間掩蓋的歷史、記憶、人類的慾望與失蹤的人彷彿化作幽魂,徘徊在蒼翠的樹影中。

展覽試圖聚焦於『失蹤』作為一種存在的狀態,山中聚落遺址難以接近的失蹤、黑夜山林攀爬身體與意識解離的失蹤狀態以及日治時期至民國初期,威權轉移下文化銜接的模糊地帶,它們同樣位於中介地帶之中。觀者與藝術家,身在其中,失蹤的存在狀態,一切都在巨大的循環中息息相關。同時展覽探索觀者觀看的出神狀態,意識跨越時間線,關於日本殖民、山林產業與臺灣人民之間逐漸消散的集體記憶,被山林的異質空間所包覆。
展覽介紹
夜晚的靜謐是登山者出發的時刻,像是夢遊一般地闖進黑暗的森林中。

約莫七年的時間,藝術家作為高山嚮導在臺灣廣袤的山林中持續攀爬,見證過生命的殞落、攀登的迷戀、光怪陸離的故事又或是在山林中看見臺灣複雜歷史的感嘆,那長時間住在山中與外界斷聯的日子,總能有許多體悟。

山林不僅隱藏文明發展的遺忘痕跡,也創造了某種中介地帶,被時間掩蓋的歷史、記憶、人類的慾望與失蹤的人彷彿化作幽魂,徘徊在蒼翠的樹影中。

展覽試圖聚焦於『失蹤』作為一種存在的狀態,山中聚落遺址難以接近的失蹤、黑夜山林攀爬身體與意識解離的失蹤狀態以及日治時期至民國初期,威權轉移下文化銜接的模糊地帶,它們同樣位於中介地帶之中。觀者與藝術家,身在其中,失蹤的存在狀態,一切都在巨大的循環中息息相關。同時展覽探索觀者觀看的出神狀態,意識跨越時間線,關於日本殖民、山林產業與臺灣人民之間逐漸消散的集體記憶,被山林的異質空間所包覆。
藝術家簡介
蔡昱廷
1999年生,目前於北藝大新媒體藝術碩士進修。曾獲2025桃源國際藝術獎、2024臺灣美術新貌獎、2024西班牙馬德里錄像藝術節放映等。

創作語彙多結合自然、科技、歷史等不同知識領域,以此建構多重角度的觀看。媒材跨及裝置、錄像、與攝影。

創作核心源自於生命經驗,自我、精神、地方、歷史的挖掘與辨認,以拓墣學觀點觀看個體,藝術家走入作品之中,再相性不同的歷程中觀看經驗在個體作用的狀態以及多重主體性的形塑過程。
藝術家簡介
蔡昱廷
1999年生,目前於北藝大新媒體藝術碩士進修。曾獲2025桃源國際藝術獎、2024臺灣美術新貌獎、2024西班牙馬德里錄像藝術節放映等。

創作語彙多結合自然、科技、歷史等不同知識領域,以此建構多重角度的觀看。媒材跨及裝置、錄像、與攝影。

創作核心源自於生命經驗,自我、精神、地方、歷史的挖掘與辨認,以拓墣學觀點觀看個體,藝術家走入作品之中,再相性不同的歷程中觀看經驗在個體作用的狀態以及多重主體性的形塑過程。
作品介紹
《山林指南》

油漆顏料、牆壁
650cm x 350cm
2024
1.中介地帶 = 失蹤的存在狀態,現實與幻象的交界。
2.水山聚落,於2023年到達之處,僅存在歷史紀錄中,消失於現今地圖上。
3.做為登山嚮導,藝術家做為登山嚮導,從事登山、登山者已有6年時間。
4.新高西山山神廟事件,藝術家作為嚮導在登山過程中親身經歷的靈異故事。
5.樹靈塔,1935年,日治時期所建造,弔慰樹靈的紀念碑,有許多神秘色彩故事。
6.日本殖民時期 - 林業,日治時期林業發達,出現了許多作為生產目的性之異質空間。
7.時代與時代間的文化重建,在時代政權的轉移下,出現的文化重建、塑造過程。
作品介紹
《山林指南》

油漆顏料、牆壁
650cm x 350cm
2024
1.中介地帶 = 失蹤的存在狀態,現實與幻象的交界。
2.水山聚落,於2023年到達之處,僅存在歷史紀錄中,消失於現今地圖上。
3.做為登山嚮導,藝術家做為登山嚮導,從事登山、登山者已有6年時間。
4.新高西山山神廟事件,藝術家作為嚮導在登山過程中親身經歷的靈異故事。
5.樹靈塔,1935年,日治時期所建造,弔慰樹靈的紀念碑,有許多神秘色彩故事。
6.日本殖民時期 - 林業,日治時期林業發達,出現了許多作為生產目的性之異質空間。
7.時代與時代間的文化重建,在時代政權的轉移下,出現的文化重建、塑造過程。
〈離水山系列〉
深在山裡的聚落、工作站在漫長的歷史洪流下被覆蓋,不為人所知也難以見到實體。
以嘉義縣阿里山鄉水山聚落 (1642M,233676,2592505) 為開端,藝術家在一趟縱走山脈的攀爬中,經過了深在山中的水山聚落,阿里山區樟腦煉製的最後基地,日治時期曾達上百戶人家,民國 50 年代起陸續遷出,58 年結束最後一口腦灶,宣告台灣樟腦事業的結束,從此於地圖上絕跡。

水山聚落僅存於歷史紀錄與數字座標中,難以到達的深山位置如同存在於現實又或是圖紙上的中介地帶,是為『失蹤』的存在狀態。同時也是日治殖民時期為了樟腦林業生產目的性所產生的異質空間。

通過田野調查,水山聚落的煉樟腦丁大多為客家人,土地乘載著記憶、情感,存在的證明在於地景之中也於氣味之上。土地本身呈現人們生活的記憶 堆疊,在歷史洪流的邁進中時而地回望,人因某種目的性集中而後離散,廢棄遺落是文明的必然性在漫長的歷史輪迴中不斷重演。感知環境在時間線上每一階段的堆積,是辨認的過程。廢棄的村落,遺留下的煉樟儀器、散落各處的鞋子,經過時間催化嵌入土地中,儼然成為了地景的部分,那是人造物干涉自然生長後的下一階段性景觀,不為人所知,也難以接近,使自然成為了歷史的收拾者。如王威智在越嶺記行中寫道:「大自然同時扮演收復與破壞的雙重角色,在人們不關心或不需要人們關心的歷史現場,土石草木以自己的方式收拾歷史。』
〈離水山系列〉
深在山裡的聚落、工作站在漫長的歷史洪流下被覆蓋,不為人所知也難以見到實體。
以嘉義縣阿里山鄉水山聚落 (1642M,233676,2592505) 為開端,藝術家在一趟縱走山脈的攀爬中,經過了深在山中的水山聚落,阿里山區樟腦煉製的最後基地,日治時期曾達上百戶人家,民國 50 年代起陸續遷出,58 年結束最後一口腦灶,宣告台灣樟腦事業的結束,從此於地圖上絕跡。

水山聚落僅存於歷史紀錄與數字座標中,難以到達的深山位置如同存在於現實又或是圖紙上的中介地帶,是為『失蹤』的存在狀態。同時也是日治殖民時期為了樟腦林業生產目的性所產生的異質空間。

通過田野調查,水山聚落的煉樟腦丁大多為客家人,土地乘載著記憶、情感,存在的證明在於地景之中也於氣味之上。土地本身呈現人們生活的記憶 堆疊,在歷史洪流的邁進中時而地回望,人因某種目的性集中而後離散,廢棄遺落是文明的必然性在漫長的歷史輪迴中不斷重演。感知環境在時間線上每一階段的堆積,是辨認的過程。廢棄的村落,遺留下的煉樟儀器、散落各處的鞋子,經過時間催化嵌入土地中,儼然成為了地景的部分,那是人造物干涉自然生長後的下一階段性景觀,不為人所知,也難以接近,使自然成為了歷史的收拾者。如王威智在越嶺記行中寫道:「大自然同時扮演收復與破壞的雙重角色,在人們不關心或不需要人們關心的歷史現場,土石草木以自己的方式收拾歷史。』
《離水山(一)—影像》

三頻道影像
10分鐘
2023
以水山聚落出發,觀看被自然覆蓋的歷史,樟腦產業的存在痕跡。以螢幕作為媒材,播映藝術家拍攝之三頻道影像。利用三頻道的特性,對於影像中的實體空間進行再創造,存在於螢幕中的影像空間是不可觸摸且虛質的,也是位於影像中介地帶的失蹤狀態。
《離水山(一)—影像》

三頻道影像
10分鐘
2023
以水山聚落出發,觀看被自然覆蓋的歷史,樟腦產業的存在痕跡。以螢幕作為媒材,播映藝術家拍攝之三頻道影像。利用三頻道的特性,對於影像中的實體空間進行再創造,存在於螢幕中的影像空間是不可觸摸且虛質的,也是位於影像中介地帶的失蹤狀態。
《離水山(二)—標記》

地圖、描圖紙、透明板、線
150cm x 40cm x 30cm
2023
以水山聚落出發,紙本上紀錄的手繪地圖作為媒材,接近、窺探水山聚落實體存在的線索,在尚未相會之時,僅僅位於記錄上而不見實體,中介地帶的存在方式。
《離水山(二)—標記》

地圖、描圖紙、透明板、線
150cm x 40cm x 30cm
2023
以水山聚落出發,紙本上紀錄的手繪地圖作為媒材,接近、窺探水山聚落實體存在的線索,在尚未相會之時,僅僅位於記錄上而不見實體,中介地帶的存在方式。
《離水山—聲源》

創作年代:2023
複合媒材、電子材料、擴大器、骨傳導震源、水山村遺骨、木材
60cm x 60cm x 200cm
2023
將水山聚落之山獸遺骨(水鹿、山羌)挖掘出土,那是村民狩獵的痕跡,裝置做為與自然、靈、現實的交流媒介。本身也是進入構築結界之象徵物,抽離遺骨本身所處時空、位置、功能象徵,重建其脈絡。山獸死去留下肉體,以骨傳導震動發聲作為媒介,讓其透過媒介重現可感知的狀態,使骨頭本身成為喇叭,以震動發聲敘說,試圖凝聚、重組不同時間維度下的聲音記憶。骨髓震盪,現代科技干擾過去的遺留物,像一種物理性降靈的方式讓遺骨重現作為生物的有機性。
《離水山—聲源》

創作年代:2023
複合媒材、電子材料、擴大器、骨傳導震源、水山村遺骨、木材
60cm x 60cm x 200cm
2023
將水山聚落之山獸遺骨(水鹿、山羌)挖掘出土,那是村民狩獵的痕跡,裝置做為與自然、靈、現實的交流媒介。本身也是進入構築結界之象徵物,抽離遺骨本身所處時空、位置、功能象徵,重建其脈絡。山獸死去留下肉體,以骨傳導震動發聲作為媒介,讓其透過媒介重現可感知的狀態,使骨頭本身成為喇叭,以震動發聲敘說,試圖凝聚、重組不同時間維度下的聲音記憶。骨髓震盪,現代科技干擾過去的遺留物,像一種物理性降靈的方式讓遺骨重現作為生物的有機性。
《深山公路》

電子材料、滾輪、木材、吊燈、纜線、馬達、控制板、喇叭
100cm x 200cm x 350cm
2024
《深山公路》

電子材料、滾輪、木材、吊燈、纜線、馬達、控制板、喇叭
100cm x 200cm x 350cm
2024
《不眠山》

單頻道錄像
26分鐘
640cm x 360cm
2024
對於魅影的對白與哀悼,真實與虛構故事交錯,在意識中介地帶下出現的預兆,時代流轉下被留下的意識、文化又或是真正意義上被留下來的人。錄像中部分以日本能劇為底蘊,講述關於日治所建 - 樹靈塔的故事。關於消失的伐木工人以及被冠上神秘色彩的故事,並指涉在政權轉移的文化重建之上,被扭曲、改編的歷史史據以某種意識形態、神秘色彩傳播。

工作人員:
導演:蔡昱廷
製片:蔡昱廷
影像剪輯 : 蔡昱廷
攝影:趙若彤、王一樵
攝影助理:許淨凱 、柯國騰
演員:蔡昱廷、許淨凱、柯國騰、宋東諺
場務:宋東諺
調色師 : 楊子逸
聲音剪輯:黃詠仁
混音師:黃詠仁
作曲:黃詠仁
能劇演唱:岩本大輔(Daisuke Iwamoto)
編舞、舞者:簡麟懿
日文翻譯:門脇悅美(Atsumi Kadowaki)
美術顧問:林承緯教授
服飾:蔡昱廷

特別感謝:
劉軒宏、童嫈筑、洪印彤、魯志楷、陳琪絡、吳欣怡、劉濬磊、謝育哲、鄭宇辰、朱韻蓉
《不眠山》

單頻道錄像
26分鐘
640cm x 360cm
2024
對於魅影的對白與哀悼,真實與虛構故事交錯,在意識中介地帶下出現的預兆,時代流轉下被留下的意識、文化又或是真正意義上被留下來的人。錄像中部分以日本能劇為底蘊,講述關於日治所建 - 樹靈塔的故事。關於消失的伐木工人以及被冠上神秘色彩的故事,並指涉在政權轉移的文化重建之上,被扭曲、改編的歷史史據以某種意識形態、神秘色彩傳播。

工作人員:
導演:蔡昱廷
製片:蔡昱廷
影像剪輯 : 蔡昱廷
攝影:趙若彤、王一樵
攝影助理:許淨凱 、柯國騰
演員:蔡昱廷、許淨凱、柯國騰、宋東諺
場務:宋東諺
調色師 : 楊子逸
聲音剪輯:黃詠仁
混音師:黃詠仁
作曲:黃詠仁
能劇演唱:岩本大輔(Daisuke Iwamoto)
編舞、舞者:簡麟懿
日文翻譯:門脇悅美(Atsumi Kadowaki)
美術顧問:林承緯教授
服飾:蔡昱廷

特別感謝:
劉軒宏、童嫈筑、洪印彤、魯志楷、陳琪絡、吳欣怡、劉濬磊、謝育哲、鄭宇辰、朱韻蓉
《Lost Shades》

報紙
42cm x 60cm
2024
關於失蹤的伐木工人以及時代背景,藝術家以演員擬仿的照片以及生成的內容重新撰寫歷史史書、報紙,也是另一條進入展覽的管道。
《Lost Shades》

報紙
42cm x 60cm
2024
關於失蹤的伐木工人以及時代背景,藝術家以演員擬仿的照片以及生成的內容重新撰寫歷史史書、報紙,也是另一條進入展覽的管道。
《帝國の山林》

鐵、鋁管、連接件、壓克力顏料、木材
50cm x 200cm x 220cm
2024

《帝國の山林》

鐵、鋁管、連接件、壓克力顏料、木材
50cm x 200cm x 220cm
2024

作品
《山林指南》

油漆顏料、牆壁
650cm x 350cm
2024
《離水山(一)—影像》

三頻道影像
10分鐘
2023
《離水山(二)—標記》

地圖、描圖紙、透明板、線
150cm x 40cm x 30cm
2023
《離水山—聲源》

創作年代:2023
複合媒材、電子材料、擴大器、骨傳導震源、水山村遺骨、木材
60cm x 60cm x 200cm
2023
《不眠山》

單頻道錄像
26分鐘
640cm x 360cm
2024
《不眠山》

單頻道錄像
26分鐘
640cm x 360cm
2024
《不眠山》

單頻道錄像
26分鐘
640cm x 360cm
2024
《Lost Shades》

報紙
42cm x 60cm
2024
 回上頁
分享到
繁中  /  EN
繁中 /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