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
跳至主要內容區塊
:::
facebook連結(另開視窗)
instagram連結(另開視窗)
youtube連結(另開視窗)
繁中
/
EN
搜尋
會員
網站導覽
選單
繁中
/
EN
搜尋
會員
導覽服務
關於美術館
最新消息
美術館簡介
美術館紀事
館長介紹
參觀與交通資訊
空間與設備
展覽
當期展覽
歷年展覽
活動
當期活動
歷年活動
導覽服務
志工服務
實習計畫
駐館計畫資料庫
當期駐館藝術家
歷屆駐館藝術家
駐館合作單位
駐館計畫報名
歷年駐館成果紀錄
典藏
出版
關渡美術館之友
登入
申辦帳號
帳號
(必填)
密碼
(必填)
驗證碼
(必填)
更換
語音播放
登入
記住我的帳號
忘記密碼
親愛的訪客 您好:
填完資料後即可享有會員服務,
我們誠摯的歡迎您。
開始申請
回到首頁
忘記密碼
請輸入您的登入帳號與電子信箱,我們會把密碼E-mail給您,取得密碼後再重新登入即可。
若您也不記得帳號,麻煩請至「
聯絡我們
」填寫基本資料,客服人員確認後,將會用E-mail通知您的帳號及密碼,謝謝您!
登入帳號
(必填)
電子信箱
(必填)
驗證碼
(必填)
更換
語音播放
確認送出
回上頁
關閉
:::
指物–2016創作卓越獎
2016.03.04~2016.05.01
09:00 - 17:00
地點|201/402展覽室 策展人:楊雅翔 藝術家:王尹聲、何彥諺、吳尚洋、林申、楊懿軒、歐靜雲、蔡宜婷、蔡尚孚、謝佑承 現實世界是我們感官所知的外在世界組成,真實世界則是由一連串的語言與文字所構成。現實與真實,映射的是實體世界的客觀存在、思維世界的主觀存在。 我們認識外在世界,透過感官感受「外在世界」,透過感受的經驗,在心中找尋描述對應的「語言」。而做為主體的「我們」,用著「語言」連結「外在世界」,這是一個「指物」1的歷程。 「所以謂,名也;所謂,實也」2在指物歷程中,「名」代表了人工制定的概念之知與思惟的內容。它是一套貼著世界描述的語言工具,書寫單位的有效編碼。謂名的同時,揭露了人類價值性判斷,這牽涉、表達了個人愛好、態度與情感傾向。 古老的藝術正好是一種描繪現實世界的「指物」工作,作品如「名」般與文字工具同樣有效。而今,當代藝術的語境脈絡已脫離以往精準描述世界的科學語言,為一使用不同的物件、概念、後設語言編織而成的詩性語言,不再追求「名實耦,合也」的有效性。 本展以樸實名實論試圖映射出當代藝術的「指物」工作:以感知經驗模擬真實,而非追求再現現實的「感覺擬態」;人的主觀「自見之」、「自聞之」3永遠受「意識的幽魂」左右決定;而不斷採取「後設之後」姿態解構的文本作品,使當代藝術的指物歷程呈現飄移,「名」成為一種私語言的樣態。 ---------- 備註 1.「指物」一詞出自於 公孫龍〈指物論〉,其核心為「物莫非指,而指非指」,「指」決定了「物」,概念決定了事物的觀點,沒有「指」,物就不成其「物」。 2.「所以謂,名也;所謂,實也。名實藕,合也,志行,為也。」此句出自於〈墨子˙經說上〉。名實強調偶合性的因果關係,在行為上則以志行是否一致為標準,因此名有單純描述與評價兩種功能。 3「自見之」、「自聞之」皆出自於鄧析子〈無厚〉,原句為「夫自見之明,借人見之闇也。自聞之聰,借人聞之聾也。」,強調人的主觀意識能決定萬物。
地點|201/402展覽室 策展人:楊雅翔 藝術家:王尹聲、何彥諺、吳尚洋、林申、楊懿軒、歐靜雲、蔡宜婷、蔡尚孚、謝佑承 現實世界是我們感官所知的外在世界組成,真實世界則是由一連串的語言與文字所構成。現實與真實,映射的是實體世界的客觀存在、思維世界的主觀存在。 我們認識外在世界,透過感官感受「外在世界」,透過感受的經驗,在心中找尋描述對應的「語言」。而做為主體的「我們」,用著「語言」連結「外在世界」,這是一個「指物」1的歷程。 「所以謂,名也;所謂,實也」2在指物歷程中,「名」代表了人工制定的概念之知與思惟的內容。它是一套貼著世界描述的語言工具,書寫單位的有效編碼。謂名的同時,揭露了人類價值性判斷,這牽涉、表達了個人愛好、態度與情感傾向。 古老的藝術正好是一種描繪現實世界的「指物」工作,作品如「名」般與文字工具同樣有效。而今,當代藝術的語境脈絡已脫離以往精準描述世界的科學語言,為一使用不同的物件、概念、後設語言編織而成的詩性語言,不再追求「名實耦,合也」的有效性。 本展以樸實名實論試圖映射出當代藝術的「指物」工作:以感知經驗模擬真實,而非追求再現現實的「感覺擬態」;人的主觀「自見之」、「自聞之」3永遠受「意識的幽魂」左右決定;而不斷採取「後設之後」姿態解構的文本作品,使當代藝術的指物歷程呈現飄移,「名」成為一種私語言的樣態。 ---------- 備註 1.「指物」一詞出自於 公孫龍〈指物論〉,其核心為「物莫非指,而指非指」,「指」決定了「物」,概念決定了事物的觀點,沒有「指」,物就不成其「物」。 2.「所以謂,名也;所謂,實也。名實藕,合也,志行,為也。」此句出自於〈墨子˙經說上〉。名實強調偶合性的因果關係,在行為上則以志行是否一致為標準,因此名有單純描述與評價兩種功能。 3「自見之」、「自聞之」皆出自於鄧析子〈無厚〉,原句為「夫自見之明,借人見之闇也。自聞之聰,借人聞之聾也。」,強調人的主觀意識能決定萬物。
作品
回上頁
分享到
分享到Facebook(另開視窗)
分享到LINE(另開視窗)
分享到Twitter(另開視窗)
導覽服務
聯絡我們
回頂端
關鍵字搜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