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上頁
越南移民花園-靜默歷程:阮英俊個展
2024.07.19~2024.10.13
10:00 - 17:00
關渡美術館一樓展覽廳
展覽資訊
時間|2024/7/19(五)-10/13(五)
地點|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關渡美術館一樓展覽廳
開幕時間|2024/7/19(五)17:00
開幕地點|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關渡美術館四樓入口大廳
展覽資訊
時間|2024/7/19(五)-10/13(五)
地點|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關渡美術館一樓展覽廳
開幕時間|2024/7/19(五)17:00
開幕地點|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關渡美術館四樓入口大廳
展覽論述
一段秘密歷程:從「越南移民花園」發現化殖者
文|黃建宏(關渡美術館 館長)
2015年的一個下午,金宣廷向我介紹了在光州駐村的阮英俊,他從《Safty》(2007)這個用保險套進行裝置和行為的作品聊起,一直說到他發現在光州有許多的越南新娘和這些新住民的家庭。後來,他2016年在光州亞洲文化殿堂完成越籍新住民的社群藝術計畫,她們並排坐在高處,用著放置在低處的紅色線團進行編織,構成了一個簡潔的垂直劇場空間,傳送混雜著跨時代的生命敘事和碎語,神話、越戰與異地家庭疊合在複數女性的生命史中。2017年他受邀「亞當計畫」,我們在「穿越正義」展覽(2018)開幕隔天在當代館聊到他這幾年進行的調查和作品,當時是關於他母親故鄉成為礦區的環境危機,也就是後來他在「災難的靈視」展覽(2019)中展出的計畫《在呼吸中:無物靜止》(2017),他以各種媒材的複合實驗,包含表演,探索生命與環境的複雜聯繫,特別是全球化底下出現的經濟生命政治和作用在人與環境的地方性日常暴力。然後在疫情前的一次喝咖啡的機緣,我聽到了他的「靜默花園」計畫,剛剛接下關美館館長任務的我,跟他說讓關美館有一座越南花園,用十年來做⋯⋯隨後2022年、2023年「越南移民花園」在卡塞爾文件展、德勒斯登的日本庭園和大阪關西國際藝術節的持續發酵,不是巧合:植物與遷徙者的生命流變絕非偶然。
「在(以自然作為藝術摹本)這意義上來說,可以說園藝術更優於風景畫,園藝術的造景直接從無需借助藝術的自然中,擷取其所展開的美景,無論質樸抑或華麗,或根本可以說就出於自然這位藝術家所為。這是一種基進的新意:這種經由樹木、水與巖石在延伸土地上的聚集而被認識的自然,不再單純作為藝術家模仿的摹本,因為它自身就是藝術家。它的藝術就是呈現景象。(⋯⋯)」洪席耶,《風景時代:美學革命的種種起源》,2020:頁30。
「自然」對洪席耶而言指涉著一種力量,一種將雜多匯聚為一種「全然」(tout)的力量。因此,在十七世紀末、十八世紀初逐漸進入論述視野的「花園」,是一種對於自然的指認與對藝術的反思。「園藝術」(art du jardin / jardiner, jardinant)不是「園藝」,「園藝術」對洪席耶而言,是一種提問,重新質疑藝術與自然二分的提問,然而這項曾被康德嘗試置入美術的範疇,卻在隨後被通俗化為一種工藝,但也同時和自然步上共同的命運,隨著「人」的價值提升而被排除在藝術之外。洪席耶的基進性就在於「藝術家」主體離開了人,「自然」作為藝術家主體,那麼原本為人類所擁有的身份「藝術家」,扮演的新角色又會是什麼?
作為介入者的藝術家一轉成為「照料者」,照料著自顯為「自由」的「自然—藝術家」,換言之,藝術家與藝術之間產生分離,「藝術」模仿著「自然—藝術家」所創造出的「多樣全然」(tout-multiple),而我們(所謂藝術工作者)就像是調解者(intercesseurs)。嚴格來說,「園藝術」的創作者模仿「自然—藝術家」所創生的各種景象,並非單純為了再現「自然」,而是要追問自然之力:意即洪席耶延伸康德的界定而道出的「自由」。所以,我們甚至可以說「花園」是一種具有實驗性的布署,一種追問自然之力的集置(座架),旨在於探究「自然」所創生出的「自由」。從洪席耶重論康德的「園藝術」來看,阮英俊的「秘密花園」所要追問的正是這存在於「花園」或說「化園」(jardiner)中的自然之力,有沒有可能成為遷徙社群建立關係的負熵之術?有沒有可能創造在台越南移民/工/配社群的「自由」?
來自河內的藝術家阮英俊從2021年即開始與關渡美術館合作「靜默花園」計畫,當時藝術家早已開始在台灣對於早期越南難民、新住民、還有現在的越南移工、學生進行田調,而且田調範圍也從北部延伸至中南部。他在過程中發現彼時為數不少的越南人,在海關禁止攜帶植物入境後,隱秘地攜帶種子或是在網絡中尋覓種子,然後在各種低可見度的空地上進行靜默的植栽,種著來自家鄉的料理用香草。一如藝術家自己在河內的家,也有一個花園,也如藝術家後來創立的空間,也有一個花園。爾後,這個計畫延伸為他在各地不同展覽與藝術節進行的「越南移民花園」,其中尤以第十五屆文件展「穀倉」的操作最具備完整形式,特別是以具體規模發生在城市中(卡塞爾)。「花園」的美學革命命題在真實生命的各種現實狀況「思辨」中,有機地呼應生命的欲求而化為「菜園」的詩性流變,這裏作為藝術家的並非「自然」,而是聯繫生命經驗與情感的「使然」(被影響或形塑);「使然」驅動了各種「遷徙者」的個體進行各個「秘密」花園的行動,而作為藝術家的阮英俊,就是讓「秘密」與「靜默」發聲,這位調解者不再是照料者,而是來到台灣的新照料者的「化殖者」(dis-paracolonizer)。
秘密花園、靜默花園或是沈默歷程中(「移民花園」)的「秘密」、「靜默」或「沈默」首先是無法被指認為具合理性或正當性的「勞動之外」或「利潤之外」,一種尋找「確幸」的無名行動,能夠藉由這行為保存自身與家鄉的文化精神聯繫,不只是植物的照料,同時也是記憶與身體感的照料;再則憑藉的過程是一種生態關係與環境碎片的移植,在遷徙者照顧與收穫的循環中,讓植物既是生活的衍生物,也同時成為生命的探測觸手和隱喻;然而,有了前面兩項內在關係與文化繫絆後,在這些遷徙者之間就有了跨越不同際遇和發展差異的交流可能性,而進入到異地的生活交往與文化遷徙的社群經驗裡;但其中最為深刻的是標誌出跨越國界的姿態,為了保存自己而生成出一種不聲張、高貴卻謙遜的逃逸姿態。如果「花園」是「自然—藝術家」所創造出的各種景象的摹本,這個摹本可以開展出一個能演練宇宙論的「自然—系統」,一如「園林」,將內在性翻轉成由自然材料構成的景觀系統,彷如一部部以步行速度構成的繪畫—電影,或說「宇宙藝術」(kósmos technès)的作品。而「菜園」又跳脫出上述純粹「直觀」對於自然物的投射,將更多生活關係與生命聯繫的層次,嵌入勞作、交談的速度、觀察與尋找的姿態以及不同生命機制間的交纏、內展,一種在短視頻與長拍鏡頭之間流變出的行動錄像:生命藝術(zoe technès)的作品。
植物的沈默給予身處異地的栽植者非常重要的安全感,這安全感意味著其生命意象得以被保護、留存,而種子的「封閉」與「靜默」的形式就逐漸成為一種應許未來的「承諾」象徵,這些可以供作飲食的種子的傳遞與其生長,能夠給予參與計畫的越南遷徙者提對於「生命」的期待:一、它們作為一種精神上的土地(原鄉)連結;二、它們作為與台灣之間調解差異、讓遷徙者得以跨越生活衝突的靜默中介;三、它們成為生命在外部延展的「內在性」,在交流中作為一種平等的語言、靜默的話語;四、藝術家讓植物與遷徙者之間進行生命的嵌合,植物進入到複雜的各種遷徙問題中,而遷徙者也將其內在性置入植物成長的無盡細節裡。阮英俊捕捉到「種子」連結著他們跨文化的日常與遷徙中的情感,「種子」在遷徙者、社群與藝術家身上在這計畫的過程中都開展出多層次的意涵,這些層疊意涵並不是隱喻式的,而是能夠啟動情感、行動與關係的現實意義的能量。在花園中,自然與參與者是共同操作著食用材料的藝術家,而阮英俊,我們會說他是以種子作為主題的「化殖者」;化殖者讓種子成為尚未揭露答案的謎題,他不斷發現、製造謎題自身的各種間隙,讓我們想像遷徙者與在地人、遷徙者與新土地、隱密的植物與在地人他們之間會出現的種種張力、支配關係、暴力衝突、利益糾葛等等,可以在「花園」的流變中「化解」。
曾在Nhà Sàn Collective (高腳屋藝術家團體)的轉型期扮演重要策劃與組織者角色的阮英俊,帶我們到河內一處他們聚會的木造基地裡見到藝術家團體的創建者,大家就置身在許多木雕神像的圍繞之中,庭園外有棵大樹,喝著私釀的酒;隔天在阮英俊家和另一位藝術家的居所都見到了多種植物紛雜交錯的花園,確實,他們的腳與步伐仍然與草木進行著日常不過的磨蹭;當我在關美館見到「花園」逐漸成形、茂盛,我彷彿還聽得到那時在河內烈日下的那些蹙音。毋庸置疑,這就是阮英俊的藝術之力,一種「生命藝術」(也是宇宙藝術)的力量。
展覽論述
一段秘密歷程:從「越南移民花園」發現化殖者
文|黃建宏(關渡美術館 館長)
2015年的一個下午,金宣廷向我介紹了在光州駐村的阮英俊,他從《Safty》(2007)這個用保險套進行裝置和行為的作品聊起,一直說到他發現在光州有許多的越南新娘和這些新住民的家庭。後來,他2016年在光州亞洲文化殿堂完成越籍新住民的社群藝術計畫,她們並排坐在高處,用著放置在低處的紅色線團進行編織,構成了一個簡潔的垂直劇場空間,傳送混雜著跨時代的生命敘事和碎語,神話、越戰與異地家庭疊合在複數女性的生命史中。2017年他受邀「亞當計畫」,我們在「穿越正義」展覽(2018)開幕隔天在當代館聊到他這幾年進行的調查和作品,當時是關於他母親故鄉成為礦區的環境危機,也就是後來他在「災難的靈視」展覽(2019)中展出的計畫《在呼吸中:無物靜止》(2017),他以各種媒材的複合實驗,包含表演,探索生命與環境的複雜聯繫,特別是全球化底下出現的經濟生命政治和作用在人與環境的地方性日常暴力。然後在疫情前的一次喝咖啡的機緣,我聽到了他的「靜默花園」計畫,剛剛接下關美館館長任務的我,跟他說讓關美館有一座越南花園,用十年來做⋯⋯隨後2022年、2023年「越南移民花園」在卡塞爾文件展、德勒斯登的日本庭園和大阪關西國際藝術節的持續發酵,不是巧合:植物與遷徙者的生命流變絕非偶然。
「在(以自然作為藝術摹本)這意義上來說,可以說園藝術更優於風景畫,園藝術的造景直接從無需借助藝術的自然中,擷取其所展開的美景,無論質樸抑或華麗,或根本可以說就出於自然這位藝術家所為。這是一種基進的新意:這種經由樹木、水與巖石在延伸土地上的聚集而被認識的自然,不再單純作為藝術家模仿的摹本,因為它自身就是藝術家。它的藝術就是呈現景象。(⋯⋯)」洪席耶,《風景時代:美學革命的種種起源》,2020:頁30。
「自然」對洪席耶而言指涉著一種力量,一種將雜多匯聚為一種「全然」(tout)的力量。因此,在十七世紀末、十八世紀初逐漸進入論述視野的「花園」,是一種對於自然的指認與對藝術的反思。「園藝術」(art du jardin / jardiner, jardinant)不是「園藝」,「園藝術」對洪席耶而言,是一種提問,重新質疑藝術與自然二分的提問,然而這項曾被康德嘗試置入美術的範疇,卻在隨後被通俗化為一種工藝,但也同時和自然步上共同的命運,隨著「人」的價值提升而被排除在藝術之外。洪席耶的基進性就在於「藝術家」主體離開了人,「自然」作為藝術家主體,那麼原本為人類所擁有的身份「藝術家」,扮演的新角色又會是什麼?
作為介入者的藝術家一轉成為「照料者」,照料著自顯為「自由」的「自然—藝術家」,換言之,藝術家與藝術之間產生分離,「藝術」模仿著「自然—藝術家」所創造出的「多樣全然」(tout-multiple),而我們(所謂藝術工作者)就像是調解者(intercesseurs)。嚴格來說,「園藝術」的創作者模仿「自然—藝術家」所創生的各種景象,並非單純為了再現「自然」,而是要追問自然之力:意即洪席耶延伸康德的界定而道出的「自由」。所以,我們甚至可以說「花園」是一種具有實驗性的布署,一種追問自然之力的集置(座架),旨在於探究「自然」所創生出的「自由」。從洪席耶重論康德的「園藝術」來看,阮英俊的「秘密花園」所要追問的正是這存在於「花園」或說「化園」(jardiner)中的自然之力,有沒有可能成為遷徙社群建立關係的負熵之術?有沒有可能創造在台越南移民/工/配社群的「自由」?
來自河內的藝術家阮英俊從2021年即開始與關渡美術館合作「靜默花園」計畫,當時藝術家早已開始在台灣對於早期越南難民、新住民、還有現在的越南移工、學生進行田調,而且田調範圍也從北部延伸至中南部。他在過程中發現彼時為數不少的越南人,在海關禁止攜帶植物入境後,隱秘地攜帶種子或是在網絡中尋覓種子,然後在各種低可見度的空地上進行靜默的植栽,種著來自家鄉的料理用香草。一如藝術家自己在河內的家,也有一個花園,也如藝術家後來創立的空間,也有一個花園。爾後,這個計畫延伸為他在各地不同展覽與藝術節進行的「越南移民花園」,其中尤以第十五屆文件展「穀倉」的操作最具備完整形式,特別是以具體規模發生在城市中(卡塞爾)。「花園」的美學革命命題在真實生命的各種現實狀況「思辨」中,有機地呼應生命的欲求而化為「菜園」的詩性流變,這裏作為藝術家的並非「自然」,而是聯繫生命經驗與情感的「使然」(被影響或形塑);「使然」驅動了各種「遷徙者」的個體進行各個「秘密」花園的行動,而作為藝術家的阮英俊,就是讓「秘密」與「靜默」發聲,這位調解者不再是照料者,而是來到台灣的新照料者的「化殖者」(dis-paracolonizer)。
秘密花園、靜默花園或是沈默歷程中(「移民花園」)的「秘密」、「靜默」或「沈默」首先是無法被指認為具合理性或正當性的「勞動之外」或「利潤之外」,一種尋找「確幸」的無名行動,能夠藉由這行為保存自身與家鄉的文化精神聯繫,不只是植物的照料,同時也是記憶與身體感的照料;再則憑藉的過程是一種生態關係與環境碎片的移植,在遷徙者照顧與收穫的循環中,讓植物既是生活的衍生物,也同時成為生命的探測觸手和隱喻;然而,有了前面兩項內在關係與文化繫絆後,在這些遷徙者之間就有了跨越不同際遇和發展差異的交流可能性,而進入到異地的生活交往與文化遷徙的社群經驗裡;但其中最為深刻的是標誌出跨越國界的姿態,為了保存自己而生成出一種不聲張、高貴卻謙遜的逃逸姿態。如果「花園」是「自然—藝術家」所創造出的各種景象的摹本,這個摹本可以開展出一個能演練宇宙論的「自然—系統」,一如「園林」,將內在性翻轉成由自然材料構成的景觀系統,彷如一部部以步行速度構成的繪畫—電影,或說「宇宙藝術」(kósmos technès)的作品。而「菜園」又跳脫出上述純粹「直觀」對於自然物的投射,將更多生活關係與生命聯繫的層次,嵌入勞作、交談的速度、觀察與尋找的姿態以及不同生命機制間的交纏、內展,一種在短視頻與長拍鏡頭之間流變出的行動錄像:生命藝術(zoe technès)的作品。
植物的沈默給予身處異地的栽植者非常重要的安全感,這安全感意味著其生命意象得以被保護、留存,而種子的「封閉」與「靜默」的形式就逐漸成為一種應許未來的「承諾」象徵,這些可以供作飲食的種子的傳遞與其生長,能夠給予參與計畫的越南遷徙者提對於「生命」的期待:一、它們作為一種精神上的土地(原鄉)連結;二、它們作為與台灣之間調解差異、讓遷徙者得以跨越生活衝突的靜默中介;三、它們成為生命在外部延展的「內在性」,在交流中作為一種平等的語言、靜默的話語;四、藝術家讓植物與遷徙者之間進行生命的嵌合,植物進入到複雜的各種遷徙問題中,而遷徙者也將其內在性置入植物成長的無盡細節裡。阮英俊捕捉到「種子」連結著他們跨文化的日常與遷徙中的情感,「種子」在遷徙者、社群與藝術家身上在這計畫的過程中都開展出多層次的意涵,這些層疊意涵並不是隱喻式的,而是能夠啟動情感、行動與關係的現實意義的能量。在花園中,自然與參與者是共同操作著食用材料的藝術家,而阮英俊,我們會說他是以種子作為主題的「化殖者」;化殖者讓種子成為尚未揭露答案的謎題,他不斷發現、製造謎題自身的各種間隙,讓我們想像遷徙者與在地人、遷徙者與新土地、隱密的植物與在地人他們之間會出現的種種張力、支配關係、暴力衝突、利益糾葛等等,可以在「花園」的流變中「化解」。
曾在Nhà Sàn Collective (高腳屋藝術家團體)的轉型期扮演重要策劃與組織者角色的阮英俊,帶我們到河內一處他們聚會的木造基地裡見到藝術家團體的創建者,大家就置身在許多木雕神像的圍繞之中,庭園外有棵大樹,喝著私釀的酒;隔天在阮英俊家和另一位藝術家的居所都見到了多種植物紛雜交錯的花園,確實,他們的腳與步伐仍然與草木進行著日常不過的磨蹭;當我在關美館見到「花園」逐漸成形、茂盛,我彷彿還聽得到那時在河內烈日下的那些蹙音。毋庸置疑,這就是阮英俊的藝術之力,一種「生命藝術」(也是宇宙藝術)的力量。
創作自述
這項計畫發想於正值新冠疫情爆發的2020年以及隨後的全球大封鎖,在當時,我正在台灣進行駐地研究。因疫情所導致的旅行禁令而無法離開台北,我便利用台灣境內的移動自由,與越南移民社群和移工開啟了一系列對話。作為一個海島國家,台灣歷年來對動植物的輸入實施嚴格管制,因此走私活體植物是非法且可依法懲處的行為。然而,自1970年代以來,為個人使用甚至有時作為商業流通的植物輸入仍持續進行,並在我的藝術實踐中具有獨特的意義──成為了一種存在:隱蔽且非法的城市花園。由於氣候與越南相似,這些植物通常被種植在戶外的公共空間,像是路邊和屋頂,並或許可以更進一步地將這些在台灣的非正式「花園」,視為宏觀和微觀歷史的體現──從兩國間勞動關係的國家政策,到個人與家庭故事。這也是我決定將「越南移民花園」發展成參與式計畫的初衷,將能夠探討越南移民在台灣的民族性、歸屬感和統一性觀念,以及對抗這些觀念的海外經歷。
此外,我想藉由將「越南移民花園」同時視為社會平台或花園,探討故鄉和地方文化的概念,以及這些想法如何在新的土地和環境中互動。這項計畫並同時關注社會政治議題如何影響移民社群的習慣和文化的形成,不同生命面向的眾多故事在此被收集和分享,並為那些在建立新身份時與家鄉和文化失去連結的人們創造希望。
這個展覽計畫是我從亞洲到西方國家的不同國家中,對越南移民植物研究的延續,也是將植物視為人類情感、記憶、文化,以及政治議題的研究。這個正在進行的跨地理/跨政治的跨領域研究,意圖藉由調查隨著殖民者、侵略者、政治難民、引進勞工、經濟移民和留學生等人而移入的植物蹤跡,來重新認識我們人類的遷徙史。透過這項研究,我試圖發現在我們政治、權力、福利、社會事務結構中的階級制度,並質疑──「提出問題就足夠了嗎?」
此外,這項研究的理念是要我們放下歷史的成見以及現今的包袱,將它們彙整進一個開放的對話中,尋求更多平等權、更多人性空間,以及對我們正在形成的政治生態有更多理解。
為了突破行為藝術的侷限,我正在發展「展演裝置」的形式,將藝術作品視為一種環境、平台或情境;我也打算建造一個「花園」讓藝術與生活相遇,並作為我對越南移民歷史和社會研究的延伸。
越南植物如何適應新的環境生存下來呢?為什麼它們現在被禁止帶入?為什麼對越南人來說,來自家鄉蔬菜和草藥所做的食物/飲料/傳統藥物的氣味和滋味如此重要?植物被帶進來的過程背後有哪些故事?這項計畫關注在「自然與人類力量」關係中的對話,以及它對我們心理和日常生活的影響。
這座花園的建立主要核心是台灣的越南人社群所分享的資源、故事和支持,而這件作品將成為一個用於交流、合作和分享資源的社會互動平台,舉辦包括烹飪、卡拉OK等展演活動。
創作自述
這項計畫發想於正值新冠疫情爆發的2020年以及隨後的全球大封鎖,在當時,我正在台灣進行駐地研究。因疫情所導致的旅行禁令而無法離開台北,我便利用台灣境內的移動自由,與越南移民社群和移工開啟了一系列對話。作為一個海島國家,台灣歷年來對動植物的輸入實施嚴格管制,因此走私活體植物是非法且可依法懲處的行為。然而,自1970年代以來,為個人使用甚至有時作為商業流通的植物輸入仍持續進行,並在我的藝術實踐中具有獨特的意義──成為了一種存在:隱蔽且非法的城市花園。由於氣候與越南相似,這些植物通常被種植在戶外的公共空間,像是路邊和屋頂,並或許可以更進一步地將這些在台灣的非正式「花園」,視為宏觀和微觀歷史的體現──從兩國間勞動關係的國家政策,到個人與家庭故事。這也是我決定將「越南移民花園」發展成參與式計畫的初衷,將能夠探討越南移民在台灣的民族性、歸屬感和統一性觀念,以及對抗這些觀念的海外經歷。
此外,我想藉由將「越南移民花園」同時視為社會平台或花園,探討故鄉和地方文化的概念,以及這些想法如何在新的土地和環境中互動。這項計畫並同時關注社會政治議題如何影響移民社群的習慣和文化的形成,不同生命面向的眾多故事在此被收集和分享,並為那些在建立新身份時與家鄉和文化失去連結的人們創造希望。
這個展覽計畫是我從亞洲到西方國家的不同國家中,對越南移民植物研究的延續,也是將植物視為人類情感、記憶、文化,以及政治議題的研究。這個正在進行的跨地理/跨政治的跨領域研究,意圖藉由調查隨著殖民者、侵略者、政治難民、引進勞工、經濟移民和留學生等人而移入的植物蹤跡,來重新認識我們人類的遷徙史。透過這項研究,我試圖發現在我們政治、權力、福利、社會事務結構中的階級制度,並質疑──「提出問題就足夠了嗎?」
此外,這項研究的理念是要我們放下歷史的成見以及現今的包袱,將它們彙整進一個開放的對話中,尋求更多平等權、更多人性空間,以及對我們正在形成的政治生態有更多理解。
為了突破行為藝術的侷限,我正在發展「展演裝置」的形式,將藝術作品視為一種環境、平台或情境;我也打算建造一個「花園」讓藝術與生活相遇,並作為我對越南移民歷史和社會研究的延伸。
越南植物如何適應新的環境生存下來呢?為什麼它們現在被禁止帶入?為什麼對越南人來說,來自家鄉蔬菜和草藥所做的食物/飲料/傳統藥物的氣味和滋味如此重要?植物被帶進來的過程背後有哪些故事?這項計畫關注在「自然與人類力量」關係中的對話,以及它對我們心理和日常生活的影響。
這座花園的建立主要核心是台灣的越南人社群所分享的資源、故事和支持,而這件作品將成為一個用於交流、合作和分享資源的社會互動平台,舉辦包括烹飪、卡拉OK等展演活動。
藝術家介紹
阮英俊(Tuan Mami)
阮英俊現生活、工作於越南河內,為一名實驗跨領域的藝術家,創作包含現地製作、錄像、表演及觀念藝術,藉由反思提問及社會探查來探索新的媒介、意義及方法。
他的創作關注於對生活、人與人的社會關係以及人類與其所處環境的提問,依此重新建構一個從特定現實去連結人或物的情境,去進入且共同參與到社會進程中。除了作為一名創作者,他同時也是MAC-Hanoi的聯合創辦人(2021);河內高腳屋藝術家團體的聯合創辦人及董事會成員(2013至今);美國舊金山藝術學院訪問學者(2013);Á Space-實驗藝術空間的聯合創辦人兼藝術總監(2018至今)。
藝術家介紹
阮英俊(Tuan Mami)
阮英俊現生活、工作於越南河內,為一名實驗跨領域的藝術家,創作包含現地製作、錄像、表演及觀念藝術,藉由反思提問及社會探查來探索新的媒介、意義及方法。
他的創作關注於對生活、人與人的社會關係以及人類與其所處環境的提問,依此重新建構一個從特定現實去連結人或物的情境,去進入且共同參與到社會進程中。除了作為一名創作者,他同時也是MAC-Hanoi的聯合創辦人(2021);河內高腳屋藝術家團體的聯合創辦人及董事會成員(2013至今);美國舊金山藝術學院訪問學者(2013);Á Space-實驗藝術空間的聯合創辦人兼藝術總監(2018至今)。
*展廳內部分作品帶有花粉,建議有呼吸道症狀、免疫力低下等高風險族群觀眾,請配戴口罩入內。
*展廳內部分作品帶有花粉,建議有呼吸道症狀、免疫力低下等高風險族群觀眾,請配戴口罩入內。
回上頁
分享到
繁中
/
EN
繁中
/
EN
導覽服務
關於美術館
最新消息
美術館簡介
美術館紀事
館長介紹
參觀與交通資訊
空間與設備
展覽
當期展覽
歷年展覽
活動
當期活動
歷年活動
導覽服務
志工服務
實習計畫
駐館計畫資料庫
當期駐館藝術家
歷屆駐館藝術家
駐館合作單位
駐館計畫報名
歷年駐館成果紀錄
典藏
出版
關渡美術館之友
登入
申辦帳號
帳號
*
密碼
*
驗證碼
*
更換
登入
記住我的帳號
忘記密碼
親愛的訪客 您好:
填完資料後即可享有會員服務,
我們誠摯的歡迎您。
開始申請
回到首頁
忘記密碼
請輸入您的登入帳號與電子信箱,我們會把密碼E-mail給您,取得密碼後再重新登入即可。
若您也不記得帳號,麻煩請至「
聯絡我們
」填寫基本資料,客服人員確認後,將會用E-mail通知您的帳號及密碼,謝謝您!
登入帳號
*
電子信箱
*
驗證碼
*
更換
確認送出
回上頁
關閉
導覽服務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