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
跳至主要內容區塊
:::
facebook連結(另開視窗)
instagram連結(另開視窗)
youtube連結(另開視窗)
繁中
/
EN
搜尋
會員
網站導覽
選單
繁中
/
EN
搜尋
會員
導覽服務
關於美術館
最新消息
美術館簡介
美術館紀事
館長介紹
參觀與交通資訊
空間與設備
展覽
當期展覽
歷年展覽
活動
當期活動
歷年活動
導覽服務
志工服務
實習計畫
駐館計畫資料庫
當期駐館藝術家
歷屆駐館藝術家
駐館合作單位
駐館計畫報名
歷年駐館成果紀錄
典藏
出版
關渡美術館之友
登入
申辦帳號
帳號
(必填)
密碼
(必填)
驗證碼
(必填)
更換
語音播放
登入
記住我的帳號
忘記密碼
親愛的訪客 您好:
填完資料後即可享有會員服務,
我們誠摯的歡迎您。
開始申請
回到首頁
忘記密碼
請輸入您的登入帳號與電子信箱,我們會把密碼E-mail給您,取得密碼後再重新登入即可。
若您也不記得帳號,麻煩請至「
聯絡我們
」填寫基本資料,客服人員確認後,將會用E-mail通知您的帳號及密碼,謝謝您!
登入帳號
(必填)
電子信箱
(必填)
驗證碼
(必填)
更換
語音播放
確認送出
回上頁
關閉
:::
哲理與詩情
2008.10.04~2009.09.27
09:00 - 17:00
哲理與詩情—李再鈐八十雕塑展 李再鈐是台灣現代雕塑家中少數堅持幾何造形的創作者。他以鋼板為素材,焊接為手法,創作了一系列的抽象作品,成為當代立體造形藝術的代表性雕塑家之一。就藝術理論而言,李再鈐的創作觀念來自造形的理想思維,認為事物的形、面、體,必有一種合乎邏輯的組合秩序,可以因循、安排,重現空間美學的內涵。經由精密的計算,宇宙萬物的美感關係能以藝術作品充分再現。 「合乎邏輯的組合秩序」,按照李再鈐的看法便是「數與形」---潛藏在一切物形中的構成原理,源自生命、自然,早被東西方文明發現和運用。他的雕塑作品演繹數與形的推設,展現一種程式造形,結合美學、哲學和數學的三元關係。近年來,由於創作意象的擴充,他的作品逐漸趨向東方美感的陳述,試圖將古代形上思維融入抽象外形之中,反映個人的歷史觀照和生活感性。這些作品兼具哲理和詩情,流露出簡鍊的文學樣貌。 低限與無限 一九八三年李再鈐創作了第一件大型抽象雕塑<低限的無限>,開始表現「數與形」的造形概念。依據個人的創作論述,「低限」指的是物質的極簡,如物理原子,乃是物形的的最低極限;「無限」則指元素的無窮延伸,如數學符號「∞」,是永不止盡的最大連續。透過幾何造形,把形、面、體的連續延展視為數學演算自此成為固定手法,也逐漸形成個人的雕塑語言。 <低限的無限>曾經參加台北市立美術館開幕展,置放於大門廣場展出。一九八五年八月,美術館因為有人檢舉「作品從某個角度看,很像一顆紅星」,將紅色外貌漆成銀白色,引發美術界的議論。李再鈐以侵犯創作尊嚴為由數度抗議,,最後作品再改回紅色。 這個事件反映當時美術環境對藝術認知的低落,經過媒體的披露,從此以非藝術性理由干涉美術創作的現象鮮少發生。二零零三年台北市立美術館再度於原址展出李再鈐的雕塑新作<紅不讓>,為歷史事件進行回饋。以<紅不讓>作為主題的意思有二:一、再度表明原先堅持顏色的創作立場。二、以Home Run的棒球語意隱喻雕塑作品的回歸。 無限延續 運用連續界面的組合,闡述無限數性的構想。以三角面體封閉量體空間,猶如迴轉閉何的環帶,演繹數學符號「∞」的反覆循環。立於作品前面觀察,每一方位的立面都有來自其他方位的形塊,也有部分形塊轉向他方,形成運轉不息的狀態。 分解與組合 李再鈐表現「數與形」的另一種型態是幾何造形的分解與組合,源自西方古典幾何美學,其中希臘哲學家柏拉圖的立體理論影響最大。一九八六年創作雕塑<合>,表現了量體解構的觀念。這件作品由三件不銹鋼造形組成,從外觀視之,三件金屬互不隸屬,其實卻是同一球體分解的樣貌。李再鈐說明了創作構想:「我運用球體內部最大體積為正二十面體的幾何現象,分解球體為三組大小不等的構形,再以<合>命名,連結成一個統一的形狀。」 正二十面體的概念數度被李再鈐所引用,創作出先分解、再組合的雕塑形式。運用這種手法,「數與形」的原理蛻變為幾何學,將抽象數學轉換為量體比例,強化了視覺的延伸和想像;運用分解與組合的手法引發了單元化的思維,也帶來結構秩序的探討。在許多作品中,雕塑造形的美學意象,以一種幾何單元組織化、程序化的砌造過程,勾勒出平衡、韻律、漸層、變化的視覺領受。 元 以幾何單元堆砌的概念,闡述數學原理。三件方形雕塑分別表述立體單位和體積加乘的關係。就方形單元而言,視覺結果為等長線形 1×1×1=1的立方,整體雕塑為1立方+1立方+1立方的乘積,每一方向的視覺所得即為數學計算所得。 聚 將空心管狀剖成三部份,再置放一起的狀態。由於原形的分解,雕塑材質重新結合量體,表現嶄新的造形意義,再度詮釋三者之間的存在關係。鏡面與霧面不銹鋼的反射和漫照,演繹分解空間的建構效應,將環境條件融入作品之中。 虛與實 李再鈐研究造形的另一個方向是探討物相的虛與實,虛實觀念來自東方哲學,包括佛教教義和道家玄想。他在個人的論述中說:「一個淨化了的幾何結構造形具有單純美、絕對的美,也存在著『虛實之間』的關係。」又說:「『虛與實』無所不在,從太空到人間,從有形到無形…虛即是空,空即是無。」「數與形」的觀念在虛實思維下開始改變,逐漸融入東方造形意念。一九九零年之後的不鏽鋼作品表現出迥然不同的構想,在許多創作中,雕塑的面體並非依賴數理的關係發展,而是經由鏡中的反映連結,將虛像予以實有化。 一九九八年李再鈐創作了<二而不二>,嘗試結合物體觀念和視覺想像,表現出物理、心理上的雙重思維。作品由兩件對稱的不銹鋼造形並立而成,由於構造轉折和組合角度的不同,形成兩者互為鏡中反射虛像的特殊現象。虛實相生的觀念也從文字學中汲取。作品<0與1(無上有)>演繹了文字辨識的疊合意象,以雕塑材料和穿透空間模擬阿拉伯數字的實體化,辯證另類的數形關係。東方造形哲學的引用,豐富了李再鈐幾何雕塑的冥想內容,也讓創作逐漸趨近人文表現形式。 二而不二 從杉浦康平著作《亞洲的圖像世界》獲得啟示,領受佛教造像中,護法雙獅其實為單一獅子的對置概念。本件雕塑以二件不銹鋼構組而成,在實質的對峙中,兩者互為反映虛像;但從不銹鋼材質的反射裏,本體的形像卻與鏡中虛影完全吻合。 0與1(無上有) 以四塊三角斜體焊接而成。就材質觀察的角度而言,長方形雕塑的形狀類似阿拉伯數字「1;但如觀察空間,穿透的鏤空宛如數字「0」。0與1的反覆,象徵二進位法的運算,隱喻電算科技的無所不在。 品 以十二根等長的不銹鋼焊接成三個正方形,勾勒出象形文字「品」字。由於線形的組合為空間形式,在三度象限中以九十度角轉折而成,「品」中的三個口字並不在相同的面向上,必須連結空間想像,才能體會文字的形狀。 60的平衡 以四根等長的三角形不銹鋼棒焊接而成,構件的連結角度均為六十度,從任何方向觀察皆然。由於幾何面體均由線材組成,穿透空間必須經由實有想像,才能完成為方椎體的造形感受。 抽象與詩性(標題) 在最近的創作中,李再鈐開始追求感性的表達,將個人的生活經驗導向知性條件,開拓抽象雕塑的表現空間。許多以自然物象為名的作品參考文學、書畫的構思,呈現情境、審美的詩學內容。這次展出的不銹鋼作品<太一>,便以太陽為意象,顯現金屬鏡面彎曲映照,光影波動的視覺效應,為抽象雕塑添加新意。另一件作品<露>借景轉意,將水滴化成紋理,在鋼板上留設抽象符號。這些手法改變了長久建立的幾何規範,不經由數理分析,卻從自然物形中擷取圖樣。 造形藝術中的幾何比例向來被視為表現美感的最佳途徑,然而美感的合諧,除了符合物理法則之外,恰似音樂,也有微妙離合的度量。正如詩歌的韻腳,不限制於文字律則,最終取決於藝術家的本能和感性。李再鈐的近作肯定了自我感性的價值,將之提現到作品的之中。 比較前後期作品的差別,李再鈐的轉變乃是獲致形式法則的改變,亦即知性衡量和感性本能之間的取擇。經由取擇,他的抽象作品不再限於理論形式,也邁進生活感情之中。 露 斷面為水滴形狀的斜柱體。直立的弧形面板上,規律安排數十顆珠粒,象徵露水凝結的樣貌,有如立體現代水墨,表現出簡潔的造形韻味。 生日快樂 以生日蛋糕為原始模型,構築多層同心圓的板狀雕塑,以幾何造形表現有機意象。作品以地景雕塑的型態創作,讓出觀賞空間,與環境條件積極結合。儀式化的活動場域引發建築冥想,也和道家「有無相生、高下相傾、前後相隨」的物象哲學遙遙呼應。
哲理與詩情—李再鈐八十雕塑展 李再鈐是台灣現代雕塑家中少數堅持幾何造形的創作者。他以鋼板為素材,焊接為手法,創作了一系列的抽象作品,成為當代立體造形藝術的代表性雕塑家之一。就藝術理論而言,李再鈐的創作觀念來自造形的理想思維,認為事物的形、面、體,必有一種合乎邏輯的組合秩序,可以因循、安排,重現空間美學的內涵。經由精密的計算,宇宙萬物的美感關係能以藝術作品充分再現。 「合乎邏輯的組合秩序」,按照李再鈐的看法便是「數與形」---潛藏在一切物形中的構成原理,源自生命、自然,早被東西方文明發現和運用。他的雕塑作品演繹數與形的推設,展現一種程式造形,結合美學、哲學和數學的三元關係。近年來,由於創作意象的擴充,他的作品逐漸趨向東方美感的陳述,試圖將古代形上思維融入抽象外形之中,反映個人的歷史觀照和生活感性。這些作品兼具哲理和詩情,流露出簡鍊的文學樣貌。 低限與無限 一九八三年李再鈐創作了第一件大型抽象雕塑<低限的無限>,開始表現「數與形」的造形概念。依據個人的創作論述,「低限」指的是物質的極簡,如物理原子,乃是物形的的最低極限;「無限」則指元素的無窮延伸,如數學符號「∞」,是永不止盡的最大連續。透過幾何造形,把形、面、體的連續延展視為數學演算自此成為固定手法,也逐漸形成個人的雕塑語言。 <低限的無限>曾經參加台北市立美術館開幕展,置放於大門廣場展出。一九八五年八月,美術館因為有人檢舉「作品從某個角度看,很像一顆紅星」,將紅色外貌漆成銀白色,引發美術界的議論。李再鈐以侵犯創作尊嚴為由數度抗議,,最後作品再改回紅色。 這個事件反映當時美術環境對藝術認知的低落,經過媒體的披露,從此以非藝術性理由干涉美術創作的現象鮮少發生。二零零三年台北市立美術館再度於原址展出李再鈐的雕塑新作<紅不讓>,為歷史事件進行回饋。以<紅不讓>作為主題的意思有二:一、再度表明原先堅持顏色的創作立場。二、以Home Run的棒球語意隱喻雕塑作品的回歸。 無限延續 運用連續界面的組合,闡述無限數性的構想。以三角面體封閉量體空間,猶如迴轉閉何的環帶,演繹數學符號「∞」的反覆循環。立於作品前面觀察,每一方位的立面都有來自其他方位的形塊,也有部分形塊轉向他方,形成運轉不息的狀態。 分解與組合 李再鈐表現「數與形」的另一種型態是幾何造形的分解與組合,源自西方古典幾何美學,其中希臘哲學家柏拉圖的立體理論影響最大。一九八六年創作雕塑<合>,表現了量體解構的觀念。這件作品由三件不銹鋼造形組成,從外觀視之,三件金屬互不隸屬,其實卻是同一球體分解的樣貌。李再鈐說明了創作構想:「我運用球體內部最大體積為正二十面體的幾何現象,分解球體為三組大小不等的構形,再以<合>命名,連結成一個統一的形狀。」 正二十面體的概念數度被李再鈐所引用,創作出先分解、再組合的雕塑形式。運用這種手法,「數與形」的原理蛻變為幾何學,將抽象數學轉換為量體比例,強化了視覺的延伸和想像;運用分解與組合的手法引發了單元化的思維,也帶來結構秩序的探討。在許多作品中,雕塑造形的美學意象,以一種幾何單元組織化、程序化的砌造過程,勾勒出平衡、韻律、漸層、變化的視覺領受。 元 以幾何單元堆砌的概念,闡述數學原理。三件方形雕塑分別表述立體單位和體積加乘的關係。就方形單元而言,視覺結果為等長線形 1×1×1=1的立方,整體雕塑為1立方+1立方+1立方的乘積,每一方向的視覺所得即為數學計算所得。 聚 將空心管狀剖成三部份,再置放一起的狀態。由於原形的分解,雕塑材質重新結合量體,表現嶄新的造形意義,再度詮釋三者之間的存在關係。鏡面與霧面不銹鋼的反射和漫照,演繹分解空間的建構效應,將環境條件融入作品之中。 虛與實 李再鈐研究造形的另一個方向是探討物相的虛與實,虛實觀念來自東方哲學,包括佛教教義和道家玄想。他在個人的論述中說:「一個淨化了的幾何結構造形具有單純美、絕對的美,也存在著『虛實之間』的關係。」又說:「『虛與實』無所不在,從太空到人間,從有形到無形…虛即是空,空即是無。」「數與形」的觀念在虛實思維下開始改變,逐漸融入東方造形意念。一九九零年之後的不鏽鋼作品表現出迥然不同的構想,在許多創作中,雕塑的面體並非依賴數理的關係發展,而是經由鏡中的反映連結,將虛像予以實有化。 一九九八年李再鈐創作了<二而不二>,嘗試結合物體觀念和視覺想像,表現出物理、心理上的雙重思維。作品由兩件對稱的不銹鋼造形並立而成,由於構造轉折和組合角度的不同,形成兩者互為鏡中反射虛像的特殊現象。虛實相生的觀念也從文字學中汲取。作品<0與1(無上有)>演繹了文字辨識的疊合意象,以雕塑材料和穿透空間模擬阿拉伯數字的實體化,辯證另類的數形關係。東方造形哲學的引用,豐富了李再鈐幾何雕塑的冥想內容,也讓創作逐漸趨近人文表現形式。 二而不二 從杉浦康平著作《亞洲的圖像世界》獲得啟示,領受佛教造像中,護法雙獅其實為單一獅子的對置概念。本件雕塑以二件不銹鋼構組而成,在實質的對峙中,兩者互為反映虛像;但從不銹鋼材質的反射裏,本體的形像卻與鏡中虛影完全吻合。 0與1(無上有) 以四塊三角斜體焊接而成。就材質觀察的角度而言,長方形雕塑的形狀類似阿拉伯數字「1;但如觀察空間,穿透的鏤空宛如數字「0」。0與1的反覆,象徵二進位法的運算,隱喻電算科技的無所不在。 品 以十二根等長的不銹鋼焊接成三個正方形,勾勒出象形文字「品」字。由於線形的組合為空間形式,在三度象限中以九十度角轉折而成,「品」中的三個口字並不在相同的面向上,必須連結空間想像,才能體會文字的形狀。 60的平衡 以四根等長的三角形不銹鋼棒焊接而成,構件的連結角度均為六十度,從任何方向觀察皆然。由於幾何面體均由線材組成,穿透空間必須經由實有想像,才能完成為方椎體的造形感受。 抽象與詩性(標題) 在最近的創作中,李再鈐開始追求感性的表達,將個人的生活經驗導向知性條件,開拓抽象雕塑的表現空間。許多以自然物象為名的作品參考文學、書畫的構思,呈現情境、審美的詩學內容。這次展出的不銹鋼作品<太一>,便以太陽為意象,顯現金屬鏡面彎曲映照,光影波動的視覺效應,為抽象雕塑添加新意。另一件作品<露>借景轉意,將水滴化成紋理,在鋼板上留設抽象符號。這些手法改變了長久建立的幾何規範,不經由數理分析,卻從自然物形中擷取圖樣。 造形藝術中的幾何比例向來被視為表現美感的最佳途徑,然而美感的合諧,除了符合物理法則之外,恰似音樂,也有微妙離合的度量。正如詩歌的韻腳,不限制於文字律則,最終取決於藝術家的本能和感性。李再鈐的近作肯定了自我感性的價值,將之提現到作品的之中。 比較前後期作品的差別,李再鈐的轉變乃是獲致形式法則的改變,亦即知性衡量和感性本能之間的取擇。經由取擇,他的抽象作品不再限於理論形式,也邁進生活感情之中。 露 斷面為水滴形狀的斜柱體。直立的弧形面板上,規律安排數十顆珠粒,象徵露水凝結的樣貌,有如立體現代水墨,表現出簡潔的造形韻味。 生日快樂 以生日蛋糕為原始模型,構築多層同心圓的板狀雕塑,以幾何造形表現有機意象。作品以地景雕塑的型態創作,讓出觀賞空間,與環境條件積極結合。儀式化的活動場域引發建築冥想,也和道家「有無相生、高下相傾、前後相隨」的物象哲學遙遙呼應。
回上頁
分享到
分享到Facebook(另開視窗)
分享到LINE(另開視窗)
分享到Twitter(另開視窗)
導覽服務
聯絡我們
回頂端
關鍵字搜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