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理與詩情
2008.10.04~2009.09.27
09:00 - 17:00
哲理與詩情—李再鈐八十雕塑展 李再鈐是台灣現代雕塑家中少數堅持幾何造形的創作者。他以鋼板為素材,焊接為手法,創作了一系列的抽象作品,成為當代立體造形藝術的代表性雕塑家之一。就藝術理論而言,李再鈐的創作觀念來自造形的理想思維,認為事物的形、面、體,必有一種合乎邏輯的組合秩序,可以因循、安排,重現空間美學的內涵。經由精密的計算,宇宙萬物的美感關係能以藝術作品充分再現。 「合乎邏輯的組合秩序」,按照李再鈐的看法便是「數與形」---潛藏在一切物形中的構成原理,源自生命、自然,早被東西方文明發現和運用。他的雕塑作品演繹數與形的推設,展現一種程式造形,結合美學、哲學和數學的三元關係。近年來,由於創作意象的擴充,他的作品逐漸趨向東方美感的陳述,試圖將古代形上思維融入抽象外形之中,反映個人的歷史觀照和生活感性。這些作品兼具哲理和詩情,流露出簡鍊的文學樣貌。 低限與無限 一九八三年李再鈐創作了第一件大型抽象雕塑<低限的無限>,開始表現「數與形」的造形概念。依據個人的創作論述,「低限」指的是物質的極簡,如物理原子,乃是物形的的最低極限;「無限」則指元素的無窮延伸,如數學符號「∞」,是永不止盡的最大連續。透過幾何造形,把形、面、體的連續延展視為數學演算自此成為固定手法,也逐漸形成個人的雕塑語言。 <低限的無限>曾經參加台北市立美術館開幕展,置放於大門廣場展出。一九八五年八月,美術館因為有人檢舉「作品從某個角度看,很像一顆紅星」,將紅色外貌漆成銀白色,引發美術界的議論。李再鈐以侵犯創作尊嚴為由數度抗議,,最後作品再改回紅色。 這個事件反映當時美術環境對藝術認知的低落,經過媒體的披露,從此以非藝術性理由干涉美術創作的現象鮮少發生。二零零三年台北市立美術館再度於原址展出李再鈐的雕塑新作<紅不讓>,為歷史事件進行回饋。以<紅不讓>作為主題的意思有二:一、再度表明原先堅持顏色的創作立場。二、以Home Run的棒球語意隱喻雕塑作品的回歸。 無限延續 運用連續界面的組合,闡述無限數性的構想。以三角面體封閉量體空間,猶如迴轉閉何的環帶,演繹數學符號「∞」的反覆循環。立於作品前面觀察,每一方位的立面都有來自其他方位的形塊,也有部分形塊轉向他方,形成運轉不息的狀態。 分解與組合 李再鈐表現「數與形」的另一種型態是幾何造形的分解與組合,源自西方古典幾何美學,其中希臘哲學家柏拉圖的立體理論影響最大。一九八六年創作雕塑<合>,表現了量體解構的觀念。這件作品由三件不銹鋼造形組成,從外觀視之,三件金屬互不隸屬,其實卻是同一球體分解的樣貌。李再鈐說明了創作構想:「我運用球體內部最大體積為正二十面體的幾何現象,分解球體為三組大小不等的構形,再以<合>命名,連結成一個統一的形狀。」 正二十面體的概念數度被李再鈐所引用,創作出先分解、再組合的雕塑形式。運用這種手法,「數與形」的原理蛻變為幾何學,將抽象數學轉換為量體比例,強化了視覺的延伸和想像;運用分解與組合的手法引發了單元化的思維,也帶來結構秩序的探討。在許多作品中,雕塑造形的美學意象,以一種幾何單元組織化、程序化的砌造過程,勾勒出平衡、韻律、漸層、變化的視覺領受。 元 以幾何單元堆砌的概念,闡述數學原理。三件方形雕塑分別表述立體單位和體積加乘的關係。就方形單元而言,視覺結果為等長線形 1×1×1=1的立方,整體雕塑為1立方+1立方+1立方的乘積,每一方向的視覺所得即為數學計算所得。 聚 將空心管狀剖成三部份,再置放一起的狀態。由於原形的分解,雕塑材質重新結合量體,表現嶄新的造形意義,再度詮釋三者之間的存在關係。鏡面與霧面不銹鋼的反射和漫照,演繹分解空間的建構效應,將環境條件融入作品之中。 虛與實 李再鈐研究造形的另一個方向是探討物相的虛與實,虛實觀念來自東方哲學,包括佛教教義和道家玄想。他在個人的論述中說:「一個淨化了的幾何結構造形具有單純美、絕對的美,也存在著『虛實之間』的關係。」又說:「『虛與實』無所不在,從太空到人間,從有形到無形…虛即是空,空即是無。」「數與形」的觀念在虛實思維下開始改變,逐漸融入東方造形意念。一九九零年之後的不鏽鋼作品表現出迥然不同的構想,在許多創作中,雕塑的面體並非依賴數理的關係發展,而是經由鏡中的反映連結,將虛像予以實有化。 一九九八年李再鈐創作了<二而不二>,嘗試結合物體觀念和視覺想像,表現出物理、心理上的雙重思維。作品由兩件對稱的不銹鋼造形並立而成,由於構造轉折和組合角度的不同,形成兩者互為鏡中反射虛像的特殊現象。虛實相生的觀念也從文字學中汲取。作品<0與1(無上有)>演繹了文字辨識的疊合意象,以雕塑材料和穿透空間模擬阿拉伯數字的實體化,辯證另類的數形關係。東方造形哲學的引用,豐富了李再鈐幾何雕塑的冥想內容,也讓創作逐漸趨近人文表現形式。 二而不二 從杉浦康平著作《亞洲的圖像世界》獲得啟示,領受佛教造像中,護法雙獅其實為單一獅子的對置概念。本件雕塑以二件不銹鋼構組而成,在實質的對峙中,兩者互為反映虛像;但從不銹鋼材質的反射裏,本體的形像卻與鏡中虛影完全吻合。 0與1(無上有) 以四塊三角斜體焊接而成。就材質觀察的角度而言,長方形雕塑的形狀類似阿拉伯數字「1;但如觀察空間,穿透的鏤空宛如數字「0」。0與1的反覆,象徵二進位法的運算,隱喻電算科技的無所不在。 品 以十二根等長的不銹鋼焊接成三個正方形,勾勒出象形文字「品」字。由於線形的組合為空間形式,在三度象限中以九十度角轉折而成,「品」中的三個口字並不在相同的面向上,必須連結空間想像,才能體會文字的形狀。 60的平衡 以四根等長的三角形不銹鋼棒焊接而成,構件的連結角度均為六十度,從任何方向觀察皆然。由於幾何面體均由線材組成,穿透空間必須經由實有想像,才能完成為方椎體的造形感受。 抽象與詩性(標題) 在最近的創作中,李再鈐開始追求感性的表達,將個人的生活經驗導向知性條件,開拓抽象雕塑的表現空間。許多以自然物象為名的作品參考文學、書畫的構思,呈現情境、審美的詩學內容。這次展出的不銹鋼作品<太一>,便以太陽為意象,顯現金屬鏡面彎曲映照,光影波動的視覺效應,為抽象雕塑添加新意。另一件作品<露>借景轉意,將水滴化成紋理,在鋼板上留設抽象符號。這些手法改變了長久建立的幾何規範,不經由數理分析,卻從自然物形中擷取圖樣。 造形藝術中的幾何比例向來被視為表現美感的最佳途徑,然而美感的合諧,除了符合物理法則之外,恰似音樂,也有微妙離合的度量。正如詩歌的韻腳,不限制於文字律則,最終取決於藝術家的本能和感性。李再鈐的近作肯定了自我感性的價值,將之提現到作品的之中。 比較前後期作品的差別,李再鈐的轉變乃是獲致形式法則的改變,亦即知性衡量和感性本能之間的取擇。經由取擇,他的抽象作品不再限於理論形式,也邁進生活感情之中。 露 斷面為水滴形狀的斜柱體。直立的弧形面板上,規律安排數十顆珠粒,象徵露水凝結的樣貌,有如立體現代水墨,表現出簡潔的造形韻味。 生日快樂 以生日蛋糕為原始模型,構築多層同心圓的板狀雕塑,以幾何造形表現有機意象。作品以地景雕塑的型態創作,讓出觀賞空間,與環境條件積極結合。儀式化的活動場域引發建築冥想,也和道家「有無相生、高下相傾、前後相隨」的物象哲學遙遙呼應。
哲理與詩情—李再鈐八十雕塑展 李再鈐是台灣現代雕塑家中少數堅持幾何造形的創作者。他以鋼板為素材,焊接為手法,創作了一系列的抽象作品,成為當代立體造形藝術的代表性雕塑家之一。就藝術理論而言,李再鈐的創作觀念來自造形的理想思維,認為事物的形、面、體,必有一種合乎邏輯的組合秩序,可以因循、安排,重現空間美學的內涵。經由精密的計算,宇宙萬物的美感關係能以藝術作品充分再現。 「合乎邏輯的組合秩序」,按照李再鈐的看法便是「數與形」---潛藏在一切物形中的構成原理,源自生命、自然,早被東西方文明發現和運用。他的雕塑作品演繹數與形的推設,展現一種程式造形,結合美學、哲學和數學的三元關係。近年來,由於創作意象的擴充,他的作品逐漸趨向東方美感的陳述,試圖將古代形上思維融入抽象外形之中,反映個人的歷史觀照和生活感性。這些作品兼具哲理和詩情,流露出簡鍊的文學樣貌。 低限與無限 一九八三年李再鈐創作了第一件大型抽象雕塑<低限的無限>,開始表現「數與形」的造形概念。依據個人的創作論述,「低限」指的是物質的極簡,如物理原子,乃是物形的的最低極限;「無限」則指元素的無窮延伸,如數學符號「∞」,是永不止盡的最大連續。透過幾何造形,把形、面、體的連續延展視為數學演算自此成為固定手法,也逐漸形成個人的雕塑語言。 <低限的無限>曾經參加台北市立美術館開幕展,置放於大門廣場展出。一九八五年八月,美術館因為有人檢舉「作品從某個角度看,很像一顆紅星」,將紅色外貌漆成銀白色,引發美術界的議論。李再鈐以侵犯創作尊嚴為由數度抗議,,最後作品再改回紅色。 這個事件反映當時美術環境對藝術認知的低落,經過媒體的披露,從此以非藝術性理由干涉美術創作的現象鮮少發生。二零零三年台北市立美術館再度於原址展出李再鈐的雕塑新作<紅不讓>,為歷史事件進行回饋。以<紅不讓>作為主題的意思有二:一、再度表明原先堅持顏色的創作立場。二、以Home Run的棒球語意隱喻雕塑作品的回歸。 無限延續 運用連續界面的組合,闡述無限數性的構想。以三角面體封閉量體空間,猶如迴轉閉何的環帶,演繹數學符號「∞」的反覆循環。立於作品前面觀察,每一方位的立面都有來自其他方位的形塊,也有部分形塊轉向他方,形成運轉不息的狀態。 分解與組合 李再鈐表現「數與形」的另一種型態是幾何造形的分解與組合,源自西方古典幾何美學,其中希臘哲學家柏拉圖的立體理論影響最大。一九八六年創作雕塑<合>,表現了量體解構的觀念。這件作品由三件不銹鋼造形組成,從外觀視之,三件金屬互不隸屬,其實卻是同一球體分解的樣貌。李再鈐說明了創作構想:「我運用球體內部最大體積為正二十面體的幾何現象,分解球體為三組大小不等的構形,再以<合>命名,連結成一個統一的形狀。」 正二十面體的概念數度被李再鈐所引用,創作出先分解、再組合的雕塑形式。運用這種手法,「數與形」的原理蛻變為幾何學,將抽象數學轉換為量體比例,強化了視覺的延伸和想像;運用分解與組合的手法引發了單元化的思維,也帶來結構秩序的探討。在許多作品中,雕塑造形的美學意象,以一種幾何單元組織化、程序化的砌造過程,勾勒出平衡、韻律、漸層、變化的視覺領受。 元 以幾何單元堆砌的概念,闡述數學原理。三件方形雕塑分別表述立體單位和體積加乘的關係。就方形單元而言,視覺結果為等長線形 1×1×1=1的立方,整體雕塑為1立方+1立方+1立方的乘積,每一方向的視覺所得即為數學計算所得。 聚 將空心管狀剖成三部份,再置放一起的狀態。由於原形的分解,雕塑材質重新結合量體,表現嶄新的造形意義,再度詮釋三者之間的存在關係。鏡面與霧面不銹鋼的反射和漫照,演繹分解空間的建構效應,將環境條件融入作品之中。 虛與實 李再鈐研究造形的另一個方向是探討物相的虛與實,虛實觀念來自東方哲學,包括佛教教義和道家玄想。他在個人的論述中說:「一個淨化了的幾何結構造形具有單純美、絕對的美,也存在著『虛實之間』的關係。」又說:「『虛與實』無所不在,從太空到人間,從有形到無形…虛即是空,空即是無。」「數與形」的觀念在虛實思維下開始改變,逐漸融入東方造形意念。一九九零年之後的不鏽鋼作品表現出迥然不同的構想,在許多創作中,雕塑的面體並非依賴數理的關係發展,而是經由鏡中的反映連結,將虛像予以實有化。 一九九八年李再鈐創作了<二而不二>,嘗試結合物體觀念和視覺想像,表現出物理、心理上的雙重思維。作品由兩件對稱的不銹鋼造形並立而成,由於構造轉折和組合角度的不同,形成兩者互為鏡中反射虛像的特殊現象。虛實相生的觀念也從文字學中汲取。作品<0與1(無上有)>演繹了文字辨識的疊合意象,以雕塑材料和穿透空間模擬阿拉伯數字的實體化,辯證另類的數形關係。東方造形哲學的引用,豐富了李再鈐幾何雕塑的冥想內容,也讓創作逐漸趨近人文表現形式。 二而不二 從杉浦康平著作《亞洲的圖像世界》獲得啟示,領受佛教造像中,護法雙獅其實為單一獅子的對置概念。本件雕塑以二件不銹鋼構組而成,在實質的對峙中,兩者互為反映虛像;但從不銹鋼材質的反射裏,本體的形像卻與鏡中虛影完全吻合。 0與1(無上有) 以四塊三角斜體焊接而成。就材質觀察的角度而言,長方形雕塑的形狀類似阿拉伯數字「1;但如觀察空間,穿透的鏤空宛如數字「0」。0與1的反覆,象徵二進位法的運算,隱喻電算科技的無所不在。 品 以十二根等長的不銹鋼焊接成三個正方形,勾勒出象形文字「品」字。由於線形的組合為空間形式,在三度象限中以九十度角轉折而成,「品」中的三個口字並不在相同的面向上,必須連結空間想像,才能體會文字的形狀。 60的平衡 以四根等長的三角形不銹鋼棒焊接而成,構件的連結角度均為六十度,從任何方向觀察皆然。由於幾何面體均由線材組成,穿透空間必須經由實有想像,才能完成為方椎體的造形感受。 抽象與詩性(標題) 在最近的創作中,李再鈐開始追求感性的表達,將個人的生活經驗導向知性條件,開拓抽象雕塑的表現空間。許多以自然物象為名的作品參考文學、書畫的構思,呈現情境、審美的詩學內容。這次展出的不銹鋼作品<太一>,便以太陽為意象,顯現金屬鏡面彎曲映照,光影波動的視覺效應,為抽象雕塑添加新意。另一件作品<露>借景轉意,將水滴化成紋理,在鋼板上留設抽象符號。這些手法改變了長久建立的幾何規範,不經由數理分析,卻從自然物形中擷取圖樣。 造形藝術中的幾何比例向來被視為表現美感的最佳途徑,然而美感的合諧,除了符合物理法則之外,恰似音樂,也有微妙離合的度量。正如詩歌的韻腳,不限制於文字律則,最終取決於藝術家的本能和感性。李再鈐的近作肯定了自我感性的價值,將之提現到作品的之中。 比較前後期作品的差別,李再鈐的轉變乃是獲致形式法則的改變,亦即知性衡量和感性本能之間的取擇。經由取擇,他的抽象作品不再限於理論形式,也邁進生活感情之中。 露 斷面為水滴形狀的斜柱體。直立的弧形面板上,規律安排數十顆珠粒,象徵露水凝結的樣貌,有如立體現代水墨,表現出簡潔的造形韻味。 生日快樂 以生日蛋糕為原始模型,構築多層同心圓的板狀雕塑,以幾何造形表現有機意象。作品以地景雕塑的型態創作,讓出觀賞空間,與環境條件積極結合。儀式化的活動場域引發建築冥想,也和道家「有無相生、高下相傾、前後相隨」的物象哲學遙遙呼應。
 回上頁
分享到
繁中  /  EN
繁中 /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