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
跳至主要內容區塊
:::
facebook連結(另開視窗)
instagram連結(另開視窗)
youtube連結(另開視窗)
繁中
/
EN
搜尋
會員
網站導覽
選單
繁中
/
EN
搜尋
會員
導覽服務
關於美術館
最新消息
美術館簡介
美術館紀事
館長介紹
參觀與交通資訊
空間與設備
展覽
當期展覽
歷年展覽
活動
當期活動
歷年活動
導覽服務
志工服務
實習計畫
駐館計畫資料庫
當期駐館藝術家
歷屆駐館藝術家
駐館合作單位
駐館計畫報名
歷年駐館成果紀錄
典藏
出版
關渡美術館之友
登入
申辦帳號
帳號
(必填)
密碼
(必填)
驗證碼
(必填)
更換
語音播放
登入
記住我的帳號
忘記密碼
親愛的訪客 您好:
填完資料後即可享有會員服務,
我們誠摯的歡迎您。
開始申請
回到首頁
忘記密碼
請輸入您的登入帳號與電子信箱,我們會把密碼E-mail給您,取得密碼後再重新登入即可。
若您也不記得帳號,麻煩請至「
聯絡我們
」填寫基本資料,客服人員確認後,將會用E-mail通知您的帳號及密碼,謝謝您!
登入帳號
(必填)
電子信箱
(必填)
驗證碼
(必填)
更換
語音播放
確認送出
回上頁
關閉
回上頁
:::
黎志文個展
2021.07.16~2021.10.17
10:00 - 17:00
「美恆古不變,其變者人心,而心平則美。」──黎志文
1949 出生於香港
1973 國立臺灣藝術專科學校雕塑科畢業
1974-1977 於義大利亨魯工作室進行石雕創作
1980 取得美國懷俄明大學雕塑碩士學位
在80年代以前,臺灣的雕塑創作大多是以紀念銅像、木雕神像、動物泥塑為主的寫實雕塑。解嚴前後,西方藝術思想大量傳到臺灣,與世界接軌的趨勢逐漸形成,加上自歐美回國的藝術家將現代雕塑的觀念帶到臺灣,他們在革新形式之餘,也試著將東方意識漸與土地、生活融合,最終發展出臺灣80年代的雕塑特色──具有東方情懷的抽象雕塑。
在這批藝術家之中,黎志文具有相當的代表性。這位出生於香港,曾在臺灣求學、在歐美生活、創作的藝術家有著東方哲學涵養,也熟悉西方藝術的表現形式,因此他在創作時便汲取東方意象,再轉化成現代雕塑語言,形成了個人的創作語彙。
黎志文曾說自己喜歡將兩種差異性安排在一起以產生新意念和形象,這種矛盾關係所產生的張力在東方語言中經常被使用著,例如:「有無」、「同異」、「生死」、「動靜」等。因此,當觀者在自然肌理與人為雕鑿之間來回觀看、撫觸時,兩者的「關係」既被凸顯也被連結,也更能感悟相應相生的東方哲理。
黎志文作品中的剛與柔、個別與一體、自然與人為等內涵都可以延伸至現實生活中種種的關係,透過黎志文的現代雕塑,這些古老的東方智慧得以感官的覺察方式融入現代生活空間。
文/鄭惠文 教授
「美恆古不變,其變者人心,而心平則美。」──黎志文
1949 出生於香港
1973 國立臺灣藝術專科學校雕塑科畢業
1974-1977 於義大利亨魯工作室進行石雕創作
1980 取得美國懷俄明大學雕塑碩士學位
在80年代以前,臺灣的雕塑創作大多是以紀念銅像、木雕神像、動物泥塑為主的寫實雕塑。解嚴前後,西方藝術思想大量傳到臺灣,與世界接軌的趨勢逐漸形成,加上自歐美回國的藝術家將現代雕塑的觀念帶到臺灣,他們在革新形式之餘,也試著將東方意識漸與土地、生活融合,最終發展出臺灣80年代的雕塑特色──具有東方情懷的抽象雕塑。
在這批藝術家之中,黎志文具有相當的代表性。這位出生於香港,曾在臺灣求學、在歐美生活、創作的藝術家有著東方哲學涵養,也熟悉西方藝術的表現形式,因此他在創作時便汲取東方意象,再轉化成現代雕塑語言,形成了個人的創作語彙。
黎志文曾說自己喜歡將兩種差異性安排在一起以產生新意念和形象,這種矛盾關係所產生的張力在東方語言中經常被使用著,例如:「有無」、「同異」、「生死」、「動靜」等。因此,當觀者在自然肌理與人為雕鑿之間來回觀看、撫觸時,兩者的「關係」既被凸顯也被連結,也更能感悟相應相生的東方哲理。
黎志文作品中的剛與柔、個別與一體、自然與人為等內涵都可以延伸至現實生活中種種的關係,透過黎志文的現代雕塑,這些古老的東方智慧得以感官的覺察方式融入現代生活空間。
文/鄭惠文 教授
回上頁
分享到
分享到Facebook(另開視窗)
分享到LINE(另開視窗)
分享到Twitter(另開視窗)
導覽服務
聯絡我們
回頂端
關鍵字搜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