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人類時代下生而為人 」臺灣 × 奧地利合作展覽暨論壇
「後人類時代下生而為人 」臺灣 × 奧地利合作展覽暨論壇
2024.06.21~2024.07.07
10:00 - 17:00
關渡美術館四樓展覽廳
開幕|2024/6/21(五) 17:00 ~ 19:00

論壇|
DAY 1 - 2024/6/21(五) 13:30 ~ 15:40
DAY 2 - 2024/6/22(六) 10:00 ~ 16:00
《參展藝術家》
Zeynep Aksöz Balzer, Amir Bastan, Sonia Bernac, Morgane Billuart, Margarete Jahrmann, Jeremy Keenan, Nicolaj Kirisits, Claudia Larcher, Marianna Mondelos, Noor Stenfert Kroese, Katharina Swoboda

《論壇參與人》(依姓氏筆畫排序)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林亞婷、林宏璋、洪一平、陳愷璜、黃建宏、楊育睿
維也納應用藝術大學│Zeynep Aksöz Balzar, Alexander Damianisch, Margarete Jahrmann, Claudia Larcher, Petra Schaper Rinkel

※論壇無須報名,自由入場。

開幕|2024/6/21(五) 17:00 ~ 19:00

論壇|
DAY 1 - 2024/6/21(五) 13:30 ~ 15:40
DAY 2 - 2024/6/22(六) 10:00 ~ 16:00
《參展藝術家》
Zeynep Aksöz Balzer, Amir Bastan, Sonia Bernac, Morgane Billuart, Margarete Jahrmann, Jeremy Keenan, Nicolaj Kirisits, Claudia Larcher, Marianna Mondelos, Noor Stenfert Kroese, Katharina Swoboda

《論壇參與人》(依姓氏筆畫排序)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林亞婷、林宏璋、洪一平、陳愷璜、黃建宏、楊育睿
維也納應用藝術大學│Zeynep Aksöz Balzar, Alexander Damianisch, Margarete Jahrmann, Claudia Larcher, Petra Schaper Rinkel

※論壇無須報名,自由入場。

展覽介紹
在科技、生態、人類、非人界線日漸模糊之際,智慧由人類與非人觀點共同定義,演算法操控範圍逐漸超越人類所見與所及,新的問題因此浮現。
由於以人為中心的思維日益受到批評,本展覽尋求新的路徑,以藝術性、批判性、實驗性角度重新看待「後人類論述」。這一後人類轉向的基礎,包含了後人類主義、奉科技為圭臬的跨人類主義,以及抱持批判性觀點、看待地質學中摧毀全球生物基礎的人類世。

批判性的後人類主義主體正意識到其能動性的有限,因為此種知識論述仍傳遞著對以人類為主體的普世形象和人類例外主義的批評。當民主政體將動物權或河川/湖泊的權利納入憲法時,這些批判論述的力道變得強大。以此前提,我們應如何超越以「人」作為萬物預設衡量標準的思考?

在科技、生態、人類、非人界線日漸模糊之際,智慧由人類與非人觀點共同定義。演算法操控的範圍逐漸超越人類所見與所及,依此又產生了新的問題:在人所設計、建造的環境裡,人與環境變得需要彼此依賴及適應時,「生而續存為人」的意義又是什麼?

在此推論模式之中,我們意欲探究「生而為人」這項政治課題,藉跨領域的藝術觀點,將「個體性」視為互動的漸進過程。

隨著演算法掌控下,我們適應於人類、環境、自然、科技界線逐步模糊的過程中,需要更細緻地瞭解人類與非人之間如何持續地在衝突中調適行為、角色和身分。然而,若「調適」一再重現權力關係,該如何使科技和人造環境中的權力及暴力關係可見、可觸、可控、可變?

當藝術學術機構將社會批判論述做為藝術實踐的起點,這個問題將變得更加複雜,因為這涉及到個體從根本上和主觀上地質疑個人與世界,而這些激進探問,正是本次展覽的焦點。

「Angewandte 前進台北:後人類時代下生而為人」是一種開放形式,結合了論壇和展覽,展現維也納應用藝術大學在科技政治領域的立場。此活動提出的主要問題,即是探索:當演算過程逐漸成為人性不可分割之延伸時,「生而為人」於此脈絡下的意義。

此檔展覽作為維也納應用藝術大學的動態入口,展示了其在精神性與創造性上的多方探索與努力。透過徵集各系所的影像作品,展覽闡述了創作者們在這個充斥著人類、非人類、環境、自然與科技之間複雜互動的時代中,對於「生而為人」概念的前瞻立場。而在演算法操控過程的脈絡下,人類與非人類之間微妙的調適與互動作用,將會是理解的關鍵核心。
展覽介紹
在科技、生態、人類、非人界線日漸模糊之際,智慧由人類與非人觀點共同定義,演算法操控範圍逐漸超越人類所見與所及,新的問題因此浮現。
由於以人為中心的思維日益受到批評,本展覽尋求新的路徑,以藝術性、批判性、實驗性角度重新看待「後人類論述」。這一後人類轉向的基礎,包含了後人類主義、奉科技為圭臬的跨人類主義,以及抱持批判性觀點、看待地質學中摧毀全球生物基礎的人類世。

批判性的後人類主義主體正意識到其能動性的有限,因為此種知識論述仍傳遞著對以人類為主體的普世形象和人類例外主義的批評。當民主政體將動物權或河川/湖泊的權利納入憲法時,這些批判論述的力道變得強大。以此前提,我們應如何超越以「人」作為萬物預設衡量標準的思考?

在科技、生態、人類、非人界線日漸模糊之際,智慧由人類與非人觀點共同定義。演算法操控的範圍逐漸超越人類所見與所及,依此又產生了新的問題:在人所設計、建造的環境裡,人與環境變得需要彼此依賴及適應時,「生而續存為人」的意義又是什麼?

在此推論模式之中,我們意欲探究「生而為人」這項政治課題,藉跨領域的藝術觀點,將「個體性」視為互動的漸進過程。

隨著演算法掌控下,我們適應於人類、環境、自然、科技界線逐步模糊的過程中,需要更細緻地瞭解人類與非人之間如何持續地在衝突中調適行為、角色和身分。然而,若「調適」一再重現權力關係,該如何使科技和人造環境中的權力及暴力關係可見、可觸、可控、可變?

當藝術學術機構將社會批判論述做為藝術實踐的起點,這個問題將變得更加複雜,因為這涉及到個體從根本上和主觀上地質疑個人與世界,而這些激進探問,正是本次展覽的焦點。

「Angewandte 前進台北:後人類時代下生而為人」是一種開放形式,結合了論壇和展覽,展現維也納應用藝術大學在科技政治領域的立場。此活動提出的主要問題,即是探索:當演算過程逐漸成為人性不可分割之延伸時,「生而為人」於此脈絡下的意義。

此檔展覽作為維也納應用藝術大學的動態入口,展示了其在精神性與創造性上的多方探索與努力。透過徵集各系所的影像作品,展覽闡述了創作者們在這個充斥著人類、非人類、環境、自然與科技之間複雜互動的時代中,對於「生而為人」概念的前瞻立場。而在演算法操控過程的脈絡下,人類與非人類之間微妙的調適與互動作用,將會是理解的關鍵核心。
策展團隊
維也納應用藝術大學

概念&策展 |Petra Schaper Rinkel, Zeynep Aksöz Balzer

籌備組織|Alexander Damianisch, Marianna Mondelos

視覺設計|Atelier Dreibholz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展覽顧問|陳愷璜、林亞婷、楊育睿

技術顧問|林書瑜

展覽統籌|張庭甄

展務執行|池枻龍、侯昱寬、謝宜樺

技術執行|韓承諭、譚可瑩

佈展執行|何育葦、林政佑、林倚琤、林瑜亮、陳思冠、謝孟哲

視覺設計|蔡尚育

譯者|鄒德平、錢佳緯、黃太荷

影像製作|三月影像工作室

策展團隊
維也納應用藝術大學

概念&策展 |Petra Schaper Rinkel, Zeynep Aksöz Balzer

籌備組織|Alexander Damianisch, Marianna Mondelos

視覺設計|Atelier Dreibholz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展覽顧問|陳愷璜、林亞婷、楊育睿

技術顧問|林書瑜

展覽統籌|張庭甄

展務執行|池枻龍、侯昱寬、謝宜樺

技術執行|韓承諭、譚可瑩

佈展執行|何育葦、林政佑、林倚琤、林瑜亮、陳思冠、謝孟哲

視覺設計|蔡尚育

譯者|鄒德平、錢佳緯、黃太荷

影像製作|三月影像工作室

作品介紹
Amir Bastan, Noor Stenfert Kroese

Zoe
錄像
13分鐘
2023
ZOE是靈芝與客製機器人系統的暫時共存狀態,Noor Stenfert Kroese和Amir Bastan透過ZOE探究機器人系統和靈芝進行內部溝通的可能性。在自然與和科技看似矛盾的狀況下,透過感測技術,形成關懷和影響彼此的生態系,進而研究菌絲網絡內的互動和未知的溝通。
作品介紹
Amir Bastan, Noor Stenfert Kroese

Zoe
錄像
13分鐘
2023
ZOE是靈芝與客製機器人系統的暫時共存狀態,Noor Stenfert Kroese和Amir Bastan透過ZOE探究機器人系統和靈芝進行內部溝通的可能性。在自然與和科技看似矛盾的狀況下,透過感測技術,形成關懷和影響彼此的生態系,進而研究菌絲網絡內的互動和未知的溝通。
Sonia Bernac, Jeremy Keenan

Deviations of the Fruit Fly
錄像
8分鐘
2023
這部短片具有不受規則拘束的敘事軸線、敘事集合和意義傳播。它使用了科學圖繪、3D圖像等相關影像技術,以回應任意聯想的邏輯。隨後的環境被設置為實驗——粒子的動畫並非透過編排來決定它的交互作用,而是由嵌入模型表面的吸引器所決定的。這些聲音是根據粒子在3D模擬中的複雜運動和位置生成的。
Sonia Bernac, Jeremy Keenan

Deviations of the Fruit Fly
錄像
8分鐘
2023
這部短片具有不受規則拘束的敘事軸線、敘事集合和意義傳播。它使用了科學圖繪、3D圖像等相關影像技術,以回應任意聯想的邏輯。隨後的環境被設置為實驗——粒子的動畫並非透過編排來決定它的交互作用,而是由嵌入模型表面的吸引器所決定的。這些聲音是根據粒子在3D模擬中的複雜運動和位置生成的。
Morgane Billuart

A Door May Open
錄像
14分鐘
2023
年輕藝術家Kalla渴望更多人看見及肯定她的作品。當她受邀加入線上交易平台時,Kalla把握機會,以觀看時間交換社群媒體曝光,但自從她開始在伺服器上觀看和閱覽內容,很快便發現在高壓環境下,這件事遠比過去想像得辛苦。

本作品由Morgane Billuart執導,由Martin Eichler製作動畫、Viktor Eichler製作骨骼動畫、Laren Fong擔任動畫及藝術助導、Rick Haring負責混音,並由Kim Kokosky提供劇本建議。
Morgane Billuart

A Door May Open
錄像
14分鐘
2023
年輕藝術家Kalla渴望更多人看見及肯定她的作品。當她受邀加入線上交易平台時,Kalla把握機會,以觀看時間交換社群媒體曝光,但自從她開始在伺服器上觀看和閱覽內容,很快便發現在高壓環境下,這件事遠比過去想像得辛苦。

本作品由Morgane Billuart執導,由Martin Eichler製作動畫、Viktor Eichler製作骨骼動畫、Laren Fong擔任動畫及藝術助導、Rick Haring負責混音,並由Kim Kokosky提供劇本建議。
Claudia Larcher

The Great Tree Piece
錄像
9分30秒
2022/2023
樹是由什麼組成的?我們該如何接近它?樹本身與我們所看到的有什麼關係?Claudia Larcher的短片〈The Great Tree Piece〉致力於揭示這些重要問題,這些問題一旦在我們思考人類與自然的複雜關係時,便顯現了出來。影片由一個從樹頂到地下的單一追蹤鏡頭構成。在地下,腐殖質、真菌和根在黑暗中成為世界的創造者。沿著樹幹的運動所產生的視角以多種方式展開,就像啟發了這部電影的Albrecht Dürer的畫作〈The Great Piece of Turf〉,這是一個從自身生長出來的自然研究。樹的物質性通過AI倍增的樹皮形狀呈現出來,直到形成一個奇幻的明暗對比景觀。

當宏觀鏡頭捕捉到大黃蜂,深入到其單個細胞,電影轉變為一個帶有紅色生命體液和微型形態的變形動畫時,人們不禁思考不同生命形式的可比性。我們與樹木那清晰但常被遺忘的親緣關係,源於我們都是有生命的,在〈The Great Tree Piece〉全片中可感受到,那些看似靜止事物的運動被揭示了出來。Larcher以最大的注意力追溯著隱藏在看似不起眼的杏樹後面的世界。在最後奇幻的片段中,鏡頭從微觀視角返回樹冠,葉子的內在運動得以體現。樹葉沙沙作響,彷彿生命本身可以被聽到,也許這正是樹的生命聲音。(Ivana Miloš)
Claudia Larcher

The Great Tree Piece
錄像
9分30秒
2022/2023
樹是由什麼組成的?我們該如何接近它?樹本身與我們所看到的有什麼關係?Claudia Larcher的短片〈The Great Tree Piece〉致力於揭示這些重要問題,這些問題一旦在我們思考人類與自然的複雜關係時,便顯現了出來。影片由一個從樹頂到地下的單一追蹤鏡頭構成。在地下,腐殖質、真菌和根在黑暗中成為世界的創造者。沿著樹幹的運動所產生的視角以多種方式展開,就像啟發了這部電影的Albrecht Dürer的畫作〈The Great Piece of Turf〉,這是一個從自身生長出來的自然研究。樹的物質性通過AI倍增的樹皮形狀呈現出來,直到形成一個奇幻的明暗對比景觀。

當宏觀鏡頭捕捉到大黃蜂,深入到其單個細胞,電影轉變為一個帶有紅色生命體液和微型形態的變形動畫時,人們不禁思考不同生命形式的可比性。我們與樹木那清晰但常被遺忘的親緣關係,源於我們都是有生命的,在〈The Great Tree Piece〉全片中可感受到,那些看似靜止事物的運動被揭示了出來。Larcher以最大的注意力追溯著隱藏在看似不起眼的杏樹後面的世界。在最後奇幻的片段中,鏡頭從微觀視角返回樹冠,葉子的內在運動得以體現。樹葉沙沙作響,彷彿生命本身可以被聽到,也許這正是樹的生命聲音。(Ivana Miloš)
Margarete Jahrmann, Stefan Glasauer

What is it Like to Play a Tree?
錄像
5分鐘
2024


*與Thomas Brandstetter、Clara Hirschmanner、Max Moswitzer、Thomas Wagensommerer合作。由奧地利科學基金「心理遊戲方法:探索遊戲以實現可行的未來,AR787」支持。
即使我們能純粹理性地理解非人類生物在我們世界中的角色,這也無法滿足我們對於主觀且具同理心地感受這些生物存在狀態的渴望。也許有一個比人類文化更深層的解決方案,而這個方案已被看似理性的實踐(如研究、探究和科學)所取代。這個解決方案就是「遊戲」。

我們提議使用遊戲作為一種「戲耍式的」替代方式,以達到主觀理解,並將這一概念應用於對人類和非人類實體之間身份變化的趣味探索,避免擬人化或泛靈論的謬誤。我們基於兩個概念:首先,人類和非人類實體的目標和遊戲體驗是根本不同的。其次,角色轉換是遊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玩家角色的個體性——本來是遊戲的基本原則——被打破並轉化為一個互動的「成為」過程。

為了實現這種「成為」,即扮演一棵樹,我們必須感同身受地體會樹的存在,而不將意識或自由意志等擬人化特質賦予樹木。從扮演人類轉換到樹的角色,意味著按照樹的規則進行遊戲,無需做出任何決定。這迫使我們採取不同的視角,同時尊重樹是一種截然不同的存在。通過不斷變換玩家的角色,我們希望提供多重視角的共情,而非理性的抽象。
Margarete Jahrmann, Stefan Glasauer

What is it Like to Play a Tree?
錄像
5分鐘
2024


*與Thomas Brandstetter、Clara Hirschmanner、Max Moswitzer、Thomas Wagensommerer合作。由奧地利科學基金「心理遊戲方法:探索遊戲以實現可行的未來,AR787」支持。
即使我們能純粹理性地理解非人類生物在我們世界中的角色,這也無法滿足我們對於主觀且具同理心地感受這些生物存在狀態的渴望。也許有一個比人類文化更深層的解決方案,而這個方案已被看似理性的實踐(如研究、探究和科學)所取代。這個解決方案就是「遊戲」。

我們提議使用遊戲作為一種「戲耍式的」替代方式,以達到主觀理解,並將這一概念應用於對人類和非人類實體之間身份變化的趣味探索,避免擬人化或泛靈論的謬誤。我們基於兩個概念:首先,人類和非人類實體的目標和遊戲體驗是根本不同的。其次,角色轉換是遊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玩家角色的個體性——本來是遊戲的基本原則——被打破並轉化為一個互動的「成為」過程。

為了實現這種「成為」,即扮演一棵樹,我們必須感同身受地體會樹的存在,而不將意識或自由意志等擬人化特質賦予樹木。從扮演人類轉換到樹的角色,意味著按照樹的規則進行遊戲,無需做出任何決定。這迫使我們採取不同的視角,同時尊重樹是一種截然不同的存在。通過不斷變換玩家的角色,我們希望提供多重視角的共情,而非理性的抽象。
Nicolaj Kirisits, Zeynep Aksöz Balzar, Alexander Urban

Resonant Blech: Emergent sound-scapes through human-AI collaboration
錄像
1分鐘
2024
〈Resonant Blech〉是由Nicolaj Kirisits、Zeynep Aksöz和Alexander Urban合作創作的項目,探索建築物件作為自主、社會化的非人類實體,如何透過AI技術與其環境互動。這個彎曲折疊的鋼結構通過誘發振動,轉變為部分自主的樂器。其彎曲和折疊的結構在不同位置展現出不同的剛性特性。通過集成壓電傳感器迴路,該物體與振動共鳴,形成聲音組成的基本元素。Nico Kirisits和Xandi Urban深入探索多種作曲風格後,由Zeynep Aksöz設計的AI系統可以自主擴展現有作品或創作新作品。在這個合作框架中,Nico Kirisits和Xandi Urban與AI合作,共同創作音樂作品。在這裡,物體超越了其物理形態,發展成為一個積極參與表演的自主系統,模糊了物體與數位機械之間的界限。

此計畫是維也納工業大學結構設計與工程木建築研究所(ITI TUWien)和維也納應用藝術大學數位藝術系之間的工作室合作,作為INTRA資助項目「聲音形態學」的一部分。該計畫由Moritz Koegel、Sebastian Pfeifhofer、Lukas Piesticker和Alexander Urban設計和開發,並由Zeynep Aksöz Balzar、Nicolaj Kirisits、Klaus Filip、Alexander Karaivanov、Hans Schartner和Mark Balzar指導。材料和雷射切割由Stahlbau Verband和維也納工業大學結構設計與工程木建築研究所贊助。
Nicolaj Kirisits, Zeynep Aksöz Balzar, Alexander Urban

Resonant Blech: Emergent sound-scapes through human-AI collaboration
錄像
1分鐘
2024
〈Resonant Blech〉是由Nicolaj Kirisits、Zeynep Aksöz和Alexander Urban合作創作的項目,探索建築物件作為自主、社會化的非人類實體,如何透過AI技術與其環境互動。這個彎曲折疊的鋼結構通過誘發振動,轉變為部分自主的樂器。其彎曲和折疊的結構在不同位置展現出不同的剛性特性。通過集成壓電傳感器迴路,該物體與振動共鳴,形成聲音組成的基本元素。Nico Kirisits和Xandi Urban深入探索多種作曲風格後,由Zeynep Aksöz設計的AI系統可以自主擴展現有作品或創作新作品。在這個合作框架中,Nico Kirisits和Xandi Urban與AI合作,共同創作音樂作品。在這裡,物體超越了其物理形態,發展成為一個積極參與表演的自主系統,模糊了物體與數位機械之間的界限。

此計畫是維也納工業大學結構設計與工程木建築研究所(ITI TUWien)和維也納應用藝術大學數位藝術系之間的工作室合作,作為INTRA資助項目「聲音形態學」的一部分。該計畫由Moritz Koegel、Sebastian Pfeifhofer、Lukas Piesticker和Alexander Urban設計和開發,並由Zeynep Aksöz Balzar、Nicolaj Kirisits、Klaus Filip、Alexander Karaivanov、Hans Schartner和Mark Balzar指導。材料和雷射切割由Stahlbau Verband和維也納工業大學結構設計與工程木建築研究所贊助。
Katharina Swoboda

E-Animals
錄像
14分鐘
2022
影片敘事起於2020年全球前所未有的封城期間。當時人們的行動自由受到限制,然而,非人類的行動自由卻不受限。影片展示了來自動物園的實拍畫面,包括芝加哥水族館 (Shedd Aquarium)中企鵝在空蕩蕩的走廊上自由漫步的場景。這些影像引發全球數百萬人的想像,挑戰了人們對自由和囚禁的傳統觀念,並邀請我們重新思考非人類生命在以人類為中心的世界中所被賦予的角色和空間。

此外,影片〈E-Animals〉中包含了一段錯誤信息:在薩丁尼亞拍攝的海豚畫面,與威尼斯的其他動物拼貼在一起,讓人誤以為那些海豚出現於威尼斯。此點突顯科技和媒體在塑造我們對自然和非人類認知中,產生了關鍵影響。透過這些素材,也使我們開始質疑信以為真的媒體再現究竟是真或假。

影片中實驗性地將網路上的動物圖像拼貼在一起,隱喻了人類、科技和非人類世界之間相互關聯且模糊的關係。〈E-Animals〉邀請我們不僅將動物節目視為娛樂,更是作為一種複雜的、多層次的可見性、再現和生命政治的論述。這部影片以藝術的角度探究,人類、環境和非人類生物之間不斷適應的過程如何持續地重塑行為、角色和身份。
Katharina Swoboda

E-Animals
錄像
14分鐘
2022
影片敘事起於2020年全球前所未有的封城期間。當時人們的行動自由受到限制,然而,非人類的行動自由卻不受限。影片展示了來自動物園的實拍畫面,包括芝加哥水族館 (Shedd Aquarium)中企鵝在空蕩蕩的走廊上自由漫步的場景。這些影像引發全球數百萬人的想像,挑戰了人們對自由和囚禁的傳統觀念,並邀請我們重新思考非人類生命在以人類為中心的世界中所被賦予的角色和空間。

此外,影片〈E-Animals〉中包含了一段錯誤信息:在薩丁尼亞拍攝的海豚畫面,與威尼斯的其他動物拼貼在一起,讓人誤以為那些海豚出現於威尼斯。此點突顯科技和媒體在塑造我們對自然和非人類認知中,產生了關鍵影響。透過這些素材,也使我們開始質疑信以為真的媒體再現究竟是真或假。

影片中實驗性地將網路上的動物圖像拼貼在一起,隱喻了人類、科技和非人類世界之間相互關聯且模糊的關係。〈E-Animals〉邀請我們不僅將動物節目視為娛樂,更是作為一種複雜的、多層次的可見性、再現和生命政治的論述。這部影片以藝術的角度探究,人類、環境和非人類生物之間不斷適應的過程如何持續地重塑行為、角色和身份。
Various Artists & Researchers

Understanding Art & Research
錄像
42分鐘
2018-2020
這份影音紀錄展示了維也納應用藝術大學不同學科的各種藝術研究項目。它由校方的研究支持團隊製作,並由Ethan Vincent執導。所有提供給這份影音紀錄的影像素材之第三方權利均經授權,由項目負責人持有並使用。
Various Artists & Researchers

Understanding Art & Research
錄像
42分鐘
2018-2020
這份影音紀錄展示了維也納應用藝術大學不同學科的各種藝術研究項目。它由校方的研究支持團隊製作,並由Ethan Vincent執導。所有提供給這份影音紀錄的影像素材之第三方權利均經授權,由項目負責人持有並使用。
Zeynep Aksöz Balzar

Sonic Fossils
3D列印
2024
如果我們所說的每個字、每個呼出的句子、每個發出的聲音或地球上聽到的每個噪音不會在空氣中消散和溶解,它們會變成我們大氣的一部分嗎?它們會形成一個新的層次嗎?它們會被編碼為空氣分子嗎?或,我們可以將它們解碼回字詞、句子和噪音嗎?我們能否將我們所說的每個字、參與的每次討論捕捉在一個物體中?這些將如何為後代保存?

在我們的文明之後會留下什麼?若我們文明的遺產被捕捉在化石中,比如一個芭比娃娃或一個火柴盒汽車,保存在堅硬的岩石中,等待被其他文明發現,我們的對話將會如何被翻譯?

反思「遺跡」與「發現」的概念,論壇的對話將被編碼並轉化為3D列印物件,成為新的「銘文」。作為一個跨媒體藝術裝置,這些物件將在論壇討論中通過專門訓練的AI模型,把音頻編碼為3D幾何形狀,互動地出現和變化。

這些銘文不會被雕刻在堅硬的石頭實物上,而是會在論壇期間,透過3D列印技術形成類似岩石的樣態。這些實體文物將作為論壇的有形紀念,無縫地整合到展覽中。

這些類岩石物件,是使用藝術家Daniela Kröhnert及其在維也納應用藝術大學建築學研究所(IoA)的學生掃描的3D石頭作為基礎幾何形式生成的。
Zeynep Aksöz Balzar

Sonic Fossils
3D列印
2024
如果我們所說的每個字、每個呼出的句子、每個發出的聲音或地球上聽到的每個噪音不會在空氣中消散和溶解,它們會變成我們大氣的一部分嗎?它們會形成一個新的層次嗎?它們會被編碼為空氣分子嗎?或,我們可以將它們解碼回字詞、句子和噪音嗎?我們能否將我們所說的每個字、參與的每次討論捕捉在一個物體中?這些將如何為後代保存?

在我們的文明之後會留下什麼?若我們文明的遺產被捕捉在化石中,比如一個芭比娃娃或一個火柴盒汽車,保存在堅硬的岩石中,等待被其他文明發現,我們的對話將會如何被翻譯?

反思「遺跡」與「發現」的概念,論壇的對話將被編碼並轉化為3D列印物件,成為新的「銘文」。作為一個跨媒體藝術裝置,這些物件將在論壇討論中通過專門訓練的AI模型,把音頻編碼為3D幾何形狀,互動地出現和變化。

這些銘文不會被雕刻在堅硬的石頭實物上,而是會在論壇期間,透過3D列印技術形成類似岩石的樣態。這些實體文物將作為論壇的有形紀念,無縫地整合到展覽中。

這些類岩石物件,是使用藝術家Daniela Kröhnert及其在維也納應用藝術大學建築學研究所(IoA)的學生掃描的3D石頭作為基礎幾何形式生成的。
Marianna Mondelos

Edible Food Installation
可食用材料
尺寸依空間而定,直徑90 cm
2024
人類和其他生物物種一樣,都依賴食物的攝取來生存。我們每天所吃的食物為身體提供能量,隨著技術在社會中的變革,對我們生產和消費的食物也產生了影響。從便利食品、人工香料到各種優化自身的補充品,我們透過飲食和圍繞飲食所形成的社群,形塑我們的文化和身份認同。

此可食用的食物裝置,作為論壇期間於展覽空間內進行的臨時介入,將持續兩天,邀請觀眾品嚐這件作品。
Marianna Mondelos

Edible Food Installation
可食用材料
尺寸依空間而定,直徑90 cm
2024
人類和其他生物物種一樣,都依賴食物的攝取來生存。我們每天所吃的食物為身體提供能量,隨著技術在社會中的變革,對我們生產和消費的食物也產生了影響。從便利食品、人工香料到各種優化自身的補充品,我們透過飲食和圍繞飲食所形成的社群,形塑我們的文化和身份認同。

此可食用的食物裝置,作為論壇期間於展覽空間內進行的臨時介入,將持續兩天,邀請觀眾品嚐這件作品。
主辦單位
協辦單位
奧地利維也納應用藝術大學、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維也納應用藝術大學藝術與研究部門、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國際事務處、關渡美術館
主辦單位
奧地利維也納應用藝術大學、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協辦單位
維也納應用藝術大學藝術與研究部門、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國際事務處、關渡美術館
特別感謝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與科技中心、奧地利臺北辦事處

特別感謝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與科技中心、奧地利臺北辦事處

作品
Amir Bastan, Noor Stenfert Kroese

Zoe
錄像
13分鐘
2023
Sonia Bernac, Jeremy Keenan

Deviations of the Fruit Fly
錄像
8分鐘
2023
Morgane Billuart

A Door May Open
錄像
14分鐘
2023
Claudia Larcher

The Great Tree Piece
錄像
9分30秒
2022/2023
Margarete Jahrmann, Stefan Glasauer

What is it Like to Play a Tree?
錄像
5分鐘
2024
Nicolaj Kirisits, Zeynep Aksöz Balzar, Alexander Urban

Resonant Blech: Emergent sound-scapes through human-AI collaboration
錄像
1分鐘
2024
Katharina Swoboda

E-Animals
錄像
14分鐘
2022
Various Artists & Researchers

Understanding Art & Research
錄像
42分鐘
2018-2020
Zeynep Aksöz Balzar

Sonic Fossils
3D列印
2024
Marianna Mondelos

Edible Food Installation
可食用材料
尺寸依空間而定,直徑90 cm
2024
 回上頁
分享到
繁中  /  EN
繁中 /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