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上頁
第二屆中國信託當代繪畫獎
2024.03.15~2024.06.09
10:00 - 17:00
關渡美術館二、三樓展覽廳
參展名單 (依姓氏筆畫排序)
優選: 吳逸寒、洪瑄、曾霆羽、蕭珮宜、羅智信
入選: 巴梅莉、李秉璈、林宜姵、翁榛羚、高雅婷、程顥、劉婉妤、蔡鎮澤、戴伶育、鍾江澤、顏妤庭、鐘翊綺
參展名單 (依姓氏筆畫排序)
優選: 吳逸寒、洪瑄、曾霆羽、蕭珮宜、羅智信
入選: 巴梅莉、李秉璈、林宜姵、翁榛羚、高雅婷、程顥、劉婉妤、蔡鎮澤、戴伶育、鍾江澤、顏妤庭、鐘翊綺
展覽介紹
「中國信託當代繪畫獎」秉持提攜具新意、中青代藝術家的宗旨,鼓勵當代繪畫的創作,每兩年舉辦一次。本獎項以開放的性質,不限主題、不限媒材、不限尺寸, 鼓勵藝術家勇於嘗試與挑戰,呈現繪畫創作的可能性。第二屆共達 802 件作品競逐,經二階段的評選,評審團共選出 17 件優秀作品進駐關渡美術館展出。其中 5 件優選作品亦成為中國信託文教基金會典藏,以企業力量持續推動當代繪畫的發展。
本屆作品開啟當代繪畫的辯證與討論,透過「繪畫」詮釋「當代」所面對的議題或現象,並有意識地對過去與現在的繪畫系統進行辯證,體現本獎項的獨特精神;集結17 件展出作品中,可觀察出三種現象: 首先,是對繪畫媒材本身形式的探索,無論是媒材本身的研究與探索,又或是材質本身意義的再擴延;其次,是關於繪畫傳統媒介與現代影像媒介的關係,包含大眾媒體、網路、自媒體、AI 人工智慧或迷因、社群媒體等不同媒介之間的脈絡關係;最後,是對觀看繪畫方式的反思,挑戰「當代繪畫」的想像與詮釋之界線。本屆參展作品所涵蓋議題多元,從日常生活到社會反思、從歷史鬼魅至當代科技,從山色風光至兩岸議題,透過藝術家的反思與重構, 呈現豐富且多元的觀點討論,建立繪畫在現今時代的價值。
展覽介紹
「中國信託當代繪畫獎」秉持提攜具新意、中青代藝術家的宗旨,鼓勵當代繪畫的創作,每兩年舉辦一次。本獎項以開放的性質,不限主題、不限媒材、不限尺寸, 鼓勵藝術家勇於嘗試與挑戰,呈現繪畫創作的可能性。第二屆共達 802 件作品競逐,經二階段的評選,評審團共選出 17 件優秀作品進駐關渡美術館展出。其中 5 件優選作品亦成為中國信託文教基金會典藏,以企業力量持續推動當代繪畫的發展。
本屆作品開啟當代繪畫的辯證與討論,透過「繪畫」詮釋「當代」所面對的議題或現象,並有意識地對過去與現在的繪畫系統進行辯證,體現本獎項的獨特精神;集結17 件展出作品中,可觀察出三種現象: 首先,是對繪畫媒材本身形式的探索,無論是媒材本身的研究與探索,又或是材質本身意義的再擴延;其次,是關於繪畫傳統媒介與現代影像媒介的關係,包含大眾媒體、網路、自媒體、AI 人工智慧或迷因、社群媒體等不同媒介之間的脈絡關係;最後,是對觀看繪畫方式的反思,挑戰「當代繪畫」的想像與詮釋之界線。本屆參展作品所涵蓋議題多元,從日常生活到社會反思、從歷史鬼魅至當代科技,從山色風光至兩岸議題,透過藝術家的反思與重構, 呈現豐富且多元的觀點討論,建立繪畫在現今時代的價值。
優選作品介紹
吳逸寒
《聖母與妓女》
油彩、畫布,131×109.5cm,2023
「在作品畫面中,誰是聖母誰是妓女?我們是否本能地將其中的角色各自做了分類?」
⠀⠀⠀⠀⠀⠀⠀
作品探討畫中兩位女性角色如何被父權結構和厭女情節所制約,藝術家吳逸寒試圖提問: 為何人們總是習慣性地將人物進行分類與標籤,評判的標準為何?聖母和妓女的形象在聖經故事中根深蒂固,女性若拒絕表現付出、順從等陰性屬性,或追求原本屬於陽性的自身價值、地位,就可能被貼上不合女性規範的標籤。在主張性別平權的當代社會裡,此作品與「#MeToo」運動產生共鳴。吳逸寒透過作品探討二元論如何影響我們的價值觀,犀利剖析今日社會關於美醜、性別和權力的框架與束縛,同時試圖打破原本的價值對立,找尋新的性別角色文本。
優選作品介紹
吳逸寒
《聖母與妓女》
油彩、畫布,131×109.5cm,2023
「在作品畫面中,誰是聖母誰是妓女?我們是否本能地將其中的角色各自做了分類?」
⠀⠀⠀⠀⠀⠀⠀
作品探討畫中兩位女性角色如何被父權結構和厭女情節所制約,藝術家吳逸寒試圖提問: 為何人們總是習慣性地將人物進行分類與標籤,評判的標準為何?聖母和妓女的形象在聖經故事中根深蒂固,女性若拒絕表現付出、順從等陰性屬性,或追求原本屬於陽性的自身價值、地位,就可能被貼上不合女性規範的標籤。在主張性別平權的當代社會裡,此作品與「#MeToo」運動產生共鳴。吳逸寒透過作品探討二元論如何影響我們的價值觀,犀利剖析今日社會關於美醜、性別和權力的框架與束縛,同時試圖打破原本的價值對立,找尋新的性別角色文本。
洪瑄
《突圍》
水墨設色/絹本,161.5×54.5 cm×4 件,2022
洪瑄以日常生活中觀察到的場景,作為創作中主要描繪的對象。將家鄉高雄楠梓所見的建築工地鋼筋與開鑿挖壁等場景融入畫中,並以黑白棋代表對弈中的不穩定性。五隻被繩索纏繞卻亟欲掙脫的白鴿,看似動作各異,仔細一看其實就像連續漫畫,隱喻不斷突破桎梏、找尋可能性的現代社會及自身狀態。
⠀⠀⠀⠀⠀⠀⠀
作品集詩、書、畫為一體,藉由絹本結合改良的透明裝裱形式,保持絹本通透感,在畫面中建構出一個讓觀者可觀可遊的空間。
洪瑄
《突圍》
水墨設色/絹本,161.5×54.5 cm×4 件,2022
洪瑄以日常生活中觀察到的場景,作為創作中主要描繪的對象。將家鄉高雄楠梓所見的建築工地鋼筋與開鑿挖壁等場景融入畫中,並以黑白棋代表對弈中的不穩定性。五隻被繩索纏繞卻亟欲掙脫的白鴿,看似動作各異,仔細一看其實就像連續漫畫,隱喻不斷突破桎梏、找尋可能性的現代社會及自身狀態。
⠀⠀⠀⠀⠀⠀⠀
作品集詩、書、畫為一體,藉由絹本結合改良的透明裝裱形式,保持絹本通透感,在畫面中建構出一個讓觀者可觀可遊的空間。
曾霆羽
《貳參老梗-蒼穹觀》
紙本設色、銅箔,140x240cm,2023
作品構圖為對元代畫家倪瓚「一水兩岸」的再詮釋,與曾霆羽個人經驗相扣,創作靈感來自因工作往返兩岸,在故鄉與異鄉的來回奔波中,所感受到的兩岸文化脈絡的相似和不同之處。
畫中人物重複出現的「老梗」,為曾霆羽有感現今數位虛擬世界的符號複製;盤旋在天空的無人機則是現代生活的日常物件,可以是慶典的娛樂表演,但也可能變成攻擊武器,雙面意涵各自解讀。
畫面以箔類的金屬光澤象徵劃開「我們」與「咱們」兩方的未解之界,時而水平如鏡、時而微波粼粼、時而蒼蒼茫茫、時而波濤洶湧,在變幻莫測的天象中,兩方懷著複雜且巨量的情緒與想像眺望彼此。
曾霆羽
《貳參老梗-蒼穹觀》
紙本設色、銅箔,140x240cm,2023
作品構圖為對元代畫家倪瓚「一水兩岸」的再詮釋,與曾霆羽個人經驗相扣,創作靈感來自因工作往返兩岸,在故鄉與異鄉的來回奔波中,所感受到的兩岸文化脈絡的相似和不同之處。
畫中人物重複出現的「老梗」,為曾霆羽有感現今數位虛擬世界的符號複製;盤旋在天空的無人機則是現代生活的日常物件,可以是慶典的娛樂表演,但也可能變成攻擊武器,雙面意涵各自解讀。
畫面以箔類的金屬光澤象徵劃開「我們」與「咱們」兩方的未解之界,時而水平如鏡、時而微波粼粼、時而蒼蒼茫茫、時而波濤洶湧,在變幻莫測的天象中,兩方懷著複雜且巨量的情緒與想像眺望彼此。
羅智信
《用蝸牛畫蝸牛》
蝸牛殼與桃園紅土做的顏料、動物膠、個人材料、畫布,190x130x5cm,2021
羅智信的作品聚焦在物質和材料的實驗與探索上,透過收集蝸牛殼和親戚農場的土壤,以古典的方式進行媒材製作——從採集、熬煮、濾洗、研磨,最終調合動物膠。即便這些過程發生在實際繪畫之前,備製過程深刻地將物質轉譯至精神世界。
本件作品使用蝸牛殼和桃園紅土製成的顏料,繪製了一幅蝸牛畫作。這種將日常物件意義進行轉化的行為讓觀眾開始反思蝸牛的意義是否被重新詮釋? 同時,也引發對「材料」本身的意義進行深入思考。
羅智信
《用蝸牛畫蝸牛》
蝸牛殼與桃園紅土做的顏料、動物膠、個人材料、畫布,190x130x5cm,2021
羅智信的作品聚焦在物質和材料的實驗與探索上,透過收集蝸牛殼和親戚農場的土壤,以古典的方式進行媒材製作——從採集、熬煮、濾洗、研磨,最終調合動物膠。即便這些過程發生在實際繪畫之前,備製過程深刻地將物質轉譯至精神世界。
本件作品使用蝸牛殼和桃園紅土製成的顏料,繪製了一幅蝸牛畫作。這種將日常物件意義進行轉化的行為讓觀眾開始反思蝸牛的意義是否被重新詮釋? 同時,也引發對「材料」本身的意義進行深入思考。
蕭珮宜
《寶藏船 II》
銀箔、壓克力顏料、畫布,134×155×5 cm,2023
蕭珮宜以貼箔、繪畫及版畫等媒介,構築出想像中的「#寶藏船」。將鯨魚死亡後,屍體在海中不斷墜落的過程中餵養巨大的海洋生態系的-「鯨落」概念,與日常現實的社會結構相呼應。將社會邊緣的垃圾堆,透過想像力重組:路邊常見的藍白帆布成為畫面中的海浪、堆滿了廢棄物的破船成為生物的棲所,猶如諾亞方舟一樣,乘載了生命與希望。
⠀⠀⠀⠀⠀⠀⠀
作品透過破敗、殞落的廢墟,與希望、生命力的對照,呈現出強烈的視覺效果。藉由畫中災難的變形主題,反襯人類在現代生活中尋找生命出口的可能性。
蕭珮宜
《寶藏船 II》
銀箔、壓克力顏料、畫布,134×155×5 cm,2023
蕭珮宜以貼箔、繪畫及版畫等媒介,構築出想像中的「#寶藏船」。將鯨魚死亡後,屍體在海中不斷墜落的過程中餵養巨大的海洋生態系的-「鯨落」概念,與日常現實的社會結構相呼應。將社會邊緣的垃圾堆,透過想像力重組:路邊常見的藍白帆布成為畫面中的海浪、堆滿了廢棄物的破船成為生物的棲所,猶如諾亞方舟一樣,乘載了生命與希望。
⠀⠀⠀⠀⠀⠀⠀
作品透過破敗、殞落的廢墟,與希望、生命力的對照,呈現出強烈的視覺效果。藉由畫中災難的變形主題,反襯人類在現代生活中尋找生命出口的可能性。
入選作品介紹
巴梅莉
《選取所有包含「機器人」的方塊》
油畫、壓克力、金屬箔於畫布,120x120x5cm,2023
巴梅莉的創作靈感來自身處網路時代的共同經驗,每當進入網頁或填寫表單時,都曾有過經歷「我不是機器人」驗證系統的挑戰。以驗證系統中的「手動圖片驗證」九宮格作為辨別是否為真實人類,然而,身為活生生的人類卻時常在驗證過程中懷疑自己的判斷能力,彷彿反被開了一場整人玩笑。
⠀⠀⠀⠀⠀⠀⠀
本作品以仿造驗證碼測驗的 #迷因 #meme 形式呈現,藉由機械機器人、蘋果公司的麥金塔電腦等早期科技呼應現代科技進程。作品中高彩度的霓虹螢光色系,則與電腦螢幕中異常的奇幻色彩呼應。
入選作品介紹
巴梅莉
《選取所有包含「機器人」的方塊》
油畫、壓克力、金屬箔於畫布,120x120x5cm,2023
巴梅莉的創作靈感來自身處網路時代的共同經驗,每當進入網頁或填寫表單時,都曾有過經歷「我不是機器人」驗證系統的挑戰。以驗證系統中的「手動圖片驗證」九宮格作為辨別是否為真實人類,然而,身為活生生的人類卻時常在驗證過程中懷疑自己的判斷能力,彷彿反被開了一場整人玩笑。
⠀⠀⠀⠀⠀⠀⠀
本作品以仿造驗證碼測驗的 #迷因 #meme 形式呈現,藉由機械機器人、蘋果公司的麥金塔電腦等早期科技呼應現代科技進程。作品中高彩度的霓虹螢光色系,則與電腦螢幕中異常的奇幻色彩呼應。
李秉璈
《滯緩與神遊:空船》
壓克力、無酸樹脂、畫布,145x145x3.5cmx5件,28.8x184x3.5cm,25x160x3.5cm x2件,2023
作品靈感出自《莊子集釋》〈外篇.山木〉中的「方舟濟河」亦被稱為「莊子空船」,本為關於情緒和心理的故事,與作品呈現瞬間撞擊後散開的狀態相呼應。李秉璈以個人駕駛經驗出發,藉由在車室內漫無目的地前進或思考,拓展對繪畫的思考與想像。
⠀⠀⠀⠀⠀⠀⠀
作品呈現各種厚薄層次、肌理變化、不相干的畫面交疊,光滑與粗糙質感同時在畫布中探索繪畫「質感」,並藉由融合繪畫性和影像媒介的融合,詮釋藝術家面對現代生活中的龐大數位資訊時,對網路、訊號的隱喻。
李秉璈
《滯緩與神遊:空船》
壓克力、無酸樹脂、畫布,145x145x3.5cmx5件,28.8x184x3.5cm,25x160x3.5cm x2件,2023
作品靈感出自《莊子集釋》〈外篇.山木〉中的「方舟濟河」亦被稱為「莊子空船」,本為關於情緒和心理的故事,與作品呈現瞬間撞擊後散開的狀態相呼應。李秉璈以個人駕駛經驗出發,藉由在車室內漫無目的地前進或思考,拓展對繪畫的思考與想像。
⠀⠀⠀⠀⠀⠀⠀
作品呈現各種厚薄層次、肌理變化、不相干的畫面交疊,光滑與粗糙質感同時在畫布中探索繪畫「質感」,並藉由融合繪畫性和影像媒介的融合,詮釋藝術家面對現代生活中的龐大數位資訊時,對網路、訊號的隱喻。
林宜姵
《無法竊取的靈魂》
油彩、畫布,50x50cm x2件、50x80cm,2021
林宜姵以女性視角出發,透過三連幅的故事探討親密關係中的情感與心靈。畫面中間的男女共同吸吐著同一口氣,如同靈魂相連,隱喻情感中的「制約」關係;桌面上的挖空物件,即為右圖中象徵愛情的粉晶原礦,藉此象徵兩人的關係。左圖中小羔羊則暗示情感關係中的弱者,儘管可逃脫的門在身後敞開,卻仍然膽怯地留在原地。
⠀⠀⠀⠀⠀⠀⠀
作品將抽象的情緒狀態具象化呈現在平面繪畫中,運用女性書寫的繪畫語彙,以低飽和色系的淡雅外衣,包裹著現實中殘酷的情感關係。
林宜姵
《無法竊取的靈魂》
油彩、畫布,50x50cm x2件、50x80cm,2021
林宜姵以女性視角出發,透過三連幅的故事探討親密關係中的情感與心靈。畫面中間的男女共同吸吐著同一口氣,如同靈魂相連,隱喻情感中的「制約」關係;桌面上的挖空物件,即為右圖中象徵愛情的粉晶原礦,藉此象徵兩人的關係。左圖中小羔羊則暗示情感關係中的弱者,儘管可逃脫的門在身後敞開,卻仍然膽怯地留在原地。
⠀⠀⠀⠀⠀⠀⠀
作品將抽象的情緒狀態具象化呈現在平面繪畫中,運用女性書寫的繪畫語彙,以低飽和色系的淡雅外衣,包裹著現實中殘酷的情感關係。
翁榛羚
《幻怪劇場》
銅版腐蝕,36.8x600cm,2023
翁榛羚的創作靈感源自於日常生活中滑稽、詭異或充滿黑色幽默的事件。人生對於藝術家而言就像是一個照著聚光燈的舞臺,每個人都戴著不同的面具,扮演生活中的各種不同角色。本件作品描繪大量吉祥圖案,並結合生活中常見物件,如摩托車、玩偶、小丑等,以揶揄的方式結合藝術家所觀察到的事物,作品中可見裸體的人物穿插其中,在這個長型劇場中,展現了黑暗、獵奇、揶揄等各種「人性百態」。這是藝術家對當代社會價值觀和環境的回應,引領觀眾進入一場充滿幻想和詼諧的人生劇場。
翁榛羚運用凹版中的銅版腐蝕技法,並結合線香燃燒的方式,拼貼成一幅長卷軸,以探討版畫在當代的新可能性。
翁榛羚
《幻怪劇場》
銅版腐蝕,36.8x600cm,2023
翁榛羚的創作靈感源自於日常生活中滑稽、詭異或充滿黑色幽默的事件。人生對於藝術家而言就像是一個照著聚光燈的舞臺,每個人都戴著不同的面具,扮演生活中的各種不同角色。本件作品描繪大量吉祥圖案,並結合生活中常見物件,如摩托車、玩偶、小丑等,以揶揄的方式結合藝術家所觀察到的事物,作品中可見裸體的人物穿插其中,在這個長型劇場中,展現了黑暗、獵奇、揶揄等各種「人性百態」。這是藝術家對當代社會價值觀和環境的回應,引領觀眾進入一場充滿幻想和詼諧的人生劇場。
翁榛羚運用凹版中的銅版腐蝕技法,並結合線香燃燒的方式,拼貼成一幅長卷軸,以探討版畫在當代的新可能性。
高雅婷
《阿里山雲海》
油彩、畫布,140 x 525 x 5 cm,2021
作品以臺灣名勝「阿里山雲海」為題材,以巨大的尺幅和畫面切割,有意識地與臺灣前輩藝術家林玉山、林國治、席德進、堀田清治、郭柏川、陳澄波、歐陽文等,描繪阿里山的繪畫作品形成對照。
⠀⠀⠀⠀⠀⠀⠀
高雅婷重新繪製各種影像資料,特別於拼貼雲海的影像過程中,呈現類似電腦開啟多重視窗的視覺經驗。以內斂的繪畫線條和色彩創造出對阿里山的獨特詮釋,將這片大自然之美的情感傳遞給觀眾。
高雅婷
《阿里山雲海》
油彩、畫布,140 x 525 x 5 cm,2021
作品以臺灣名勝「阿里山雲海」為題材,以巨大的尺幅和畫面切割,有意識地與臺灣前輩藝術家林玉山、林國治、席德進、堀田清治、郭柏川、陳澄波、歐陽文等,描繪阿里山的繪畫作品形成對照。
⠀⠀⠀⠀⠀⠀⠀
高雅婷重新繪製各種影像資料,特別於拼貼雲海的影像過程中,呈現類似電腦開啟多重視窗的視覺經驗。以內斂的繪畫線條和色彩創造出對阿里山的獨特詮釋,將這片大自然之美的情感傳遞給觀眾。
程顥
《Structure》
木材、纖維、樹脂,300x240cm 210x90cm 22x52x155cm,2023
程顥的創作核心源自對城市中剩餘物和痕跡的關注,尤其是那些受到時間和外力所形成的物質。作品《Structure》由木板和破碎的纖維等剩餘物組成,藉由重組素材與物件,展開被限縮的觀看視野,透過「解壓縮」的過程呈現出猶如損壞的電腦螢幕、無法理解的信息般的畫面。
⠀⠀⠀⠀⠀⠀⠀
藝術家透過將思考「視覺化」,轉化繪畫平面經驗的創作軌跡,以自身身體尺度為標準,建構多重角度的觀看經驗,並對繪畫經驗提出提問。
程顥
《Structure》
木材、纖維、樹脂,300x240cm 210x90cm 22x52x155cm,2023
程顥的創作核心源自對城市中剩餘物和痕跡的關注,尤其是那些受到時間和外力所形成的物質。作品《Structure》由木板和破碎的纖維等剩餘物組成,藉由重組素材與物件,展開被限縮的觀看視野,透過「解壓縮」的過程呈現出猶如損壞的電腦螢幕、無法理解的信息般的畫面。
⠀⠀⠀⠀⠀⠀⠀
藝術家透過將思考「視覺化」,轉化繪畫平面經驗的創作軌跡,以自身身體尺度為標準,建構多重角度的觀看經驗,並對繪畫經驗提出提問。
劉婉妤
《色像》
壓克力、畫布、切光燈,91×72.5cm ×2 件,2023
劉婉妤的創作源自日常生活中的觀察,聚焦「光」的主題,呈現對於「光」的思考與詮釋。藝術家將切光燈分別瞄準兩張畫布,透過切角折射產生的色光投射在畫布上,左邊的畫布是全白的,直接載著色光;而右邊的畫布以顏料描繪色光的漸變,將光轉換物質性色彩顏料。當觀眾靠近作品時,身體遮擋部分光線,使左邊畫布留下灰色影子,右邊畫布則保留漸層的顏料塗層,呈現出「真實的光」與「再現的光」兩者之間的差異。透過影子巧妙暗示觀眾的存在,劉婉妤將觀眾視為作品的一部分,使空間、觀者、影子為整體作品,引導觀眾重新思考繪畫觀看的方式。
劉婉妤
《色像》
壓克力、畫布、切光燈,91×72.5cm ×2 件,2023
劉婉妤的創作源自日常生活中的觀察,聚焦「光」的主題,呈現對於「光」的思考與詮釋。藝術家將切光燈分別瞄準兩張畫布,透過切角折射產生的色光投射在畫布上,左邊的畫布是全白的,直接載著色光;而右邊的畫布以顏料描繪色光的漸變,將光轉換物質性色彩顏料。當觀眾靠近作品時,身體遮擋部分光線,使左邊畫布留下灰色影子,右邊畫布則保留漸層的顏料塗層,呈現出「真實的光」與「再現的光」兩者之間的差異。透過影子巧妙暗示觀眾的存在,劉婉妤將觀眾視為作品的一部分,使空間、觀者、影子為整體作品,引導觀眾重新思考繪畫觀看的方式。
蔡鎮澤
《生長在黑夜》
棉布、線、壓克力顏料、膠帶、棉,174x435cm,2023
蔡鎮澤靈感源自對生活周遭環境的觀察,將自己於臺灣街頭隨手拍攝的照片,經過無數次拼貼及繪畫的轉化,以表現自我對話與內心掙扎。
⠀⠀⠀⠀⠀⠀⠀
本件作品靈感來自藝術家的個人經驗,當人們在夜晚蓋上柔軟的棉被入睡時,雖身體被棉被包裹著,但思緒卻如野草般在黑夜中蔓延。作品中結合繪畫和拼布技巧,明暗色彩對比猶如夢境中的自我反思,闡述一段無助且內心衝突的對話。
蔡鎮澤
《生長在黑夜》
棉布、線、壓克力顏料、膠帶、棉,174x435cm,2023
蔡鎮澤靈感源自對生活周遭環境的觀察,將自己於臺灣街頭隨手拍攝的照片,經過無數次拼貼及繪畫的轉化,以表現自我對話與內心掙扎。
⠀⠀⠀⠀⠀⠀⠀
本件作品靈感來自藝術家的個人經驗,當人們在夜晚蓋上柔軟的棉被入睡時,雖身體被棉被包裹著,但思緒卻如野草般在黑夜中蔓延。作品中結合繪畫和拼布技巧,明暗色彩對比猶如夢境中的自我反思,闡述一段無助且內心衝突的對話。
戴伶育
《凌晨三點》
壓克力、油彩、畫布,139x190x4cm,2022
在多數人已進入夢鄉的凌晨三點鐘,作品中的人物卻仍意識清晰,腦海中的思緒如激盪的海浪,腦海中各種回憶片段不斷地縈繞、重播。
⠀⠀⠀⠀⠀⠀⠀
戴伶育先於畫布上刺繡後打底上色,使畫面呈現與畫布不同的質感,猶如刻畫著潛意識中的細語。作品透過交疊的空間畫面,詮釋腦海中不斷運轉的影像與抽象思緒,失眠的樣貌躍然於畫布之上。
戴伶育
《凌晨三點》
壓克力、油彩、畫布,139x190x4cm,2022
在多數人已進入夢鄉的凌晨三點鐘,作品中的人物卻仍意識清晰,腦海中的思緒如激盪的海浪,腦海中各種回憶片段不斷地縈繞、重播。
⠀⠀⠀⠀⠀⠀⠀
戴伶育先於畫布上刺繡後打底上色,使畫面呈現與畫布不同的質感,猶如刻畫著潛意識中的細語。作品透過交疊的空間畫面,詮釋腦海中不斷運轉的影像與抽象思緒,失眠的樣貌躍然於畫布之上。
鍾江澤
《三美圖》
油彩、畫布,213x293x5cm,2023
畫中的三位美麗女子形象究竟在何處? 當我們欣賞一件藝術作品時。是否不自覺地將我們理解的圖像套用到畫面中,以詮釋這件作品呢?跳脫繪畫欣賞的框架,鍾江澤以心理學中「認知閉合」的概念來解讀作品: 當人們面對陌生和不確定的情境時,他們往往習慣性地在腦海資料庫尋找相對應的答案。創作的主題並非藝術家主要思考重點,觀眾可不急著理解作品主題與畫面的指涉符號是否相符,而隨著藝術家奔放流動的筆觸,感受並探索與自身的共鳴。
鍾江澤
《三美圖》
油彩、畫布,213x293x5cm,2023
畫中的三位美麗女子形象究竟在何處? 當我們欣賞一件藝術作品時。是否不自覺地將我們理解的圖像套用到畫面中,以詮釋這件作品呢?跳脫繪畫欣賞的框架,鍾江澤以心理學中「認知閉合」的概念來解讀作品: 當人們面對陌生和不確定的情境時,他們往往習慣性地在腦海資料庫尋找相對應的答案。創作的主題並非藝術家主要思考重點,觀眾可不急著理解作品主題與畫面的指涉符號是否相符,而隨著藝術家奔放流動的筆觸,感受並探索與自身的共鳴。
顏妤庭
《碎散的昨日 2》
紙本水墨,200x315cm,2021
顏妤庭的創作主要關注水墨繪畫,以個人經驗和虛構情境為基礎, 結合新聞影像及文字,將這些元素融入傳統水墨語彙中,企圖捕捉當代社會中一種集體躁動而失神的精神狀態。
⠀⠀⠀⠀⠀⠀⠀
有別於傳統水墨中將「皴法」運用於表現自然風景,作品將皴法結合新聞時事,在謄寫新聞標題與繪畫的的過程中,文字、訊息和記憶不停交織。作品詮釋了在資訊爆炸的時代中,因訊息超載而產生斷裂心理狀態,將皴法從肌理表現技法,轉化為對記憶和心理狀態的實驗。
顏妤庭
《碎散的昨日 2》
紙本水墨,200x315cm,2021
顏妤庭的創作主要關注水墨繪畫,以個人經驗和虛構情境為基礎, 結合新聞影像及文字,將這些元素融入傳統水墨語彙中,企圖捕捉當代社會中一種集體躁動而失神的精神狀態。
⠀⠀⠀⠀⠀⠀⠀
有別於傳統水墨中將「皴法」運用於表現自然風景,作品將皴法結合新聞時事,在謄寫新聞標題與繪畫的的過程中,文字、訊息和記憶不停交織。作品詮釋了在資訊爆炸的時代中,因訊息超載而產生斷裂心理狀態,將皴法從肌理表現技法,轉化為對記憶和心理狀態的實驗。
鐘翊綺
《修了日誌 638》
紙版畫,270x180cm,2021
鐘翊綺的創作主要以紙版畫作為媒材,以紙為版材進行加工與印制,她透過觀察植物的線條和人體的姿態,以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紙材,展現她「過生活」的樣貌。本件作品集結鐘翊綺在日本求學時期 638天的日記,以空間、人體和植物三個主要元素組成。在工作室的空間為背景下,以錯視的方式將兩個空間上下顛倒、結合,並融入其他日常生活和心靈的元素;例如,浴缸的空間來自泡澡時的靈光乍現,而車輛則是日常的代步工具等,本作品經過紙材上雕刻、撕除再進行上墨和擦墨,呈現出多層次的深淺墨色和細緻的線條,形成豐富而立體的圖像。
鐘翊綺
《修了日誌 638》
紙版畫,270x180cm,2021
鐘翊綺的創作主要以紙版畫作為媒材,以紙為版材進行加工與印制,她透過觀察植物的線條和人體的姿態,以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紙材,展現她「過生活」的樣貌。本件作品集結鐘翊綺在日本求學時期 638天的日記,以空間、人體和植物三個主要元素組成。在工作室的空間為背景下,以錯視的方式將兩個空間上下顛倒、結合,並融入其他日常生活和心靈的元素;例如,浴缸的空間來自泡澡時的靈光乍現,而車輛則是日常的代步工具等,本作品經過紙材上雕刻、撕除再進行上墨和擦墨,呈現出多層次的深淺墨色和細緻的線條,形成豐富而立體的圖像。
作品
回上頁
分享到
繁中
/
EN
繁中
/
EN
導覽服務
關於美術館
最新消息
美術館簡介
美術館紀事
館長介紹
參觀與交通資訊
空間與設備
展覽
當期展覽
歷年展覽
活動
當期活動
歷年活動
導覽服務
志工服務
實習計畫
駐館計畫資料庫
當期駐館藝術家
歷屆駐館藝術家
駐館合作單位
駐館計畫報名
歷年駐館成果紀錄
典藏
出版
關渡美術館之友
登入
申辦帳號
帳號
*
密碼
*
驗證碼
*
更換
登入
記住我的帳號
忘記密碼
親愛的訪客 您好:
填完資料後即可享有會員服務,
我們誠摯的歡迎您。
開始申請
回到首頁
忘記密碼
請輸入您的登入帳號與電子信箱,我們會把密碼E-mail給您,取得密碼後再重新登入即可。
若您也不記得帳號,麻煩請至「
聯絡我們
」填寫基本資料,客服人員確認後,將會用E-mail通知您的帳號及密碼,謝謝您!
登入帳號
*
電子信箱
*
驗證碼
*
更換
確認送出
回上頁
關閉
導覽服務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