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區塊
:::

關渡美術館

:::
金礦、深淵、山神廟—林彥翔個展
2025.08.29~2025.10.26
10:00 - 17:00
關渡美術館G104
展覽介紹
《金礦、深淵、山神廟》聚焦於水金九地區幾間因礦業而生的山神廟,透過研究空間與信仰文化之演變,探討其在地化發展的歷史脈絡。該區域自日治時期以來即因金礦開採而興盛,礦主除自日本引進現代採礦技術外,亦移植山神信仰作為礦工安全與祈願的精神支柱,並在地與原有的土地信仰交融,發展出混合性的地方祭祀體系,體現殖民權力、地方意念與宗教形式之間的多重折衝與再詮釋。

隨著金礦資源枯竭與產業撤離,這些山神廟亦逐漸失去其祭祀功能與社會連結,現今僅有零星登山者偶作參拜。為回應這一斷裂的歷史與空間記憶,本計畫設計並製作融合臺日信仰元素的神轎,作為百年後的象徵性酬神儀式之載體。神轎沿山徑行進,途經既有的山神廟並深入廢棄礦坑,再現過往祭典中神明出巡的儀式場景。

此藝術行動透過影像紀錄與空間調度之實踐,營造時空錯置與歷史重述的敘事結構,將影像作為一種介入歷史與再建記憶的手段,為山神廟提供一種當代的象徵性祭拜方式,進而回應地方信仰與集體記憶的未來性。
展覽介紹
《金礦、深淵、山神廟》聚焦於水金九地區幾間因礦業而生的山神廟,透過研究空間與信仰文化之演變,探討其在地化發展的歷史脈絡。該區域自日治時期以來即因金礦開採而興盛,礦主除自日本引進現代採礦技術外,亦移植山神信仰作為礦工安全與祈願的精神支柱,並在地與原有的土地信仰交融,發展出混合性的地方祭祀體系,體現殖民權力、地方意念與宗教形式之間的多重折衝與再詮釋。

隨著金礦資源枯竭與產業撤離,這些山神廟亦逐漸失去其祭祀功能與社會連結,現今僅有零星登山者偶作參拜。為回應這一斷裂的歷史與空間記憶,本計畫設計並製作融合臺日信仰元素的神轎,作為百年後的象徵性酬神儀式之載體。神轎沿山徑行進,途經既有的山神廟並深入廢棄礦坑,再現過往祭典中神明出巡的儀式場景。

此藝術行動透過影像紀錄與空間調度之實踐,營造時空錯置與歷史重述的敘事結構,將影像作為一種介入歷史與再建記憶的手段,為山神廟提供一種當代的象徵性祭拜方式,進而回應地方信仰與集體記憶的未來性。
藝術家簡介
林彥翔
出生於臺灣桃園,畢業於北藝大藝術跨域研究所。創作類型主要擴及影像、行動及書寫,關注生態環境、地緣政治、宗教信仰等議題,以及人如何回應自身所面臨之生命政治。透過田野實踐與藝術研究進行感性經驗及文本的生產,爬梳關注之社會現象與自身感受。以影像為創作核心,提出且實踐「行動電影」之概念,將影像作為藝術行動的一種可視化作為;並以田野式的藝術研究為根基,從個人擴及到群體、社會之間,探尋藝術如何成為一種能夠溝通的語言。
近期相關實踐計畫包含從泛靈信仰出發的土地公研究,在新北、桃園區域的《山若有神》系列作。以及自身家鄉大園所面臨徵收的長期計畫,透過出版、藝術行動、影像拍攝作為回應,並籌組團隊「空城現場」回應當下所發生之事件。

曾獲〈桃園國際藝術獎〉入選(2021、2025)、〈台北美術獎〉優選(2024)、〈北藝當代藝術獎〉首獎(2022)、〈高雄獎〉入選(2023),參與〈綠島人權藝術季〉、〈雅加達雙年展〉、〈流域行動藝術季〉等展出。
藝術家簡介
林彥翔
出生於臺灣桃園,畢業於北藝大藝術跨域研究所。創作類型主要擴及影像、行動及書寫,關注生態環境、地緣政治、宗教信仰等議題,以及人如何回應自身所面臨之生命政治。透過田野實踐與藝術研究進行感性經驗及文本的生產,爬梳關注之社會現象與自身感受。以影像為創作核心,提出且實踐「行動電影」之概念,將影像作為藝術行動的一種可視化作為;並以田野式的藝術研究為根基,從個人擴及到群體、社會之間,探尋藝術如何成為一種能夠溝通的語言。
近期相關實踐計畫包含從泛靈信仰出發的土地公研究,在新北、桃園區域的《山若有神》系列作。以及自身家鄉大園所面臨徵收的長期計畫,透過出版、藝術行動、影像拍攝作為回應,並籌組團隊「空城現場」回應當下所發生之事件。

曾獲〈桃園國際藝術獎〉入選(2021、2025)、〈台北美術獎〉優選(2024)、〈北藝當代藝術獎〉首獎(2022)、〈高雄獎〉入選(2023),參與〈綠島人權藝術季〉、〈雅加達雙年展〉、〈流域行動藝術季〉等展出。
作品介紹
金礦、深淵、山神廟

單頻道錄像
22分25秒
2024

作品介紹
金礦、深淵、山神廟

單頻道錄像
22分25秒
2024

山神神轎
藤編神轎
180x45x100cm
2024
山神神轎
藤編神轎
180x45x100cm
2024
捨石山
石頭、煤礦、金箔
尺寸依空間而定
2025
捨石山
石頭、煤礦、金箔
尺寸依空間而定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