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
跳至主要內容區塊
:::
facebook連結(另開視窗)
instagram連結(另開視窗)
youtube連結(另開視窗)
繁中
/
EN
搜尋
會員
網站導覽
選單
繁中
/
EN
搜尋
會員
導覽服務
關於美術館
最新消息
美術館簡介
美術館紀事
館長介紹
參觀與交通資訊
空間與設備
展覽
當期展覽
歷年展覽
活動
當期活動
歷年活動
導覽服務
志工服務
實習計畫
駐館計畫資料庫
當期駐館藝術家
歷屆駐館藝術家
駐館合作單位
駐館計畫報名
歷年駐館成果紀錄
典藏
出版
關渡美術館之友
登入
申辦帳號
帳號
(必填)
密碼
(必填)
驗證碼
(必填)
更換
語音播放
登入
記住我的帳號
忘記密碼
親愛的訪客 您好:
填完資料後即可享有會員服務,
我們誠摯的歡迎您。
開始申請
回到首頁
忘記密碼
請輸入您的登入帳號與電子信箱,我們會把密碼E-mail給您,取得密碼後再重新登入即可。
若您也不記得帳號,麻煩請至「
聯絡我們
」填寫基本資料,客服人員確認後,將會用E-mail通知您的帳號及密碼,謝謝您!
登入帳號
(必填)
電子信箱
(必填)
驗證碼
(必填)
更換
語音播放
確認送出
回上頁
關閉
回上頁
:::
金礦、深淵、山神廟—林彥翔個展
2025.08.29~2025.10.26
10:00 - 17:00
關渡美術館G104
展覽介紹
《金礦、深淵、山神廟》聚焦於水金九地區幾間因礦業而生的山神廟,透過研究空間與信仰文化之演變,探討其在地化發展的歷史脈絡。該區域自日治時期以來即因金礦開採而興盛,礦主除自日本引進現代採礦技術外,亦移植山神信仰作為礦工安全與祈願的精神支柱,並在地與原有的土地信仰交融,發展出混合性的地方祭祀體系,體現殖民權力、地方意念與宗教形式之間的多重折衝與再詮釋。
隨著金礦資源枯竭與產業撤離,這些山神廟亦逐漸失去其祭祀功能與社會連結,現今僅有零星登山者偶作參拜。為回應這一斷裂的歷史與空間記憶,本計畫設計並製作融合臺日信仰元素的神轎,作為百年後的象徵性酬神儀式之載體。神轎沿山徑行進,途經既有的山神廟並深入廢棄礦坑,再現過往祭典中神明出巡的儀式場景。
此藝術行動透過影像紀錄與空間調度之實踐,營造時空錯置與歷史重述的敘事結構,將影像作為一種介入歷史與再建記憶的手段,為山神廟提供一種當代的象徵性祭拜方式,進而回應地方信仰與集體記憶的未來性。
展覽介紹
《金礦、深淵、山神廟》聚焦於水金九地區幾間因礦業而生的山神廟,透過研究空間與信仰文化之演變,探討其在地化發展的歷史脈絡。該區域自日治時期以來即因金礦開採而興盛,礦主除自日本引進現代採礦技術外,亦移植山神信仰作為礦工安全與祈願的精神支柱,並在地與原有的土地信仰交融,發展出混合性的地方祭祀體系,體現殖民權力、地方意念與宗教形式之間的多重折衝與再詮釋。
隨著金礦資源枯竭與產業撤離,這些山神廟亦逐漸失去其祭祀功能與社會連結,現今僅有零星登山者偶作參拜。為回應這一斷裂的歷史與空間記憶,本計畫設計並製作融合臺日信仰元素的神轎,作為百年後的象徵性酬神儀式之載體。神轎沿山徑行進,途經既有的山神廟並深入廢棄礦坑,再現過往祭典中神明出巡的儀式場景。
此藝術行動透過影像紀錄與空間調度之實踐,營造時空錯置與歷史重述的敘事結構,將影像作為一種介入歷史與再建記憶的手段,為山神廟提供一種當代的象徵性祭拜方式,進而回應地方信仰與集體記憶的未來性。
藝術家簡介
林彥翔
出生於臺灣桃園,畢業於北藝大藝術跨域研究所。創作類型主要擴及影像、行動及書寫,關注生態環境、地緣政治、宗教信仰等議題,以及人如何回應自身所面臨之生命政治。透過田野實踐與藝術研究進行感性經驗及文本的生產,爬梳關注之社會現象與自身感受。以影像為創作核心,提出且實踐「行動電影」之概念,將影像作為藝術行動的一種可視化作為;並以田野式的藝術研究為根基,從個人擴及到群體、社會之間,探尋藝術如何成為一種能夠溝通的語言。
近期相關實踐計畫包含從泛靈信仰出發的土地公研究,在新北、桃園區域的《山若有神》系列作。以及自身家鄉大園所面臨徵收的長期計畫,透過出版、藝術行動、影像拍攝作為回應,並籌組團隊「空城現場」回應當下所發生之事件。
曾獲〈桃園國際藝術獎〉入選(2021、2025)、〈台北美術獎〉優選(2024)、〈北藝當代藝術獎〉首獎(2022)、〈高雄獎〉入選(2023),參與〈綠島人權藝術季〉、〈雅加達雙年展〉、〈流域行動藝術季〉等展出。
藝術家簡介
林彥翔
出生於臺灣桃園,畢業於北藝大藝術跨域研究所。創作類型主要擴及影像、行動及書寫,關注生態環境、地緣政治、宗教信仰等議題,以及人如何回應自身所面臨之生命政治。透過田野實踐與藝術研究進行感性經驗及文本的生產,爬梳關注之社會現象與自身感受。以影像為創作核心,提出且實踐「行動電影」之概念,將影像作為藝術行動的一種可視化作為;並以田野式的藝術研究為根基,從個人擴及到群體、社會之間,探尋藝術如何成為一種能夠溝通的語言。
近期相關實踐計畫包含從泛靈信仰出發的土地公研究,在新北、桃園區域的《山若有神》系列作。以及自身家鄉大園所面臨徵收的長期計畫,透過出版、藝術行動、影像拍攝作為回應,並籌組團隊「空城現場」回應當下所發生之事件。
曾獲〈桃園國際藝術獎〉入選(2021、2025)、〈台北美術獎〉優選(2024)、〈北藝當代藝術獎〉首獎(2022)、〈高雄獎〉入選(2023),參與〈綠島人權藝術季〉、〈雅加達雙年展〉、〈流域行動藝術季〉等展出。
作品介紹
金礦、深淵、山神廟
單頻道錄像
22分25秒
2024
作品介紹
金礦、深淵、山神廟
單頻道錄像
22分25秒
2024
山神神轎
藤編神轎
180x45x100cm
2024
山神神轎
藤編神轎
180x45x100cm
2024
捨石山
石頭、煤礦、金箔
尺寸依空間而定
2025
捨石山
石頭、煤礦、金箔
尺寸依空間而定
2025
回上頁
分享到
分享到Facebook(另開視窗)
分享到LINE(另開視窗)
分享到Twitter(另開視窗)
導覽服務
聯絡我們
回頂端
關鍵字搜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