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
跳至主要內容區塊
:::
facebook連結(另開視窗)
instagram連結(另開視窗)
youtube連結(另開視窗)
繁中
/
EN
搜尋
會員
網站導覽
選單
繁中
/
EN
搜尋
會員
導覽服務
關於美術館
最新消息
美術館簡介
美術館紀事
館長介紹
參觀與交通資訊
空間與設備
展覽
當期展覽
歷年展覽
活動
當期活動
歷年活動
導覽服務
志工服務
實習計畫
駐館計畫資料庫
當期駐館藝術家
歷屆駐館藝術家
駐館合作單位
駐館計畫報名
歷年駐館成果紀錄
典藏
出版
關渡美術館之友
登入
申辦帳號
帳號
(必填)
密碼
(必填)
驗證碼
(必填)
更換
語音播放
登入
記住我的帳號
忘記密碼
親愛的訪客 您好:
填完資料後即可享有會員服務,
我們誠摯的歡迎您。
開始申請
回到首頁
忘記密碼
請輸入您的登入帳號與電子信箱,我們會把密碼E-mail給您,取得密碼後再重新登入即可。
若您也不記得帳號,麻煩請至「
聯絡我們
」填寫基本資料,客服人員確認後,將會用E-mail通知您的帳號及密碼,謝謝您!
登入帳號
(必填)
電子信箱
(必填)
驗證碼
(必填)
更換
語音播放
確認送出
回上頁
關閉
:::
親潮
2008.07.05~2008.09.07
09:00 - 17:00
兩岸架上繪畫新流向
當今若要談中國前衛藝術或當代藝術的發展,眾人幾乎都把目光拋向北京、上海這樣的大城市地區,於此,筆者試圖提出另一種地域性範疇作為前提,並以此與台灣當代藝術發展與之對照。本展覽引用「親潮」作為藝術展覽之題,指涉四川、台灣之間的兩岸當代藝術之「潮流交會」,兩岸同文同種的亦「親」亦戚的關係,卻因種種歷史因素而亦疏亦遠,希望本展能盡微薄之力促成兩岸藝術潮鋒的交會,並開展出更多猶如洋流所交會出的漁場充滿著豐富的互惠場域,讓兩岸的當代藝術猶如季節性的洋流,隨節令而相互交會。 架上繪畫的比較美學
就繪畫內容題材而言,而如果要在兩岸的當代繪畫尋找出最大的差異,不難發現,佔大比例的大陸藝術家相當執著於對人物題材的表現,形式上更呈現出與政治、民族緊緊相扣的時代集體記憶;而只有相當少數的台灣藝術家專注其中。 就整個台灣當代藝術發展的歷程來檢視其原因在於---1987年是台灣非常重要的文化分水嶺,台灣解嚴後,那時也正是中國崛起的關鍵年代,為數雖不多的替代空間代表著前衛、多元、開放而自由,這也同宣告藝術形式的完全解放,90年代興盛至今的裝置藝術更讓後起的藝術家們在爭奇鬥豔的台灣藝術圈中,尋找極具個人符號性格或是特殊的創作內容,往往藉由展覽的各種不確定機制,尋求自我展現慾望的滿足,而與藝術市場無關,也因此,藝術家即便參加過大大小小的展覽,終究名過於實。伴隨著裝置藝術,行為藝術、觀念藝術、多媒體藝術、科技藝術、新媒體藝術等接踵而至,也因此,在台灣的當代藝術領域裡畫畫的越來越少,即便有的少數畫家之中也很少以人物為主要題材的,大都朝向觀念的建構與虛擬,也更因此很難從大環境的表層中分析出架上繪畫的發展脈絡。
兩岸架上繪畫新流向
當今若要談中國前衛藝術或當代藝術的發展,眾人幾乎都把目光拋向北京、上海這樣的大城市地區,於此,筆者試圖提出另一種地域性範疇作為前提,並以此與台灣當代藝術發展與之對照。本展覽引用「親潮」作為藝術展覽之題,指涉四川、台灣之間的兩岸當代藝術之「潮流交會」,兩岸同文同種的亦「親」亦戚的關係,卻因種種歷史因素而亦疏亦遠,希望本展能盡微薄之力促成兩岸藝術潮鋒的交會,並開展出更多猶如洋流所交會出的漁場充滿著豐富的互惠場域,讓兩岸的當代藝術猶如季節性的洋流,隨節令而相互交會。 架上繪畫的比較美學
就繪畫內容題材而言,而如果要在兩岸的當代繪畫尋找出最大的差異,不難發現,佔大比例的大陸藝術家相當執著於對人物題材的表現,形式上更呈現出與政治、民族緊緊相扣的時代集體記憶;而只有相當少數的台灣藝術家專注其中。 就整個台灣當代藝術發展的歷程來檢視其原因在於---1987年是台灣非常重要的文化分水嶺,台灣解嚴後,那時也正是中國崛起的關鍵年代,為數雖不多的替代空間代表著前衛、多元、開放而自由,這也同宣告藝術形式的完全解放,90年代興盛至今的裝置藝術更讓後起的藝術家們在爭奇鬥豔的台灣藝術圈中,尋找極具個人符號性格或是特殊的創作內容,往往藉由展覽的各種不確定機制,尋求自我展現慾望的滿足,而與藝術市場無關,也因此,藝術家即便參加過大大小小的展覽,終究名過於實。伴隨著裝置藝術,行為藝術、觀念藝術、多媒體藝術、科技藝術、新媒體藝術等接踵而至,也因此,在台灣的當代藝術領域裡畫畫的越來越少,即便有的少數畫家之中也很少以人物為主要題材的,大都朝向觀念的建構與虛擬,也更因此很難從大環境的表層中分析出架上繪畫的發展脈絡。
周春芽
大家所熟悉周春芽十餘年筆下的綠狗,儼然成為極為個人的符號,《綠狗》作為一個符號,象徵周春芽的個人藝術表現和東方文人意識結合一體,這樣特殊的人狗關係,透過他獨有的筆下的色彩和形體,詼諧地陳述出藝術家對情感經驗的一種直接態度。近期的作品,無論是樹木花草、人物,更端倪出周春芽獨有的揮灑自如,在輕鬆寫意中卻也道出藝術家特有的苦思精神。
周春芽
大家所熟悉周春芽十餘年筆下的綠狗,儼然成為極為個人的符號,《綠狗》作為一個符號,象徵周春芽的個人藝術表現和東方文人意識結合一體,這樣特殊的人狗關係,透過他獨有的筆下的色彩和形體,詼諧地陳述出藝術家對情感經驗的一種直接態度。近期的作品,無論是樹木花草、人物,更端倪出周春芽獨有的揮灑自如,在輕鬆寫意中卻也道出藝術家特有的苦思精神。
毛旭輝
若綠狗是周春芽的符號,無疑地,代表毛旭輝的則是他畫面上的剪刀。他從印象派出發,經歷表現表現主義、新具象主義,最後走上抽象主義,透過對如剪刀物件的結構轉換,經營物件結構衍生的圖形關係,而非場景構圖,使他的繪畫有著社會性的意義存在,剪刀、椅子等象徵權力關係,如此指涉物件與藝術家之間在內心、心理性、精神層面的關係而讓他成為當代繪畫的思想先驅。
毛旭輝
若綠狗是周春芽的符號,無疑地,代表毛旭輝的則是他畫面上的剪刀。他從印象派出發,經歷表現表現主義、新具象主義,最後走上抽象主義,透過對如剪刀物件的結構轉換,經營物件結構衍生的圖形關係,而非場景構圖,使他的繪畫有著社會性的意義存在,剪刀、椅子等象徵權力關係,如此指涉物件與藝術家之間在內心、心理性、精神層面的關係而讓他成為當代繪畫的思想先驅。
劉虹
早期的作品反應出女性的自主權力與自我價值,強調女性身體只是女性內心的符號;後來,發展出的繪畫內容在以超現實的畫面結構來訴說女性的內心世界,對於女性反思的關照,以及對女性於世俗、消費社會中的觀察,在畫面構成上均暗示著女性對時代的困惑與矛盾,也在構圖中以女性視角出發,來表現瞬間的個人感受,對於女性人體的描繪,類似廣告式的畫法,以單色系形成簡約的構圖,強調女性特有的感性知覺與女性的現代意識。
劉虹
早期的作品反應出女性的自主權力與自我價值,強調女性身體只是女性內心的符號;後來,發展出的繪畫內容在以超現實的畫面結構來訴說女性的內心世界,對於女性反思的關照,以及對女性於世俗、消費社會中的觀察,在畫面構成上均暗示著女性對時代的困惑與矛盾,也在構圖中以女性視角出發,來表現瞬間的個人感受,對於女性人體的描繪,類似廣告式的畫法,以單色系形成簡約的構圖,強調女性特有的感性知覺與女性的現代意識。
甫立亞
她作品中色彩鮮豔的花朵可以讓你可以感受出她的女性身分,在表現女性纖柔的同時卻不強化其中的性意識,旨在呈現有如甜蜜生活的溫馨感,甚至接近一種純真的童話世界的語彙,創造一個屬於敏感有智慧女人的內心圖譜,盛開的花朵看似浪漫,其實包含了對於人生際遇的悲喜苦澀,甜美的表象包裹著沈甸甸的生命之核,在安靜與沈潛之中透露出女性生命的力量,在想像的構圖上,構築出一個個人風格化的繪畫寓言與夢想世界。
甫立亞
她作品中色彩鮮豔的花朵可以讓你可以感受出她的女性身分,在表現女性纖柔的同時卻不強化其中的性意識,旨在呈現有如甜蜜生活的溫馨感,甚至接近一種純真的童話世界的語彙,創造一個屬於敏感有智慧女人的內心圖譜,盛開的花朵看似浪漫,其實包含了對於人生際遇的悲喜苦澀,甜美的表象包裹著沈甸甸的生命之核,在安靜與沈潛之中透露出女性生命的力量,在想像的構圖上,構築出一個個人風格化的繪畫寓言與夢想世界。
葉永青
2000年,他開始以個人獨有的國際視野與文人態度進行系列的塗鴉作品,率性而寓意其中的藝術創作,既東方也恣意於新潮,更充滿著極具個人式的抒情與記事,像是在敘述個人獨有的漫遊札記,畫面的形構沒有太繁雜的元素,呈現既迷離也極簡的經驗片段,形成超然物外的符號,也創造除個人獨特的印記。近來更受法國現代藝術大師杜象的影響,並以觀念入畫,從古人的思想中理解出繁簡的合理性,將鳥變成非鳥,擷取出簡約空靈的筆觸線條,融入中國書法的痕跡也呈現出新的藝術哲理詩情。
葉永青
2000年,他開始以個人獨有的國際視野與文人態度進行系列的塗鴉作品,率性而寓意其中的藝術創作,既東方也恣意於新潮,更充滿著極具個人式的抒情與記事,像是在敘述個人獨有的漫遊札記,畫面的形構沒有太繁雜的元素,呈現既迷離也極簡的經驗片段,形成超然物外的符號,也創造除個人獨特的印記。近來更受法國現代藝術大師杜象的影響,並以觀念入畫,從古人的思想中理解出繁簡的合理性,將鳥變成非鳥,擷取出簡約空靈的筆觸線條,融入中國書法的痕跡也呈現出新的藝術哲理詩情。
郭 偉
他以攝影鏡頭的框取人物的方式,往往形成有如廣角鏡頭下的人物變形構圖,加上冷酷的色調處理,人物呈現出故做姿態、扭捏斜眼的神情,甚至眼神無辜的青少年人物;而這指涉中國大陸一胎化所導致新世代歷史情節,所有人都成了 「獨生子」或「獨生女」,藉此隱喻和批判新世代所面臨的爭議,這些青少年的天真與邪慝,儼然也已變成一體兩面了。
郭 偉
他以攝影鏡頭的框取人物的方式,往往形成有如廣角鏡頭下的人物變形構圖,加上冷酷的色調處理,人物呈現出故做姿態、扭捏斜眼的神情,甚至眼神無辜的青少年人物;而這指涉中國大陸一胎化所導致新世代歷史情節,所有人都成了 「獨生子」或「獨生女」,藉此隱喻和批判新世代所面臨的爭議,這些青少年的天真與邪慝,儼然也已變成一體兩面了。
李 季
若以消費流行文化的美感來看李季的繪畫,似乎可以貼切的找到兩者隨著時代潮流變化的共通點,女郎與寵物之間的指涉內容與創作形式在畫面中似乎可以輕易捕捉到,但卻也陳述出奇特人物所被藝術創作者賦予的社會姿態。這些年來,李季的繪畫依然延續邏輯上一致性,像是一個寫實社會的切面取樣,也像是流行雜誌的封面拍攝,時裝模特兒與寵物間的嬌柔做作、故扮樣態,凸顯出俗豔文化的同時,也暗指兩性之間的曖昧關係,以寵物象徵男性期待被女性所親暱擁抱在豐滿的身軀上,讓曖昧來堆積出李季這樣特有的風格。
李 季
若以消費流行文化的美感來看李季的繪畫,似乎可以貼切的找到兩者隨著時代潮流變化的共通點,女郎與寵物之間的指涉內容與創作形式在畫面中似乎可以輕易捕捉到,但卻也陳述出奇特人物所被藝術創作者賦予的社會姿態。這些年來,李季的繪畫依然延續邏輯上一致性,像是一個寫實社會的切面取樣,也像是流行雜誌的封面拍攝,時裝模特兒與寵物間的嬌柔做作、故扮樣態,凸顯出俗豔文化的同時,也暗指兩性之間的曖昧關係,以寵物象徵男性期待被女性所親暱擁抱在豐滿的身軀上,讓曖昧來堆積出李季這樣特有的風格。
趙能智
近觀特寫式的局部人臉是趙能智個人風格強烈的繪畫,單色、低色調的灰濛的局部特寫,臉部外觀接近浮腫的描繪方式,繪畫出焦躁、憂鬱、思緒不安神情或內心狂妄的各種面貌,以油彩的筆觸調和、處理出大量雲霧般的塊面,呈現X世代的虛無感,畫面中得表情在觀賞中慢慢失去焦距,影射出熟知創作者所承受之輕與重,這些令人感到輕浮、恍惚的面容,充滿著許多忖思之處,這是他個人風格化的人性書寫,雖然低色調,這渲染力卻充滿著高能量。
趙能智
近觀特寫式的局部人臉是趙能智個人風格強烈的繪畫,單色、低色調的灰濛的局部特寫,臉部外觀接近浮腫的描繪方式,繪畫出焦躁、憂鬱、思緒不安神情或內心狂妄的各種面貌,以油彩的筆觸調和、處理出大量雲霧般的塊面,呈現X世代的虛無感,畫面中得表情在觀賞中慢慢失去焦距,影射出熟知創作者所承受之輕與重,這些令人感到輕浮、恍惚的面容,充滿著許多忖思之處,這是他個人風格化的人性書寫,雖然低色調,這渲染力卻充滿著高能量。
鍾 飆
他抽離個別影像色彩的運用以及色塊平塗的層次搭配,讓畫面中的人物圖像與空間圖像的聚合、拉扯的關係,加上畫布留白的連結性功能,形成了一種解構時間、解構空間維度的特殊繪畫形式,色彩維度與時間向度形成對立與轉換,也就是說,藝術家將畫面中看似年代久遠的圖像色彩化;而將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圖像抽離色彩、移除場景,這樣的形式猶如是超現實主義為基礎構圖的變異版本,這樣的強烈風格可以說是新超現實主義。
鍾 飆
他抽離個別影像色彩的運用以及色塊平塗的層次搭配,讓畫面中的人物圖像與空間圖像的聚合、拉扯的關係,加上畫布留白的連結性功能,形成了一種解構時間、解構空間維度的特殊繪畫形式,色彩維度與時間向度形成對立與轉換,也就是說,藝術家將畫面中看似年代久遠的圖像色彩化;而將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圖像抽離色彩、移除場景,這樣的形式猶如是超現實主義為基礎構圖的變異版本,這樣的強烈風格可以說是新超現實主義。
張曉濤
誠如張小濤所言「我希望我的圖像有強烈的視覺魔力,而不只是像PHOTO的效果。」身為七○後的新世代創作者,他執著於繪畫性的創造,並尋求觀念性和繪畫性的結合,嘗試顛覆既定的美學結構,並認為作為一個當代藝術家也應該是一個圖像的製造者,透過圖像中的繪畫性符號傳達出個人的時代觀感。他執著於手繪痕跡的豐富性,繪畫是時間與空間的疊加,猶如幻覺的迷宮。
張曉濤
誠如張小濤所言「我希望我的圖像有強烈的視覺魔力,而不只是像PHOTO的效果。」身為七○後的新世代創作者,他執著於繪畫性的創造,並尋求觀念性和繪畫性的結合,嘗試顛覆既定的美學結構,並認為作為一個當代藝術家也應該是一個圖像的製造者,透過圖像中的繪畫性符號傳達出個人的時代觀感。他執著於手繪痕跡的豐富性,繪畫是時間與空間的疊加,猶如幻覺的迷宮。
俸正杰
俸正杰可說是當代「艷俗」藝術流派中的佼佼者,單色系而強烈的紅彩詮釋當代女性於生活表層的絢麗情節,充滿誘惑力、看似完美的面容,卻深藏著令人忖疑的眼神,諷刺著現代人的皮相之下的淺薄與媚俗世界,誘人的形象卻可能指向消亡的狀態;而這樣的單色面容狂彩也成為他著名的創作符號,藉由這樣的符號,他不僅凸顯了高雅藝術與媚俗之間的差異,也提出了存在於其間的曖昧地帶,單一色調的構圖張力、能量十足,令人感受強烈而震撼。
俸正杰
俸正杰可說是當代「艷俗」藝術流派中的佼佼者,單色系而強烈的紅彩詮釋當代女性於生活表層的絢麗情節,充滿誘惑力、看似完美的面容,卻深藏著令人忖疑的眼神,諷刺著現代人的皮相之下的淺薄與媚俗世界,誘人的形象卻可能指向消亡的狀態;而這樣的單色面容狂彩也成為他著名的創作符號,藉由這樣的符號,他不僅凸顯了高雅藝術與媚俗之間的差異,也提出了存在於其間的曖昧地帶,單一色調的構圖張力、能量十足,令人感受強烈而震撼。
屠宏濤
常見到七○後的新一代藝術家借用影像、卡漫、廣告為創作題材內容,他卻堅持保留傳統油畫的技法,並從生活感受中堆累出超現實的或是類似寓言式的場景。 在一個訪談中,他說到「矯飾帶來的是娛樂性,他們消解思想,使我感到脆弱恍惚,卡通解決不了我的問題。我怎麼樣去抵禦卡通給我的影響?發現山水畫的影響,用一種方式去抵抗時代的普遍價值…。」於是當代性的題材對他而言就是生活周圍所發生的,透過山水畫的結構堆疊網路圖像形成個人的視覺寓言,以此作為對時代的反思,暗喻人的孤獨感與現代都會的不協調性。
屠宏濤
常見到七○後的新一代藝術家借用影像、卡漫、廣告為創作題材內容,他卻堅持保留傳統油畫的技法,並從生活感受中堆累出超現實的或是類似寓言式的場景。 在一個訪談中,他說到「矯飾帶來的是娛樂性,他們消解思想,使我感到脆弱恍惚,卡通解決不了我的問題。我怎麼樣去抵禦卡通給我的影響?發現山水畫的影響,用一種方式去抵抗時代的普遍價值…。」於是當代性的題材對他而言就是生活周圍所發生的,透過山水畫的結構堆疊網路圖像形成個人的視覺寓言,以此作為對時代的反思,暗喻人的孤獨感與現代都會的不協調性。
黃銘哲
延續熟悉中對黃銘哲立體作品的符號系統,在閱讀他的平面繪畫中發現,平面與立體對他而言是種生命的循環,立體空間造形來自原畫作中的圖像元素,如今,再將立體創作的符號,轉換成平面繪畫。而有別於他之前線條與色塊糾葛的畫風,獨有的符號「時代之眼」加上漩渦線條,延伸出獸面畫作系列作品,黃銘哲說到「我感覺自己就像活在快速轉動的漩渦裡,隨時都會被捲入,無法抽身。」
黃銘哲
延續熟悉中對黃銘哲立體作品的符號系統,在閱讀他的平面繪畫中發現,平面與立體對他而言是種生命的循環,立體空間造形來自原畫作中的圖像元素,如今,再將立體創作的符號,轉換成平面繪畫。而有別於他之前線條與色塊糾葛的畫風,獨有的符號「時代之眼」加上漩渦線條,延伸出獸面畫作系列作品,黃銘哲說到「我感覺自己就像活在快速轉動的漩渦裡,隨時都會被捲入,無法抽身。」
郭振昌
身為二次戰後出生的第一代,他隨著戰後的台灣一起成長,眼見民主過程中的起起落落、紛紛擾擾。身為一個當代藝術家,他用畫筆記錄這變遷的真實社會寫照。他融合西方美女與東方漢磚的糾纏來指涉東西文化的融合與衝突,使用鮮明的政治顏色標示出紅藍綠的政治對立,以如此的創作方式道出台灣政黨間所存在的虛假符號,並在光鮮亮麗的繪畫語言中批判、嘲諷、反應社會現狀。
郭振昌
身為二次戰後出生的第一代,他隨著戰後的台灣一起成長,眼見民主過程中的起起落落、紛紛擾擾。身為一個當代藝術家,他用畫筆記錄這變遷的真實社會寫照。他融合西方美女與東方漢磚的糾纏來指涉東西文化的融合與衝突,使用鮮明的政治顏色標示出紅藍綠的政治對立,以如此的創作方式道出台灣政黨間所存在的虛假符號,並在光鮮亮麗的繪畫語言中批判、嘲諷、反應社會現狀。
王福東
看似傳統文化的「京劇臉譜」繪畫系列,其實是藝術創作者在消化現代電腦影像繪圖科技與形式後,所提出於繪畫的新觀點,臉譜作為人物表現的一層彩妝,也同時指涉出人物誇張表徵的獨特文化面貌,藝術家稱作為「新古典片斷」或「後古典片段」,而在媒材的應用上,藝術家交相運用選油畫顏料與壓克力彩,運用兩者不同的特性、屬性發展出這一系列具有材質層次的作品。
王福東
看似傳統文化的「京劇臉譜」繪畫系列,其實是藝術創作者在消化現代電腦影像繪圖科技與形式後,所提出於繪畫的新觀點,臉譜作為人物表現的一層彩妝,也同時指涉出人物誇張表徵的獨特文化面貌,藝術家稱作為「新古典片斷」或「後古典片段」,而在媒材的應用上,藝術家交相運用選油畫顏料與壓克力彩,運用兩者不同的特性、屬性發展出這一系列具有材質層次的作品。
李明則
淡泊與自在的人生觀盡寫在畫布上了,閱讀讀李明則的畫作,就好似單純地走入他的人生閱歷與過程,樸拙的筆觸勾勒出返樸歸真的意象與情境,童年的廟會記趣、鄉野傳奇、奇幻民俗等都鏗鏘有力地交織出風趣幽默的寓言情節,千巖萬壑、層疊屋塔宅院、人物中的人物、似古又今場景、古僕的面畫裡傳達的其實是現代人的時空迷走,中西合用的筆法卻又帶點塗鴉式的繪畫遊走,堆積、塑造、編織、建構出一個個似簡而繁、充滿神話情節的深邃幻境,令人迷走其中,猶如進入難以辨識的時代空間。
李明則
淡泊與自在的人生觀盡寫在畫布上了,閱讀讀李明則的畫作,就好似單純地走入他的人生閱歷與過程,樸拙的筆觸勾勒出返樸歸真的意象與情境,童年的廟會記趣、鄉野傳奇、奇幻民俗等都鏗鏘有力地交織出風趣幽默的寓言情節,千巖萬壑、層疊屋塔宅院、人物中的人物、似古又今場景、古僕的面畫裡傳達的其實是現代人的時空迷走,中西合用的筆法卻又帶點塗鴉式的繪畫遊走,堆積、塑造、編織、建構出一個個似簡而繁、充滿神話情節的深邃幻境,令人迷走其中,猶如進入難以辨識的時代空間。
陸先銘
二十多年來的創作,一直鎖定在他生活空間環境中所糾結的文化省思,未曾改變,希望藉著不同時期的人文觀察,心境變遷、研究角度,依序勾勒出台灣在邁向新世紀後,社會各層某一種堅實而特殊的文化造型,作品的結構性展現出台灣社會特有的強韌生命,藉由精練的造型選取,色彩安排,記錄共同記憶,不只是圖像的熟識,而是生命底層共有的軌跡,難以取代的集體意識。(文/大未來提供)
陸先銘
二十多年來的創作,一直鎖定在他生活空間環境中所糾結的文化省思,未曾改變,希望藉著不同時期的人文觀察,心境變遷、研究角度,依序勾勒出台灣在邁向新世紀後,社會各層某一種堅實而特殊的文化造型,作品的結構性展現出台灣社會特有的強韌生命,藉由精練的造型選取,色彩安排,記錄共同記憶,不只是圖像的熟識,而是生命底層共有的軌跡,難以取代的集體意識。(文/大未來提供)
林 鉅
在現實世界中,林鉅是一位說書人,一位夢境的旅行者,有時甚至狂捐顛怪,他的生命情調,明顯更接近於信仰與迷狂,如此。也使他更像是巫術之屬。就此而論,他畫作中的肢首不全且手足相食的聖像,彷彿是在指出癒療生命與心靈的另一條替代之道,表層看似駭人,卻充滿神奇與非理性的生命因子。(文/大未來提供)
林 鉅
在現實世界中,林鉅是一位說書人,一位夢境的旅行者,有時甚至狂捐顛怪,他的生命情調,明顯更接近於信仰與迷狂,如此。也使他更像是巫術之屬。就此而論,他畫作中的肢首不全且手足相食的聖像,彷彿是在指出癒療生命與心靈的另一條替代之道,表層看似駭人,卻充滿神奇與非理性的生命因子。(文/大未來提供)
郭維國
他以一種把現實生活中較不「真實」的自我,掀開那一層「偽裝」的表象,認真地看待,並重新建構較真實自我的過程。在畫裡他用矯飾、象徵、隱喻等手法,來表現隱藏於潛意識中的真實「角色」。畫中裸露的自我形象的姿態、表情與裝扮的物件所建構出來的是一種戲謔、曖昧、無奈、自我嘲諷的意識,某種層面上是自信與解放的宣告。是一種往自我內心深處挖掘的過程,意識、拼湊記憶與慾望,透過畫作完成現實生活中的不可能,他腳跨真實與不真的的兩邊,露出詭異的微笑。(文/大未來提供)
郭維國
他以一種把現實生活中較不「真實」的自我,掀開那一層「偽裝」的表象,認真地看待,並重新建構較真實自我的過程。在畫裡他用矯飾、象徵、隱喻等手法,來表現隱藏於潛意識中的真實「角色」。畫中裸露的自我形象的姿態、表情與裝扮的物件所建構出來的是一種戲謔、曖昧、無奈、自我嘲諷的意識,某種層面上是自信與解放的宣告。是一種往自我內心深處挖掘的過程,意識、拼湊記憶與慾望,透過畫作完成現實生活中的不可能,他腳跨真實與不真的的兩邊,露出詭異的微笑。(文/大未來提供)
侯俊明
侯俊明的創作從九○年代《搜神記》版畫表現人欲陰暗面、破壞性的神祉,到手繪《四十七歲守護神》,把自己向宇宙無以名狀的創造之神開放,以積極、正向的愿力來追求生命福祉。具體呈現了侯俊明從反叛的青年到守護家園的中年男人的生命歷程。尤其是新作《侯氏八傳》、《圳鳴47自述》兩大組作品,侯俊明以自傳、自畫像的形式,回頭檢視了自己大起大落、純真與邪惡、激進與失落困頓等等發生在不同生命階段的,社會的以及個人的事件。(文/亞洲藝術中心提供)
侯俊明
侯俊明的創作從九○年代《搜神記》版畫表現人欲陰暗面、破壞性的神祉,到手繪《四十七歲守護神》,把自己向宇宙無以名狀的創造之神開放,以積極、正向的愿力來追求生命福祉。具體呈現了侯俊明從反叛的青年到守護家園的中年男人的生命歷程。尤其是新作《侯氏八傳》、《圳鳴47自述》兩大組作品,侯俊明以自傳、自畫像的形式,回頭檢視了自己大起大落、純真與邪惡、激進與失落困頓等等發生在不同生命階段的,社會的以及個人的事件。(文/亞洲藝術中心提供)
洪 易
現實生活的經驗累積,從經營夜店所遭遇的怪異趣事,到民間社會習俗中的宗教活動現象,都透過塗鴉式的繪畫反映現在他的作品中。他說,習慣會在記事本裡留下一些想法、觀念、字句或素描、手稿等,就像是在平日生活中就不斷累積藝術內在的潛在能量, 因此,他大膽的使用顏色,從常民文化中的各個面向、宗教形象與生活符號中,摸索、消化、解放,也從平面畫布走進到生活的立體物件,於是繪畫不是平面的,而是立體的,不受拘束的創作方式彰顯在恣意又寫意的筆觸線條與顏色中。
洪 易
現實生活的經驗累積,從經營夜店所遭遇的怪異趣事,到民間社會習俗中的宗教活動現象,都透過塗鴉式的繪畫反映現在他的作品中。他說,習慣會在記事本裡留下一些想法、觀念、字句或素描、手稿等,就像是在平日生活中就不斷累積藝術內在的潛在能量, 因此,他大膽的使用顏色,從常民文化中的各個面向、宗教形象與生活符號中,摸索、消化、解放,也從平面畫布走進到生活的立體物件,於是繪畫不是平面的,而是立體的,不受拘束的創作方式彰顯在恣意又寫意的筆觸線條與顏色中。
李慶泉
面對世代環境的變異,他創作以「自畫像」型式作為核心,衍生出「內視景觀系列」及「當下自畫系列」等系列作品。這樣的創作是藝術家內心世界的反思、反射及自我剖析的過程,經由日積月累的生活感受來不斷的省視自身,其中除了包含日常的時態取樣外,也包含了藝術家複雜的種種情愫,在每天重覆的片段中不斷地試煉自我,體悟生活的種種切面意義。 令人扼婉地,2006年9月,李慶泉因腦膜炎而驟逝,得年34歲。
李慶泉
面對世代環境的變異,他創作以「自畫像」型式作為核心,衍生出「內視景觀系列」及「當下自畫系列」等系列作品。這樣的創作是藝術家內心世界的反思、反射及自我剖析的過程,經由日積月累的生活感受來不斷的省視自身,其中除了包含日常的時態取樣外,也包含了藝術家複雜的種種情愫,在每天重覆的片段中不斷地試煉自我,體悟生活的種種切面意義。 令人扼婉地,2006年9月,李慶泉因腦膜炎而驟逝,得年34歲。
王綺穗
日常生活圈的「風景」是王綺穗的自在而處的記憶角落,以鏡頭取景的方式則是再一次印證藝術家觀看視野的客觀性,當情感的移轉有了落腳處,靜懿的思緒得以慢慢的鋪陳,在冷靜與理性中經營出一道靈光,國內外的生活經驗客觀地讓藝術家尋覓到一種自然的通則與恆常的樣態。「在地英雄傳」呈現客觀的恆常之美,也體現了藝術家的當下的直觀與感動 。
王綺穗
日常生活圈的「風景」是王綺穗的自在而處的記憶角落,以鏡頭取景的方式則是再一次印證藝術家觀看視野的客觀性,當情感的移轉有了落腳處,靜懿的思緒得以慢慢的鋪陳,在冷靜與理性中經營出一道靈光,國內外的生活經驗客觀地讓藝術家尋覓到一種自然的通則與恆常的樣態。「在地英雄傳」呈現客觀的恆常之美,也體現了藝術家的當下的直觀與感動 。
常 陵
從畫布上來分析常陵的創作,暗紅的表現色系形構出整體的塊面色感,透光的上色方式讓空間感呈現穿透、沈浮於畫布之上,以洗搓、勾繪、再覆蓋等繪畫方式讓所繪的形體呈現不確切的輪廓線與邊際線,讓整體構圖在沈穩中呈現一種不確定性。「五花肉」系列作品的五項議題包括:肉山水、肉花鳥、肉兵器、肉都市、肉宗教。
常 陵
從畫布上來分析常陵的創作,暗紅的表現色系形構出整體的塊面色感,透光的上色方式讓空間感呈現穿透、沈浮於畫布之上,以洗搓、勾繪、再覆蓋等繪畫方式讓所繪的形體呈現不確切的輪廓線與邊際線,讓整體構圖在沈穩中呈現一種不確定性。「五花肉」系列作品的五項議題包括:肉山水、肉花鳥、肉兵器、肉都市、肉宗教。
廖堉安
身形肥胖的「鳥人」除了可以說是廖堉安的正字標誌外,更是台灣當代藝術中的「卡漫」異現象。這一系列極其表現主義的作品其實是藝術家「鳥人自畫像」,鳥嘴、大頭、肥胖的身軀、眼神睥睨中帶著些許的怯懦感,總是側身以對的姿態,道出藝術家本人處世的卑微姿態,卡漫對他而言只是外界的描述,其實是藝術家對於自身形象與心理狀態的一種反思與描述,甚至影射都會人群之間的矛盾關係。
廖堉安
身形肥胖的「鳥人」除了可以說是廖堉安的正字標誌外,更是台灣當代藝術中的「卡漫」異現象。這一系列極其表現主義的作品其實是藝術家「鳥人自畫像」,鳥嘴、大頭、肥胖的身軀、眼神睥睨中帶著些許的怯懦感,總是側身以對的姿態,道出藝術家本人處世的卑微姿態,卡漫對他而言只是外界的描述,其實是藝術家對於自身形象與心理狀態的一種反思與描述,甚至影射都會人群之間的矛盾關係。
呂浩元
呂浩元的特定人物角色其實非常不特殊,是由翻閱家庭生活照後重新開始以平實的態度關照身邊的對象,他發現家人、朋友對自己而言其實是最親近的,從平實的觀察裡嘗試去描寫自己熟悉的人物時最貼近自己的創作狀態。樸實略顯粗獷的堆疊筆觸,留下一層層厚厚的情感移轉,豐厚的油彩包含創作者的直觀描繪,也可由油彩的厚度、肌理、紋路中釐出層然有序的構圖,在穩定的觀賞框架內,感受有如舊時代老照片裡的回憶點滴。
呂浩元
呂浩元的特定人物角色其實非常不特殊,是由翻閱家庭生活照後重新開始以平實的態度關照身邊的對象,他發現家人、朋友對自己而言其實是最親近的,從平實的觀察裡嘗試去描寫自己熟悉的人物時最貼近自己的創作狀態。樸實略顯粗獷的堆疊筆觸,留下一層層厚厚的情感移轉,豐厚的油彩包含創作者的直觀描繪,也可由油彩的厚度、肌理、紋路中釐出層然有序的構圖,在穩定的觀賞框架內,感受有如舊時代老照片裡的回憶點滴。
楊紅國
他是這次展覽中最年輕的藝術家,可說是最新的世代,人體被卡漫式地解構後,進行有序而隨意的繁衍,膨脹的、分解的部份人形或具體或漸漸失去圖像形狀,形成不容易辨識的新符號、或只是形體簡化後的殘留物,於是圖像與符號在確定與不確定中,周旋於有意義與無意義的組合,圖像與符號在相互交疊、對位、錯位、串連中,展露出創作者對生活資訊過度膨脹的對應方式,反射出創作者對外界的情感反芻、歸納與融合。
楊紅國
他是這次展覽中最年輕的藝術家,可說是最新的世代,人體被卡漫式地解構後,進行有序而隨意的繁衍,膨脹的、分解的部份人形或具體或漸漸失去圖像形狀,形成不容易辨識的新符號、或只是形體簡化後的殘留物,於是圖像與符號在確定與不確定中,周旋於有意義與無意義的組合,圖像與符號在相互交疊、對位、錯位、串連中,展露出創作者對生活資訊過度膨脹的對應方式,反射出創作者對外界的情感反芻、歸納與融合。
作品
回上頁
分享到
分享到Facebook(另開視窗)
分享到LINE(另開視窗)
分享到Twitter(另開視窗)
導覽服務
聯絡我們
回頂端
關鍵字搜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