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
跳至主要內容區塊
:::
facebook連結(另開視窗)
instagram連結(另開視窗)
youtube連結(另開視窗)
繁中
/
EN
搜尋
會員
網站導覽
選單
繁中
/
EN
搜尋
會員
導覽服務
關於美術館
最新消息
美術館簡介
美術館紀事
館長介紹
參觀與交通資訊
空間與設備
展覽
當期展覽
歷年展覽
活動
當期活動
歷年活動
導覽服務
志工服務
實習計畫
駐館計畫資料庫
當期駐館藝術家
歷屆駐館藝術家
駐館合作單位
駐館計畫報名
歷年駐館成果紀錄
典藏
出版
關渡美術館之友
登入
申辦帳號
帳號
(必填)
密碼
(必填)
驗證碼
(必填)
更換
語音播放
登入
記住我的帳號
忘記密碼
親愛的訪客 您好:
填完資料後即可享有會員服務,
我們誠摯的歡迎您。
開始申請
回到首頁
忘記密碼
請輸入您的登入帳號與電子信箱,我們會把密碼E-mail給您,取得密碼後再重新登入即可。
若您也不記得帳號,麻煩請至「
聯絡我們
」填寫基本資料,客服人員確認後,將會用E-mail通知您的帳號及密碼,謝謝您!
登入帳號
(必填)
電子信箱
(必填)
驗證碼
(必填)
更換
語音播放
確認送出
回上頁
關閉
:::
潛思維・逍遙遊-張光賓的學行記痕
2016.09.30~2016.12.11
09:00 - 17:00
【展覽介紹】
張光賓(1915~2016),生於四川達縣,字序賢,號于寰。於重慶時期的國立藝專,得以親炙傅抱石、李可染等名家,啟蒙書畫史論的研究與國畫創作。渡臺後,歷二十載軍旅,55歲時轉入國立故宮博物院書畫處從事研究,為學界著稱的元代書畫研究專家。在近代書畫的發展脈絡上,張光賓先生是位終生書畫不輟、晚熟而大成,並在學術研究領域成就斐然的傑出文化行者。如同書畫界的大家長,他對於書法教育的推廣,總是積極參與不遺餘力,卻從未立門成派,其賡續傳統書畫的深心願力,於兩岸藝壇均有深遠影響。 張光賓先生精通元代畫史,並編著有《元四大家》、《元畫精華》、《元朝書畫史研究論集》等。近年兩岸合璧的「富春山居圖」(無用師卷),因其曾參與研究辯正而獲得定論,被譽為「元代書畫活字典」。 故宮退休後,張光賓先生始得全力於繪事。透過故宮時期對畫史的深研及親睹原作,得以融古鑄今。從83歲自創「焦墨散點皴」開始,不染不疊、不敷彩,以點代皴,晚年變法,另闢蹊徑,以草隸筆法建構出如北宋巨幛重巖的聯屏鉅作。91歲後所創「焦墨排點皴」,更趨於主觀的抽象性面貌,進一步觸及山水內在的主體性,獨創嶄新的水墨繪畫視野。 先生的篆隸淳厚渾樸,淵雅婉通,有一種「人書俱老」無入而不自得的天真,達到人格與書格共鳴共振。他對於書法藝術有其獨到的見解和精闢的論述,著有《中華書法史》,論述中追溯源流、體例詳明,在書法界廣為流傳。為推廣草書的識讀書寫,研發撰擬〈草書結字口訣〉,透過簡明易懂的原理說明,使草書書寫的特性更易於讓大眾理解,對書法教育具有相當大的助益,其貢獻為于右任後在臺最卓著者。 2010年,張光賓先生同時獲得「國家文藝獎」和「行政院文化獎」兩項臺灣文化桂冠,但先生仍不斷挑戰自我創作求變,至九九高齡仍日課不輟。歷年點滴潤資及退休薪俸,從未用以改善內湖「麗山寓廬」居所或生活日用,盡皆用來贊助傳統書畫藝術發揚、研究與教育上。十五年間多次捐贈北藝大美術系,累計共一千萬元以獎掖後學,回應與北藝大學子間深厚之誼。除在百歲前傾盡所有悉皆捐輸,作為故宮書畫研究贊助基金,身後亦將寓廬產權捐託故宮全權運用。 「靜下來,放輕鬆」為光老常勸勉後學的人生心法,亦為他「歸於平淡守心齋」的生命實踐。2015年冬,獲總統府頒「二等景星勳章」,以褒揚其對藝術文化的卓著貢獻。綜觀其畢生治學、創作及教學推廣,皆極刻苦自勵、無日懈怠。這位文化巨椽終其一生對藝術的追求鍥而不捨,摯守內心對書畫的「痴」與「誠」,低調質樸、與世無爭,其藝術成就與人格相互輝映。 張光賓先生於今年五月十九日辭世,享嵩壽102歲。其《元四大家》及年表等研究之親筆校正手稿,在辭世後捐贈予關渡美術館典藏。此一機緣開啟了曾推動「巨椽系列」及「兩岸漢字藝術節」的中華文化總會,與光老曾任教的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關渡美術館,協力策辦「潛思維・逍遙遊-張光賓學行記痕」特展。 本特展將展出光老逾半世紀的研究手稿、學思歷程、創作片羽與教學影響,縱覽其在研究、創作、教學與推廣四大領域,潛思維、游於藝的歷程,及「盡其在我任自然」的創作態度,以茲向這位無私無我、敦樸雍穆的長者致敬。文化總會同時將進行〈草書口訣〉數位化,強化其教育互動性,並製作動畫影片置於「中華語文知識庫」網站,積極推動當代草書書寫及漢字美感的認知。關渡美術館並將為這批史料手稿成立數位典藏專區,以供元代書畫研究及推廣。 主辦單位: 策劃單位: 媒體協辦: 贊助單位:
【展覽介紹】
張光賓(1915~2016),生於四川達縣,字序賢,號于寰。於重慶時期的國立藝專,得以親炙傅抱石、李可染等名家,啟蒙書畫史論的研究與國畫創作。渡臺後,歷二十載軍旅,55歲時轉入國立故宮博物院書畫處從事研究,為學界著稱的元代書畫研究專家。在近代書畫的發展脈絡上,張光賓先生是位終生書畫不輟、晚熟而大成,並在學術研究領域成就斐然的傑出文化行者。如同書畫界的大家長,他對於書法教育的推廣,總是積極參與不遺餘力,卻從未立門成派,其賡續傳統書畫的深心願力,於兩岸藝壇均有深遠影響。 張光賓先生精通元代畫史,並編著有《元四大家》、《元畫精華》、《元朝書畫史研究論集》等。近年兩岸合璧的「富春山居圖」(無用師卷),因其曾參與研究辯正而獲得定論,被譽為「元代書畫活字典」。 故宮退休後,張光賓先生始得全力於繪事。透過故宮時期對畫史的深研及親睹原作,得以融古鑄今。從83歲自創「焦墨散點皴」開始,不染不疊、不敷彩,以點代皴,晚年變法,另闢蹊徑,以草隸筆法建構出如北宋巨幛重巖的聯屏鉅作。91歲後所創「焦墨排點皴」,更趨於主觀的抽象性面貌,進一步觸及山水內在的主體性,獨創嶄新的水墨繪畫視野。 先生的篆隸淳厚渾樸,淵雅婉通,有一種「人書俱老」無入而不自得的天真,達到人格與書格共鳴共振。他對於書法藝術有其獨到的見解和精闢的論述,著有《中華書法史》,論述中追溯源流、體例詳明,在書法界廣為流傳。為推廣草書的識讀書寫,研發撰擬〈草書結字口訣〉,透過簡明易懂的原理說明,使草書書寫的特性更易於讓大眾理解,對書法教育具有相當大的助益,其貢獻為于右任後在臺最卓著者。 2010年,張光賓先生同時獲得「國家文藝獎」和「行政院文化獎」兩項臺灣文化桂冠,但先生仍不斷挑戰自我創作求變,至九九高齡仍日課不輟。歷年點滴潤資及退休薪俸,從未用以改善內湖「麗山寓廬」居所或生活日用,盡皆用來贊助傳統書畫藝術發揚、研究與教育上。十五年間多次捐贈北藝大美術系,累計共一千萬元以獎掖後學,回應與北藝大學子間深厚之誼。除在百歲前傾盡所有悉皆捐輸,作為故宮書畫研究贊助基金,身後亦將寓廬產權捐託故宮全權運用。 「靜下來,放輕鬆」為光老常勸勉後學的人生心法,亦為他「歸於平淡守心齋」的生命實踐。2015年冬,獲總統府頒「二等景星勳章」,以褒揚其對藝術文化的卓著貢獻。綜觀其畢生治學、創作及教學推廣,皆極刻苦自勵、無日懈怠。這位文化巨椽終其一生對藝術的追求鍥而不捨,摯守內心對書畫的「痴」與「誠」,低調質樸、與世無爭,其藝術成就與人格相互輝映。 張光賓先生於今年五月十九日辭世,享嵩壽102歲。其《元四大家》及年表等研究之親筆校正手稿,在辭世後捐贈予關渡美術館典藏。此一機緣開啟了曾推動「巨椽系列」及「兩岸漢字藝術節」的中華文化總會,與光老曾任教的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關渡美術館,協力策辦「潛思維・逍遙遊-張光賓學行記痕」特展。 本特展將展出光老逾半世紀的研究手稿、學思歷程、創作片羽與教學影響,縱覽其在研究、創作、教學與推廣四大領域,潛思維、游於藝的歷程,及「盡其在我任自然」的創作態度,以茲向這位無私無我、敦樸雍穆的長者致敬。文化總會同時將進行〈草書口訣〉數位化,強化其教育互動性,並製作動畫影片置於「中華語文知識庫」網站,積極推動當代草書書寫及漢字美感的認知。關渡美術館並將為這批史料手稿成立數位典藏專區,以供元代書畫研究及推廣。 主辦單位: 策劃單位: 媒體協辦: 贊助單位:
作品
回上頁
分享到
分享到Facebook(另開視窗)
分享到LINE(另開視窗)
分享到Twitter(另開視窗)
導覽服務
聯絡我們
回頂端
關鍵字搜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