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家-張永達 張永達,1981年生於台灣,目前工作與居住於台北。作品包含多種形式,如聲音-影像、實驗聲響、裝置和現場演出。關注與善於觀察日常生活中的細微變化、易於忽略的現象和聲響,將隱性的訊號和資料透過聲音與視覺裝置再現於空間中。近年與舞蹈、音樂其他領域的藝術家合作,並於亞洲、歐洲、北美和南美洲多個聯展和藝術節展演。 從感知與系統的連動到美術館中的聲納與容積,張永達的《相對感度N°1[0°–N° 》 》將“命題延伸為:美術館中如何以聲覺觸診這個世界。利用水滴降落到不同傾斜度的加熱金屬板所產生的不同速度水流及其汽化作用,在空間製造出或長或短的聲響;藉此放大物質轉換在聲響與空間容積中的比例與材質關係。《相對感度N°1[0°–N°》》把作品處理成一個開放狀態,藝術家並不是在這個美術館容積中放進一個雕塑,而是以一個樂器裝置把美術館空間與觀眾的身體感知,重新組織起來。這個由聲音與容積交互構成的組織,不僅誘引觀眾對作品本身的知識進行探索,同時也試圖開拓對世界既有的認識。”(引自郭昭蘭《橫越聲納與容積的隱秘之地》一文) 策展人-郭昭蘭 郭昭蘭,獨立策展人暨藝評,目前生活和工作於台灣台北,為台北藝術大學新媒體藝術研究所與藝術跨領域研究所兼任副教授,主要教授二十世紀後的視覺藝術與與當代藝術專題。 2006年取得西洋藝術史博士,郭昭蘭主要研究美國評論如何透過詮釋羅森柏格(Robert Rauschenberg)與美國新達達藝術,以建構其反現代主義版本的後現代藝術理論。2006年起郭昭蘭開始以策展形式發表,主要關注影像與視覺文化相關的文化實踐。文章散見於《現代美術學報》、《藝術家》雜誌等刊物。他策劃過的展覽包括,第三屆台灣國際錄像藝術展〈憂鬱的進步〉(與鄭慧華共同策劃,台北,2012)、〈How Can I Tell You Who I Am?〉(西班牙,2012)、〈台灣當代藝術(TCA計畫)〉(紐約,2011)、〈樂園:重建中〉(紐約,2011)、〈離魂症:幻影神遊者〉(台北,2010)、〈未來的鄉愁〉(台中,2009)、〈複音馬賽克〉(共同策劃,台中國美館,2006)等。2011年郭昭蘭獲得文化部視覺暨表演藝術人才出國駐村及交流計劃補助,前往紐約ISCP,進行策展人駐村計劃。譯著「藝術力」(Boris Groys: Art Power, MIT,2008)計劃2014年10月出版。
張永達 + 郭昭蘭
藝術家-張永達 張永達,1981年生於台灣,目前工作與居住於台北。作品包含多種形式,如聲音-影像、實驗聲響、裝置和現場演出。關注與善於觀察日常生活中的細微變化、易於忽略的現象和聲響,將隱性的訊號和資料透過聲音與視覺裝置再現於空間中。近年與舞蹈、音樂其他領域的藝術家合作,並於亞洲、歐洲、北美和南美洲多個聯展和藝術節展演。 從感知與系統的連動到美術館中的聲納與容積,張永達的《相對感度N°1[0°–N° 》 》將“命題延伸為:美術館中如何以聲覺觸診這個世界。利用水滴降落到不同傾斜度的加熱金屬板所產生的不同速度水流及其汽化作用,在空間製造出或長或短的聲響;藉此放大物質轉換在聲響與空間容積中的比例與材質關係。《相對感度N°1[0°–N°》》把作品處理成一個開放狀態,藝術家並不是在這個美術館容積中放進一個雕塑,而是以一個樂器裝置把美術館空間與觀眾的身體感知,重新組織起來。這個由聲音與容積交互構成的組織,不僅誘引觀眾對作品本身的知識進行探索,同時也試圖開拓對世界既有的認識。”(引自郭昭蘭《橫越聲納與容積的隱秘之地》一文) 策展人-郭昭蘭 郭昭蘭,獨立策展人暨藝評,目前生活和工作於台灣台北,為台北藝術大學新媒體藝術研究所與藝術跨領域研究所兼任副教授,主要教授二十世紀後的視覺藝術與與當代藝術專題。 2006年取得西洋藝術史博士,郭昭蘭主要研究美國評論如何透過詮釋羅森柏格(Robert Rauschenberg)與美國新達達藝術,以建構其反現代主義版本的後現代藝術理論。2006年起郭昭蘭開始以策展形式發表,主要關注影像與視覺文化相關的文化實踐。文章散見於《現代美術學報》、《藝術家》雜誌等刊物。他策劃過的展覽包括,第三屆台灣國際錄像藝術展〈憂鬱的進步〉(與鄭慧華共同策劃,台北,2012)、〈How Can I Tell You Who I Am?〉(西班牙,2012)、〈台灣當代藝術(TCA計畫)〉(紐約,2011)、〈樂園:重建中〉(紐約,2011)、〈離魂症:幻影神遊者〉(台北,2010)、〈未來的鄉愁〉(台中,2009)、〈複音馬賽克〉(共同策劃,台中國美館,2006)等。2011年郭昭蘭獲得文化部視覺暨表演藝術人才出國駐村及交流計劃補助,前往紐約ISCP,進行策展人駐村計劃。譯著「藝術力」(Boris Groys: Art Power, MIT,2008)計劃2014年10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