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
跳至主要內容區塊
:::
facebook連結(另開視窗)
instagram連結(另開視窗)
youtube連結(另開視窗)
繁中
/
EN
搜尋
會員
網站導覽
選單
繁中
/
EN
搜尋
會員
導覽服務
關於美術館
最新消息
美術館簡介
美術館紀事
館長介紹
參觀與交通資訊
空間與設備
展覽
當期展覽
歷年展覽
活動
當期活動
歷年活動
導覽服務
志工服務
實習計畫
駐館計畫資料庫
當期駐館藝術家
歷屆駐館藝術家
駐館合作單位
駐館計畫報名
歷年駐館成果紀錄
典藏
出版
關渡美術館之友
登入
申辦帳號
帳號
(必填)
密碼
(必填)
驗證碼
(必填)
更換
語音播放
登入
記住我的帳號
忘記密碼
親愛的訪客 您好:
填完資料後即可享有會員服務,
我們誠摯的歡迎您。
開始申請
回到首頁
忘記密碼
請輸入您的登入帳號與電子信箱,我們會把密碼E-mail給您,取得密碼後再重新登入即可。
若您也不記得帳號,麻煩請至「
聯絡我們
」填寫基本資料,客服人員確認後,將會用E-mail通知您的帳號及密碼,謝謝您!
登入帳號
(必填)
電子信箱
(必填)
驗證碼
(必填)
更換
語音播放
確認送出
回上頁
關閉
回上頁
:::
2020 關渡雙年展 楊俊 藝術家,合作者,他們的展覽與三個場域
2020.12.11~2021.02.21
10:00 - 17:00
關渡美術館
展覽簡介
三個場域,一場展覽
「藝術家,合作者,他們的展覽與三個場域」個展系列,始於楊俊(Jun Yang)於2018年在首爾的展覽。那場由善宰藝術中心主辦的「總觀視角」,既是一次作品的總梳理,也是用回溯和反思的角度,去著墨「回顧」對藝術家的意義。延續這樣的思路軸線,該展於隔年(2019)發展成在奧地利格拉茨美術館的「藝術家,作品,展覽」一展,並將反思的主體從個人轉移到體制機構的範疇。也就是說,在探究作為一位藝術家的意義之餘,進一步思索加諸在藝術家與其作品上的期待,讓展覽本身變成一個論題。到後來,原本的個展遞變成一項眾人參與的集體計畫,他們包括:艾文.鮑爾、麥可.克利/保羅.麥卡錫、鄭恩瑛、李傑、奧利佛.克利佩爾、松根充和、西村祐貴、奧村雄樹、田中功起、瑪雅.梧苦耶、布魯斯.米本。尤其當楊俊邀請現居舊金山的韓裔藝術家Jun Yang也來加入時,對個展定義的解構意圖已不言自明。
從2019年格拉茨美術館展覽的合作精神滾動出了「藝術家,合作者,他們的展覽與三個場域」,將其論述的概念延展到三個地點,並架構出各自的文本。在地化、建築、歷史、體制慣例、政治角力等因素,不僅對一個場所的事件走向有決定性的影響,亦能左右外界對於場所中展示活動的觀感與認知。關渡美術館是座校園美術館,TKG+是活躍國際市場的商業畫廊,台北當代藝術館是座市立的公共美術館。這三個成立宗旨各異的單位,自然也會因為其在校園內,在新興區,在市中心的不同所在,而有特定的使命與訴求。關美館的主要觀眾是師生族群;TKG+在提升買家與藏家對當代藝術的關注方面有長期的耕耘;當代館除了稱得上是附近學校的好鄰居外,其建於日據時代的古蹟館舍,也是許多觀光客的必訪景點。
這三個場館應允舉辦藝術家楊俊個展的意向,透過作品《楊俊(紅字)》清楚傳達:在其各自的建物正面,藝術家的名字以又紅又大的字體呈現,從遠處即可一目了然,唯獨分配到三個場館的版本不盡相同,以此對應隱含的寓意:關美館所用的是繁體中文,代表這是一位與台灣當代藝術圈有密切關係的人物;當代館是簡體中文,指涉藝術家出生於中國的背景;TKG+ Projects是羅馬拼音,指明藝術家具有國際地位,並且熟悉畫廊代理的運作機制。
這整個展系列萌生自2018年完成的《個人同名專輯》出版計畫,讓對於藝術家名字的探討持續發酵。該作共分一套六卷,用專書的形式介紹楊俊的分身:June Young、Yang Jun、Tun Yang、Jan Jung、Yi Chuan、Jun Yang。雖說專書的主題本應架構在藝術家及其創作上,但作品卻出乎意料地,反過來挑戰專書的傳統做法和傳記的書寫方式。同此,這場回顧型的個展,本身就是藝術剖析的對象,透過展出作品和其他藝術家的參與,甚至透過台北三個展場的安排,從不同層面挑戰藝術家的獨特定位。至於場所的重要性在展名上就已經點出來:展覽不是「在」三個場域或「在」三個單位裡發生,而是用「與三個場域」來表示連同場所本身都是展覽的一部分。
所以說,「藝術家,合作者,他們的展覽與三個場域」既是個展「也」是聯展、是回顧展,甚至是場雙年展──因為關美館用原本應該推出兩年一度的關渡雙年展的檔期和規模來舉辦這場個展。至於在三個場域的展場規劃則同中求異,將各自的脈絡考慮進去,再依此設定出議題的處理順序。儘管如此,為了橋接這些場域的敘事,部分作品被安排在兩個場域展出,甚至三場都展,但可能有調整內容,或只選擇片段,或視脈絡需要而轉化意義。
*節錄自《TAHCTE&TV》展覽雜誌上的介紹文字
說明: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關渡美術館、TKG+ Projects、台北當代藝術館共同主辦
格拉茨美術館協力合作,首爾善宰藝術中心支援協助
展覽簡介
三個場域,一場展覽
「藝術家,合作者,他們的展覽與三個場域」個展系列,始於楊俊(Jun Yang)於2018年在首爾的展覽。那場由善宰藝術中心主辦的「總觀視角」,既是一次作品的總梳理,也是用回溯和反思的角度,去著墨「回顧」對藝術家的意義。延續這樣的思路軸線,該展於隔年(2019)發展成在奧地利格拉茨美術館的「藝術家,作品,展覽」一展,並將反思的主體從個人轉移到體制機構的範疇。也就是說,在探究作為一位藝術家的意義之餘,進一步思索加諸在藝術家與其作品上的期待,讓展覽本身變成一個論題。到後來,原本的個展遞變成一項眾人參與的集體計畫,他們包括:艾文.鮑爾、麥可.克利/保羅.麥卡錫、鄭恩瑛、李傑、奧利佛.克利佩爾、松根充和、西村祐貴、奧村雄樹、田中功起、瑪雅.梧苦耶、布魯斯.米本。尤其當楊俊邀請現居舊金山的韓裔藝術家Jun Yang也來加入時,對個展定義的解構意圖已不言自明。
從2019年格拉茨美術館展覽的合作精神滾動出了「藝術家,合作者,他們的展覽與三個場域」,將其論述的概念延展到三個地點,並架構出各自的文本。在地化、建築、歷史、體制慣例、政治角力等因素,不僅對一個場所的事件走向有決定性的影響,亦能左右外界對於場所中展示活動的觀感與認知。關渡美術館是座校園美術館,TKG+是活躍國際市場的商業畫廊,台北當代藝術館是座市立的公共美術館。這三個成立宗旨各異的單位,自然也會因為其在校園內,在新興區,在市中心的不同所在,而有特定的使命與訴求。關美館的主要觀眾是師生族群;TKG+在提升買家與藏家對當代藝術的關注方面有長期的耕耘;當代館除了稱得上是附近學校的好鄰居外,其建於日據時代的古蹟館舍,也是許多觀光客的必訪景點。
這三個場館應允舉辦藝術家楊俊個展的意向,透過作品《楊俊(紅字)》清楚傳達:在其各自的建物正面,藝術家的名字以又紅又大的字體呈現,從遠處即可一目了然,唯獨分配到三個場館的版本不盡相同,以此對應隱含的寓意:關美館所用的是繁體中文,代表這是一位與台灣當代藝術圈有密切關係的人物;當代館是簡體中文,指涉藝術家出生於中國的背景;TKG+ Projects是羅馬拼音,指明藝術家具有國際地位,並且熟悉畫廊代理的運作機制。
這整個展系列萌生自2018年完成的《個人同名專輯》出版計畫,讓對於藝術家名字的探討持續發酵。該作共分一套六卷,用專書的形式介紹楊俊的分身:June Young、Yang Jun、Tun Yang、Jan Jung、Yi Chuan、Jun Yang。雖說專書的主題本應架構在藝術家及其創作上,但作品卻出乎意料地,反過來挑戰專書的傳統做法和傳記的書寫方式。同此,這場回顧型的個展,本身就是藝術剖析的對象,透過展出作品和其他藝術家的參與,甚至透過台北三個展場的安排,從不同層面挑戰藝術家的獨特定位。至於場所的重要性在展名上就已經點出來:展覽不是「在」三個場域或「在」三個單位裡發生,而是用「與三個場域」來表示連同場所本身都是展覽的一部分。
所以說,「藝術家,合作者,他們的展覽與三個場域」既是個展「也」是聯展、是回顧展,甚至是場雙年展──因為關美館用原本應該推出兩年一度的關渡雙年展的檔期和規模來舉辦這場個展。至於在三個場域的展場規劃則同中求異,將各自的脈絡考慮進去,再依此設定出議題的處理順序。儘管如此,為了橋接這些場域的敘事,部分作品被安排在兩個場域展出,甚至三場都展,但可能有調整內容,或只選擇片段,或視脈絡需要而轉化意義。
*節錄自《TAHCTE&TV》展覽雜誌上的介紹文字
說明: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關渡美術館、TKG+ Projects、台北當代藝術館共同主辦
格拉茨美術館協力合作,首爾善宰藝術中心支援協助
回上頁
分享到
分享到Facebook(另開視窗)
分享到LINE(另開視窗)
分享到Twitter(另開視窗)
導覽服務
聯絡我們
回頂端
關鍵字搜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