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劇
2009.10.03~2009.12.31
09:00 - 17:00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關渡美術館 1- 2樓展覽室 兩個世紀前,法國大作家巴爾札克以《人間喜劇》道盡十九世紀巴黎的人性興衰;兩個世紀後,透過藝術家的橫向介入,將在此串聯各面向的當代生活中荒謬、滑稽、令人發噱、苦中作樂的全面性喜劇精神。 藝術家們跳脫創作的獨演性,由子題藝術家們逕行挑選其世代氣味相投的藝術家,主導行動的切入,共同營造深入相異角度的衍生氣息。群體的喜劇精神,將依藝術創作形式及地域性的符碼傳達,交錯呈現。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關渡美術館 1- 2樓展覽室 兩個世紀前,法國大作家巴爾札克以《人間喜劇》道盡十九世紀巴黎的人性興衰;兩個世紀後,透過藝術家的橫向介入,將在此串聯各面向的當代生活中荒謬、滑稽、令人發噱、苦中作樂的全面性喜劇精神。 藝術家們跳脫創作的獨演性,由子題藝術家們逕行挑選其世代氣味相投的藝術家,主導行動的切入,共同營造深入相異角度的衍生氣息。群體的喜劇精神,將依藝術創作形式及地域性的符碼傳達,交錯呈現。
相關專文
文/館員何明桂 以喜劇之名,分支進行拉攏群結的展覽,雖然在結構上顯現其組織上的錯疊,其成果仍可以些微之視覺感知來進行平行羅列的相互呼應。 整體而言,關渡藝術節推出的大展,雖以遙應歡愉節慶的旨意為由,卻在其平靜的方形展間內,四平八穩的、幽暗的發聲。若在喜劇與悲劇間作漸進等級之分,如此參雜各個面向的喜劇展大約介於靠攏悲劇的那一邊,由喜感與劇情化組成的生活面向,藉由藝術家之名探入不同角落。 來自印度的當代藝術家阿運˙若望恰庫(Navin Rawanchaikul)延續其往常的普羅喧嘩,作品被歸類為漫畫的他,將自己置入畫面中,化身「阿運王國」中的領袖人物。拿著紅色小本子的阿運,置入過往中國共產黨宣傳主義(Propaganda )的行銷模式,附有力量的姿態、鮮紅的視覺吸引力、背後群眾的集體催眠,再現民族主義甚或是英雄主義的狂熱,半身的阿運陶製肖像及其紅本子,藉由商品化的形象,嘲諷著一連串的政治操作以及視覺上的政治美學,藉藝術之名,政治的或反政治地反撲向現實中的視覺暴力。 哈夏(N.S. Harsha)的多重媒材作風在此次展覽中僅展現其繪畫的細緻技巧。「結婚百態」展現的正是印度傳統的溫婉熱鬧氣息,像極寶來塢電影中,在印度恆河旁有灑向空中的花雨,以及環轉不停的細柔歌聲的歡愉景象。畫中的世界名景,如尼加拉瓜瀑布、杜拜風帆飯店、富士山等冷不其防的穿插其中,婚禮中的百態看似以各種幸福的姿態巧妙的排列進行,然而細看每一對佳偶,卻是多了些微情節,有的新郎新娘只以相片示人(冥婚?)、有的有第三個女人闖入、有的是老態龍鍾的老佳偶、有的是新郎的缺席,而左下角在藝術家簽名旁的嬰兒搖籃,驚險的置入在瀑布的上方,籃內的男嬰飆高的尿,在在都暗示著這張以傳統之姿出現的畫,其實一點都不傳統,暗藏的小動作,以欲言又止的狀態,期待觀者能駐足發現。 另外三組呈現漂浮景象的瑞吉˙阿拉寇(Reji Arackal)、龐帝(Prantik Chattopadhyay)、清藤˙烏帕迪耶(Chintan Upadhyay),分別以跳脫形象,奔放馳騁的意念來形成其有如作白日夢般的奇景。瑞吉以人體器官做延伸,像是稍不注意,關在體內的交雜心緒便會集結噴出。龐帝以拼貼媒材的方式同樣在平面空間中做最大的馳騁,完美男孩(E class ideal boy)乘上牙刷做成的飛行器,以真馬推動旋轉木馬的裝置,其立體捏成的紙馬,以及繽紛剪貼的遊樂設施,正巧反應頑童長不大或拒絕長大的氣息。清藤運用漂浮在半空中的複製人,展現異質空間的幻想,現代世界的新秩序,隱身在複製道德的爭論之中,而清藤以直覺不加遮掩的樣貌,在純然的純色時空中,翻覆挑釁。 高帝(Sunil Gawde)喜歡推翻物件本身的意義,並從中萌生比喻。會場中展示的一系列數位影像作品,以八個不同的現代生活物件做聯想,其中梵谷的黃色眼鏡令人絕倒,缺了一邊鏡架的眼鏡搭配一行結語:他為了喜歡的妓女割下他的耳朵,如果他的視力不好會不會讓他三思而後行呢?(He cut off an ear for the favours of a whore. Would he have thought twice had he not had 20-20 vision?);另一件關於杜象的玩笑也會讓當代藝術之父焉然ㄧ笑:杜象忘了什麼-清嚴的人們拒絕這成為一件藝術,是因為它缺少衛生措施激發了他們嗎?(WHAT DUCHAMP FORGOT-The puritan are fraterning refused to let his urinal qualify as a piece of art. Did the lack of sanitation provoke them?)看似無聊的冷笑話,卻也算是從日常生活中自找樂趣,看出事件的可能性,看出物件的多重性。在此展間內,某個交雜的調性,在顛覆的搔癢動作下,一點點的滲入我們對異國風味的想像。 來到另一展間,「身分演繹術」昭示著角色物化的特質,郭維國自溺式的肖像油畫,近年來成為其顯著的標記,重疊古典油畫的超現實場景,置入一個看似無辜的中年男子,有些像是周星馳電影中吳孟達總是扮演的角色,百般無賴但卻又帶點力道,這個力道是源自於中年男子在畫面中的唯我獨尊,在他自己的隱藏世界中,事物秩序可以被扭曲,可以狂妄不羈、可以不明所以。在「玫瑰玫瑰我愛你」及「紫紅豬的最後一夜」中,嘗試透露其潛意識欲望的作者,在美麗的風景中,加入了緊繃的拉鋸。紫紅豬雖然在其幽暗成性的色調中顯得醒目,但細看其涕淚微笑的臉龐以及戴著天使環的男主角像是修補,像是準備謀殺她,將她推入水窟中(連腳都綁好了)的脅迫姿態,那樣帶點危險的氣息,就像是要分手不成的戀人,在做最後的奮力一搏。「玫瑰玫瑰我愛你」雖然暗示愛情,卻也在其閒適的野餐場景中,暗藏刀把及交纏的紅線,女體頭上的野獸頭套,像是愛的爭鬥就要開始,但是卻是無傷大雅的那種愛的纏鬥。中年男人是郭維國的潛意識化身,總是巧妙遮掩第三點的裸體,大概是將真正的自我掏出的最後一道防線,但也正是這番的遮掩性,反而增添了曖昧的情趣。 相較於中年男子的恣意想像,拼貼挪用殖民與次文化議題的陳擎耀,這次在紐約駐村所創作的「I愛NY系列」,混雜了多文化的即時感,文化異次元的錯亂在美國這個大熔爐中最容易感受。各自文化的風格表述,在餐廳場景裡正是做最直接的聯想,他們當然是湊合出的文化想像,所以少了一份貼切與道地,在由距離隔開的點與點之間,總是有最美好的風情想像。為追求其文化正統,某種執念附身於場景中,也附身於陳擎耀安排的演員中。但是如他一貫的無厘頭樣貌,安排上的某種鬆散,像是拼湊的廉價場景,套上文化外衣的人物們看似嚴肅,但其存在感卻是實實在在的衝突。 在一旁由新生代藝術家廖堉安創造的鳥人,以些微上吊的眼神,藏身在由規律化的條紋格子(象徵社會的規範束縛)形成的場景中。帶有鄙睨況味的眼神,飄視他人,卻也突顯自身的不適應,在規律整潔的氛圍營造之下,其人物虛軟的人性特徵,就像是在規律中尋求解答與生存的你我,必須軟硬應變、必須渾身解數的真實性格。 對於社會歷練,中生代藝術家洪易其常民顯著的圖騰(剪紙風俗),以及五路雜陳的繽紛(俗艷色彩的總和)在走高雅自我探討或是政治批判的路線裡別樹一格,他自己的生活經歷與紀錄在沒有特定的方向限制下自由體現。認為藝術不應是悖離生活的洪易,將所見所聞以及繁華世界中的飲食男女濃縮在他可說是可愛的生物造型內,像是顯示鏡一般,又像是舊時畫報上記錄常民生活的豐富情調,引人想細看這些我們熟識的姿態。這些奇形的立體雕塑,同時也像藝術家自身以輕鬆的姿態所做的內心照映。 同樣以繽紛色彩示人的杜珮詩,採用嚴肅的全球化議題作為創作文本,透過輕巧的拼貼,像是泡沫般虛幻的裹著糖衣,但文本中卻深藏現代人不得不面對的現實。「邁向幸福的十一步驟」以西方先進國家的核戰防護手冊為藍本,透過十一個平日就能預先規劃的準備動作,讓人民在遭受巨變時能較不慌亂的自救。但杜珮詩的自救版本卻以荒誕(暗示整個自救手冊其實就很荒誕)、忙亂的反應顯現在其按圖說明的步驟上,如此的突顯意外總是無法預期,也無法做好萬全準備的特性。而徒留的就是嘗試反轉現實的積極與一意孤擲的自嘲。身在其中的自我本身,就像是身存在荒謬劇場中的一角,無力作太多辯解,卻也就隨他而去。 藝術家的各自陳說,讓整體的喜劇像是縱觀林林總總的公私面向,不是讓人哈哈大笑的一齣笑鬧劇,卻像是有根細針藏匿其中,讓人微微抽痛,悶悶的,癢癢的,帶點率性與疲軟力道的悲喜劇。
相關專文
文/館員何明桂 以喜劇之名,分支進行拉攏群結的展覽,雖然在結構上顯現其組織上的錯疊,其成果仍可以些微之視覺感知來進行平行羅列的相互呼應。 整體而言,關渡藝術節推出的大展,雖以遙應歡愉節慶的旨意為由,卻在其平靜的方形展間內,四平八穩的、幽暗的發聲。若在喜劇與悲劇間作漸進等級之分,如此參雜各個面向的喜劇展大約介於靠攏悲劇的那一邊,由喜感與劇情化組成的生活面向,藉由藝術家之名探入不同角落。 來自印度的當代藝術家阿運˙若望恰庫(Navin Rawanchaikul)延續其往常的普羅喧嘩,作品被歸類為漫畫的他,將自己置入畫面中,化身「阿運王國」中的領袖人物。拿著紅色小本子的阿運,置入過往中國共產黨宣傳主義(Propaganda )的行銷模式,附有力量的姿態、鮮紅的視覺吸引力、背後群眾的集體催眠,再現民族主義甚或是英雄主義的狂熱,半身的阿運陶製肖像及其紅本子,藉由商品化的形象,嘲諷著一連串的政治操作以及視覺上的政治美學,藉藝術之名,政治的或反政治地反撲向現實中的視覺暴力。 哈夏(N.S. Harsha)的多重媒材作風在此次展覽中僅展現其繪畫的細緻技巧。「結婚百態」展現的正是印度傳統的溫婉熱鬧氣息,像極寶來塢電影中,在印度恆河旁有灑向空中的花雨,以及環轉不停的細柔歌聲的歡愉景象。畫中的世界名景,如尼加拉瓜瀑布、杜拜風帆飯店、富士山等冷不其防的穿插其中,婚禮中的百態看似以各種幸福的姿態巧妙的排列進行,然而細看每一對佳偶,卻是多了些微情節,有的新郎新娘只以相片示人(冥婚?)、有的有第三個女人闖入、有的是老態龍鍾的老佳偶、有的是新郎的缺席,而左下角在藝術家簽名旁的嬰兒搖籃,驚險的置入在瀑布的上方,籃內的男嬰飆高的尿,在在都暗示著這張以傳統之姿出現的畫,其實一點都不傳統,暗藏的小動作,以欲言又止的狀態,期待觀者能駐足發現。 另外三組呈現漂浮景象的瑞吉˙阿拉寇(Reji Arackal)、龐帝(Prantik Chattopadhyay)、清藤˙烏帕迪耶(Chintan Upadhyay),分別以跳脫形象,奔放馳騁的意念來形成其有如作白日夢般的奇景。瑞吉以人體器官做延伸,像是稍不注意,關在體內的交雜心緒便會集結噴出。龐帝以拼貼媒材的方式同樣在平面空間中做最大的馳騁,完美男孩(E class ideal boy)乘上牙刷做成的飛行器,以真馬推動旋轉木馬的裝置,其立體捏成的紙馬,以及繽紛剪貼的遊樂設施,正巧反應頑童長不大或拒絕長大的氣息。清藤運用漂浮在半空中的複製人,展現異質空間的幻想,現代世界的新秩序,隱身在複製道德的爭論之中,而清藤以直覺不加遮掩的樣貌,在純然的純色時空中,翻覆挑釁。 高帝(Sunil Gawde)喜歡推翻物件本身的意義,並從中萌生比喻。會場中展示的一系列數位影像作品,以八個不同的現代生活物件做聯想,其中梵谷的黃色眼鏡令人絕倒,缺了一邊鏡架的眼鏡搭配一行結語:他為了喜歡的妓女割下他的耳朵,如果他的視力不好會不會讓他三思而後行呢?(He cut off an ear for the favours of a whore. Would he have thought twice had he not had 20-20 vision?);另一件關於杜象的玩笑也會讓當代藝術之父焉然ㄧ笑:杜象忘了什麼-清嚴的人們拒絕這成為一件藝術,是因為它缺少衛生措施激發了他們嗎?(WHAT DUCHAMP FORGOT-The puritan are fraterning refused to let his urinal qualify as a piece of art. Did the lack of sanitation provoke them?)看似無聊的冷笑話,卻也算是從日常生活中自找樂趣,看出事件的可能性,看出物件的多重性。在此展間內,某個交雜的調性,在顛覆的搔癢動作下,一點點的滲入我們對異國風味的想像。 來到另一展間,「身分演繹術」昭示著角色物化的特質,郭維國自溺式的肖像油畫,近年來成為其顯著的標記,重疊古典油畫的超現實場景,置入一個看似無辜的中年男子,有些像是周星馳電影中吳孟達總是扮演的角色,百般無賴但卻又帶點力道,這個力道是源自於中年男子在畫面中的唯我獨尊,在他自己的隱藏世界中,事物秩序可以被扭曲,可以狂妄不羈、可以不明所以。在「玫瑰玫瑰我愛你」及「紫紅豬的最後一夜」中,嘗試透露其潛意識欲望的作者,在美麗的風景中,加入了緊繃的拉鋸。紫紅豬雖然在其幽暗成性的色調中顯得醒目,但細看其涕淚微笑的臉龐以及戴著天使環的男主角像是修補,像是準備謀殺她,將她推入水窟中(連腳都綁好了)的脅迫姿態,那樣帶點危險的氣息,就像是要分手不成的戀人,在做最後的奮力一搏。「玫瑰玫瑰我愛你」雖然暗示愛情,卻也在其閒適的野餐場景中,暗藏刀把及交纏的紅線,女體頭上的野獸頭套,像是愛的爭鬥就要開始,但是卻是無傷大雅的那種愛的纏鬥。中年男人是郭維國的潛意識化身,總是巧妙遮掩第三點的裸體,大概是將真正的自我掏出的最後一道防線,但也正是這番的遮掩性,反而增添了曖昧的情趣。 相較於中年男子的恣意想像,拼貼挪用殖民與次文化議題的陳擎耀,這次在紐約駐村所創作的「I愛NY系列」,混雜了多文化的即時感,文化異次元的錯亂在美國這個大熔爐中最容易感受。各自文化的風格表述,在餐廳場景裡正是做最直接的聯想,他們當然是湊合出的文化想像,所以少了一份貼切與道地,在由距離隔開的點與點之間,總是有最美好的風情想像。為追求其文化正統,某種執念附身於場景中,也附身於陳擎耀安排的演員中。但是如他一貫的無厘頭樣貌,安排上的某種鬆散,像是拼湊的廉價場景,套上文化外衣的人物們看似嚴肅,但其存在感卻是實實在在的衝突。 在一旁由新生代藝術家廖堉安創造的鳥人,以些微上吊的眼神,藏身在由規律化的條紋格子(象徵社會的規範束縛)形成的場景中。帶有鄙睨況味的眼神,飄視他人,卻也突顯自身的不適應,在規律整潔的氛圍營造之下,其人物虛軟的人性特徵,就像是在規律中尋求解答與生存的你我,必須軟硬應變、必須渾身解數的真實性格。 對於社會歷練,中生代藝術家洪易其常民顯著的圖騰(剪紙風俗),以及五路雜陳的繽紛(俗艷色彩的總和)在走高雅自我探討或是政治批判的路線裡別樹一格,他自己的生活經歷與紀錄在沒有特定的方向限制下自由體現。認為藝術不應是悖離生活的洪易,將所見所聞以及繁華世界中的飲食男女濃縮在他可說是可愛的生物造型內,像是顯示鏡一般,又像是舊時畫報上記錄常民生活的豐富情調,引人想細看這些我們熟識的姿態。這些奇形的立體雕塑,同時也像藝術家自身以輕鬆的姿態所做的內心照映。 同樣以繽紛色彩示人的杜珮詩,採用嚴肅的全球化議題作為創作文本,透過輕巧的拼貼,像是泡沫般虛幻的裹著糖衣,但文本中卻深藏現代人不得不面對的現實。「邁向幸福的十一步驟」以西方先進國家的核戰防護手冊為藍本,透過十一個平日就能預先規劃的準備動作,讓人民在遭受巨變時能較不慌亂的自救。但杜珮詩的自救版本卻以荒誕(暗示整個自救手冊其實就很荒誕)、忙亂的反應顯現在其按圖說明的步驟上,如此的突顯意外總是無法預期,也無法做好萬全準備的特性。而徒留的就是嘗試反轉現實的積極與一意孤擲的自嘲。身在其中的自我本身,就像是身存在荒謬劇場中的一角,無力作太多辯解,卻也就隨他而去。 藝術家的各自陳說,讓整體的喜劇像是縱觀林林總總的公私面向,不是讓人哈哈大笑的一齣笑鬧劇,卻像是有根細針藏匿其中,讓人微微抽痛,悶悶的,癢癢的,帶點率性與疲軟力道的悲喜劇。
相關專文
說到擔任這次「喜劇」展中展的策展者,陳文祺以留學美國紐約的國際觀察視野,加上長期觀察年輕新世代的角度與教學經驗質,提出這次跨國、世代、族群的組合---命名為「真實喜劇」。他說到,希望參與的藝術家都可以代表不同世代、族群的聲音,因為透過文化的差異性,才能接近當代生活的普遍性意義。創作者所面對的世界,在面對自己的內心時最為真實,即使是創作的過程亦然,而在全球化的當今,很多人的生活方式因時代而改變,以電腦、手機的變革更可看出現代生活的每一天都在變,所以不能用固定形式來看這個世界。 因此人們往往不知不覺中,在資訊衍繹、氾濫的過程中,已被編入集體的生活形態裡,人們所顯露出的許多真實的情緒、記憶、想像或是欲望都有可能是被壓抑(repressed)在無意識的內心世界,因此,我們期待可以透過當代藝術的多元思惟來得到釋放與舒解。 在真實喜劇的這個子題裡,作品有一個共通性,亦即從面對外在世界的觀看進而轉為向自我內心的探索,於是有人將內心最幽微的波動透過作品來書寫,其中馬君輔帶來具時間性的圖像閱讀以及獨特的美感形式讓觀看馬君輔的作品的時候,很難不去忖思圖像背後的意指為何?因為觀者客觀的時間很容易遍走入創作者所主導的時間承軸,圖像明顯地反應創作者的世代觀察,從青少年次文化以及流行文化中截取來成為創作內容,進而反諷局勢與訴說同性議題,當前後任總統以及我們所熟悉的卡漫人物相濡以沫之時,是否也揭露了我們慣性忽略的一些理所當然或習以為常的事情。 作品充滿記憶與鄉愁的則是劉文瑄的作品,她的創作以「紙」這一深富文化意涵的媒材重新連結與台灣的家族關係,並藉由2D紙張的塗畫、摺疊、3D立體化的抽象符號指涉家族的各個成員,最後作品超越二度平面以及三度立體的局限, 開啓另一時間性的閱讀方式,她稱之為「裝置繪畫」,但紙張依舊是鄉愁與記憶的載體。 來自智利的跨領域雙人組藝術家 Nicokatiushka,將兩人的名字結合Nico+Katiushka以進行兩人共有的創作關係與形式,這次展出以結合觀眾的參與行為來完成一件富涵時間性意義,藝術家在開幕時準備兩張約50號的平面作品,左右兩張作品約有88個小紙盒所組成的臉形為Nico以及Katiushka,紙盒內藏爆竹,當觀眾接續點燃小紙盒,兩人的面容也就開始變化,最後變成兩個骷髏頭的圖像,如此獨特的黑色幽默手法來詮釋他們團體藝術理念。 在真實喜劇中,共有三支影片類作品,其中張崑逸的影片作品將真實影像結合動畫,讓動畫作品虛實交替的畫面時空中,表現手法兼具個人風格與絕對的技術專業。 作品「Free」包含三支短片,皆以南非年輕藝術家的讀詩作為主軸,影片的主角將現代詩以現代人的讀詩方式,在聲音的部份,以人聲的抑揚頓挫代替音樂並帶領影片節奏;在影像的部份,則以動感十足的塗鴉手法結合血淋淋且荊棘字樣作為呈現,影像與聲音就像是Rap般的節奏模式,每個單字音節都像節拍,搭配動畫影片的呈現,讓觀眾即使「聽不懂也能感受,這就是視覺的魅力。」作品雖然所指涉的是重新演繹詩人眼中南非遭遇種族隔離的過程,但卻以強烈、喜樂的音樂節奏來詮釋過去的悲傷,以開放性的面向未來。 另一位來自美國洛杉磯的黑人女藝術家 Ogechi Chieke,展現十足的美式Rap風格,將自己的身體作為一個立體的畫布,透過加諸在自己身上的不同物件與顏料,進行一場時空不斷變化的宇宙拼貼,但這宇宙往往是身體細微的部份,在拼貼、解構、再結構、連接、斷裂等符號的轉變中精準地結合個人的詞曲節奏,可以說是完全的Free Style的歌手模式,最後透過影片來傳達個人MTV式的音樂與玩樂理念。 韓國藝術家 Jihyun Ahn展出互動性的網路作品「Their Circustance/他們的處境」,需要觀者移動滑鼠,才可以在選擇的過程中,進入藝術家安排的趣味場景,透過一道道的畫面移轉,觀者才能逐漸感受創作者所要表達的處境為何?作者以幽微卻又樸質生動的繪畫來描寫對於心理世界的需求,在觀者介入時,次序轉變成片段組合,如同一個故事引發另一個故事,敘述變得充滿未確定性與流動意識,於是便會出現倒敘、跳躍、斷裂等,但,如此用小故事作象徵的手法卻也讓觀者的思緒被帶起,可以ㄧ關接一關。 閱讀這齣真實喜劇的方式已經進入一個發現的體會過程,觀者需要解讀表像意義,而這需要閱讀、再閱讀,觀者才可以了解其中的內在邏輯,以及有共感地聯想出被壓抑的情緒、欲望、記憶、想像,也才能在作品中體會前所未有的"新感覺"(new sensibility)。 【非學院派的玩樂生活不曾停止】 或許「非學院派」所針對的並非「學院派」,而學院派的反面也非「非學院派」或是其他說法,而可以有更大的可能性。李俊陽雖然非學院中正科班出身,但他從年輕到現在可都秉持著開放而「獨學」的精神,可說是一位「自覺式的藝術開發者」。若了解他的人,更會形容他是時代的潛行者,時而沈潛於當代的浪潮之中,時而走回岸邊觀浪品潮,在自我修練中調侃自我卻輕易解決眾人的疑問與不解。 以七彩迷魂車闖蕩藝壇聞名的藝術家李俊陽,這回帶著二胡,來到藝術學院正規軍的所在地,俊陽以賢招人, 號召了另外兩位志同道合的藝術家夥伴阿輝(陳錦輝)、阿強(陳淑強 進駐關美館一樓102展室,進行現地的繪畫裝置創作。大約十天的時間裡,俊暘自在地張羅一些準備材料,順勢鋪上竹席,備好泡茶器具,很自然的在創作的過程裡會見友人,友人也變成創作者或是志工,三人以塗鴉為形式,挾著各自迥異的創作風格進行三人之間既曖昧卻又相互牽連的對話,三人各自代表時間軸上的過去、現在以及未來的時代位置,在大型畫布上進行一場三人之間的藝術交錯作用。俊陽所創作長約15公尺的壁畫,由右至左的圖像往往呈現出台灣民俗故事、社會底層的視覺符號,符號之中則涵藏其個人的修為與反應世俗提問與答案,可說是在台灣當代藝術尋找本土化的過程裡的代表性創作,圖畫中有他頑童似的繪畫哲學,也充斥著宗教、民俗的障眼法、走反步和星象學於其中,他自行其路,在時空不斷變異的條件中尋找一種安然。平面作品的最左側像是孫悟空七十二變的介入阿強的裡體裝置作品,他開玩笑地說他的創作動力(他稱之為「High點」),而這是由於不斷體驗自我所認知的自己,才能形成對藝術抱持的鬆緩態度,這樣也才能形成的一種生命不斷反芻的生機感。 接著是阿強的作品,像一首唯美的詩境的裝置作品,在安靜的時空中等待有緣人來聆聽靜靜的雨聲。以鐵絲串上塑膠水管並在水管裹上木屑粉,作成的巨手像是佛主的手呼應了俊陽的孫悟空,穿透性的結構造型更在牆上投出層次有致的形影,象徵佛手的大無形。巨手像是召喚雨天的光線,形成浪漫的晴雨,他以數以萬計的白色棉線串出無盡的雨,雨的後方出現的是印象派式的綠光霞影,猶如一條十公尺長的雨廊,供觀者作穿透性的視線穿越,整個感覺像是在營造雨後的光線感,讓人回味其中。 另外一面約15米長的壁畫則是阿輝的作品,從他隨性的素描拼貼作品延伸到關於兩性以及生命延續的大型塗鴉繪畫。他徐徐道來關於多數人所羞於提及的私密生活,以一種直接陳述故事的想像技巧,來訴說生命的最終依歸。 非學院派的玩樂生活在這次展覽中所呈現的其實只是片斷的,因為在他們三人身上,我們可以對應出更多的非學院派,因為這展覽活動畢竟只是真實玩樂生活的一個橋段,他們持續無所謂的堅持,讓藝術落實於生活,跨越美術、音樂、文學、民族、宗教等歧異,在有神而似無意之中,瀟灑地堆疊生命的厚度。也為台灣的當代藝術貢獻了富涵民間色彩的文化底蘊。  
相關專文
說到擔任這次「喜劇」展中展的策展者,陳文祺以留學美國紐約的國際觀察視野,加上長期觀察年輕新世代的角度與教學經驗質,提出這次跨國、世代、族群的組合---命名為「真實喜劇」。他說到,希望參與的藝術家都可以代表不同世代、族群的聲音,因為透過文化的差異性,才能接近當代生活的普遍性意義。創作者所面對的世界,在面對自己的內心時最為真實,即使是創作的過程亦然,而在全球化的當今,很多人的生活方式因時代而改變,以電腦、手機的變革更可看出現代生活的每一天都在變,所以不能用固定形式來看這個世界。 因此人們往往不知不覺中,在資訊衍繹、氾濫的過程中,已被編入集體的生活形態裡,人們所顯露出的許多真實的情緒、記憶、想像或是欲望都有可能是被壓抑(repressed)在無意識的內心世界,因此,我們期待可以透過當代藝術的多元思惟來得到釋放與舒解。 在真實喜劇的這個子題裡,作品有一個共通性,亦即從面對外在世界的觀看進而轉為向自我內心的探索,於是有人將內心最幽微的波動透過作品來書寫,其中馬君輔帶來具時間性的圖像閱讀以及獨特的美感形式讓觀看馬君輔的作品的時候,很難不去忖思圖像背後的意指為何?因為觀者客觀的時間很容易遍走入創作者所主導的時間承軸,圖像明顯地反應創作者的世代觀察,從青少年次文化以及流行文化中截取來成為創作內容,進而反諷局勢與訴說同性議題,當前後任總統以及我們所熟悉的卡漫人物相濡以沫之時,是否也揭露了我們慣性忽略的一些理所當然或習以為常的事情。 作品充滿記憶與鄉愁的則是劉文瑄的作品,她的創作以「紙」這一深富文化意涵的媒材重新連結與台灣的家族關係,並藉由2D紙張的塗畫、摺疊、3D立體化的抽象符號指涉家族的各個成員,最後作品超越二度平面以及三度立體的局限, 開啓另一時間性的閱讀方式,她稱之為「裝置繪畫」,但紙張依舊是鄉愁與記憶的載體。 來自智利的跨領域雙人組藝術家 Nicokatiushka,將兩人的名字結合Nico+Katiushka以進行兩人共有的創作關係與形式,這次展出以結合觀眾的參與行為來完成一件富涵時間性意義,藝術家在開幕時準備兩張約50號的平面作品,左右兩張作品約有88個小紙盒所組成的臉形為Nico以及Katiushka,紙盒內藏爆竹,當觀眾接續點燃小紙盒,兩人的面容也就開始變化,最後變成兩個骷髏頭的圖像,如此獨特的黑色幽默手法來詮釋他們團體藝術理念。 在真實喜劇中,共有三支影片類作品,其中張崑逸的影片作品將真實影像結合動畫,讓動畫作品虛實交替的畫面時空中,表現手法兼具個人風格與絕對的技術專業。 作品「Free」包含三支短片,皆以南非年輕藝術家的讀詩作為主軸,影片的主角將現代詩以現代人的讀詩方式,在聲音的部份,以人聲的抑揚頓挫代替音樂並帶領影片節奏;在影像的部份,則以動感十足的塗鴉手法結合血淋淋且荊棘字樣作為呈現,影像與聲音就像是Rap般的節奏模式,每個單字音節都像節拍,搭配動畫影片的呈現,讓觀眾即使「聽不懂也能感受,這就是視覺的魅力。」作品雖然所指涉的是重新演繹詩人眼中南非遭遇種族隔離的過程,但卻以強烈、喜樂的音樂節奏來詮釋過去的悲傷,以開放性的面向未來。 另一位來自美國洛杉磯的黑人女藝術家 Ogechi Chieke,展現十足的美式Rap風格,將自己的身體作為一個立體的畫布,透過加諸在自己身上的不同物件與顏料,進行一場時空不斷變化的宇宙拼貼,但這宇宙往往是身體細微的部份,在拼貼、解構、再結構、連接、斷裂等符號的轉變中精準地結合個人的詞曲節奏,可以說是完全的Free Style的歌手模式,最後透過影片來傳達個人MTV式的音樂與玩樂理念。 韓國藝術家 Jihyun Ahn展出互動性的網路作品「Their Circustance/他們的處境」,需要觀者移動滑鼠,才可以在選擇的過程中,進入藝術家安排的趣味場景,透過一道道的畫面移轉,觀者才能逐漸感受創作者所要表達的處境為何?作者以幽微卻又樸質生動的繪畫來描寫對於心理世界的需求,在觀者介入時,次序轉變成片段組合,如同一個故事引發另一個故事,敘述變得充滿未確定性與流動意識,於是便會出現倒敘、跳躍、斷裂等,但,如此用小故事作象徵的手法卻也讓觀者的思緒被帶起,可以ㄧ關接一關。 閱讀這齣真實喜劇的方式已經進入一個發現的體會過程,觀者需要解讀表像意義,而這需要閱讀、再閱讀,觀者才可以了解其中的內在邏輯,以及有共感地聯想出被壓抑的情緒、欲望、記憶、想像,也才能在作品中體會前所未有的"新感覺"(new sensibility)。 【非學院派的玩樂生活不曾停止】 或許「非學院派」所針對的並非「學院派」,而學院派的反面也非「非學院派」或是其他說法,而可以有更大的可能性。李俊陽雖然非學院中正科班出身,但他從年輕到現在可都秉持著開放而「獨學」的精神,可說是一位「自覺式的藝術開發者」。若了解他的人,更會形容他是時代的潛行者,時而沈潛於當代的浪潮之中,時而走回岸邊觀浪品潮,在自我修練中調侃自我卻輕易解決眾人的疑問與不解。 以七彩迷魂車闖蕩藝壇聞名的藝術家李俊陽,這回帶著二胡,來到藝術學院正規軍的所在地,俊陽以賢招人, 號召了另外兩位志同道合的藝術家夥伴阿輝(陳錦輝)、阿強(陳淑強 進駐關美館一樓102展室,進行現地的繪畫裝置創作。大約十天的時間裡,俊暘自在地張羅一些準備材料,順勢鋪上竹席,備好泡茶器具,很自然的在創作的過程裡會見友人,友人也變成創作者或是志工,三人以塗鴉為形式,挾著各自迥異的創作風格進行三人之間既曖昧卻又相互牽連的對話,三人各自代表時間軸上的過去、現在以及未來的時代位置,在大型畫布上進行一場三人之間的藝術交錯作用。俊陽所創作長約15公尺的壁畫,由右至左的圖像往往呈現出台灣民俗故事、社會底層的視覺符號,符號之中則涵藏其個人的修為與反應世俗提問與答案,可說是在台灣當代藝術尋找本土化的過程裡的代表性創作,圖畫中有他頑童似的繪畫哲學,也充斥著宗教、民俗的障眼法、走反步和星象學於其中,他自行其路,在時空不斷變異的條件中尋找一種安然。平面作品的最左側像是孫悟空七十二變的介入阿強的裡體裝置作品,他開玩笑地說他的創作動力(他稱之為「High點」),而這是由於不斷體驗自我所認知的自己,才能形成對藝術抱持的鬆緩態度,這樣也才能形成的一種生命不斷反芻的生機感。 接著是阿強的作品,像一首唯美的詩境的裝置作品,在安靜的時空中等待有緣人來聆聽靜靜的雨聲。以鐵絲串上塑膠水管並在水管裹上木屑粉,作成的巨手像是佛主的手呼應了俊陽的孫悟空,穿透性的結構造型更在牆上投出層次有致的形影,象徵佛手的大無形。巨手像是召喚雨天的光線,形成浪漫的晴雨,他以數以萬計的白色棉線串出無盡的雨,雨的後方出現的是印象派式的綠光霞影,猶如一條十公尺長的雨廊,供觀者作穿透性的視線穿越,整個感覺像是在營造雨後的光線感,讓人回味其中。 另外一面約15米長的壁畫則是阿輝的作品,從他隨性的素描拼貼作品延伸到關於兩性以及生命延續的大型塗鴉繪畫。他徐徐道來關於多數人所羞於提及的私密生活,以一種直接陳述故事的想像技巧,來訴說生命的最終依歸。 非學院派的玩樂生活在這次展覽中所呈現的其實只是片斷的,因為在他們三人身上,我們可以對應出更多的非學院派,因為這展覽活動畢竟只是真實玩樂生活的一個橋段,他們持續無所謂的堅持,讓藝術落實於生活,跨越美術、音樂、文學、民族、宗教等歧異,在有神而似無意之中,瀟灑地堆疊生命的厚度。也為台灣的當代藝術貢獻了富涵民間色彩的文化底蘊。  
作品
 回上頁
分享到
繁中  /  EN
繁中 /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