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
跳至主要內容區塊
:::
facebook連結(另開視窗)
instagram連結(另開視窗)
youtube連結(另開視窗)
繁中
/
EN
搜尋
會員
網站導覽
選單
繁中
/
EN
搜尋
會員
導覽服務
關於美術館
最新消息
美術館簡介
美術館紀事
館長介紹
參觀與交通資訊
空間與設備
展覽
當期展覽
歷年展覽
活動
當期活動
歷年活動
導覽服務
志工服務
實習計畫
駐館計畫資料庫
當期駐館藝術家
歷屆駐館藝術家
駐館合作單位
駐館計畫報名
歷年駐館成果紀錄
典藏
出版
關渡美術館之友
登入
申辦帳號
帳號
(必填)
密碼
(必填)
驗證碼
(必填)
更換
語音播放
登入
記住我的帳號
忘記密碼
親愛的訪客 您好:
填完資料後即可享有會員服務,
我們誠摯的歡迎您。
開始申請
回到首頁
忘記密碼
請輸入您的登入帳號與電子信箱,我們會把密碼E-mail給您,取得密碼後再重新登入即可。
若您也不記得帳號,麻煩請至「
聯絡我們
」填寫基本資料,客服人員確認後,將會用E-mail通知您的帳號及密碼,謝謝您!
登入帳號
(必填)
電子信箱
(必填)
驗證碼
(必填)
更換
語音播放
確認送出
回上頁
關閉
回上頁
:::
不在此見
2020.09.11~2020.11.22
09:00 - 17:00
關渡美術館 2F
展覽簡介
策展人
金秋雨、許鈞宜
展覽《不在此見》由台方策展人許鈞宜與日方策展人金秋雨共同策畫。
策展人 / 金秋雨
當代的影像,無論在生產與接收端,皆過於側重內容裝載與讀取,為此,人們甚至不惜加諸更多媒介於單一影像上。例如對技術的使用,或對展示空間的過度依賴,以至於限制了影像本身的可塑性。「觀看」一詞,似乎被「拍攝」或「製作」等生產給決定制約。儘管在今日,我們對視覺有更高的操作自由,但這一切實際上卻僅是數據演算所預先製造的感知變化。也就是說,人們正逐漸喪失「看」的能動性,觀者與所見物的關係儼然成為單向度的。 於是,在強化感官與訊息的同時,是否忽視了只存在於個體意識中那即將到來、卻轉瞬即逝的精神影像?如同影像在顯現之前,需經由機械、媒介與材料等物質,而我們總是將其等同於影像的實存。然而,它真正的顯現——意即觀者所獲之體驗,並伴隨想像或是思考而生的部分,實際上卻是難以再現的。此一位於另一側緣,幾近「不可見的」(invisible),卻是影像本身與存在直接相關之處。不過,與此一影像的遭遇,卻無法透過更多論述與知識去詮釋,而是必須讓感知遲滯,以到達新的影像。這一要求實際上只是觀看強度本身的弱化,而非更多的感受給予。 本展覽聚焦存在於作品「外部」的影像——意即無法在此看見者。並重新與觀者內部產生循環與連結,將「不可見」逆轉為構成視覺的基底。我們能否將此些內容抽去,僅剩下發光物質構成的影像表面(surface),通過展覽而使作品共構出能直接與觀者的想像、思維進行交換的「介面」(interface)。諸如展出藝術家松原茉莉(Mari Matsubara)的作品經過對圖像不確定性的證實,最終到達觀者面前 ; 而谷口曉彥(Akihiko Taniguchi)則將作品與觀者的思維空間重合,從之反觀本意。如果說作品是某種「小影像」,而展覽整體則是各作品綜合出的「大影像」,本展覽並不寫入更多的圖像和檔案,也不再尋求敘事與情節的支撐,反倒試圖描繪出一幅趨向空白的視域。這些空白的影像並不意味著集體的退席,而是共同指向另一不存在此的場域。它位在影像之外,也深藏於其中。此一決定影像形體的邊界,亦絕非是預先所給定的,而是只在目光與影像的相互觸碰中瞬間出現。
策展人/許鈞宜
無法看見,指稱某事物不存在於眼前,實際上並不意味著可見性的喪失。相反的,正是覺察到某物的不在場,才確實看見了什麼,因為對空缺本身的確認無疑是一個實際的感知。當觀者的目光徒勞地回返,卻又抵達他處,此刻既是雙眼與大腦的片刻斷裂,亦是感覺與意義的分離。這或許是影像最為赤裸,但又拒絕展示自身的狀態:持續地看,卻毫無所獲。於是,一切所見必須被二次經驗,在由媒介與物質產生的光影外,總有一幅不被雙眼捕獲的影像。它的真正在場必然不在於可見範疇內,而是僅存於非現在(non-present)的時刻、在光線的外邊——即影像的之外、之間、之前與之後成形。眼睛與其對象物的關係,並非是此時此地的共存,而是在場與缺席的相互錯位。 展覽《不在此見》試圖在視覺高度訊息化與資本化,在生產之際便立即投入傳輸、存取與消費的今日對「影像」提出另類思考,並重新連結其與感性的直接關係。當訊號、輪廓 、意義皆模糊不明,影像是否將重新取得最大潛能?而在辨識失靈、毫無指涉性的真空之處,想像與記憶能否被激活,在腦內形成一道將臨的後像(afterimage)? 本展覽由台灣與日本共六位藝術家組成,意在找尋內建於影像——無論是空間還是時間的空無(nothingness)特性,亦差異地反思當代既有的媒介、技術、物質與文本。藝術家謝佑承(Hsieh Yu Cheng)以光的特殊性去解構日常媒介,揭露出使觀看得以可能的唯物條件;藝術家楊祐丞(Randy Yang)透過對技術物的重組拼裝,一併改造所見、所聽與所思的鏈結;藉由對質料的挪用與再造,藝術家松原茉莉(Mari Matsubara)的作品觸及了圖像生成前後的曖昧時刻;藝術家八木良太(Lyota Yagi)則以現成物與文本為對象,呈現(觀看)經驗綿延的漸變;藝術家許鈞宜(Hsu Chun Yi)的作品試圖回歸至電影本體,反思蒙太奇與知覺的界限問題;藝術家谷口曉彥(Akihiko Taniguchi)則在數位的虛擬語境中,以程式演算表現出空間視野的偶然換置。 影像將不再如我們所見,甚至從來不在我們所見裡;而觀看僅是為了不再能見,是在認識的缺無下進行想像。至此,顯影條件將是令影像撤空自身,不再裝載著訊息、敘事、語法,而是純粹空白的可能性。原先事物與意義間的索引,已被「可見—不可見」的雙重關係取代。在畫面出現與消失前後、或是影格間難以發覺的間隙裡,影像正在可感與不可感的復返間,預先或延遲地顯現在觀者的意識中。觀看,並不作為接收任何既有光線的知覺終點,而是就地創造某種不在此見的狀態,等待著嶄新知覺的生成。
展覽簡介
策展人
金秋雨、許鈞宜
展覽《不在此見》由台方策展人許鈞宜與日方策展人金秋雨共同策畫。
策展人 / 金秋雨
當代的影像,無論在生產與接收端,皆過於側重內容裝載與讀取,為此,人們甚至不惜加諸更多媒介於單一影像上。例如對技術的使用,或對展示空間的過度依賴,以至於限制了影像本身的可塑性。「觀看」一詞,似乎被「拍攝」或「製作」等生產給決定制約。儘管在今日,我們對視覺有更高的操作自由,但這一切實際上卻僅是數據演算所預先製造的感知變化。也就是說,人們正逐漸喪失「看」的能動性,觀者與所見物的關係儼然成為單向度的。 於是,在強化感官與訊息的同時,是否忽視了只存在於個體意識中那即將到來、卻轉瞬即逝的精神影像?如同影像在顯現之前,需經由機械、媒介與材料等物質,而我們總是將其等同於影像的實存。然而,它真正的顯現——意即觀者所獲之體驗,並伴隨想像或是思考而生的部分,實際上卻是難以再現的。此一位於另一側緣,幾近「不可見的」(invisible),卻是影像本身與存在直接相關之處。不過,與此一影像的遭遇,卻無法透過更多論述與知識去詮釋,而是必須讓感知遲滯,以到達新的影像。這一要求實際上只是觀看強度本身的弱化,而非更多的感受給予。 本展覽聚焦存在於作品「外部」的影像——意即無法在此看見者。並重新與觀者內部產生循環與連結,將「不可見」逆轉為構成視覺的基底。我們能否將此些內容抽去,僅剩下發光物質構成的影像表面(surface),通過展覽而使作品共構出能直接與觀者的想像、思維進行交換的「介面」(interface)。諸如展出藝術家松原茉莉(Mari Matsubara)的作品經過對圖像不確定性的證實,最終到達觀者面前 ; 而谷口曉彥(Akihiko Taniguchi)則將作品與觀者的思維空間重合,從之反觀本意。如果說作品是某種「小影像」,而展覽整體則是各作品綜合出的「大影像」,本展覽並不寫入更多的圖像和檔案,也不再尋求敘事與情節的支撐,反倒試圖描繪出一幅趨向空白的視域。這些空白的影像並不意味著集體的退席,而是共同指向另一不存在此的場域。它位在影像之外,也深藏於其中。此一決定影像形體的邊界,亦絕非是預先所給定的,而是只在目光與影像的相互觸碰中瞬間出現。
策展人/許鈞宜
無法看見,指稱某事物不存在於眼前,實際上並不意味著可見性的喪失。相反的,正是覺察到某物的不在場,才確實看見了什麼,因為對空缺本身的確認無疑是一個實際的感知。當觀者的目光徒勞地回返,卻又抵達他處,此刻既是雙眼與大腦的片刻斷裂,亦是感覺與意義的分離。這或許是影像最為赤裸,但又拒絕展示自身的狀態:持續地看,卻毫無所獲。於是,一切所見必須被二次經驗,在由媒介與物質產生的光影外,總有一幅不被雙眼捕獲的影像。它的真正在場必然不在於可見範疇內,而是僅存於非現在(non-present)的時刻、在光線的外邊——即影像的之外、之間、之前與之後成形。眼睛與其對象物的關係,並非是此時此地的共存,而是在場與缺席的相互錯位。 展覽《不在此見》試圖在視覺高度訊息化與資本化,在生產之際便立即投入傳輸、存取與消費的今日對「影像」提出另類思考,並重新連結其與感性的直接關係。當訊號、輪廓 、意義皆模糊不明,影像是否將重新取得最大潛能?而在辨識失靈、毫無指涉性的真空之處,想像與記憶能否被激活,在腦內形成一道將臨的後像(afterimage)? 本展覽由台灣與日本共六位藝術家組成,意在找尋內建於影像——無論是空間還是時間的空無(nothingness)特性,亦差異地反思當代既有的媒介、技術、物質與文本。藝術家謝佑承(Hsieh Yu Cheng)以光的特殊性去解構日常媒介,揭露出使觀看得以可能的唯物條件;藝術家楊祐丞(Randy Yang)透過對技術物的重組拼裝,一併改造所見、所聽與所思的鏈結;藉由對質料的挪用與再造,藝術家松原茉莉(Mari Matsubara)的作品觸及了圖像生成前後的曖昧時刻;藝術家八木良太(Lyota Yagi)則以現成物與文本為對象,呈現(觀看)經驗綿延的漸變;藝術家許鈞宜(Hsu Chun Yi)的作品試圖回歸至電影本體,反思蒙太奇與知覺的界限問題;藝術家谷口曉彥(Akihiko Taniguchi)則在數位的虛擬語境中,以程式演算表現出空間視野的偶然換置。 影像將不再如我們所見,甚至從來不在我們所見裡;而觀看僅是為了不再能見,是在認識的缺無下進行想像。至此,顯影條件將是令影像撤空自身,不再裝載著訊息、敘事、語法,而是純粹空白的可能性。原先事物與意義間的索引,已被「可見—不可見」的雙重關係取代。在畫面出現與消失前後、或是影格間難以發覺的間隙裡,影像正在可感與不可感的復返間,預先或延遲地顯現在觀者的意識中。觀看,並不作為接收任何既有光線的知覺終點,而是就地創造某種不在此見的狀態,等待著嶄新知覺的生成。
藝術家介紹
八木良太、谷口曉彥、松原茉莉、許鈞宜、楊祐丞、謝佑承
藝術家介紹
八木良太、谷口曉彥、松原茉莉、許鈞宜、楊祐丞、謝佑承
作品
回上頁
分享到
分享到Facebook(另開視窗)
分享到LINE(另開視窗)
分享到Twitter(另開視窗)
導覽服務
聯絡我們
回頂端
關鍵字搜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