膠彩.重彩.岩彩-中國現代繪畫的另一個向度
2007.04.27~2007.05.27
09:00 - 17:00
膠彩.重彩.岩彩-中國現代繪畫的另一個向度 展期: 2007-04-27 ~ 2007-05-27
地點: 週二至週日 上午10:00-下午5:00 文/關渡美術館   中國自古以來,便慣以礦物岩石作為創作顏料,即至1978年中國大陸改革開放後,在畫壇上興起一股重彩畫的熱潮以及「岩彩畫」的新名稱出現。相對於此,台灣則在1977年承續日治時期以來的「東洋畫」的發展,出現了「膠彩畫」的正名運動,並在當時以水墨畫為主流的畫壇當中,激起不小的漣漪。 就名詞定義而言,雖然中國大陸的「岩彩畫」,特別強調礦物色的多元表現方式,而台灣的「膠彩畫」,則是指以膠為媒劑,調入礦物色、水干色或是金屬色所完成的作品,較「岩彩畫」所強調的礦物色顏料特質,更形豐富而多元。但是不論如何,在未來兩岸的繪畫發展上,「岩彩畫」或「膠彩畫」,都堪稱是最具前瞻性與實驗性的繪畫素材。 而為了增幅大眾對於這項認知的深度,此次策展人詹前裕特別邀請中國與台灣富有創意、且深具個人風格的十位中生代「岩彩畫家」、「膠彩畫家」:張小鷺、胡偉、胡明哲、林國強、張爽、陳英文、詹前裕、李貞慧、高永隆、劉玲利,展出他們的近年創作,用以作為海峽兩岸「岩彩畫」與「膠彩畫」的比較研究,並進而從中國與台灣的文化、藝術、教育的差異性當中,思索「岩彩畫」與「膠彩畫」的未來共通課題,為最能代表中國繪畫素材的「岩彩」與「膠彩」,開創新局。 Mineral pigment is a popular art medium since early Chinese art history. Until 1978, during the Reform and Openness period in Mainland China, heavy color paintings became a new art trend, and consequently the new term “Mineral Painting” appeared. On the other hand, Taiwan has inherited the “Toyoga” (Eastern Painting) tradition from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and the movement of “Eastern Couache” was rose in 1977. This movement also caused an open discussion in art field, which the mainstream then was Chinese ink painting. In terms of definition, “Mineral Color Painting” in China focuses on the multiple presentation of mineral pigments, while “Eastern Gouache” in Taiwan refers to paintings that use colors mixed with gelatin, clay or metal. Eastern Gouache is much more colorful and diverse than Mineral Color Painting. Nevertheless, in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paintings in Taiwan and China, both Mineral Color and Eastern Gouache are, no doubt, experimental and modern media. In order to strengthen the public’s cognition on Mineral Color and Easter Gouache paintings, Professor (Curator) CHAN Chien-yu invites ten artists from Taiwan and China who are talented and innovative to participate this exhibition, including CHANG Hsiao-Lu, HU Wei, HU Ming-Che, LIN Guo-Chiang, CHANG Shuang, CHEN Yin-Wen, CHAN Chien-Yu, LEE Chen-Hui, KAO Yung-Long, and LIU Ling-Li. Their recent works could be a contrast of Chinese Mineral Color Painting and Taiwanese Eastern Gouache. From their works, the museum visitors could compare the differences of culture, arts, and education between China and Taiwan, and explore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Mineral Color Painting and Eastern Gouache. 策展人/詹前裕 中國參展人/張小鷺、胡偉、胡明哲、林國強、張爽 台灣參展人/陳英文、詹前裕、李貞慧、高永隆、劉玲利 指導贊助單位/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中國參展藝術家及作品介紹】
張小鷺的作品較具有多元性的題材與畫風,從中國水墨畫與工筆重彩畫吸取創作的養分,近年來從古典壁畫中領悟到現代表現的可能性,也嘗試厚塗貼箔的各種技法。胡偉到日本東京藝術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後,畫風轉型為抽象,從中國古代青銅器的雄渾質感中,發展出用金屬箔與綜合材料交疊的肌理,以宏觀的視野,創作現代的東方抽象畫。胡明哲具有細膩的情感,喜愛用粗顆粒的礦物色,發揮岩彩畫厚實而優美的色彩魅力,其靜物作品善於塑造不同的情境。林國強的風景畫,擅長以柔和的點描技法,營造朦朧抒情的心象世界,將四季晨昏晝夜的大自然美景,賦予如山水般的詩意與神祕的氛圍。近年來定居於美國的張爽,常用抽象的形式,單純的構成,象徵的符號,來表現精神的真實性,她運用樸素單一的色調,反映豐富的情感。 【台灣參展膠彩畫家及作品介紹】
陳英文把南台灣亮麗的光影、佛教的神秘色彩,融入其生活情感之中。近年來致力於膠彩教育推廣的詹前裕,運用絹本作朦朧體的薄染方式,追求柔美夢幻的審美趣味。李貞慧對大自然的風、雲、樹、石較為偏愛,藉著這些生命的軌跡與自然意象,表現虛幻與真實的空間。對東方佛教文化圈的人文景觀較為嚮往的高永隆,廣泛的學習東西方的傳統藝術之後,嘗試現代精神的膠彩表現。劉玲利有留學美國學習版畫的教育背景,她透過東方傳統美學精神的把握,回歸本我,返回原始古樸的特質性。
膠彩.重彩.岩彩-中國現代繪畫的另一個向度 展期: 2007-04-27 ~ 2007-05-27
地點: 週二至週日 上午10:00-下午5:00 文/關渡美術館   中國自古以來,便慣以礦物岩石作為創作顏料,即至1978年中國大陸改革開放後,在畫壇上興起一股重彩畫的熱潮以及「岩彩畫」的新名稱出現。相對於此,台灣則在1977年承續日治時期以來的「東洋畫」的發展,出現了「膠彩畫」的正名運動,並在當時以水墨畫為主流的畫壇當中,激起不小的漣漪。 就名詞定義而言,雖然中國大陸的「岩彩畫」,特別強調礦物色的多元表現方式,而台灣的「膠彩畫」,則是指以膠為媒劑,調入礦物色、水干色或是金屬色所完成的作品,較「岩彩畫」所強調的礦物色顏料特質,更形豐富而多元。但是不論如何,在未來兩岸的繪畫發展上,「岩彩畫」或「膠彩畫」,都堪稱是最具前瞻性與實驗性的繪畫素材。 而為了增幅大眾對於這項認知的深度,此次策展人詹前裕特別邀請中國與台灣富有創意、且深具個人風格的十位中生代「岩彩畫家」、「膠彩畫家」:張小鷺、胡偉、胡明哲、林國強、張爽、陳英文、詹前裕、李貞慧、高永隆、劉玲利,展出他們的近年創作,用以作為海峽兩岸「岩彩畫」與「膠彩畫」的比較研究,並進而從中國與台灣的文化、藝術、教育的差異性當中,思索「岩彩畫」與「膠彩畫」的未來共通課題,為最能代表中國繪畫素材的「岩彩」與「膠彩」,開創新局。 Mineral pigment is a popular art medium since early Chinese art history. Until 1978, during the Reform and Openness period in Mainland China, heavy color paintings became a new art trend, and consequently the new term “Mineral Painting” appeared. On the other hand, Taiwan has inherited the “Toyoga” (Eastern Painting) tradition from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and the movement of “Eastern Couache” was rose in 1977. This movement also caused an open discussion in art field, which the mainstream then was Chinese ink painting. In terms of definition, “Mineral Color Painting” in China focuses on the multiple presentation of mineral pigments, while “Eastern Gouache” in Taiwan refers to paintings that use colors mixed with gelatin, clay or metal. Eastern Gouache is much more colorful and diverse than Mineral Color Painting. Nevertheless, in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paintings in Taiwan and China, both Mineral Color and Eastern Gouache are, no doubt, experimental and modern media. In order to strengthen the public’s cognition on Mineral Color and Easter Gouache paintings, Professor (Curator) CHAN Chien-yu invites ten artists from Taiwan and China who are talented and innovative to participate this exhibition, including CHANG Hsiao-Lu, HU Wei, HU Ming-Che, LIN Guo-Chiang, CHANG Shuang, CHEN Yin-Wen, CHAN Chien-Yu, LEE Chen-Hui, KAO Yung-Long, and LIU Ling-Li. Their recent works could be a contrast of Chinese Mineral Color Painting and Taiwanese Eastern Gouache. From their works, the museum visitors could compare the differences of culture, arts, and education between China and Taiwan, and explore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Mineral Color Painting and Eastern Gouache. 策展人/詹前裕 中國參展人/張小鷺、胡偉、胡明哲、林國強、張爽 台灣參展人/陳英文、詹前裕、李貞慧、高永隆、劉玲利 指導贊助單位/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中國參展藝術家及作品介紹】
張小鷺的作品較具有多元性的題材與畫風,從中國水墨畫與工筆重彩畫吸取創作的養分,近年來從古典壁畫中領悟到現代表現的可能性,也嘗試厚塗貼箔的各種技法。胡偉到日本東京藝術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後,畫風轉型為抽象,從中國古代青銅器的雄渾質感中,發展出用金屬箔與綜合材料交疊的肌理,以宏觀的視野,創作現代的東方抽象畫。胡明哲具有細膩的情感,喜愛用粗顆粒的礦物色,發揮岩彩畫厚實而優美的色彩魅力,其靜物作品善於塑造不同的情境。林國強的風景畫,擅長以柔和的點描技法,營造朦朧抒情的心象世界,將四季晨昏晝夜的大自然美景,賦予如山水般的詩意與神祕的氛圍。近年來定居於美國的張爽,常用抽象的形式,單純的構成,象徵的符號,來表現精神的真實性,她運用樸素單一的色調,反映豐富的情感。 【台灣參展膠彩畫家及作品介紹】
陳英文把南台灣亮麗的光影、佛教的神秘色彩,融入其生活情感之中。近年來致力於膠彩教育推廣的詹前裕,運用絹本作朦朧體的薄染方式,追求柔美夢幻的審美趣味。李貞慧對大自然的風、雲、樹、石較為偏愛,藉著這些生命的軌跡與自然意象,表現虛幻與真實的空間。對東方佛教文化圈的人文景觀較為嚮往的高永隆,廣泛的學習東西方的傳統藝術之後,嘗試現代精神的膠彩表現。劉玲利有留學美國學習版畫的教育背景,她透過東方傳統美學精神的把握,回歸本我,返回原始古樸的特質性。
劉玲利
劉玲利 1964生於台北 美國紐約大學(N.Y.U.)藝術研究所碩士文化大學 淡江大學兼任副教授 個展 2005 士林行政中心文化藝廊個展(台北市) 2002 桃園縣立文化局中壢藝術館個展(桃園縣) 2000 士林行政中心文化藝廊個展(台北市) 2000 北投文化中心個展(台北市) 1995 淡水藝文中心個展(台北縣) 1994 臺灣省立美術館個展(台中市) 1991 紐約East Gallery個展(Washington Square, New York City) 得獎 1990 第44屆臺灣省全省美展膠彩畫類第一名 1987 第42屆臺灣省全省美展膠彩畫類第一名.入選第三屆國際版畫雙年展 1986 中華民國第11屆全國美展版畫類第一名.第41屆臺灣省全省美展膠彩畫類第四名.第41屆臺灣省全省美展版畫類第二名 創作理念 作為一位東方藝術家若能透過東方式的冥想,觀照超脫時間、空間的隔膜,由內而外,藉由自然生趣消長的表象還原自然不生不滅的原貌,在主體精神內化的投射下,圓滿時間、人、自然的本源性意涵,摒除浮光掠影式的消費性文化,回復到人性初始與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如此借由回歸宇宙自然秩序的觀察,回歸本我,畫無定法,揭示宇宙人生之無常感,摒去繁華絢麗,返回原始古樸的真實感,愈在最真實處愈見生活底層的實在感,不追求複雜的形式對比,只有和諧統一,一方面希望藉由創作與欣賞體會「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大巧若拙」、「大樂必易」的古典美學精神;另一方面,希望透過對傳統美學精神的把握與突破,建立對於回歸傳統的現代性思維。 張小鷺 1952年生於上海 上海中國畫院,上海師範大學美術系,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系,南京師範大學美術系中國畫專業。 現任職廈門大學藝術學院副院長,美術系教授。中華民族文化促進會岩彩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國美術教育專業委員會理事,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安徽大學兼職教授。曾為日本東京藝術大學客座研究員。 1996獲日本國際交流基金的邀請,以日本武藏野美術大學研究員身份赴日留學研修。 1998應美國萊斯大學邀請,從日本直接赴美講學進行學術交流。 2003獲國家留學基金作為高級訪問學者再度赴日本東京藝術大學美術學部留學研修。 曾在日本武藏野大學、東京多摩交流中心、創價大學、美國來斯大學美術系、美國亞洲藝術研究院、北美美術協會、中央美術學院美術系、臺灣東海大學美術系、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臺灣中國文化大學美術系等高校及文化部重彩畫高研班講學,進行藝術交流。 獲獎 多次入選全國美展並在中國美協舉辦的首屆全國山水畫展獲優秀獎 首屆全國重彩畫大展獲學術獎 34屆亞洲現代美術展國際獎(東京) 美國國際視覺委員會第十屆國際美術大賽三等獎(美國加州) 曾被文化部和中國美協選送赴美國、日本、澳大利亞和前南斯拉夫等國展覽 中國駐日本大使館、日本外務省國際交流基金、日中文化交流協會和武藏野美術大學為後援,先後在日本琦玉縣立近代美術館、東京埃斯拜爾畫廊舉辦個展 作品被美國東方藝術博物館、日本創價大學、文化部中國展覽中心等機構收藏。由,受到廣泛關注。 出版 個人畫集:《當代名家現代重彩精品、張小鷺》北京工藝美術出版社 專著:《現代重彩畫技法》北京工藝美術出版社出版 專著:《現代日本重彩畫表現》湖南美術出版社主編 學術論著散見於各類專業刊物及國家重要雜誌 張爽 1965 出生於中國北京少年時期隨父親(中央美術學院教授張憑)學畫 1981 就讀於中央美術學院附中 1985 就讀於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系 1990 赴日本留學。日中友好會館“中國文化的日”美術展優秀獎。 1991 日本‧橫濱“中國畫廊”個展 1992 就讀於多摩美術大學日本畫科研究生。東京‧銀座“永井畫廊”個展。 1993 東京 日本橋 “小津和紙博物館”個展。橫濱“中國畫廊”個展。 1994 就讀於東京藝術大學日本畫科大學院。東京都美術館“留學生美術展”優秀賞。 1995 東京都美術館“第32回 細 現代美術展”新人大賞。東京“小津和紙博物館”個展。 1996 東京都美術館“東京藝術大學畢業聯展&rdq
劉玲利
劉玲利 1964生於台北 美國紐約大學(N.Y.U.)藝術研究所碩士文化大學 淡江大學兼任副教授 個展 2005 士林行政中心文化藝廊個展(台北市) 2002 桃園縣立文化局中壢藝術館個展(桃園縣) 2000 士林行政中心文化藝廊個展(台北市) 2000 北投文化中心個展(台北市) 1995 淡水藝文中心個展(台北縣) 1994 臺灣省立美術館個展(台中市) 1991 紐約East Gallery個展(Washington Square, New York City) 得獎 1990 第44屆臺灣省全省美展膠彩畫類第一名 1987 第42屆臺灣省全省美展膠彩畫類第一名.入選第三屆國際版畫雙年展 1986 中華民國第11屆全國美展版畫類第一名.第41屆臺灣省全省美展膠彩畫類第四名.第41屆臺灣省全省美展版畫類第二名 創作理念 作為一位東方藝術家若能透過東方式的冥想,觀照超脫時間、空間的隔膜,由內而外,藉由自然生趣消長的表象還原自然不生不滅的原貌,在主體精神內化的投射下,圓滿時間、人、自然的本源性意涵,摒除浮光掠影式的消費性文化,回復到人性初始與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如此借由回歸宇宙自然秩序的觀察,回歸本我,畫無定法,揭示宇宙人生之無常感,摒去繁華絢麗,返回原始古樸的真實感,愈在最真實處愈見生活底層的實在感,不追求複雜的形式對比,只有和諧統一,一方面希望藉由創作與欣賞體會「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大巧若拙」、「大樂必易」的古典美學精神;另一方面,希望透過對傳統美學精神的把握與突破,建立對於回歸傳統的現代性思維。 張小鷺 1952年生於上海 上海中國畫院,上海師範大學美術系,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系,南京師範大學美術系中國畫專業。 現任職廈門大學藝術學院副院長,美術系教授。中華民族文化促進會岩彩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國美術教育專業委員會理事,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安徽大學兼職教授。曾為日本東京藝術大學客座研究員。 1996獲日本國際交流基金的邀請,以日本武藏野美術大學研究員身份赴日留學研修。 1998應美國萊斯大學邀請,從日本直接赴美講學進行學術交流。 2003獲國家留學基金作為高級訪問學者再度赴日本東京藝術大學美術學部留學研修。 曾在日本武藏野大學、東京多摩交流中心、創價大學、美國來斯大學美術系、美國亞洲藝術研究院、北美美術協會、中央美術學院美術系、臺灣東海大學美術系、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臺灣中國文化大學美術系等高校及文化部重彩畫高研班講學,進行藝術交流。 獲獎 多次入選全國美展並在中國美協舉辦的首屆全國山水畫展獲優秀獎 首屆全國重彩畫大展獲學術獎 34屆亞洲現代美術展國際獎(東京) 美國國際視覺委員會第十屆國際美術大賽三等獎(美國加州) 曾被文化部和中國美協選送赴美國、日本、澳大利亞和前南斯拉夫等國展覽 中國駐日本大使館、日本外務省國際交流基金、日中文化交流協會和武藏野美術大學為後援,先後在日本琦玉縣立近代美術館、東京埃斯拜爾畫廊舉辦個展 作品被美國東方藝術博物館、日本創價大學、文化部中國展覽中心等機構收藏。由,受到廣泛關注。 出版 個人畫集:《當代名家現代重彩精品、張小鷺》北京工藝美術出版社 專著:《現代重彩畫技法》北京工藝美術出版社出版 專著:《現代日本重彩畫表現》湖南美術出版社主編 學術論著散見於各類專業刊物及國家重要雜誌 張爽 1965 出生於中國北京少年時期隨父親(中央美術學院教授張憑)學畫 1981 就讀於中央美術學院附中 1985 就讀於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系 1990 赴日本留學。日中友好會館“中國文化的日”美術展優秀獎。 1991 日本‧橫濱“中國畫廊”個展 1992 就讀於多摩美術大學日本畫科研究生。東京‧銀座“永井畫廊”個展。 1993 東京 日本橋 “小津和紙博物館”個展。橫濱“中國畫廊”個展。 1994 就讀於東京藝術大學日本畫科大學院。東京都美術館“留學生美術展”優秀賞。 1995 東京都美術館“第32回 細 現代美術展”新人大賞。東京“小津和紙博物館”個展。 1996 東京都美術館“東京藝術大學畢業聯展&rdq
相關專文
《策展論述》 膠彩.重彩.岩彩 ——兩岸現代繪畫的另一個向度 撰文/詹前裕  中國大陸改革開放以後,在中國繪畫的發展上,最大的特色是重彩畫的興起,以及「岩彩畫」名稱的出現,在逐漸受到重視之際,雖然有爭議性,然而與台灣地區在1977年出現的「膠彩畫」正名,具有類似的時代性,在水墨畫的主流畫壇中,激起不小的漣漪,在未來兩岸的的繪畫發展上,是最具有前瞻性與實驗性的繪畫素材,也是此次策展的思考主軸。  中國唐朝以前的繪畫,以設色賦彩的繪畫為主流,當時多稱為「丹青」,晚唐時期的藝評家張彥遠,在其《歷代名畫記》中即提出「重采」一詞,它與五代北宋以後的水墨畫潮流,呈現兩種不同的審美趣味。中國近代寫意風格的水墨畫,似乎成了中國畫的典型風格,然而從20世紀的80年代開始,以設色為主的工筆重彩畫逐漸在中國的全國美展中,超越了水墨畫,它在中青代的畫家中,佔了大部分,然而重彩畫家所用的顏料素材不一,且風格是以工筆的雙鈎填彩技法為主,多數原創性不足,常流於公式化的作畫模式。  80年代末期,在各地美術學院任教的年輕教師或畢業生,紛紛到日本留學,或做短期的訪問、研習,受到當代日本畫的影響,使用礦物色厚塗,製作各種肌理,運用金屬箔類的光澤或其變色效果,營造視覺張力,這些留日返中的畫家,多數任教於各美術院校,也有從事礦物色的研製開發工作,他們研商提出「岩彩畫」,與傳統的重彩畫作區分。依胡明哲教授之解釋,岩彩畫是「指以五彩的岩石研磨成粉狀,調和膠質為主的媒介,繪製在紙、布、板、金屬及牆面上的作品。」天雅中國重彩岩彩畫研究所的王雄飛,給岩彩畫下的定義是「岩彩畫廣義的講是泛指一切以礦物色為主要用色的藝術作品。它可以包括使用了礦物色的裝置藝術與行為藝術及其影視作品等一切藝術形式。狹義地講是指使用粗細顆粒的礦物色表現的繪畫作品。」從上述兩者的定義中,可以發現他們提出岩彩畫,特別強調礦物色的多元表現方式,然而礦物色附著在基底材上的媒介是膠。  在邀請此次展覽的人選方面,從眾多的中國大陸的重彩、岩彩畫家中,要選出幾位較具代表性,且富有創意與個人風格者,確實考驗著個人的智慧,透過友人的推薦,與分析思考之後,選出張小鷺、胡偉、胡明哲、林國強、張爽等五位中生代的畫家,他們出生於1952年至1965年之間,在青少年或幼年的學習階段,都經過文化大革命的衝擊,而且都先學習中國傳統的水墨畫,再轉型為重彩、岩彩的現代風格,他們從日本留學、研習返國後,都發展出獨特的岩彩畫風,對中國畫壇的影響力逐漸增加。  此次展出的作品當中,張小鷺的作品較具有多元性的題材與畫風,從中國水墨畫與工筆重彩畫吸取創作的養分,近年來從古典壁畫中領悟到現代表現的可能性,也嘗試厚塗貼箔的各種技法。胡偉到日本東京藝術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後,畫風轉型為抽象,從中國古代青銅器的雄渾質感中,發展出用金屬箔與綜合材料交疊的肌理,以宏觀的視野,創作現代的東方抽象畫。胡明哲具有細膩的情感,喜愛用粗顆粒的礦物色,發揮岩彩畫厚實而優美的色彩魅力,其靜物作品善於塑造不同的情境。林國強的風景畫,擅長以柔和的點描技法,營造朦朧抒情的心象世界,將四季晨昏晝夜的大自然美景,賦予如山水般的詩意與神祕的氛圍。近年來定居於美國的張爽,常用抽象的形式,單純的構成,象徵的符號,來表現精神的真實性,她運用樸素單一的色調,反映豐富的情感。  原先的策展構想,只限於上述五位中國大陸的畫家,但是台北之展覽單位—關渡美術館的石瑞仁館長,建議擴大舉辦,加入台灣的膠彩畫作品,與中國大陸的岩彩畫作比較,這也是很有意義的構想。乃選擇了與上述五位畫家的年齡與教育背景較相近的五位台灣中生代畫家:陳英文、詹前裕、李貞慧、高永隆、劉玲利等,提出近年來的畫作,共襄盛舉,並做海峽兩岸膠彩(岩彩)之比較研究。  在台灣日治時期(1895~1945)的美術發展歷史中,1927年官辦的「台灣美術展覽會」設立東洋畫部,促成膠彩畫的興起,有許多畫家赴日學習美術,創作出附有台灣本土特色的膠彩。然而1949年中原水墨畫家渡台之後,與台籍畫家發生「正統國畫」之爭,由於大陸來台畫家掌握了美術教育的決策權,各級美術教育中的「國畫」,只傳授水墨畫,而無膠彩畫的傳承,直到1985年,東海大學美術系才開設「膠彩畫」課程,聘請林之助教授擔任,二十餘年來也培養出一些中青代膠彩畫家,部分到日本留學,再返台從事大學的膠彩畫教育,目前台灣的美術相關系所中,約有半數開授「膠彩畫的相關課程,其普及率高於中國大陸,此次參展的台灣畫家,大部分在台灣本土接受膠彩畫教育,而影響台灣膠彩畫風格的地區,除了日本之外,還有中國、歐美、西藏等地區,其發展的空間較為廣闊。  膠彩畫是指以膠為媒劑,調入礦物色、水干色或金屬色所作的作品,似乎比「岩彩畫」強調礦物色的顏料特質,五位參展的台灣膠彩畫家中,陳英文把南台灣亮麗的光影、佛教的神祕色彩,融入其生活情感之中。近年來致力於膠彩教育推廣的詹前裕,運用絹本做朦朧體的薄染方式,追求柔美夢幻的審美趣味。李貞慧對大自然的風、雲、樹、石較為偏愛,藉著這些生命的軌跡與自然意象,表現虛幻與真實的空間。對東方佛教文化圈的人文景觀較為嚮往的高永隆,廣泛地學習東西方的傳統藝術之後,嘗試現代精神的膠彩表現。劉玲利有留學美國學習版畫的教育背景,她透過東方傳統美學精神的把握,回歸本我,返回原始古樸的特質性。  海峽兩岸的膠彩(岩彩)畫同樣面臨了許多水墨畫家的排斥輕視,然而這項盛行於富裕時代的優美繪畫,終將獲得愈來愈多的人士喜愛。中國文化部科藝所從1998年開始,每年舉辦「中國重彩岩彩高級研究班」,培育創作人才,在台灣的東海大學美術系,也在紀慧能藝術文化基金會的贊助下,從2001年開始,每年舉辦「膠彩畫夏令研習營」,且經常策畫膠彩的專題展,期盼此次兩岸的膠彩展,能互相觀摩學習,從中國與台灣的文化、藝術、教育的差異性中,探討未來的走向,願膠彩畫特有的岩石光澤,與繪畫魅力,能成為21世紀,最能代表中國繪畫的素材,願兩岸的畫家共同努力發揚光大。(本文作者為此展策展人)
相關專文
《策展論述》 膠彩.重彩.岩彩 ——兩岸現代繪畫的另一個向度 撰文/詹前裕  中國大陸改革開放以後,在中國繪畫的發展上,最大的特色是重彩畫的興起,以及「岩彩畫」名稱的出現,在逐漸受到重視之際,雖然有爭議性,然而與台灣地區在1977年出現的「膠彩畫」正名,具有類似的時代性,在水墨畫的主流畫壇中,激起不小的漣漪,在未來兩岸的的繪畫發展上,是最具有前瞻性與實驗性的繪畫素材,也是此次策展的思考主軸。  中國唐朝以前的繪畫,以設色賦彩的繪畫為主流,當時多稱為「丹青」,晚唐時期的藝評家張彥遠,在其《歷代名畫記》中即提出「重采」一詞,它與五代北宋以後的水墨畫潮流,呈現兩種不同的審美趣味。中國近代寫意風格的水墨畫,似乎成了中國畫的典型風格,然而從20世紀的80年代開始,以設色為主的工筆重彩畫逐漸在中國的全國美展中,超越了水墨畫,它在中青代的畫家中,佔了大部分,然而重彩畫家所用的顏料素材不一,且風格是以工筆的雙鈎填彩技法為主,多數原創性不足,常流於公式化的作畫模式。  80年代末期,在各地美術學院任教的年輕教師或畢業生,紛紛到日本留學,或做短期的訪問、研習,受到當代日本畫的影響,使用礦物色厚塗,製作各種肌理,運用金屬箔類的光澤或其變色效果,營造視覺張力,這些留日返中的畫家,多數任教於各美術院校,也有從事礦物色的研製開發工作,他們研商提出「岩彩畫」,與傳統的重彩畫作區分。依胡明哲教授之解釋,岩彩畫是「指以五彩的岩石研磨成粉狀,調和膠質為主的媒介,繪製在紙、布、板、金屬及牆面上的作品。」天雅中國重彩岩彩畫研究所的王雄飛,給岩彩畫下的定義是「岩彩畫廣義的講是泛指一切以礦物色為主要用色的藝術作品。它可以包括使用了礦物色的裝置藝術與行為藝術及其影視作品等一切藝術形式。狹義地講是指使用粗細顆粒的礦物色表現的繪畫作品。」從上述兩者的定義中,可以發現他們提出岩彩畫,特別強調礦物色的多元表現方式,然而礦物色附著在基底材上的媒介是膠。  在邀請此次展覽的人選方面,從眾多的中國大陸的重彩、岩彩畫家中,要選出幾位較具代表性,且富有創意與個人風格者,確實考驗著個人的智慧,透過友人的推薦,與分析思考之後,選出張小鷺、胡偉、胡明哲、林國強、張爽等五位中生代的畫家,他們出生於1952年至1965年之間,在青少年或幼年的學習階段,都經過文化大革命的衝擊,而且都先學習中國傳統的水墨畫,再轉型為重彩、岩彩的現代風格,他們從日本留學、研習返國後,都發展出獨特的岩彩畫風,對中國畫壇的影響力逐漸增加。  此次展出的作品當中,張小鷺的作品較具有多元性的題材與畫風,從中國水墨畫與工筆重彩畫吸取創作的養分,近年來從古典壁畫中領悟到現代表現的可能性,也嘗試厚塗貼箔的各種技法。胡偉到日本東京藝術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後,畫風轉型為抽象,從中國古代青銅器的雄渾質感中,發展出用金屬箔與綜合材料交疊的肌理,以宏觀的視野,創作現代的東方抽象畫。胡明哲具有細膩的情感,喜愛用粗顆粒的礦物色,發揮岩彩畫厚實而優美的色彩魅力,其靜物作品善於塑造不同的情境。林國強的風景畫,擅長以柔和的點描技法,營造朦朧抒情的心象世界,將四季晨昏晝夜的大自然美景,賦予如山水般的詩意與神祕的氛圍。近年來定居於美國的張爽,常用抽象的形式,單純的構成,象徵的符號,來表現精神的真實性,她運用樸素單一的色調,反映豐富的情感。  原先的策展構想,只限於上述五位中國大陸的畫家,但是台北之展覽單位—關渡美術館的石瑞仁館長,建議擴大舉辦,加入台灣的膠彩畫作品,與中國大陸的岩彩畫作比較,這也是很有意義的構想。乃選擇了與上述五位畫家的年齡與教育背景較相近的五位台灣中生代畫家:陳英文、詹前裕、李貞慧、高永隆、劉玲利等,提出近年來的畫作,共襄盛舉,並做海峽兩岸膠彩(岩彩)之比較研究。  在台灣日治時期(1895~1945)的美術發展歷史中,1927年官辦的「台灣美術展覽會」設立東洋畫部,促成膠彩畫的興起,有許多畫家赴日學習美術,創作出附有台灣本土特色的膠彩。然而1949年中原水墨畫家渡台之後,與台籍畫家發生「正統國畫」之爭,由於大陸來台畫家掌握了美術教育的決策權,各級美術教育中的「國畫」,只傳授水墨畫,而無膠彩畫的傳承,直到1985年,東海大學美術系才開設「膠彩畫」課程,聘請林之助教授擔任,二十餘年來也培養出一些中青代膠彩畫家,部分到日本留學,再返台從事大學的膠彩畫教育,目前台灣的美術相關系所中,約有半數開授「膠彩畫的相關課程,其普及率高於中國大陸,此次參展的台灣畫家,大部分在台灣本土接受膠彩畫教育,而影響台灣膠彩畫風格的地區,除了日本之外,還有中國、歐美、西藏等地區,其發展的空間較為廣闊。  膠彩畫是指以膠為媒劑,調入礦物色、水干色或金屬色所作的作品,似乎比「岩彩畫」強調礦物色的顏料特質,五位參展的台灣膠彩畫家中,陳英文把南台灣亮麗的光影、佛教的神祕色彩,融入其生活情感之中。近年來致力於膠彩教育推廣的詹前裕,運用絹本做朦朧體的薄染方式,追求柔美夢幻的審美趣味。李貞慧對大自然的風、雲、樹、石較為偏愛,藉著這些生命的軌跡與自然意象,表現虛幻與真實的空間。對東方佛教文化圈的人文景觀較為嚮往的高永隆,廣泛地學習東西方的傳統藝術之後,嘗試現代精神的膠彩表現。劉玲利有留學美國學習版畫的教育背景,她透過東方傳統美學精神的把握,回歸本我,返回原始古樸的特質性。  海峽兩岸的膠彩(岩彩)畫同樣面臨了許多水墨畫家的排斥輕視,然而這項盛行於富裕時代的優美繪畫,終將獲得愈來愈多的人士喜愛。中國文化部科藝所從1998年開始,每年舉辦「中國重彩岩彩高級研究班」,培育創作人才,在台灣的東海大學美術系,也在紀慧能藝術文化基金會的贊助下,從2001年開始,每年舉辦「膠彩畫夏令研習營」,且經常策畫膠彩的專題展,期盼此次兩岸的膠彩展,能互相觀摩學習,從中國與台灣的文化、藝術、教育的差異性中,探討未來的走向,願膠彩畫特有的岩石光澤,與繪畫魅力,能成為21世紀,最能代表中國繪畫的素材,願兩岸的畫家共同努力發揚光大。(本文作者為此展策展人)
作品
 回上頁
分享到
繁中  /  EN
繁中 /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