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初表現主義所伸張的,歐洲事務的病態和畸形,今天已經在全世界範圍內流行。中國在現代化發展過程中所面對的,比起20世紀初的德國更加嚴酷。在觀看傅饒作品的時候,那些四顧茫茫、束手無策的人物輪廓,大抵就是人類怪異行徑的群體肖像。在此,我們並不能判斷具體形象的所指,但我們依然可以從略帶表現主義遺風的畫面裏,看到呼應橋社宣言裏“信念”和“真誠”的閃光,這是時光的宿命。不論是從基爾希納(Ernst Ludwig Kirchner)、赫克爾(Erich Heckel)還是羅特盧夫(Karl Schmidt-Rottluff)身上,還是他們作品所中滲透出來的象征手法,都可以看出傅饒所延續的某種態度。這個態度不在於表現主義風格在當今的價值,而在於某種看似已經失效的生命體驗,仍然有著炙熱的溫度。這個基調,正是“光年”所呈現出這壹穿越時空的生命體驗,所帶來的新鮮躍動。從國家到民族,再到個體歷程,不正統統籠罩在虛浮的幻象之中嗎?那些從山脈中湧現出來的巨人,那些看似面目全非的神像(或是人像),不正是人類昨天和今天共存的卑微嗎?重要的是,所謂的延續,證實了在歷史所掩蓋的表象之下,藝術面對真實的審問,並沒有間斷和退步!
20世紀初表現主義所伸張的,歐洲事務的病態和畸形,今天已經在全世界範圍內流行。中國在現代化發展過程中所面對的,比起20世紀初的德國更加嚴酷。在觀看傅饒作品的時候,那些四顧茫茫、束手無策的人物輪廓,大抵就是人類怪異行徑的群體肖像。在此,我們並不能判斷具體形象的所指,但我們依然可以從略帶表現主義遺風的畫面裏,看到呼應橋社宣言裏“信念”和“真誠”的閃光,這是時光的宿命。不論是從基爾希納(Ernst Ludwig Kirchner)、赫克爾(Erich Heckel)還是羅特盧夫(Karl Schmidt-Rottluff)身上,還是他們作品所中滲透出來的象征手法,都可以看出傅饒所延續的某種態度。這個態度不在於表現主義風格在當今的價值,而在於某種看似已經失效的生命體驗,仍然有著炙熱的溫度。這個基調,正是“光年”所呈現出這壹穿越時空的生命體驗,所帶來的新鮮躍動。從國家到民族,再到個體歷程,不正統統籠罩在虛浮的幻象之中嗎?那些從山脈中湧現出來的巨人,那些看似面目全非的神像(或是人像),不正是人類昨天和今天共存的卑微嗎?重要的是,所謂的延續,證實了在歷史所掩蓋的表象之下,藝術面對真實的審問,並沒有間斷和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