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
跳至主要內容區塊
:::
facebook連結(另開視窗)
instagram連結(另開視窗)
youtube連結(另開視窗)
繁中
/
EN
搜尋
會員
網站導覽
選單
繁中
/
EN
搜尋
會員
導覽服務
關於美術館
最新消息
美術館簡介
美術館紀事
館長介紹
參觀與交通資訊
空間與設備
展覽
當期展覽
歷年展覽
活動
當期活動
歷年活動
導覽服務
志工服務
實習計畫
駐館計畫資料庫
當期駐館藝術家
歷屆駐館藝術家
駐館合作單位
駐館計畫報名
歷年駐館成果紀錄
典藏
出版
關渡美術館之友
登入
申辦帳號
帳號
(必填)
密碼
(必填)
驗證碼
(必填)
更換
語音播放
登入
記住我的帳號
忘記密碼
親愛的訪客 您好:
填完資料後即可享有會員服務,
我們誠摯的歡迎您。
開始申請
回到首頁
忘記密碼
請輸入您的登入帳號與電子信箱,我們會把密碼E-mail給您,取得密碼後再重新登入即可。
若您也不記得帳號,麻煩請至「
聯絡我們
」填寫基本資料,客服人員確認後,將會用E-mail通知您的帳號及密碼,謝謝您!
登入帳號
(必填)
電子信箱
(必填)
驗證碼
(必填)
更換
語音播放
確認送出
回上頁
關閉
:::
居住在成都
2014.12.26~2015.02.15
09:00 - 17:00
文/胡永芬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野徑雲俱黑,江船火獨明。
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 這首杜甫晚年流亡成都時期的詩作〈春夜喜雨〉,描述春日夜晚雨中所見即景,時代性的隱喻幽微,但也優雅而充滿熱情。這首詩從自然景色開始訴說起,隨後轉而鑲嵌在這個自然景觀之中的社會文化地景,最後再遙指著詩人心中的人文想像。黯黑潮濕的雨夜,一名獨自在河上的旅人,讓人感到幽閉、惆悵;然而身處其中的杜甫卻從對於雨夜景色的欣賞,為我們鉤勒出一幅寧靜、立體的人文與地文景象,詩人化解生命困境的熱情,令人感動欽佩。 杜甫的人文想像摻雜著社會意識的生命願望,如果我們再將它塞回大時代的脈絡,以及杜甫的生平與作品裡去做延伸想像,那個在困頓、匱乏與苦悶中的老年杜甫,能夠寫出這麼完滿的詩作,用今人的時尚話語來講,他就是在描述一種理想上的「小日子」應該被人以怎麼樣的方式來理解與接近。若非有如此險惡的生命背景,小日子則容易流於庸俗,但杜甫以他所經歷過的時代、人生,作為跟作品所構成的生命圖像,讓格瓦拉所言的「堅強」與「溫柔」,在他的人生裡互搏。 此展共有22位來自成都的藝術家們的作品展出,他們的創作形式面貌可謂大異其趣,而這也正反映出這座城市的豐富。有些偏向景色的描述,有些隱含歷史議題,有些則側重在生活的感知與體驗……,這些或許跟杜甫時代藝術的面貌已經完全不同,但其內在則仍然傳遞著相似的關懷,以各種不同的方式。 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從四川美術學院出發的「傷痕美術」與「鄉土美術」,使時代的美術現象從理想主義,扭轉為對於大時代現實命運的描繪與關注。非常有意思的是,那一代的先行者聚集人數最眾,並且產生一種開枝散葉、安土重遷這種氛圍的城市,反而不是在川美的根據地重慶,而是在成都。 觀察這群創作者們作品的特質,有一個關鍵詞:「小日子」。從意識、價值、到題材上,輕、微、簡、小的日常,相對於全球與中央,一種在地力量的涵養與生息。小是一種很容易被當代的商業行為或流行文化騎劫的概念,如果將之去脈絡化,它代表的生命力會死去然後變得庸俗,所以跟杜甫晚年詩作所描述的美好生命景色一樣,我們要將它塞回它既有的時代脈絡與社會關係來理解,才知道這代表的,是一種忙裡偷閒、苦中作樂之必要,也是一種生活智慧,更是人生最基本的反抗姿態。它是個嘗試切入的參考與索引,是個相對性的概念,相對於中國現下藝術創作的主旋律,特別強調數量或在視覺空間佔領;相對於京城,相對於沿海城市的興起,位居內陸的城市以及它的居住者與創作者所蓄意顯微、精緻描繪的小日子之妙趣,正是他們尊嚴與存在感之所在,小之於大,不必然是對抗,但一定有這樣的張力存在。 大體上說來,這種「小」的精神也是一種補充或提醒,一種個體跟個體之間彈性的聯繫、互助與分頭並進,它告訴我們這件事的珍貴價值,我們或許可以試著追問,如果有所謂的「成都味/性」、「成都精神」,那麼它可能是什麼?或可以變成什麼?這次的展覽或許也包裹著嘗試做出如此提問的企圖在裡面。
文/胡永芬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野徑雲俱黑,江船火獨明。
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 這首杜甫晚年流亡成都時期的詩作〈春夜喜雨〉,描述春日夜晚雨中所見即景,時代性的隱喻幽微,但也優雅而充滿熱情。這首詩從自然景色開始訴說起,隨後轉而鑲嵌在這個自然景觀之中的社會文化地景,最後再遙指著詩人心中的人文想像。黯黑潮濕的雨夜,一名獨自在河上的旅人,讓人感到幽閉、惆悵;然而身處其中的杜甫卻從對於雨夜景色的欣賞,為我們鉤勒出一幅寧靜、立體的人文與地文景象,詩人化解生命困境的熱情,令人感動欽佩。 杜甫的人文想像摻雜著社會意識的生命願望,如果我們再將它塞回大時代的脈絡,以及杜甫的生平與作品裡去做延伸想像,那個在困頓、匱乏與苦悶中的老年杜甫,能夠寫出這麼完滿的詩作,用今人的時尚話語來講,他就是在描述一種理想上的「小日子」應該被人以怎麼樣的方式來理解與接近。若非有如此險惡的生命背景,小日子則容易流於庸俗,但杜甫以他所經歷過的時代、人生,作為跟作品所構成的生命圖像,讓格瓦拉所言的「堅強」與「溫柔」,在他的人生裡互搏。 此展共有22位來自成都的藝術家們的作品展出,他們的創作形式面貌可謂大異其趣,而這也正反映出這座城市的豐富。有些偏向景色的描述,有些隱含歷史議題,有些則側重在生活的感知與體驗……,這些或許跟杜甫時代藝術的面貌已經完全不同,但其內在則仍然傳遞著相似的關懷,以各種不同的方式。 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從四川美術學院出發的「傷痕美術」與「鄉土美術」,使時代的美術現象從理想主義,扭轉為對於大時代現實命運的描繪與關注。非常有意思的是,那一代的先行者聚集人數最眾,並且產生一種開枝散葉、安土重遷這種氛圍的城市,反而不是在川美的根據地重慶,而是在成都。 觀察這群創作者們作品的特質,有一個關鍵詞:「小日子」。從意識、價值、到題材上,輕、微、簡、小的日常,相對於全球與中央,一種在地力量的涵養與生息。小是一種很容易被當代的商業行為或流行文化騎劫的概念,如果將之去脈絡化,它代表的生命力會死去然後變得庸俗,所以跟杜甫晚年詩作所描述的美好生命景色一樣,我們要將它塞回它既有的時代脈絡與社會關係來理解,才知道這代表的,是一種忙裡偷閒、苦中作樂之必要,也是一種生活智慧,更是人生最基本的反抗姿態。它是個嘗試切入的參考與索引,是個相對性的概念,相對於中國現下藝術創作的主旋律,特別強調數量或在視覺空間佔領;相對於京城,相對於沿海城市的興起,位居內陸的城市以及它的居住者與創作者所蓄意顯微、精緻描繪的小日子之妙趣,正是他們尊嚴與存在感之所在,小之於大,不必然是對抗,但一定有這樣的張力存在。 大體上說來,這種「小」的精神也是一種補充或提醒,一種個體跟個體之間彈性的聯繫、互助與分頭並進,它告訴我們這件事的珍貴價值,我們或許可以試著追問,如果有所謂的「成都味/性」、「成都精神」,那麼它可能是什麼?或可以變成什麼?這次的展覽或許也包裹著嘗試做出如此提問的企圖在裡面。
作品
回上頁
分享到
分享到Facebook(另開視窗)
分享到LINE(另開視窗)
分享到Twitter(另開視窗)
導覽服務
聯絡我們
回頂端
關鍵字搜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