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
跳至主要內容區塊
:::
facebook連結(另開視窗)
instagram連結(另開視窗)
youtube連結(另開視窗)
繁中
/
EN
搜尋
會員
網站導覽
選單
繁中
/
EN
搜尋
會員
導覽服務
關於美術館
最新消息
美術館簡介
美術館紀事
館長介紹
參觀與交通資訊
空間與設備
展覽
當期展覽
歷年展覽
活動
當期活動
歷年活動
導覽服務
志工服務
實習計畫
駐館計畫資料庫
當期駐館藝術家
歷屆駐館藝術家
駐館合作單位
駐館計畫報名
歷年駐館成果紀錄
典藏
出版
關渡美術館之友
登入
申辦帳號
帳號
(必填)
密碼
(必填)
驗證碼
(必填)
更換
語音播放
登入
記住我的帳號
忘記密碼
親愛的訪客 您好:
填完資料後即可享有會員服務,
我們誠摯的歡迎您。
開始申請
回到首頁
忘記密碼
請輸入您的登入帳號與電子信箱,我們會把密碼E-mail給您,取得密碼後再重新登入即可。
若您也不記得帳號,麻煩請至「
聯絡我們
」填寫基本資料,客服人員確認後,將會用E-mail通知您的帳號及密碼,謝謝您!
登入帳號
(必填)
電子信箱
(必填)
驗證碼
(必填)
更換
語音播放
確認送出
回上頁
關閉
:::
Masterpiece Room-廖修平作品展
2016.03.04~2016.05.01
09:00 - 17:00
地點 |401/501展覽室 【展覽介紹】 樸素的符號‧高貴的美感—全方位的現代藝術大師廖修平 文/廖仁義 廖修平是一位已經以開創者的地位被寫進臺灣美術史的藝術大師。他的藝術創作最初從油畫入門,一生持續於琢磨油畫,結合不同媒材,產生亮麗高貴的視覺效果;而後延伸到版畫,從傳統媒材與技法延伸出創新的版畫視野,享有臺灣現代版畫之父的美譽;近年也創作立體作品,透過虛實雕塑空間的經營,將平面作品中原本為人熟知的符號,轉換出可以跟周遭空間相互穿透的效果。基於這種專精且創新的多元成就,我們稱他為全方位的藝術大師。 1936年,廖修平出生於臺灣臺北。1959年,畢業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1964年,畢業於日本國立東京教育大學繪畫研究科。1965年前往法國,進入國立巴黎美術學院油畫教室,受教於夏士德(Roger Chastel)教授,並進入版畫十七工作室,受教於海特(S. W. Hayter)教授。1968年移居美國,進入紐約普拉特版畫中心擔任助教,從此在紐約從事藝術教學與創作。1973年,返臺任教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等,鼓勵後進推動臺灣現代版畫運動。1977年,受聘於已經改名為筑波大學的日本母校,設立版畫工作室。1979年,回到紐約繼續藝術創作並任教於Seton Hall University。2002年,返臺任教,也在國立臺北藝術大學作育英才無數。 廖修平的創作歷程,沉默而溫暖地關注著生活周遭的土地,從庶民日常生活中找到藝術元素,透過專業而嚴謹的藝術媒材與技法,創造出一件件充滿視覺美感與文化價值的藝術作品。他讓樸素變得高貴,讓平凡變得莊嚴。這次的展覽可以說明,他不只是臺灣現代版畫之父,他在油畫、版畫與立體造型作品都有高度的專業成就。而且,這些作品讓我們看見的不只是一個藝術家創作成就的高貴與華麗,更是一個藝術家創作心靈的樸素與悲憫。
地點 |401/501展覽室 【展覽介紹】 樸素的符號‧高貴的美感—全方位的現代藝術大師廖修平 文/廖仁義 廖修平是一位已經以開創者的地位被寫進臺灣美術史的藝術大師。他的藝術創作最初從油畫入門,一生持續於琢磨油畫,結合不同媒材,產生亮麗高貴的視覺效果;而後延伸到版畫,從傳統媒材與技法延伸出創新的版畫視野,享有臺灣現代版畫之父的美譽;近年也創作立體作品,透過虛實雕塑空間的經營,將平面作品中原本為人熟知的符號,轉換出可以跟周遭空間相互穿透的效果。基於這種專精且創新的多元成就,我們稱他為全方位的藝術大師。 1936年,廖修平出生於臺灣臺北。1959年,畢業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1964年,畢業於日本國立東京教育大學繪畫研究科。1965年前往法國,進入國立巴黎美術學院油畫教室,受教於夏士德(Roger Chastel)教授,並進入版畫十七工作室,受教於海特(S. W. Hayter)教授。1968年移居美國,進入紐約普拉特版畫中心擔任助教,從此在紐約從事藝術教學與創作。1973年,返臺任教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等,鼓勵後進推動臺灣現代版畫運動。1977年,受聘於已經改名為筑波大學的日本母校,設立版畫工作室。1979年,回到紐約繼續藝術創作並任教於Seton Hall University。2002年,返臺任教,也在國立臺北藝術大學作育英才無數。 廖修平的創作歷程,沉默而溫暖地關注著生活周遭的土地,從庶民日常生活中找到藝術元素,透過專業而嚴謹的藝術媒材與技法,創造出一件件充滿視覺美感與文化價值的藝術作品。他讓樸素變得高貴,讓平凡變得莊嚴。這次的展覽可以說明,他不只是臺灣現代版畫之父,他在油畫、版畫與立體造型作品都有高度的專業成就。而且,這些作品讓我們看見的不只是一個藝術家創作成就的高貴與華麗,更是一個藝術家創作心靈的樸素與悲憫。
廖修平
廖修平 1936 出生於台灣 1959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畢業 1962-64 日本國立東京教育大學繪畫研究科畢業 1965-68 旅居巴黎,進入法國國立巴黎美術學院油畫教室,受教於夏士德(Roger Chastel)教授;以及版畫十七工作室進修,受教於海特(S. W. Hayter)教授 1973-91 多次歸國提倡現代版畫藝術,並至日本、大陸、香港各地講學 1982 參加國家建設研究會,建議積極從事國際藝術文化交流,並於1983年策劃「中華民國國際版畫展」,迄今已舉辦17屆 2009 擔任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講座教授及台灣美術院院長 曾獲行政院文化獎、國家文藝獎,以及挪威、日本、埃及國際版畫展等獎項 參展紀錄(節選) 近年重要個展包括:日本東京松濤美術館「台灣心•台灣情—廖修平作品展」,美國紐約雀兒喜美術館「台灣現代版畫的播種者—廖修平」,台中國立臺灣美術館「界面•印痕—廖修平與臺灣現代版畫之發展」,台北中華文化總會「跨域•典範—廖修平的真實與虛擬」,高雄市立美術館「版•畫•交響—廖修平創作歷程展」。亦曾於東京、巴黎、紐約、香港、舊金山、上海、首爾等地舉行過八十多次個展,包括各國國際版畫展,並於世界各地美術機構及學術研究中心等上百次聯展,如:東京國立近代美術館、東京松濤美術館、法國巴黎大皇宮、英國倫敦大英博物館、紐約惠特尼美術館、普特拉版畫中心、上海美術館、台北市立美術館、北京中國美術館。 作品典藏(節選) 英國倫敦大英博物館 / 日本國立東京近代美術館 / 中國上海美術館 / 中華民國台北市立美術館 / 中華民國國立台灣美術館 / 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 / 法國巴黎市立現代美術館 / 韓國首爾國立現代美術館 / 中國北京中國美術館 / 中華民國高雄市立美術館
廖修平
廖修平 1936 出生於台灣 1959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畢業 1962-64 日本國立東京教育大學繪畫研究科畢業 1965-68 旅居巴黎,進入法國國立巴黎美術學院油畫教室,受教於夏士德(Roger Chastel)教授;以及版畫十七工作室進修,受教於海特(S. W. Hayter)教授 1973-91 多次歸國提倡現代版畫藝術,並至日本、大陸、香港各地講學 1982 參加國家建設研究會,建議積極從事國際藝術文化交流,並於1983年策劃「中華民國國際版畫展」,迄今已舉辦17屆 2009 擔任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講座教授及台灣美術院院長 曾獲行政院文化獎、國家文藝獎,以及挪威、日本、埃及國際版畫展等獎項 參展紀錄(節選) 近年重要個展包括:日本東京松濤美術館「台灣心•台灣情—廖修平作品展」,美國紐約雀兒喜美術館「台灣現代版畫的播種者—廖修平」,台中國立臺灣美術館「界面•印痕—廖修平與臺灣現代版畫之發展」,台北中華文化總會「跨域•典範—廖修平的真實與虛擬」,高雄市立美術館「版•畫•交響—廖修平創作歷程展」。亦曾於東京、巴黎、紐約、香港、舊金山、上海、首爾等地舉行過八十多次個展,包括各國國際版畫展,並於世界各地美術機構及學術研究中心等上百次聯展,如:東京國立近代美術館、東京松濤美術館、法國巴黎大皇宮、英國倫敦大英博物館、紐約惠特尼美術館、普特拉版畫中心、上海美術館、台北市立美術館、北京中國美術館。 作品典藏(節選) 英國倫敦大英博物館 / 日本國立東京近代美術館 / 中國上海美術館 / 中華民國台北市立美術館 / 中華民國國立台灣美術館 / 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 / 法國巴黎市立現代美術館 / 韓國首爾國立現代美術館 / 中國北京中國美術館 / 中華民國高雄市立美術館
相關專文
文/廖仁義 廖修平是一位已經以開創者的地位被寫進臺灣美術史的藝術大師。在他所擅長的油畫、版畫與立體作品的藝術史脈絡中,他原本是一位謙卑的繼承者,但是在他經營每一類藝術作品的題材與技法方面,他卻都是充滿獨到見解的開創者。 廖修平的藝術創作最初從油畫入門,一生持續於琢磨油畫,並結合不同媒材於油畫中,產生亮麗高貴的視覺效果;而後延伸到版畫領域,以版畫的傳統媒材與技法,進一步開發出創新的版畫視野,因此享有臺灣現代版畫之父的美譽;此外,近年他也創作立體作品,透過虛實雕塑空間的經營,將他平面作品中原本為人熟知的符號,轉換出可以跟周遭空間相互穿透的效果。基於這種多元專精的成就,我們稱他為全方位的藝術大師。 1936年,廖修平出生於臺北一個允許他可以全心從事藝術創作的企業家族。而他一生的藝術學習與實踐,完全沒有辜負這樣的社會條件;他自幼呼吸著臺北這座城市每一個角落的庶民生活的空氣,將之涵納於心靈的深處,既孕育著他形成宛如泥土一般雍容大度的人格與性情,也在他日益成熟的創作生命中,培養出屬於這塊土地與人民的藝術元素,於是讓他的藝術世界可以融合傳統與現代,可以兼具樸素與高貴。 1959年廖修平畢業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1964年畢業於日本國立東京教育大學繪畫研究科。1965年前往法國,進入國立巴黎美術學院油畫教室,受教於夏士德(Roger Chastel)教授,並進入版畫十七工作室,受教於海特(S. W. Hayter)教授。1968年移居美國,進入紐約普拉特版畫中心擔任助教,從此在紐約從事藝術教學與創作活動。 1973年到76年間,廖修平返臺提倡版畫,任教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文化大學與國立藝專,鼓勵後進成立「十青版畫學會」,當時的成員如今都已經成為更年輕一代舉足輕重的藝術家。1977年到79年間,他受聘於已改名為筑波大學的日本母校任教,設立版畫工作室。1979年到1992年間,回到紐約繼續藝術創作並任教於美國的西東大學。2002年返臺任教於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等多所學校,作育英才無數。 廖修平即將高齡八十,從事藝術創作已逾六十餘載,正式個展從1972年在美國波士頓的亞洲畫廊(Art Asia Gallery)與臺北的國立歷史博物館開始,至今已達四十五年,次數可觀而專業聲譽如日中天,卻又孜孜不倦,屢屢再創高峰。目前除了繼續藝術創作與教育,他也成立巴黎文教基金會,獎勵後進,並且成立台灣美術院文化藝術基金會,建立藝術的群體合作機制,深獲各界敬重。 在廖修平一生的藝術歷程中,如果就創作媒材來看,依照專研的先後分別是最初的油畫創作,其次是版畫創作,其三是立體造型創作。而如果依照作品的題材內容來看,又可依序分為:第一個時期,最初的符號以前的時期;與第二個時期,以符號作為題材的時期。第一個時期出現在他出國求學以前以及留學巴黎時期的油畫作品中,主要為帶著野獸主義風格的具象繪畫,這應該也是受到當時廖繼春影響的臺師大美術系的油畫特色,至於以符號作為題材的第二個時期,則是廖修平整個創作生涯的基本方向與內容,這個題材持續呈現在他的油畫、版畫與立體造型之中。 針對廖修平的符號題材,依照各個階段的創作特色,我們又可以區分出如下系列: 第一、「墨象系列」:留日期間的石版版畫,以青銅器的圖紋為符號題材,開始將東方傳統符號放進現代藝術中。第二、「廟門系列」:留法期間的油畫與金屬蝕刻版畫,透過廟門的意象突顯聖境與俗境的一門之隔;他在油畫顏料上貼以金箔,反光效果增添畫面的視覺多重性與非現實的神聖性。第三、「器物圖紋系列」:從留法期間到留美期間,他逐漸從油畫與金屬蝕刻版畫延伸到絲網版,不但發展出版畫技法的新方向,也使畫面產生更為豐富的視覺層次與空間效果,而作品的符號題材也從廟門延伸到建築構件與祭祀器物的圖案。第四、「日常器物系列」:回到日本母校任教期間,日常生活的細膩體驗影響他的創作思維,而日常器物的符號也發展成為他的抒情元素。第五、「生活抒情系列」:1980年代他透過絲網版的視覺效果捕捉時間與情感,從而將春夏秋冬放進畫中,平添淡淡詩意。從此,日常生活的抒情題材便成為他中年以後的心境寫照,清淨如水。直到1999年臺灣發生921地震,他的生活抒情發生了變化,沉默寡言的廖修平,想以藝術撫慰大地與手足一般的眾生。第六、「默象系列」:回到木板,他以最原始的材料與敲鑿的工具作出繩索綑綁的圖像,意味這塊土地的人民正以堅定的力量緊緊守護家園。第七、「夢境系列」:2002年4月妻子的意外身亡,讓他的生命進入幽幽的暗夜與噩夢,直到2004年開始創作夢境系列以後,他才恢復平靜;在這一系列中,土地是每一個生命的歸宿,包容著歡樂與悲傷;這一系列作品雖屬悲情,但是廖修平已經轉化一己的悲傷,擁抱眾生的悲傷,撫慰每一顆悲傷的心靈。 在廖修平的創作歷程中,他沉默卻溫暖地關注著他生活周遭的土地,從庶民日常生活中找到藝術元素,經由專業而嚴謹的藝術媒材與技法,創造出一件件充滿視覺美感與文化價值的藝術作品。他讓樸素變得高貴,讓平凡變得莊嚴。透過這次展覽,我們想要指出廖修平不只是臺灣現代版畫之父,此次展出的作品可以說明,他的油畫、版畫與立體造型作品都具有極高度的專業成就。更重要的是,這些作品讓我們看見的不只是一個藝術家創作成就的高貴與華麗,更是一個藝術家創作心靈的樸素與悲憫。
相關專文
文/廖仁義 廖修平是一位已經以開創者的地位被寫進臺灣美術史的藝術大師。在他所擅長的油畫、版畫與立體作品的藝術史脈絡中,他原本是一位謙卑的繼承者,但是在他經營每一類藝術作品的題材與技法方面,他卻都是充滿獨到見解的開創者。 廖修平的藝術創作最初從油畫入門,一生持續於琢磨油畫,並結合不同媒材於油畫中,產生亮麗高貴的視覺效果;而後延伸到版畫領域,以版畫的傳統媒材與技法,進一步開發出創新的版畫視野,因此享有臺灣現代版畫之父的美譽;此外,近年他也創作立體作品,透過虛實雕塑空間的經營,將他平面作品中原本為人熟知的符號,轉換出可以跟周遭空間相互穿透的效果。基於這種多元專精的成就,我們稱他為全方位的藝術大師。 1936年,廖修平出生於臺北一個允許他可以全心從事藝術創作的企業家族。而他一生的藝術學習與實踐,完全沒有辜負這樣的社會條件;他自幼呼吸著臺北這座城市每一個角落的庶民生活的空氣,將之涵納於心靈的深處,既孕育著他形成宛如泥土一般雍容大度的人格與性情,也在他日益成熟的創作生命中,培養出屬於這塊土地與人民的藝術元素,於是讓他的藝術世界可以融合傳統與現代,可以兼具樸素與高貴。 1959年廖修平畢業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1964年畢業於日本國立東京教育大學繪畫研究科。1965年前往法國,進入國立巴黎美術學院油畫教室,受教於夏士德(Roger Chastel)教授,並進入版畫十七工作室,受教於海特(S. W. Hayter)教授。1968年移居美國,進入紐約普拉特版畫中心擔任助教,從此在紐約從事藝術教學與創作活動。 1973年到76年間,廖修平返臺提倡版畫,任教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文化大學與國立藝專,鼓勵後進成立「十青版畫學會」,當時的成員如今都已經成為更年輕一代舉足輕重的藝術家。1977年到79年間,他受聘於已改名為筑波大學的日本母校任教,設立版畫工作室。1979年到1992年間,回到紐約繼續藝術創作並任教於美國的西東大學。2002年返臺任教於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等多所學校,作育英才無數。 廖修平即將高齡八十,從事藝術創作已逾六十餘載,正式個展從1972年在美國波士頓的亞洲畫廊(Art Asia Gallery)與臺北的國立歷史博物館開始,至今已達四十五年,次數可觀而專業聲譽如日中天,卻又孜孜不倦,屢屢再創高峰。目前除了繼續藝術創作與教育,他也成立巴黎文教基金會,獎勵後進,並且成立台灣美術院文化藝術基金會,建立藝術的群體合作機制,深獲各界敬重。 在廖修平一生的藝術歷程中,如果就創作媒材來看,依照專研的先後分別是最初的油畫創作,其次是版畫創作,其三是立體造型創作。而如果依照作品的題材內容來看,又可依序分為:第一個時期,最初的符號以前的時期;與第二個時期,以符號作為題材的時期。第一個時期出現在他出國求學以前以及留學巴黎時期的油畫作品中,主要為帶著野獸主義風格的具象繪畫,這應該也是受到當時廖繼春影響的臺師大美術系的油畫特色,至於以符號作為題材的第二個時期,則是廖修平整個創作生涯的基本方向與內容,這個題材持續呈現在他的油畫、版畫與立體造型之中。 針對廖修平的符號題材,依照各個階段的創作特色,我們又可以區分出如下系列: 第一、「墨象系列」:留日期間的石版版畫,以青銅器的圖紋為符號題材,開始將東方傳統符號放進現代藝術中。第二、「廟門系列」:留法期間的油畫與金屬蝕刻版畫,透過廟門的意象突顯聖境與俗境的一門之隔;他在油畫顏料上貼以金箔,反光效果增添畫面的視覺多重性與非現實的神聖性。第三、「器物圖紋系列」:從留法期間到留美期間,他逐漸從油畫與金屬蝕刻版畫延伸到絲網版,不但發展出版畫技法的新方向,也使畫面產生更為豐富的視覺層次與空間效果,而作品的符號題材也從廟門延伸到建築構件與祭祀器物的圖案。第四、「日常器物系列」:回到日本母校任教期間,日常生活的細膩體驗影響他的創作思維,而日常器物的符號也發展成為他的抒情元素。第五、「生活抒情系列」:1980年代他透過絲網版的視覺效果捕捉時間與情感,從而將春夏秋冬放進畫中,平添淡淡詩意。從此,日常生活的抒情題材便成為他中年以後的心境寫照,清淨如水。直到1999年臺灣發生921地震,他的生活抒情發生了變化,沉默寡言的廖修平,想以藝術撫慰大地與手足一般的眾生。第六、「默象系列」:回到木板,他以最原始的材料與敲鑿的工具作出繩索綑綁的圖像,意味這塊土地的人民正以堅定的力量緊緊守護家園。第七、「夢境系列」:2002年4月妻子的意外身亡,讓他的生命進入幽幽的暗夜與噩夢,直到2004年開始創作夢境系列以後,他才恢復平靜;在這一系列中,土地是每一個生命的歸宿,包容著歡樂與悲傷;這一系列作品雖屬悲情,但是廖修平已經轉化一己的悲傷,擁抱眾生的悲傷,撫慰每一顆悲傷的心靈。 在廖修平的創作歷程中,他沉默卻溫暖地關注著他生活周遭的土地,從庶民日常生活中找到藝術元素,經由專業而嚴謹的藝術媒材與技法,創造出一件件充滿視覺美感與文化價值的藝術作品。他讓樸素變得高貴,讓平凡變得莊嚴。透過這次展覽,我們想要指出廖修平不只是臺灣現代版畫之父,此次展出的作品可以說明,他的油畫、版畫與立體造型作品都具有極高度的專業成就。更重要的是,這些作品讓我們看見的不只是一個藝術家創作成就的高貴與華麗,更是一個藝術家創作心靈的樸素與悲憫。
作品
回上頁
分享到
分享到Facebook(另開視窗)
分享到LINE(另開視窗)
分享到Twitter(另開視窗)
導覽服務
聯絡我們
回頂端
關鍵字搜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