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sterpiece Room-廖修平作品展
2016.03.04~2016.05.01
09:00 - 17:00
地點 |401/501展覽室 【展覽介紹】 樸素的符號‧高貴的美感—全方位的現代藝術大師廖修平 文/廖仁義 廖修平是一位已經以開創者的地位被寫進臺灣美術史的藝術大師。他的藝術創作最初從油畫入門,一生持續於琢磨油畫,結合不同媒材,產生亮麗高貴的視覺效果;而後延伸到版畫,從傳統媒材與技法延伸出創新的版畫視野,享有臺灣現代版畫之父的美譽;近年也創作立體作品,透過虛實雕塑空間的經營,將平面作品中原本為人熟知的符號,轉換出可以跟周遭空間相互穿透的效果。基於這種專精且創新的多元成就,我們稱他為全方位的藝術大師。 1936年,廖修平出生於臺灣臺北。1959年,畢業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1964年,畢業於日本國立東京教育大學繪畫研究科。1965年前往法國,進入國立巴黎美術學院油畫教室,受教於夏士德(Roger Chastel)教授,並進入版畫十七工作室,受教於海特(S. W. Hayter)教授。1968年移居美國,進入紐約普拉特版畫中心擔任助教,從此在紐約從事藝術教學與創作。1973年,返臺任教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等,鼓勵後進推動臺灣現代版畫運動。1977年,受聘於已經改名為筑波大學的日本母校,設立版畫工作室。1979年,回到紐約繼續藝術創作並任教於Seton Hall University。2002年,返臺任教,也在國立臺北藝術大學作育英才無數。 廖修平的創作歷程,沉默而溫暖地關注著生活周遭的土地,從庶民日常生活中找到藝術元素,透過專業而嚴謹的藝術媒材與技法,創造出一件件充滿視覺美感與文化價值的藝術作品。他讓樸素變得高貴,讓平凡變得莊嚴。這次的展覽可以說明,他不只是臺灣現代版畫之父,他在油畫、版畫與立體造型作品都有高度的專業成就。而且,這些作品讓我們看見的不只是一個藝術家創作成就的高貴與華麗,更是一個藝術家創作心靈的樸素與悲憫。
地點 |401/501展覽室 【展覽介紹】 樸素的符號‧高貴的美感—全方位的現代藝術大師廖修平 文/廖仁義 廖修平是一位已經以開創者的地位被寫進臺灣美術史的藝術大師。他的藝術創作最初從油畫入門,一生持續於琢磨油畫,結合不同媒材,產生亮麗高貴的視覺效果;而後延伸到版畫,從傳統媒材與技法延伸出創新的版畫視野,享有臺灣現代版畫之父的美譽;近年也創作立體作品,透過虛實雕塑空間的經營,將平面作品中原本為人熟知的符號,轉換出可以跟周遭空間相互穿透的效果。基於這種專精且創新的多元成就,我們稱他為全方位的藝術大師。 1936年,廖修平出生於臺灣臺北。1959年,畢業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1964年,畢業於日本國立東京教育大學繪畫研究科。1965年前往法國,進入國立巴黎美術學院油畫教室,受教於夏士德(Roger Chastel)教授,並進入版畫十七工作室,受教於海特(S. W. Hayter)教授。1968年移居美國,進入紐約普拉特版畫中心擔任助教,從此在紐約從事藝術教學與創作。1973年,返臺任教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等,鼓勵後進推動臺灣現代版畫運動。1977年,受聘於已經改名為筑波大學的日本母校,設立版畫工作室。1979年,回到紐約繼續藝術創作並任教於Seton Hall University。2002年,返臺任教,也在國立臺北藝術大學作育英才無數。 廖修平的創作歷程,沉默而溫暖地關注著生活周遭的土地,從庶民日常生活中找到藝術元素,透過專業而嚴謹的藝術媒材與技法,創造出一件件充滿視覺美感與文化價值的藝術作品。他讓樸素變得高貴,讓平凡變得莊嚴。這次的展覽可以說明,他不只是臺灣現代版畫之父,他在油畫、版畫與立體造型作品都有高度的專業成就。而且,這些作品讓我們看見的不只是一個藝術家創作成就的高貴與華麗,更是一個藝術家創作心靈的樸素與悲憫。
廖修平
廖修平 1936 出生於台灣 1959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畢業 1962-64 日本國立東京教育大學繪畫研究科畢業 1965-68 旅居巴黎,進入法國國立巴黎美術學院油畫教室,受教於夏士德(Roger Chastel)教授;以及版畫十七工作室進修,受教於海特(S. W. Hayter)教授 1973-91 多次歸國提倡現代版畫藝術,並至日本、大陸、香港各地講學 1982 參加國家建設研究會,建議積極從事國際藝術文化交流,並於1983年策劃「中華民國國際版畫展」,迄今已舉辦17屆 2009 擔任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講座教授及台灣美術院院長 曾獲行政院文化獎、國家文藝獎,以及挪威、日本、埃及國際版畫展等獎項 參展紀錄(節選) 近年重要個展包括:日本東京松濤美術館「台灣心•台灣情—廖修平作品展」,美國紐約雀兒喜美術館「台灣現代版畫的播種者—廖修平」,台中國立臺灣美術館「界面•印痕—廖修平與臺灣現代版畫之發展」,台北中華文化總會「跨域•典範—廖修平的真實與虛擬」,高雄市立美術館「版•畫•交響—廖修平創作歷程展」。亦曾於東京、巴黎、紐約、香港、舊金山、上海、首爾等地舉行過八十多次個展,包括各國國際版畫展,並於世界各地美術機構及學術研究中心等上百次聯展,如:東京國立近代美術館、東京松濤美術館、法國巴黎大皇宮、英國倫敦大英博物館、紐約惠特尼美術館、普特拉版畫中心、上海美術館、台北市立美術館、北京中國美術館。 作品典藏(節選) 英國倫敦大英博物館 / 日本國立東京近代美術館 / 中國上海美術館 / 中華民國台北市立美術館 / 中華民國國立台灣美術館 / 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 / 法國巴黎市立現代美術館 / 韓國首爾國立現代美術館 / 中國北京中國美術館 / 中華民國高雄市立美術館
廖修平
廖修平 1936 出生於台灣 1959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畢業 1962-64 日本國立東京教育大學繪畫研究科畢業 1965-68 旅居巴黎,進入法國國立巴黎美術學院油畫教室,受教於夏士德(Roger Chastel)教授;以及版畫十七工作室進修,受教於海特(S. W. Hayter)教授 1973-91 多次歸國提倡現代版畫藝術,並至日本、大陸、香港各地講學 1982 參加國家建設研究會,建議積極從事國際藝術文化交流,並於1983年策劃「中華民國國際版畫展」,迄今已舉辦17屆 2009 擔任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講座教授及台灣美術院院長 曾獲行政院文化獎、國家文藝獎,以及挪威、日本、埃及國際版畫展等獎項 參展紀錄(節選) 近年重要個展包括:日本東京松濤美術館「台灣心•台灣情—廖修平作品展」,美國紐約雀兒喜美術館「台灣現代版畫的播種者—廖修平」,台中國立臺灣美術館「界面•印痕—廖修平與臺灣現代版畫之發展」,台北中華文化總會「跨域•典範—廖修平的真實與虛擬」,高雄市立美術館「版•畫•交響—廖修平創作歷程展」。亦曾於東京、巴黎、紐約、香港、舊金山、上海、首爾等地舉行過八十多次個展,包括各國國際版畫展,並於世界各地美術機構及學術研究中心等上百次聯展,如:東京國立近代美術館、東京松濤美術館、法國巴黎大皇宮、英國倫敦大英博物館、紐約惠特尼美術館、普特拉版畫中心、上海美術館、台北市立美術館、北京中國美術館。 作品典藏(節選) 英國倫敦大英博物館 / 日本國立東京近代美術館 / 中國上海美術館 / 中華民國台北市立美術館 / 中華民國國立台灣美術館 / 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 / 法國巴黎市立現代美術館 / 韓國首爾國立現代美術館 / 中國北京中國美術館 / 中華民國高雄市立美術館
相關專文
文/廖仁義 廖修平是一位已經以開創者的地位被寫進臺灣美術史的藝術大師。在他所擅長的油畫、版畫與立體作品的藝術史脈絡中,他原本是一位謙卑的繼承者,但是在他經營每一類藝術作品的題材與技法方面,他卻都是充滿獨到見解的開創者。 廖修平的藝術創作最初從油畫入門,一生持續於琢磨油畫,並結合不同媒材於油畫中,產生亮麗高貴的視覺效果;而後延伸到版畫領域,以版畫的傳統媒材與技法,進一步開發出創新的版畫視野,因此享有臺灣現代版畫之父的美譽;此外,近年他也創作立體作品,透過虛實雕塑空間的經營,將他平面作品中原本為人熟知的符號,轉換出可以跟周遭空間相互穿透的效果。基於這種多元專精的成就,我們稱他為全方位的藝術大師。 1936年,廖修平出生於臺北一個允許他可以全心從事藝術創作的企業家族。而他一生的藝術學習與實踐,完全沒有辜負這樣的社會條件;他自幼呼吸著臺北這座城市每一個角落的庶民生活的空氣,將之涵納於心靈的深處,既孕育著他形成宛如泥土一般雍容大度的人格與性情,也在他日益成熟的創作生命中,培養出屬於這塊土地與人民的藝術元素,於是讓他的藝術世界可以融合傳統與現代,可以兼具樸素與高貴。 1959年廖修平畢業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1964年畢業於日本國立東京教育大學繪畫研究科。1965年前往法國,進入國立巴黎美術學院油畫教室,受教於夏士德(Roger Chastel)教授,並進入版畫十七工作室,受教於海特(S. W. Hayter)教授。1968年移居美國,進入紐約普拉特版畫中心擔任助教,從此在紐約從事藝術教學與創作活動。 1973年到76年間,廖修平返臺提倡版畫,任教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文化大學與國立藝專,鼓勵後進成立「十青版畫學會」,當時的成員如今都已經成為更年輕一代舉足輕重的藝術家。1977年到79年間,他受聘於已改名為筑波大學的日本母校任教,設立版畫工作室。1979年到1992年間,回到紐約繼續藝術創作並任教於美國的西東大學。2002年返臺任教於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等多所學校,作育英才無數。 廖修平即將高齡八十,從事藝術創作已逾六十餘載,正式個展從1972年在美國波士頓的亞洲畫廊(Art Asia Gallery)與臺北的國立歷史博物館開始,至今已達四十五年,次數可觀而專業聲譽如日中天,卻又孜孜不倦,屢屢再創高峰。目前除了繼續藝術創作與教育,他也成立巴黎文教基金會,獎勵後進,並且成立台灣美術院文化藝術基金會,建立藝術的群體合作機制,深獲各界敬重。 在廖修平一生的藝術歷程中,如果就創作媒材來看,依照專研的先後分別是最初的油畫創作,其次是版畫創作,其三是立體造型創作。而如果依照作品的題材內容來看,又可依序分為:第一個時期,最初的符號以前的時期;與第二個時期,以符號作為題材的時期。第一個時期出現在他出國求學以前以及留學巴黎時期的油畫作品中,主要為帶著野獸主義風格的具象繪畫,這應該也是受到當時廖繼春影響的臺師大美術系的油畫特色,至於以符號作為題材的第二個時期,則是廖修平整個創作生涯的基本方向與內容,這個題材持續呈現在他的油畫、版畫與立體造型之中。 針對廖修平的符號題材,依照各個階段的創作特色,我們又可以區分出如下系列: 第一、「墨象系列」:留日期間的石版版畫,以青銅器的圖紋為符號題材,開始將東方傳統符號放進現代藝術中。第二、「廟門系列」:留法期間的油畫與金屬蝕刻版畫,透過廟門的意象突顯聖境與俗境的一門之隔;他在油畫顏料上貼以金箔,反光效果增添畫面的視覺多重性與非現實的神聖性。第三、「器物圖紋系列」:從留法期間到留美期間,他逐漸從油畫與金屬蝕刻版畫延伸到絲網版,不但發展出版畫技法的新方向,也使畫面產生更為豐富的視覺層次與空間效果,而作品的符號題材也從廟門延伸到建築構件與祭祀器物的圖案。第四、「日常器物系列」:回到日本母校任教期間,日常生活的細膩體驗影響他的創作思維,而日常器物的符號也發展成為他的抒情元素。第五、「生活抒情系列」:1980年代他透過絲網版的視覺效果捕捉時間與情感,從而將春夏秋冬放進畫中,平添淡淡詩意。從此,日常生活的抒情題材便成為他中年以後的心境寫照,清淨如水。直到1999年臺灣發生921地震,他的生活抒情發生了變化,沉默寡言的廖修平,想以藝術撫慰大地與手足一般的眾生。第六、「默象系列」:回到木板,他以最原始的材料與敲鑿的工具作出繩索綑綁的圖像,意味這塊土地的人民正以堅定的力量緊緊守護家園。第七、「夢境系列」:2002年4月妻子的意外身亡,讓他的生命進入幽幽的暗夜與噩夢,直到2004年開始創作夢境系列以後,他才恢復平靜;在這一系列中,土地是每一個生命的歸宿,包容著歡樂與悲傷;這一系列作品雖屬悲情,但是廖修平已經轉化一己的悲傷,擁抱眾生的悲傷,撫慰每一顆悲傷的心靈。 在廖修平的創作歷程中,他沉默卻溫暖地關注著他生活周遭的土地,從庶民日常生活中找到藝術元素,經由專業而嚴謹的藝術媒材與技法,創造出一件件充滿視覺美感與文化價值的藝術作品。他讓樸素變得高貴,讓平凡變得莊嚴。透過這次展覽,我們想要指出廖修平不只是臺灣現代版畫之父,此次展出的作品可以說明,他的油畫、版畫與立體造型作品都具有極高度的專業成就。更重要的是,這些作品讓我們看見的不只是一個藝術家創作成就的高貴與華麗,更是一個藝術家創作心靈的樸素與悲憫。
相關專文
文/廖仁義 廖修平是一位已經以開創者的地位被寫進臺灣美術史的藝術大師。在他所擅長的油畫、版畫與立體作品的藝術史脈絡中,他原本是一位謙卑的繼承者,但是在他經營每一類藝術作品的題材與技法方面,他卻都是充滿獨到見解的開創者。 廖修平的藝術創作最初從油畫入門,一生持續於琢磨油畫,並結合不同媒材於油畫中,產生亮麗高貴的視覺效果;而後延伸到版畫領域,以版畫的傳統媒材與技法,進一步開發出創新的版畫視野,因此享有臺灣現代版畫之父的美譽;此外,近年他也創作立體作品,透過虛實雕塑空間的經營,將他平面作品中原本為人熟知的符號,轉換出可以跟周遭空間相互穿透的效果。基於這種多元專精的成就,我們稱他為全方位的藝術大師。 1936年,廖修平出生於臺北一個允許他可以全心從事藝術創作的企業家族。而他一生的藝術學習與實踐,完全沒有辜負這樣的社會條件;他自幼呼吸著臺北這座城市每一個角落的庶民生活的空氣,將之涵納於心靈的深處,既孕育著他形成宛如泥土一般雍容大度的人格與性情,也在他日益成熟的創作生命中,培養出屬於這塊土地與人民的藝術元素,於是讓他的藝術世界可以融合傳統與現代,可以兼具樸素與高貴。 1959年廖修平畢業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1964年畢業於日本國立東京教育大學繪畫研究科。1965年前往法國,進入國立巴黎美術學院油畫教室,受教於夏士德(Roger Chastel)教授,並進入版畫十七工作室,受教於海特(S. W. Hayter)教授。1968年移居美國,進入紐約普拉特版畫中心擔任助教,從此在紐約從事藝術教學與創作活動。 1973年到76年間,廖修平返臺提倡版畫,任教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文化大學與國立藝專,鼓勵後進成立「十青版畫學會」,當時的成員如今都已經成為更年輕一代舉足輕重的藝術家。1977年到79年間,他受聘於已改名為筑波大學的日本母校任教,設立版畫工作室。1979年到1992年間,回到紐約繼續藝術創作並任教於美國的西東大學。2002年返臺任教於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等多所學校,作育英才無數。 廖修平即將高齡八十,從事藝術創作已逾六十餘載,正式個展從1972年在美國波士頓的亞洲畫廊(Art Asia Gallery)與臺北的國立歷史博物館開始,至今已達四十五年,次數可觀而專業聲譽如日中天,卻又孜孜不倦,屢屢再創高峰。目前除了繼續藝術創作與教育,他也成立巴黎文教基金會,獎勵後進,並且成立台灣美術院文化藝術基金會,建立藝術的群體合作機制,深獲各界敬重。 在廖修平一生的藝術歷程中,如果就創作媒材來看,依照專研的先後分別是最初的油畫創作,其次是版畫創作,其三是立體造型創作。而如果依照作品的題材內容來看,又可依序分為:第一個時期,最初的符號以前的時期;與第二個時期,以符號作為題材的時期。第一個時期出現在他出國求學以前以及留學巴黎時期的油畫作品中,主要為帶著野獸主義風格的具象繪畫,這應該也是受到當時廖繼春影響的臺師大美術系的油畫特色,至於以符號作為題材的第二個時期,則是廖修平整個創作生涯的基本方向與內容,這個題材持續呈現在他的油畫、版畫與立體造型之中。 針對廖修平的符號題材,依照各個階段的創作特色,我們又可以區分出如下系列: 第一、「墨象系列」:留日期間的石版版畫,以青銅器的圖紋為符號題材,開始將東方傳統符號放進現代藝術中。第二、「廟門系列」:留法期間的油畫與金屬蝕刻版畫,透過廟門的意象突顯聖境與俗境的一門之隔;他在油畫顏料上貼以金箔,反光效果增添畫面的視覺多重性與非現實的神聖性。第三、「器物圖紋系列」:從留法期間到留美期間,他逐漸從油畫與金屬蝕刻版畫延伸到絲網版,不但發展出版畫技法的新方向,也使畫面產生更為豐富的視覺層次與空間效果,而作品的符號題材也從廟門延伸到建築構件與祭祀器物的圖案。第四、「日常器物系列」:回到日本母校任教期間,日常生活的細膩體驗影響他的創作思維,而日常器物的符號也發展成為他的抒情元素。第五、「生活抒情系列」:1980年代他透過絲網版的視覺效果捕捉時間與情感,從而將春夏秋冬放進畫中,平添淡淡詩意。從此,日常生活的抒情題材便成為他中年以後的心境寫照,清淨如水。直到1999年臺灣發生921地震,他的生活抒情發生了變化,沉默寡言的廖修平,想以藝術撫慰大地與手足一般的眾生。第六、「默象系列」:回到木板,他以最原始的材料與敲鑿的工具作出繩索綑綁的圖像,意味這塊土地的人民正以堅定的力量緊緊守護家園。第七、「夢境系列」:2002年4月妻子的意外身亡,讓他的生命進入幽幽的暗夜與噩夢,直到2004年開始創作夢境系列以後,他才恢復平靜;在這一系列中,土地是每一個生命的歸宿,包容著歡樂與悲傷;這一系列作品雖屬悲情,但是廖修平已經轉化一己的悲傷,擁抱眾生的悲傷,撫慰每一顆悲傷的心靈。 在廖修平的創作歷程中,他沉默卻溫暖地關注著他生活周遭的土地,從庶民日常生活中找到藝術元素,經由專業而嚴謹的藝術媒材與技法,創造出一件件充滿視覺美感與文化價值的藝術作品。他讓樸素變得高貴,讓平凡變得莊嚴。透過這次展覽,我們想要指出廖修平不只是臺灣現代版畫之父,此次展出的作品可以說明,他的油畫、版畫與立體造型作品都具有極高度的專業成就。更重要的是,這些作品讓我們看見的不只是一個藝術家創作成就的高貴與華麗,更是一個藝術家創作心靈的樸素與悲憫。
作品
 回上頁
分享到
繁中  /  EN
繁中 /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