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
跳至主要內容區塊
:::
facebook連結(另開視窗)
instagram連結(另開視窗)
youtube連結(另開視窗)
繁中
/
EN
搜尋
會員
網站導覽
選單
繁中
/
EN
搜尋
會員
導覽服務
關於美術館
最新消息
美術館簡介
美術館紀事
館長介紹
參觀與交通資訊
空間與設備
展覽
當期展覽
歷年展覽
活動
當期活動
歷年活動
導覽服務
志工服務
實習計畫
駐館計畫資料庫
當期駐館藝術家
歷屆駐館藝術家
駐館合作單位
駐館計畫報名
歷年駐館成果紀錄
典藏
出版
關渡美術館之友
登入
申辦帳號
帳號
(必填)
密碼
(必填)
驗證碼
(必填)
更換
語音播放
登入
記住我的帳號
忘記密碼
親愛的訪客 您好:
填完資料後即可享有會員服務,
我們誠摯的歡迎您。
開始申請
回到首頁
忘記密碼
請輸入您的登入帳號與電子信箱,我們會把密碼E-mail給您,取得密碼後再重新登入即可。
若您也不記得帳號,麻煩請至「
聯絡我們
」填寫基本資料,客服人員確認後,將會用E-mail通知您的帳號及密碼,謝謝您!
登入帳號
(必填)
電子信箱
(必填)
驗證碼
(必填)
更換
語音播放
確認送出
回上頁
關閉
:::
異世界
2006.06.02~2006.07.30
09:00 - 17:00
異世界 展期: 2006-06-02 ~ 2006-07-30
地點: 週二至週日 上午10:00-下午5:00 「世界」應該是如何的樣貌?而「我」的存在,又與世界何關?
這不僅是個與生活經驗息息相關的問答,更是長久以來出乎人類本能的探索。 遠自古代,人們慣於透過大自然的模仿,以圖、以文、或以音樂、舞蹈、宗教,紀錄對於周遭存在物的觀察,一方面用以傳達心目中的世界觀,另一方面則嘗試體現「世界」與「我」的相對存在模式,並在這過程中,思辨個人主體的建構目的與意義。 此次在策展人張惠蘭、廖瑾瑗的規劃下,邀請八位當代藝術創作者─法國籍Joan Pomero、日本籍川村秀彥、矢田真之、水谷篤司、橋本庸子、本國籍王紫芸、阿民、夏愛華,共同以「異世界」為題,透過雕塑與裝置藝術,展現個人胸中的世界形貌。而展覽標題的「異世界」,除象徵八人的世界表徵各懷異趣之外,更含有提示此次展覽作品的一大共通特色─即超越日常視覺感官、屬於「非理性悟知世界」的揭露。 以Joan Pomero的與為例,前者透過擬似人類臟器的囊物,帶領觀者綜覽人體內部器官,並以黝黑的色彩、非組織性的排列,轉化我們對於內部器官熱血浮動的活生生感,代之以死亡充斥的異樣感,而後者則以各式人體模型與肢體輔助器,冠以「休息」之名,將原本是「更生」、「矯正」人體不全的外來暴力物,轉化為「體貼」人性的友好物品;基本上,前者訴諸於人體的內.外翻轉,後者則標示身體迴盪於物.我之間的抗拒與馴服,二者皆不乏對於既定生命認知的顛覆與再省。 相對於此,王紫芸的61320個鐘頭—一些空隙>與,發揮了作者對於媒材的敏銳度,導入醫學藥品─「膠囊」的使用,並在膠囊光滑、圓潤的外表與聚集擴展的形態下,藉由作品名的象徵─「鐘頭」(時間)、「空隙」(空間)、「孢子」(滋生),改觀我們對於醫療救治的信服感。所謂的「藥物」,雖與體內有害病菌同為人體非原生性的異質物,但相形於有害病菌隱發自人體的內部,藥物則明顯為入侵人體的外部物。而當這二種異質物共置於人體內部時,均以人體為共同的寄生母體,並於母體內快速展開吞噬彼此的有機活動。當最終人們安心且滿意體內病菌消失、病態痊癒時,殊不知在肉眼看不見的身體內部,早已被另一種異質物(=藥物)所盤踞,並正在悄悄展開另一套自我繁衍的演繹程序。原來,生命的由病至癒,並非只是外觀的「復元」或是「修復」,實則深及內部系統的變革與再造。 與上述Joan Pomero、王紫芸同樣,亦涉及生命議題、散發濃厚死亡氣息的作品,尚有矢田真之的─無法避免>。作者以嬰孩安睡的搖籃、住屋模型以及入土棺木,訴說人的生成與週遭空間的呼應型態。就外在形式而言,此件作品點出人的無力與軟弱,暗喻人的生命、即便是生命的消逝,也都隨時需要有限空間的遮蔽與保護。但在另一方面,卻也透過人們執著建造保護自我空間的行為,以及搖籃、住屋、棺木三者的形貌相近,強調人們與空間的交互感應,實含有祖先記憶傳承的一部分,不僅是本能的表出,更是展現人類對於生命秉持積極態度的最佳寫照。換句話說,搖籃、住屋、棺木等等有限空間,並非代表人與世界的隔絕,相對的,對於身處人造有限空間內部的人身而言,包圍人身的人造有限空間,是人身的另一種延長,是接續人與世界發生關連的有效體。就此點而言,矢田真之的─無法避免>異於Joan Pomero與王紫芸的、61320個鐘頭—一些空隙>等作品,反映著看淡生老病死後的積極性死亡觀。 另外兩位參展者水谷篤司與夏愛華,則「策略性」藉由作品外在形式的「可愛」,敘說真實世界中的危機四伏與假象充斥。水谷於、,皆套用「偽裝」,顯示事事只求達到目的的高迎合姿態,然而在這過程中,卻因多種身分的雜用,致使最終只能落得本體曖昧不明的下場。以目的為出發點、卻以不明所以為終點,確切反映了主體的淪喪;但作品中的偶頭卻始終微笑示人,絲毫不察自己的可悲,只剩那一片青青草地與搖擺於盪鞦韆上的孫悟空,仍努力提示著矛盾的存在-的草地切割自自然生長的小草、並將之乾燥、壓縮於塊狀板面上方,此舉雖可使草地保鮮、保亮,但實際上卻是個離開母體的屍骸。而出現在的孫悟空,因兼具神.人.動物三種身分的緣故,致使原本藉由動物的偽裝,成功滲透進入動物世界的人類,不得不面臨身分重建的窘境;孫悟空的來臨,是福?是禍?都象徵了現有關係的崩毀,既是幸福和諧的最後一刻、也是危機到臨的前一秒。 而夏愛華於透過媒材:「木漆」與卡漫造型的神像,提示虔敬和樂的世界中,隱然存在的殘忍性-木漆的獲取過程,源自樹木表皮的切割,一道道自裂縫婉延而下的木漆,宛如樹木的滴流血液;雖說這些血液被塗抹於一尊尊代表神性的精靈表面,但仍難掩其可愛外表下的血腥;特別是一株株自種子冒出奇異花葉的精靈,不得不令人想起墓園頂上、結著一顆顆鮮紅誘人果實的蘋果樹。 不論是Joan Pomero的新身體論、王紫芸的人體內部解構與再構、矢田真之的人與世界相互滲透說、或是水谷篤司的生機.危機並存論、夏愛華的假性可愛.真性血腥,基本上這五位參展者的上述作品,皆指向「死亡」、「暴力」。而在藝術史的言說中,廣泛探討藝術品與「死亡」、「暴力」關聯的論述,首推近年備受重視的「崇高論」。 「崇高」出現於「美」的探討範疇,由來已久,其中又以十八世紀後期康德(Immanuel Kant,1724-1804)的『判斷力批判』,影響最巨。康德認為「美」是直接促進生命的情感、是積極的快樂,「崇高」則是生命力一時受阻後的感動,是類似敬畏的消極性快樂。大自然的「渾沌狀態」、「狂暴」、「非秩序性」以及帶來破壞的「荒廢」,不僅能讓我們見識到莫大的「量」與「力」,更能積極喚起我們對於「崇高」的認知。崇高的情感特徵,並非快樂與不快樂的交錯,而是由不快樂至快樂的階程,正如同我們面對超越所有尺度、無比強大的大自然時,有限能力的構想力再也無法加以掌握,此時伴隨而來的是不快之感;但是當了解到如此強大的自然也無法與人的理性相抗衡時,我們終能自覺人類的主體不僅是理性存在,更是優越於大自然的。此刻,我們不僅證明偉大的理性存在,同時也經歷了崇高的情感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康德以自然為對象、探討「自然的崇高」的十八世紀,正是歐洲工業文明發達的時期。 十七、十八世紀隨著數學、物理學等等科學性知識的發展,促使生產技術與生活形態快速變革,但同時也引發人與物、靈性與智性、人生價值與有效經驗的思辨。巴斯卡、盧梭等等浪漫主義先驅者,分別提出「愛」、「友情」、「情操」,作為回復人類內在靈性的訴求,其中,盧梭更視「渾樸自然的回歸」為拯救人類脫離近代工業文明危害的最佳方法。 然而及至十九世紀末期,隨著人類文明與自然的競爭日益,各式機械的發明與其所帶來的生活便利,促使人們不得不重新看待現代技術的意義,並進而於「現代技術」之間─例如高聳的大樓、巍然的橋樑、巨大的水壩等等,發現連結「崇高」的新對象。其中,「新大陸」─美國儼然成為匯集這兩大類詮釋「崇高」的場所,人們一方面於較歐洲山川更形壯偉、荒垠的美國土地上,鄉愁似地尋求昔日歐洲經驗的「崇高」,另一方面則於建設新大陸的現代技術,具體驗證了康德所論及的「數學性」、「力學性」崇高理念。 不過雖說現代技術源自人的發明,要較大自然更能為人所控制,但是二十世紀的兩次世界大戰,卻斷然推翻如此想法。站立於死屍遍野、屋舍傾陒的戰後荒地,人們不禁驚覺槍砲、飛機、原子彈等等現代技術的研發物,早已化為精密的強力殺人武器,而現代技術所寓意的「崇高」,已不再只是「量」與「力」的歌頌或是臣服,基於它的無機式結構所引發的浩劫、以及無法預知何時浩劫再臨的不明確感,現代技術的「崇高」已與「死亡」、「暴力」產生連結,並在無形當中更形深化昔日闡述「自然的崇高」時,所提及的「驚異感」、「渾沌狀態」,使得「不知名的恐懼」成為二十世紀中期之後、另一種體驗崇高的新形態,並且擴及1980年代的後現代主義論述。 以法國後現代主義者李
異世界 展期: 2006-06-02 ~ 2006-07-30
地點: 週二至週日 上午10:00-下午5:00 「世界」應該是如何的樣貌?而「我」的存在,又與世界何關?
這不僅是個與生活經驗息息相關的問答,更是長久以來出乎人類本能的探索。 遠自古代,人們慣於透過大自然的模仿,以圖、以文、或以音樂、舞蹈、宗教,紀錄對於周遭存在物的觀察,一方面用以傳達心目中的世界觀,另一方面則嘗試體現「世界」與「我」的相對存在模式,並在這過程中,思辨個人主體的建構目的與意義。 此次在策展人張惠蘭、廖瑾瑗的規劃下,邀請八位當代藝術創作者─法國籍Joan Pomero、日本籍川村秀彥、矢田真之、水谷篤司、橋本庸子、本國籍王紫芸、阿民、夏愛華,共同以「異世界」為題,透過雕塑與裝置藝術,展現個人胸中的世界形貌。而展覽標題的「異世界」,除象徵八人的世界表徵各懷異趣之外,更含有提示此次展覽作品的一大共通特色─即超越日常視覺感官、屬於「非理性悟知世界」的揭露。 以Joan Pomero的與為例,前者透過擬似人類臟器的囊物,帶領觀者綜覽人體內部器官,並以黝黑的色彩、非組織性的排列,轉化我們對於內部器官熱血浮動的活生生感,代之以死亡充斥的異樣感,而後者則以各式人體模型與肢體輔助器,冠以「休息」之名,將原本是「更生」、「矯正」人體不全的外來暴力物,轉化為「體貼」人性的友好物品;基本上,前者訴諸於人體的內.外翻轉,後者則標示身體迴盪於物.我之間的抗拒與馴服,二者皆不乏對於既定生命認知的顛覆與再省。 相對於此,王紫芸的61320個鐘頭—一些空隙>與,發揮了作者對於媒材的敏銳度,導入醫學藥品─「膠囊」的使用,並在膠囊光滑、圓潤的外表與聚集擴展的形態下,藉由作品名的象徵─「鐘頭」(時間)、「空隙」(空間)、「孢子」(滋生),改觀我們對於醫療救治的信服感。所謂的「藥物」,雖與體內有害病菌同為人體非原生性的異質物,但相形於有害病菌隱發自人體的內部,藥物則明顯為入侵人體的外部物。而當這二種異質物共置於人體內部時,均以人體為共同的寄生母體,並於母體內快速展開吞噬彼此的有機活動。當最終人們安心且滿意體內病菌消失、病態痊癒時,殊不知在肉眼看不見的身體內部,早已被另一種異質物(=藥物)所盤踞,並正在悄悄展開另一套自我繁衍的演繹程序。原來,生命的由病至癒,並非只是外觀的「復元」或是「修復」,實則深及內部系統的變革與再造。 與上述Joan Pomero、王紫芸同樣,亦涉及生命議題、散發濃厚死亡氣息的作品,尚有矢田真之的─無法避免>。作者以嬰孩安睡的搖籃、住屋模型以及入土棺木,訴說人的生成與週遭空間的呼應型態。就外在形式而言,此件作品點出人的無力與軟弱,暗喻人的生命、即便是生命的消逝,也都隨時需要有限空間的遮蔽與保護。但在另一方面,卻也透過人們執著建造保護自我空間的行為,以及搖籃、住屋、棺木三者的形貌相近,強調人們與空間的交互感應,實含有祖先記憶傳承的一部分,不僅是本能的表出,更是展現人類對於生命秉持積極態度的最佳寫照。換句話說,搖籃、住屋、棺木等等有限空間,並非代表人與世界的隔絕,相對的,對於身處人造有限空間內部的人身而言,包圍人身的人造有限空間,是人身的另一種延長,是接續人與世界發生關連的有效體。就此點而言,矢田真之的─無法避免>異於Joan Pomero與王紫芸的、61320個鐘頭—一些空隙>等作品,反映著看淡生老病死後的積極性死亡觀。 另外兩位參展者水谷篤司與夏愛華,則「策略性」藉由作品外在形式的「可愛」,敘說真實世界中的危機四伏與假象充斥。水谷於、,皆套用「偽裝」,顯示事事只求達到目的的高迎合姿態,然而在這過程中,卻因多種身分的雜用,致使最終只能落得本體曖昧不明的下場。以目的為出發點、卻以不明所以為終點,確切反映了主體的淪喪;但作品中的偶頭卻始終微笑示人,絲毫不察自己的可悲,只剩那一片青青草地與搖擺於盪鞦韆上的孫悟空,仍努力提示著矛盾的存在-的草地切割自自然生長的小草、並將之乾燥、壓縮於塊狀板面上方,此舉雖可使草地保鮮、保亮,但實際上卻是個離開母體的屍骸。而出現在的孫悟空,因兼具神.人.動物三種身分的緣故,致使原本藉由動物的偽裝,成功滲透進入動物世界的人類,不得不面臨身分重建的窘境;孫悟空的來臨,是福?是禍?都象徵了現有關係的崩毀,既是幸福和諧的最後一刻、也是危機到臨的前一秒。 而夏愛華於透過媒材:「木漆」與卡漫造型的神像,提示虔敬和樂的世界中,隱然存在的殘忍性-木漆的獲取過程,源自樹木表皮的切割,一道道自裂縫婉延而下的木漆,宛如樹木的滴流血液;雖說這些血液被塗抹於一尊尊代表神性的精靈表面,但仍難掩其可愛外表下的血腥;特別是一株株自種子冒出奇異花葉的精靈,不得不令人想起墓園頂上、結著一顆顆鮮紅誘人果實的蘋果樹。 不論是Joan Pomero的新身體論、王紫芸的人體內部解構與再構、矢田真之的人與世界相互滲透說、或是水谷篤司的生機.危機並存論、夏愛華的假性可愛.真性血腥,基本上這五位參展者的上述作品,皆指向「死亡」、「暴力」。而在藝術史的言說中,廣泛探討藝術品與「死亡」、「暴力」關聯的論述,首推近年備受重視的「崇高論」。 「崇高」出現於「美」的探討範疇,由來已久,其中又以十八世紀後期康德(Immanuel Kant,1724-1804)的『判斷力批判』,影響最巨。康德認為「美」是直接促進生命的情感、是積極的快樂,「崇高」則是生命力一時受阻後的感動,是類似敬畏的消極性快樂。大自然的「渾沌狀態」、「狂暴」、「非秩序性」以及帶來破壞的「荒廢」,不僅能讓我們見識到莫大的「量」與「力」,更能積極喚起我們對於「崇高」的認知。崇高的情感特徵,並非快樂與不快樂的交錯,而是由不快樂至快樂的階程,正如同我們面對超越所有尺度、無比強大的大自然時,有限能力的構想力再也無法加以掌握,此時伴隨而來的是不快之感;但是當了解到如此強大的自然也無法與人的理性相抗衡時,我們終能自覺人類的主體不僅是理性存在,更是優越於大自然的。此刻,我們不僅證明偉大的理性存在,同時也經歷了崇高的情感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康德以自然為對象、探討「自然的崇高」的十八世紀,正是歐洲工業文明發達的時期。 十七、十八世紀隨著數學、物理學等等科學性知識的發展,促使生產技術與生活形態快速變革,但同時也引發人與物、靈性與智性、人生價值與有效經驗的思辨。巴斯卡、盧梭等等浪漫主義先驅者,分別提出「愛」、「友情」、「情操」,作為回復人類內在靈性的訴求,其中,盧梭更視「渾樸自然的回歸」為拯救人類脫離近代工業文明危害的最佳方法。 然而及至十九世紀末期,隨著人類文明與自然的競爭日益,各式機械的發明與其所帶來的生活便利,促使人們不得不重新看待現代技術的意義,並進而於「現代技術」之間─例如高聳的大樓、巍然的橋樑、巨大的水壩等等,發現連結「崇高」的新對象。其中,「新大陸」─美國儼然成為匯集這兩大類詮釋「崇高」的場所,人們一方面於較歐洲山川更形壯偉、荒垠的美國土地上,鄉愁似地尋求昔日歐洲經驗的「崇高」,另一方面則於建設新大陸的現代技術,具體驗證了康德所論及的「數學性」、「力學性」崇高理念。 不過雖說現代技術源自人的發明,要較大自然更能為人所控制,但是二十世紀的兩次世界大戰,卻斷然推翻如此想法。站立於死屍遍野、屋舍傾陒的戰後荒地,人們不禁驚覺槍砲、飛機、原子彈等等現代技術的研發物,早已化為精密的強力殺人武器,而現代技術所寓意的「崇高」,已不再只是「量」與「力」的歌頌或是臣服,基於它的無機式結構所引發的浩劫、以及無法預知何時浩劫再臨的不明確感,現代技術的「崇高」已與「死亡」、「暴力」產生連結,並在無形當中更形深化昔日闡述「自然的崇高」時,所提及的「驚異感」、「渾沌狀態」,使得「不知名的恐懼」成為二十世紀中期之後、另一種體驗崇高的新形態,並且擴及1980年代的後現代主義論述。 以法國後現代主義者李
阿民(張和民)
(附件一)Appendix 1 填表日期(Date): 簽名處( signiture ):_____________________ 「『異』世界-感性次元」 參展藝術家基本資料表 中文姓名(Full Name in Mandarins): 阿民(張和民) 英文姓名(Full Name in English): 出生年(Date of Birth): 1968.11.05 性別(Sex):男 最高學歷(Education):國立台南藝術學 應用藝術研究所-陶瓷組 通訊地址(Conresspondant Address): 電話(Tel):0911163345 傳真(Fax): Email: 個人網頁位址(Web): 個展紀錄(Previous Solo Exhibitions): 2004 「原生」 台南市 原型藝術 1993 「給我一根柺杖」個展 台南市邊陲文化 聯展紀錄(Previous Group Exhibitions): 2006 「辦桌」 台中臻品藝廊 2005 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 台北市 2004 10 「雜交優勢」 高雄市新濱碼頭 2003 08 「樂陶然」聯展 台南市意象畫廊 2003.08 「南台灣陶藝家聯展」 高雄小港機場 2003.06 「尋找台灣美術新生命」 聯展 台北市大趨勢畫廊 2003.03 「陶色交易」聯展 台南縣曾文水庫曾文之眼 2001 「異陶-陶藝」聯展 台南市梵藝術中心 「裝置與新藝術大展」 台南市新光三越 收藏紀錄(collection): 得獎紀錄(Awards): 出版紀錄(Publication): 藝評紀錄(Reviews): (附件二)Appendix 2 藝術家參展作品一覽表 (List of Exhibited Works) 編號 No. 作品名稱 Name of works 創作年代 Year 作品型態媒材 Media 作品圖像 Images of works 展場裝置說明 (器材需求) Required Equipments 1 流(含25件) 2004 450x250cm 2 顯性 2004 76x30x43cm 3 獸 2004 62x48x55cm 4 沙灘漫步 2005 95x43x33cm 5 門口的守護神 2005 76x33x41cm 6 寵物 2003 77x65x30cm 7 從腳開始 2004 61x28x41cm 8 瓶 105x44cm 共 8 件 (Total Pieces) 藝術家參展作品創作自述(Work statement) 本人並同意,以上提供之圖檔資料及作品圖像,關渡美術館為展覽公關文宣、推廣教育及學術研究之需,得無償使用全部或部分圖像於館方所建構之專屬網頁及相關資料庫。
阿民(張和民)
(附件一)Appendix 1 填表日期(Date): 簽名處( signiture ):_____________________ 「『異』世界-感性次元」 參展藝術家基本資料表 中文姓名(Full Name in Mandarins): 阿民(張和民) 英文姓名(Full Name in English): 出生年(Date of Birth): 1968.11.05 性別(Sex):男 最高學歷(Education):國立台南藝術學 應用藝術研究所-陶瓷組 通訊地址(Conresspondant Address): 電話(Tel):0911163345 傳真(Fax): Email: 個人網頁位址(Web): 個展紀錄(Previous Solo Exhibitions): 2004 「原生」 台南市 原型藝術 1993 「給我一根柺杖」個展 台南市邊陲文化 聯展紀錄(Previous Group Exhibitions): 2006 「辦桌」 台中臻品藝廊 2005 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 台北市 2004 10 「雜交優勢」 高雄市新濱碼頭 2003 08 「樂陶然」聯展 台南市意象畫廊 2003.08 「南台灣陶藝家聯展」 高雄小港機場 2003.06 「尋找台灣美術新生命」 聯展 台北市大趨勢畫廊 2003.03 「陶色交易」聯展 台南縣曾文水庫曾文之眼 2001 「異陶-陶藝」聯展 台南市梵藝術中心 「裝置與新藝術大展」 台南市新光三越 收藏紀錄(collection): 得獎紀錄(Awards): 出版紀錄(Publication): 藝評紀錄(Reviews): (附件二)Appendix 2 藝術家參展作品一覽表 (List of Exhibited Works) 編號 No. 作品名稱 Name of works 創作年代 Year 作品型態媒材 Media 作品圖像 Images of works 展場裝置說明 (器材需求) Required Equipments 1 流(含25件) 2004 450x250cm 2 顯性 2004 76x30x43cm 3 獸 2004 62x48x55cm 4 沙灘漫步 2005 95x43x33cm 5 門口的守護神 2005 76x33x41cm 6 寵物 2003 77x65x30cm 7 從腳開始 2004 61x28x41cm 8 瓶 105x44cm 共 8 件 (Total Pieces) 藝術家參展作品創作自述(Work statement) 本人並同意,以上提供之圖檔資料及作品圖像,關渡美術館為展覽公關文宣、推廣教育及學術研究之需,得無償使用全部或部分圖像於館方所建構之專屬網頁及相關資料庫。
裘安.蒲梅爾
法國國立巴黎高等藝術學院畢業 個展紀錄: 2006«彼方»雙人展,台中市107畫廊。 2005«源»彰化縣鐵路穀倉員林立庫。 1999«容器»,高雄新濱碼頭。 1999«說之一»雙人展,台北市市立美術館。 1995«人體--建築裝置展»雙人展,巴黎國立高等藝術學院( ENSBA )地窖展覽室。 聯展紀錄: 2006«新甜蜜時代-環境裝置展»高雄縣橋仔頭廠。 2006«鞏固與整頓-橋仔頭糖廠藝術村防空洞裝置藝術展»高雄縣橋頭廠。 2004-2005«CO4台灣前衛文件展 - 行進中的狀態;穿透與連結»台北市文化總會,國北師南海藝廊。 2004«歸零‧整裝—台中火車站、20號倉庫周邊環境再造計劃»台中市。 2004«客廳.走廊.房間2004 台灣計劃»三人聯展,La Centrale ,加拿大蒙特婁。 2003«鳳荔文化觀光季 國際裝置藝術展»高雄縣大樹鄉姑山倉庫。 2003«蟲魚鳥獸 環境裝置展»高雄高苑技術學院。 2003«網指之間 生活在科技年代»高雄市立美術館。 2002«客廳.走廊.房間»三人聯展,台南市原型藝術。 2002«林聽.森音»東勢大雪山林業公司舊製材廠;台中20號倉庫。 2002«以他之名»靜宜大學藝術中心;高雄縣政府文化局。 2001«貨櫃的一百零一種想法- 高雄貨櫃藝術節»高雄市。 2001«酸甜酵母菌 - 烏梅酒廠與橋仔頭糖廠的甜蜜對話»台北華山藝術特區、高雄橋頭糖廠。 2001«清境一下 — 自然與人為的對話藝術展»南投縣清境農場。 2001«土地辯證»屏東縣竹田米倉。 2000«甜蜜時代裝置藝術文件展»高雄新濱碼頭。 2000«甜蜜時代裝置藝術展»高雄橋頭糖廠。 2000«天公的地母 — 謝天謝地»台中市文英館、嘉義市鐵道倉庫、台南市吳園。
裘安.蒲梅爾
法國國立巴黎高等藝術學院畢業 個展紀錄: 2006«彼方»雙人展,台中市107畫廊。 2005«源»彰化縣鐵路穀倉員林立庫。 1999«容器»,高雄新濱碼頭。 1999«說之一»雙人展,台北市市立美術館。 1995«人體--建築裝置展»雙人展,巴黎國立高等藝術學院( ENSBA )地窖展覽室。 聯展紀錄: 2006«新甜蜜時代-環境裝置展»高雄縣橋仔頭廠。 2006«鞏固與整頓-橋仔頭糖廠藝術村防空洞裝置藝術展»高雄縣橋頭廠。 2004-2005«CO4台灣前衛文件展 - 行進中的狀態;穿透與連結»台北市文化總會,國北師南海藝廊。 2004«歸零‧整裝—台中火車站、20號倉庫周邊環境再造計劃»台中市。 2004«客廳.走廊.房間2004 台灣計劃»三人聯展,La Centrale ,加拿大蒙特婁。 2003«鳳荔文化觀光季 國際裝置藝術展»高雄縣大樹鄉姑山倉庫。 2003«蟲魚鳥獸 環境裝置展»高雄高苑技術學院。 2003«網指之間 生活在科技年代»高雄市立美術館。 2002«客廳.走廊.房間»三人聯展,台南市原型藝術。 2002«林聽.森音»東勢大雪山林業公司舊製材廠;台中20號倉庫。 2002«以他之名»靜宜大學藝術中心;高雄縣政府文化局。 2001«貨櫃的一百零一種想法- 高雄貨櫃藝術節»高雄市。 2001«酸甜酵母菌 - 烏梅酒廠與橋仔頭糖廠的甜蜜對話»台北華山藝術特區、高雄橋頭糖廠。 2001«清境一下 — 自然與人為的對話藝術展»南投縣清境農場。 2001«土地辯證»屏東縣竹田米倉。 2000«甜蜜時代裝置藝術文件展»高雄新濱碼頭。 2000«甜蜜時代裝置藝術展»高雄橋頭糖廠。 2000«天公的地母 — 謝天謝地»台中市文英館、嘉義市鐵道倉庫、台南市吳園。
作品
回上頁
分享到
分享到Facebook(另開視窗)
分享到LINE(另開視窗)
分享到Twitter(另開視窗)
導覽服務
聯絡我們
回頂端
關鍵字搜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