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
跳至主要內容區塊
:::
facebook連結(另開視窗)
instagram連結(另開視窗)
youtube連結(另開視窗)
繁中
/
EN
搜尋
會員
網站導覽
選單
繁中
/
EN
搜尋
會員
導覽服務
關於美術館
最新消息
美術館簡介
美術館紀事
館長介紹
參觀與交通資訊
空間與設備
展覽
當期展覽
歷年展覽
活動
當期活動
歷年活動
導覽服務
志工服務
實習計畫
駐館計畫資料庫
當期駐館藝術家
歷屆駐館藝術家
駐館合作單位
駐館計畫報名
歷年駐館成果紀錄
典藏
出版
關渡美術館之友
登入
申辦帳號
帳號
(必填)
密碼
(必填)
驗證碼
(必填)
更換
語音播放
登入
記住我的帳號
忘記密碼
親愛的訪客 您好:
填完資料後即可享有會員服務,
我們誠摯的歡迎您。
開始申請
回到首頁
忘記密碼
請輸入您的登入帳號與電子信箱,我們會把密碼E-mail給您,取得密碼後再重新登入即可。
若您也不記得帳號,麻煩請至「
聯絡我們
」填寫基本資料,客服人員確認後,將會用E-mail通知您的帳號及密碼,謝謝您!
登入帳號
(必填)
電子信箱
(必填)
驗證碼
(必填)
更換
語音播放
確認送出
回上頁
關閉
回上頁
:::
斷頭鬼之夢─梁廷毓個展
2023.03.31~2023.07.02
10:00 - 17:00
關渡美術館二、三樓展覽廳
展覽介紹
《斷頭河計畫》(The Beheaded Stream Art Project)自2017年至今,持續通過各種形式的論述生產型態,關注「計劃型創作」(project-based art)中創作與研究實踐之間的關係。該計畫一方面以北台灣淺山地帶的原漢人群交界帶及地域社群作為連結、調查與文化實踐的場域,以影像、製圖與通靈等方式,關注不同歷史記憶及宇宙觀底下的非人之物;另一方面,則以學術場域的論述生產與研究發表機制作為田野地,以期刊、講述與研討會等形式,探索當代藝術計畫與學術領域的交匯之處,進行差異學科之間彼此如何扣連的想像與思辨。
本次展出呈現此計畫切入研究與知識生產的路徑。一方面以族群衝突歷史中因「獵首」而生的無頭鬼魅為引,使「靈」(ghosts)這一非思之物貫穿創作者的系列創/研實踐。試圖回應及反思「藝術研究」(artistic research)的在地現實知識經濟條件,在實踐上如何介入學術對於不可知的界限,並於其中偷渡關於超自然的事物,質疑論述形塑過程中的規範問題。另一方面,從知識具有遷徙及橫貫性的角度——將淺山現地、研究領域與文本空間、展演場所——在「創作觀念的知識索引」與「推進論述的實作」相互為倚的關係基礎上,導向各種知識形式與藝術實踐之間可持續性的發展。
《鬼祠 》源自於北台灣淺山地帶一種跨越漢庄與部落皆有流傳的無頭鬼靈異傳聞。此系列攝影為藝術家自2017年起,往返該地長期拍攝及調查過去漢人侵逼過程遭遇原住民「獵首」而產生無頭屍骨之墳塚、陰祠與龕位。
《「祂」的再評議 》以委託研究案之匿名研究者視角,將論文與審查意見書作為研究材料,提供一種後設角度,評述梁廷毓近年論文的審查及學術生產思維,進行審查意見文件與期刊論文的再研究、再審查與再評析,最終得出一種在地知識社群可能承認鬼魂於學術寫作中的異質論述狀態。
《無頭屍史 》雙頻道錄像以引用為觀念,論文為形式,從期刊的文本空間出發,進行「無頭屍史」的編撰及講述。談論在原民歷史轉型正義議題之下,鮮少被注意的無頭屍及其歷史受害者情感,並以無頭鬼魅作為歷史編撰的對象,反思晚近歷史書寫與鬼魂論述中被過於倫理學化的歷史邊緣者,以及被賦予過度完整性的族群想像。
《眾靈及其代理者的地誌 》多頻道錄像裝置,呈現以靈媒、薩滿、擲筊者與自然溝通師,作為代理自然物和鬼靈發言人的空間場景,對非人類的地理及歷史意識進行推測及想像。進而在承認「靈」存在為前提的基礎上,對田野方法、歷史口訪與倫理關係進行反思及調整。
《冥眾研究 》為一項長期研究項目,關注展演空間本身的鬧鬼傳聞與靈異經驗,以及這項經驗背後構成的色光、空間、敘事元素與音像佈置技術。藉由收集創作者與觀眾在展覽期間遭遇的超自然事件,以及描述特殊觀眾的異質觀展感知,想像一種藝術實踐及展演的多元本體論方法。
展覽介紹
《斷頭河計畫》(The Beheaded Stream Art Project)自2017年至今,持續通過各種形式的論述生產型態,關注「計劃型創作」(project-based art)中創作與研究實踐之間的關係。該計畫一方面以北台灣淺山地帶的原漢人群交界帶及地域社群作為連結、調查與文化實踐的場域,以影像、製圖與通靈等方式,關注不同歷史記憶及宇宙觀底下的非人之物;另一方面,則以學術場域的論述生產與研究發表機制作為田野地,以期刊、講述與研討會等形式,探索當代藝術計畫與學術領域的交匯之處,進行差異學科之間彼此如何扣連的想像與思辨。
本次展出呈現此計畫切入研究與知識生產的路徑。一方面以族群衝突歷史中因「獵首」而生的無頭鬼魅為引,使「靈」(ghosts)這一非思之物貫穿創作者的系列創/研實踐。試圖回應及反思「藝術研究」(artistic research)的在地現實知識經濟條件,在實踐上如何介入學術對於不可知的界限,並於其中偷渡關於超自然的事物,質疑論述形塑過程中的規範問題。另一方面,從知識具有遷徙及橫貫性的角度——將淺山現地、研究領域與文本空間、展演場所——在「創作觀念的知識索引」與「推進論述的實作」相互為倚的關係基礎上,導向各種知識形式與藝術實踐之間可持續性的發展。
《鬼祠 》源自於北台灣淺山地帶一種跨越漢庄與部落皆有流傳的無頭鬼靈異傳聞。此系列攝影為藝術家自2017年起,往返該地長期拍攝及調查過去漢人侵逼過程遭遇原住民「獵首」而產生無頭屍骨之墳塚、陰祠與龕位。
《「祂」的再評議 》以委託研究案之匿名研究者視角,將論文與審查意見書作為研究材料,提供一種後設角度,評述梁廷毓近年論文的審查及學術生產思維,進行審查意見文件與期刊論文的再研究、再審查與再評析,最終得出一種在地知識社群可能承認鬼魂於學術寫作中的異質論述狀態。
《無頭屍史 》雙頻道錄像以引用為觀念,論文為形式,從期刊的文本空間出發,進行「無頭屍史」的編撰及講述。談論在原民歷史轉型正義議題之下,鮮少被注意的無頭屍及其歷史受害者情感,並以無頭鬼魅作為歷史編撰的對象,反思晚近歷史書寫與鬼魂論述中被過於倫理學化的歷史邊緣者,以及被賦予過度完整性的族群想像。
《眾靈及其代理者的地誌 》多頻道錄像裝置,呈現以靈媒、薩滿、擲筊者與自然溝通師,作為代理自然物和鬼靈發言人的空間場景,對非人類的地理及歷史意識進行推測及想像。進而在承認「靈」存在為前提的基礎上,對田野方法、歷史口訪與倫理關係進行反思及調整。
《冥眾研究 》為一項長期研究項目,關注展演空間本身的鬧鬼傳聞與靈異經驗,以及這項經驗背後構成的色光、空間、敘事元素與音像佈置技術。藉由收集創作者與觀眾在展覽期間遭遇的超自然事件,以及描述特殊觀眾的異質觀展感知,想像一種藝術實踐及展演的多元本體論方法。
藝術家簡介
梁廷毓
梁廷毓的研究及創作聚焦於計畫型藝術、鬼魅論述的方法學、問題性形構和相關論題的研發與實踐,亦關注晚近歷史轉型正義、非人轉向趨勢中的泛靈論與原住民歷史書寫之問題。主要匯合跨學科的地方研究,以計畫性的藝術行動、複合媒體,並以動態影像集、死亡考察、靈體接觸、製圖、書寫的方式,進行現階段的藝術計畫。文論散見於《中外文學》、《文化研究》、《臺灣美術學刊》等。獲邀參與台灣美術雙年展(2022)、國家攝影文化中心(2021)、台北當代藝術館(2020)等聯展。近年致力於開發複合型的展示介面,以展覽、研討會、工作坊、調研隊、文論等社會展演方式進行相關計畫的實踐。
藝術家簡介
梁廷毓
梁廷毓的研究及創作聚焦於計畫型藝術、鬼魅論述的方法學、問題性形構和相關論題的研發與實踐,亦關注晚近歷史轉型正義、非人轉向趨勢中的泛靈論與原住民歷史書寫之問題。主要匯合跨學科的地方研究,以計畫性的藝術行動、複合媒體,並以動態影像集、死亡考察、靈體接觸、製圖、書寫的方式,進行現階段的藝術計畫。文論散見於《中外文學》、《文化研究》、《臺灣美術學刊》等。獲邀參與台灣美術雙年展(2022)、國家攝影文化中心(2021)、台北當代藝術館(2020)等聯展。近年致力於開發複合型的展示介面,以展覽、研討會、工作坊、調研隊、文論等社會展演方式進行相關計畫的實踐。
作品
回上頁
分享到
分享到Facebook(另開視窗)
分享到LINE(另開視窗)
分享到Twitter(另開視窗)
導覽服務
聯絡我們
回頂端
關鍵字搜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