ㄅㄤㄅㄤ-臺灣藝術教育館版畫典藏展
2006.08.25~2006.10.01
09:00 - 17:00
ㄅㄤㄅㄤ-臺灣藝術教育館版畫典藏展 展期: 2006-08-25 ~ 2006-10-01
地點: 週二至週日 上午10:00-下午5:00 「印ㄅㄤㄅㄤ」,這個帶點俏皮的展題,是我們為「臺灣藝術教育館版畫典藏展」所取的名字。 為什麼採用「印ㄅㄤㄅㄤ」呢? 「印」代表著版畫特有的藝術表現技法,而「印ㄅㄤㄅㄤ」則是「硬梆梆」的諧音,並透過注音符號「ㄅㄤㄅㄤ」的使用,凸顯本展欲破除長久以來人們對於版畫「硬梆梆」的死板印象。 所謂版畫的「硬梆梆」印象是什麼?在破除刻板印象之餘,我們想要突顯的版畫新觀念又是什麼? 歷來對於版畫的詮釋,往往著重技法表現,這一點固然可以強調版畫有別於他類藝術的特質,但是無形中也拘限了版畫的觀看方式,甚至是版畫的創作型態。究竟版畫的藝術性除建構在技法的特殊性之外,是否仍有可能透過其他角度,更深入挖掘出它的藝術本質呢?
為了展開此項議題的探討,我們透過「校」與「館」的合作模式,結合以下資源:
(一)臺灣藝術教育館版畫典藏品
(二)臺北藝術大學「95年度教育部獎勵大學教學卓越計畫 視覺藝術教學資源系統」的專案研究:「臺灣美術史教學健全計畫」與「美術館專業人員培育計畫」
(三)臺北藝術大學關渡美術館的策展實力與推廣活動,
三者自今年4月起,陸續於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學院及關渡美術館,展開臺灣版畫的校內.校外專題系列教學、版畫實作課程、版畫種子師資培訓營以及「印ㄅㄤㄅㄤ-臺灣藝術教育館版畫典藏展」。其中,又以「印ㄅㄤㄅㄤ-臺灣藝術教育館版畫典藏展」堪稱這半年來的研究成果總現。 為了活化展示內容,我們於本展402展場,將作品放大輸出為巨幅帆布,作為迎接觀眾的入口。誠如作品名-「洞中風光」所暗示的窺看機制,我們藉由挖空式的二層掛布以及攝影機的監看功能,令入場的觀眾們看到自己穿梭於掛布隔間的身影,並隨著身體步出掛布的瞬間,看到自天花板垂掛而下的原作,剎那間才明瞭到,原來自己剛才當上了主角,成了步遊的訪客呢! 這樣的入場設計,意在帶給觀眾驚喜與樂趣,但是在這之餘,我們更希望能提示觀眾一項議題-也就是強調「複數性」的「版畫」與現代科技當道的「輸出」、二者之間的呼應。為了加強觀眾對於這項特質的認識,我們另外展示「版畫原作」與「版畫輸出影像」的四組對照。觀眾除可透過每組畫面的仔細比對,判別出哪一件才是版畫原作之外,更可在這過程中,逐漸梳理出個人所觀照到、所體驗到的版畫特色。 帶著這一份「視覺訓練」經驗,觀眾將透過作品的引導,進入402展場內部。在這裡我們共展出23件作品,包括1985年中義版畫交流展的參展作品以及1970-80年代全省美展邀請作品、入選作品。藝術家名單涵蓋臺灣版畫界的重鎮:陳庭詩、吳昊、周瑛、董振平、張正仁、梅丁衍、楊明迭、楊成愿、黃世團、許東榮等人。在表現技法上,兼顧「凹」「凸」「平」「孔」四大版種,而視覺造形與媒材運用更是變化多端。雖說展品數量不多,但確能充分顯現臺灣藝術教育館典藏版畫的高質量與豐富性。此外,為了增進觀眾對於本區作品的理解,館方特別製作深入淺出的語音導覽,內容由美術學院版畫組研究生陳華俊負責編寫。 繼402展場之後,順著階梯下至3樓,於沿路壁面貼飾有專欄文字,內容為參與臺灣版畫專題系列課程的學員:林賢俊、許維穎、黃椿元、邱建仁、劉政育等人,以五大主題:「版畫與剪紙藝術」、「版畫色面層疊的特殊性」、「版畫與浮雕」、「框與邊界」、「版畫的傳播性」,所發表的研究心得。這五位學員,除了黃椿元專攻版畫之外,其他人皆非版畫科班出身,但也因此,每個人得以發揮更廣闊的觀察角度,並透過課堂上的腦力激盪與討論爭辯,提出對於版畫的嶄新視點。 除了作品展示與文字呈現之外,本展亦於301展場安排有版畫實作的工作體驗台。觀眾可透過壁面說明區,了解版畫的不同技法,亦可親自操作器材,為自己完成一件簡易型的版畫作品。「樂中學」、「學中樂」,是本區的一大特色。 綜觀臺灣版畫的發展,歷時長久,廣為大眾喜愛。但是,立於當代媒體藝術的主流當中,強調「手動操作」的版畫,究竟要何去何從?我們於此次臺灣藝術教育館版畫典藏品的實習.研究展,提出了真誠的見地。
ㄅㄤㄅㄤ-臺灣藝術教育館版畫典藏展 展期: 2006-08-25 ~ 2006-10-01
地點: 週二至週日 上午10:00-下午5:00 「印ㄅㄤㄅㄤ」,這個帶點俏皮的展題,是我們為「臺灣藝術教育館版畫典藏展」所取的名字。 為什麼採用「印ㄅㄤㄅㄤ」呢? 「印」代表著版畫特有的藝術表現技法,而「印ㄅㄤㄅㄤ」則是「硬梆梆」的諧音,並透過注音符號「ㄅㄤㄅㄤ」的使用,凸顯本展欲破除長久以來人們對於版畫「硬梆梆」的死板印象。 所謂版畫的「硬梆梆」印象是什麼?在破除刻板印象之餘,我們想要突顯的版畫新觀念又是什麼? 歷來對於版畫的詮釋,往往著重技法表現,這一點固然可以強調版畫有別於他類藝術的特質,但是無形中也拘限了版畫的觀看方式,甚至是版畫的創作型態。究竟版畫的藝術性除建構在技法的特殊性之外,是否仍有可能透過其他角度,更深入挖掘出它的藝術本質呢?
為了展開此項議題的探討,我們透過「校」與「館」的合作模式,結合以下資源:
(一)臺灣藝術教育館版畫典藏品
(二)臺北藝術大學「95年度教育部獎勵大學教學卓越計畫 視覺藝術教學資源系統」的專案研究:「臺灣美術史教學健全計畫」與「美術館專業人員培育計畫」
(三)臺北藝術大學關渡美術館的策展實力與推廣活動,
三者自今年4月起,陸續於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學院及關渡美術館,展開臺灣版畫的校內.校外專題系列教學、版畫實作課程、版畫種子師資培訓營以及「印ㄅㄤㄅㄤ-臺灣藝術教育館版畫典藏展」。其中,又以「印ㄅㄤㄅㄤ-臺灣藝術教育館版畫典藏展」堪稱這半年來的研究成果總現。 為了活化展示內容,我們於本展402展場,將作品放大輸出為巨幅帆布,作為迎接觀眾的入口。誠如作品名-「洞中風光」所暗示的窺看機制,我們藉由挖空式的二層掛布以及攝影機的監看功能,令入場的觀眾們看到自己穿梭於掛布隔間的身影,並隨著身體步出掛布的瞬間,看到自天花板垂掛而下的原作,剎那間才明瞭到,原來自己剛才當上了主角,成了步遊的訪客呢! 這樣的入場設計,意在帶給觀眾驚喜與樂趣,但是在這之餘,我們更希望能提示觀眾一項議題-也就是強調「複數性」的「版畫」與現代科技當道的「輸出」、二者之間的呼應。為了加強觀眾對於這項特質的認識,我們另外展示「版畫原作」與「版畫輸出影像」的四組對照。觀眾除可透過每組畫面的仔細比對,判別出哪一件才是版畫原作之外,更可在這過程中,逐漸梳理出個人所觀照到、所體驗到的版畫特色。 帶著這一份「視覺訓練」經驗,觀眾將透過作品的引導,進入402展場內部。在這裡我們共展出23件作品,包括1985年中義版畫交流展的參展作品以及1970-80年代全省美展邀請作品、入選作品。藝術家名單涵蓋臺灣版畫界的重鎮:陳庭詩、吳昊、周瑛、董振平、張正仁、梅丁衍、楊明迭、楊成愿、黃世團、許東榮等人。在表現技法上,兼顧「凹」「凸」「平」「孔」四大版種,而視覺造形與媒材運用更是變化多端。雖說展品數量不多,但確能充分顯現臺灣藝術教育館典藏版畫的高質量與豐富性。此外,為了增進觀眾對於本區作品的理解,館方特別製作深入淺出的語音導覽,內容由美術學院版畫組研究生陳華俊負責編寫。 繼402展場之後,順著階梯下至3樓,於沿路壁面貼飾有專欄文字,內容為參與臺灣版畫專題系列課程的學員:林賢俊、許維穎、黃椿元、邱建仁、劉政育等人,以五大主題:「版畫與剪紙藝術」、「版畫色面層疊的特殊性」、「版畫與浮雕」、「框與邊界」、「版畫的傳播性」,所發表的研究心得。這五位學員,除了黃椿元專攻版畫之外,其他人皆非版畫科班出身,但也因此,每個人得以發揮更廣闊的觀察角度,並透過課堂上的腦力激盪與討論爭辯,提出對於版畫的嶄新視點。 除了作品展示與文字呈現之外,本展亦於301展場安排有版畫實作的工作體驗台。觀眾可透過壁面說明區,了解版畫的不同技法,亦可親自操作器材,為自己完成一件簡易型的版畫作品。「樂中學」、「學中樂」,是本區的一大特色。 綜觀臺灣版畫的發展,歷時長久,廣為大眾喜愛。但是,立於當代媒體藝術的主流當中,強調「手動操作」的版畫,究竟要何去何從?我們於此次臺灣藝術教育館版畫典藏品的實習.研究展,提出了真誠的見地。
 回上頁
分享到
繁中  /  EN
繁中 /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