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
跳至主要內容區塊
:::
facebook連結(另開視窗)
instagram連結(另開視窗)
youtube連結(另開視窗)
繁中
/
EN
搜尋
會員
網站導覽
選單
繁中
/
EN
搜尋
會員
導覽服務
關於美術館
最新消息
美術館簡介
美術館紀事
館長介紹
參觀與交通資訊
空間與設備
展覽
當期展覽
歷年展覽
活動
當期活動
歷年活動
導覽服務
志工服務
實習計畫
駐館計畫資料庫
當期駐館藝術家
歷屆駐館藝術家
駐館合作單位
駐館計畫報名
歷年駐館成果紀錄
典藏
出版
關渡美術館之友
登入
申辦帳號
帳號
(必填)
密碼
(必填)
驗證碼
(必填)
更換
語音播放
登入
記住我的帳號
忘記密碼
親愛的訪客 您好:
填完資料後即可享有會員服務,
我們誠摯的歡迎您。
開始申請
回到首頁
忘記密碼
請輸入您的登入帳號與電子信箱,我們會把密碼E-mail給您,取得密碼後再重新登入即可。
若您也不記得帳號,麻煩請至「
聯絡我們
」填寫基本資料,客服人員確認後,將會用E-mail通知您的帳號及密碼,謝謝您!
登入帳號
(必填)
電子信箱
(必填)
驗證碼
(必填)
更換
語音播放
確認送出
回上頁
關閉
:::
類比開端˙數位回溯
2016.07.15~2016.09.11
09:00 - 17:00
【展覽介紹】 「類比開端˙數位回溯」由專注於新媒體或錄像藝術的機構共同合作,從收藏中選出21位藝術家,共計31件自60年代以來具有重要性或代表性的錄像作品。此展旨在驗證,錄像作品展示由於數位典藏出現而邁入一個新的階段。錄像作品如今可以輕易地以DVD或是數位檔案傳輸到任何一個地方、以等同原作的品質播放,觀者不需親自前往實體機構,作品也不再需要異地運輸。 本展是一檔致力於數位檔案永續分享的實驗計畫。為了呈現作品的魅力,數位檔案分享過程中各種類比技術與實務工作是不可或缺的。檔案的本質在於文獻資料的保存,而文獻資料是歷史建構最基本的元素之一。特別提到「歷史」這個詞彙,是因為本次參展作品不論是從藝術作品的角度或是從行為記錄的角度出發,皆具有相當的紀念意義。不管形式上是古老的黑白影像或是高清的彩色影像、內容指涉的是社會實踐或是無聲的演出記錄,這些錄像作品皆以其藝術性的影像暗喻各式命題。他們不只是過往時光的紀錄,而是一幕幕被保留下來的任意門,讓我們得以回溯、得以在過往發現新事物。這是本次展覽所期待而迎接的當下的相遇,而非追憶。 【策展概念】 檔案的概念和角色隨著數位技術的發展而有所改變與延伸。當電腦取代了以往用來記錄和儲存資料的紙本及膠捲,檔案化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全新挑戰,其中之一便是新舊儲存載體的技術落差。透過網際網路,數位檔案的儲存和複製、資料的保存和分享相較以往變得容易許多,也產生了新的觀點。延伸到視覺藝術領域,檔案數位化的概念也逐漸改變資料儲存形式,特別是錄像藝術,更不用說各式相關出版品以及展覽影像的保存。 「類比開端˙數位回溯」由專注於新媒體或錄像藝術的機構共同合作,從收藏中選出自60年代以來具有重要性或代表性的錄像作品。此展旨在驗證,錄像作品展示由於數位典藏出現而邁入一個新的階段。錄像作品如今可以輕易地以DVD或是數位檔案傳輸到任何一個地方、以等同原作的品質播放,觀者不需親自前往實體機構,作品也不再需要異地運輸。 儘管技術上已有長足的發展,但展覽合作並非如人們想像中變得容易,特別是機構間交流作品為「錄像」作品的時候。交流機構之一的策展人伯恩哈德•塞雷克瑟在展覽的準備過程中特別指出:不應該因為作品是「數位」形式而假設一切皆能公諸於世、公開分享。受著作權保護的作品不應任意傳播,展出機構也應該遵守數位典藏操作和流通的規則。因此交流計畫依然需要在不斷的會議與討論中確認細節,這是無法靠著數位技術進步而省略的步驟之一。除此之外,展覽在時間與空間的物理條件上也會影響影像的觀看,例如影像設備與器材的實體存在感。因此,即使影像作品已進入檔案數位化時代,但展覽執行的過程依舊處於類比的技術勞動狀態。 「類比開端˙數位回溯」是一檔致力於數位檔案永續分享的實驗計畫。為了呈現作品的魅力,數位檔案分享過程中各種類比技術與實務工作是不可或缺的。檔案的本質在於文獻資料的保存,而文獻資料是歷史建構最基本的元素之一。特別提到「歷史」這個詞彙,是因為本次參展作品不論是從藝術作品的角度或是從行為記錄的角度出發,皆具有相當的紀念意義。不管形式上是古老的黑白影像或是高清的彩色影像、內容指涉的是社會實踐或是無聲的演出記錄,這些錄像作品皆以其藝術性的影像暗喻各式命題。他們不只是過往時光的紀錄,而是一幕幕被保留下來的任意門,讓我們得以回溯、得以在過往發現新事物。這是本次展覽所期待而迎接的當下的相遇,而非追憶。 【策展人介紹】 徐真錫 Suh Jin-Suk 徐真錫是白南準藝術中心館長,在他過去擔任首爾「Alternative Space Loop」藝術空間的總監和創辦人期間,曾挖掘及支持許多韓國年輕藝術家。透過2012年創建「亞洲藝術空間網絡」,徐真錫創造了關於亞洲藝術的新對話空間,該組織以他在亞洲藝術田野多元的活動為基礎所組構而成。徐真錫同時於2004年起創辦了錄像藝術節「Move on Asia」,並組織巡迴展,將近160位亞洲藝術家送至世界各地展出。自從於2006年起舉辦「Media Archive Network Forum」,徐真錫和世界重要媒體藝術機構共同創造了針對21世紀媒體藝術的延伸視覺影像與討論。徐真錫亦曾參與許多國際雙年展,包括阿爾巴尼亞2001年地拉那雙年展、2010年利物浦雙年展。徐真錫尋求在國際上建構韓國藝術地位的機會,和Kunsthalle Düsseldorf、CASA ASIA、ZKM等機構合作,推出各種多元的藝術計畫。 策展人|徐真錫(韓國白南準藝術中心館長) 參展藝術家/團體| 丹尼爾・賈西亞・安杜華/ 科技為人類服務(TTTP) (西班牙) 區子強(香港) 鄧尼斯・布鮑伊斯(澳洲) 陳界仁(臺灣) 羅黑力歐・羅培茲・坤卡(西班牙) 賀敏・芙立德(美國) 大衛・霍爾(英國) 洪素珍(臺灣) 金基羅(韓國) 大城真(日本) 徐東旭(南韓) Superflex/FACT (丹麥) 田村友一郎(日本) 崔廣宇(臺灣) 錄像怪客(美國) 王俊傑(臺灣) 彼德・懷柏 + 瓦莉・艾可斯伯特(德國+奧地利) 姚仲涵(臺灣) 袁廣鳴(臺灣) 榮念曾(香港) 張培力(中國) 主辦單位: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關渡美術館 協辦單位:CASA ASIA (西班牙)、FACT (英國)、Inter Communication Center (日本)、Video Data Bank (美國)、Videotage (香港)、ZKM (德國)、民生現代美術館(中國) 指定電視螢幕:BenQ
【展覽介紹】 「類比開端˙數位回溯」由專注於新媒體或錄像藝術的機構共同合作,從收藏中選出21位藝術家,共計31件自60年代以來具有重要性或代表性的錄像作品。此展旨在驗證,錄像作品展示由於數位典藏出現而邁入一個新的階段。錄像作品如今可以輕易地以DVD或是數位檔案傳輸到任何一個地方、以等同原作的品質播放,觀者不需親自前往實體機構,作品也不再需要異地運輸。 本展是一檔致力於數位檔案永續分享的實驗計畫。為了呈現作品的魅力,數位檔案分享過程中各種類比技術與實務工作是不可或缺的。檔案的本質在於文獻資料的保存,而文獻資料是歷史建構最基本的元素之一。特別提到「歷史」這個詞彙,是因為本次參展作品不論是從藝術作品的角度或是從行為記錄的角度出發,皆具有相當的紀念意義。不管形式上是古老的黑白影像或是高清的彩色影像、內容指涉的是社會實踐或是無聲的演出記錄,這些錄像作品皆以其藝術性的影像暗喻各式命題。他們不只是過往時光的紀錄,而是一幕幕被保留下來的任意門,讓我們得以回溯、得以在過往發現新事物。這是本次展覽所期待而迎接的當下的相遇,而非追憶。 【策展概念】 檔案的概念和角色隨著數位技術的發展而有所改變與延伸。當電腦取代了以往用來記錄和儲存資料的紙本及膠捲,檔案化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全新挑戰,其中之一便是新舊儲存載體的技術落差。透過網際網路,數位檔案的儲存和複製、資料的保存和分享相較以往變得容易許多,也產生了新的觀點。延伸到視覺藝術領域,檔案數位化的概念也逐漸改變資料儲存形式,特別是錄像藝術,更不用說各式相關出版品以及展覽影像的保存。 「類比開端˙數位回溯」由專注於新媒體或錄像藝術的機構共同合作,從收藏中選出自60年代以來具有重要性或代表性的錄像作品。此展旨在驗證,錄像作品展示由於數位典藏出現而邁入一個新的階段。錄像作品如今可以輕易地以DVD或是數位檔案傳輸到任何一個地方、以等同原作的品質播放,觀者不需親自前往實體機構,作品也不再需要異地運輸。 儘管技術上已有長足的發展,但展覽合作並非如人們想像中變得容易,特別是機構間交流作品為「錄像」作品的時候。交流機構之一的策展人伯恩哈德•塞雷克瑟在展覽的準備過程中特別指出:不應該因為作品是「數位」形式而假設一切皆能公諸於世、公開分享。受著作權保護的作品不應任意傳播,展出機構也應該遵守數位典藏操作和流通的規則。因此交流計畫依然需要在不斷的會議與討論中確認細節,這是無法靠著數位技術進步而省略的步驟之一。除此之外,展覽在時間與空間的物理條件上也會影響影像的觀看,例如影像設備與器材的實體存在感。因此,即使影像作品已進入檔案數位化時代,但展覽執行的過程依舊處於類比的技術勞動狀態。 「類比開端˙數位回溯」是一檔致力於數位檔案永續分享的實驗計畫。為了呈現作品的魅力,數位檔案分享過程中各種類比技術與實務工作是不可或缺的。檔案的本質在於文獻資料的保存,而文獻資料是歷史建構最基本的元素之一。特別提到「歷史」這個詞彙,是因為本次參展作品不論是從藝術作品的角度或是從行為記錄的角度出發,皆具有相當的紀念意義。不管形式上是古老的黑白影像或是高清的彩色影像、內容指涉的是社會實踐或是無聲的演出記錄,這些錄像作品皆以其藝術性的影像暗喻各式命題。他們不只是過往時光的紀錄,而是一幕幕被保留下來的任意門,讓我們得以回溯、得以在過往發現新事物。這是本次展覽所期待而迎接的當下的相遇,而非追憶。 【策展人介紹】 徐真錫 Suh Jin-Suk 徐真錫是白南準藝術中心館長,在他過去擔任首爾「Alternative Space Loop」藝術空間的總監和創辦人期間,曾挖掘及支持許多韓國年輕藝術家。透過2012年創建「亞洲藝術空間網絡」,徐真錫創造了關於亞洲藝術的新對話空間,該組織以他在亞洲藝術田野多元的活動為基礎所組構而成。徐真錫同時於2004年起創辦了錄像藝術節「Move on Asia」,並組織巡迴展,將近160位亞洲藝術家送至世界各地展出。自從於2006年起舉辦「Media Archive Network Forum」,徐真錫和世界重要媒體藝術機構共同創造了針對21世紀媒體藝術的延伸視覺影像與討論。徐真錫亦曾參與許多國際雙年展,包括阿爾巴尼亞2001年地拉那雙年展、2010年利物浦雙年展。徐真錫尋求在國際上建構韓國藝術地位的機會,和Kunsthalle Düsseldorf、CASA ASIA、ZKM等機構合作,推出各種多元的藝術計畫。 策展人|徐真錫(韓國白南準藝術中心館長) 參展藝術家/團體| 丹尼爾・賈西亞・安杜華/ 科技為人類服務(TTTP) (西班牙) 區子強(香港) 鄧尼斯・布鮑伊斯(澳洲) 陳界仁(臺灣) 羅黑力歐・羅培茲・坤卡(西班牙) 賀敏・芙立德(美國) 大衛・霍爾(英國) 洪素珍(臺灣) 金基羅(韓國) 大城真(日本) 徐東旭(南韓) Superflex/FACT (丹麥) 田村友一郎(日本) 崔廣宇(臺灣) 錄像怪客(美國) 王俊傑(臺灣) 彼德・懷柏 + 瓦莉・艾可斯伯特(德國+奧地利) 姚仲涵(臺灣) 袁廣鳴(臺灣) 榮念曾(香港) 張培力(中國) 主辦單位: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關渡美術館 協辦單位:CASA ASIA (西班牙)、FACT (英國)、Inter Communication Center (日本)、Video Data Bank (美國)、Videotage (香港)、ZKM (德國)、民生現代美術館(中國) 指定電視螢幕:BenQ
作品
回上頁
分享到
分享到Facebook(另開視窗)
分享到LINE(另開視窗)
分享到Twitter(另開視窗)
導覽服務
聯絡我們
回頂端
關鍵字搜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