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
跳至主要內容區塊
:::
facebook連結(另開視窗)
instagram連結(另開視窗)
youtube連結(另開視窗)
繁中
/
EN
搜尋
會員
網站導覽
選單
繁中
/
EN
搜尋
會員
導覽服務
關於美術館
最新消息
美術館簡介
美術館紀事
館長介紹
參觀與交通資訊
空間與設備
展覽
當期展覽
歷年展覽
活動
當期活動
歷年活動
導覽服務
志工服務
實習計畫
駐館計畫資料庫
當期駐館藝術家
歷屆駐館藝術家
駐館合作單位
駐館計畫報名
歷年駐館成果紀錄
典藏
出版
關渡美術館之友
登入
申辦帳號
帳號
(必填)
密碼
(必填)
驗證碼
(必填)
更換
語音播放
登入
記住我的帳號
忘記密碼
親愛的訪客 您好:
填完資料後即可享有會員服務,
我們誠摯的歡迎您。
開始申請
回到首頁
忘記密碼
請輸入您的登入帳號與電子信箱,我們會把密碼E-mail給您,取得密碼後再重新登入即可。
若您也不記得帳號,麻煩請至「
聯絡我們
」填寫基本資料,客服人員確認後,將會用E-mail通知您的帳號及密碼,謝謝您!
登入帳號
(必填)
電子信箱
(必填)
驗證碼
(必填)
更換
語音播放
確認送出
回上頁
關閉
回上頁
:::
螺旋-變形者II
2025.11.14~2026.02.15
10:00 - 17:00
關渡美術館四樓展覽廳
展覽論述
「死亡不是終點,而是進入祖靈世界的轉化過程;祖靈未曾離去,而是當下活著的神聖連結。」
— Malay Makakazuwan 瑪籟・瑪卡卡如萬
展覽論述
「死亡不是終點,而是進入祖靈世界的轉化過程;祖靈未曾離去,而是當下活著的神聖連結。」
— Malay Makakazuwan 瑪籟・瑪卡卡如萬
靈魂告別|靈的轉換與神聖航行
在2023年於紐西蘭戈維特布魯斯特藝廊駐村期間,原本預計與阿美族藝術家拉飛・邵馬一同展出,然而他不幸於台灣辭世。隔年佈展時,我們受邀參與毛利族於新年舉行的追思儀式,拉飛的照片與毛利逝者一同被安置於 marae(毛利聚會所)中央。那場儀式中,歌聲與故事編織起靈魂的航線,讓我深刻感受到毛利文化對靈與生命循環的尊重與凝視。
同年,父親與大舅相繼離世,年底部落於Mangayaw(大獵祭)中,為我家族舉行Meraparapas(除喪儀式),由rahan(祭司)主持,以祈歌與儀式行動引領哀慟的釋放與靈魂的安置,使家族與部落重新回歸平衡。Mangayaw是一項融合成年訓練、出草行動、祭祖與除喪於一體的複合性儀式,象徵著身體的成長、精神的鍛鍊、族群的連結與生命的再出發。
這一連串生命與儀式的交會,讓我重新凝視「死亡」作為生命循環的一部分。在2011年下賓朗的田調中,我曾問祭司:「人死後會去哪?」他回答:「靈魂會乘月桃葉,划向四格山——那是祖靈的居所。」這段話與毛利人關於靈魂沿 Te Rerenga Wairua(雷恩加角) 返抵 Hawaiki(祖靈故土)的信仰,彼此呼應,如同靈魂乘著獨木舟橫越大洋,踏上一段回返祖源的神聖航行。
靈魂告別|靈的轉換與神聖航行
在2023年於紐西蘭戈維特布魯斯特藝廊駐村期間,原本預計與阿美族藝術家拉飛・邵馬一同展出,然而他不幸於台灣辭世。隔年佈展時,我們受邀參與毛利族於新年舉行的追思儀式,拉飛的照片與毛利逝者一同被安置於 marae(毛利聚會所)中央。那場儀式中,歌聲與故事編織起靈魂的航線,讓我深刻感受到毛利文化對靈與生命循環的尊重與凝視。
同年,父親與大舅相繼離世,年底部落於Mangayaw(大獵祭)中,為我家族舉行Meraparapas(除喪儀式),由rahan(祭司)主持,以祈歌與儀式行動引領哀慟的釋放與靈魂的安置,使家族與部落重新回歸平衡。Mangayaw是一項融合成年訓練、出草行動、祭祖與除喪於一體的複合性儀式,象徵著身體的成長、精神的鍛鍊、族群的連結與生命的再出發。
這一連串生命與儀式的交會,讓我重新凝視「死亡」作為生命循環的一部分。在2011年下賓朗的田調中,我曾問祭司:「人死後會去哪?」他回答:「靈魂會乘月桃葉,划向四格山——那是祖靈的居所。」這段話與毛利人關於靈魂沿 Te Rerenga Wairua(雷恩加角) 返抵 Hawaiki(祖靈故土)的信仰,彼此呼應,如同靈魂乘著獨木舟橫越大洋,踏上一段回返祖源的神聖航行。
螺旋|變形與歸返的儀式
《螺旋》是一場關於生命、靈魂、儀式與轉化的創作行動。作品從卑南族 Mangayaw(大獵祭)三個核心階段——猴祭(成年轉化)、出草(集體行動)、除喪(重生與淨化)——出發,交織個人親歷的生死別離與文化交會,構築一條橫跨自我與族群、當代與祖源、感官與靈性的藝術航道。
螺旋作為本計畫的視覺與反思主軸,象徵生命的層層展開與不斷變形。作品中,「圓」不僅是形式語彙,更是內在宇宙秩序的體現:圓形舞蹈象徵萬物循環與群體和諧;花環則標記人生中的祝福與節點。這些文化元素被延伸為可行走的路徑、編織裝置、聲音召喚與動畫影像,成為創作中的儀式載體與靈性容器。
創作者在其中扮演「當代變形者」的角色,於身份、文化與靈魂之間來回穿梭,透過藝術實踐召喚祖靈、回應身體記憶、重建與自然的共感。《螺旋》不僅是一場創作歷程,更是一場儀式旅程,試圖在文化變遷的縫隙中,為靈魂尋找回家的路。
作品涵蓋繪畫、編織、複合材料、聲音採樣與影像等形式,試圖透過身體、聲音與物質的層層交疊,在個人經驗與族群記憶的交界處,展開一場神話未完的延續,也想像文化未來的另一種可能。
螺旋|變形與歸返的儀式
《螺旋》是一場關於生命、靈魂、儀式與轉化的創作行動。作品從卑南族 Mangayaw(大獵祭)三個核心階段——猴祭(成年轉化)、出草(集體行動)、除喪(重生與淨化)——出發,交織個人親歷的生死別離與文化交會,構築一條橫跨自我與族群、當代與祖源、感官與靈性的藝術航道。
螺旋作為本計畫的視覺與反思主軸,象徵生命的層層展開與不斷變形。作品中,「圓」不僅是形式語彙,更是內在宇宙秩序的體現:圓形舞蹈象徵萬物循環與群體和諧;花環則標記人生中的祝福與節點。這些文化元素被延伸為可行走的路徑、編織裝置、聲音召喚與動畫影像,成為創作中的儀式載體與靈性容器。
創作者在其中扮演「當代變形者」的角色,於身份、文化與靈魂之間來回穿梭,透過藝術實踐召喚祖靈、回應身體記憶、重建與自然的共感。《螺旋》不僅是一場創作歷程,更是一場儀式旅程,試圖在文化變遷的縫隙中,為靈魂尋找回家的路。
作品涵蓋繪畫、編織、複合材料、聲音採樣與影像等形式,試圖透過身體、聲音與物質的層層交疊,在個人經驗與族群記憶的交界處,展開一場神話未完的延續,也想像文化未來的另一種可能。
藝術家簡介
瑪籟・瑪卡卡如萬(b. 1980)
卑南族台東Pinaski(下賓朗) 部落人。自幼隨祖父母於部落成長,父母為第一代都市原住民。求學於高雄與台北接受美術教育,畢業後投入設計工作,深刻體會主流社會對原住民族的刻板印象與歧視。2002 年進入東華大學民族文化學系,開啟族群認同與自我追尋之路。2008 至 2012 年參與原住民藝術工作者駐村計畫,回到部落學習語言、神話與禁忌。其創作以自然素材與傳統工藝為媒介,回望族群記憶,探索存在與文化之間的連結。
藝術家簡介
瑪籟・瑪卡卡如萬(b. 1980)
卑南族台東Pinaski(下賓朗) 部落人。自幼隨祖父母於部落成長,父母為第一代都市原住民。求學於高雄與台北接受美術教育,畢業後投入設計工作,深刻體會主流社會對原住民族的刻板印象與歧視。2002 年進入東華大學民族文化學系,開啟族群認同與自我追尋之路。2008 至 2012 年參與原住民藝術工作者駐村計畫,回到部落學習語言、神話與禁忌。其創作以自然素材與傳統工藝為媒介,回望族群記憶,探索存在與文化之間的連結。
黃錦城(b. 1969)
噶瑪蘭族 Tanavi 打拉美社(現宜蘭冬山)人,現居阿美族 Cikasuwan(現花蓮吉安鄉)。服役期間出版詩集《暗處聆聽》,奠定創作基調。退伍後投入教職、報社與設計工作,並參與花蓮松園別館、舊酒廠等閒置空間藝術行動。一次與太魯閣族人的族語問候,促使其重新思考族群認同與創作方向。他以自然素材與現成物構築裝置作品,交織歷史與日常、詩意與政治,回應原住民族於殖民歷史中的處境。
黃錦城(b. 1969)
噶瑪蘭族 Tanavi 打拉美社(現宜蘭冬山)人,現居阿美族 Cikasuwan(現花蓮吉安鄉)。服役期間出版詩集《暗處聆聽》,奠定創作基調。退伍後投入教職、報社與設計工作,並參與花蓮松園別館、舊酒廠等閒置空間藝術行動。一次與太魯閣族人的族語問候,促使其重新思考族群認同與創作方向。他以自然素材與現成物構築裝置作品,交織歷史與日常、詩意與政治,回應原住民族於殖民歷史中的處境。
回上頁
分享到
分享到Facebook(另開視窗)
分享到LINE(另開視窗)
分享到Twitter(另開視窗)
導覽服務
聯絡我們
回頂端
關鍵字搜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