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調/ Di-Stances
2010.08.20~2010.09.26
09:00 - 17:00
D調/ Di- stances D調當代影像裝置藝術展 暨法國菲諾爾當代錄像影展 D-tone Contemporary Video Installation Art Exhibition & Le Fresnoy Video Film Festival 時間:2010/08/20~09/26 地點: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關渡美術館 開幕:2010/08/20 (五) 5:00 pm 藝術家座談會:2010/08/22 (日) 2:00- 4:00 pm 地點:蘋果電腦-優仕敦南旗艦店 台北市敦化南路一段219號B1 簡介:「D調/Di-stances」展以當代影像裝置藝術與影展為中心,涵括藝術家進駐、座談會、出版等計畫,展出10位出身於亞洲與歐洲都市,並曾經長年於不同文化環境中成長的藝術家作品,企圖探討當代人類面對多樣角度的生活態度與多元意識型態時所採取的立場和態度。策劃團隊「恁│藝│門當代藝術」自2008年成立後,持續關注當代造型藝術中影像藝術的表現,在本次展覽中與「菲諾爾法國國立當代影像藝術工作室」聯手合作,推出來自不同國家 (法國、羅馬尼亞、瑞士、荷蘭、韓國等) 之影像創作者所製作的錄像影片,共計10部影像作品所組成之小型影展。
D調/ Di- stances D調當代影像裝置藝術展 暨法國菲諾爾當代錄像影展 D-tone Contemporary Video Installation Art Exhibition & Le Fresnoy Video Film Festival 時間:2010/08/20~09/26 地點: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關渡美術館 開幕:2010/08/20 (五) 5:00 pm 藝術家座談會:2010/08/22 (日) 2:00- 4:00 pm 地點:蘋果電腦-優仕敦南旗艦店 台北市敦化南路一段219號B1 簡介:「D調/Di-stances」展以當代影像裝置藝術與影展為中心,涵括藝術家進駐、座談會、出版等計畫,展出10位出身於亞洲與歐洲都市,並曾經長年於不同文化環境中成長的藝術家作品,企圖探討當代人類面對多樣角度的生活態度與多元意識型態時所採取的立場和態度。策劃團隊「恁│藝│門當代藝術」自2008年成立後,持續關注當代造型藝術中影像藝術的表現,在本次展覽中與「菲諾爾法國國立當代影像藝術工作室」聯手合作,推出來自不同國家 (法國、羅馬尼亞、瑞士、荷蘭、韓國等) 之影像創作者所製作的錄像影片,共計10部影像作品所組成之小型影展。
周育正
1976年生於台北,工作、居住於台北;國立台灣藝術大學美術系畢業後赴法深造,就讀法國國立巴黎高等藝術學院與法國國立巴黎高等裝飾藝術學院後文憑研究影像及特效所,其後獲選進入法國國立巴黎高等藝術學院塞那河計畫創作。2008年受邀在美國科羅拉多州「丹佛市當代美術館」推出其個展。多次於台灣、法國、日本、韓國、美國等地舉辦個展或聯展。2009年獲選提名台新藝術獎年度視覺藝術類。 1976 born in Taipei, Taiwan, lives and works in Taipei and Paris. 2006Post-Diploma of École Nationale Supérieure des Beaux-arts, Paris, France
周育正
1976年生於台北,工作、居住於台北;國立台灣藝術大學美術系畢業後赴法深造,就讀法國國立巴黎高等藝術學院與法國國立巴黎高等裝飾藝術學院後文憑研究影像及特效所,其後獲選進入法國國立巴黎高等藝術學院塞那河計畫創作。2008年受邀在美國科羅拉多州「丹佛市當代美術館」推出其個展。多次於台灣、法國、日本、韓國、美國等地舉辦個展或聯展。2009年獲選提名台新藝術獎年度視覺藝術類。 1976 born in Taipei, Taiwan, lives and works in Taipei and Paris. 2006Post-Diploma of École Nationale Supérieure des Beaux-arts, Paris, France
何欣怡
1979年生於台北,居住、工作於巴黎與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畢業後隨即赴法深造,2003年至2008年就讀於法國國立巴黎高等藝術學院,從事攝影及錄像影片裝置創作。2006年獲選參加瑞士日內瓦當代美術館館長 Christian Bernard 所主持的創作團隊。2010年入圍第32屆金穗獎最佳實驗片,以《攝影機拿好不要動不准笑》參加第32屆金穗影展於台北信義誠品。近年投入紀錄片拍攝工作並定期舉辦錄像藝術個展或聯展。 1979 born in Taipei, Taiwan, lives and works in Taipei and Paris. 2008Post-Diploma, École Nationale Supérieure des Beaux-Arts de Paris, Paris, France
何欣怡
1979年生於台北,居住、工作於巴黎與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畢業後隨即赴法深造,2003年至2008年就讀於法國國立巴黎高等藝術學院,從事攝影及錄像影片裝置創作。2006年獲選參加瑞士日內瓦當代美術館館長 Christian Bernard 所主持的創作團隊。2010年入圍第32屆金穗獎最佳實驗片,以《攝影機拿好不要動不准笑》參加第32屆金穗影展於台北信義誠品。近年投入紀錄片拍攝工作並定期舉辦錄像藝術個展或聯展。 1979 born in Taipei, Taiwan, lives and works in Taipei and Paris. 2008Post-Diploma, École Nationale Supérieure des Beaux-Arts de Paris, Paris, France
姜顯鬱
1973年生於南韓,居住、工作於法國胡貝(Roubaix)。姜顯鬱在他完成黎摩吉藝術學院(Beaux‐arts de Limoges)的學業後,於菲諾爾法國國立當代影像工作室(Le Fresnoy‐ National studio for contemporary arts)駐村創作,在法國與韓國均參加過無數次聯展,特別是2009年在巴黎東京宮的展覽。 1973 born in South Korea, lives and works in Roubaix 2009 Le Fresnoy- Studio national des arts contemporains
姜顯鬱
1973年生於南韓,居住、工作於法國胡貝(Roubaix)。姜顯鬱在他完成黎摩吉藝術學院(Beaux‐arts de Limoges)的學業後,於菲諾爾法國國立當代影像工作室(Le Fresnoy‐ National studio for contemporary arts)駐村創作,在法國與韓國均參加過無數次聯展,特別是2009年在巴黎東京宮的展覽。 1973 born in South Korea, lives and works in Roubaix 2009 Le Fresnoy- Studio national des arts contemporains
大衛 • 拉尼葉
1975年生於法國翁估蓮,居住、工作於馬賽與倫敦;普羅旺斯高等藝術學校畢業後,大衛·拉尼葉繼續就讀布爾吉與尼斯美術學院。他的作品大多以素描及錄像的表現手法呈現,同時也從事網路設計工作。其錄像作品曾於魁北克 Ovni 藝術季、法國、捷克、阿根廷、日本及瑞士等地播放。 Born in 1975, lives and works in Marseille and London. 2000 — 5th year art school diploma DNSEP (master of arts) : video and performance with the highest mention of the jury in the Villa Arson — Nice, France
大衛 • 拉尼葉
1975年生於法國翁估蓮,居住、工作於馬賽與倫敦;普羅旺斯高等藝術學校畢業後,大衛·拉尼葉繼續就讀布爾吉與尼斯美術學院。他的作品大多以素描及錄像的表現手法呈現,同時也從事網路設計工作。其錄像作品曾於魁北克 Ovni 藝術季、法國、捷克、阿根廷、日本及瑞士等地播放。 Born in 1975, lives and works in Marseille and London. 2000 — 5th year art school diploma DNSEP (master of arts) : video and performance with the highest mention of the jury in the Villa Arson — Nice, France
李尚遠
1978年生於韓國,Hongik大學取得學士與碩士。近年作品以探討當代都會人類生活為主題,結合平面繪畫和動畫的裝置藝術之方式呈現。作品中表現對於當代社會中都會生活的冷靜觀察,透過繪畫描寫現代都會人生活中的場景,如休閒娛樂、工作、食衣住行等,內含對於當代人生活型態之諷刺與嘲笑,讓觀者藉此重新思考群我關係。 1978 Born in Cheongyang, Korea, lives and works in Korea 2006 M.F.A. in Hongik University, Seoul
李尚遠
1978年生於韓國,Hongik大學取得學士與碩士。近年作品以探討當代都會人類生活為主題,結合平面繪畫和動畫的裝置藝術之方式呈現。作品中表現對於當代社會中都會生活的冷靜觀察,透過繪畫描寫現代都會人生活中的場景,如休閒娛樂、工作、食衣住行等,內含對於當代人生活型態之諷刺與嘲笑,讓觀者藉此重新思考群我關係。 1978 Born in Cheongyang, Korea, lives and works in Korea 2006 M.F.A. in Hongik University, Seoul
真部剛一 M
1974年生於岡山。目前居住、工作於岡山。真部剛一善於處理當代社會中的各種議題,近年來他多次與殘障者、年長者、以及流浪者合作;同時他也從事亞洲國際文化交流活動,並駐村日本瀨戶群島。多次於岡山執行社區藝術計畫,2009年他於岡山真部群島執行為當地兒童所設計的郵政計畫,此計畫同時也在中國山西省實施。 1974 Born in Okayama, Japan, lives and works in Okayama 1999 Graduated from Kyoto City University of Arts, Fine-arts graduate course Pictures speciality, Molding design.
真部剛一 M
1974年生於岡山。目前居住、工作於岡山。真部剛一善於處理當代社會中的各種議題,近年來他多次與殘障者、年長者、以及流浪者合作;同時他也從事亞洲國際文化交流活動,並駐村日本瀨戶群島。多次於岡山執行社區藝術計畫,2009年他於岡山真部群島執行為當地兒童所設計的郵政計畫,此計畫同時也在中國山西省實施。 1974 Born in Okayama, Japan, lives and works in Okayama 1999 Graduated from Kyoto City University of Arts, Fine-arts graduate course Pictures speciality, Molding design.
吳有慶
1979年生於南韓釜山,於首爾藝術大學畢業後赴法深造,曾就讀巴黎第八大學、畢業於法國國立巴黎高等藝術學院。聯展多次於南韓、法國、義大利,2007年個展於巴黎韓國文化中心,2008年於巴黎獲年輕創作獎,同時獲選駐村巴黎國際藝術村,現工作於首爾美術館南吉藝術工作室。 1979 born in Busan, Korea, lives and works in Korea. 2007 Post-Diploma, École Nationale Supérieure des Beaux-Arts de Paris, Paris, France
吳有慶
1979年生於南韓釜山,於首爾藝術大學畢業後赴法深造,曾就讀巴黎第八大學、畢業於法國國立巴黎高等藝術學院。聯展多次於南韓、法國、義大利,2007年個展於巴黎韓國文化中心,2008年於巴黎獲年輕創作獎,同時獲選駐村巴黎國際藝術村,現工作於首爾美術館南吉藝術工作室。 1979 born in Busan, Korea, lives and works in Korea. 2007 Post-Diploma, École Nationale Supérieure des Beaux-Arts de Paris, Paris, France
史帝芬 · 皮夏赫
1968年生於法國農特荷(Nanterre)。於1993年畢業於法國國立巴黎高等藝術學院(ENSBA)後,赴加拿大英國哥倫比亞大學攻讀藝術碩士學位,返法後就讀巴黎第八大學(Paris VIII)和國立視聽影像學院(Institut national de l'audiovisuel)。他同時也任教於瑪爾梅森高等美術學院(École Supérieure d’Arts de Rueil-Malmaison),主導其中 Synapse 藝術駐村計畫。 1968 born in Nanterre, France,lives and works in Paris
史帝芬 · 皮夏赫
1968年生於法國農特荷(Nanterre)。於1993年畢業於法國國立巴黎高等藝術學院(ENSBA)後,赴加拿大英國哥倫比亞大學攻讀藝術碩士學位,返法後就讀巴黎第八大學(Paris VIII)和國立視聽影像學院(Institut national de l'audiovisuel)。他同時也任教於瑪爾梅森高等美術學院(École Supérieure d’Arts de Rueil-Malmaison),主導其中 Synapse 藝術駐村計畫。 1968 born in Nanterre, France,lives and works in Paris
佐藤雅晴
1973年生於日本大分市。長年居住於德國杜賽朵夫並活躍於歐洲藝術界。作品《avatar 11》曾獲日本第12回岡本太郎現代藝術獎之特別獎。佐藤長年以繪畫和動畫為創作主軸,作品與一般日本動漫風格不同,沒有具體故事的片段,將現實世界的景象轉化為數位風景,並以動畫表現隱藏在現代社會當中疏離的人際關係。 1973 born in Oita, Japan, lives and works in Düsseldorf and Tokyo 2002 Studies of sculpture at the Kunstakademie Düsseldorf
佐藤雅晴
1973年生於日本大分市。長年居住於德國杜賽朵夫並活躍於歐洲藝術界。作品《avatar 11》曾獲日本第12回岡本太郎現代藝術獎之特別獎。佐藤長年以繪畫和動畫為創作主軸,作品與一般日本動漫風格不同,沒有具體故事的片段,將現實世界的景象轉化為數位風景,並以動畫表現隱藏在現代社會當中疏離的人際關係。 1973 born in Oita, Japan, lives and works in Düsseldorf and Tokyo 2002 Studies of sculpture at the Kunstakademie Düsseldorf
矢吹貴子
1971年生於日本岡山,居住、工作於巴黎;目前駐村於巴黎國際藝術村。她於尼斯美術學院與巴黎第八大學的學業後,曾至菲諾爾法國國立當代影像工作室(Le Fresnoy- National studio for contemporary arts)、Le Cube當代數位藝術創作中心(LE CUBE - Centre de Création Numérique)駐村,其後進入法國國立巴黎高等藝術學院塞那河計畫創作。其錄像影片作品參展過多次國際錄像藝術節,並獲得年輕創作奬。 1971 born in Okayama, Japan, lives and works in Paris. 2007 The research program La Seine, L'École Nationale Supérieur des Beaux Arts de Paris, France
矢吹貴子
1971年生於日本岡山,居住、工作於巴黎;目前駐村於巴黎國際藝術村。她於尼斯美術學院與巴黎第八大學的學業後,曾至菲諾爾法國國立當代影像工作室(Le Fresnoy- National studio for contemporary arts)、Le Cube當代數位藝術創作中心(LE CUBE - Centre de Création Numérique)駐村,其後進入法國國立巴黎高等藝術學院塞那河計畫創作。其錄像影片作品參展過多次國際錄像藝術節,並獲得年輕創作奬。 1971 born in Okayama, Japan, lives and works in Paris. 2007 The research program La Seine, L'École Nationale Supérieur des Beaux Arts de Paris, France
相關專文
D調 / Di-stances 文 / 黃姍姍 (策展人) 可視的距離‧不可視的立場 「Di-stances」是對於當代人類生存狀態的一種思考,如同字面上所指,代表著「距離」(distances),然而「距離」裡卻也隱含著「態度」與「立場」(stances),因此,不單是以具體的空間或時間,所處的位置與觀看視角的差異,往往也成為當代社會衝突與誤解的來源。在這場名為「Di-stances」的展覽裡,作品中的巧思猶如一把高高舉起的雙面仞,一刀切向西方與東方的意識型態藩籬,卻也同時尖銳的刺入藝術家之「鄉關何處」。這更是本展覽所欲展開的深層追問。當代人類因身處於不同環境的變異而產生對於自我存在的質疑,也因為不斷的移動、遷徙,讓人們有了省視自我的「距離」。而在不同文化之間無形與有形的距離又要如何去測量呢? 測量手法— 從跨界看見認同 本展透過不同領域,影像、裝置、攝影之藝術作品試圖找出另一種當代藝術的解讀方式。文化作為溝通的符號,也是一套社會行為準則。在一個獨立的文化體系當中,外來者被賦予帶來新觀點的使命,同時卻也通常扮演著破壞者或是革命者的角色,有時甚至衍生出對體系的抵抗與疏離,形成危害體系繼續運作的力量,在這兩個角色相互抗衡之下,潛藏著促成社會體系緊張與不安的危機,卻同時也包含了帶動社會改變的因子。 遠近之間— 朝向想像的國度 旅居法國長達16年的日本藝術家矢吹貴子,長年身處法國與日本兩國文化之間,其創作意識來自「海外」、「移民」、「疆界」、「國籍認同」等心理與情感面的認同問題;在她的思維當中,長久以來始終有兩個國家、兩種文化、兩種習俗的比較,甚至是衝突。法國藝術家大衛 • 拉尼葉之作品以虛構的國家版圖巧妙地諷刺了現實世界當中人類荒謬無義的政治遊戲。暗示了在現今透過網際網路擴大的全球化過程之中、模棱兩可的媒體操控之下,事實上是存在著許多表象與現實之間的落差。台灣藝術家何欣怡長年生活於巴黎與台北兩地,東西文化環境差距反映在她的錄像藝術作品當中,她的作品多以個人經驗出發,探討自身與家庭成員、個體與社會、以及家族歷史與社會之間的對應關係。 內外之間— 既疏離又親密的人們 台灣藝術家周育正,長年於巴黎生活創作,他敏銳觀察現今大眾傳媒所產生的各式增生影像,將大眾流行文化中之影像、文字或物件所形成的語彙,化為創作要素。長年居住於德國杜賽朵夫的日本藝術家佐藤雅晴,長年以繪畫和動畫為創作主軸,其作品與一般日本動漫風格不同,沒有具體的故事情節,將現實世界的景象轉化為數位風景,呈現一種讓人分不清是真實、抑或是虛擬的世界。韓國藝術家姜顯鬱的錄像作品一貫探討文化與語言之間的關係,更關注語言背後所隱藏的權力關係。日本藝術家真部剛一的創作,是一種將過程視為作品本身的創作。何謂正常與不正常?什麼又是常態、或是非常態?真部顛覆了我們對社會階級的看法與思考。 動靜之間— 被凝結的存在 法國藝術家史蒂芬.皮夏赫擅長以電影的手法來表現時間被凝結的狀態,不論是以非洲景色、或是以短篇影像為主的作品,其風格讓觀者如同閱讀一篇篇充滿靈動的影像之詩。韓國藝術家吳有慶長年生活於巴黎,作品深受西方貧窮藝術使用「原料物質」概念的表現手法與東方佛教與薩滿教的影響,因此她的作品呈現出素材本身所擁有的特質與強度,並突顯了藝術家的介入行為。韓國藝術家李尚遠以人類的生存狀態為主題,他藉著繪畫擷取了人類瞬間的動態,同時也突顯了不同個體的差異,每個陌生或熟悉的身影似乎有了更多層的解讀。 文化辯證‧多元對話 進入21世紀的第一個十年,本展出發啟程於歐洲巴黎,之後持續於亞洲台北、東京、仁川等各地巡迴,就如同當代文化的定義永遠沒有正解一樣,這個巡迴展也像一場沒有終點的當代藝術探險之旅。我們更期待透過這樣的巡迴展覽,達到更多更具體、踏實的文化交流的激撞與迴響,開創一個開放的影像對話,試圖為當下的文化現況找出更多元的辯證與方向。
相關專文
D調 / Di-stances 文 / 黃姍姍 (策展人) 可視的距離‧不可視的立場 「Di-stances」是對於當代人類生存狀態的一種思考,如同字面上所指,代表著「距離」(distances),然而「距離」裡卻也隱含著「態度」與「立場」(stances),因此,不單是以具體的空間或時間,所處的位置與觀看視角的差異,往往也成為當代社會衝突與誤解的來源。在這場名為「Di-stances」的展覽裡,作品中的巧思猶如一把高高舉起的雙面仞,一刀切向西方與東方的意識型態藩籬,卻也同時尖銳的刺入藝術家之「鄉關何處」。這更是本展覽所欲展開的深層追問。當代人類因身處於不同環境的變異而產生對於自我存在的質疑,也因為不斷的移動、遷徙,讓人們有了省視自我的「距離」。而在不同文化之間無形與有形的距離又要如何去測量呢? 測量手法— 從跨界看見認同 本展透過不同領域,影像、裝置、攝影之藝術作品試圖找出另一種當代藝術的解讀方式。文化作為溝通的符號,也是一套社會行為準則。在一個獨立的文化體系當中,外來者被賦予帶來新觀點的使命,同時卻也通常扮演著破壞者或是革命者的角色,有時甚至衍生出對體系的抵抗與疏離,形成危害體系繼續運作的力量,在這兩個角色相互抗衡之下,潛藏著促成社會體系緊張與不安的危機,卻同時也包含了帶動社會改變的因子。 遠近之間— 朝向想像的國度 旅居法國長達16年的日本藝術家矢吹貴子,長年身處法國與日本兩國文化之間,其創作意識來自「海外」、「移民」、「疆界」、「國籍認同」等心理與情感面的認同問題;在她的思維當中,長久以來始終有兩個國家、兩種文化、兩種習俗的比較,甚至是衝突。法國藝術家大衛 • 拉尼葉之作品以虛構的國家版圖巧妙地諷刺了現實世界當中人類荒謬無義的政治遊戲。暗示了在現今透過網際網路擴大的全球化過程之中、模棱兩可的媒體操控之下,事實上是存在著許多表象與現實之間的落差。台灣藝術家何欣怡長年生活於巴黎與台北兩地,東西文化環境差距反映在她的錄像藝術作品當中,她的作品多以個人經驗出發,探討自身與家庭成員、個體與社會、以及家族歷史與社會之間的對應關係。 內外之間— 既疏離又親密的人們 台灣藝術家周育正,長年於巴黎生活創作,他敏銳觀察現今大眾傳媒所產生的各式增生影像,將大眾流行文化中之影像、文字或物件所形成的語彙,化為創作要素。長年居住於德國杜賽朵夫的日本藝術家佐藤雅晴,長年以繪畫和動畫為創作主軸,其作品與一般日本動漫風格不同,沒有具體的故事情節,將現實世界的景象轉化為數位風景,呈現一種讓人分不清是真實、抑或是虛擬的世界。韓國藝術家姜顯鬱的錄像作品一貫探討文化與語言之間的關係,更關注語言背後所隱藏的權力關係。日本藝術家真部剛一的創作,是一種將過程視為作品本身的創作。何謂正常與不正常?什麼又是常態、或是非常態?真部顛覆了我們對社會階級的看法與思考。 動靜之間— 被凝結的存在 法國藝術家史蒂芬.皮夏赫擅長以電影的手法來表現時間被凝結的狀態,不論是以非洲景色、或是以短篇影像為主的作品,其風格讓觀者如同閱讀一篇篇充滿靈動的影像之詩。韓國藝術家吳有慶長年生活於巴黎,作品深受西方貧窮藝術使用「原料物質」概念的表現手法與東方佛教與薩滿教的影響,因此她的作品呈現出素材本身所擁有的特質與強度,並突顯了藝術家的介入行為。韓國藝術家李尚遠以人類的生存狀態為主題,他藉著繪畫擷取了人類瞬間的動態,同時也突顯了不同個體的差異,每個陌生或熟悉的身影似乎有了更多層的解讀。 文化辯證‧多元對話 進入21世紀的第一個十年,本展出發啟程於歐洲巴黎,之後持續於亞洲台北、東京、仁川等各地巡迴,就如同當代文化的定義永遠沒有正解一樣,這個巡迴展也像一場沒有終點的當代藝術探險之旅。我們更期待透過這樣的巡迴展覽,達到更多更具體、踏實的文化交流的激撞與迴響,開創一個開放的影像對話,試圖為當下的文化現況找出更多元的辯證與方向。
作品
 回上頁
分享到
繁中  /  EN
繁中 /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