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台灣人─ 數位影像的證言
2005.10.08~2005.12.04
09:00 - 17:00
新台灣人─ 數位影像的證言 展期: 2005-10-08 ~ 2005-12-04
地點: 週二至週日 上午10:00-下午5:00 關於「新台灣人─ 數位影像的證言」
策展人 江衍疇 「新台灣人─ 數位影像的證言」為關渡美術館配合<2005 亞太藝術論壇>舉辦的視覺展覽。以「新台灣人」為主題,邀請四十歲以下的藝術家,共同描述當前環境下的時代容顏。和一般策展型態不同的是,展覽作品並不以策展人的意念為依歸,演繹理論的內容。相反的,鼓勵以創作探尋、個人印證的方式,自由論述命題。從美術館的觀點而言,這次展覽並非時代人文的總結,而是現象觀察的開始。 因為有了這種體認,這次展覽特地安排以數位影像的形式展出,這裡面蘊藏幾個觀念: 一、對應影像視覺環境 當代的創作類型當中,以影像藝術的視覺特質最能顯現時代樣貌。無論人物情感、建築環境、行為心理,均能透過影像保留真實。由於群眾對影像視覺十分熟悉,即便內容經過變造,藝術家呈現的手法仍可清晰了解。 以現象學的角度來看,包括電影、電視、電腦網路、手機通訊… 影像傳播已經成為台灣社會重要的時代徵兆,涵蓋一切文化信息。以影像形式展出作品,正是對應當前的視覺環境。 二、數位視覺的探索 除了邀請藝術家以數位形式進行創作之外,所有「新台灣人─ 數位影像的證言」的作品均安排以數位輸出的方式展出。動態部分以電腦投影機、液晶螢幕顯像,靜態部分則以數位畫面呈現。之所以採用數位媒材表現,乃是針對影像藝術的時間意義建立標碼,彰顯網路傳輸和影像變造的時代性。 就作品形式的解讀來說,媒材所顯示的物性意涵─ 影像的視覺屬性,和圖像內容同等重要。在這次展覽中,美術館強調數位畫質的表現性。藉由這次展覽,不僅教育觀眾,也期待參展藝術家仔細體會,探討非數位作品在形式轉換中的變化意義。 三、展覽活動的延續 美術館認為「新台灣人」的概念可以擴大論述,從少數藝術家的創作發展為民眾的觀察,以數位方式展出正可以收取展覽延續的效果。觀眾可以在現場留下訊息,或上網參展,以數位相機影像傳送自己對「新台灣人」的看法,美術館將蒐集圖像、製作光碟,列入展覽成果。
經過遴選,這次展覽的作品以圖像內容大致分成三類: 一、社會‧紀實
作品以人物觀察為主題,表現社會寫實和環境觀照。例如張蒼松紀錄九二一地震受難戶,以危樓拆除的家族合照前後對映,刻劃災民的面容。陳敬寶描繪檳榔西施,以長期的觀察,顯現物質表相下的情感層面。陳順築以瞳孔為焦點,重疊家族父兄的肖像,將生命觀感帶入時間架構。陳界仁以盲人按摩的照片寫實社會,運用鏡頭紀錄現象,傳達隨緣下的生命實相。 二、扮裝˙圖像
作品以角色扮裝和圖像改造凸顯視覺效果,表達獨特的命題主張。如吳鼎武˙瓦歷斯以人物扮裝和虛擬標誌,隱喻原住民資源遭受掠奪的事實。葉怡利的春雪、巧克力則以玩偶扮裝,紀錄自己和人群互動的失序結果。 三、行動˙心理
作品以身體行動、計畫性行為呈現心理層面,探索創作意識的內涵。例如郭慧禪以自己的裸體行動表現自主性,引伸慾望、精神的意識形態。高俊宏以無聊行為如<林中走錯路>、<逆種植>彰顯反社會性格,強調生活和創作的放任自由。
新台灣人─ 數位影像的證言 展期: 2005-10-08 ~ 2005-12-04
地點: 週二至週日 上午10:00-下午5:00 關於「新台灣人─ 數位影像的證言」
策展人 江衍疇 「新台灣人─ 數位影像的證言」為關渡美術館配合<2005 亞太藝術論壇>舉辦的視覺展覽。以「新台灣人」為主題,邀請四十歲以下的藝術家,共同描述當前環境下的時代容顏。和一般策展型態不同的是,展覽作品並不以策展人的意念為依歸,演繹理論的內容。相反的,鼓勵以創作探尋、個人印證的方式,自由論述命題。從美術館的觀點而言,這次展覽並非時代人文的總結,而是現象觀察的開始。 因為有了這種體認,這次展覽特地安排以數位影像的形式展出,這裡面蘊藏幾個觀念: 一、對應影像視覺環境 當代的創作類型當中,以影像藝術的視覺特質最能顯現時代樣貌。無論人物情感、建築環境、行為心理,均能透過影像保留真實。由於群眾對影像視覺十分熟悉,即便內容經過變造,藝術家呈現的手法仍可清晰了解。 以現象學的角度來看,包括電影、電視、電腦網路、手機通訊… 影像傳播已經成為台灣社會重要的時代徵兆,涵蓋一切文化信息。以影像形式展出作品,正是對應當前的視覺環境。 二、數位視覺的探索 除了邀請藝術家以數位形式進行創作之外,所有「新台灣人─ 數位影像的證言」的作品均安排以數位輸出的方式展出。動態部分以電腦投影機、液晶螢幕顯像,靜態部分則以數位畫面呈現。之所以採用數位媒材表現,乃是針對影像藝術的時間意義建立標碼,彰顯網路傳輸和影像變造的時代性。 就作品形式的解讀來說,媒材所顯示的物性意涵─ 影像的視覺屬性,和圖像內容同等重要。在這次展覽中,美術館強調數位畫質的表現性。藉由這次展覽,不僅教育觀眾,也期待參展藝術家仔細體會,探討非數位作品在形式轉換中的變化意義。 三、展覽活動的延續 美術館認為「新台灣人」的概念可以擴大論述,從少數藝術家的創作發展為民眾的觀察,以數位方式展出正可以收取展覽延續的效果。觀眾可以在現場留下訊息,或上網參展,以數位相機影像傳送自己對「新台灣人」的看法,美術館將蒐集圖像、製作光碟,列入展覽成果。
經過遴選,這次展覽的作品以圖像內容大致分成三類: 一、社會‧紀實
作品以人物觀察為主題,表現社會寫實和環境觀照。例如張蒼松紀錄九二一地震受難戶,以危樓拆除的家族合照前後對映,刻劃災民的面容。陳敬寶描繪檳榔西施,以長期的觀察,顯現物質表相下的情感層面。陳順築以瞳孔為焦點,重疊家族父兄的肖像,將生命觀感帶入時間架構。陳界仁以盲人按摩的照片寫實社會,運用鏡頭紀錄現象,傳達隨緣下的生命實相。 二、扮裝˙圖像
作品以角色扮裝和圖像改造凸顯視覺效果,表達獨特的命題主張。如吳鼎武˙瓦歷斯以人物扮裝和虛擬標誌,隱喻原住民資源遭受掠奪的事實。葉怡利的春雪、巧克力則以玩偶扮裝,紀錄自己和人群互動的失序結果。 三、行動˙心理
作品以身體行動、計畫性行為呈現心理層面,探索創作意識的內涵。例如郭慧禪以自己的裸體行動表現自主性,引伸慾望、精神的意識形態。高俊宏以無聊行為如<林中走錯路>、<逆種植>彰顯反社會性格,強調生活和創作的放任自由。
藝術家群
藝術家 (中) (英) 1 可樂王 2004「出神入畫 - 華人攝影新視界」,台北當代藝術館。 2003「台灣辛攝影聯展」,觀想藝術中心。 2001「粉樂町 - 台灣當代藝術聯展」,ESPRIT、日月光購物中心。 2000「可樂王哥哥妹妹百貨公司裝置藝術展」,環亞百貨公司替代空間,台北。 2000「粉樂町 - 台灣當代藝術聯展」,香港藝術中心、西澳柏斯當代藝術中心。 2004 “Spellbound Aura – The New Vision of Chinese Photography.” 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 Taipei, Taiwan. 2003 “Taiwan Bitter Photography Group Exhibition.” Jeff Hsu’s Art, Taipei, Taiwan. 2001 ““Pink Park - Contemporary Arts in Taiwan.” Esprit; A.S.E. Suites, Taiwan. 2000 “Cola King – Bro & Sis Department Installation.” Huan-Ya Department Store Substitute Space, Taipei, Taiwan. 2000 ““Pink Park - Contemporary Arts in Taiwan.” Hong Kong Art Center; Western Australia Perth Contemporary Art Center. 2 余政達 2005「YU CHENG TA」,南北畫廊,國立台北藝術大學。 2005「不向畫」聯展,關渡藝術中心,台北。 2004「邊界」聯展,南北畫廊,國立台北藝術大學。 2004「秋季發表9021聯展」,美術系綜合展覽廳,國立台北藝術大學。 2003「個體戶」聯展,美術系綜合展覽廳,國立台北藝術大學。 2005 “YU CHENG TA." Solo Exhibition. Nan-Bei Gallery, Taipei National University of the Arts, Taiwan. 2005 "Out of Painting." Group Exhibition. Guan Du Art Center, Taipei, Taiwan. 2004 "Boundary." Group Exhibition. Nan-Bei Gallery, Taipei National University of the Arts, Taiwan. 2004 "Autumn Show 9021." Group Exhibition. Comprehensive Gallery, Taipei National University of the Arts, Taiwan. 2003 "Individual Household.
藝術家群
藝術家 (中) (英) 1 可樂王 2004「出神入畫 - 華人攝影新視界」,台北當代藝術館。 2003「台灣辛攝影聯展」,觀想藝術中心。 2001「粉樂町 - 台灣當代藝術聯展」,ESPRIT、日月光購物中心。 2000「可樂王哥哥妹妹百貨公司裝置藝術展」,環亞百貨公司替代空間,台北。 2000「粉樂町 - 台灣當代藝術聯展」,香港藝術中心、西澳柏斯當代藝術中心。 2004 “Spellbound Aura – The New Vision of Chinese Photography.” 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 Taipei, Taiwan. 2003 “Taiwan Bitter Photography Group Exhibition.” Jeff Hsu’s Art, Taipei, Taiwan. 2001 ““Pink Park - Contemporary Arts in Taiwan.” Esprit; A.S.E. Suites, Taiwan. 2000 “Cola King – Bro & Sis Department Installation.” Huan-Ya Department Store Substitute Space, Taipei, Taiwan. 2000 ““Pink Park - Contemporary Arts in Taiwan.” Hong Kong Art Center; Western Australia Perth Contemporary Art Center. 2 余政達 2005「YU CHENG TA」,南北畫廊,國立台北藝術大學。 2005「不向畫」聯展,關渡藝術中心,台北。 2004「邊界」聯展,南北畫廊,國立台北藝術大學。 2004「秋季發表9021聯展」,美術系綜合展覽廳,國立台北藝術大學。 2003「個體戶」聯展,美術系綜合展覽廳,國立台北藝術大學。 2005 “YU CHENG TA." Solo Exhibition. Nan-Bei Gallery, Taipei National University of the Arts, Taiwan. 2005 "Out of Painting." Group Exhibition. Guan Du Art Center, Taipei, Taiwan. 2004 "Boundary." Group Exhibition. Nan-Bei Gallery, Taipei National University of the Arts, Taiwan. 2004 "Autumn Show 9021." Group Exhibition. Comprehensive Gallery, Taipei National University of the Arts, Taiwan. 2003 "Individual Household.
相關專文
『新台灣人-台灣「ㄒ一ㄣ」人』 『在影像中看見「新人/心象」』 林翰君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美史所研究生 「台灣「ㄒ一ㄣ」人」為「新台灣人---數位影像的證言」的子題展,也是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學院配合「關渡美術館策展暨評論人才培育計畫」,以影像為主軸的視覺展覽。展覽活動由學生策劃、邀請新銳藝術家,於2005年10月8日在關渡美術館2F展出。 相異於一般策展形式的是由藝術家自由探索他所關懷的命題,表現出當下環境的多樣性。讓藝術作品與觀者互動、對話,期盼能使兩者之間相互驗證、反思及衍生出新的觀看方式,而不依據策展人的理念詮釋論述內容。 策展人退位於幕後,讓藝術家成為真正展演的主角。扮演著藝術家與觀者之間的平台是此次策展團隊的中心理念。 「ㄒ一ㄣ」是開放性的符號,點出了此次展覽概念。 「ㄒ一ㄣ」如為「新」,含蘊了以下觀念: 1.參展藝術家,包括了美創所及科藝所的學生,是台灣藝術界的「新」人。「新」意味著沒有沉重的時代包袱、悲情的歷史情結。受到各種思想浪潮衝擊的「新」藝術家,是多元文化的複合體,不論是創作觀點或表現形式,都顯得自成一格。他們對置身環境具有嶄「新」看法,從不同的思想層面上去表達所感受、關心的人、事、物。 2.影像在當代藝術中是一個「新」穎的藝術表現方式。影像的精準性、適應性、真實性,及其所激發的意念都超越傳統藝術,是最能深度刻劃當今時代面貌的藝術形式。機械複製藝術作品中「真/假」、「虛/實」的轉化,激起「新」的美感經驗,也表現出「新世代」的人生體驗。影像更突破了以往視覺藝術的特色---「共時性」:除了探討「時間性」的意涵外,也讓藝術家有更大空間去揮灑其理念、甚至擴展不同的創作層面。 現今生活中,影像是主流傳媒,人們無時無刻都被平面或動態影像訊息所圍繞。視覺產生質變,以影像為出發點代替了視網膜去看、去認知。鏡頭是當代最為熟悉、再自然不過的溝通工具。藝術家對影像的敏銳感或熟悉度超乎往昔。影像成為台灣「新」人最顯著的藝術特徵。 「ㄒ一ㄣ」或為心,蘊藏了以下面向: 1.展覽作品投射出創作者的「心」境。以自己作為一個關注的原點,再向外拓展延伸至置身環境。新世代藝術家聚焦於身體、空間、社會情境之間的相互關係。時代脈動迅速,他們敏銳地感受到,而釋放出充沛創作能量來呈現其「心」情寫照。作品真實的紀錄著藝術家的情感層面及生命觀點。 2.年輕藝術家擁有一顆對『藝術』熱忱的「心」,朝著藝術殿堂邁去。他們真誠希望能為藝術領域奉獻微薄的「心」力。這份誠摯「心」意,使藝術創作完整地保有純真性格,作品直入人心,並引起觀者高度共鳴。 2005年秋天,台灣『ㄒ一ㄣ』人將引領著觀者迎向影像的年代。
相關專文
『新台灣人-台灣「ㄒ一ㄣ」人』 『在影像中看見「新人/心象」』 林翰君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美史所研究生 「台灣「ㄒ一ㄣ」人」為「新台灣人---數位影像的證言」的子題展,也是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學院配合「關渡美術館策展暨評論人才培育計畫」,以影像為主軸的視覺展覽。展覽活動由學生策劃、邀請新銳藝術家,於2005年10月8日在關渡美術館2F展出。 相異於一般策展形式的是由藝術家自由探索他所關懷的命題,表現出當下環境的多樣性。讓藝術作品與觀者互動、對話,期盼能使兩者之間相互驗證、反思及衍生出新的觀看方式,而不依據策展人的理念詮釋論述內容。 策展人退位於幕後,讓藝術家成為真正展演的主角。扮演著藝術家與觀者之間的平台是此次策展團隊的中心理念。 「ㄒ一ㄣ」是開放性的符號,點出了此次展覽概念。 「ㄒ一ㄣ」如為「新」,含蘊了以下觀念: 1.參展藝術家,包括了美創所及科藝所的學生,是台灣藝術界的「新」人。「新」意味著沒有沉重的時代包袱、悲情的歷史情結。受到各種思想浪潮衝擊的「新」藝術家,是多元文化的複合體,不論是創作觀點或表現形式,都顯得自成一格。他們對置身環境具有嶄「新」看法,從不同的思想層面上去表達所感受、關心的人、事、物。 2.影像在當代藝術中是一個「新」穎的藝術表現方式。影像的精準性、適應性、真實性,及其所激發的意念都超越傳統藝術,是最能深度刻劃當今時代面貌的藝術形式。機械複製藝術作品中「真/假」、「虛/實」的轉化,激起「新」的美感經驗,也表現出「新世代」的人生體驗。影像更突破了以往視覺藝術的特色---「共時性」:除了探討「時間性」的意涵外,也讓藝術家有更大空間去揮灑其理念、甚至擴展不同的創作層面。 現今生活中,影像是主流傳媒,人們無時無刻都被平面或動態影像訊息所圍繞。視覺產生質變,以影像為出發點代替了視網膜去看、去認知。鏡頭是當代最為熟悉、再自然不過的溝通工具。藝術家對影像的敏銳感或熟悉度超乎往昔。影像成為台灣「新」人最顯著的藝術特徵。 「ㄒ一ㄣ」或為心,蘊藏了以下面向: 1.展覽作品投射出創作者的「心」境。以自己作為一個關注的原點,再向外拓展延伸至置身環境。新世代藝術家聚焦於身體、空間、社會情境之間的相互關係。時代脈動迅速,他們敏銳地感受到,而釋放出充沛創作能量來呈現其「心」情寫照。作品真實的紀錄著藝術家的情感層面及生命觀點。 2.年輕藝術家擁有一顆對『藝術』熱忱的「心」,朝著藝術殿堂邁去。他們真誠希望能為藝術領域奉獻微薄的「心」力。這份誠摯「心」意,使藝術創作完整地保有純真性格,作品直入人心,並引起觀者高度共鳴。 2005年秋天,台灣『ㄒ一ㄣ』人將引領著觀者迎向影像的年代。
相關專文
關於<新台灣人---數位影像的證言> 2005/9/27            江衍疇 <新台灣人 - 數位影像的證言> 為關渡美術館配合 <2005 亞太藝術論壇> 舉辦的視覺展覽。以「新台灣人」為主題,邀請四十歲以下的藝術家,共同描述當前環境下的時代容顏。和一般策展型態不同的是,展覽作品並不以策展人的意念為依歸,演繹理論的內容。相反的,鼓勵以創作探尋、個人印證的方式,自由論述命題。從美術館的觀點而言,這次展覽並非時代人文的總結,而是現象觀察的開始。 因為有了這種體認,這次展覽特地安排以數位影像的形式展出,這裡面蘊藏幾個觀念:   一、對應影像視覺環境   當代的創作類型當中,以影像藝術的視覺特質最能顯現時代樣貌。無論人物情感、建築環境、行為心理,均能透過影像保留真實。由於群眾對影像視覺十分熟悉,即便內容經過變造,藝術家呈現的手法仍可清晰了解。   以現象學的角度來看,包括電影、電視、電腦網路、手機通訊…影像傳播已經成為台灣社會重要的時代徵兆,涵蓋一切文化信息。以影像形式展出作品,正是對應當前的視覺環境。   二、數位視覺的探索   除了邀請藝術家以數位形式進行創作之外,所有<新台灣人---數位影像的證言>的作品均安排以數位輸出的方式展出。動態部分以電腦投影機、液晶螢幕顯像,靜態部分則以數位畫面呈現。之所以採用數位媒材表現,乃是針對影像藝術的時間意義建立標碼,彰顯網路傳輸和影像變造的時代性。   就作品形式的解讀來說,媒材所顯示的物性意涵---影像的視覺屬性,和圖像內容同等重要。在這次展覽中,美術館強調數位畫質的表現性。藉由這次展覽,不僅教育觀眾,也期待參展藝術家仔細體會,探討非數位作品在形式轉換中的變化意義。   三、展覽活動的延續   美術館認為「新台灣人」的概念可以擴大論述,從少數藝術家的創作發展為民眾的觀察,以數位方式展出正可以收取展覽延續的效果。觀眾可以在現場留下訊息,或上網參展,以數位相機影像傳送自己對「新台灣人」的看法,美術館將蒐集圖像、製作光碟,列入展覽成果。 經過遴選,這次展覽的作品以圖像內容大致分成三類:   一、社會‧紀實 
相關專文
關於<新台灣人---數位影像的證言> 2005/9/27            江衍疇 <新台灣人 - 數位影像的證言> 為關渡美術館配合 <2005 亞太藝術論壇> 舉辦的視覺展覽。以「新台灣人」為主題,邀請四十歲以下的藝術家,共同描述當前環境下的時代容顏。和一般策展型態不同的是,展覽作品並不以策展人的意念為依歸,演繹理論的內容。相反的,鼓勵以創作探尋、個人印證的方式,自由論述命題。從美術館的觀點而言,這次展覽並非時代人文的總結,而是現象觀察的開始。 因為有了這種體認,這次展覽特地安排以數位影像的形式展出,這裡面蘊藏幾個觀念:   一、對應影像視覺環境   當代的創作類型當中,以影像藝術的視覺特質最能顯現時代樣貌。無論人物情感、建築環境、行為心理,均能透過影像保留真實。由於群眾對影像視覺十分熟悉,即便內容經過變造,藝術家呈現的手法仍可清晰了解。   以現象學的角度來看,包括電影、電視、電腦網路、手機通訊…影像傳播已經成為台灣社會重要的時代徵兆,涵蓋一切文化信息。以影像形式展出作品,正是對應當前的視覺環境。   二、數位視覺的探索   除了邀請藝術家以數位形式進行創作之外,所有<新台灣人---數位影像的證言>的作品均安排以數位輸出的方式展出。動態部分以電腦投影機、液晶螢幕顯像,靜態部分則以數位畫面呈現。之所以採用數位媒材表現,乃是針對影像藝術的時間意義建立標碼,彰顯網路傳輸和影像變造的時代性。   就作品形式的解讀來說,媒材所顯示的物性意涵---影像的視覺屬性,和圖像內容同等重要。在這次展覽中,美術館強調數位畫質的表現性。藉由這次展覽,不僅教育觀眾,也期待參展藝術家仔細體會,探討非數位作品在形式轉換中的變化意義。   三、展覽活動的延續   美術館認為「新台灣人」的概念可以擴大論述,從少數藝術家的創作發展為民眾的觀察,以數位方式展出正可以收取展覽延續的效果。觀眾可以在現場留下訊息,或上網參展,以數位相機影像傳送自己對「新台灣人」的看法,美術館將蒐集圖像、製作光碟,列入展覽成果。 經過遴選,這次展覽的作品以圖像內容大致分成三類:   一、社會‧紀實 
作品
 回上頁
分享到
繁中  /  EN
繁中 /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