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
跳至主要內容區塊
:::
facebook連結(另開視窗)
instagram連結(另開視窗)
youtube連結(另開視窗)
繁中
/
EN
搜尋
會員
網站導覽
選單
繁中
/
EN
搜尋
會員
導覽服務
關於美術館
最新消息
美術館簡介
美術館紀事
館長介紹
參觀與交通資訊
空間與設備
展覽
當期展覽
歷年展覽
活動
當期活動
歷年活動
導覽服務
志工服務
實習計畫
駐館計畫資料庫
當期駐館藝術家
歷屆駐館藝術家
駐館合作單位
駐館計畫報名
歷年駐館成果紀錄
典藏
出版
關渡美術館之友
登入
申辦帳號
帳號
(必填)
密碼
(必填)
驗證碼
(必填)
更換
語音播放
登入
記住我的帳號
忘記密碼
親愛的訪客 您好:
填完資料後即可享有會員服務,
我們誠摯的歡迎您。
開始申請
回到首頁
忘記密碼
請輸入您的登入帳號與電子信箱,我們會把密碼E-mail給您,取得密碼後再重新登入即可。
若您也不記得帳號,麻煩請至「
聯絡我們
」填寫基本資料,客服人員確認後,將會用E-mail通知您的帳號及密碼,謝謝您!
登入帳號
(必填)
電子信箱
(必填)
驗證碼
(必填)
更換
語音播放
確認送出
回上頁
關閉
:::
走私:一個越境的生命經濟學
2017.12.29~2018.02.25
09:00 - 17:00
策展人|方彥翔 藝術家|Aleksandra Domanović 亞歷山德拉.多曼諾維奇、Chen Szu-Han 陳思含、David Maljković 大衛.馬爾加克維奇、Hsu Jia Jhen 許家禎、Kosta Tonev 科斯塔.托尼夫、Luchezar Boyadjiev 盧切札.博亞杰夫、Morgan Wong 黃榮法、Phuong Linh Nguyen 阮芳伶、Phụ Lục (The Appendix) 附錄、UuDam Tran Nguyen 阮陳烏達、Wu Chi-Yu 吳其育、Zbyněk Baladrán 茲比涅克.巴拉德 【展覽介紹】 隨著冷戰後世界權力版圖的重新位移,今日新的全球治理之敘事方案正在重新升起;以「新框架」為名由新興權力體所想像鋪設,它透過跨國創投結盟、資源與物流系統的重建,以及對資訊科技等新治理技術的吸納掌握,新的治理性力量以更佳的效率跨越國界、進入生命治理的內部縱深。 《走私》計畫的想像在於形變以及感染此給定的全球治理框架界線。計畫起始於考察與描繪兩段後共產軸線的蛻變、彼此連結與張力關係,嘗試於其歷史及未來想像上提出一種再纏繞的方法,啟動另一則新的生命敘事方案。 以分處於昔日社會主義陣營兩側的政治地理軸線作為背景線索,從過去經濟互助委員會的經貿勞動同盟,陸續由共產體制片面或全面性轉換至市場體制,至今日作為全球體系中新興經濟體的角色;在政經轉型中內部面對市場化、民主化、國族認同建構等課題的變化與矛盾,以及外部面對所屬區域政經聯盟與強權間之牽動糾結,其中個體或群體及社會性的潛流與動態。 借助離散與越境經驗的表述與美學化,描繪一個概念或狀態上的特殊邊界之穿行與擾動,我們意圖捕捉書寫一種往返的連結史,一種跨越國家計劃經濟與全面市場、技術化之治理性編程的生命史。在外部遶境中——無論是對斷層線的縫合,或是一個外部纏鬥的力量——我們看到一種對國家權力框架和資本生命部署的外溢,進行著對生命經濟化治理的抵抗。 【策展概念】 「走私事件」是策展人方彥翔獲國藝會視覺策展專案補助駐地研究「交纏考:一個邊境外部的研究」計畫的第二階段展覽部分。定名為「走私」具有兩個意涵:第一個意義是「走向私有化」,延續本人在駐地研究階段計畫中對亞洲共產國家之間以及與歐陸後共產國家之間在歷史與經貿之間連繫性的考察,以及他們在1989年後共產政權瓦解或走向改革開放後,整體社會政治以及經濟生活的轉型,其中所有之張力與矛盾。關於擁有私有產的過程中,是否重掌自己的經濟生命的提問。第二個意義在於試圖從「走私」非法跨境交易的意義延伸開來,討論這些區域在它們與周邊國家具有的張力關係之下(例如南中國海、巴爾幹諸國),人民之間如何透過非官方、地下化、或非法的跨境行為,穿透政治力量形成活躍與強烈的互動關係、一些底層密切的生命擾動。 策展靈感來自於假想重新對後冷戰架構觀看與跳脫框架的想像。自從難民、恐攻、極右崛起成為步入21世紀後911的重要詞彙。自冷戰結束後美國成為唯一超級強權,到今日中國崛起與雙邊關係盛行。然而新的框架(區域的或局部的)卻總是由新興的權力體所命名與想像,例如由中國提出一帶一路(「絲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以突破美國在亞太區域冷戰後的戰略佈局,能否在結盟型態中去突破種全球化裡帝國與邊陲之不平衡,而達到互惠的關係是非常有疑問的,甚至只是重建帝國霸權的手段。而多雙邊主義沒有達到對區域內部的保護主義,成為投機主義的溫床。 對偶纏結:社會/資本 「資本主義成為唯一種選擇」是後冷戰當代社會中令人沮喪的狀況,亦輕易成為表面的理由,然而此開啟了本展覽的問題意識,希望用另一種假想來代替現今的權力運作狀態和結構。在概念上借用「量子纏結」的概念作為隱喻,兩對偶之量子無論在宇宙中多遠的距離都具有彼此牽動之特性,我們可以把同樣的概念用在「社會(論)」與「資本(論)」兩個概念彼此相生、對抗、相牽動的對偶性。如同在印尼ARKIPEL策展論述中對「社會/資本」(social / kapital)對偶性的描述:『「社會」與「資本」兩個字詞,猶如在意識形態終結後的今日所殘存的一對孿生像,而今他們導引著我們的時代,因為其意識形態發展史上的累積,如今已經轉變為一種我們如何適切地將所有活動與文化生產放置在該脈絡中的知識突變形式。正如他們名詞上比例相似性和異變:「social / capital」,兩者看似相互排斥,但對於我們今日的現實而言,卻是平等相互依存。「social / capital」用以闡明與想像當時的社會和資本,幾乎是一種操演著崇高性的世界觀神話,一種現代性在建造的社會神話,當然它也是形成我們對「全球」如何形成的一種基底認知的神話。』 如何扭轉這個「社會/資本」現代式的神話性疆域,以一種對新的疆域的想像取而代之。因此本展覽計畫起於對「社會/資本」界限的描繪,以及此界限的變動,包括政治體制與概念的,包括物質生產與分配的。我們試圖從共產社會主義體制瓦解的起始點開始觀看,在這個體制帝國的邊界,如何慢慢被所謂「全球化」的圖景所改變、挪移,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這看似對立的兩種治理性體制如何消融,形變成僅僅是一個從過去而來的「世界觀」, 而不在一是整個歷史上各種權力如何治理居民生活的兩極的主宰,形成新的全球性的經濟生命圖景,它是一種特殊的共生、擠壓與轉進之狀態,而這種狀態遍及台灣與中國這個帝國之間,一存在於中南半島與東南亞許多體制轉換與動盪的社會文化狀況中。 亞洲離散經驗 在本研究藍本起始於由共產體制到資本主義體制轉換中政體,他們所形成的特殊的邊境。這路徑從1989年開始改革開放的中國、延伸至1986年「革新開放」的越南,其邊境國家之間或為緊張、或為合作的牽動關係。在這個交匯地帶從二戰後開始,因著整個冷戰局勢與強權角力下,產生了非常多流亡與遷移。而這些移民與離散的經驗在今日以第二代的經驗返回了這些區域,形成了一股新的對離散經驗的回溯、重述與書寫。 另一條路徑由1989年蘇聯解體後中東歐國家開始,他們在九十年代初都面對如何完成國家的轉型的課提,隨著共產政權崩解後,這些國家面對:政府民主化、經濟市場化(也就經濟制度轉軌成以私有產權為主的資本主義市場經濟)、還有國族建構 (Nation building)的課題,同時具有民主制度的變動與經濟制度的變動。在加入歐盟後事實上這些地區一直承擔著歐、美、俄在中東與中亞地區角力的戰亂後果,在沿著土耳其、保加利亞、希臘之間的海陸地帶現在成為難民的避難所,亦是新邊境問題的所在。 另外,從蘇聯解體前就已經開始的共產國家勞動結盟,也是這個離散狀態中的關鍵因子,它曾經在一種意識形態的動員下產生大量的移動,而在這條曾經是赤色鏈上的全球移動者中,成為夾在制度轉型中的一群人,也是最為複雜難以描述的族群之一。 共產國家政體於1989年蘇聯解體後相繼走向改革開放,而其巨大的經濟動能一種程度上影響的新自由主義世界在全球經濟社會上的佈局與掌控,當然,他們本身是否成為新的帝國主義亦是可以觀察的課題。然而在其體制下被分配的芸芸中生,大量的外移勞工成為了全球化社會裡的新難民,他們移動在各國間承擔著勞力生產,該如何在生存與生產工具一再被迅速分配與轉變之中,完善其生命與建構其自主性的生命敘事,是此展覽案中試圖描繪的課題,在這些處境下人如何在一種調控性的經濟中生存,並且在全球化的資本的操作、運算、流動之中尋找各種的自我認同與宿命。 非帶非路:跨境;經濟生命怎麼找到其外部 回應在安森法蘭克(Anselm Franke)的「想像新歐亞」(Imaging New Eurasia)策展計畫裡,他試圖勾勒與考察在當代(今日)中「歐亞」作為同一個大陸的這個概念又如何被一步步重建起來,包括:新絲路的貿易系統的重建、在中亞間跨越大陸的物資流動系統(石油),疆界被視為一個非定型化的事物,在現代性資本體系中權力需要下蛻身、變形。然而,本策展計劃想要描繪出來的新路徑或是新集體,一種由外部遶境所連結出的新集結、新連結,如何依據現代性留下來的殘存碎片再度被組構出來,並且透過何種的新的感性、或內在慾望動力加以組裝驅動,外於體制性與權力想像的政治疆界。 本計劃嘗試一個非常基本卻又不可思議的想像:藝術如何溢出國家權力框架,如何帶出另一種關於連結與結盟的可能。例如:藝術家吳其育他的「聲線計畫」是從亞洲數個國家過去的殖民歷史中找尋共同的文化基因,利用聲線的追溯去形成一個對殖民路線反轉的想像;Nguyen UuDam的作品將自己身體的延伸(翻模的金手指)到五大洲的公共海域上,進行類似插旗的舉動以宣告佔領世界;黃榮法的邊境的創作試圖用氣味來創造一個新的屬於邊境兩國、兩邊的記憶。 全球化的世界裡,在國際虛擬資本與信息流通的今日,人們的生活與物質與生產工具,與整體機制的變動與轉換中產生了發長大的改變與矛盾。因此活的形式(或生命形式)的定義也因此而改變為極為流通、難以自我掌握、更為飄忽的一種形式。「走私」計畫希望去觀看與提議那些主動與非法脫離政經全力架構的可能,考察機制與物質如何作用在一些特殊的生命經驗上的生命政治,據此,去想像一種邊境的外部,在那裡重塑我們經濟生命的可能性。 主辦單位: 協辦單位: 贊助單位:
策展人|方彥翔 藝術家|Aleksandra Domanović 亞歷山德拉.多曼諾維奇、Chen Szu-Han 陳思含、David Maljković 大衛.馬爾加克維奇、Hsu Jia Jhen 許家禎、Kosta Tonev 科斯塔.托尼夫、Luchezar Boyadjiev 盧切札.博亞杰夫、Morgan Wong 黃榮法、Phuong Linh Nguyen 阮芳伶、Phụ Lục (The Appendix) 附錄、UuDam Tran Nguyen 阮陳烏達、Wu Chi-Yu 吳其育、Zbyněk Baladrán 茲比涅克.巴拉德 【展覽介紹】 隨著冷戰後世界權力版圖的重新位移,今日新的全球治理之敘事方案正在重新升起;以「新框架」為名由新興權力體所想像鋪設,它透過跨國創投結盟、資源與物流系統的重建,以及對資訊科技等新治理技術的吸納掌握,新的治理性力量以更佳的效率跨越國界、進入生命治理的內部縱深。 《走私》計畫的想像在於形變以及感染此給定的全球治理框架界線。計畫起始於考察與描繪兩段後共產軸線的蛻變、彼此連結與張力關係,嘗試於其歷史及未來想像上提出一種再纏繞的方法,啟動另一則新的生命敘事方案。 以分處於昔日社會主義陣營兩側的政治地理軸線作為背景線索,從過去經濟互助委員會的經貿勞動同盟,陸續由共產體制片面或全面性轉換至市場體制,至今日作為全球體系中新興經濟體的角色;在政經轉型中內部面對市場化、民主化、國族認同建構等課題的變化與矛盾,以及外部面對所屬區域政經聯盟與強權間之牽動糾結,其中個體或群體及社會性的潛流與動態。 借助離散與越境經驗的表述與美學化,描繪一個概念或狀態上的特殊邊界之穿行與擾動,我們意圖捕捉書寫一種往返的連結史,一種跨越國家計劃經濟與全面市場、技術化之治理性編程的生命史。在外部遶境中——無論是對斷層線的縫合,或是一個外部纏鬥的力量——我們看到一種對國家權力框架和資本生命部署的外溢,進行著對生命經濟化治理的抵抗。 【策展概念】 「走私事件」是策展人方彥翔獲國藝會視覺策展專案補助駐地研究「交纏考:一個邊境外部的研究」計畫的第二階段展覽部分。定名為「走私」具有兩個意涵:第一個意義是「走向私有化」,延續本人在駐地研究階段計畫中對亞洲共產國家之間以及與歐陸後共產國家之間在歷史與經貿之間連繫性的考察,以及他們在1989年後共產政權瓦解或走向改革開放後,整體社會政治以及經濟生活的轉型,其中所有之張力與矛盾。關於擁有私有產的過程中,是否重掌自己的經濟生命的提問。第二個意義在於試圖從「走私」非法跨境交易的意義延伸開來,討論這些區域在它們與周邊國家具有的張力關係之下(例如南中國海、巴爾幹諸國),人民之間如何透過非官方、地下化、或非法的跨境行為,穿透政治力量形成活躍與強烈的互動關係、一些底層密切的生命擾動。 策展靈感來自於假想重新對後冷戰架構觀看與跳脫框架的想像。自從難民、恐攻、極右崛起成為步入21世紀後911的重要詞彙。自冷戰結束後美國成為唯一超級強權,到今日中國崛起與雙邊關係盛行。然而新的框架(區域的或局部的)卻總是由新興的權力體所命名與想像,例如由中國提出一帶一路(「絲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以突破美國在亞太區域冷戰後的戰略佈局,能否在結盟型態中去突破種全球化裡帝國與邊陲之不平衡,而達到互惠的關係是非常有疑問的,甚至只是重建帝國霸權的手段。而多雙邊主義沒有達到對區域內部的保護主義,成為投機主義的溫床。 對偶纏結:社會/資本 「資本主義成為唯一種選擇」是後冷戰當代社會中令人沮喪的狀況,亦輕易成為表面的理由,然而此開啟了本展覽的問題意識,希望用另一種假想來代替現今的權力運作狀態和結構。在概念上借用「量子纏結」的概念作為隱喻,兩對偶之量子無論在宇宙中多遠的距離都具有彼此牽動之特性,我們可以把同樣的概念用在「社會(論)」與「資本(論)」兩個概念彼此相生、對抗、相牽動的對偶性。如同在印尼ARKIPEL策展論述中對「社會/資本」(social / kapital)對偶性的描述:『「社會」與「資本」兩個字詞,猶如在意識形態終結後的今日所殘存的一對孿生像,而今他們導引著我們的時代,因為其意識形態發展史上的累積,如今已經轉變為一種我們如何適切地將所有活動與文化生產放置在該脈絡中的知識突變形式。正如他們名詞上比例相似性和異變:「social / capital」,兩者看似相互排斥,但對於我們今日的現實而言,卻是平等相互依存。「social / capital」用以闡明與想像當時的社會和資本,幾乎是一種操演著崇高性的世界觀神話,一種現代性在建造的社會神話,當然它也是形成我們對「全球」如何形成的一種基底認知的神話。』 如何扭轉這個「社會/資本」現代式的神話性疆域,以一種對新的疆域的想像取而代之。因此本展覽計畫起於對「社會/資本」界限的描繪,以及此界限的變動,包括政治體制與概念的,包括物質生產與分配的。我們試圖從共產社會主義體制瓦解的起始點開始觀看,在這個體制帝國的邊界,如何慢慢被所謂「全球化」的圖景所改變、挪移,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這看似對立的兩種治理性體制如何消融,形變成僅僅是一個從過去而來的「世界觀」, 而不在一是整個歷史上各種權力如何治理居民生活的兩極的主宰,形成新的全球性的經濟生命圖景,它是一種特殊的共生、擠壓與轉進之狀態,而這種狀態遍及台灣與中國這個帝國之間,一存在於中南半島與東南亞許多體制轉換與動盪的社會文化狀況中。 亞洲離散經驗 在本研究藍本起始於由共產體制到資本主義體制轉換中政體,他們所形成的特殊的邊境。這路徑從1989年開始改革開放的中國、延伸至1986年「革新開放」的越南,其邊境國家之間或為緊張、或為合作的牽動關係。在這個交匯地帶從二戰後開始,因著整個冷戰局勢與強權角力下,產生了非常多流亡與遷移。而這些移民與離散的經驗在今日以第二代的經驗返回了這些區域,形成了一股新的對離散經驗的回溯、重述與書寫。 另一條路徑由1989年蘇聯解體後中東歐國家開始,他們在九十年代初都面對如何完成國家的轉型的課提,隨著共產政權崩解後,這些國家面對:政府民主化、經濟市場化(也就經濟制度轉軌成以私有產權為主的資本主義市場經濟)、還有國族建構 (Nation building)的課題,同時具有民主制度的變動與經濟制度的變動。在加入歐盟後事實上這些地區一直承擔著歐、美、俄在中東與中亞地區角力的戰亂後果,在沿著土耳其、保加利亞、希臘之間的海陸地帶現在成為難民的避難所,亦是新邊境問題的所在。 另外,從蘇聯解體前就已經開始的共產國家勞動結盟,也是這個離散狀態中的關鍵因子,它曾經在一種意識形態的動員下產生大量的移動,而在這條曾經是赤色鏈上的全球移動者中,成為夾在制度轉型中的一群人,也是最為複雜難以描述的族群之一。 共產國家政體於1989年蘇聯解體後相繼走向改革開放,而其巨大的經濟動能一種程度上影響的新自由主義世界在全球經濟社會上的佈局與掌控,當然,他們本身是否成為新的帝國主義亦是可以觀察的課題。然而在其體制下被分配的芸芸中生,大量的外移勞工成為了全球化社會裡的新難民,他們移動在各國間承擔著勞力生產,該如何在生存與生產工具一再被迅速分配與轉變之中,完善其生命與建構其自主性的生命敘事,是此展覽案中試圖描繪的課題,在這些處境下人如何在一種調控性的經濟中生存,並且在全球化的資本的操作、運算、流動之中尋找各種的自我認同與宿命。 非帶非路:跨境;經濟生命怎麼找到其外部 回應在安森法蘭克(Anselm Franke)的「想像新歐亞」(Imaging New Eurasia)策展計畫裡,他試圖勾勒與考察在當代(今日)中「歐亞」作為同一個大陸的這個概念又如何被一步步重建起來,包括:新絲路的貿易系統的重建、在中亞間跨越大陸的物資流動系統(石油),疆界被視為一個非定型化的事物,在現代性資本體系中權力需要下蛻身、變形。然而,本策展計劃想要描繪出來的新路徑或是新集體,一種由外部遶境所連結出的新集結、新連結,如何依據現代性留下來的殘存碎片再度被組構出來,並且透過何種的新的感性、或內在慾望動力加以組裝驅動,外於體制性與權力想像的政治疆界。 本計劃嘗試一個非常基本卻又不可思議的想像:藝術如何溢出國家權力框架,如何帶出另一種關於連結與結盟的可能。例如:藝術家吳其育他的「聲線計畫」是從亞洲數個國家過去的殖民歷史中找尋共同的文化基因,利用聲線的追溯去形成一個對殖民路線反轉的想像;Nguyen UuDam的作品將自己身體的延伸(翻模的金手指)到五大洲的公共海域上,進行類似插旗的舉動以宣告佔領世界;黃榮法的邊境的創作試圖用氣味來創造一個新的屬於邊境兩國、兩邊的記憶。 全球化的世界裡,在國際虛擬資本與信息流通的今日,人們的生活與物質與生產工具,與整體機制的變動與轉換中產生了發長大的改變與矛盾。因此活的形式(或生命形式)的定義也因此而改變為極為流通、難以自我掌握、更為飄忽的一種形式。「走私」計畫希望去觀看與提議那些主動與非法脫離政經全力架構的可能,考察機制與物質如何作用在一些特殊的生命經驗上的生命政治,據此,去想像一種邊境的外部,在那裡重塑我們經濟生命的可能性。 主辦單位: 協辦單位: 贊助單位:
作品
回上頁
分享到
分享到Facebook(另開視窗)
分享到LINE(另開視窗)
分享到Twitter(另開視窗)
導覽服務
聯絡我們
回頂端
關鍵字搜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