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使-士兵」李庸白科技數位影像展
2005.09.28~2005.10.28
09:00 - 17:00
「天使-士兵」李庸白科技數位影像展 展期: 2005-09-28 ~ 2005-10-28
地點: 週二至週日 上午10:00-下午5:00 自1960年代以來,科技數位影像的研發,已為當代藝術開啟先聲。其所帶來的,不僅是藝術前衛性格中「進步性」的延續,更重要的是,它為新世紀藝術樣式的締造,開創無比的可能性。
透過科技數位影像的種種技法—複製、截取、拼湊、倒轉…,藝術家宛若仲夏夜裏暢飲金黃酒液的牧羊神,紛紛沈醉於科技數位影像夢幻迷離的世界,他們以一種如入無人之境的姿態,不斷挑弄虛實的分疆,迴蕩在視覺的欺瞞與察覺之間,宣示了新世紀的藝術語彙。
李庸白(Lee Yong-Baek),這位1966年出生於韓國金浦、1991年起遠赴德國接受影像藝術專業教育洗禮的科技數位影像藝術家,繼2004年參展台北當代藝術館所舉辦的「媒體城市‧數位昇華」之後,此次受到「韓國文化‧藝術基金會」的贊助,將於9月28日起至10月28日,受邀於國立台北藝術大學「關渡美術館」展示2005年新作「天使-士兵」系列。本次展示作品共計五大件,分別透過單頻道錄影、雙頻道錄影裝置、影像裝置等等手法,為觀眾揭示他心目中的天使與士兵形象。
誠如李庸白所作自述—「我的材料都是『人造』的,都是與『自然』對立的。所有的藝術品原本就是人造的,但藝術是用來破解這些人造物的。」此次在「天使-士兵」系列中,他以迷彩軍服作為符徵,並將之轉化為花海繽紛的歡愉色彩,令觀眾們在安心享受眼前這片視覺的色彩宴饗時,不經意地察覺藏身花海中、持槍前進的士兵。剎那間眼前的花海不再甜美,代之而起的是生死格鬥的血腥風暴。 源自戰後南北韓的分裂與東亞的世界政權地位,李庸白對於人的生死議題,始終保有極為敏銳的觀察度。對他而言,生與死未並是生命的安穩生成,而是包含著更多的「被決定」、「被處決」。在陳述這番體驗時,李庸白並不採取激烈的控訴,而是納入更多的弱勢發聲與救贖的期待,誠如他的代表作:2000年〈人性感情〉、2002年〈耶穌與佛陀之間〉。 〈人性感情〉這件作品利用死亡牛隻的骨骼與皮,製造出彷彿有生命的牛,並透過電子機械與電腦設備,使牛與觀眾產生互動。譬如,當觀眾戴上口罩,進行呼吸時,一旦被牛身上的電子機械所感應到,牠會立即產生相同的呼吸律動。此外,因牛的眼部內,裝置有動作感知攝影機。
〈耶穌與佛陀之間〉是李庸白錄像投影的代表作之一,內容呈現了東西世界兩大聖者--淌血的耶穌與欣愉微笑的佛陀,在數位電腦的影像合成中,二者的容貌快速地由絕望轉換為極樂,不斷刺激著我們的視覺認知,無形中也傳達了李庸白對於歷史時空下耶穌與佛陀兩大聖像的終極之道--生命原為絕望與極樂的交錯。 而在〈天使-士兵〉系列作品中,李庸白選擇了鮮明的色彩與甜美的花朵,隱喻戰爭的暴力,諷刺全球戰略的虛偽,用以表達南韓無以脫卻的時代處境。身為南韓當代藝術家,對於北緯38度線與戰爭有著獨特的敏銳感。對他而言北緯38度線不單單只是一場戰爭的結局,而是一段全球戰略下的歷史命運。 〈Steaming out〉影片內容是在游泳池內所拍攝。一名身穿西服、手提公事包的男子(由藝術家本人飾演),頭戴簡易潛水裝備,在水中踽踽而行。現代上班族是全球化下的鮮明族群,朝九晚五是他的生命作息,默默的承受工作壓力與無言的遵從企業原則,是一項至上美德。李庸白對於現代人所面對的生命框架,試圖借由生活場景的轉換,提示現代人應如同身處水中世界一般,只有懂得如何順應水中壓力與水流方向,現代人才能在載浮載沉中,體會身心放空的情境,為自己尋得一條出路。全片在鮮明而緩慢的步調中,呈現了詩意般的視覺影像。
整體而言,李庸白的作品始終環繞著對於「自我」的觀察,例如自我的整合、外在肉體與內在自我的辨證,而高科技媒體正是他傳達生命中生·死、實·虛的最佳形式。 基於如此的創作命題,李庸白的藝術為現代人疏離而徬徨的心情寫照,留下最佳證言。
「天使-士兵」李庸白科技數位影像展 展期: 2005-09-28 ~ 2005-10-28
地點: 週二至週日 上午10:00-下午5:00 自1960年代以來,科技數位影像的研發,已為當代藝術開啟先聲。其所帶來的,不僅是藝術前衛性格中「進步性」的延續,更重要的是,它為新世紀藝術樣式的締造,開創無比的可能性。
透過科技數位影像的種種技法—複製、截取、拼湊、倒轉…,藝術家宛若仲夏夜裏暢飲金黃酒液的牧羊神,紛紛沈醉於科技數位影像夢幻迷離的世界,他們以一種如入無人之境的姿態,不斷挑弄虛實的分疆,迴蕩在視覺的欺瞞與察覺之間,宣示了新世紀的藝術語彙。
李庸白(Lee Yong-Baek),這位1966年出生於韓國金浦、1991年起遠赴德國接受影像藝術專業教育洗禮的科技數位影像藝術家,繼2004年參展台北當代藝術館所舉辦的「媒體城市‧數位昇華」之後,此次受到「韓國文化‧藝術基金會」的贊助,將於9月28日起至10月28日,受邀於國立台北藝術大學「關渡美術館」展示2005年新作「天使-士兵」系列。本次展示作品共計五大件,分別透過單頻道錄影、雙頻道錄影裝置、影像裝置等等手法,為觀眾揭示他心目中的天使與士兵形象。
誠如李庸白所作自述—「我的材料都是『人造』的,都是與『自然』對立的。所有的藝術品原本就是人造的,但藝術是用來破解這些人造物的。」此次在「天使-士兵」系列中,他以迷彩軍服作為符徵,並將之轉化為花海繽紛的歡愉色彩,令觀眾們在安心享受眼前這片視覺的色彩宴饗時,不經意地察覺藏身花海中、持槍前進的士兵。剎那間眼前的花海不再甜美,代之而起的是生死格鬥的血腥風暴。 源自戰後南北韓的分裂與東亞的世界政權地位,李庸白對於人的生死議題,始終保有極為敏銳的觀察度。對他而言,生與死未並是生命的安穩生成,而是包含著更多的「被決定」、「被處決」。在陳述這番體驗時,李庸白並不採取激烈的控訴,而是納入更多的弱勢發聲與救贖的期待,誠如他的代表作:2000年〈人性感情〉、2002年〈耶穌與佛陀之間〉。 〈人性感情〉這件作品利用死亡牛隻的骨骼與皮,製造出彷彿有生命的牛,並透過電子機械與電腦設備,使牛與觀眾產生互動。譬如,當觀眾戴上口罩,進行呼吸時,一旦被牛身上的電子機械所感應到,牠會立即產生相同的呼吸律動。此外,因牛的眼部內,裝置有動作感知攝影機。
〈耶穌與佛陀之間〉是李庸白錄像投影的代表作之一,內容呈現了東西世界兩大聖者--淌血的耶穌與欣愉微笑的佛陀,在數位電腦的影像合成中,二者的容貌快速地由絕望轉換為極樂,不斷刺激著我們的視覺認知,無形中也傳達了李庸白對於歷史時空下耶穌與佛陀兩大聖像的終極之道--生命原為絕望與極樂的交錯。 而在〈天使-士兵〉系列作品中,李庸白選擇了鮮明的色彩與甜美的花朵,隱喻戰爭的暴力,諷刺全球戰略的虛偽,用以表達南韓無以脫卻的時代處境。身為南韓當代藝術家,對於北緯38度線與戰爭有著獨特的敏銳感。對他而言北緯38度線不單單只是一場戰爭的結局,而是一段全球戰略下的歷史命運。 〈Steaming out〉影片內容是在游泳池內所拍攝。一名身穿西服、手提公事包的男子(由藝術家本人飾演),頭戴簡易潛水裝備,在水中踽踽而行。現代上班族是全球化下的鮮明族群,朝九晚五是他的生命作息,默默的承受工作壓力與無言的遵從企業原則,是一項至上美德。李庸白對於現代人所面對的生命框架,試圖借由生活場景的轉換,提示現代人應如同身處水中世界一般,只有懂得如何順應水中壓力與水流方向,現代人才能在載浮載沉中,體會身心放空的情境,為自己尋得一條出路。全片在鮮明而緩慢的步調中,呈現了詩意般的視覺影像。
整體而言,李庸白的作品始終環繞著對於「自我」的觀察,例如自我的整合、外在肉體與內在自我的辨證,而高科技媒體正是他傳達生命中生·死、實·虛的最佳形式。 基於如此的創作命題,李庸白的藝術為現代人疏離而徬徨的心情寫照,留下最佳證言。
李 庸白
李 庸白 1966 生於金蒲, 韓國. 1985-90 韓國弘益大學美術美術學院學士. 1991-93 德國斯圖加特國立影像藝術學院. 藝術學士. 艾瑞克.曼森 教授指導. 1993-95 德國斯圖加特國立影像藝術學院. 影像碩士. 米查.奧曼 教授指導. 個展 1999 「觸覺紀錄片」,省谷美術館,首爾,韓國。 1993 「裝置與設計」,哲鞎束爾 (Zehentscheuer) 藝廊,明辛根,德國。 1990 「素材與非素材」,首那目 (Sonamu) 藝廊,首爾,韓國。 聯展 2005「北京 798」,IEUM 藝廊,北京,中國。 2005「後金融風暴 - 韓國當代藝術展」,諾亞方舟藝廊,上海,中國。 2004 「杰克!」,特定非營利活動法人 (CAS), 大阪, 日本. 2004 「媒體城市.數位昇華: 新媒體藝術展」,台北當代藝術館,台灣。 2004 「沒注意到的星座」,+(加)藝廊,江南市,愛知縣,日本。 2004「出窗 – 分心空間」,零分空間計畫,韓國、國際交流基金,東京,日本。 2004 「向白南準致敬」,C 空間 (韓國藝術文化組織),首爾,韓國。 2003「跨越 2003: 韓國/夏威夷」,夏威夷大學藝廊,檀香山,美國。 2003「硬核蒂奧(Hardcore Dior) 裡的現代藝術」,Won 畫廊,韓國。 2003「S.O.S.」,白象畫廊,柏林,德國。 2003「行動計畫一 “喂” (c/f)」,米蘭,義大利。 2003「全州國際電影節」,韓國 。 2003「電子能量」,韓電廣場藝廊,首爾,韓國。 2002 「第八屆國際鞋盒雕塑展」,夏威夷大學藝廊,檀香山,美國。 2002 「第二屆首爾國際媒體藝術雙年展 - 媒體城市 2002」,首爾美術館,韓國。 2002「光州雙年展計畫 4 - 暫停 」,韓國。 2002「韓國的色彩」,首爾美術館,韓國 2002「白南準與媒體藝術」,延世大學,首爾,韓國 2002「韓國當代影像節 - 媒體藝術:大田-紐約,特殊效果」,大田都會美術館,韓國、愛知藝術中心,名古屋,日本。 2002「CRASTO 藝術節」,中央大學,首爾,韓國。 2002「媒體再思考」,利川當代藝術中心,韓國。 2002「巫俗在虛擬空間」,Hanwon 美術館,首爾,韓國。 2002「十字路口:建築與藝術」,imA 空間,首爾,韓國。 2001「一秒」,循環(Loop) 畫廊,首爾,韓國。 2000「首爾國際行為藝術節(SIPAF)」,韓國 2000「第七屆義大利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軍械庫展區,義大利。 2000「第二屆首爾國際媒體藝術雙年展 - 媒體城市 2002」,首爾大都會美術館,首爾,韓國。 2000「可怕的嬰兒」,SSamzie 空間,首爾,韓國。 2000「人造 ? 情感」,融合 (Fusion) 畫廊,首爾,韓國。 2000「大田媒體藝術」,大田影像藝術館,大田,韓國。 LEE YONG - BECK 1966 Born in Kimpo, Seoul. 1985-90 College of Fine Art, Hong Ik University, Seoul, Korea. B.F.A. 1991-93 National Film Academy of Stuttgart, Germany. Basic Study in Art under Erik Mansen. 1993-95 National Film Academy of Stuttgart, Germany. Advanced Study in Film under Micha Ullman. SOLO EXHIBITIONS 1999 "Tactile Documentary." Sungkok Museum, Seoul, Korea. 1993 “Installation and Design.” Zehentscheuer Gallery, Musingen, Germany. 1990 "Material and Un-material." Sonamu Gallery, Seoul, Korea. GROUP EXHIBITIONS 2005 “Beijing798.” IEUM Gallery, Beijing, China. 2005 “Post IMF - Statement of Korean Contemporary Art.” Ark Gallery, Shanghai, China. 2004 “JACK!” Contemporary Art and Spirits (CAS), Osaka, Japan. 2004 "Digital Sublime: New Master of the Universe.” 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 Taipei, Taiwan. 2004 “Unusual Combination.” + (Plus) Gallery, Kounan City, Aichi Prefecture, Japan. 2004 "Out the Window - Spaces of Distraction." Project Space Zip, Seoul, Korea; The Japan Foundation, Tokyo, Japan.

李 庸白
李 庸白 1966 生於金蒲, 韓國. 1985-90 韓國弘益大學美術美術學院學士. 1991-93 德國斯圖加特國立影像藝術學院. 藝術學士. 艾瑞克.曼森 教授指導. 1993-95 德國斯圖加特國立影像藝術學院. 影像碩士. 米查.奧曼 教授指導. 個展 1999 「觸覺紀錄片」,省谷美術館,首爾,韓國。 1993 「裝置與設計」,哲鞎束爾 (Zehentscheuer) 藝廊,明辛根,德國。 1990 「素材與非素材」,首那目 (Sonamu) 藝廊,首爾,韓國。 聯展 2005「北京 798」,IEUM 藝廊,北京,中國。 2005「後金融風暴 - 韓國當代藝術展」,諾亞方舟藝廊,上海,中國。 2004 「杰克!」,特定非營利活動法人 (CAS), 大阪, 日本. 2004 「媒體城市.數位昇華: 新媒體藝術展」,台北當代藝術館,台灣。 2004 「沒注意到的星座」,+(加)藝廊,江南市,愛知縣,日本。 2004「出窗 – 分心空間」,零分空間計畫,韓國、國際交流基金,東京,日本。 2004 「向白南準致敬」,C 空間 (韓國藝術文化組織),首爾,韓國。 2003「跨越 2003: 韓國/夏威夷」,夏威夷大學藝廊,檀香山,美國。 2003「硬核蒂奧(Hardcore Dior) 裡的現代藝術」,Won 畫廊,韓國。 2003「S.O.S.」,白象畫廊,柏林,德國。 2003「行動計畫一 “喂” (c/f)」,米蘭,義大利。 2003「全州國際電影節」,韓國 。 2003「電子能量」,韓電廣場藝廊,首爾,韓國。 2002 「第八屆國際鞋盒雕塑展」,夏威夷大學藝廊,檀香山,美國。 2002 「第二屆首爾國際媒體藝術雙年展 - 媒體城市 2002」,首爾美術館,韓國。 2002「光州雙年展計畫 4 - 暫停 」,韓國。 2002「韓國的色彩」,首爾美術館,韓國 2002「白南準與媒體藝術」,延世大學,首爾,韓國 2002「韓國當代影像節 - 媒體藝術:大田-紐約,特殊效果」,大田都會美術館,韓國、愛知藝術中心,名古屋,日本。 2002「CRASTO 藝術節」,中央大學,首爾,韓國。 2002「媒體再思考」,利川當代藝術中心,韓國。 2002「巫俗在虛擬空間」,Hanwon 美術館,首爾,韓國。 2002「十字路口:建築與藝術」,imA 空間,首爾,韓國。 2001「一秒」,循環(Loop) 畫廊,首爾,韓國。 2000「首爾國際行為藝術節(SIPAF)」,韓國 2000「第七屆義大利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軍械庫展區,義大利。 2000「第二屆首爾國際媒體藝術雙年展 - 媒體城市 2002」,首爾大都會美術館,首爾,韓國。 2000「可怕的嬰兒」,SSamzie 空間,首爾,韓國。 2000「人造 ? 情感」,融合 (Fusion) 畫廊,首爾,韓國。 2000「大田媒體藝術」,大田影像藝術館,大田,韓國。 LEE YONG - BECK 1966 Born in Kimpo, Seoul. 1985-90 College of Fine Art, Hong Ik University, Seoul, Korea. B.F.A. 1991-93 National Film Academy of Stuttgart, Germany. Basic Study in Art under Erik Mansen. 1993-95 National Film Academy of Stuttgart, Germany. Advanced Study in Film under Micha Ullman. SOLO EXHIBITIONS 1999 "Tactile Documentary." Sungkok Museum, Seoul, Korea. 1993 “Installation and Design.” Zehentscheuer Gallery, Musingen, Germany. 1990 "Material and Un-material." Sonamu Gallery, Seoul, Korea. GROUP EXHIBITIONS 2005 “Beijing798.” IEUM Gallery, Beijing, China. 2005 “Post IMF - Statement of Korean Contemporary Art.” Ark Gallery, Shanghai, China. 2004 “JACK!” Contemporary Art and Spirits (CAS), Osaka, Japan. 2004 "Digital Sublime: New Master of the Universe.” 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 Taipei, Taiwan. 2004 “Unusual Combination.” + (Plus) Gallery, Kounan City, Aichi Prefecture, Japan. 2004 "Out the Window - Spaces of Distraction." Project Space Zip, Seoul, Korea; The Japan Foundation, Tokyo, Japan.

相關專文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 關渡美術館 Kuandu Museum of Fine Arts Lee Yong-Beck Digital & Multi-media Art Exhibition Date:28th September ~ 28th October 2005 「李庸白科技數位影像展」 展期:2005年9月28日~10月28日 地點:關渡美術館 401室 逼近與消逝/寫在韓國媒體藝術家李庸白個展前 陳正才 2005/8/14 綜觀韓國當代與媒體藝術,李庸白無疑是當中值得關注的青年藝術家。1966年出生於漢城,李庸白的作品曾經在去年五月於台北當代藝術館的「媒體城市/數位昇華」展中亮相,給國內藝壇留下深刻印象,也為關渡美術館這次邀請李庸白於九月舉行在台灣的首次個展埋下伏筆。 一提到韓國當代媒體藝術,自然會令人聯想到錄影藝術先驅白南準,雖然嚴格說來,白南準的藝術不能算是韓國當代藝術,甚至白南準還曾在威尼斯雙年展中代表德國國家館展出。話雖如此,白南準作品中福魯克薩斯(Fluxus)運動的新達達風與音樂事件實驗,內蘊著東方佛道精神的美學顯現,依然深刻的對韓國當代與媒體藝術起著重要的影響,並有著不少追隨著。 李庸白也在這群追隨者中,戰後五年級生的李庸白同樣留學德國,取得司圖加特藝術碩士學位後,選擇返回韓國在媒體藝術中創作探索前進,並隨著白南準的步伐繼續教育影響更新一代的藝術家。李庸白的作品媒材豐富多元,包含了單頻道錄像、數位攝影、錄像機械裝置、電腦互動裝置,一如大部分當代媒體藝術並以數位科技為核心整合精神。 「耶穌與佛陀之間」(錄像投影裝置,2002)是李庸白很具代表性的作品,呈現了東西世界二大聖像,淌血的耶穌與佛陀欣悅的微笑揉和一起,以數位電腦的效果製造與刻劃了面部表情間的不斷絕望、極樂間的轉換與跳動。如此的變換過程中的藝術效果,顯現了從絕望到極樂的極端情緒轉換的新美感經驗。最終,在李庸白的數位圖像合成後,我們照見的不再只是耶穌與佛陀兩大聖像,而是在藝術家巧手歷史時空混淆的內蘊下,猶如運用了維根斯坦語言哲學的「語言遊戲」,以不斷重複與轉換的數位宗教擬像符號,不斷逼近李庸白欲探求的聖像之道。 「自戀之嬰」(A baby of narcissus)(雙頻道錄影裝置,2002)則整合了數位圖像、電視顯示器與雜訊、機械裝置的複合媒體作品。初視這件作品,在電視顯示器與其鏡像雜訊中,幽然浮現一數位嬰兒擬像,自鏡像雜訊暗處緩慢出場,時而如幽靈般消失並緩慢退場。李庸白巧妙的運用視覺魔術般的錯覺原理,以在機械軌道上顯示器的數位嬰兒圖像,在鏡像雜訊的掩護下,令觀者難以分辨擬像之虛實與方位,當自認快認清擬像實體時它又消逝無蹤。本作品巧妙的運用空間的展示錯覺,如魔術般的捕捉稍縱即逝的數位擬像,這猶如是場魔術,是虛擬的、短暫的,終究會消逝的擬像現實。 「Stemmingout」(雙頻道錄影裝置,2002)是件充滿影像美感的錄影作品,影片內容全為游泳池內拍攝,一個身穿西服手提公事包的男子(藝術家本人),頭戴簡易潛水裝備在水中跼跼而行,現代上班族是全球化下的鮮明族群,朝九晚五是他的生命作息,工作壓力與服從任事則是種美德。李庸白感受到現代人生命的框架,試圖借助場景的轉換,在水中的世界該順應水中壓力與水流方向,載浮載沉中我們應放空自己才有出路。全片在鮮明而緩慢的步調中,流行與普普意象的調子,呈現了詩意般的視覺影像。 李庸白的其他作品尚有多樣貌的關注主題,「士兵」的符號也常出現在幾件錄像、數位攝影與裝置藝術之中,他以自製的「花彩」軍服成為他的主要作品元素。身為南韓當代藝術家,戰爭的意涵與北緯38度線一樣有著歷史與全球戰略的命運連結,他選擇用幽默與流行鮮明的造型藝術語彙,來面對處理與自省這一身分與處境的問題。他不同於白南準之處,在於白南準是屬於世界的白南準,而李庸白則是屬於南韓當代藝術的李庸白,南韓歷史與當代社會的處境必然糾結在他的作品之中。 在影像的歷史變遷中,人類努力留住稍縱即逝的影像,從暗箱、透視圖學到照相機、電影、電視、錄像、數位的發明,我們一步又一步的逼近影像的本質。但柏拉圖「洞穴」寓言提醒我們,終日生活在洞穴的人認為真實的洞穴外影像,其實仍是個幻覺。或者莊子說,我與蝴蝶孰是真實的不是那麼重要,重要的是這兩者之間必然有種轉化的關係。李庸白的作品正建構了,透過逐步逼近卻驟然消逝的擬像世界,我們照見現實與虛擬、歷史與個人生命裡正體驗了這種轉化。
相關專文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 關渡美術館 Kuandu Museum of Fine Arts Lee Yong-Beck Digital & Multi-media Art Exhibition Date:28th September ~ 28th October 2005 「李庸白科技數位影像展」 展期:2005年9月28日~10月28日 地點:關渡美術館 401室 逼近與消逝/寫在韓國媒體藝術家李庸白個展前 陳正才 2005/8/14 綜觀韓國當代與媒體藝術,李庸白無疑是當中值得關注的青年藝術家。1966年出生於漢城,李庸白的作品曾經在去年五月於台北當代藝術館的「媒體城市/數位昇華」展中亮相,給國內藝壇留下深刻印象,也為關渡美術館這次邀請李庸白於九月舉行在台灣的首次個展埋下伏筆。 一提到韓國當代媒體藝術,自然會令人聯想到錄影藝術先驅白南準,雖然嚴格說來,白南準的藝術不能算是韓國當代藝術,甚至白南準還曾在威尼斯雙年展中代表德國國家館展出。話雖如此,白南準作品中福魯克薩斯(Fluxus)運動的新達達風與音樂事件實驗,內蘊著東方佛道精神的美學顯現,依然深刻的對韓國當代與媒體藝術起著重要的影響,並有著不少追隨著。 李庸白也在這群追隨者中,戰後五年級生的李庸白同樣留學德國,取得司圖加特藝術碩士學位後,選擇返回韓國在媒體藝術中創作探索前進,並隨著白南準的步伐繼續教育影響更新一代的藝術家。李庸白的作品媒材豐富多元,包含了單頻道錄像、數位攝影、錄像機械裝置、電腦互動裝置,一如大部分當代媒體藝術並以數位科技為核心整合精神。 「耶穌與佛陀之間」(錄像投影裝置,2002)是李庸白很具代表性的作品,呈現了東西世界二大聖像,淌血的耶穌與佛陀欣悅的微笑揉和一起,以數位電腦的效果製造與刻劃了面部表情間的不斷絕望、極樂間的轉換與跳動。如此的變換過程中的藝術效果,顯現了從絕望到極樂的極端情緒轉換的新美感經驗。最終,在李庸白的數位圖像合成後,我們照見的不再只是耶穌與佛陀兩大聖像,而是在藝術家巧手歷史時空混淆的內蘊下,猶如運用了維根斯坦語言哲學的「語言遊戲」,以不斷重複與轉換的數位宗教擬像符號,不斷逼近李庸白欲探求的聖像之道。 「自戀之嬰」(A baby of narcissus)(雙頻道錄影裝置,2002)則整合了數位圖像、電視顯示器與雜訊、機械裝置的複合媒體作品。初視這件作品,在電視顯示器與其鏡像雜訊中,幽然浮現一數位嬰兒擬像,自鏡像雜訊暗處緩慢出場,時而如幽靈般消失並緩慢退場。李庸白巧妙的運用視覺魔術般的錯覺原理,以在機械軌道上顯示器的數位嬰兒圖像,在鏡像雜訊的掩護下,令觀者難以分辨擬像之虛實與方位,當自認快認清擬像實體時它又消逝無蹤。本作品巧妙的運用空間的展示錯覺,如魔術般的捕捉稍縱即逝的數位擬像,這猶如是場魔術,是虛擬的、短暫的,終究會消逝的擬像現實。 「Stemmingout」(雙頻道錄影裝置,2002)是件充滿影像美感的錄影作品,影片內容全為游泳池內拍攝,一個身穿西服手提公事包的男子(藝術家本人),頭戴簡易潛水裝備在水中跼跼而行,現代上班族是全球化下的鮮明族群,朝九晚五是他的生命作息,工作壓力與服從任事則是種美德。李庸白感受到現代人生命的框架,試圖借助場景的轉換,在水中的世界該順應水中壓力與水流方向,載浮載沉中我們應放空自己才有出路。全片在鮮明而緩慢的步調中,流行與普普意象的調子,呈現了詩意般的視覺影像。 李庸白的其他作品尚有多樣貌的關注主題,「士兵」的符號也常出現在幾件錄像、數位攝影與裝置藝術之中,他以自製的「花彩」軍服成為他的主要作品元素。身為南韓當代藝術家,戰爭的意涵與北緯38度線一樣有著歷史與全球戰略的命運連結,他選擇用幽默與流行鮮明的造型藝術語彙,來面對處理與自省這一身分與處境的問題。他不同於白南準之處,在於白南準是屬於世界的白南準,而李庸白則是屬於南韓當代藝術的李庸白,南韓歷史與當代社會的處境必然糾結在他的作品之中。 在影像的歷史變遷中,人類努力留住稍縱即逝的影像,從暗箱、透視圖學到照相機、電影、電視、錄像、數位的發明,我們一步又一步的逼近影像的本質。但柏拉圖「洞穴」寓言提醒我們,終日生活在洞穴的人認為真實的洞穴外影像,其實仍是個幻覺。或者莊子說,我與蝴蝶孰是真實的不是那麼重要,重要的是這兩者之間必然有種轉化的關係。李庸白的作品正建構了,透過逐步逼近卻驟然消逝的擬像世界,我們照見現實與虛擬、歷史與個人生命裡正體驗了這種轉化。
相關專文
自分裂主题至通感 金沅邦 美术评论 观察当前韩国媒体艺术的整体实况,李庸白可谓是超越已成为古老媒体的录像艺术领域,尝试探索陌生的高科技数字媒体的先驱者之一。如果单纯利用技术的尖端性来衡量艺术,从美学角度分析,难免有些偏激, 但鉴于我国媒体艺术状态的特征,完全合情合理。例如,虽然我国紧随世界发展步伐已普及‘媒体艺术’,但内容方面仍未能具备多元化,只单纯利用‘录像艺术’, (‘录像艺术’为艺术类型概念,不具任何意义,但仍需暂时使用。)而其中单路视频占明显优势比重。 而国际上不仅普及高科技媒体,就连机器人技术和生物学等高科技也开始启用,那么这些先进国的艺术家利用这些技术创作作品情况如何? 下面列举几件基础事例,如,支持3维虚拟现实技术及升级版导航结构的交互式艺术,如拉宾、Furukawa、Munch、John Simon Jr.等的软件运算法则的利用, 将自我繁殖及自然淘汰等生命特征模仿到遗传阶段的卡尔‧西姆斯,还有克利斯塔·佐梅雷尔与劳伦特·米尼奥诺的‘人工智能艺术’, 实现观众参与及互联网实时搜索联动的‘四-虚拟现实’技术, 跟踪观众体态及影子的交互式技术, ‘延时效果(time delay)’的应用, 语音互交技术与实现视听同步的audio visual interaction, 游戏软件的变形应用,还有如佛利·萧更换电影基本结构或最大化的冒险,及电子人机器修复及生物学自己变形试验(史黛拉正在进行在自己胳膊上培养‘第三只耳朵’的试验) 。最近的艺术试验正在积极利用高科技,从而实现艺术与技术的长期对话、共同发展。 反之,国内则以基于银幕影像的‘录像作品’,即涉及技术简单、制作费用低廉的‘单路视频技术’为主流,所谓高科技几乎不存在,但我并非单纯想指出技术的简单,而是说明单路视频的‘便捷’与‘低廉’是90年代以后录像艺术得以繁荣的重要条件,而媒体艺术也不应片面追求技术的高难度及完善性,毕竟通过技术体现出艺术、文学解释才最重要。因此,我有时会比较认同称‘根本不存在媒体’的罗沙琳‧克罗丝的主张和否认高科技道工具主义的客观主义概念的最近激进虚拟现实及语音理论家的立场认为‘科技不存在’。但问题是探求高科技与艺术融合的为数不多的国内作家们正处于不利条件,而国内媒体
相關專文
自分裂主题至通感 金沅邦 美术评论 观察当前韩国媒体艺术的整体实况,李庸白可谓是超越已成为古老媒体的录像艺术领域,尝试探索陌生的高科技数字媒体的先驱者之一。如果单纯利用技术的尖端性来衡量艺术,从美学角度分析,难免有些偏激, 但鉴于我国媒体艺术状态的特征,完全合情合理。例如,虽然我国紧随世界发展步伐已普及‘媒体艺术’,但内容方面仍未能具备多元化,只单纯利用‘录像艺术’, (‘录像艺术’为艺术类型概念,不具任何意义,但仍需暂时使用。)而其中单路视频占明显优势比重。 而国际上不仅普及高科技媒体,就连机器人技术和生物学等高科技也开始启用,那么这些先进国的艺术家利用这些技术创作作品情况如何? 下面列举几件基础事例,如,支持3维虚拟现实技术及升级版导航结构的交互式艺术,如拉宾、Furukawa、Munch、John Simon Jr.等的软件运算法则的利用, 将自我繁殖及自然淘汰等生命特征模仿到遗传阶段的卡尔‧西姆斯,还有克利斯塔·佐梅雷尔与劳伦特·米尼奥诺的‘人工智能艺术’, 实现观众参与及互联网实时搜索联动的‘四-虚拟现实’技术, 跟踪观众体态及影子的交互式技术, ‘延时效果(time delay)’的应用, 语音互交技术与实现视听同步的audio visual interaction, 游戏软件的变形应用,还有如佛利·萧更换电影基本结构或最大化的冒险,及电子人机器修复及生物学自己变形试验(史黛拉正在进行在自己胳膊上培养‘第三只耳朵’的试验) 。最近的艺术试验正在积极利用高科技,从而实现艺术与技术的长期对话、共同发展。 反之,国内则以基于银幕影像的‘录像作品’,即涉及技术简单、制作费用低廉的‘单路视频技术’为主流,所谓高科技几乎不存在,但我并非单纯想指出技术的简单,而是说明单路视频的‘便捷’与‘低廉’是90年代以后录像艺术得以繁荣的重要条件,而媒体艺术也不应片面追求技术的高难度及完善性,毕竟通过技术体现出艺术、文学解释才最重要。因此,我有时会比较认同称‘根本不存在媒体’的罗沙琳‧克罗丝的主张和否认高科技道工具主义的客观主义概念的最近激进虚拟现实及语音理论家的立场认为‘科技不存在’。但问题是探求高科技与艺术融合的为数不多的国内作家们正处于不利条件,而国内媒体
作品
 回上頁
分享到
繁中  /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