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代人的視覺修辭——任小林、景柯文、張小濤三個展
2012.03.02~2012.04.29
09:00 - 17:00
前言 如果從中國當代藝術家群體的“代際差別”考察,相對而言,在大陸50年代出生的藝術家強調於重大的社會現實或歷史問題,自覺追求宏大敘事;60年代出生的藝術家,則置身於個人化的語境之中,熱衷於表達個人成長的記憶經驗、個人與歷史之間的隱秘關系,以及各種人性變異,試圖通過人性的內部糾葛,展示個體生存與歷史現實之間的種種可能性;而70年代出生的藝術家在突出個人化的同時,更迷戀於現代都市的生存狀態,習慣於在都市縫隙中尋求個人細微的生存感受。 應該說明的是,本文的代際劃分只是依助於某個年代的中間時段為主體,向前後進行適當的延展,而不是以具體的1960年或1970年作為嚴格的代際界限。因為誰也無法從科學角度證明:1969年出生和1970年出生的人一定屬於不同的代際,且存在著某種明顯,甚至絕對的代際差別。同理,在承認創作主體個人差異的前提下,代際考察也主要是以絕大多數具有代表性的藝術家為依據,而不是強調每個藝術家都必須服膺其代際上的共性特征。比如,張小濤生於1970年,但我以為其藝術創作具有60一代的屬性。 如果將任小林、景柯文、張小濤作為60一代人,通過他們創作中對現實問題意識的介入和圖像的處理,表現出了一種追求的焦慮,一種來自自身的處境和狀態的切近和逼仄的視覺張力,體現的是一種情懷的力量。不過這種情懷已不再延伸到宏大敘事之中,而是潛植於現實生存的局部細節之處,帶有體恤的意味和潛在的沖突。而代與代之間經驗和感受的區別,在相當大的程度上是記憶的區別。在藝術創作中建立起一代人的經驗和感受,其中相當重要的工作是建立起一代人的記憶。我之所以選用“建立”這個詞,是因為記憶要進入藝術,必須經過一個藝術語言的轉化過程,這個過程不會自動湧現,必須付出人為的努力,這個人為的努力過程,也就是他們在藝術創作中,逐漸建立和顯現的文化記憶過程。這些作品之所以引起了我的共鳴,,是因為我也經歷過類似作品中的場景、心理狀態等等。其實何止一件作品中的“我”和一個觀者的我,誰對這些不熟悉呢?所以容易產生共鳴。但這共鳴本身還需要進一步反省,因為引起共鳴的內容不是個體自我自然生長出來的,也不是個體自我主動求索得到的,而是一個時代和社會強加給我們的,幾乎沒有誰能夠躲避和拒絕這種強加,我們只好按照時代和社會的規定性成長,到後來就造成這樣的歷史事實:我們以為是我們個人的經驗和記憶,其實差不多是我們大家共同的經驗和記憶。 他們的創作是由中國社會轉型的特殊歷史處境決定的,也對應著我們當下文化生態的某些屬性。在這里,藝術家是一個城市的另類,他們的敏感、銳利和他們積澱的獨特而奇異的城市經驗,他們的反思、批判精神、遊戲化的幽默方式等等都是值得關註的。他們藝術語言的表達意義不僅在於用一種新的視覺觀念和手段表現我們這一代的文化記憶,還在於為文化記錄了精神和情感的歷史。但相對於時代和社會偉力來說,個人不僅是渺小無力的,而且可能也是虛假的。也就時說,它其實並沒有多少個人的獨特——與他人相區別的內涵。常常我們以為是個人性的經驗和記憶,其實是時代和社會一手塑造的。時代和社會當然是大手筆,所以塑造的對象就不會僅僅局限於某個個人,而是廣及一代人、幾代人,乃至一個或多個不同的地域和族群。 不僅如此,這三位藝術家的藝術或許可以成為大陸60一代的創作的視覺樣本,這些作品在有意識地為我們同代人描繪了他們自己的體驗和見證。盡管他們不搶眼,沒有市場的追捧,或者用來邀寵的張揚,但總有一些東西在里面,默默地抵達或抵抗。長久以來,這個抵達或抵抗不那麽揚聲高叫,不那麽容易嘩眾,卻仍然有人聽到,也許這是他們堅守與執拗的理由之一。60年代出生的人如此過早地就已經承受了這一份不獨個人的困惑,他們在自覺地終結某種東西,通過所謂的藝術創作,他們在追問,也許潛在內心的心理隱秘只是開始,總有一個向著的世外,也許未必是桃源,卻有一個極為開放的空間,在現實的內外仍有理想可存放的地方,那就是作為藝術家應該承擔社會責任與義務。 這是我解讀他們仨藝術創作的一種視角。作為同代人,我認同並看他們不同於50年代和70年代,看他們的進出、徘徊,他們的堅守,眼見他們的真誠、追求、掙紮,他們的本土之心,知曉他們信念的次次沖撞和於現實間不能如年輕一代的遊刃有余,知道他們的大界限,還有知其為,或者知其可為而不為的那一種只有60年代人才知曉的準則。 策展人馮博一 斷憶的穿越——任小林作品(2009-2011年) 任小林的作品大都是表現情、愛,有著情色“虛”與色情“誤”的意味,而這種意味又都是以畸形與變態,甚至支離破碎的視覺樣式呈現的。其主體一直延伸著對人自身扭曲、詭異狀態的追問與表現;其隱喻是在於生與死、精神與肉體、倫理與欲望等諸多問題的思考和詮釋。近年,任小林從現實的個人經驗中,剪裁人與物的碎片去穿越他的記憶,釋懷他的趣味,開始關註或青睞於日常中最普通的東西,比如一個廢舊的紙箱、一只舊鞋、一個書包、一管被他使用過的顏料,甚至小便池、一卷手紙等等。這些東西或獨立成幅,或附著殘缺的肢體於氤氳的背景中。人、物、景之間沒有敘事的邏輯關系,完全是隨心所欲地信手拈來,或任意拼接與錯置。迷漫出荒誕、偏執的夢魘般氣息。 馮博一 碎片的合成——景柯文作品(1990-2011) 景柯文油畫作品的圖式主要來源於黑白老照片、畫報和他在舊貨市場淘換到的私人像冊等。但他卻將方寸大小的黑白照片的摹本轉化為他記憶的想象,虛構的色彩。這種想象剔除了中國在二十世紀悲情處境,或在1949年以後所形成的苦澀往事,而崇尚地保留了曾經的榮光和美好的片斷。他碎片式的合成,重構並再現了他的視覺經驗——不同時代人物表情的燦爛,單純質樸的建築和風和日麗的恬靜景致,或微風搖曳著玉蘭花,以及服飾上的一縷高光等等。使歷史、記憶在他筆下的想象中擁有著純粹、明麗和詩意之感。也許,“最好的時光”永遠屬於“他們”的那個時代,既使是殘酷、痛楚,那也是一個“綻放的瞬間”。或許也導致了觀看者種種傷感的情懷和對過往經歷的重新審視。 馮博一 靈修的編碼——張小濤作品(2009-2011年) 張小濤從深層面上考慮到的一個重要問題是靈魂修複這個問題。這一神秘的因素在他日常生活與他的藝術研究中都有所表現。及時是在他要對過去進行修複或者想要記錄某一特定情形的時候,他的精神思想的投入與他的藝術觀點之間還是有強大的聯系。他尋求與生活相關的一些現象的理解,堅信道德的重建與信仰基礎上的價值是對社會的重要補救。從這個觀點出發,他的作品不僅僅是對社會問題以及宗教的解讀,而是我們在這個時代所面臨的困惑的反應,也是藝術家站在他的角度上對這種困惑的反應。正如他所言:“藝術是在信仰的強大力量之下創造出來的,精神是沒有時間限制的。藝術家們心中應該有一塊為宗教預留的聖土。藝術是藝術家的個人宗教,藝術家的工作就是要走向超越。”托爾斯泰也曾表達過同樣的觀點,“宗教意識其實所指代的,不過是人類對世界的創新態度。” Cecilia Freschini(意大利) 摘自《為新的美學疆域畫一張地圖》一文 主辦: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關渡美術館 媒體協力:Art plus、今藝術、藝術家雜誌、藝外雜誌 協辦單位:以太空間、德山空間、北京白盒子藝術館、紐約Stux Gallery、北京厚庫投資管理有限公司
前言 如果從中國當代藝術家群體的“代際差別”考察,相對而言,在大陸50年代出生的藝術家強調於重大的社會現實或歷史問題,自覺追求宏大敘事;60年代出生的藝術家,則置身於個人化的語境之中,熱衷於表達個人成長的記憶經驗、個人與歷史之間的隱秘關系,以及各種人性變異,試圖通過人性的內部糾葛,展示個體生存與歷史現實之間的種種可能性;而70年代出生的藝術家在突出個人化的同時,更迷戀於現代都市的生存狀態,習慣於在都市縫隙中尋求個人細微的生存感受。 應該說明的是,本文的代際劃分只是依助於某個年代的中間時段為主體,向前後進行適當的延展,而不是以具體的1960年或1970年作為嚴格的代際界限。因為誰也無法從科學角度證明:1969年出生和1970年出生的人一定屬於不同的代際,且存在著某種明顯,甚至絕對的代際差別。同理,在承認創作主體個人差異的前提下,代際考察也主要是以絕大多數具有代表性的藝術家為依據,而不是強調每個藝術家都必須服膺其代際上的共性特征。比如,張小濤生於1970年,但我以為其藝術創作具有60一代的屬性。 如果將任小林、景柯文、張小濤作為60一代人,通過他們創作中對現實問題意識的介入和圖像的處理,表現出了一種追求的焦慮,一種來自自身的處境和狀態的切近和逼仄的視覺張力,體現的是一種情懷的力量。不過這種情懷已不再延伸到宏大敘事之中,而是潛植於現實生存的局部細節之處,帶有體恤的意味和潛在的沖突。而代與代之間經驗和感受的區別,在相當大的程度上是記憶的區別。在藝術創作中建立起一代人的經驗和感受,其中相當重要的工作是建立起一代人的記憶。我之所以選用“建立”這個詞,是因為記憶要進入藝術,必須經過一個藝術語言的轉化過程,這個過程不會自動湧現,必須付出人為的努力,這個人為的努力過程,也就是他們在藝術創作中,逐漸建立和顯現的文化記憶過程。這些作品之所以引起了我的共鳴,,是因為我也經歷過類似作品中的場景、心理狀態等等。其實何止一件作品中的“我”和一個觀者的我,誰對這些不熟悉呢?所以容易產生共鳴。但這共鳴本身還需要進一步反省,因為引起共鳴的內容不是個體自我自然生長出來的,也不是個體自我主動求索得到的,而是一個時代和社會強加給我們的,幾乎沒有誰能夠躲避和拒絕這種強加,我們只好按照時代和社會的規定性成長,到後來就造成這樣的歷史事實:我們以為是我們個人的經驗和記憶,其實差不多是我們大家共同的經驗和記憶。 他們的創作是由中國社會轉型的特殊歷史處境決定的,也對應著我們當下文化生態的某些屬性。在這里,藝術家是一個城市的另類,他們的敏感、銳利和他們積澱的獨特而奇異的城市經驗,他們的反思、批判精神、遊戲化的幽默方式等等都是值得關註的。他們藝術語言的表達意義不僅在於用一種新的視覺觀念和手段表現我們這一代的文化記憶,還在於為文化記錄了精神和情感的歷史。但相對於時代和社會偉力來說,個人不僅是渺小無力的,而且可能也是虛假的。也就時說,它其實並沒有多少個人的獨特——與他人相區別的內涵。常常我們以為是個人性的經驗和記憶,其實是時代和社會一手塑造的。時代和社會當然是大手筆,所以塑造的對象就不會僅僅局限於某個個人,而是廣及一代人、幾代人,乃至一個或多個不同的地域和族群。 不僅如此,這三位藝術家的藝術或許可以成為大陸60一代的創作的視覺樣本,這些作品在有意識地為我們同代人描繪了他們自己的體驗和見證。盡管他們不搶眼,沒有市場的追捧,或者用來邀寵的張揚,但總有一些東西在里面,默默地抵達或抵抗。長久以來,這個抵達或抵抗不那麽揚聲高叫,不那麽容易嘩眾,卻仍然有人聽到,也許這是他們堅守與執拗的理由之一。60年代出生的人如此過早地就已經承受了這一份不獨個人的困惑,他們在自覺地終結某種東西,通過所謂的藝術創作,他們在追問,也許潛在內心的心理隱秘只是開始,總有一個向著的世外,也許未必是桃源,卻有一個極為開放的空間,在現實的內外仍有理想可存放的地方,那就是作為藝術家應該承擔社會責任與義務。 這是我解讀他們仨藝術創作的一種視角。作為同代人,我認同並看他們不同於50年代和70年代,看他們的進出、徘徊,他們的堅守,眼見他們的真誠、追求、掙紮,他們的本土之心,知曉他們信念的次次沖撞和於現實間不能如年輕一代的遊刃有余,知道他們的大界限,還有知其為,或者知其可為而不為的那一種只有60年代人才知曉的準則。 策展人馮博一 斷憶的穿越——任小林作品(2009-2011年) 任小林的作品大都是表現情、愛,有著情色“虛”與色情“誤”的意味,而這種意味又都是以畸形與變態,甚至支離破碎的視覺樣式呈現的。其主體一直延伸著對人自身扭曲、詭異狀態的追問與表現;其隱喻是在於生與死、精神與肉體、倫理與欲望等諸多問題的思考和詮釋。近年,任小林從現實的個人經驗中,剪裁人與物的碎片去穿越他的記憶,釋懷他的趣味,開始關註或青睞於日常中最普通的東西,比如一個廢舊的紙箱、一只舊鞋、一個書包、一管被他使用過的顏料,甚至小便池、一卷手紙等等。這些東西或獨立成幅,或附著殘缺的肢體於氤氳的背景中。人、物、景之間沒有敘事的邏輯關系,完全是隨心所欲地信手拈來,或任意拼接與錯置。迷漫出荒誕、偏執的夢魘般氣息。 馮博一 碎片的合成——景柯文作品(1990-2011) 景柯文油畫作品的圖式主要來源於黑白老照片、畫報和他在舊貨市場淘換到的私人像冊等。但他卻將方寸大小的黑白照片的摹本轉化為他記憶的想象,虛構的色彩。這種想象剔除了中國在二十世紀悲情處境,或在1949年以後所形成的苦澀往事,而崇尚地保留了曾經的榮光和美好的片斷。他碎片式的合成,重構並再現了他的視覺經驗——不同時代人物表情的燦爛,單純質樸的建築和風和日麗的恬靜景致,或微風搖曳著玉蘭花,以及服飾上的一縷高光等等。使歷史、記憶在他筆下的想象中擁有著純粹、明麗和詩意之感。也許,“最好的時光”永遠屬於“他們”的那個時代,既使是殘酷、痛楚,那也是一個“綻放的瞬間”。或許也導致了觀看者種種傷感的情懷和對過往經歷的重新審視。 馮博一 靈修的編碼——張小濤作品(2009-2011年) 張小濤從深層面上考慮到的一個重要問題是靈魂修複這個問題。這一神秘的因素在他日常生活與他的藝術研究中都有所表現。及時是在他要對過去進行修複或者想要記錄某一特定情形的時候,他的精神思想的投入與他的藝術觀點之間還是有強大的聯系。他尋求與生活相關的一些現象的理解,堅信道德的重建與信仰基礎上的價值是對社會的重要補救。從這個觀點出發,他的作品不僅僅是對社會問題以及宗教的解讀,而是我們在這個時代所面臨的困惑的反應,也是藝術家站在他的角度上對這種困惑的反應。正如他所言:“藝術是在信仰的強大力量之下創造出來的,精神是沒有時間限制的。藝術家們心中應該有一塊為宗教預留的聖土。藝術是藝術家的個人宗教,藝術家的工作就是要走向超越。”托爾斯泰也曾表達過同樣的觀點,“宗教意識其實所指代的,不過是人類對世界的創新態度。” Cecilia Freschini(意大利) 摘自《為新的美學疆域畫一張地圖》一文 主辦: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關渡美術館 媒體協力:Art plus、今藝術、藝術家雜誌、藝外雜誌 協辦單位:以太空間、德山空間、北京白盒子藝術館、紐約Stux Gallery、北京厚庫投資管理有限公司
景柯文
景柯文
任小林
1963年生于北京 1986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 1991进修于中央美术学院壁画系 现任教于贵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生活工作于北京、贵阳 个展 2011 2010 陌影•异色——任小林作品(1983-2010),今日美术馆 北京 2010 陌影•异色——任小林作品(1983-2010),贵阳美术馆,贵阳 2008 虚幻的色彩,ARTSIDE 画廊,首尔 韩国 撒呓怔——任小林作品(1986-2008),何香凝美术馆,深圳 2007 任小林个展,Ray Hughes画廊,悉尼 澳大利亚 2006 警幻——任小林个展,上海美术馆,上海 “风景”,L.A画廊,法兰克福 德国 1998 隐性表现,北京国际艺苑美术馆,北京 任小林油画作品展,山美术馆,台湾 1993 任小林绘画展,北京国际艺苑美术馆,北京 任小林绘画展,中央美院画廊,北京 任小林绘画展,北京音乐厅画廊,北京 联展 2010 南出云记——90年代以来的中国当代艺术之一脉,天安时间,北京 改造历史——2000-2009年的中国新艺术,国家会议中心,北京 2008 中国当代——自周边之中心,ARTSIDE画廊,北京 “川流——来自中国的新绘画”四川艺术家十六人联展,印度尼西亚国家博物 馆,印度尼西亚 2007 出版《中国当代艺术家画传——任小林》,河北教育出版社 从西南出发--西南当代艺术展1985——2007,广东美术馆,广州 “丹山碧水”中德艺术家联展,德国吕贝克美术馆,德国 2006 第二届中国——杭州“不完整世界”之2006诗话活动,杭州 “意象武夷—中德两国艺术家首次面对面互动创作”国际巡回展,上海美术馆, 上海 2005 意象武夷——“中德两国艺术家首次面对面互动创作”活动,武夷山 福建 世纪天堂——成都双年展,成都国际会展中心,成都 中国日常映照展,L.A画廊,法兰克福 德国 大河上下(1976—2005)新时期中国油画回顾展,中国美术馆,北京 戏谑传统——周春芽、刘炜、任小林三人联展,L.A紫禁轩,北京 2004 中德艺术家联展,L.A紫禁轩画廊,北京 云雨画展,现在画廊,北京 “花家地”群展,季节画廊,北京 首届《美术文献》提名展,湖北美术学院美术馆,武汉 2003 特别中国空间,雷画廊,澳大利亚 2002 中国艺术三年展,广州艺术博物院,广州 2001 成都双年展,现代美术馆,成都 研究与超越——中国小幅油画作品大展,中国美术馆,北京 2000 20世纪中国油画展,中国美术馆,北京 1994 第二届油画展获奖作品展,中国美术馆,北京 1993 中国现代艺术展,冯平山美术馆,香港 第八届全国美展优秀奖作品展,中国美术馆,北京 1991 中国油画年展,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香港会议中心,北京 1989 第七届全国美展,中国美术馆,北京 中国现代艺术大展,中国美术馆,北京
任小林
1963年生于北京 1986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 1991进修于中央美术学院壁画系 现任教于贵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生活工作于北京、贵阳 个展 2011 2010 陌影•异色——任小林作品(1983-2010),今日美术馆 北京 2010 陌影•异色——任小林作品(1983-2010),贵阳美术馆,贵阳 2008 虚幻的色彩,ARTSIDE 画廊,首尔 韩国 撒呓怔——任小林作品(1986-2008),何香凝美术馆,深圳 2007 任小林个展,Ray Hughes画廊,悉尼 澳大利亚 2006 警幻——任小林个展,上海美术馆,上海 “风景”,L.A画廊,法兰克福 德国 1998 隐性表现,北京国际艺苑美术馆,北京 任小林油画作品展,山美术馆,台湾 1993 任小林绘画展,北京国际艺苑美术馆,北京 任小林绘画展,中央美院画廊,北京 任小林绘画展,北京音乐厅画廊,北京 联展 2010 南出云记——90年代以来的中国当代艺术之一脉,天安时间,北京 改造历史——2000-2009年的中国新艺术,国家会议中心,北京 2008 中国当代——自周边之中心,ARTSIDE画廊,北京 “川流——来自中国的新绘画”四川艺术家十六人联展,印度尼西亚国家博物 馆,印度尼西亚 2007 出版《中国当代艺术家画传——任小林》,河北教育出版社 从西南出发--西南当代艺术展1985——2007,广东美术馆,广州 “丹山碧水”中德艺术家联展,德国吕贝克美术馆,德国 2006 第二届中国——杭州“不完整世界”之2006诗话活动,杭州 “意象武夷—中德两国艺术家首次面对面互动创作”国际巡回展,上海美术馆, 上海 2005 意象武夷——“中德两国艺术家首次面对面互动创作”活动,武夷山 福建 世纪天堂——成都双年展,成都国际会展中心,成都 中国日常映照展,L.A画廊,法兰克福 德国 大河上下(1976—2005)新时期中国油画回顾展,中国美术馆,北京 戏谑传统——周春芽、刘炜、任小林三人联展,L.A紫禁轩,北京 2004 中德艺术家联展,L.A紫禁轩画廊,北京 云雨画展,现在画廊,北京 “花家地”群展,季节画廊,北京 首届《美术文献》提名展,湖北美术学院美术馆,武汉 2003 特别中国空间,雷画廊,澳大利亚 2002 中国艺术三年展,广州艺术博物院,广州 2001 成都双年展,现代美术馆,成都 研究与超越——中国小幅油画作品大展,中国美术馆,北京 2000 20世纪中国油画展,中国美术馆,北京 1994 第二届油画展获奖作品展,中国美术馆,北京 1993 中国现代艺术展,冯平山美术馆,香港 第八届全国美展优秀奖作品展,中国美术馆,北京 1991 中国油画年展,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香港会议中心,北京 1989 第七届全国美展,中国美术馆,北京 中国现代艺术大展,中国美术馆,北京
張小濤
1970年 出生于中国重庆合川 1996年 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 2010年 任教于四川美术学院新媒体系、 现工作生活于中国北京、重庆 个展 2011年 萨迦,白盒子艺术馆,北京,中国 2010年 流行病毒学,广东美术馆,广州,中国 2008年 微观叙事,伊比利亚当代艺术中心,北京,中国 2007年 重生,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 中国 2006年 美丽的混杂, 深圳何香凝美术馆, 中国 2005年 幻景, 卑尔更3﹒14国际艺术基金会, 挪威 梦工厂•垃圾场, 东京画廊, 日本 2004年 梦工厂•垃圾场, 北京东京艺术工程,中国 联展 溪山清远-成都双年展, 成都当代美术馆,成都,中国 “世界版印艺术展---千年风韵”、海印寺,首尔、韩国 “山水-无言的诗歌”,卢塞恩美术馆,卢赛恩、瑞士 “新时代:中澳新媒体艺术展,昆士兰科技大学美术馆,澳大利亚 关系性-中国建筑新艺术,罗马21世纪当代美术馆,罗马,意大利 “神秘的自我”,威尼托影像艺术档案馆,维诺纳,意大利 第五届亚洲青年动画大赛,贵阳金阳会展中心,贵阳,中国 首尔Animpact国际动画节,首尔动画艺术中心,首尔,韩国 加尔各达新媒体娱乐论坛,加尔各达会展中心,加尔各达,印度 “新媒体与电影的跨学科交往”,四川美术学院新媒体艺术中心,重庆,中国 Flowers of Chaos-中国动画项目,in colaboration with ArtVerona Fair 米兰、意大利 2010年 材料与编码:影像和新媒体之间的跨学科交往,芝加哥大学,美国 北京时间,圣地亚哥美术馆,圣地亚哥,西班牙 “改造历史:2000-2009的中国新艺术”,国家会议中心,北京,中国 重瞳-拥有过去的未来,两岸艺术交流计划,大未来耿画廊,台北,中国 心造-中国当代建筑前沿展,维特拉设计博物馆,魏玛,德国 “竞技场:北京后繁荣”-Hazelhurst艺术中心,Hazelhurst,澳大利亚 “Flower of Chaos”,威尼托影像艺术档案馆,维诺纳、意大利 “大爆炸”,白兔美术馆,悉尼,澳大利亚 “溪山清远:中国新绘画”,Louise Blouin 基金会,伦敦,英国 南京双年展,江苏省美术馆新馆,南京,中国 2009年 北京时间,亚洲之家艺术中心,马德里,西班牙 心造-中国当代建筑前沿展,布鲁塞尔国际建筑与都市中心(CIVA),比利时 “墨非墨”—中国当代水墨邀请展,德雷塞尔大学美术馆,费城,美国 我们的能力-国际新媒体艺术展,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北京,中国 超越全球化,别处空间,北京,中国 “墨非墨”—中国当代水墨邀请展,华沙王宫博物馆,华沙,波兰 白兔中国当代艺术收藏展,白兔美术馆,悉尼,澳大利亚 关于爱? 关于战争 ? Stux 画廊,纽约 ,美国 中国当代艺术的复兴,Palazzo Reale 美术馆,米兰,意大利 2008年 “在瓦伦西亚55天”,瓦伦西亚现代美术馆,瓦伦西亚,西班牙 转世肉身,TAPE艺术中心,柏林,德国 时差:中国当代艺术新力量,玛吉画廊,西班牙 革命在继续,萨奇画廊,伦敦,英国 亚洲方位,第三届南京三年展,南京博物院,南京,中国 第六届深圳国际水墨双年展, 深圳博物馆,深圳,中国 诗意现实:对江南的再解读,Francisco Tomásy Valiente艺术中心,马德里,西班牙 花好月圆,余德耀美术馆,雅加达,印度尼西亚 2007年 从西南出发, 广东美术馆,广州, 中国 从新具像到新绘画,唐人当代艺术中心,北京, 中国 诱惑的艺术—从埃贡•席勒到安迪•沃霍尔, Minoritenkloster Tulln, 奥地利 中国现在, Cobra现代美术馆,阿姆斯特丹, 荷兰 浮游—中国艺术新一代, 国立现代美术馆,首尔,韩国 超越图像—中国新绘画, 上海美术馆,上海, 中国 2006年 江湖, TILTON 画廊, 纽约,美国 转世魅影, SAMMLUNG ESSL美术馆, 维也纳,奥地利 虚虚实实, HEYRI艺术基金会,汉城, 韩国 装修OACT,OCAT当代艺术中心,深圳, 中国 超越的维度, 四方美术馆,南京, 中国 绘画路线图2, 北京东京艺术工程,北京, 中国 变异的图像,上海美术馆,上海 ,中国 2005年 第二届布拉格双年展, 布拉格, 捷克 未来考古学—第二届中国艺术三年展, 南京博物院,南京, 中国 观念艺术—中国当代绘画, 塔石艺文馆,澳门, 中国 第二届成都双年展, 现代美术馆,成都,中国 青年中国当代艺术, 萨尔斯堡HANGAR-7, 奥地利 中国当代绘画, Palazzo Bricherasio博物馆, Torino, 意大利 2004年 被禁止的感觉?—中国当代艺术中的情色话语,密特朗国家文化中心,佩里格, 法国 中国今天的绘画—INFELD文化之屋, 维也纳,奥地利 亚洲工厂, 博洛尼亚现代美术馆,博洛尼亚 意大利 中国绘画中的新视点, MARELLA 画廊,米兰 意大利 人造的快乐, 墨尔本RMIT美术馆,墨尔本, 澳大利亚 2003年 影画派, 北京师范大学, 北京,中国 亚洲拼图, 文化艺术博物馆, 香港,中国 虚幻, 香港63博物馆, 广东美术馆,广东, 中国 图像的图像, 深圳美术馆, 深圳,中国 两点的链接, 东京画廊, 东京,日本 2002年 梦-中国当代艺术展,CAC,曼切斯特,英国 中国艺术三年展, 广州艺术博物馆, 广州,中国 北京“浮世绘”, 北京东京艺术工程,北京, 中国 2001年 上下左右—女性主义及其它,现代艺术馆,成都 中国 梦—中国当代艺术展, 红楼轩基金会,伦敦, 英国 过渡中的青年, 何香凝美术馆,深圳 中国 2000年 转世时代—2000年中国当代艺术展,上河美术馆,成都,中国 梦和画意之间—1900年至2000之间的维也纳, 卡朋伯格美术馆,明斯特, 德国
張小濤
1970年 出生于中国重庆合川 1996年 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 2010年 任教于四川美术学院新媒体系、 现工作生活于中国北京、重庆 个展 2011年 萨迦,白盒子艺术馆,北京,中国 2010年 流行病毒学,广东美术馆,广州,中国 2008年 微观叙事,伊比利亚当代艺术中心,北京,中国 2007年 重生,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 中国 2006年 美丽的混杂, 深圳何香凝美术馆, 中国 2005年 幻景, 卑尔更3﹒14国际艺术基金会, 挪威 梦工厂•垃圾场, 东京画廊, 日本 2004年 梦工厂•垃圾场, 北京东京艺术工程,中国 联展 溪山清远-成都双年展, 成都当代美术馆,成都,中国 “世界版印艺术展---千年风韵”、海印寺,首尔、韩国 “山水-无言的诗歌”,卢塞恩美术馆,卢赛恩、瑞士 “新时代:中澳新媒体艺术展,昆士兰科技大学美术馆,澳大利亚 关系性-中国建筑新艺术,罗马21世纪当代美术馆,罗马,意大利 “神秘的自我”,威尼托影像艺术档案馆,维诺纳,意大利 第五届亚洲青年动画大赛,贵阳金阳会展中心,贵阳,中国 首尔Animpact国际动画节,首尔动画艺术中心,首尔,韩国 加尔各达新媒体娱乐论坛,加尔各达会展中心,加尔各达,印度 “新媒体与电影的跨学科交往”,四川美术学院新媒体艺术中心,重庆,中国 Flowers of Chaos-中国动画项目,in colaboration with ArtVerona Fair 米兰、意大利 2010年 材料与编码:影像和新媒体之间的跨学科交往,芝加哥大学,美国 北京时间,圣地亚哥美术馆,圣地亚哥,西班牙 “改造历史:2000-2009的中国新艺术”,国家会议中心,北京,中国 重瞳-拥有过去的未来,两岸艺术交流计划,大未来耿画廊,台北,中国 心造-中国当代建筑前沿展,维特拉设计博物馆,魏玛,德国 “竞技场:北京后繁荣”-Hazelhurst艺术中心,Hazelhurst,澳大利亚 “Flower of Chaos”,威尼托影像艺术档案馆,维诺纳、意大利 “大爆炸”,白兔美术馆,悉尼,澳大利亚 “溪山清远:中国新绘画”,Louise Blouin 基金会,伦敦,英国 南京双年展,江苏省美术馆新馆,南京,中国 2009年 北京时间,亚洲之家艺术中心,马德里,西班牙 心造-中国当代建筑前沿展,布鲁塞尔国际建筑与都市中心(CIVA),比利时 “墨非墨”—中国当代水墨邀请展,德雷塞尔大学美术馆,费城,美国 我们的能力-国际新媒体艺术展,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北京,中国 超越全球化,别处空间,北京,中国 “墨非墨”—中国当代水墨邀请展,华沙王宫博物馆,华沙,波兰 白兔中国当代艺术收藏展,白兔美术馆,悉尼,澳大利亚 关于爱? 关于战争 ? Stux 画廊,纽约 ,美国 中国当代艺术的复兴,Palazzo Reale 美术馆,米兰,意大利 2008年 “在瓦伦西亚55天”,瓦伦西亚现代美术馆,瓦伦西亚,西班牙 转世肉身,TAPE艺术中心,柏林,德国 时差:中国当代艺术新力量,玛吉画廊,西班牙 革命在继续,萨奇画廊,伦敦,英国 亚洲方位,第三届南京三年展,南京博物院,南京,中国 第六届深圳国际水墨双年展, 深圳博物馆,深圳,中国 诗意现实:对江南的再解读,Francisco Tomásy Valiente艺术中心,马德里,西班牙 花好月圆,余德耀美术馆,雅加达,印度尼西亚 2007年 从西南出发, 广东美术馆,广州, 中国 从新具像到新绘画,唐人当代艺术中心,北京, 中国 诱惑的艺术—从埃贡•席勒到安迪•沃霍尔, Minoritenkloster Tulln, 奥地利 中国现在, Cobra现代美术馆,阿姆斯特丹, 荷兰 浮游—中国艺术新一代, 国立现代美术馆,首尔,韩国 超越图像—中国新绘画, 上海美术馆,上海, 中国 2006年 江湖, TILTON 画廊, 纽约,美国 转世魅影, SAMMLUNG ESSL美术馆, 维也纳,奥地利 虚虚实实, HEYRI艺术基金会,汉城, 韩国 装修OACT,OCAT当代艺术中心,深圳, 中国 超越的维度, 四方美术馆,南京, 中国 绘画路线图2, 北京东京艺术工程,北京, 中国 变异的图像,上海美术馆,上海 ,中国 2005年 第二届布拉格双年展, 布拉格, 捷克 未来考古学—第二届中国艺术三年展, 南京博物院,南京, 中国 观念艺术—中国当代绘画, 塔石艺文馆,澳门, 中国 第二届成都双年展, 现代美术馆,成都,中国 青年中国当代艺术, 萨尔斯堡HANGAR-7, 奥地利 中国当代绘画, Palazzo Bricherasio博物馆, Torino, 意大利 2004年 被禁止的感觉?—中国当代艺术中的情色话语,密特朗国家文化中心,佩里格, 法国 中国今天的绘画—INFELD文化之屋, 维也纳,奥地利 亚洲工厂, 博洛尼亚现代美术馆,博洛尼亚 意大利 中国绘画中的新视点, MARELLA 画廊,米兰 意大利 人造的快乐, 墨尔本RMIT美术馆,墨尔本, 澳大利亚 2003年 影画派, 北京师范大学, 北京,中国 亚洲拼图, 文化艺术博物馆, 香港,中国 虚幻, 香港63博物馆, 广东美术馆,广东, 中国 图像的图像, 深圳美术馆, 深圳,中国 两点的链接, 东京画廊, 东京,日本 2002年 梦-中国当代艺术展,CAC,曼切斯特,英国 中国艺术三年展, 广州艺术博物馆, 广州,中国 北京“浮世绘”, 北京东京艺术工程,北京, 中国 2001年 上下左右—女性主义及其它,现代艺术馆,成都 中国 梦—中国当代艺术展, 红楼轩基金会,伦敦, 英国 过渡中的青年, 何香凝美术馆,深圳 中国 2000年 转世时代—2000年中国当代艺术展,上河美术馆,成都,中国 梦和画意之间—1900年至2000之间的维也纳, 卡朋伯格美术馆,明斯特, 德国
作品
 回上頁
分享到
繁中  /  EN
繁中 /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