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上頁
物的應許─黃贊倫個展
2022.12.16~2023.03.12
10:00 - 17:00
關渡美術館 二樓展覽廳
展覽介紹
全都是我的,但無一為我所有,
無一為記憶所有,
只有在注視時屬於我
〈旅行輓歌〉-維斯拉瓦.辛波絲卡
黃贊倫近期的作品,諸如人(或物)的肖像、他人的主機板及隱密封存的過往等,均連結了過往到當代的記憶術。進一步地翻開藝術家出版的《黃贊倫設定集》一書中,亦能見到他過往某些日子的隨筆被編入了專輯中。這些記憶停留在繪畫、裝置或專輯裡,逐一地鏈結了藝術家過往的足跡。黃贊倫將物件、肖像、主機板掏出再封存,藉由塑形、掩蓋、重組等,不斷地賦予了物在時間序上的綿延。同時我們亦能察覺到這些展示、出版中隱隱透出了黃贊倫對外開放私人記憶的某些碎片片段;我們所得到的是,如同從貓眼看出的世界,在物的集合中,碎片式地擁有了窺視的線索。
在「物」變成了藝術家的創作中封存記憶的手段,從私人領域轉向公共空間的展示時,便如同自身「珍奇櫃」轉向公共開放的「博物館」的歷史過程。而此次的展覽「物的應許」即是黃贊倫在創作路程中,珍藏、蒐集、遺留、放下等創作「物」的集合。
辛波絲卡的〈旅行輓歌〉中,種種入眼之物即是我的,然在視線離開後,重新再回到公眾。物原是私人的,如貴族的珍奇櫃、學者的標本房等,而在博物館逐步地為建構帝國之眼、品味之姿,開放大眾參觀時,「物」所有權則從我變為眾人。
博物館的光,如探照般地照射在物件之上,在光與陰影之間形塑了物件的框。博物館的原型是物的蒐集,從而規訓、從而記憶。一眼望去的「物」們,拓展空間、攪亂線條、被受名、被變形、被置放於特定位置產生意義,既公眾也私人,而博物館的物的展示,則成為了一場場在私人之眼與公共空間展開的記憶的搶奪。
此次展覽「物的應許」是黃贊倫連結近年創作的集合體,建構創作與「物」之間關係的新認定,藉創作時與記憶對話,思考著物與人、物與創作者的關係重塑下,在私的蒐藏、公的注視下所被翻攪的意義。(文字|侯昱寬)
展覽介紹
全都是我的,但無一為我所有,
無一為記憶所有,
只有在注視時屬於我
〈旅行輓歌〉-維斯拉瓦.辛波絲卡
黃贊倫近期的作品,諸如人(或物)的肖像、他人的主機板及隱密封存的過往等,均連結了過往到當代的記憶術。進一步地翻開藝術家出版的《黃贊倫設定集》一書中,亦能見到他過往某些日子的隨筆被編入了專輯中。這些記憶停留在繪畫、裝置或專輯裡,逐一地鏈結了藝術家過往的足跡。黃贊倫將物件、肖像、主機板掏出再封存,藉由塑形、掩蓋、重組等,不斷地賦予了物在時間序上的綿延。同時我們亦能察覺到這些展示、出版中隱隱透出了黃贊倫對外開放私人記憶的某些碎片片段;我們所得到的是,如同從貓眼看出的世界,在物的集合中,碎片式地擁有了窺視的線索。
在「物」變成了藝術家的創作中封存記憶的手段,從私人領域轉向公共空間的展示時,便如同自身「珍奇櫃」轉向公共開放的「博物館」的歷史過程。而此次的展覽「物的應許」即是黃贊倫在創作路程中,珍藏、蒐集、遺留、放下等創作「物」的集合。
辛波絲卡的〈旅行輓歌〉中,種種入眼之物即是我的,然在視線離開後,重新再回到公眾。物原是私人的,如貴族的珍奇櫃、學者的標本房等,而在博物館逐步地為建構帝國之眼、品味之姿,開放大眾參觀時,「物」所有權則從我變為眾人。
博物館的光,如探照般地照射在物件之上,在光與陰影之間形塑了物件的框。博物館的原型是物的蒐集,從而規訓、從而記憶。一眼望去的「物」們,拓展空間、攪亂線條、被受名、被變形、被置放於特定位置產生意義,既公眾也私人,而博物館的物的展示,則成為了一場場在私人之眼與公共空間展開的記憶的搶奪。
此次展覽「物的應許」是黃贊倫連結近年創作的集合體,建構創作與「物」之間關係的新認定,藉創作時與記憶對話,思考著物與人、物與創作者的關係重塑下,在私的蒐藏、公的注視下所被翻攪的意義。(文字|侯昱寬)
藝術家簡介
黃贊倫
1979年出生於臺灣宜蘭,現工作生活於宜蘭與臺北。國立臺灣藝術大學美術學系學士、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創作碩士。近年個展包括臺北當代藝術館、關渡美術館、臺北國際藝術村,並獲邀參與如德國維特拉設計博物館五年國際巡迴展、義大利阿索洛國際藝術影展等國際大展,以及V&A博物館蘇格蘭丹地分館、聖彼得堡博物館、銀川博物館、臺北市立美術館、國立臺灣美術館、駁二藝術特區等國內外多個聯展。其創作聚焦於透過生物與機械合體/混種等議題,創造共存於跨物種間的新生命形態,以在自我認知與外在環境的多重辯證,以及個人面對科技化地各類系統隨之而來的各種技術規範底下,反思人類地欲望如何保有其存在的價值和能動空間。
特別感謝|大象藝術空間館 鍾經新女士、行思策坊 陳翠華女士
藝術家簡介
黃贊倫
1979年出生於臺灣宜蘭,現工作生活於宜蘭與臺北。國立臺灣藝術大學美術學系學士、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創作碩士。近年個展包括臺北當代藝術館、關渡美術館、臺北國際藝術村,並獲邀參與如德國維特拉設計博物館五年國際巡迴展、義大利阿索洛國際藝術影展等國際大展,以及V&A博物館蘇格蘭丹地分館、聖彼得堡博物館、銀川博物館、臺北市立美術館、國立臺灣美術館、駁二藝術特區等國內外多個聯展。其創作聚焦於透過生物與機械合體/混種等議題,創造共存於跨物種間的新生命形態,以在自我認知與外在環境的多重辯證,以及個人面對科技化地各類系統隨之而來的各種技術規範底下,反思人類地欲望如何保有其存在的價值和能動空間。
特別感謝|大象藝術空間館 鍾經新女士、行思策坊 陳翠華女士
作品
回上頁
分享到
繁中
/
EN
繁中
/
EN
導覽服務
關於美術館
最新消息
美術館簡介
美術館紀事
館長介紹
參觀與交通資訊
空間與設備
展覽
當期展覽
歷年展覽
活動
當期活動
歷年活動
導覽服務
志工服務
實習計畫
駐館計畫資料庫
當期駐館藝術家
歷屆駐館藝術家
駐館合作單位
駐館計畫報名
歷年駐館成果紀錄
典藏
出版
關渡美術館之友
登入
申辦帳號
帳號
*
密碼
*
驗證碼
*
更換
登入
記住我的帳號
忘記密碼
親愛的訪客 您好:
填完資料後即可享有會員服務,
我們誠摯的歡迎您。
開始申請
回到首頁
忘記密碼
請輸入您的登入帳號與電子信箱,我們會把密碼E-mail給您,取得密碼後再重新登入即可。
若您也不記得帳號,麻煩請至「
聯絡我們
」填寫基本資料,客服人員確認後,將會用E-mail通知您的帳號及密碼,謝謝您!
登入帳號
*
電子信箱
*
驗證碼
*
更換
確認送出
回上頁
關閉
導覽服務
聯絡我們